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坨坨的果子红了.散文卷-黄恩锡和他笔下的古中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田永前

    卫宁两地历史悠久,民风淳厚,虽地处边陲,却不乏奇丽山川。滔滔黄河穿行其间,千载流淌,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在这里赋诗颂赞,流恋忘返。其中,不少堪称上乘之作。但是,倾心于当地民俗物产的记载,可以说黄恩锡是独到其间。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冬天,突厥默啜可汉率军进攻“鸣沙镇”,迫唐退兵,“鸣沙镇”陷入突厥,“因而荒废”。从此,中卫这个地名便随历史的脚步缓缓成立。明清时的中卫县,包括今日的中宁县全境及青铜峡市的广武乡。百里卫宁平原一县而治,这里的山山水水、风俗民情在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的笔墨中也自然融成了一体。

    黄恩锡,清代云南永北府(今云南省永胜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进士,四年后由西宁府碾伯县知县受旨前来中卫任知县。黄恩锡善文善咏,在任期间,他虽说“连岁军需薄书鞅掌”,也“问俗驱车”,踏遍了昔日的卫宁山川,感受到了塞上江南特有的民俗风情,故而留下了许多诗文。流传至今的还有完整的碑记。他还在古老的中卫首次编修县志,留下了宝贵的史志资料。

    据考证,黄恩锡在任期间很受县民敬仰,他司民间事公正,救民间难及时,这在清代同朝中卫知县中是尤其突出的。乾隆年间广武河防连年告急,黄恩锡任期内更是灾情频繁。“城东十余丈即滨黄河”,“旧堤单薄,日渐坍”,险情危急。黄恩锡详查讯情,住守广武,带民护城。当一场奋战后,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三月底河防工程竣工时,当地人民立碑纪念。黄恩锡亲笔撰写了碑文,提名《捐修广武河防碑记》。文中,黄恩锡认真记述了人民捐资筑堤、以及广武人民抗洪护城的业绩,此间,他又欣然题写了《辛已季春广武河堤告成》一诗:

    云际雪消春水生,

    长堤弥望大功成,

    狂澜万顷虹为障,

    磐石千家夜不惊。

    波泛桃花三月尽,

    渔歌烟雨一舟横。

    临流始觉神为壮,

    水色涛声已半平。

    全诗像一幅画卷,展示了这一浩大工程的全景,诗人在率民保住城池后,使千家安宁的喜悦心情也跃然纸上。

    现在,中卫县城以西,风光绮丽,田园如画,林茂粮丰。但是,人们何曾想到,在清代这里却是一望无际的沙丘。据黄恩锡主修的《中卫县志》所载:“县西六七里处,旧皆沙碛、沙涌若丘者已久,康熙四十八年(公年1709)地震后,忽大风十余日,沙悉卷空飞去,落河南永、宣两堡近山一带。县民遂垦旧压田百顷。”这可以说是古中卫自然界的一个灾难性的奇迹。一场大风能把县西千顷沙丘卷起,东渡黄河,搬运到五十里以外的地方。沙坡头,曾名“万斛堆”。《明一统志》载:“在县西五十里,因沙所积,故名。”古时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黄恩锡有一首《沙坡吟》,道出了登沙坡头的情趣:

    世路有艰难,曾闻蜀道褊。

    今我来朔方,驰驱愧驽蹇。

    大河水东流,两岸多平衍。

    方谓得坦途,轻车无滞鑳。

    忽为暗门西,积沙竟成巘。

    轮辕去弗庸,濡足没人跣。

    登登随马迹,盘盘因峰转。

    据鞍心已烦,步迟为沙软。

    忽复暴风至,沙砾向空卷。

    仰看天欲昏,河流声莫辨。

    俯视下深渊,失足虑不免。

    努力奋齐攀,尘消途渐显。

    回首烟霭中,阳光映东岘。

    沙尽马蹄轻,郁怀乃自遣。

    心嘉汗血功,应重骅骝选。

    行堪驰大漠,任将骥足展。

    在《沙坡吟》这首诗中,沙丘、河流、暴风、阳光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就自然显现出了沙坡头的奇妙之处。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将“我”置于其中,使读者如临其境。另外,诗的开头和结尾也洋溢着诗人对“朔方”这片土地的热爱。

    卫宁两地历史悠久,民风淳厚,虽地处边陲,却不乏奇丽山川。滔滔黄河穿行其间,千载流淌,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在这里赋诗颂赞,流连忘返。其中,不少堪称上乘之作。但是,倾心于当地民俗物产的记载,可以说黄恩锡是独到其间。若加以斟酌推敲,出类拔萃的要数《中卫竹枝词》了。全诗二十阙,展现了一县之全情,颇有一幅组画的效果。

    “清明士女乱纷纷,尽向域西竟若云。游尝逐年夸胜节,沿郊怀酒聚成群。”意指这里的居民有着在春暖花开时节云游沙坡,踏青郊游的风俗。这里的居民又信仰佛教,迷信鬼神,自信人死灵魂在。对此,黄恩锡又巧妙的写道:“独酌窗前洒满樽,停杯窗外月黄昏。谁家纸火因风起,邻妇声声夜叫魂。”

    中卫出产煤炭,品种多样。在《中卫竹枝词》中,对石炭、岚炭、碴子的叙述也不乏其云。“石炭烟高岚炭强,供炊煨炕用皆良。独嫌气触烟熏处,污遍羔裘色染裳”。“围炉碴子出灵州,烟尽风前火自悠,晓起室中殊不冷,烘烘暖气胜披裘”。煤炭是当时中卫居民烧饭取暖的主要燃料,对于家家用煤,户户炊烟的生活情景,诗人这样写道:“冬春附郭望难穿,可怪边城雾障天,晓起沿街飞黑雪,家家炕洞起岚烟。”

    黄恩锡的诗文,用语通俗,明白如画。不但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中卫、中宁古时美丽的水光山色和各地景观,也展示了这里的民俗风情,特产风味。通过这些诗文,也不难看出诗人的品德和情操。难怪时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后任中卫知县郑元吉主持修成的《续修中卫县志》记载同朝县令时,对黄恩锡这样“破格”运笔:“黄恩锡:云南永北府人,壬申科进士,(乾隆)二十一年任。修理文庙,编辑志乘,劝学重农,安良除暴”。

    可以说,在封建官吏中,黄恩锡是一位文才横溢,知民疾苦的不可多得的好县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