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学专家罗杰托里彼得森认为鸟类是在所有的脊椎动物中外形最美丽、声音最悦耳,最逗人喜爱、最吸引人研究,也最受人们维护的一种动物。除鱼类外,它们的数目比任何脊椎动物都要多得多。自长年冰天雪地的北极边缘、世界最高的喜玛拉雅山和南美安第斯山,直到波涛汹涌的海洋、曰月无光的丛林、寸草不生的沙漠、以至人烟最稠密的城市,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有鸟类的踪迹。
他还认为,从始祖鸟到麻雀,鸟类在地球上经过1亿多年的天翻地覆物换星移的历程。雀形目,此一占全世界鸟数3/5的鸟目,是鸟类中最大的一目,当鸵鸟、鹈鹕、鹤等古老形态的鸟类逐渐走向消逝时,雀形目可能会继承这一世界,或者说继承这一世界之中人类所留给鸟类的那一点小天地。
雀形目中,麻雀也许是最为众多而又貌不惊人的。
它们和人类的关系如影随形,人在哪里建造家园,它们便在你的屋檐下掏洞安居。人的安居之所便是麻雀的安居之所,人吃什么它也吃什么,谷类是麻雀的主要食粮,农人收获的季节麻雀也来收获。几百几千只成群结队,它们已经知道田头的稻草人不足为患,便落在稻草人的肩膀上叽叽喳喳地叫唤,农人赶麻雀也就是把它们从一块麦田赶往另一块麦田。
麻雀离人类实在是很近、很近了。
但,麻雀又是傲岸的。当各种长着美丽羽毛唱着美丽歌曲的小鸟纷纷在笼子里安家好吃好喝,并且还有鹦鹉学舌的时候,麻雀依旧是麻雀,它始终保持着它的语言特色、生活习惯。对麻雀来说,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与其用于人类还不如赠予麻雀,你见过一只可以喂养的麻雀吗?人可以设计谋捉住它,但就在被捉的那一瞬间,麻雀便选择了死亡它绝食!麻雀离人类实在是很远、很远了。
我在小时候捉过麻雀,那是家乡崇明岛的冬日,在雪地里扫出一小块地来,用一根筷子支起一只筛子,筛子下撒一些谷粒,筷子上拉出一根线,人要躲到树背后。当麻雀前来啄食时,把线一拉筛子倒地便能扣住一两只麻雀。然后喂以饭食,它不吃,连水也不喝,直到死去。
不能驯养的鸟有不少,但在人的威权之下不吃不喝的,大概只有麻雀了。
从此,不知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震撼力,我再也不去掏麻雀蛋,也不敢捉麻雀了。
可是,我又偏偏生在把麻雀列为四害之一决心倾全国之力消灭麻雀的那个时代中,尽管那时我还只是个小学生,亲眼所睹的场面至今不忘。消灭麻雀的办法有多种,其中最为热烈的是万人大战麻雀群,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出动,占据房顶、树顶等所有制高点,并同时敲锣打鼓。没有锣鼓的就敲洗脸盆,同时大喊大叫,让麻雀只能飞而不能落脚。麻雀实在飞不动了栽到地上便死了。敲打、喊叫了一天,几乎没有收获,人们低估了麻雀的飞行能力以及各种别的本事。不过,另外一些措施比如以毒药搅拌谷粒诱使麻雀食而毒杀等,还是十分有效的。记得那时为中小学生规定了消灭麻雀和老鼠的数量,交到学校时麻雀以脚、老鼠以尾巴为证。上海市第一次灭雀大会战进行了3天,灭雀88171只,获麻雀卵265968只;第二次大会战进行2天,―鼓作气竟灭雀598001只。后人考虑到这些数字中邀功虚夸的部分,哪怕去掉一半,也是惊人的,看来中国的麻雀是岌岌乎可危哉了!这个年代同所有年代一样过去了。但,已经过去的这个年代关于麻雀的争论,却是中国社会、中国人认识动物世界的一个难忘的章节1956年10月,中国动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委员大会在青岛举行,实验生物学家朱洗讲了一个故事:1774年,普鲁士国王下令消灭麻雀,全国老白姓争相捕雀。不久,麻雀捉得差不多了,而各地果园却布满了害虫,果子找不到,连树叶也没有了,国王不得不收回成命,并从别处运回雀种,使之繁殖,加以保护。朱洗还举了很多例子并认为:如果我们公平地衡量利弊得失,似乎应该承认麻雀在漫长的年月中,除了某些季节是有害的,其他季节是有益的。中科院的生物学家郑作新院士和他的同事走遍了河北昌黎果产区和北京近郊农村,采集了848个麻雀标本,一只一只地解剖嗉囊和胃部,并写成《麻雀食物分析的初步报告》在《动物学报》上发表,并在《人民日报》撰写文章谈麻雀的益与害。郑作新说广麻雀是消灭不了的,因为它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对防治麻雀问题不是消灭麻雀本身,而应是消除雀害。麻雀在饲雏期间是会吃虫子的,故在这一阶段还是有相当益处的。12年前,我曾有庐山之行,在去五老峰的崎呕山路上巧遇一位江西的鸟类学家,这位常年累月奔走于庐山、井冈山寻觅各种飞鸟的专家对我说:在庐山会议上处境变得十分艰难的,不仅是彭德怀,还有中国的麻雀。这句话当时觉得很风趣,现在想来是太沉重了。
当庐山会议上说麻雀还是要除的时候,中国的广大农村不断有遍地虫灾的消息传来,这样的报复是极为无情的。考虑到当时农业的重要性以及生产力尚不发达、虫灾如此凶猛,却使农民束手无策,各地政府也格外紧张了。凭经验,农民认为麻雀灭得太多了。
麻雀往事,人当记取。
中国的麻雀在如此大规模的连续4年的扑杀之后,依然存在,依然是特立独行的麻雀。
人为什么连麻雀也消灭不了呢?我想过。
或许,麻雀对人类来说仍是有待解开的谜。
100多年前,鸟类曾被赫胥黎形容为荣耀的爬行动物,这不仅是说鸟类有许多爬行类的特征,而且可以证明进化论的观点。直到前几年动物学界都认为,1861年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索棱霍芬石灰岩中掘出的一片化石,是已知的最早的鸟,生存于1.35亿年前的诛罗纪后期,人称始祖鸟(人,意即羽翼之始。这一发现是如此的重大,因为就在两年前的1859年,查理士一达尔文刚刚发表了他的引起极大反响和争论的《物种起源》,始祖鸟的发现正好可以用来支持这一学说:补足了它所提示的生物演化进程中的一大段被湮没的环节,说明鸟类确是由爬行类演化而来的。罗杰托里彼得森语)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用从始祖鸟到麻雀这一命题,来概括1.35亿年间鸟类的历程。
现在我们来看看麻雀,它是被创造的呢,还是爬行类动物演变而来,抑或是鱼类进化而成?一些最古老的问题都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但不妨了解一下麻雀身上的特点,结构总是蕴涵着立意的,是设计者的手笔、向往和理想。
当人们看见飞鸟展翅而很容易想到诗秘的天国时,有一点中外鸟类学界是没有争议的飞鸟们是为空中世界而设计的,麻雀当然也不例外。
会飞的鸟,由最小的蜂鸟到最大的信天翁,都具有轻巧而强健的骨骼,有力而不累赘的肌肉,保暖而又能提供上升力及推动力的羽毛,还得有动物界中最明察秋毫的眼睛。
明察秋毫的眼睛就是美丽的眼睛。
飞行的原理不变其基本构造不变。
麻雀的身体也是由可罾以想像得出的最轻型的材料构成,几乎所有骨骼都是中空的。这样既能容纳空气,又能保证轻巧而稳固的特性。信天翁是麻雀的远亲,身长1米多,翼展3米,整个骨架的重量却只有120?150克,比全身羽毛的重量还要轻。
无法想像,麻雀的骨骼如同爬行动物一样充满骨髓,怎么能飞上枝头?另外,麻雀的骨盆和脊椎牢固地长在一起,这就有了飞行体所必需的强韧度和弹性。
德国人吉特、万海顿着、石沿之译的《如果动物能够讲话……》一书中,巧妙地提到了麻雀前肢关节盂处的一个小孔。这是一个无论专家或外行都很容易忽略的一个小孔,而对于麻雀来说又是非同寻常的一个小孔,这个小孔是谁钻的?作者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动物世界,设想为麻雀的同类,并为之代言,我们不妨听一听难得听见的拟想中的麻雀的诉说:
我的前肢关节盂处长有一个小孔,令我自己感到奇异。但它可并不是什么缺欠,而是韧带用以连接小胸肌和肩关节上侧的必由之路。否则,我非但不能飞翔,连抬起翅膀都将十分困难。如果硬要说我由爬行动物演化而来,不可思议的问题是:谁在关节盂上钻了这个小孔?又是谁将韧带牵引过去的呢?类似的空洞你在鳄鱼身上是绝对找不到的。
麻雀有很多天敌,雀鹰为首,乌鸦、喜鹋、猫头鹰、家猫、野猫,当然还有人类。当皓月星光轻轻笼罩城市乡村的夜晚,万类万物都可以走往梦境的时候,麻雀还得提防猫头鹰趁着夜色的闪电般的袭击。因而麻雀为了应对危机便有了一颗动物界中堪称强壮的心脏,平时毎分钟跳动7次,一旦雀鹰袭来紧急起飞扭头走避时心眺达到每分钟760次,那才真是热血沸腾!麻雀的喙部又是一处看似平平常常却匠心独具之杰作,它轻若鸿毛而利似刀锋。测试得知,它的喙角质具有31公里长的断裂系数,也就是说若用此种材料制成一根长丝并固定两端,拉长到31公里时才会断裂。当今世界用来制作飞机的、人们试验了千百次后得到的材料,其断裂系数不过为18公里。
麻雀怎么会去评论飞机呢?
人造的就是人造的。
麻雀的小眼睛是绝对谈不上漂亮的,就视力而言却远远胜过人的眼睛。以单位面积数董论,鸟类的视觉细胞相当于人的7?8倍,麻雀的眼睛在结构、功能及效率方面堪称一大奇迹,它是公认的脊椎动物中最完善的视觉器官的拥有者,即便在高速飞行中,眼前的任何一个细节它都不会放过。缜密的判断使它有了慎密的行动,如若不信,你试试去接近一只麻雀怎么样?
如果中科院一位专门研究麻雀的院士告诉你,麻雀的两只脚是一种奇观,你千万要相信。你看见一只麻雀立在春天刚刚长出叶片的白杨树枝上,其实它处在弓步状,或者说除了飞行时间之外,麻雀的身体结构便决定了麻雀的弓步站立状态,只要它绷直双腿,肌肉的力量便会像弹射架一样将身体弹射而起,它随时能够展翅腾飞。在飞行过程中,麻雀便把它的起落架收回到厚厚的羽毛下面,降落时作为缓冲器又表现出优良的弹性特征。
观察过麻雀的人都会发现麻雀在比较安全的环埦里,会潇洒地享受阳光和树阴,久久站立在树枝上,甚至闭上眼睛打盹,而一任风吹叶动,悠哉悠哉。
孩子们会问:麻雀会掉下来吗?它不累吗?
就是这位麻雀专家告诉我,从麻雀的趾尖起,有一束束肌腱伸展至大腿,并与腿肌连接。一旦麻雀蹲在树枝上,肌腱便因重力作用而自动收缩,从而将足趾聚拢合力抓住树枝,稳固而轻松。更妙的是,在一段肌腱上还长有细小的隆突,当麻雀落到树枝上,这细小的隆突正好嵌入腱鞘相应部位的细小的齿凹,肌腱便可以长时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而麻雀就能够毫不吃力地蹲着了。
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麻雀不会掉下来,它也不累。
等你的孩子长大一些后你再对他说:麻雀最惧怕的是人类的袭击,它最珍惜的是飞翔的自由。
一种普遍的误会是麻雀会吃掉农民辛辛苦苦种下的大量谷物,这也是麻雀被列为四害而遒灭顶之灾的原因。是的,麻雀在食粮上有着对人类无可怀疑的依赖性,这是因为那些原先长满野草结着草籽的田野都被人开垦了。麻雀吃什么?你占了麻雀的领地难道就不应该交纳一点点麻雀的食粮?再说,远在人类出现之前麻雀就自由自在飞翔、生活着了。人啊,不要以为没有你麻雀就活不下去,其实恰恰相反,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一切的生物只会活得更好而不会稍差。麻雀也捕捉田野里大量的昆虫,在繁殖季节它把金龟子、飞蛾、飞蚁、蛾蛹、蚜虫作为营养美餐用来喂养张大着小嘴的雏鸟,这也是对农人的无言的回报。
城市里没有农作物,国外的鸟类学家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英国伦敦白金汉宫前卫兵的换岗成为一种景观,而吸引着游人观看时,白金汉宫的麻雀也正在起起落落,它们吃什么?白金汉宫里有燕麦地吗?
城市麻雀的食粮也许要宽泛得多,但显然并不艰难。如果说伦敦有众多停车场里人们丢弃的面包碎片可以食用,在世界别的一些都市里麻雀也都有同样的机会,因为大城市里的人一般都是习惯于浪费的如果说挥霍只能是可以挥霍者才能挥霍的话。那么,如此说来,城市麻雀实际上是城市里被浪费的被践踏的食物的享用者。难怪麻雀是如此地抗拒人类的金丝鸟笼于千里之外了。
你在巴黎还会见到罗浮宫的麻雀。
你在北京还会见到明清故宫的麻雀。
罗浮宫的麻雀、明清故宫的麻雀和白金汉宫的麻雀都是麻雀。它们是随着人类活动而迁居城市的,它们自身就是艺术,它们自己就是帝王,始终不变的只是麻雀不驯服的天性。
春天来了,窗外绿地上的5株海棠刚刚盛开,但榆叶梅和桃花却已经凋谢了,麻雀们从一早起便鸣叫着,这是在宣告这一小块领地的所有权,或者是雄雀为吸引雌雀的注意,它们在为自己而歌唱。
胜利的雄雀总是能够坚持的雄雀,然后就是寻找筑巢之处。
麻雀们搜索着,这是住在城里的艰难,乡下要随意得多,各种棚屋都可以聊避风雨。城里的搜索一般都从公园开始,然后是石头建筑上的洞穴,水泥墙板之间的夹层,或者其他裂缝。所有的建筑物在建造之初都不会给麻雀留下一点点小的安居之所,但所有人的所有设计都逃不脱百密一疏,那一疏便是麻雀要寻找,并最终能得到的。
不久便要产卵。
产卵之前,一对麻雀会异乎寻常地繁忙,因为它俩要装修这个小小的爱巢,这一次的装修完全是为了即将产下的卵和随后脬出的幼雀。所谓装修施工不是大动土木的豪华,这一对麻雀只是飞很远的路叼回至少200根羽毛,以及一些别的软草,组合成一张舒适的小床。这一切完成之后约5天便开始产卵,24小时产下1枚,连续4天得4枚。然后孵化,雌雀为主,雄雀辅之。整个孵化的过程都是妙不可言的:产卵之前,雌雀的腹部便有两三处的绒毛自动脱落,一层厚厚的表皮迅速形成,皮下血管的密度增至以往的7倍,厚度增至5倍,同时这一被称为孵化区的表皮部分细胞液开始大量聚积。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当孵化开始,卵表的温度能及时地传递给麻雀间脑,再发出孵化、翻卵、暂停的指令,以便给雀卵及时补充新鲜空气。
朋友,你要告诉你的孩子,所有生命的诞生都是神圣的。
天性即是野性。
12天的守护孵化之后,便是繁忙的哺育。雏鸟只是永远大张着嘴,小声地叫着,它想吃东西。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壮实,这一对麻雀便要飞遍城市的绿地、角落去捕捉苍蝇、蚜虫这类髙蛋白食品,雏雀吃得很高兴。
它高兴了就长大了。
5月底,不觉又是春暮夏初。
雌雀太辛苦了,稍得空闲,它们便去享受阳光。这时候,树叶巳经伸展成树冠。它们所需的也就是一缕阳光,这是鸟类保护羽毛的不二法门。阳光中的紫外线使羽毛油转化为维生素0,而当梳理羽毛之时,这维生素0的一部分便吃到了肚子里,使得浑身油光锃亮。
幼鸟到第16天,是最后一次喂食。明天一大早,这里雀去巢空。
幼雀要去学飞,开始只能飞行50多米、100来米。飞一会儿便肚子饿,有那么几天还得由成年的麻雀给它们喂食。但这些小雀们已经学会怎样啄食了,它们的飞行也熟练了,那个曾经哺育它们的家已经不再是它们的家了,它们将要加入雀群。
它们的父母并没有消失,正在那安居之所孵育今年的第二窝幼雀。
麻雀的路就在麻雀的翅膀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