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末期,农牧业生产有所发展,剩余产品增多,氏族内部的财产分配出现明显差别。社会财富集中到以部落头领为首的少数人手中,私有制取代了氏族公有制。夏朝建立后,各氏族部落首领仿效夏人,建立起以氏族徽号而命名的方国。
夏朝中期,气温转暖,生活在陇东地区的周人“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开荒耕种,恢复农业生产。由于遭到游牧民族反对,周人南渡渭水,进入关中,整个陇山区域成为发展畜牧业的地方,畜牧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夏朝时期,居住在固原地区的土著部落转入游牧后,畜牧业发展很快,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部落,他们与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结成联盟,经常进攻夏国边境,夏人也积极开展攻势。后相征伐犬戎部落,七年后才臣服夏人。
夏朝后期,“桀为暴虐,夷人始衅”,商人进入黄河腹地,夏朝灭亡。夏人虽然被商人征服,但并未被消灭。原居于陕西及河南西部的夏人,退到西北一带,成为后来的鬼方。今宁夏南部正是鬼方的居住区。史书记载:“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正暗示夏人向西北方向退却的事实。鬼方与当地戎相融合,成为商的强敌,商“西伐鬼方,来亨来王”,诸夏之族变成了商的臣属,皆被纳入商的统治之下,为了把许多血统不同的氏族放在一个权力统治之下,国家随之出现,商代形成了中国最初的国家。
周朝建立后,对太原地区有一定控制。周穆王时因戎不向周进贡,“西征犬戎,获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太原”。“宣王中兴”,“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周在百年间伐戎十次,至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伐戎失利,“乃料民于太原”。这里的“太原”,即今固原地区。固原地区第一次筑城,就是“城彼朔方”。朔方是周都镐京以北地区的总称。周宣王迁戎“泾洛以北”,“至于大原”,即今固原地区。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不久,又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下,西周终于被戎所灭。诸戎居于泾、渭之间,成为秦的劲敌。
2 开地千里灭义渠
周幽王被西戎杀死后,周室被迫东迁洛邑,西戎乘机东进。秦文公十六年(前750),秦“以兵伐戎,戎败走,退回泾、陇一带”。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秦穆公对戎王施以美人计,送女乐28人。戎王得女乐以后,终日不理政事。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穆公乘机出兵,一举攻破西戎12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但义渠、乌氏仍筑城以自守。秦厉公三十三年(前444),秦出兵“伐义渠,虏其王”,义渠王虽然被秦国所俘获,但义渠的力量并未受到重大损失。所以,十多年之后,即秦躁公十三年(前430),义渠向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攻,进入秦的腹地,直至渭水以南,重创秦国。不久,义渠再一次大败秦于洛水一带。秦军和义渠的战争形成相持局面。
秦孝公继位后,为独霸西部,采用商鞅变法,迁都咸阳,国力增强,加强了向西攻击义渠、乌氏的力量。秦惠文王七年(前331),义渠国发生内乱,秦国利用这一机会,派大将庶长操率领秦军进攻义渠,义渠因内乱终致失败,不得不“臣于秦”。后八年,秦又伐义渠,占领义渠国重要城郭郁郅(今甘肃庆阳),并设义渠县(今甘肃庆阳)、乌氏县(今固原东南)。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秦军主力东度函谷关,与魏、赵、燕、韩、齐五国作战,义渠王率领部众向秦军发动突然袭击,击败西部秦军,并攻占李帛(地址待考)。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前314),秦军击败五国联军后,大举反击义渠,接连攻占25座城池,开拓西北领地,给义渠以沉重的打击。义渠经秦军多次打击后势力大衰,重新臣属于秦。秦昭襄王时期(前306~前251),义渠王曾长期留居秦的王宫中。公元前272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并出兵灭了义渠。自此以后,义渠作为一个古代民族政权在历史上消失了。“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3 鞭驭海内筑长城
秦兼并六国后,设立郡县,构筑城堡,设置要塞,移民开发。其中北地郡所领乌氏县,在今固原以南,平凉西北,隆德以东,彭阳以西,西吉县马莲川以南地区,朝那县辖茹河流域,华亭以北瓦亭及固原以东地区。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出巡西北,出鸡头,过回中道,到高平,除了军事上的震慑和炫耀外,主要为祭祀朝那湫。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蒙恬率主力军30万从咸阳出发,沿黄河北进,一路攻击匈奴主力,迫使匈奴部落纷纷降服,很快占领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及陕西榆林一带)。匈奴单于仓皇北逃,蒙恬率军乘胜追击,“使匈奴撤退七百余里”,夺取黄河南岸全部地区,史称河南地,蒙恬收复河南地后,指挥军民在沿边一带的重要地区构筑了三道防御线,修筑了一系列城障。秦在北地郡的乌氏县境内设瓦亭关(今固原南),还动用大量兵力,将战国长城向东西两面扩展,连接、整修了原秦长城、燕长城和赵长城,并沿秦边境线重新扩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长城由甘肃静宁进入宁夏西吉县境内,东向入原州区,由河川乡入彭阳县,沿偏东北方向绕长城塬直向北折入孟塬,再呈东北向入甘肃镇原。长城在彭阳县东有孟家塬、西有姜家洼。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传说中的孟姜女是彭阳县孟家塬至姜家洼一带人。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下令蒙恬率秦军征调大量民夫向西北边地开辟驰道,修筑从咸阳沿泾水至平凉,经瓦亭关,到达回中宫的道路,然后首次巡视郡国。秦始皇在途经六盘山地区时,目睹了乌氏倮经商发展畜牧的业绩,当即给倮以“比封君”的优待。也就是说,对他的礼遇等同王侯,他可以和秦国的大臣们一样,随时进宫朝见,参与议事。作为一个牧主与商人,乌氏倮能取得这样高的政治地位,是由于倮为朝廷提供了大批军马,对秦国有很大的贡献,故受到秦始皇的恩宠。根据秦制,向朝廷交粮就可以封爵,乌氏倮获得“比封君”的优待即是因为他向朝廷纳贡。
4 汉武帝六出萧关
秦末,楚汉相争,秦王朝徙边戍守的士卒纷纷离去,边防松弛,匈奴冒顿单于指挥30万骑兵乘机进攻,将其领地扩展到河南地。汉高祖七年(前200),刘邦亲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为匈奴所败。此后至汉文帝时,汉朝均采用和亲政策,并伴之以厚礼,但仍制止不了匈奴的攻掠。
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冒顿的儿子老上单于带领14万骑兵,进入朝那、萧关(今固原境内),杀死北地郡都尉孙卬,掳掠人畜甚多,直至彭阳,并烧了汉朝的回中宫。匈奴的斥堠,已到雍州甘泉。为了都城的安全,汉文帝调配中尉周舍和郎中令张武,配备兵车1000辆,骑兵10万,在长安城旁戒备;调昌侯卢卿到上郡(今延安一带)、宁侯魏速到北地(平、固、庆、灵等地区)、隆虑侯周灶到陇西,分别部署防御;又调张相如、董赤、栾布统率大军进击匈奴。匈奴老上单于在汉朝内地留驻一个多月,见汉朝有了准备,撤兵返回,汉军只尾随敌兵出塞,不敢追击。自此以后数年,匈奴每年都扰掠汉朝东至辽东、西迄陇西的大片土地。北地郡都尉孙卬奋起抗击匈奴而献身于朝那萧关之役,不但为汉朝组织反击匈奴赢得了时间,而且为汉朝的边郡将士做出了榜样。汉文帝有功必赏,封孙卬之子孙单为瓶侯。在汉文帝封侯的28家中,瓶侯是唯一以当时军功受封的功臣之子。
汉武帝继位后,加紧了移民步伐,扩大了移民规模。元朔二年(前127),募民徙朔方10万余口。元狩四年(前119),又将关中贫民移徙陇西、北地等地72.5万人。次年,从北地郡分设安定郡,统管移民开发。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命卫青、李青出兵陇西,击败楼烦、白羊,收复河南地,重筑朔方城郭,修复秦蒙恬时所筑堡塞。公元前121年,汉兵复出北地,过居延(张掖境)、小月氏,西到祁连山,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的胜利,不仅实现了边疆和平,而且占据了水草丰茂的西北草场,夺得良马种畜,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天水、陇西、北地、上郡、畜牧为天下饶。”
为了巩固边防,向匈奴显示大汉王朝的强盛,自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88年的25年中,汉武帝曾六次出萧关,巡视边塞。元鼎五年(前112)十月,汉武帝第一次出巡,随从人马数万骑,文武大臣随驾,登临崆峒山后,北出萧关,到达安定郡,又北上,进入河套“新秦中”。汉武帝看到这一带“千里无亭徼”,防务松弛,怒不可遏,便下令杀了北地郡太守及其下属官员。这次诛杀,令朝野震动,各地郡县都加强了辖区的防务。元封四年(前107)十月,汉武帝下令修通了回中道,汉武帝沿此道,循清水河谷大道,过安定、北地,又向东北巡视到河南乃县(今河北省涞水县北)返回。
太初元年(前104)八月、太始四年(前93)十二月、征和三年(前90)正月、后元元年(前88)正月,汉武帝又先后4次北出萧关,巡视了安定郡和北地郡,每次都驻跸高平。征和三年(前90),汉武帝还在高平接见了西胡月支国的使节,接受了他们进献的珍兽和礼品。
5 光武两度伐隗嚣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剥削加重,地方官吏乘机强抢豪夺,暴敛聚财。安定郡处于不安定的状态。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以南有隗嚣割据势力。王莽地皇四年(23)二月,隗嚣聘请平陵人方望为军师,打出“允承天道,兴辅刘宗”的旗号,编练军队,传檄四方,讨伐王莽,不久即聚兵10万,向东进军,攻取安定郡。安定大尹(郡守)王莽之侄王向拒绝投降,隗嚣攻克安定城,杀死王向,安定人民纷纷外逃,躲避兵乱。隗嚣乘机挥兵攻占陇西、武都,并以天水为中心,建立起势力强大的割据政权。建武二年(26)正月,汉光武帝刘秀派遣大司徒邓禹,率兵攻击冯愔。陇右的隗嚣为了减轻刘秀部对自己的压力,亲自率兵阻击冯愔,在高平将其打败,并缴获全部辎重。邓禹申报朝廷,汉光武帝命隗嚣为西州大将军。建武六年(30),隗嚣反汉。汉光武帝遣虎牙大将军盖延与隗嚣战于陇坻(今六盘山),盖延战败。隗嚣乘胜派王元、行巡向东追击,在旬邑被汉将冯异所败。冯异乘胜向西追击,北地诸豪长耿定等叛隗嚣投降冯异。冯异进军义渠,被封为北地郡太守。冯异又乘胜击败卢芳将贾览,安定、北地、上郡等地投降,冯异兼领安定太守,汉光武帝下令安定、北地诸郡与隗嚣有牵连者,除犯有殊死罪者外,一律赦免。
隗嚣谋反受挫,又投靠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建武七年(31),公孙述封隗嚣为宁朔王。隗嚣领步骑3万余人攻占安定,并派其部将,安定人高峻领率万余人据守高平第一城(今固原)。建武八年(32)春,汉光武帝为了荡平割据陇右的隗嚣势力,派中郎将来歙和祭遵领兵2万余人攻隗嚣。隗嚣扼守陇山交通要道,使王元守陇坻,巡行控扼番须口;派大将牛邯据守瓦亭(今固原市南瓦亭);派大将王孟扼守泾河源(今泾源县泾河源地)的谷道。隗嚣亲自率精锐数万进围略阳。闰四月,汉光武帝决定亲自征伐隗嚣,任命熟悉北地地形的马援参议军事,并命马援招降了坚守高平第一城的高峻,进占高平第一城,封高峻为道路将军、关内侯。这时,凉州牧窦融也率领河西走廊五郡太守及羌虏、小月氏等步骑数万,携带辎重车5000多辆,取道甘肃省景泰县东渡黄河,经海原县抵达高平,与刘秀会师,合击隗嚣军。诸路汉军会合后,即分数路进攻,由北向南,直逼天水,迫使隗嚣的瓦亭守将牛邯归降,汉军遂即占领瓦亭,略阳门户洞开。隗嚣10余万众看大势已去,不得不投降,隗嚣仅率妻儿奔逃西城(今天水市西南)。建武八年(32)十月,公孙述派兵救援隗嚣,隗嚣军队又重新振作起来,高峻复叛汉,重占高平。安定、北地、天水等地复为隗嚣所占。建武九年(33)春,隗嚣死。隗嚣部将王元、周宗立隗嚣之子隗纯为王,屯兵冀县、清水、略阳等地。此时,高峻自立山头,聚兵万余于高平。同年八月,刘秀再次遣军西进,汉将耿弇和来歙分兵攻取安定、北地诸营堡。高峻坚守高平第一城,武威太守梁统围攻。不久,来歙等大破隗纯于洛门(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隗纯部将王元奔蜀,隗纯与周宗同时投降汉军。寇恂奉汉光武帝命令,到高平招降高峻。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出见,寇恂杀皇甫文,高峻惊慌,投降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平定隗纯,固原地区的割据局面暂告结束。
在征讨隗嚣的战斗中,安定人梁统因功被封为成仪侯。
梁统(生卒年不详),字仲字,安定郡乌氏县(今宁夏固原市境内)人。先祖梁益耳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高祖梁子都于西汉间迁居安定。王莽篡权后,梁统在家乡任地方小官。淮阳王刘玄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继位,梁统归顺刘玄,于更始二年(24)被封为中郎将,任酒泉(今甘肃酒泉)太守。赤眉军攻进长安,推翻更始政权。梁统与窦融及河西五郡太守共同举兵宣布“保境”,梁统自任武威(今甘肃武威)太守。
建武五年(29),河西各郡地方长官推派代表去京城洛阳“诣厥奉贡”,表示拥护汉光武帝。梁统被封为宣德将军。天水隗嚣叛汉,与四川割据政权刘表结伙发难。梁统率部跟随汉光武帝征讨,打败隗嚣后被封为成仪侯,回任河西。建武十二年(36),梁统调京城,改封高山侯,任太中大夫。
6 羌族三次举义旗
东汉中期以后,剥削加重,徙居西北的羌人,被官吏豪强奴役,积怨很深。公元102年,居住在安定郡的羌民数百人聚集起事,被安定郡派兵镇压,羌民中的老弱沦为奴隶。此后,羌民连续发动三次大起义,延续将近60年。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夏,汉安帝派骑都尉王弘等征伐西域,羌族骑兵随汉军出征西域,羌民惊恐,麻奴兄弟与其部族逃出安定(今固原),联络羌族诸部,以竹竿、木棍、菜刀为武器进行反抗。诸羌民几万人,“东犯赵魏,南入益州”,威震三辅。永初五年(111),朝廷下令将安定郡百姓徙至美阳(今陕西扶风东)。安定郡的百姓留恋故土,不愿迁徙,官吏以毁坏百姓庄稼、拆毁房屋等手段强令他们搬迁,在迁徙过程中激起民愤,汉阳人杜琦、杜季贡兄弟与同郡人王信等率众起义,并与羌人联合,攻下上邗城(今甘肃天水西)。东汉朝廷用骑兵作战,采用收买、暗杀等手段镇压起义军,杜琦被暗杀,王信战死,杜季贡投奔富平(今吴忠市境)滇零。永初六年(112),滇零病死,其子零昌继承“天子”称号,以同部人狼莫为军师,以杜季贡为将军,率羌汉百姓在丁奚城附近垦殖边荒,从事耕稼。永初七年(113)夏,汉骑都尉马贤与护羌校尉侯霸掩击在安定郡的零昌别部牢羌,牢羌失利,战死千余人,丧失牲畜2万余头。元初三年(116),东汉集中主要兵力围攻北地郡。第二年,羌人接连失利,零昌政权的首领只剩狼莫一人,狼莫率领部众徙往北地郡及安定郡界内(今宁夏吴忠至固原一带)。同年冬十二月,任尚和马贤共击狼莫于北地郡和安定郡。任尚的军队开到高平,向南进攻,与马贤合兵,狼莫北撤到北地。元初五年(118),狼莫被刺杀,零昌政权宣告瓦解。
顺帝永和四年(139),冻羌、傅难羌联合塞外羌人举兵起事,东汉派马贤为征西将军,率左右御林军及五校劲卒入陇,联合西部诸郡共10万大军,分别屯扎军事要地,伺机攻击羌人。永和六年(141)初,东汉朝廷令马贤出击。五月,羌民起义军进围安定,安定太守郭璜兵败,羌民又进攻北地郡,与马贤战于射姑山,杀死马贤及其二子。于是,北地、安定的东羌与金城、陇西的西羌在北地郡会师,然后又分兵三路,使整个凉州和三辅都受到了威胁。东汉朝廷一面增加军队据守三辅,一面加紧对起义军进行分化、招降。顺帝汉安元年(142),朝廷以赵充为护羌校尉镇压起义羌民,由于羌人缺乏统一指挥,未能协同作战,加之朝廷的分化,致使第二次羌民起义失败。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烧当、烧何、勒姐等部羌人联合起来,进攻陇西、金城等郡,波及安定、北地郡。东汉朝廷起用安定郡朝那人皇甫规及张奂、段颎等人领兵镇压。皇甫规击败零吾羌后,惩办了欺压羌人的安定太守孙隽、属国都尉李翕、督军张禀等地方官员,招降了先零诸羌部众10余万人。汉灵帝建宁元年(168),汉护羌校尉段颎领兵万余人征伐安定郡起义的先零羌。段颎率军从彭阳直指高平,先零羌迎击于逢义山口(今固原市须弥山)。羌人不支,向东北退却。段颎遣司马田晏、司马夏育分别统兵由东向西夹击羌人,追至汉阳山谷中。建宁二年(169)七月,段颎遣部将司马田晏、司马夏育领兵5000人进驻羌民屯居地瓦亭山(今固原南)扎营,诱羌人进攻,羌民大败,死1.9万人。段颎招降散羌4000人分别安置到安定、汉阳、陇西三郡。羌民第三次起义失败。
在汉羌战争中,安定(今固原)人皇甫规被封为度辽将军。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郡朝那县(今彭阳古城)人。祖父皇甫陵曾任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为扶风都尉。皇甫规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并称“西州三明”。皇甫规历任功曹、中郎将、度辽将军、尚书等职。
东汉时期,羌族起义,当时还是老百姓的皇甫规上书朝廷,建议对羌族剿抚兼施。永和六年(141),安定郡郡守深知皇甫规有谋略,任命其为功曹(郡守佐吏),率勇士800人,与羌人交战,皇甫规斩首数级,羌人遂退,郡守再次推荐皇甫规为上计椽(主管文书、统计)。汉顺帝死后,梁太后临朝执政,朝廷“举贤良方正”,皇甫规在“对策”中,揭露朝廷黑暗,矛头直接指向梁冀,虽被录取,却只被任命为一个郎中小官。公元144年,皇甫规假称有病,回归故土。
延熹二年(159),皇甫规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太山(今山东泰安)太守。
延熹四年(161)冬,羌人攻占了并(今山西太原)、凉(今甘肃张家川)二州之后,一直打到了京畿地区,汉朝廷十分惊恐,三公门一致推举皇甫规担任中郎将,持节监管西凉兵马,指挥讨伐羌人的战斗。皇甫规采取招抚的方式,羌人也十分仰慕皇甫规,投降者10余万人。次年,皇甫规受命讨伐陇右,羌人投降,道路通畅。皇甫规到凉州后对贪官污吏加以惩处。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倒戈向善,投降朝廷,包括沈氏大豪滇昌等“十余万口,复诣规降”。延熹五年(162),宦官和官僚相勾结,陷害皇甫规,朝廷解除了皇甫规的兵权,将他降为议郎(受中郎将、左右中郎将管辖)。延熹九年(166),南匈奴与乌桓、鲜卑侵掠边防,朝廷提升皇甫规为度辽将军,防守边境。次年,皇甫规因功升任尚书,一到任就上书要为党锢之祸株连的人平反昭雪,汉桓帝不接受他的意见,并把他调出京城,先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太守,又改任护羌校尉。熹平三年(174),皇甫规病逝于谷城(今山东平阴东阿)。皇甫规生前曾被封为寿成亭侯。
7 赫连勃勃建大夏
赫连勃勃是匈奴右贤王的子孙,其父刘卫辰曾归附前秦,公元391年,刘卫辰遣子直力鞮率众攻北魏,在木根山(今内蒙古五原河西)被擒,刘卫辰被部下所杀,其子赫连勃勃辗转投奔于后秦,被高平公没奕干收留,并将女许配给赫连勃勃为妻,使其辅助没奕干镇守高平。不久,赫连勃勃又晋封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管鲜卑等族2万余户。
东晋义熙二年(406),赫连勃勃率其众3万余骑,伪猎于高平川,袭杀了没奕干,并收其部众。赫连勃勃还乘河西鲜卑杜仑向后秦献马路经高平之机,将8000余匹马截留,其众3万余人徙置高平川。义熙三年(407)六月,赫连勃勃在高平拥兵自立,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元年,设置百官。夏国的四境“南界秦岭,东戎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固原全境属夏国的版图。同年十月,赫连勃勃又出兵吞并鲜卑薛干等部数万人。当时,赫连勃勃部下劝他在地势险固、山川沃饶的高平定都,他不从,认为:“吾大业草创,众旅未多,姚兴亦一时之雄,关中未可图也。且其诸镇用命,我若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自此以后,赫连勃勃用流动袭击的办法,与姚秦多年攻战于秦、陇之间。
公元409年,岭北各部族归附于大夏。赫连勃勃乘胜犯后秦平凉,屯军依力川(今甘肃平凉东南),拔后秦敕奇堡(今甘肃平凉西北),接着又拔我罗城(今甘肃罗城),俘掠7000余家于大城。义熙十三年(417)九月,东晋灭后秦,赫连勃勃乘机夺取长安。次年,赫连勃勃在长安即皇帝位。遂命太子赫连镇守长安,少子赫连伦镇守高平。大夏真兴六年(424)十二月,赫连勃勃欲废太子赫连 而立少子赫连伦。赫连闻之,领兵7万余人北攻赫连伦,伦与 战于高平,伦败死。伦兄赫连昌领兵1万袭赫连 ,兵败被杀,赫连昌收其众8.5万余人,赫连勃勃只得立赫连昌为太子。第二年八月,赫连勃勃死,赫连昌继为大夏国主。
大夏承光三年(427)元月,北魏司徒长孙翰率8000骑兵追杀夏主赫连昌至高平,不及而还。同年九月,高平城民以夏溃败而举城降魏。次年二月,赫连昌退屯平凉。魏将安颉、丘堆等屯兵安定,擒获赫连昌。赫连昌余众推举赫连定为王。公元430年,魏帝亲领大军讨伐赫连定,次年大夏灭亡,高平归属北魏。北魏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高平镇改为原州。
8 关陇集团三豪杰
自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始置原州,至宋至道三年(997)置镇戎军,原州名存473年。
原州,是宇文泰关陇统治集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区域,也是其统一关陇期间退却可凭借的地方。西魏、北周政治与军事力量的核心是关陇集团。田弘、李贤、蔡祐“原州三杰”是宇文泰关陇集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战将和智囊。
李贤,西魏、北周大臣,字贤和。西汉骑都尉将军李陵的后代。当年李陵被匈奴俘虏之后,全家便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境内,直到北方拓跋部所建北魏政权南迁,李氏才随同南下,返回故里。李贤曾祖父李富、祖父李斌、父亲李文保曾在陇西老家和高平(今宁夏固原)等地任地方官。李贤就出生在高平城。
北魏正光五年(524)四月,高平镇敕勒族长胡琛发动高平起义,占据原州城。武泰元年(528),北魏派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尔朱天光进军高平镇。当时万俟丑奴正围攻岐州(今陕西凤翔境内),只留下万俟道洛等据守大本营原州。尔朱天光秘密派人前往原州联络李贤,要他在城内想办法配合官兵做内应。李贤使用调虎离山之计,把盘踞在原州城内的万俟道洛部众6000人引诱出城,使尔朱天光的部队顺利占据了原州。尔朱天光任命都督长孙邪利镇守原州,任命李贤为主簿。万俟丑奴的余部达符显反攻原州,李贤又冒死出城,向尔朱天光求援,解救了原州。原州解围后,李贤被授为威烈将军、殿中将军、高平公。北魏永熙三年(534),大将军宇文泰西征进驻原州,任命李贤为都督,全权镇守原州。同年七月,西魏政权诞生后,宇文泰控制西魏朝政,升李贤为都督、安东将军,封上邦县公,继续镇守原州。
西魏大统二年(536),李贤升任原州刺史。大统十二年(546)以后,李贤先后从征凉州,打败茹茹(柔然),抚慰河西五郡,屡建功勋,被封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李贤在帮助两魏政权镇压民族起义军胡琛、万俟丑奴期间,曾与北周政权的奠基人、时任北魏大将军的宇文泰建立了深厚友谊,宇文泰凡到原州,必在李贤家中饮宴终日,二人不分上下级,情同手足。宇文泰甚至把自己两个儿子寄养在李贤家中,交由李贤的妻子吴晖照管多年。其中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北周皇帝宇文邕,另一个是北周齐王宇文宪。宇文邕登上皇帝位之后,曾于保定三年(563)七月至九月西巡原州,特意探望李家。把李贤当作北周的皇亲国戚看待,授予重权,李贤曾担任特使持节河州总管、洮州总管、统领三州七军诸军事、河州刺史、洮州刺史等要职。
北周天和四年(569)三月,李贤在京师长安病故。周武帝宇文邕亲往吊唁,悲恸之情、哀痛之声,使左右闻者都流下眼泪。同年,李贤归葬原州。为追念李贤一生的功绩,北周朝廷追任李贤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泾、原、秦等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谥“桓”。亡妻吴晖生前曾被赐为皇族姓氏宇文氏,并被认作朝廷宗室侄女,追封为长城都君。
李贤有两个弟弟,大弟李远,西魏、北魏、北周大臣,官至柱国大将军,被封阳平郡公;二弟李穆,西魏、北周、隋三朝元老,官至西魏、北周骠骑大将军,前后被封武安郡公、申国公,隋朝建立后,被杨坚视为开国功臣,特封为太师。
李贤有五子:长子李瑞、次子李吉、三子李崇、四子李孝轨、五子李询(亦书李回方、李元方),均官至刺史、大将军等要职,人人封侯、封公,荣极当朝。李崇有子名李敏,隋炀帝改封李敏为经城县公(为避杨广之讳)。李敏历任幽、金、岐等州刺史和屯卫将军、光禄大夫,加柱国显位。
田弘,高平人,史称其膂力过人,勇敢且有谋略。北魏尔朱天光战万俟丑奴时,田弘自原州投奔尔朱天光,授都督。因其迎孝武帝入长安有功,晋爵高位,赐以铁甲。田弘随宇文泰收复弘农、沙苑,解洛阳围,破河桥镇,被赐姓纥干氏,授原州刺史。公元574年,田弘出任总管襄、郢、昌、丰、唐、蔡六州诸军事,襄州刺史。
蔡祐,祖籍陈留,祖父居原州,跟随宇文泰数十年,情同父子。在与东魏高欢的沙苑、河桥、邙山等战役中,其多为先锋,后被赐姓大利稽氏,镇原州,开府仪同三司。
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建立隋朝,关陇贵族尉迟迥起兵反对,附近20州响应。原州世胄李穆派子李浑献熨斗给杨坚,表示愿意执柄熨安天下,帮助杨坚巩固政权。
9 突厥吐蕃扰原州
隋开皇元年(581),突厥南下惊扰,隋文帝新立,十分忧虑,四月修筑长城,屯兵北境,以崔弘度为行军总督,领兵出原州抗击突厥,突厥北退。开皇二年(582)六月,以卫王杨爽为原州总管,又以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绩为元帅,分道领兵出击突厥,时杨洸统兵由原州道出击,与突厥相遇,大获全胜。同年十二月,突厥兵从木峡关、石门关(须弥山口)两路进攻,翻越六盘山,至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地,东西千里,六畜皆尽。从此以后,突厥对隋朝边境的骚扰更加频繁。因此,隋设两道防线御敌。第一道防线以燕山山脉、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及宁夏大漠为屏障;第二道防线为幽州、马邑、绥州、平凉、武威、金城、天水一线。
开皇三年(583),隋文帝采取强硬措施,令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分八路出塞攻击突厥军,首先击溃沙钵略部。同年四月,又命河间王杨弘率大将赵仲卿、庞晃等领兵自平凉郡出灵州道与突厥军相遇,两军大战,杨弘斩首千余级。同年八月,尚书、左仆射高颍引兵出击宁州道(今甘肃宁县),内史监虞庆则出原州道以行军总帅领兵,分路进击突厥军。开皇五年(585)七月,沙钵略部受到西突厥和契丹的两面围攻,与隋讲和。东突厥启民可汗去世以后,其子始毕可汗势力不断壮大,对隋重新构成威胁,曾围攻隋炀帝于雁门。隋末天下大乱,突厥势力借机强盛。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以后,即派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出使突厥,甚至不惜称臣以讨好突厥。始毕可汗也赠马千匹,并遣骑兵2000助唐军攻占长安,突厥因此而自恃有功于唐,非常骄横,李渊也思中原未定,无暇顾及。薛举起兵后,即派其副将宗罗侯攻陷平凉郡,北与突厥颉利可汗联络。李渊十分不安,遣宇文歆以重金、帛匹贿赂颉利可汗,突厥遂与薛举绝交,又一次帮助了李渊。但灵州、原二州成了突厥经常扰掠的对象。
武德四年(621)九月,突厥首领颉利可汗领兵万余劫掠原州,被行军总督尉迟敬德等领兵击退。次年六月,颉利领5万余骑分数路攻掠原州。武德六年(623)六月,颉利派兵进攻原州,并攻陷原州善和镇(今甘肃省镇原县西南)。武德七年(624)三月、七月、八月,突厥先后三次扰掠原州,并从原州南下,大有进犯长安之势,京城震动。唐王朝不得不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出击。武德八年(625)六月,唐高祖李渊令燕郡王李艺领兵屯弹筝峡(今固原南三关口地)和华亭,以堵陇道,防突厥从原州南下。贞观四年(630)二月,唐军大败突厥颉利,同年三月,颉利被俘,其部投降唐者10余万。唐王朝为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安置降服部落,将突厥内附各部安置在西起灵州、东至幽州的沿长城一线的广大地区,并设州都督府进行管理。贞观六年(632),平高县他楼城置缘州(今固原北),安置突厥降户。降附唐朝的突厥首领,多数被任命为将领。
突厥内迁后经济生活稳定,各族友好相处,但突厥奴隶主贵族仍然企图恢复突厥的奴隶制政权。永隆二年(681),突厥贵族阿史德温傅叛乱,迎颉利族子伏念于夏州,立为可汗,突厥诸部纷纷响应,并攻掠原州等地。天授二年(691),默啜被立为可汗,集结数万人,多次攻掠唐朝内地。久视元年(700)七月,唐以魏元忠为萧关道行营总管,防御突厥。神龙二年(706),突厥又进掠原州,掳掠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突厥的扰掠直到开元十年(722),唐军在六盘山大败突厥后方稍止。
唐朝的另一外患为吐蕃。唐代宗广明元年,吐蕃攻陷唐都长安,于是陇山(今六盘山)、贺兰山以西,泾州(今甘肃泾川)以北,皆陷于吐蕃。
大历六年(771),吐蕃攻陷青石岭(今固原南青石嘴),屯兵朝那(今彭阳县古城乡治)。大历八年(773),郭子仪派浑瑊领兵驻朝那。大历十一年(776),吐蕃攻占石门道,入长泽川(今固原北)。大历十三年(778),吐蕃8万余人屯集于长泽牧监,占领了唐在原州的监牧地。
唐德宗对付不了吐蕃,只好讲和,承认吐蕃在河西、陇右的既得利益和地位,实际是将大片土地割让给吐蕃,以求得暂时的安定。建中四年(783)一月,陇右节度使张镒和吐蕃相尚结赞在清水正式签订了盟约,将原州划给了吐蕃。盟约规定:“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蕃,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又规定“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但这对吐蕃只是一纸空文。贞元二年(786),吐蕃越界分别扰掠泾、陇、邠、宁等州,唐朝将领不得不奋起反击。同年十月,凤翔节度使李晟,派蕃落使野诗良辅、王泌等领步骑5000人攻袭吐蕃于摧沙堡(今原州海子峡口),焚其储积,斩其酋长扈屈律设赞等7人,传首京师。此后吐蕃又数次派遣使者,请求重新缔结盟约。贞元三年(787)五月,唐以侍中浑瑊为会盟使,兵部尚书崔汉衡为副使,与尚结赞会盟于平凉。吐蕃竟违反盟坛附近不得布列重兵的协议,列精骑数万于盟坛之西,并突然袭击会所,唐会盟副使崔汉衡及60余名官员被吐蕃擒拿,浑瑊狼狈逃遁,唐军死者数以千计。吐蕃相尚结赞等还至故原州。后尚结赞率其众于石门,遣中官将文珍、浑瑊将马宁、马燧将马弇归于唐。贞元三年(787)九月,吐蕃攻陷泾州之连云堡,驱赶人口及牛畜送至弹筝峡。这年十月,吐蕃修复故原州城,并驻以重兵。次年,吐蕃以原州为据点,四处掳掠。
元和二年(807)以后,吐蕃内部矛盾日渐尖锐,唐军乘机出兵攻击吐蕃。元和十三年(818)十月,平凉镇遏使郝玭破吐蕃2万余人于原州,收复故原州城,获羊马无数,郝玭旋又退出原州,原州重被吐蕃占据。到大中三年(849),吐蕃内乱,原州和石门、木峡八关的军民乘机起义,吐蕃迫于内外形势,将原州、秦州、安乐州及石门、木峡、六盘、制胜、驿藏、木崝、石峡、萧关八关归还唐朝。同年六月,泾原节度使康季荣接管原州和八关,得人畜数万。七月,三州八关军民数千人至长安,接受唐宣宗的召见,军民换去蕃服,重着汉装,唐宣宗赐冠带15万匹,军民“莫不欢呼忭舞,更相解辫”。唐宣宗又令三州八关百姓垦耕该处土地,5年免租免税,军卒有能耕者,官府免费供给耕牛、籽种予以特别优待。朝廷向守卫八关的士兵加倍赐予军衣、军粮,后将原州从临泾城迁回故原州。唐末黄巢起义,广明年间(880~881)吐蕃乘机入侵,原州复为吐蕃所占,原州又移治临泾,从此久治临泾。
10 宋夏对阵数十秋
宋明道元年(1032),元昊承袭父业,外倚契丹,内申号令,以兵法勒令诸部,模仿宋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景祐元年(1034),元昊在环、庆两州打败宋军,次年又打败吐蕃,进攻回鹘,占领瓜、沙、肃三州。宝元元年(1038)十月立国称帝。西夏长期备战,而北宋统治者却把主要精力用于防止内变和农民起义上。“召饰太平以夸骄虏,臣立异同以争口舌,将畏猜嫌而思屏息,兵从放散而耻行枚。”东起横山,西亘环州、原州、巩州至临洮一线,仅以永兴、凤翔、秦州作为策源地,陇山为藩篱,建筑堡寨构成防御线。在长达两千里的战线上,北宋驻兵20万,只守边壕,“夏兵来则御之,去则释之”。
宝元元年(1038),夏进攻延川,围城7天,天下大雨,夏人解围而去。元昊虽然解了延川之围,但对塞门、安远等寨继续围攻,这些地方相继陷落。范仲淹至延川,改变总管领万人,钤辖领5000人,都监领3000人,寇来官卑者先出或一窝蜂出的惯例,检阅士兵,挑选了18000人。夏元昊以范仲淹能用兵,于同年九月转攻三川寨(今原州彭堡镇隔城子古城)。镇戎军西路都巡检杨保吉战亡,次日,泾原路都监刘继宗、李纬、王秉分兵迎敌,皆失利。元昊乘胜又进攻狮子堡(今西吉县白崖乡)、定川堡(今原州区中河乡)。宋三班殿职郭纶固守定川,元昊又转攻刘番堡(今固原市境内),宋军守将指挥王遇、都虞侯刘用战败投降,刘番堡被劫掠一空。元昊又连破乾河、乾沟、赵福三堡,集中兵力包围镇戎军城。宋泾州驻泊都监王珪率3000骑兵来援,从瓦亭寨(今原州南)至狮子堡,被夏军重重包围。王珪率军奋力突围,“获首级甚多”,所骑之马被射中,只好退兵,夏军此时侦知泾原钤辖郭志高已率大军向三川寨而来,便撤兵而去。
三川寨之战宋军失利后,朝廷派翰林学士晁宗悫等至永兴议进讨之策。有主战者,有言和者,众人议论不一。夏竦等以攻守二策,派遣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判官尹洙赴京,求决于宋仁宗。宋仁宗与两府共同商议,决定取攻势,诏令开封府、京东西及河东路“括民驴五万,以备军资补给运输,诫以次年正月为出兵之期。范仲淹上言请俟春暖出师,以鄜延路二月半合兵万人,牵制元昊东界军马,环庆泾原之师俱出。诏从”。庆历元年(1041)正月,元昊侦知范仲淹不同意韩琦等人的攻策,而朝廷又举棋不定,便一面使人乞和以疏懈宋兵,巩固其不战之心,一面积极备战。范仲淹知其不肯归顺,不敢奏闻,便自修书于元昊,晓之以利害。同年二月,“夏竦复奏由泾原、鄜延两路进攻。朝廷以夏奏示范仲淹”。正当宋进兵之议未决之际,元昊统兵倾国出动。夏兵一路沿三川、怀远城,经张家堡南下,沿好水川(今隆德县好水乡)至羊牧隆城。元昊自率10万精兵,由天都山南行,设伏于好水川口。
宋闻夏兵逼进怀远城,韩琦急调镇戎军及泾原路的守军约3万人,命行营总管任福为统帅,耿傅为参军事,泾原路驻泊都监桑怿为先锋,钤辖朱观、都监武英、泾州都监王珪,各以所部随从任福调度。韩琦告诫任福“兵自怀远城趋得胜寨,至羊牧隆城,出敌后”,“待其归,邀击之”,并移檄申约:“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
庆历元年(1041)二月十二日夜,任福兵驻三川寨,次日任福领轻骑数千在捺龙川会合镇戎军巡检常鼎、刘啸,与西夏兵在张家堡相遇。任福斩夏兵数百,夏兵弃马、羊、驼佯装败退。桑怿引骑兵追赶,任福掩兵随后。侦探传报前方敌兵很少,任福以为容易取胜,武英则以为前面必有埋伏,任福等不听,领兵前进。薄暮时,任福背弃韩琦所定行军路线,兵分两路,命桑怿为一军屯兵好水川,武英、朱观为一军屯兵笼洛川(今隆德县观堡乡),约定第二天在川口会兵。
次日,任福与桑怿沿着好水川西进。桑怿为先锋,见道旁有银泥盒,封裹严密,里面有动跃声,桑怿疑其有诈,不敢打开。任福至,打开银泥盒,悬哨鸽数百只自盒中飞出,盘旋而上。于是,夏兵举黄旗而伏兵起,举赤旗而士兵进攻,宋兵仓促应战。任福列陈未成,夏兵纵铁骑冲突。酣战至午时,夏阵中树起鲍老旗,挥右,则右边伏兵出;挥左,则左边伏兵起,双向夹攻。宋兵欲据山险,山上伏兵下击,宋兵大败。桑怿、刘啸及任福之子任怀亮全部战死。夏兵分兵截断宋军的退路,任福奋力死战,身中十余箭仍然挥四刃铁简决斗,后因颊中枪而死。
任福兵败,夏军合兵攻击朱观、武英。王珪以羊牧隆城兵4500人助战,渭州驻泊都监赵津率瓦亭骑兵3000人为后继。夏阵坚不可破。王珪杀死宋军不进者数人,入阵为战,杀数百人,以铁鞭击杀敌将,后目中飞箭而亡。武英重伤,矢尽被杀。耿傅、赵津皆战死。战斗自午时至申时,夏兵愈战愈多,宋兵大败。内殿崇班訾、西头供奉官王庆、侍禁李简、都监李禹亭、刘钧均死于阵。唯有朱观在姚家堡被王仲宝解救,冲出包围。
好水川之战,宋阵亡任福以下将佐数十名,士卒战死10300人。消息传来,“关右震动,仁宗为之旰食”。
庆历二年(1042)九月,元昊进攻宋镇戎军。闰九月初一,知渭州王沿命泾原路副都部署葛怀敏领兵,督各寨人马抵御。九月初九日,葛怀敏至瓦亭寨,派遣寨都监许思纯、环庆都监刘贺领番兵5000为左翼,天圣寨张贵殿后。九月十八日,葛怀敏屯兵王谷口(瓦亭北)。知镇戎军曹英,泾原路都监赵珣,西路都巡检李良臣、孟渊皆自山外领兵来会。葛怀敏命沿边都巡检使向进、刘湛为先锋,赵瑜领骑兵为援。大军驻安边寨(今开城镇),粮秣未曾齐备,葛怀敏即离开大军,夜至开远堡(今固原西南40里)北一里宿营。九月二十二日,葛怀敏派百骑前导,自领兵从镇戎军西南进发。走马承受赵政以为距敌已近,不可轻近,葛怀敏稍止,晚趋养马城(今固原牧监)。此时,曹英及泾原都监李知知、王保、王文,镇戎都监李兵,西部都巡使赵璘等分兵屯镇戎军西六里,夜间入城自守。经过3天,他们也到养马城见葛怀敏。此时听说元昊移兵新壕外,他们商议黎明前袭击。赵珣给葛怀敏进言:“敌人远来,利速战速决,宜在马拦城布设栅栏,扼敌退路,固守镇戎,保护粮道,等待元昊势衰时进攻,可获全胜。”葛怀敏不听,命诸将分四路赴定州寨(今固原西南),刘湛、向进出西水口,赵珣出莲花堡,曹英、李知知出刘璠堡,葛怀敏出定西堡。九月二十一日,刘湛、向进军抵赵福堡,被元昊兵围困,败退向家峡。赵珣、曹英、李良臣、孟渊等正向定川进发,接到葛怀敏援救赵福堡的命令。这时探马报元昊兵驻边壕上,葛怀敏又命令赵珣等向定川进发。正在此时,李知知麾下蕃部来报,敌5000人列阵定川寨北。不一会儿,王文、李知知与定川寨主郭纶又报敌已拔寨越过壕沟,葛怀敏命赵珣与其子葛宗晟先行。将近中午,葛怀敏入守定川寨,敌拆毁板桥,断其退路,围攻葛怀敏,又切断定川上游水路。葛怀敏为中军,守寨门偏东,曹英守寨东北角。敌四面包围,先以精锐兵冲中军,中军不动,又回冲曹英,曹英面部中流矢,跌倒城壕中,葛怀敏看见,惊骇奔走,为乱兵所拥几死于阵中,好久才苏醒过来,遂挑选士卒据守门桥,挥刀拒敌,赵珣等领刀斧手格斗。此时骑兵从四面拥来,元昊兵稍退,但宋兵已无斗志。当天晚上,夏兵集中兵力强攻城四角,天亮前,葛怀敏召集诸将计议,想不出什么办法,于是结阵突围,赵珣请往笼竿城,没有人愿意跟随。天明,宋兵奔驰到寨东南二里,壕桥已断,葛怀敏等16将皆被杀,军士9400余人、马600余匹,全为夏人所俘虏,葛怀敏之子葛宗晟与郭京等退保定川,元昊挥兵至渭州。范仲淹自领蕃汉兵前来援助,元昊引兵退回。
自刘平败于延川,任福败于好水川,葛怀敏败于定川,宋军更加衰弱,夏军声威大震,然而元昊并不深入内地,因为宋军在鄜延路屯兵6.8万人,环庆路屯兵5万人,秦凤路屯兵3.7万人,其势大受牵制。
11 宋金争夺德顺州
1115年正月,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完颜旼称帝,国号大金。
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西夏乾顺向金国称臣,向东攻掠朔、丰、麟等州,西取泾原路西安州和怀德军,并进攻兰州等地。夏正德元年(1127)二月,北宋灭亡,同年南宋建立,形成西夏、金和南宋三国鼎立的局面。
金天会五年(1127)十二月,金在南宋立国后第一次兴兵南下。右副元帅宗辅军攻下渭州后,打败宋经略使刘倪,驻军于瓦亭(今泾源县瓦亭)。宋泾原路统制张中孚、知镇戎军李彦琦献城投降。天会九年(1131),固原地区全部被金占据。
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转兵陕西,准备攻取四川,然后东西合兵占领江南。宋遣大将张浚进驻兴元,经营川陕,与襄、鄂、江、淮形成战略防御上的长蛇之势,相机自陕西进图中原,以牵制金人。德顺州为川陕门户,首当其冲。建炎四年九月,富平之战,宋兵失利,刘锜退守德顺州。十一月,金兵逼近,张浚以经略副使刘锡守德顺,移辎重于兴川。次年二月,金兵复围德顺,刘锡逃遁,德顺被金人占领。宋吴玠、吴璘扼大散关、仙人关一线,与金对峙。
宋绍兴八年(1138)五月,金人因在川陕不得志,派大臣蒲卢虎、挞懒议和,归还宋河南、陕西等地。德顺州又归宋所有。同年七月,兀术诛杀两大臣,复南侵。绍兴十二年(1142),宋秦、凤、熙、河十二路被金人占领,德顺州复为金所有。绍兴十九年(1149),金完颜亮弑金熙宗自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迁都汴梁,兴兵南伐,以都监徒单合喜为左元帅进兵大散关、和尚原、神叉口、玉女潭、石壁寨、宝鸡一线。徒单合喜请求增加兵力,诏令河南援兵入泾原,德顺成为双方争夺的主要军事目标。
绍兴三十二年(1162)三月,吴璘命姚仲舍弃巩昌,围攻德顺。姚仲攻40多天,不能成功。吴璘以武当军承宣使知夔州李师颜替代,以吴挺节制军马。吴璘恐士有怠志,亲自领兵20万赴德顺。
吴璘率数十骑骁赴德顺城观察地势。城北夹河池,傍山平坦,吴璘治理战地,斩将肃纪,派吴挺率数百骑诱金兵入战地。金兵一通鼓响,士卒从壁垒内跃出,突入宋兵阵中。宋兵退至夹河战地,以一当十,士卒奋力搏斗,战至傍晚,金兵败退入壁垒。黎明,吴璘出兵,金兵坚壁不出。当晚,风雪交加,金兵连夜逃走。吴璘入德顺城,市不改律,百姓拥马拜迎。吴璘还军河池,命姚仲守城。绍兴三十二年(1162)四月,吴璘命统制官卢任闵、姚仲节制,相机图复泾、渭等州。姚仲领兴元、祥州、河池、秦州等地共9000兵驻德顺州。当时原州被金兵围困,吴璘又命姚仲领德顺之军赴援。姚仲兵败,原州失守。
原州失守后,陕西五路新复州郡,“皆系于德顺之存亡,一旦弃之,利害甚重”。吴璘知金兵必再争德顺,便急驰赴城下。金徒单合喜、完颜璋、习纪烈领兵10万来攻,万户豁豁领精兵从凤翔继至。吴璘占据北山险要位置,又派吴挺筑东山堡据守。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八月,宋、金两军在城东接战,宋兵沿城东退至城北,上北岗布排叠阵,以长枪居前作冲锋式半跪,长枪队后依次布强弓、劲弩、神臂弓,两翼布骑兵,步兵居中。金兵相距百步,神臂弓齐放;相距七十步,强弓齐放;再近强弩发射。金兵稍退,长枪手跃起突入阵中,金兵败退。
同年九月初,徒单合喜遣统军尼河领兵7000与宋军复战。吴挺据东山堡,恃壕放箭,金兵不得前。金遂造大车,士兵匿藏其中,填壕进攻,吴挺命令士兵以巨木置道上,金大车受阻不能前进。城北宋军与金兵酣战,金兵死伤200余人。宋兵焚烧金兵攻城器具。金兵停攻东山堡,合并一处赴北原。吴璘据险布阵,金人遣迭勒从后路攻击,吴璘兵败退,中军李庠战死。
次日,宋兵乘天阴雾晦,分兵四路偷袭金兵,战于德顺城东。宋兵又退北岗占据险要之地,金人挥兵急击,宋兵大败。绍兴三十二年(1162)十一月,徒单合喜驻军水洛城,东自六盘山西至石山头分兵把守。十二月,宋朝廷诏吴璘班师,吴璘知圣命难违,弃德顺还河池,遭金人掩击,伤亡30300人,新复十三州复为金人所有,陕西五路州郡重门锁钥复折。大定四年(1164),宋、金签订合约,各守疆土。大定十年(1170)四月,德顺军修建营房,屯军防守,宋金双方暂时处于休战安宁状态。
12 蒙古汗国拔德顺
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蒙太祖通牒金德顺州投降。金廷慌恐,令陕西路坚守平凉、镇戎、泾原、德顺等处要害,选陕西骑兵加强京畿的防卫,通知秦、巩、德顺诸州,四品以下职事官主将及军官、义军将校,“能战却敌,善诱降人,取附近州县者,予本处长官、散官随职迁授”。重赏之下而无应者。太祖二十二年(1227)三月十四日成吉思汗兵进隆德,准备攻取德顺州。德顺州节度使爱申,深知凤翔进士马肩龙胆识过人,相商御敌之计。马肩龙知德顺难守,为报知己,慨然应诺。
爱申、马肩龙领义兵、乡兵共9000人守城。蒙古主派大将按竺迩领兵占东山高地及北城夹河险要处,树旗指挥,东山可望见城中虚实,蒙古军从薄弱处望旗而进,守攻20昼夜,北墙被突破,爱申战死。马肩龙在东城闻讯,拔剑自刎。成吉思汗拔德顺。镇戎亦被蒙古军占领。
13 会兵六盘平构乱
蒙古宪宗九年(1259)一月,宪宗派遣浑都海领兵2万驻守开成。七月,蒙哥汗在进攻南宋合州(今四川合州)钓鱼山时,病死于军中。九月,忽必烈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得知其兄蒙哥汗死讯后,收到其妻弘吉剌氏密报,得悉其幼弟阿里不哥在漠北图谋继承汗位。次年三月,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即大汗位。四月,阿里不哥在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哈林和林)也宣布称大汗。阿里不哥拥有强大兵力,蒙古旧臣几乎都站在阿里不哥一边。特别是在关陇、河西地区,阿里不哥更占有优势,浑都海驻兵开成路,刘太平为参知政事,陕西行省左丞相阿兰答尔实际控制陕西地区。浑都海是蒙哥汗征蜀的旧将,立阿里不哥为帝,他是主谋和军事主力,开成成为其指挥中心。浑都海分别派人联系成都的明里火者和四川、青海的乞台不花等响应阿里不哥继汗位。继阿里不哥称汗后两个月,浑都海杀廉希宪所遣使者杂罗台,起兵反叛忽必烈。
忽必烈即位以后,任命廉希宪为京兆路(今陕西西安)宣抚使。为保持稳定,廉希宪到任后,即遣使安慰开成驻军,并利用浑都海杀其所派安谕六盘遣使之机,抢先捕获浑都海在京兆和成都的同党明里火者,使浑都海孤立。其间,阿里不哥亦派霍鲁怀、刘太弧等前往开成宣抚,被廉希宪、商挺等杀死。浑都海觉得形势不妙,遂令其治下2万士兵浩劫开成府库,领兵北撤,西遁河西武威。汪良臣率秦、巩诸军进开成,安抚百姓,捕捉浑都海余党。廉希宪调兵,堵截浑都海西进。1260年9月,阿兰答儿率军自河南西下,与浑都海会师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合军而东,来势凶猛。元世祖令廉希宪分兵三路血战,汪良臣等率军于甘州大败叛军,俘浑都海、阿兰答儿,将其押至京兆处死。历时3个月的浑都海叛乱结束。
14 安西王府五十春
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正式建国为元,次年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在六盘山设安西王府。《元史·地理志》载:“安西王封守西土,既立开成路。”元路分上、下路,10万户之上为上路,10万户之下为下路,当冲要者,不及10万户亦为上路。开成路“当冲要者”,所以为上路。在设开成路的同时,设立开成府,领开成、广安两县。
安西王府设王相府,总揽全局兼理军民之政。首任王相商挺向安西王忙哥剌进“睦亲邻,安人心,敬民时,备不虞,厚民生,一事权,清心源,谨自治,困根本,察下情”十策,王为“置酒嘉纳”,“秦民大悦”,安西王广招贤士,大文学家姚燧始为王府文学。至元九年(1272),赵炳为王相,安西王府的宫室建造由赵炳主持。王城为长方形,周长约4.6华里,王宫居中,四角呈圆形。如和京兆安西王府相比,可谓“毳殿中峙,车间容车,帐间容帐,卫士环列,威仪之盛,虽求之大单于无以过也”。至元十年(1273),诏建京兆、开成王城宫邸,“用不足,取之庙庭,岁或多至楮币贯斗者百三十万”。安西王的用度十分宽广,有岁赐、租收、盐课、屯田收入及恩赐钱物、臣属敬献。至元十七年(1280),忙哥剌卒,其长子阿难答即爵,忽必烈撤王相府,恢复陕西、四川行省,安西王府仅领京兆安西王城和六盘山开成路,其余归属行省,成为事实上的宗王府,“安西王相府首令官,令史、与台、院史属一体迁转”。同年十一月,朝廷撤销开成路屯田总管府,并入开成路,隶京兆宣抚司。阿难答为争权利,多次要求朝廷设王相府,恢复原来的势力范围,朝廷不许。元成宗曾说:“阿难答曾面陈于朕,朕以世宗定制谕之,今复奏请,岂欲以四川、京兆悉为彼有耶?赋税军站皆朝廷所司,今姑从之请,置王相府惟行王傅事。”于是,阿难答又提出在六盘山兴建延厘寺以纪念忽必烈和皇后。元贞二年(1296),朝廷批准动工,八年后竣工,元成宗加赐黄金250两、楮币5万贯、米1450石,规模“以都城敕建诸寺为师而小之,土木之工,雕楹绘墉,朱尘绮疏,匹帝之宫”。大德八年(1304),朝廷给安西王钞14000锭。大德十年(1306),开成路地震,安西王宫及官民庐舍俱被损坏,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5000余人,元成宗给钞130余锭、粮44100余石。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元成宗病死,阿难答欲拥兵自立。元武宗继位,捕安西王等人赐死。至治三年(1323)八月,诸王杀死英宗,泰定帝继位,以“诸王月鲁铁木耳袭封安西王”。不到半年,月鲁铁木耳因与铁赤等谋反,被流放云南,遂降开成府为州。泰定元年(1324)月鲁铁木耳家产籍没,至此安西王设置宣告结束,共存在53年。
15 漠北残元掠固原
明代的固原,作为军事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始终处于对抗北方鞑靼势力的第一线,战事频繁。鞑靼首领如正统时的阿渠,成化时的孛来、毛里孩,弘治时的小王子、火筛和嘉靖时的卜菟等,经常渡过黄河,南下直入固原,危及关中。
蒙古部从漠北进攻固原,主要有两条路线:一为东线,由盐池、灵武一带突破边墙,经同心韦州、豫旺直向固原;一为西线,由贺兰山赤木口推进,沿中卫、中宁一线过黄河,沿清水河南下固原。蒙古鞑靼贵族常于每年秋季,突破河东边墙防线,攻掠固原等地。景泰元年(1450),瓦剌部经西安州(今海原县西安乡)、海剌都(今海原县城)进犯开成县,掳掠人畜,军民惊散。
天顺年间,游牧河套的孛来、毛里孩诸部数度侵扰固原等地。天顺六年(1462)一月,明兵部侍郎白圭、右副都御史王竑等巡边经固原,适鞑靼孛来部入侵,白圭等领兵将其击退。
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七月,鞑靼毛里孩部由花马池侵入,攻破开成县城,杀死知县于达、教谕汤敏、大使汪士让等人,掠去居民10余户、广宁苑牧马1600余匹。固原千户所守备哈昭战死。明廷闻报大为震动,遂徙开成县治于墙坚池深的固原城。
明弘治十四年(1501),鞑靼小王子、火筛部由韦州入犯固原。七月,都指挥杨宏所部680余人与火筛遭遇孔坝沟,全军覆没。弘治十八年(1505)十二月,鞑靼小王子部由葫芦峡口进入,围攻镇戎守御千户所及黑城、双井等堡,杀掠20余日。
明正德十年(1515)九月,“虏十万余骑,从花马池入固原,联营而行,长七十余里,肆行抢杀,城堡为空”。此战,关中惊恐,朝廷震动。总兵官潘浩等被追究责任后,“戴罪杀贼”。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四月,鞑靼吉囊部分道攻掠宁夏、花马池、平虏城、固原等地,当其北返时,被总兵官王效、副总兵任杰等击之,吉囊远遁。嘉靖十九年(1540)八月,鞑靼吉囊部2万余骑兵入固原,总兵周尚文御之于黑水苑(今固原黑城附近),击毙吉囊之子满罕。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月,鞑靼俺答部自定边营入境攻固原。总兵郭江、千总李大举等战死;陕西副总兵时銮领兵至瓦楂梁御之,几乎全军覆没。
面对蒙古军队的频繁攻掠,明廷采取措施,加强边防战备。成化十年(1474),首任王越为三边总制,统一指挥各路兵马,调整官军部署,整修边墙,变消极防守为主动出击。隆庆五年(1571)后,明与鞑靼、瓦剌结束对立,改善了民族关系,固原沿边出现了和平局面。
16 三边总制固原卫
由于鞑靼、瓦剌的侵扰,明王朝对固原的经营特别重视,认为“固原居中而执其枢,左顾则赴援绥、灵,右顾则迎应甘、凉。击常山之蛇以合左右之节,逐中野之鹿以成犄角之形,固原实有焉”。只要攻破固原,便可跨过陇山,进入关中地带。明王朝对固原的经营先后设置有固原卫、固原州,直至三边总制的驻节。
明成化初,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侵扰,朝廷在西北边防线上设立九个军事重镇,其中延绥、宁夏、甘州和固原四大边镇各自为战。成化八年(1472),西边情形危急,明廷遂命王越为总督军务指挥战守全局。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是为三边总制之始,并命各边总兵、巡抚均受节制。成化十七年(1481),王越被免职,总制之设无后续。弘治初年,边烽又起,明廷再次起用王越总制三边。次年,王越卒,三边总制再度虚悬。至弘治十四年(1501),正式设三边总制府,驻固原。先任史琳为临时代理三边总制,寻任命秦纮专司此职。嘉靖三年(1524)末,明廷起用杨一清,改称提督陕西三边军务大臣,始为定制。嘉靖八年(1529),王琼接任,仍称总制。嘉靖十六年(1537),改称陕西三边总督。从首任总制王越始,至末任总督李化熙止,160余年间,三边总制时设时罢,或任或缺,先后有60多人任总制或总督。
三边总制的职责主要是节制延绥、甘肃、宁夏、固原四大军镇,总兵、巡抚均受其节制。总制(总督)一职概由朝廷选派并由尚书侍郎等文职京官出任,意在以文驭武,联络各镇。凡任总制者,一般均加有都察院左都御史或者都御史头衔,以监督、弹劾管区内的各级军政官员,因而就形成凌驾于诸军镇之上的大防区,即督镇。军镇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总兵,驻镇城,统辖全镇兵马,负责协助主将,策应本镇。军镇之下又划分若干路,路既是次一级的防区,又是次一级的防御单位。每路设置参将一员,负责本路的防守。路下面的防御单位是城堡,每个城堡设守备一员。堡寨是军镇的基层防御单位,每个堡寨设把总或操守一员。另外,军镇还设置巡抚都御史衙门,襄理或提督本镇武备,与总兵商处战守军务。嘉靖二十年(1541),固原城内驻有总兵官、游击将军、守备官、整饬固原兵备各一员。明万历《固原州志》记载,万历四十四年(1616),固原州城内有三边总制府、兵备道、镇守府、副将府、左游击衙、固原卫、固原州等官府衙门,共计各处官员45名、马步军丁16967名、马骡24824匹、军火器械73824件。
三边总制府非常豪华,刘献庭的《广阳杂记》记载:“明三边总制,驻扎固原,军门为天下第一,堂皇如王者。其照墙画麒麟一、凤凰三、虎九,以象一总制、三巡抚、九总兵也。河西巡抚驻甘州,河东巡抚驻花马池,陕西巡抚驻西安,甘、肃、凉、西宁、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各一总兵”。
顺治二年(1645),清廷起用前明保定巡抚王文奎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首任陕西三边总督旋以孟乔芳接任。顺治十四年(1657),移驻汉中。陕西三边总督府设置在固原,历时13年。陕西总督节制2巡抚、3提督、11镇,统辖提标5营。顺治二年(1645),固原提督名为陕西提督,驻西安,又称西安提督。后因平凉、宁夏发生兵变,遂于康熙十五年(1676)命陕西提督改驻固原,称固原提督,王进定为首任提督。乾隆二十四年(1759),实行陕甘分治,分设川陕总督和甘肃总督。固原提督由陕、甘二总督共同节制,仍驻原防。乾隆二十九年(1764),令固原提督回驻西安,改称西安提督。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起事后,将西安提督调驻固原,仍称固原提督,终清未变。固原提督节制延绥、兴汉、河州3镇和西凤、潼关、庆阳、靖远共计65营,总兵额为3.5万多人。提督府驻固原州城鼓楼北。
17 甘军董帅战洋人
董福祥,生于1893年,字星五,固原州毛居井村人。同治元年(1862),西北回民起事,董福祥组建民团自保,同治八年(1869)投降清军,组成“董字三营”(即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甘军的起源)。董福祥曾随左宗棠入疆,参加收复新疆的诸多战役,赏头品顶戴、喀什提督,后调甘肃提督,晋太子少保,世袭骑都尉。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德军侵占胶州湾,沿海形势趋于紧张。清廷调董福祥率甘军入卫北京,编入北洋军。次年六月,慈禧命荣禄继任直隶总督,统领北洋三军(董福祥甘军、聂士成武毅军、袁世凯新建陆军)。戊戌政变后,荣禄扩建武卫军,董福祥统领武卫后军,驻扎蓟州(今天津市蓟县)并兼顾通州一带。义和团运动初起,清廷令“督饬严拿”,董福祥赞同其“灭洋”义举,说“不忍杀那些老百姓苦娃娃”,对他们予以同情。义和团被招募成军后,董福祥带甘军由南苑“持令箭入城”,做义和团“剿灭洋人”的“接应”。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八国联军在西摩尔率领下向北京进发。董福祥檄马福禄、姚旺、马海宴诸将统领所部赴黄村(今北京大兴)竭力抵抗。在廊坊车站,侵略者遭到了董福祥甘军和义和团的阻击,激战3日,迫使侵略军退回天津。此役被称为“庚子第一恶战”。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十九日的御前会上,慈禧决定攻打使馆。董福祥的甘军与义和团攻占并焚毁了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意大利等国的使馆。侵略军逼近北京,武卫、神机、神虎等卫戍军营“散伙无踪”,独董福祥率甘军血战东便门、朝阳门。在东便门甘军的“子弹穿过了俄国司令华西里耶夫斯基的右胸”。朝阳门之战中,日军敢死队试图靠近城门下埋地雷,“全部被射倒了”。董福祥闻慈禧、光绪出逃,始撤出战斗,率甘军在山西阳高追上慈禧母子。“自沙河西去,道路扈从深得甘军之力”。在驻太原期间,闻侵略军西进,慈禧又命董福祥率队星夜赶至西安,负责行宫警卫,并派部驻扎潼关至洛阳之间,担任外卫。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廷向侵略者议和,董福祥被列强指名为11名“先办祸首”之一。法国公使称:“当其他军松劲的时候,他仍坚持不懈”,“不能允许他免除死刑”。清廷鉴于董福祥为“陕甘两省回汉兵民所倾向”,恐“办理稍涉操切”,骤成巨祸,几经交涉,始得侵略者首肯,将董福祥撤职,所率5500余甘军全部解散。
18 封建社会告终结
清朝末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气数已尽。由于外国资本的不断入侵,传统农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巨额战争赔款转嫁到人民头上,“州县催征,鞭扑严急”,“甘肃稗政,莫大于加赋”,百姓生计断绝,而官府政客花天酒地。提督衙门、武营官弁,听曲宿娼,彻夜不休。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激起人民强烈不满。宣统元年(1909)八月,海原县陶崧年盗卖仓粮,私吞学款,民众联名控告,平凉哥老会首刘四海联络平凉、固原、镇原会众,准备起事,事泄失败。蒿店民众,捣毁设在化平(今泾源)东山坡的固原提标右营游击马厂。原董福祥部士兵孙麻子在西宁联络哥老会,在西川元山尔庄起事反清。西安光复后,前陕甘总督允升逃到平凉,他和驻兰州的总督长庚,分别致电清政府,要求勤王。长庚组织援陕军,固原提督张行志挑选精兵,组成壮凯军,星夜扑向陕西。董福祥之孙董恭在固原自备粮草军械、招募士兵,组成恭字三营,开赴陕西。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援陕军被迫退回。张行志部驻防平凉,董恭的威武军驻防固原,至此,封建社会在固原地区宣告终结。
19 一九二〇年大地震
这场地震发生于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09秒,宏观震中位置在海原西华山北麓的石卡关沟至哨马营一带,震中烈度12度,震级8.5级或8.6级,震源深度约18公里,极震区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极震区呈长轴状、北西走向,造成的地震构造变形带有两条:一条为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硝口—李俊—小南川—老虎崾岘北,长约60公里,主要表现为草皮冻土拱起及呈串珠状分布的大量崩山滑坡;另一条为海原县胡家套子—乱堆子—芦子沟—干盐池—边沟—李家沟—邵家水(过黄河)—景泰县兴泉堡,长约237公里,主要表现为地堑式下陷、地震陡坎及许多次一级裂缝和鼓包。这次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东至山西太原、西至青海西宁、南至陕西汉中、北至内蒙古包头,影响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震感面积更大,约400万平方公里,除西北各省外,河北、河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苏、福建、北京、天津、上海及香港等地均有强弱不同的震感。
这次地震死亡人数共24.6万余。自青家驿到静宁县仅100里路,其间,大块的山崩达几十处,崩塌的长度在1 ~4里,这些地方,山峰距平地高600尺左右,通体皆为黄土所成。山崩的次序,系先在山上发生弧形断裂,裂开的坡面向山脚塌下,塌下部分摇动,颠倒错乱,甚至往外冲走七八里之远。山崩经过的地方,所有村舍、道路、树木一概被冲坏。遇有沟道亦即被填满,水流阻塞;有几处竟至超过沟道,冲到对岸;有几处山谷两岸同时皆向谷内崩塌,左右冲突,在山谷中央,壅成山阜。所谓平地涌出阜者,即如此生成。今西吉县西北至西南的祖厉河流域、葫芦河上游西侧及其支流滥泥河流域,地表黄土疏松,极易塌陷,地震形成的山崩、滑坡比比皆是。大地震之后,固原地区形成了断裂带——海原断裂带,这条断裂带处在南西列弧形山地的北东缘构造边界,东起六盘山北段硝口附近,向北西沿月亮山、南华山和西华山北麓延伸,后入甘肃省。走向为北西倾向南西,倾角为60度~80度,并形成地震堰塞湖。西吉县有地震堰塞湖40多个。大地震时,正值隆冬腊月,震后第二天,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继而又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灾区人民无衣、无食、无住所,流离之惨状,令人目不忍睹。人们多依火坑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待饿殍,亦将僵死。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震后3个月,仍有未掩埋的尸体。据专家测算,海固大地震新释放的震波能量为3.55 × 14尔格,相当于2.2亿吨TNT黄色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
大地震后,灾区各地纷纷向省府告急求援。震后第25天,甘肃省省长、督军张广建和议长世相代表全省官吏绅民向全国通电,呼吁社会各界紧急援助。北京政府面对巨灾竟茫然无措,仅以总统徐世昌之名捐洋1万元。旅京甘肃同乡会组织了甘肃赈灾救济会,从1921年1月到12月整整1年时间,向全国各省发出募捐函390件,发电报210件,但反馈信仅100件,反馈电报仅20余件,只收到捐款3.1万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