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
1858年7月28日
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Cyrus West Field,1819—1892),美国实业家,以经营造纸业起家,后集资铺设第一条横跨大西洋,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报电缆。经过两次失败,1858年7月28日在大西洋中部分两头开始进行第三次铺设工作,终获成功。茨威格在他的描写中如实地详细记录了菲尔德在荣辱中沉浮的过程,热情讴歌了这位英勇无畏的勇于实践的创业者。
——译者
新的节拍
人类这种特殊的物种在地球上生活已达数千年甚至数万年之久,可是除了奔跑的马匹、滚动的车轮和扬帆的船只,世间还没有高速运转的连续运动。我们看到的所谓世界历史的记载,有关运动速度这一狭小范围的技术进步,都没有能够明显加速运动的节律。华伦斯坦将军[218]麾下的部队与恺撒大帝[219]统帅的军队,在行军速度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拿破仑的骑兵也并不比成吉思汗[220]的骑兵速度快;纳尔逊[221]的三桅战舰也只比维京人[222]的海盗船和腓尼基人[223]的商船稍稍快了一点点罢了。拜伦[224]笔下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旅行时每天所走的路程与奥维德[225]流放黑海时每天所走的路程都差不多。18世纪的歌德旅行的舒适程度和速度与一世纪的使徒保罗[226]也并无多大差异。这些事例表明,无论是在拿破仑时代还是在罗马帝国时代,各个国家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人的意志再强大终究无法超越大自然的物质世界。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世间的运动速度的极限与节拍才有了实质性的突破。19世纪头二十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比过去的几个世纪都要频繁。自从有了铁路和轮船,原本需要几天的路程一天就可以走完,原本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缩短为只要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火车、轮船这样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已知的速度提高了五倍、十倍,甚至二十倍,对不断提高的新速度,人们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但是,这类交通工具的外观形态毕竟肉眼可见,人们对它们创造的所谓奇迹还可以接受和理解。然而,电气设备的出现真是完全颠覆了人们的理解力,它所产生的效果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电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就成了人们心中的赫拉克勒斯[227],它推翻了迄今为止的一切规律和约定俗成的准则。我们这些之后出生的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和理解最初电报给人们带来的惊奇又欢喜的感觉。那微弱的、几乎难以觉察的电的火花,昨天还只是实验室莱顿瓶[228]里只能看到的寸长的电火花,如今却似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穿过平原、越过高山,传遍了世界各个大洲、各个国家,人们惊愕不已、兴奋万分。脑子里新冒出的念头,刚刚写下一个字,墨迹还未干,便可在一秒种内被传到千里之外,让那里的人读到、理解、感悟。我们肉眼无法捕捉到的电流,在细小的伏特电棒的两极之间震荡,可以绕着地球运动,从这一端到那一端,让人无法理解。物理实验室里玩具一样的仪器,昨天还仅能通过摩擦起电吸住几张小纸片,今天却发挥出了几百万倍、几亿万倍于人的力量和速度,可以用来传递信息、驱动车辆、照明房屋和街道,它就像看不见的精灵[229]在空气中飘来荡去。正是由于电的出现,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发生了自创世纪以来最伟大和最具决定性的改变,成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世界历史上,1837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意义绝对重大。就在这一年,电报首次闯入了人们的生活,奇迹般使彼此相隔遥远的人们同时获悉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成为了可能,遗憾的是,我们的教科书上鲜少提及,教科书总是认为,叙述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军事战争的胜利和某些军事统帅的个人事迹比电报的发明更有意义,而他们却忽略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才是全人类共同的胜利。事实上,就对人们心理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而言,近代史上没有哪一个时间可以同电报发明的时间相提并论,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影响力。自从在巴黎可以同步了解此时的阿姆斯特丹、莫斯科、那不勒斯和里斯本正在发生什么,世界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还需要完成最后一个环节,才能将全世界各大洲都纳入这个庞大的奇妙联系网,真正建立全人类的共同意识。
但是,这最后一个环节的实现却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抗拒,茫茫大海设置了一道障碍,使得二十年来,那些隔海相望的国家仍然无法通过电讯取得联系。因为电线杆上安了绝缘瓷瓶,电流可以通过电报电线自由传导,但海水是导体,电流势必分散,所以除非制造一种能使铜线和铁线在水里完全绝缘的物质,否则便不可能穿过海洋铺设一条电缆。
所幸的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的发明层出不穷,互相也都有所助益。电报在陆地上使用几年后,人们发现了古塔胶[230],这种天然橡胶正好适合做在水中使电绝缘的特殊材料。解决了水中电线的绝缘材料问题,人们开始尝试要把英国同欧洲大陆的电报网连接起来。一位名叫布雷特[231]的工程师铺设了第一条海底电缆;后来,布莱里奥[232]就在同一个地点驾驶飞机飞越英吉利海峡。不过,成功在即的实验却因一个愚蠢的意外而功亏一篑。布伦[233]的一个渔民在捕鱼时误以为自己捕到一条巨大的海鳗而把已经铺设好的电缆拖出了水面。终于,1851年11月13日,第二次跨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从此,英国和欧洲大陆完全连结在了一起,欧洲也才真正成为了欧洲,而这个大陆上所有的国家也如同一个人一样,用同一个大脑、同一颗心脏体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迅猛如飞的发展。
毋庸置疑,对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而言,十年不过是弹指一挥而已吧?可是,这一挥间所取得的辉煌成功,势必会激起那个时代的人们无限的勇气和信心。当时人们做的所有试验几乎都获得了成功,简直如同做梦一般不可思议。只不过几年时间,英格兰同爱尔兰、丹麦同瑞典、科西嘉岛同欧洲大陆全都建立了电报联系,有工程师已在探索把埃及和印度同欧洲用电报网连接起来。但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大洲——美洲,自始至终还一直被排除在世界电报网之外,无法纳入其中。因为,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浩瀚无边,怎么可能单独用一根电缆横越两大洋呢?而在无边无际的洋面上也不可能设立众多中间站。在电力发展之初,我们对自然的认知有限,还有许多因素尚不可知。海洋的深度未被测出,对海洋的地质结构也只有模糊的认识,而且在大洋底部铺设电缆,电缆能否承受住海水巨大的压力,也得经过实验才能得知。最重要的是,即使从理论和技术上是可行的,那么,哪里又能弄到一艘巨轮能够装得下并负载长达三千公里铜铁线合成的电缆呢?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哪里有如此大功率的发电机能不间断地输送电流呢?要知道,就算轮船横渡也要花至少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呀!总之,铺设海底电缆的条件还不具备。何况,人们也不清楚大洋深处的磁场是否会对电流的输送造成影响,电流是否会被海水耗散,当时也没有足够的绝缘材料,更没有准确的测量仪器。电才刚从千百年的混沌中苏醒,人们对电的了解还比较原始,所知不多。因此,铺设一条横跨大洋的海底电缆的计划遭到专家学者们的强烈反对,他们都众口一词地激烈表示:“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即便是最有魄力、最勇敢的工程技术人员也只能犹疑地说:“也许以后可以!”甚至连电报之父摩尔斯[234],也对自己已经广泛应用的发明没有信心,认为这个计划太过冒险。但他也预言,如果横跨大洋的电缆铺设成功,将是本世纪最辉煌、最显赫的壮举。
所以,要完成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成就一个非比寻常的事业,其先决条件就是对奇迹的发生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就在专家学者们犹豫不决、争论不休之际,一个并非学者出身的人,以一个固执者纯粹的勇气极大推动了这项计划的进展。如历史上的众多先例一样,也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事件开启了这项伟大的事业。1854年,英国工程师吉斯博恩纳[235]尝试铺设一条从纽约到美洲最东边的纽芬兰之间的海底电缆,以便能够早几日收到来自船上的消息。但是由于工程进行中资金用光,只能被迫停工。于是,他便去纽约寻求金融家的赞助与支持。在这里,他偶然结识了一个腰缠万贯的年轻人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菲尔德是传教士之子,年轻有为,事业有成,在他所经营的领域财运亨通,是个真正的富翁,只是年纪轻轻却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让人不禁怀疑正值精力旺盛的年纪,怎能忍受那种无所事事的生活。吉斯博恩纳极力想得到这位富翁的财力支持,好完成他从纽约到纽芬兰的电缆铺设工程。菲尔德既非工程师也非专业人士,他对电一无所知,也从未见过电缆,或许有人会说,幸亏他不懂技术,只是一个富于冒险精神的美国富翁。而事实上,菲尔德不仅仅是追求刺激,他心里还充满必胜的信念。所以,当懂技术的古斯博恩纳只着眼于铺设从纽约到纽芬兰的海底电缆时,满脑子冒险和幻想的菲尔德却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既然电缆能从纽约连接到纽芬兰,那为什么不能将纽约与爱尔兰也连接起来呢?于是,他毅然决定排除万难去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为此投入了毕生的心血。几年里,为了解实际情况,他往返横渡连接两大洲的两大洋多达31次,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阻力,孤注一掷,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决定性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创造奇迹的电的力量与同样创造奇迹的人的意志的力量结合,便会形成无坚不摧的爆炸性的力量。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他付出一切的使命,而使命也找到了完成它的主人。
筹备
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以非凡的勇气和精力投入到这一新的事业中去。他联系相关的专家,获得了技术支持;他向相关政府部门申请,得到了开发权;为了筹集资金,他在欧美两大洲举办了多次成功的融资活动。虽然菲尔德并非专家,在电的领域也只是一个无名之辈,但他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热情感染了大家,他对电会创造奇迹的坚定信念鼓舞了大家,短短几天之内,他就在英国筹集了三十五万英镑的原始启动资金。其实,创建一家电报建设和维修公司,只要有利物浦、曼彻斯特和伦敦的富商们相助就足够了,可是,在支持菲尔德的认购者名单中,还有萨克雷[236]和拜伦夫人[237]的名字,当然他们并不是为了要获取利益,而只是用自己的行动和热情来支持使人类进步的事业。在那个时代,整个英国都对与新机械和新技术有关的东西充满热情,产生了斯蒂芬森[238]、布鲁内尔[239]和其他伟大的工程师。当时的英国乐观主义情绪蔓延,只要有人有哪怕是不可思议的冒险想法,振臂疾呼就会有人慷慨解囊,很快就会筹集到一大笔资金,人们把这种投资当作养老的基金。
所以这项伟大计划在伊始之初,唯一有把握的恐怕就是铺设电缆所需要的费用。这个19世纪最宏大的设想,根本没有任何技术经验可以借鉴,更无任何先例可以遵循。虽然多佛[240]和加来[241]之间已经成功铺设了海底电缆,但又怎能同横越整个大西洋的电缆铺设相提并论呢?多佛海峡电缆的铺设只要一艘普通的轮船,甲板上卷三四十英里的电缆线放到海里就足够了,就像铁锚从绞盘上缓缓放下一样。况且人们对多佛海峡比较了解,掌握准确的海底深度,海峡两岸的所有情况都肉眼可及,因为工程可以在一天内顺利完成,还可以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开始铺设,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避免意外和危险的发生。可是铺设横渡大西洋的电缆,至少需要持续航行三个星期才能完工,而且就算不考虑变化莫测的天气状况,轮船的甲板上也不能露天放置比铺设多佛海峡的海底电缆长一百倍、重一百倍的电缆卷筒,船舱里面更不可能,当时还没有一艘轮船的船舱可以宽大到能容纳这么多由铁、铜还有古塔胶组成的庞然大物,更没有一艘船能够承载这种超大的负荷,所以至少需要两艘大船,而且这两艘主力船还需要其他船只相随护航,以便使船一直准确保持在最短航线内,同时保证在发生意外时提供援助。为此,英国政府提供了曾经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242]中当过旗舰的“阿伽门农”号,美国政府则提供了一艘五千吨级(这在当时是最大吨位)的三桅军舰“尼亚加拉”号,但是这两艘船必须经过特殊的改造才能使每一艘船都装得下用来连接两个大陆的漫长无边的海底电缆的一半数量。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电缆本身的制造。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制造一条连接两大洲的巨型脐带,对技术的要求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电缆既要像钢索一样坚固而不易断裂,又要有柔韧性,易于铺设,同时还必须经受得住任何压力,承载得起任何重量,还要像丝线一样表面光滑、随意卷放。另外,电缆必须是实心的,但又不能太粗太硬,电缆的内芯必须结实而又精密,以便能使最微弱的电流也能传送到两千多海里以外。而这条巨长的电缆上如果出现任何一个微乎其微的坑洼和极小极小的裂缝,都会破坏电流“十四天航程”的传送。
尽管这是个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但还是有工厂敢干!为了制造这样一根巨型的电缆,几家工厂日夜不停地赶工,整座整座的铁矿和铜矿开采的矿石都用来生产电缆所需的铁线和铜线,整片整片的橡胶树林流淌的乳胶汁都用来制造电缆的古塔胶绝缘保护层。这个工程的规模浩大到让人无法理解,有人做了个形象的比喻,电缆里包着的金属线的总长度可达五十九万公里,如果连接起来,足足可以绕地球十四圈,甚至可以将地球和月球连接起来。自从《圣经》上记载有通天塔[243]以来,人类还从来没有想过比它更为宏伟壮观的工程。
第一次航行
机器轰鸣了有一年之久,源源不断地把完成的电缆送进了两艘船的船舱,经过成千上万次缠线后,每艘船上都装载了一半的电缆。为铺设电缆专门设计的新机器也已安装完毕,这些机器装有刹车和倒转装置,可以连续两三周不停歇地工作,将电缆铺设到大西洋的海底深处。最优秀的电力专家和最顶尖的技术人员,其中包括摩尔斯本人,都集中在甲板上,为的是在整个铺设过程中随时用仪器来监测电流是否中断。新闻记者和画家们也都蜂拥上船,他们要用语言和画笔描绘出继哥伦布和麦哲伦之后人类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次远洋航行。
起航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就等着扬帆远航了。虽然怀疑论者仍占大多数,但是公众对这一伟大创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1857年8月5日,铺设电缆的舰队终于从爱尔兰瓦伦西亚的一个小港口出发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几百艘小艇和小船将船队团团围住,人们都想亲眼目睹将电缆一端牢固系在欧洲大陆上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时刻。民众自发组织的欢送仪式最后变成了一场隆重的庆祝典礼。政府还派代表热烈致辞,一位神父发表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演讲,祈求天主保佑这次勇敢无畏的冒险行动。他说道:“啊,永恒的主啊!是您掌管着天空,是您控制着海洋,天上的风暴、海里的潮汐都听命于您,请您以仁慈之心,俯视您的仆人……以您的谒命,清除一切障碍,排除妨碍我们完成这一重大创举的任何阻碍。”然后,几千人在海滩上或海面上挥动着双手,挥舞着帽子,相互致意,彼此告别,船队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海面上,人类历史上最大胆的梦想之一正朝着现实迈进。
失败
按照计划,“阿伽门农”号和“尼亚加拉”号两艘巨轮各自装载一半电缆,一起驶向大西洋中部一个事先约定好的地点,在那里会合后将两根电缆连接起来,然后一艘船向西驶往纽芬兰,另一艘船向东驶往爱尔兰。但是这毕竟是第一次试验,专家们也不能确定间隔这么长的距离是否会收到来自海底的电报讯号,所以如果刚开始就将整根贵重的电缆都用上未免太过冒险和鲁莽,于是他们临时改变计划,打算先从大陆向大西洋铺设一半看看。
从欧洲大陆开始把电缆铺设到大西洋中心的任务落到美国战舰“尼亚加拉”号上。这艘美国三桅军舰缓慢而小心地驶向目的地,像一只蜘蛛一样一路不断在自己巨大的身躯后面吐出细丝——电缆,甲板上的铺线机缓慢而有节奏地发出嘎嘎声,在船员们听来就如同绞盘转动放下锚链时发出的声音,他们都听习惯了。几小时以后,甲板上所有的人也都像习惯了自己心脏跳动一样习惯了这种有节奏的机器运转发出的摩擦声,不再注意它了。
船向大洋深处越驶越远,不断地从龙骨后面放下电缆,沉入海底,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丝毫没有预想中的冒险和刺激。电力专家们都集中在一间特别的船舱里,全神贯注地倾听,不断同爱尔兰陆地上交换着讯号。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虽然早已看不到大陆的踪影,但通过海底电缆传来的讯号仍然十分清晰,就像在欧洲大陆的城市之间发出的电报讯号一样。渐渐地,船驶离浅水区,进入了爱尔兰后面的深海区。金属电缆依然如同沙子从沙漏计时器里漏出来一般,均匀地从龙骨后面不断垂入海底,同时接收和发出讯号。
已经顺利铺设了三百三十五海里的电缆,超出了从多佛到加来铺设海底电缆的长度。在当时的专家们看来,最初的五天五夜是最没有把握的,现在却安然度过,大家都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第六天,即8月11日的晚上,连续的高强度工作和长时间的精神紧张让菲尔德精疲力竭,他躺上床稍事休息。突然,意外发生了。绞盘转动的嘎嘎声停住了——发生了什么事?就像疾驰的火车猛地刹车停下,睡着的旅客会被突然惊醒,又像磨坊的水车轮子突然停止转动,熟睡的磨坊主也会惊醒,当时船上的人一下子都惊醒了,所有人都匆忙冲上甲板。他们一眼就看出发生了什么——机器放电缆的出口处是空的。很明显,电缆突然从绞盘上滑脱了。一时间根本无法找到电缆在何处断裂,而要把沉入海底的电缆打捞出来也是不可能的。可怕的意外就这样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技术失误毁掉了几年的艰苦工作。出航时兴高采烈、信心百倍的人们不得不沮丧颓唐、伤心失望地铩羽而归。在英国,一切讯号都突然中断的坏消息早已传开。
再次失败
史诗中的英雄都是百折不回的,菲尔德也是这样的英雄,这次失败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但是作为商人,他仔细算了算账,近五百公里电缆损失了他大约十万英镑,但这些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他最在乎的是一整年的时间和无数人为之付出的心血,这些都是用金钱无法弥补的。时间宝贵,因为铺设电缆的工程只有在夏天才最适合进行,但这个夏天已近尾声。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从首次尝试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电缆本身被证明是可行的,剩下的电缆可以用线盘缠起来供下次使用。只有放电缆的机器需要进一步改进,是它使电缆线突然断裂,大家把这次不幸的事故归咎于这架机器在运转中发生了故障。
在等待和筹备中,一年过去了。1858年6月10日,还是这两艘船,装着旧的电缆,鼓起新的勇气,再次扬帆远航。鉴于第一次出航时海底的电讯信号传递正常,所以这次航行按最初制订的计划,从大西洋中部开始向东西两岸铺设电缆。新航行的最初两天过得比较平淡,因为预计要到第七天才能到达铺设电缆的预定地点,然后才能开始工作,这之前,船上的人们就像在惬意地度假一样。放缆机静静闲置一边,没有开动,水手们借机放松地休息一阵,享受着海面上难得风平浪静的好天气,欣赏着远处海天一色的壮丽景色。可是,平时变幻莫测的大海是不是太安静了呢?
到了第三天,“阿伽门农”号的船长就隐隐感到不安。他发现气压表上的水银柱正以惊人的速度下降,一场风暴正在酝酿,即将来临。事实上,暴风雨在第四天就来了。那是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风暴,就连在大西洋上久经考验的水手都很少遇见,却被倒霉的英国铺缆船“阿伽门农”号赶上了。本来“阿伽门农”号是英国海军的旗舰,装备精良且久经考验,即使更恶劣的天气也不足为惧,可糟糕的是,为了铺设海底电缆,船被进行了彻底改装,以便使船舱有更大的空间装得下更多的电缆,而且,它又不像货轮,可以将货物比较均匀地装到货舱里,“阿伽门农”号装载的电缆的重量全部都集中在船的中央,船头和船尾基本都没有负重,这样的后果就更为严重,船只在暴风雨中颠簸后会加倍地摇晃。于是,巨轮“阿伽门农”号仿佛成了狂风暴雨取乐的玩具,船身一会儿向右倾斜,一会儿向左倾斜;时而前倾,时而后仰,甚至有时候都倾斜成45度角。汹涌的巨浪无情地拍向甲板,将一切都破坏殆尽。最可怕的一次,巨浪的撞击太过猛烈,整条船从龙骨到桅杆都剧烈地摇晃,最后甲板上的推煤挡板经受不住撞击而轰然倒塌,堆积如山的煤块倾倒下来,像黑色的冰雹、崩塌的山岩般砸向那些疲惫不堪、有些还流着鲜血的水手,有几个被砸伤了,还有几个被厨房里倾倒的锅炉烫伤。有一个水手经历了这场持续十天的风暴后精神失常。有人甚至考虑是否要将引起灾祸的电缆抛到海里一部分。幸亏船长拒绝承担责任,坚持保留电缆,他做得完全正确。“阿伽门农”号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了无法言表的考验以后,终于战胜了风暴,成功抵达预先约定的地点与其他船只会合,虽然晚了一些时日,但是电缆铺设工作总算可以开始了。
可是到现在才发现,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要严重,经过十几天持续不断的颠簸,那些贵重而又脆弱的电缆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坏,有些缠绕在一起,成了一堆乱麻;有些外层的古塔胶保护层磨损严重或已经破裂。尽管这样,人们还是不愿放弃,抱着侥幸的心理把损坏的电缆铺到海底,最后的结果是,二百多海里的电缆无谓地消失在茫茫大海中,白白浪费了。第二次试验也不得不宣告失败,船队再次无功而返。
第三次航行
船队还没返回英国,伦敦的股东们已经知道了试验再次失败的消息,他们都面色苍白地等着他们的经理、骗子、英雄——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两次失败的航行除了浪费了一半股金,毫无所获,所以,大部分人都说:算了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董事会主席也建议将能挽回的损失尽量挽回,赞成将剩余的电缆从船上卸下亏本出售,妄图取消这个跨洋铺设电缆的荒唐计划。董事会副主席不仅表示赞同,还提出了书面辞呈,以表明他不愿再同这家一再亏本的倒霉企业有任何关系。可是即便压力和阻力重重,菲尔德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始终不曾动摇,他耐心地向股东们解释,他们并没有什么损失,经过两次失败的出航,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现在可以证明电缆本身性能优良,船上的电缆还足够用来进行一次新的试验,而且船队已经组成,船员也已招募完毕。上一次试验失败,主要是因为船队遭遇了不同寻常的恶劣天气,而现在据观察将会有一段风和日丽的、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正好适合再次出航,新的试验都准备好了,就差一点勇气和信心。现在的情况,要么再次试验后获得成功,要么就永远放弃,那么他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创造历史。
股东们面面相觑,犹豫不决。他们现在还不算血本无归,到底还要不要继续相信这个脑子有问题的傻子?要不要在他身上再赌一次?但是,瞻前顾后的犹豫总是会输给顽强坚定的意志,然后被它拉着向前跑,在菲尔德不断地斡旋和坚持下,船队终于还是出航了。1858年7月17日,距离上一次的失败五个星期后,船队第三次驶离了英国的海港,踏上了未知的征程。
事实再次证明了老生常谈的经验,有决定意义的重大事件几乎都是悄悄完成的。这次远航没有引起任何关注,海面上没有送行的船只,海滩上也没有热情高呼的人群,没有送行的宴会和贺词,更没有神父为他们出发做祈祷,什么都没有,船队就这样静悄悄地出发了,不像去做一项伟大的事业,反而像海盗一样偷偷摸摸,不敢声张。幸好,这次大海对他们非常友好,一切都进展得非常顺利,船队从昆斯敦出发后的第十一天,也就是7月28日,“阿伽门农”号和“尼亚加拉”号在大西洋中部按预定计划会合,再次开始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两艘大船对接的场面真是奇特又壮观,两艘船的船尾对着船尾,然后船上的工程师将电缆的两头连接起来。在这么有意义的时刻,竟然连个仪式都没有,就算是甲板上的工作人员人也只是机械地做着事情,没表现出什么热情,这也难怪,经历了两次失败,人们都多少有些厌倦和麻木了。那根铁和铜制成的巨型电缆被连接后就在两艘船之间沉到还从未被测锤测量过深度的大西洋的海底。然后,甲板上的人挥动双手相互致敬、告别,英国船向欧洲方向驶去,美国船向美洲方向驶去。两艘船背道而驰,互相离得越来越远,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成了两个移动的小黑点,渐渐消失在对方的视野中,但是,一根长长的电缆始终将它们连接在一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艘船得以超越空间,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通过无形的电缆讯号而连接在了一起。每隔几个小时,一艘船就会向另一艘船通过已经铺设在大洋深处的电缆发送讯号,报告自己已经铺设电缆的公里数,而另一艘船也会得到相同的回答。天公作美,工程的一切进展都特别顺利,就这样一天接一天都顺利过去,到了8月5日,“尼亚加拉”号报告说他们已成功铺设了至少一千六百公里的电缆,抵达纽芬兰的特里尼蒂海湾[244],美洲大陆的陆地已可极目远眺。“阿伽门农”号也传来好消息,他们也已成功铺设了约一千六百公里的电缆,也看到了爱尔兰的海岸。现在,从美洲和欧洲的信息传递已获得了成功,人类首次实现了两个大陆之间的空间对话。不过,遗憾的是,这么激动人心的伟大壮举,除了两艘船上工作的几百人外,没有人知道,因为人们早已不再关心这次冒险行动,也压根不会想到会取得成功,他们忘了这些矢志不渝坚持梦想的人。无论是在爱尔兰还是在纽芬兰的岸上,都没有迎候他们归来的热烈人群。但是,当新的海底电缆同大陆电缆一连接,不出一秒,全世界都会知道他们已经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胜利。热烈的和撒那[245]
突如其来的喜讯犹如晴天霹雳先是击得人们晕头转向,然后便点燃了一片欢呼的热情。新旧大陆差不多同时获悉电缆铺设成功的消息,两个大陆都沸腾了,这项伟大壮举引起的反响,简直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平时一向严谨苛刻的《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说:“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还没有任何一种人类的活动可以以如此惊人的方式扩大人类活动的范围。”整个伦敦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到处都是有如节日般的喜庆气氛。但是英国充满自豪感的欢庆场面与美国举国暴风骤雨般的狂热比起来,还是逊色了不少。消息刚刚传到新大陆,人们就一片欢腾,商店停止营业,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他们聚在一起好奇地相互询问着,热烈地讨论着,雀跃地欢呼着。一夜之间,籍籍无名的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成了这个国家让人景仰的英雄,人们将他与伟大的富兰克林和哥伦布相媲美。纽约和其他几百座城市的民众都群情激昂,欢呼声响彻云霄,使整个城市都在颤动。人们都急切地渴望一睹英雄菲尔德的风采,是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使“年轻的美洲大陆和古老的欧洲大陆缔结了良缘”。但是,此时人们的热情还没达到顶点,因为现在得到的不过是连接两个大陆的“电缆已经铺好”的一条短消息而已,是否能通过那根电缆实现两个大陆之间的真正对话才是关键,但是这关键的一步能实现吗?于是就出现了这样戏剧性的画面——全城、全国都在等待来自大洋彼岸的第一句话。人们知道,英国女王一定会第一个传来贺电,他们急迫地等待着,可是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他们等得越来越急躁,女王的贺电却迟迟没到。原来纽约和纽芬兰之间的电缆恰在此时出现了意外故障,一直到8月16日晚,英国女王维多利亚[246]的声音才传到纽约。
盼望已久的消息来得实在太晚了,当天的报纸已经来不及报道,只好在各电报局和编辑部里将消息张贴出来。知悉消息的人们聚集在街头巷尾,报童们在摩肩接踵的混乱人群中穿过,衣服被扯破了,人也被擦伤了。在剧场和餐厅里,人们也在争相传诵着女王的贺电。不过,仍有许多人疑惑为什么通过那根神奇的电缆发出的电报会比最快的船还要早到好几天,为此,他们专程到布鲁克林[247]的海港迎接“尼亚加拉”号,这艘在和平年代完成如此惊天伟业的英雄船。第二天,即8月17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用最醒目的标题盛赞了人类历史上取得的又一次伟大胜利:“电缆工作如常”“人人欢欣鼓舞”“全城沸腾”“普天同庆正当时”。自从人类有思想以来,还从来没有一种思想能在同一瞬间以同样的速度跨越万水千山,这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件。礼炮鸣一百响,庆祝收到女王的贺电,同时美国总统[248]也成功地向女王发了回电。现在,所有人都对此事确信无疑,到了晚上,纽约市带领所有的城市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到处都是喜庆祥和的欢乐景象。这个时候,哪怕就是市政厅失火了,也不会影响人们快乐的心情。第二天,为了迎接“尼亚加拉”号抵达纽约回国,人们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伟大的英雄人物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回来了!在庆祝胜利的欢呼声中,人们把剩余的电缆拖进城,沿街展览。船上工作的全体人员都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和最殷勤的款待。从太平洋到墨西哥湾的每一座城市都在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好像美洲在第二次庆祝它作为新大陆被重新发现,宛若获得了新生。
但这还远远不够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庆祝的规模应该更壮观一些才配得上人类这一伟大壮举,于是人们准备举行一场声势更为浩大、场面更为恢宏的庆祝典礼,光准备工作就整整忙了两个星期。8月31日,秋高气爽,纽约为菲尔德举办了专属他个人的庆祝活动,自罗马帝国后有了帝王和统帅,还没有哪一个胜利者被他的人民如此热烈、真诚地庆祝过。庆祝的队伍浩浩荡荡长得没有尽头,要六个小时才能走完。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举着旗帜的军队,随后是军乐队、男声合唱团、歌咏队、学生代表、退伍老兵。漫长的队伍穿过彩旗飘扬的街道,所有能够行动自如的人都参加了游行,能唱歌的都在纵情引吭高歌,能欢呼的都热烈振臂高呼。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坐在一辆威武的四驾马车上,像一位古代胜利凯旋的将军,第二辆马车上坐着“尼亚加拉”号的舰长,第三辆马车上坐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然后才是市长们、政府官员们和教授们的马车。接着便是一个接一个的讲话、无数的宴会、举着火炬的游行。教堂钟声不断敲响,礼炮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人们将新大陆有史以来最盛大的庆祝送给了战胜空间距离、将两个大陆连接在一起的英雄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他是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哥伦布,是美国最受尊敬和爱戴的人物,这巨大的荣誉让菲尔德深深陶醉其中。
钉上十字架
这一天,千百万人纵情欢呼人类的伟大胜利。但是,有一个声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声音,此时却尴尬地沉默了,这就是海底电缆传送的讯号中断了,然后再也没了声息。或许菲尔德在人们庆祝的时候就已预感到这种事会发生,因为几天前,海底电缆传送的信号就已经变得混乱得难以辨认,好似人临死前苦苦挣扎,现在终于停止了呼吸。想必菲尔德知道后心里也是充满惊恐。全美国,除了几个在纽芬兰检查、监视接收信号的工作人员外还没有人知道电缆已经失灵,但是那几个知道内情的工作人员也犹疑着没有宣布这个事实,因为他们并不愿相信这项伟大的工程这么快就宣布失败,还有就是面对人们没完没了的庆祝热情,他们也犹豫着不知怎么开口将这痛苦的消息告诉欢呼的人们,怕他们承受不了这么沉重的打击。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通过海底电缆传来的信息越来越少。按照美国民众原来的期望,现在消息应该会不间断地每个小时都从大洋彼岸传来,可是情况并非如此,只是偶尔传来一些模糊不清、无法辨别的信息。所以很快,城里便议论纷纷,谣言四起,传得比较多的是:为了赶进度,并使传送的信号更清晰,强行加大了输送的电流,致使本就在铺设过程中有些瑕疵的电缆不堪负重,彻底瘫痪。人们还抱着强烈的希望,故障可以尽快排除,但是事实摆在眼前,讯号的传输越来越差,难以辨别。终于,9月1日,就在举国欢庆的第二天,大洋彼岸再也没有传来清晰的讯号。
此时,如果人们只是从盲目的热情冲动中清醒过来,然后只是对自己爱戴的英雄冷嘲热讽、置之不理,事情就好办多了,可是人的本性就是很难原谅一个给你希望,然后让你陷入失望的人。当电缆讯号出问题的消息还没得到证实,谴责的浪潮就涌向了无辜的“罪人”菲尔德,原先欢呼的浪潮有多汹涌,现在谴责的浪潮就有多澎湃。群情激奋之中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说他是个骗子,不仅欺骗了这个城市,还欺骗整个国家和整个世界;纽约城里的人还说,他早就知道电缆失灵却隐瞒不报,只为一己私利,以便利用人们为他欢呼、庆祝的时候高价抛售他个人的股票,捞取巨额利润。甚至还有对菲尔德恶毒的污蔑,广为流传的是,铺设在大西洋底的电缆从来都没工作过,讯号是假的,电报是伪造的,一切都是一场骗局,是个阴谋,就连英国女王的贺电,也是预先拟好的,不是来自女王陛下本人。还有更荒谬的,说通过电缆传送的讯号从来都没有清楚过,人们看到的清楚电文不过是电报局长根据自己的臆测胡乱拼凑而成的,并不是真的来自大洋彼岸。于是真正的轩然大波被引爆了。昨天欢呼得最高亢的人现在的谩骂声也最响亮,全纽约甚至全美国都从一片欢腾变为一片愤慨,人人都在为自己的激情错付而羞愧,可怜的菲尔德不可避免地成了人们发泄的对象。这个昨天还媲美富兰克林和哥伦布的英雄,一夜之间,损失了巨额的资金不说,还名誉扫地,不停遭到责难和谩骂,甚至还要像个罪犯一样躲避昔日的好友和尊敬他的人。朝在天堂,夕处地狱,菲尔德想过失败,但是没想到失败得这么彻底,这么惨烈。而那根已毫无用处的电缆却像传说中环绕地球的巨型水蛇那样静静躺在大洋深处,再也见不得天日。
六年沉寂
在此后的整整六年里,人们慢慢淡忘了那根一直躺在大西洋底的巨型电缆,两个大陆之间又恢复了以前沉寂的状态。而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小时,两个大陆密切相连,共用一个脉搏跳动。那时,美洲和欧洲之间因通过几百句话而共同呼吸过,而现在,他们又和几千年来一样由于人力不可克服的遥远距离而被阻隔开来。19世纪最大胆的计划,与成功仅有一步之遥,却遗憾地功亏一篑,两个大陆间的对话又如神话和传说般不可实现。当然,再也没有人有勇气和信心愿意冒险再做一次尝试,这次可怕的失败极大挫伤了人们的热情。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人们再无暇关注其他;在英国,有些委员会偶尔在会议中会提到铺设海底电缆的可行性,只是这一点便讨论了两年,何况还需要漫长的学术认证。所以这六年里,所有的工作就如那根被遗忘在海底的电缆一样完全处于静止状态,没有人有勇气再次提起。
六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匆匆一瞬间,但是六年对于年轻的电力学科而言却有如一千年。电力学科领域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的发明和发现层出不穷。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机器和仪器制造的精密程度越来越高,电力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各大洲的内陆都建立了完备的电报网络,电缆的铺设也已跨越了地中海,将非洲同欧洲连接了起来,但是,蓬勃发展的电力事业,还是没有将连通新旧大陆的通讯工程纳入日程,横越大西洋的电缆铺设仍旧年复一年没有人提起,人们也渐渐忘记了那个以如钢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坚持这项计划,将这个计划当作毕生事业来做的人——菲尔德。不过,总有一天这项计划会重新来过,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缺的只是一个将这项旧计划注入新鲜力量的人。
于是这个人出现了,还是那张熟悉的面孔,只是多了几分沧桑和内敛,依然有矢志不渝的信念,依然有感染人心的热情,他就是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六年的放逐,无情的嘲讽,极端的蔑视,都没有打倒这个坚如磐石相信自己梦想的人,他又重新站在了世人面前,以英雄般的无畏和烈火般的热情再一次要去实施这一计划。他再一次横渡大西洋到达伦敦,筹集了60万英镑的巨额资金买下了旧的经营许可,要去重新铺设那根连接两大洲的电缆。而在当时,终于出现了他梦寐以求的运输工具——“大东方”号巨轮,这艘由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建造的巨轮有四个烟囱,载重量高达两万两千吨,可以一次承载所有电缆的体积和重量,根本不用像六年前那样还得重新改造。而且巧合的是,这艘巨轮在1865年这一年正好闲置,因为这艘船的设计太过超前,以它的载重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需要,所以菲尔德不费吹灰之力就在短短两天之内买下了它,并为远航做了一切必要的准备。
时代进步了,以前的困难几乎迎刃而解。1865年7月23日,“大东方”号巨轮满载着全新的电缆和人们的殷殷希望驶离了泰晤士河港。遗憾的是,当铺设工程只剩下两天时,由于电缆断裂,试验又一次失败了,永远填不满的茫茫大西洋又将六十万英镑吞噬了。虽然试验失败了,但是也证明工程在技术上没有问题,所以尽管铺设没有取得成功,人们的信心还在,没有绝望。1866年7月13日,“大东方”号巨轮再次出航,这次航行顺利取得成功!海底电缆将话语清晰地越过大洋从美洲传到欧洲,又从欧洲传到美洲。而且几天后,工人们将断裂的旧电缆找了回来。从那一刻起,一条电缆将新旧大陆连接在一起,他们终于可以有了相同的脉搏、相同的心跳,形成了同一个世界。昨天还如神话传说般遥远,今天已经是理所当然的现实。从此刻起,地球终于可以用一颗心脏跳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同时听到、看到、感觉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正在发生的事件,这是多么神奇的伟大创举。人类的伟大创造力终于战胜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但愿人类可以通过这次穿越时空的胜利认识到世界人民友好联合有多么珍贵,而不是为可怕的灾难性幻想所迷惑,然后破坏这使人类共同进步的联合,人类不能用战胜大自然的勇气和无畏来毁灭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