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探源
经典理论认为,游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但是对其起源以及与农业起源的关系,学术界尚有不同见解。人类历史从采集狩猎阶段向前发展,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农业,一是游牧业。选择哪一个发展方向既取决于生产工具,也取决于自然条件。从欧亚草原的自然环境来看,降水量、积温、无霜期、地形和土质都不适宜大规模的农耕种植业。因此当人类生产工具达到一定水平后,游牧成为必然选择。
· 草食动物的驯养为草原植物的转化提供了最佳途径。根据考古研究,在距今4000~8000年内,现在的“草原五畜”即马、牛、骆驼、山羊、绵羊,都已被人类驯化。这5种牲畜在利用天然植物的能力上各有特点,可以通过放牧利用各类牧草资源。骆驼可以适应最干旱的荒漠;绵羊、山羊可以适应从干旱到湿润的各类草原;牛可以适应牧草比较繁茂的草原;马可以利用距离较远的草场。此外,小部分游牧民族牧养的驯鹿可以适应气候极为寒冷的森林地带。可以说,除了水面、高山峻岭和高大沙丘之外,欧亚草原到处都是游牧者的可用之地。
· 跨上马背是游牧业的起始。在人类驯化的各类牲畜中,最为灵敏和快捷的是马。草原上的古人类只有跨上马背,才可能大规模地驯服和管理畜群,游牧才能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据考古研究,距今6000年的中国大汶口和仰韶文化已有驯化马的遗存。在哈萨克斯坦出土的距今5500年马骨上已有马具的痕迹。马成为坐骑之后,又相继发明了套索和套马杆,这些既是管理畜群的工具,又是狩猎和防止野兽侵害的武器。
· 车的运用催生了“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的出现。国内考古表明,我国古代的车大约出现在距今3500~4500年左右。国外考古报道,在距今5000年前中亚就使用带轮的车。德国、波兰的考古表明在6800年前即有车辙和车型图案的遗迹。叙利亚考古表明6500年前就有车轮的图形和货车壁画的遗迹。依据这些资料判断,欧亚草原及其周边地区车轮的发明比马的驯化还要早,最早的车是用牛牵引的,这既符合牛的驯化早于马的考古研究结果,也符合游牧民族大规模使用牛车的现实。至于马车在历史上应该是农耕民族和城堡民族使用较多的工具。牛车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军事和社会组织的规模得以扩大,远距离迁徙与征战也就成为可能。
· 一体化组织为远征创造条件。游牧社会长期处于氏族部落的社会形态。在部落形成之前,人们只能在小范围内游牧。只有形成生产、生活、军事三位一体的部落联盟或草原帝国,才有可能征服更多的草原,获得更多的牲畜,聚集更多的人口。
综上所述,欧亚草原在距今4000~5000年即具备了形成游牧生产方式的条件,但是史籍记载最早的游牧是距今3000年左右。也就是说,有1000多年的游牧史缺乏史料考证。这段时间可以理解为游牧生产形成的早期,人类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迁徙活动,还未开始与其他有史料遗存的文明古国发生接触或进行对抗,因而可能是并未被外界所知和所记载而致。
斯基泰人及其西迁
历史上希腊、波斯和中国的文献都记载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斯基泰人的活动情况。斯基泰人的活动范围在西至黑海以北,东至伊犁河下游,南至古波斯北境的广大区域。斯基泰为希腊文“skythai”的音译,古伊朗遗存下来的铭文为“saka”(萨迦)。古汉文典籍则称其为“塞人”、“塞种人”。根据考古发现的人体特征、青铜器造型和文字描述,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时间跨度内,斯基泰人遍布欧洲黑海北侧(俄罗斯)、西伯利亚(图瓦)、中亚(哈萨克斯坦)及我国新疆(伊犁、石河子等地)的广大地区。一般认为,斯基泰人最初来自中亚草原,属于印欧人种,语言属于东伊朗语。公元前700年左右,居住在中亚和西伯利亚西部的斯基泰人向西扩张,占据了南俄草原,实际控制了西到多瑙河口的广大地区达300年之久。随后,斯基泰人又向南扩张,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称霸70多年,西方人描述“从高加索到叙利亚,他们的骑士无所不在,不停地进行掠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斯基泰人向西、向南扩张与中国战国时期秦穆公进攻西戎有关。由于秦国击败了西戎,迫使中亚的原住民向匈牙利以西方向迁徙,波及欧洲的希腊王朝。这一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据可考的沿着欧亚草原通道的民族大迁徙。最东端的中华文明古国和最西端的希腊文明古国就这样通过游牧民族的迁徙产生了相互的影响。
斯基泰人的国家由四大部族组成,每个部族又分为若干分支。国王和各级首领都是世袭制。斯基泰人在总体上维持着游牧生活,但在靠近西亚一侧已经有了从事农业的定居者。斯基泰人已完成了青铜器到铁器的过渡。与此相适应,技术手段的改进促进了斯基泰艺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青铜器制作的衣物佩件和马具、武器、工具的装饰品大量出现。斯基泰艺术风格,特别是动物形象与后来草原上流传的游牧风格非常相近,同时也受到西到希腊东到中国这一区域各文明古国的影响。
希腊王朝和游牧政权在中亚并存
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开始向东扩张,相继征服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和波斯后,于公元前329年攻克了撒马尔罕,入侵中亚草原。为了镇压反抗,希腊军队分成五支,分别在各地筑城移民,推进“希腊化”。许多希腊人、马其顿人、伊朗人迁移到中亚南部。希腊的社会制度、文化艺术对中亚草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商道附近修建的城镇,促进了中亚民族更多地从事商业活动和国际贸易,同时也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与此同时,希腊人、马其顿人也吸收了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丰富了西方文化。
在“希腊化”鼎盛时期,中亚南部出现了塞琉古王朝的统治,继续进行建城戍兵,发展农业。但在广大草原地区仍然存在着众多游牧部落。匈奴在蒙古草原地区建立帝国的过程中,迫使部分其他游牧部落向西迁至中亚,增强了对希腊化王朝的对抗。游牧人对希腊化的反抗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世纪希腊统治者的最后垮台。亚洲人对希腊人入侵的反抗还表现在公元前250年~135年独立的“大夏”和公元前248年建立的“安息”。安息以“亚洲是亚洲人的”口号,积极向西扩张。原居住在中国西部的月氏,在匈奴的驱逐下,西迁到中亚建立了新的国家,也加速了希腊统治者的灭亡。大月氏从公元前174~公元前160年之间开始进入中亚,公元前145年攻克焚毁了希腊式大宛名城埃斯哈塔亚历山大,公元前139年占领大夏,成为游牧大国。到公元1世纪中叶,建成称霸中亚300年的贵霜帝国,一度被称为当时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的欧亚四大强国之一。
这次历时近200年的中亚西亚“希腊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强烈碰撞和交流,不仅加速了城市建设和灌溉农业的发展,也增强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这一时期形成的中亚艺术品吸收了希腊、印度和中国的艺术成就,制作极为精美,表现力极强,输出到很远的地方,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青铜器、金器、银器为代表的草原艺术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与此相应,作为东西交流的结果,在西伯利亚、乌拉尔山、鄂尔多斯等地遗存下来大量的具有游牧文化特有风格的艺术品。
匈奴驰骋亚欧两洲
匈奴的先民在中国的史籍被称为猃狁、荤粥、山戎等。按音译应为“胡”或“匈”,但汉代史籍采用了带有轻蔑色彩的“匈奴”,后世一直沿用下来。匈奴最早作为强盛的民族国家与战国时期的赵国发生接触是在公元前4世纪。此时匈奴已成为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的霸主。匈奴与中国秦汉两朝进行过长期的对抗,然后进入了分裂状态。在外部看来“沉寂”了约400年后,匈奴人突然出现在欧洲,阿提拉率领的铁骑差一点攻占了罗马城。公元5世纪前期,匈奴的另一个分支—
哒人在中亚建立了游牧强国。由此可见,冠以“匈奴”、“匈人”、“哒匈奴”的游牧政权在亚欧历史舞台上活跃达1000年之久。尽管三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史学界尚有不同看法,但在部族更替和游牧迁徙过程中的密切联系是肯定的。因而并不影响以此来阐述游牧对东西方交流的历史性作用。
匈汉关系战和交替。匈奴和中原王朝的关系以战争与和亲两种局面交替演变,最终以南匈奴归附,北匈奴西迁为结局。在中原王朝处于战国七雄的混战局面时,匈奴凭借着骑兵优势,占据了华北、西北的北部地区。后来赵武灵王学习匈奴骑兵的装束和战法,推行改革,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最终夺取了华北北部和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并沿山势修筑了长城,防御匈奴的再次入侵。秦朝统一中原后“北击匈奴”,进一步加强在阴山一线对匈奴的防范。在秦汉两朝交替的战乱过程中,匈奴又乘机重新占据了中原北部,甚至有时深入到汉朝都城长安附近进行抢掠。后来,汉朝对匈奴的关系进入持续进攻时期,在现在的鄂尔多斯与河西走廊一带建立据点,数次派军队深入草原打击匈奴,先后发动了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匈奴分裂后,汉朝支持的呼韩邪单于在公元前43年登上了匈奴王位,并表示对汉朝臣服。失败者郅支自称单于,于公元前44年逃往中亚。
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以财物赏赐与公主下嫁的形式进行,伴随着大量货物、人员和文化的交流。记述比较多的是在公元前33年,臣服于中原朝廷的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获得了当时胡戎藩属政权所认为的崇高奖赏—公主下嫁。王昭君以汉朝公主的身份,被封为宁胡阏氏,以示永远安宁。此后史称北边“人民帜盛,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维持了60多年的和平。王昭君的历史功绩受到历代帝王、史学家、文学家和边疆百姓的好评。她去世后,葬于阴山南麓黄河北岸的大黑河畔,据说经过历代加高封土,现高达33米,耸立于呼和浩特市城南9公里处的平原上。近2000多年来,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已形成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和亲文化”。
西匈奴游牧于巴尔喀什湖和咸海周边的草原,成为后来远征欧洲罗马帝国匈人的祖先。东匈奴留在蒙古草原,与中原王朝和睦相处近百年。公元48年,东匈奴帝国再次分裂,漠南8个部落与漠北的单于统治脱离了关系,成为南北两个匈奴部落联盟。此时,大兴安岭兴起的鲜卑游牧部落强盛起来,迫使南匈奴南迁到河套以内,以鄂尔多斯草原和黄河中游两侧为基地,与汉、魏、晋等中原王朝保持着联盟关系。匈奴单于还改姓汉朝皇族的刘姓。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太原称帝,自称为汉皇室的继承者,匈奴正式成为中原王朝政权的组成部分。在南北朝混乱年代,匈奴人先后建立了北汉、前赵、后赵、胡夏等地方割据政权。中原重新统一后,匈奴完全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匈人”与罗马帝国交战。西匈奴从蒙古草原败走中亚后,汉王朝远征军将领陈汤于公元前36年在楚河地区将郅支单于斩杀。匈奴余部在中亚草原生活了几百年,但并未有史料记载。约公元374年后,被认为是西匈奴后人的“匈人”征服了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地区的原有民族,开始入侵罗马和日耳曼。欧洲史学家记录了匈人的形象和生活场景:“他们的身体又粗又矮,胳膊十分粗壮,脑袋出奇的大……他们不知道犁的使用,更不知道房屋是用来居住的。他们是永远的游牧者,从小就习惯了寒冷、饥饿和干渴。他们的牧群拉着装载他们家属的大车随着他们迁徙。在车上,他们的妻子纺着线,缝制他们的衣服,生育和抚养他们的小孩。如果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就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他们的鞋子没有式样和大小,十分不利于行走,因此他们的步兵是不堪一击的。但只要一跨上马,他们就像被钉在马背上一样。他们的马又小又难看,但它们不知道疲乏,奔跑时像闪电一般……他们在马背上开会、做买卖、吃、喝,甚至将上身趴在马颈上睡觉……他们不知道如何攻下一个要塞和击破一个有防御的阵地。但是他们具有无可比拟的射击术,他们能从惊人的距离射出由尖骨制成的像铁一样坚硬的并能致命的箭。”这些描述反映了欧洲人从其固有的角度观察到的黄种人和游牧民族的鲜明特点。将其与中国史学家笔下的匈奴人的形象相比较,就会发现二者虽然有1万多公里、400多年的时空距离,但是大部分情景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公元441年,匈人在新领袖阿提拉的率领下向东罗马帝国宣战,渡过多瑙河,夺取了塞尔维亚。时隔10年后,阿提拉在匈牙利平原集中兵力,征讨高卢失利。第二年阿提拉入侵意大利,在夺取米兰和巴威亚后进攻罗马。罗马皇帝出逃,大主教出面和谈。在接受献上的贡物,并和一个公主成婚之后,阿提拉退兵,一年后去世。阿提拉的帝国以匈奴人为基础,包含了从乌拉尔山到莱茵河之间的众多民族。随着强人阿提拉的去世,混杂的帝国也随之消亡。继位的阿提拉长子埃拉克在公元454年战败被杀。残留下来的匈奴人形成两个部落,散布在东欧草原,直到被亚洲来的另一个游牧部族阿瓦尔人(柔然人)统一。
哒匈奴称霸中亚。 哒人原分布在阿尔泰山以南到天山东部地区。东汉时参加平定北匈奴的战争有功,其首领被封为亲汉侯。公元4世纪时,因受到柔然人的压迫而循着月氏西迁的路线进入中亚,与波斯、印度开始接触,自称为匈奴人。西方史料也称其为白匈奴人。公元5世纪20年代后 哒成为中亚强国,居于中国和波斯之间。 哒与波斯维持着亦战亦和的关系,其间还联合进攻过拜占庭帝国。 哒人在公元5世纪中叶开始入侵印度,至6世纪初占领了兴都库什山以南、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中国僧人宋云在公元518年开始去西域取经,描述 哒“受诸国贡献,南至牒罗,北尽敕勒,东被于阗,西及波斯,四十余国皆来朝贡。王张大毡帐……著锦衣,坐金床,以四金凤凰为床脚。……四夷之中,最为强大”。
哒人称霸于西域,又控制了商路,并派使者向中国皇帝朝贡。商人来往于东西方经商的活动十分频繁。据中国的史料记载, 哒向中原王朝的朝贡维持了近百年的时间,后因突厥兴起而中断。 哒成为大国后,部分人口开始定居并转向农业,国王及统治者进入城市,但大部分人仍维持游牧状态。他们控制里海沿岸的商路后,从操纵伊朗、拜占庭、印度、中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中获取了巨大利益。 哒铸造的钱币在中国被大量出土发现。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僧人西行求法的活动达到高潮,他们记述 哒“最为强大,不信佛法,多事外神,杀生血食”。“立性凶暴,多行杀戮,不信佛法,好祀鬼神。”这也可能是那一时期中亚大批佛教徒迁入中国的一个原因。
柔然人(阿瓦尔人)从亚洲到欧洲称霸
公元5世纪到6世纪,辽阔万里的欧亚草原被来自亚洲的3个游牧部落联盟分割为三大疆域:柔然人(阿瓦尔人)以蒙古草原为中心,统治着东起兴安岭,西到巴尔喀什湖,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的广大区域; 哒匈奴人以中亚草原为中心,统治着七河流域、东伊朗、喀布尔等广大区域;迁往欧洲的匈人以南俄草原为中心,统治着包括亚述海与顿河河口的广大区域。后来,这种三方共同统治欧亚草原的局面被柔然人西迁所打破。
早在公元402年,柔然人就在社仑可汗的率领下,征服了漠西的高车。此后经过一系列战争,在漠南形成了与鲜卑以阴山为界的分割局面。公元429~449年,鲜卑首领拓跋焘领导了3次对柔然人的远征,使双方分界线不断地向西向北推移。公元6世纪,突厥扩张到中亚后,柔然人继续西迁,并融合匈奴及其他游牧民族,不断壮大势力。公元8世纪中叶,柔然人在今匈牙利境内和巴伐利亚东部及奥地利建立了阿瓦尔汗国,对拜占庭帝国和日耳曼西部形成威胁。后来,阿瓦尔汗国在与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进行了8年战争后覆灭。
在东方,柔然人与中国的北魏、西魏、东魏等王朝周旋了200余年。公元3世纪末,后来被认为是柔然第一任可汗的木骨闾在今内蒙古阴山北部的“意辛山”一带组成部落时只有部下100多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当时的统治者拓跋鲜卑王朝将柔然人蔑称为“蠕蠕”、“柔蠕”等。面临中原王朝的更迭,柔然长期征伐草原,结好中原,渐行强大。公元402年,社仑可汗征服了高车,占据了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后,建立了柔然汗国,在继承匈奴帝国以来游牧王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系统化的政治制度。“可汗”的称号就源自于柔然汗国。公元5世纪末,柔然汗国进入鼎盛时期。公元506年分6路进击北魏,占领了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和今山西大同东南的恒代。除了战争之外,围绕柔然的和亲也是颇具戏剧性的历史。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两部分后,争相与日益强大的柔然和亲示好。先是东魏将宗室女兰陵公主嫁给柔然可汗为妻。继之西魏将一名舍人封为化政公主嫁给了可汗的弟弟。值得一提的是,与汉唐盛世“和亲”均为中原王朝公主“下嫁”不同,柔然的和亲还有可汗的公主进了中原王朝的后宫。例如西魏文帝废掉宠后乙弗氏,迎娶柔然可汗14岁的女儿为皇后。再如东魏权臣高欢为了联合柔然抵抗西魏,休掉结发正妻迎娶柔然可汗之女。耐人寻味的是,柔然在东方的惨败也与一次不成功的和亲有关。公元551年,突厥土门可汗向柔然求婚遭到拒绝,转而求娶西魏王朝的长乐公主。争取到西魏中立后,突厥与高车联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柔然,从此柔然退居漠北,进而西迁至中亚、西亚和欧洲。
在西方,以阿瓦尔为名的柔然也活跃了200多年。公元557年,阿瓦尔使团到达君士坦丁堡,请求与拜占庭帝国结盟,但是在突厥干预下未果。562年转而进入南俄草原统一了匈奴人阿提拉的后裔及其他散在的部落,在巴颜可汗的率领下建立了阿瓦尔汗国。567年击败了日耳曼的部族,在古匈奴都城附近建立了又一个来自亚洲东方的王庭。从此,以东欧平原为基地,阿瓦尔汗国向四面八方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征服战争,在欧洲历史上被称为继匈奴之后的第二次“黄祸”。征战波及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公元626年,阿瓦尔和萨珊波斯联合进攻拜占庭帝国失败,从此开始衰败。保加尔人、克罗地亚人等部族先后摆脱了阿瓦尔的统治。公元791年号称“欧洲之父”的查理曼大帝亲自率领军队攻入阿瓦尔汗国,一直进军到多瑙河下游。从此阿瓦尔离开了多瑙河流域,也退出了欧洲的历史舞台。
阿瓦尔人是最早把马镫的使用从亚洲传入欧洲的游牧民族。阿瓦尔汗国实行显示森严等级的叩首制度,这在欧洲前所未有,显然是受到东方文化影响的结果。阿瓦尔人遗留下来的装饰文化广泛见于衣冠、腰带、金属牌、马具、刀剑等。乌拉尔、西伯利亚、蒙古草原出土的“游牧骑士文化”遗物有不少也处于柔然人同一时代,表现出同一风格。
鲜卑人从草原向南、向西扩张
根据中国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鲜卑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和北部。大约在公元155年,鲜卑人击败北匈奴,迁入蒙古草原,并其余众,势力渐盛。魏晋时东北亚草原上活动的游牧人均称为鲜卑,鼎盛时鲜卑西界到巴尔喀什湖,北到西伯利亚。还有史料称“东西两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显然,当时的“里”比现在的长度要小,但也足以说明鲜卑人最强盛时影响波及欧亚大草原。亚洲北部幅员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名,有研究认为即与鲜卑人的活动有关。这些记述说明鲜卑人向西迁徙的活动范围和影响都是很大的。
与鲜卑相关的资料最为丰富的是南迁历史。公元2世纪后半叶,鲜卑首领檀石槐在漠北蒙古草原建立王庭后,组成东、中、西三大军事生产联合体。其中的拓跋部从大兴安岭沿今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南下,先在阴山南麓建立代国,后称为魏,建盛乐城为都(位于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和林县)。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公元422年统一了中国北方。493年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并改为汉姓元氏,借以改革鲜卑的风俗、语言、服饰,适应中原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图在中国维持长久的统治。
拓跋氏统治者对待当时已经传入中国的佛教经历了接纳—反对—弘扬的阶段性变化。在帝都平城附近修建的云冈石窟,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后来,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修建了规模更为宏大的龙门石窟。据研究,这两个石窟群都体现了古代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风格,还受到了基督教艺术手法的影响。僧人先后赴西域取经也助长了北魏王朝对佛教的执着,同时增强了对中国辽阔疆域的统治能力,但也磨灭了游牧民族原有的勇猛强悍精神。公元5世纪中叶之后,北魏王朝分裂,先后建立若干“胡国”,最后统一于隋。
据《魏书》记载,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大臣去祭祀“国家先帝旧墟”,“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祝文共201字,以皇帝的口吻表达了对祖先的歌颂和部落南迁中原后“应受多福”、“拓定四边”的繁荣景象,并祈求祖先保佑。1980年内蒙古的考古发现,位于大兴安岭深处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与《魏书》描述相吻合,并有祝文的摩崖铭刻实物遗存。这一发现为鲜卑人发祥于大兴安岭、征战草原然后在中原建立王朝的历史提供了最新实物佐证。
突厥在草原的兴衰和变迁
根据中国史料记载,突厥人以狼为图腾,与匈奴人有相似的习性。公元6世纪初,突厥人住在阿尔泰山一带,是专门为柔然人从事炼铁的“锻奴”。公元552年,突厥人在土门可汗的率领下驱逐了柔然人,在鄂尔浑河上游建立了新帝国,统辖蒙古草原和中亚草原。
东突厥汗国。位于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草原。公元560年,东突厥击败契丹与中原的拓跋氏王朝直接为邻。隋统一了中原后对北方强邻实行分化政策,先是成功地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的内斗使之互为牵制,后又收留东突厥内乱的失败者突利可汗,使突厥形成了虽然占据亚洲的大部分领土,却长期处于分裂,无法对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的局面。
唐代初年东突厥乘乱侵扰长安,并先后入侵妫州(今怀来县)、丰州(今榆林)等地,拉开了与唐朝长达30年的战争帷幕。东突厥连年对外征战,对内残暴统治激起了内乱,陷入“畜散、马瘦、民饥”的境地。公元744年,回纥汗国取代东突厥汗国,在取得唐朝的支持后,维持了对蒙古草原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
西突厥汗国。室点密(伊斯达米)可汗继承对中亚草原的统治,成为西突厥汗国的起源。公元567年,西突厥遣使经伏尔加河的南俄草原到达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然后结成共同进攻波斯的联盟,展开了20多年的持续战争,占领了兴都库什山以北的吐火罗斯坦。西突厥的昌盛助长了统治者达头可汗的蛮横,公元582年以后,他断绝了与蒙古草原突厥汗庭的朝贡关系,宣告突厥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
公元601年,达头可汗乘东突厥内乱之机重新统一突厥,他首先出兵隋朝都城长安,在长安附近进行威胁,接着攻击居留在鄂尔多斯的突利可汗。公元603年,西突厥内部的铁勒部落(回纥人的祖先)突然起兵反抗达头,迫使其向青海湖方向逃匿。至此,曾经使波斯人和拜占庭人胆战心惊的西突厥也陷入分裂。公元630年前后,射匮可汗曾再次短暂地统一了西突厥,但随之而来的内讧重新使其陷入纷争。公元642年,唐朝在西域的驻军与突厥发生了直接战争,最终唐朝以武力臣服各部,统一中亚。公元657年,唐朝设龟兹都督府。公元658年,将原设于高昌的安西都护府迁于龟兹。公元659年,在疏勒设州,龟兹、碎叶、疏勒、于阗正式称为安西四镇,唐朝统一西突厥的大业完成。
中亚反抗阿拉伯入侵。在唐朝平定西突厥的同一时期,阿拉伯半岛的大食乘波斯衰落的机会开始向东扩张,进而于公元654年越过阿姆河入侵中亚。阿拉伯东侵起初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直到公元7世纪后半叶仍一直维持着每年聚敛财物后返回西亚和阿拉伯半岛过冬的习惯。自公元8世纪初开始,阿拉伯人开始对中亚实行占领,同时将目标确定为传播伊斯兰教。公元709~715年间,阿拉伯人先后占领布哈拉、吐火罗、花剌子模、撒马尔罕、塔什干、费尔干纳,逼近喀什噶尔,占领过程伴随着掠夺、逼贡、屠杀俘虏、镇压起义反抗等残暴行为。中亚各国军民的反抗有效地牵制了入侵者。但是在当时波斯衰落、吐蕃扩张和唐军受挫等诸多因素的互相制约下,中亚最终未能摆脱被征服的命运。
中亚曾经作为佛教的“西天”、“圣地”,但是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下进入了强制的伊斯兰化时期。史料记载,阿拉伯入侵军在所经过的地方焚毁佛寺、损坏佛像、抢劫佛事用品与珍宝,突击建立清真寺,强迫当地人改信伊斯兰教等。阿拉伯人还曾经规定去清真寺做礼拜的人都能得到两个迪勒木的奖赏,与此同时他们对异教徒加以迫害。但是改变信仰者仍为少数。后来阿拉伯人又规定改信伊斯兰教者免缴包括人丁税在内的大部分赋税,还可享有各种福利和规定的社会地位。这些高压政策引导了一部分人率先改信伊斯兰教。直到公元9世纪中叶,伊斯兰教才在波斯和中亚得到普遍的接受。伊斯兰教在中亚传播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适应性改变。例如“断饮酒,禁音乐”的教规就没有改变中亚各族喜爱歌舞的风俗。
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在中亚的统治转向衰败,唐朝的势力开始重新强大。中亚各族在西突厥的直接支持下,展开了反抗阿拉伯统治的斗争。到9世纪初,阿拉伯在中亚的统治完全解体,代之以波斯萨曼王朝的兴起。
中亚诸突厥王朝。从公元10世纪末开始,中亚开始由几个突厥语族王朝统治:
· 喀喇汗王朝。为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语部族所建立,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在公元999年攻灭萨曼波斯王朝后,他们的领土扩大到西至河中,南至阿姆河、东至天山的广大地区。1089年后沦为塞尔柱王朝的附庸(西支)。
· 哥疾宁王朝。公元960~1189年存在于阿姆河以南的今阿富汗境内。南界到印度北部。曾同中国的回鹘与辽交往,成为与喀喇汗王朝、印度、塞尔柱王朝抗衡争霸的大国。
· 塞尔柱王朝(公元1031~1157年),建立者为古思人,即中国古代史料中的乌护(乌鹘、屋骨思)。在公元6世纪前,古思人居于天山东部,后迁到伊塞克湖及锡尔河以北的草原地带。其首领(叶护)的过冬之地为养吉干城。古思人在改信伊斯兰教后称为塞尔柱人,在强大后统治了花剌子模、巴格达,接近罗马帝国边境,成为中亚到地中海的大国。对土耳其的历史演进发生了重大影响。
· 花剌子模。当塞尔柱王朝兴盛时,在其所辖范围的花剌子模因四面有沙漠与外界阻隔,而在实际上成为独立政权。公元10世纪时,因通往南俄的商路经过其境而逐渐繁荣兴盛起来。公元12世纪花剌子模沙臣服于西辽,在公元13世纪初年鼎盛时曾侵入黑海草原地区,并威胁巴格达,成为直接与新兴蒙古为邻的大国。野心勃勃的花剌子模沙摩诃末因屠杀使臣和商队、拒绝和议而直接引发了成吉思汗率蒙古军西征中亚。
· 西辽。公元12世纪初,契丹人耶律大石率部脱离中国北部的辽朝,来到中亚建立西辽王朝。西辽占领撒马尔罕后,建立河中府对征服的各突厥汗国通过派“少监”、“监国”进行管理,并不直接干预当地的行政事务,每年收取约定的贡赋。西辽后因内乱走向衰落,最后统一于蒙古。
从公元11世纪开始,中亚伊朗语族王朝被突厥语族的汗国取代。这些统治民族长期维持游牧生活,与当地居民原先形成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兼容发展。进入中亚的突厥游牧人越来越多,统治者及其部众先后改信伊斯兰教,与当地居民通婚融合和语言同化,从而实现了突厥化。西辽君临中亚各突厥王朝时期,官方文书使用汉文,仿照中国内地制度设置官吏,铸造钱币,推行中国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一时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仅撒马尔罕人口就达10万户。但是他们的民族关系、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均维持原来形成的格局。
蒙古统治欧亚草原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公元13世纪完成了统一蒙古,远征西亚和东欧,建立大元王朝,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将欧亚草原通道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蒙古起源的时空环境。“蒙古”最初见诸于史料的是《旧唐书》“蒙兀室韦”。室韦诸部落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及其以东一带。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额尔古纳市现在尚有地名自古一直沿用至今的室韦镇。蒙古史料关于初期活动的记载中都出现过额尔古纳河、根河的古代名称。因此可以确定蒙古的起源地在大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地区,即现在的呼伦贝尔一带。
蒙古起源地向西是辽阔的蒙古草原腹地。在蒙古兴起之前经历过匈奴、突厥、回纥、柔然、鲜卑、契丹等游牧王国的统治。但是,这些王朝兴盛和统一的时间都比较短暂。在有文字可考的3000多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处于部落分割、纷争和内乱时期。特别是在蒙古兴起前基本上处于部族分散的割裂状态,没有强敌,有利于新兴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而蒙古起源地以东和以南,则以大兴安岭、燕山、阴山为界与女真、汉民族为邻。当时女真人通过建立渤海和大金政权已兴盛了上百年,而且当时的金正在统治着淮河以北的半个中国。而中国在此时已经历过汉、唐盛世,古都长安作为世界性的城市展现和联系着当时人类最为灿烂的文明。蒙古的先民与强邻相处,既有受到侵扰压抑的消极一面,也有促进其文明演进的积极作用。东起大兴安岭北段西到呼和浩特阴山中段的金长城是蒙古统一过程中与中原民族既相互争斗又互为依存的历史见证。自然方位和历史定位是蒙古先民西迁至草原腹地并在那里迅速壮大的基本原因。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到公元12世纪时,蒙古各部落分布在蒙古草原北部的三河上游和东部的肯特山到大兴安岭一带。铁木真所在的部落属于“尼伦蒙古”即“圣洁”的蒙古。铁木真的部族既有过祖辈统领众多部众的辉煌,也经历过在其父亲被杀害后遭受遗弃的凄惨。幼年丧父的铁木真在经历了氏族遗弃、失去畜群、逃避追杀、反抗强权的一系列磨难后脱颖而出,被推为乞颜部可汗。后又经过18年的征战,征服了草原上的众多部落,于公元1206年统一了蒙古草原,登上了“成吉思汗”大位,建立了“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东至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阴山、北到贝加尔湖境内的部落从此统称为蒙古人。
征战创造的蒙古统一必须要由法律来维系和保证。成吉思汗称汗建国时,即规定了各种行为规制,着手制定“青册”。经过不断完善,一部名为“伊和扎撒”(意为行政大典)的大法典正式发布。加上他在兴起过程中实施的其他法典,蒙古成为草原上具有较为系统的法律作为最高规范的游牧政权。扎撒大典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证大汗至高无上的权威。大汗的言行就是法律。土地、人、牲畜等所有的一切大汗都拥有支配权。二是保护领主所有权,建立十户、百户、千户、万户四等领户分封制,按等级领有封地和封户。牧民只能固定在一定范围内,接受领主的奴役,克服了以往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自由结合和迁徙的分散性。牧民平时向领主纳贡、服役,战时自备马匹、兵器随领主出征。如有越规,“迁移者处死,收留者也处死”。三是保护草原。“禁草生而爇地者,遗火而爇草者,诛其家。”四是保护牲畜。“盗马者罚偿马九匹,无马则以其子代之;无子则应如杀羊般将他斩杀”。五是规范社会行为。“拾遗者,垂马之面目者,相与淫奔者,诛其身。”“其犯寇者杀之,没其妻子畜产以入受寇之家。”六是保护牧民私有财产。除上交领主的贡赋外,牧民积累的一切财产归己私有,如牲畜、帐幕、车马等,并对继承和赠与财产做了规定。七是保护各类宗教。教士“悉皆豁免赋税”。八是鼓励通商。诏谕在驿道上设哈剌赤(守卫)。凡进入蒙古境内的商人一律发给凭照予以保护。扎撒大典的实施开创了在草原上以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先河,保障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横跨欧亚两洲的草原大帝国的形成。
远征中西亚及欧洲。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对亚洲中部、西部和欧洲发动了至少5次大规模远征。
· 公元1218年,为了消灭宿敌契丹人屈出律,出兵消灭了在中亚建立的西辽政权。
· 公元1219~1222年,中亚花剌子模劫杀了蒙古的使者和商团,成吉思汗派使者谈判再次遭受污辱和屠杀,随后出兵攻占了花剌子模的多个城池,迫使其统治者远遁黑海一带的东欧草原。
· 公元1223年,蒙古军继续西进,在现今乌克兰境内战胜基辅大公,后撤军。
· 公元1235年,蒙古军队进攻钦察、俄罗斯,攻占莫斯科。公元1240年攻占基辅。公元1241年入侵东欧,直抵现今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
· 公元1258年蒙古西征军攻占巴格达。公元1259年征叙利亚。公元1260年攻克大马士革。
大蒙古国及所属汗国。经过几次西征,蒙古国的疆域扩大了几倍。除蒙古本土由大汗亲自掌管外,相继建立了四大汗国:
· 窝阔台汗国(公元1225~1309年)。为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范围主要为原西辽政权所管辖的土地,包括今新疆西部和中亚大部。后因反叛蒙古继任大汗而两次遭到镇压,是存在时间最短的汗国。
· 察合台汗国(公元1227~1369年)。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包括天山南北到阿姆河、锡尔河之间,后又合并了窝阔台汗国的大部分疆土。极盛时东起吐鲁番,西至阿姆河,北至塔尔巴哈台山,南至兴都库什山。蒙古军事贵族与当地突厥游牧贵族共同构成统治阶级,突厥化现象比较普遍。公元1370年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 钦察汗国(公元1219~1502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为咸海、里海以北的钦察草原。经其后代拔都西征,疆域扩至多瑙河下游,包括今匈牙利、波兰、乌克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俄罗斯诸公国为附庸国。都城为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因大汗帐为金色,因而欧洲人又称钦察汗国为金帐汗国。下辖的疆土再次分封为白帐汗国和蓝帐汗国。钦察汗国对草原游牧区进行直接管理,对俄罗斯等地的农耕区保留原有政权,令其称臣纳贡,接受册封。此外选择“最驯服者”封为“全俄罗斯大公”、有权代表汗国在各地征缴贡赋。蒙古贵族则与各突厥游牧贵族合流,皈依伊斯兰教。公元14世纪后,由于对外连年征讨,对内矛盾激化,在公元15世纪后分裂为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和大帐汗国。
· 伊尔汗国(公元1256~1388年)。为拖雷之子远征西亚时所创。疆域东起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达印度洋。因管辖几大文明古国曾经征服过的地区,因而社会矛盾尖锐。蒙古军事贵族推行伊斯兰化改革,实行已有的阿拉伯传统的军事封土制,经济、社会、文化都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最有作为的合赞汗于公元1304年去世后,由于内外矛盾激化,陷于分裂。后灭于中亚新兴的帖木儿帝国。
四大蒙古汗国的疆土在15世纪大部分由帖木儿建立的汗国统治。帖木儿的祖辈随察合台汗西迁来到中亚。非贵族出身的帖木儿在年轻时当过千户长,乘内乱时聚集力量,在24岁时号称“星宿幸运之主”。在15世纪初打败奥斯曼帝国后与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结成外交关系。对中国起初表示尊敬、纳贡,后准备发动东征战争。帖木儿自称为蒙古传统的继承人,通晓波斯语和突厥语。16世纪后帖木儿汗国被乌兹别克诸汗国所取代。帖木儿的后裔在南亚次大陆建立的莫卧儿王朝一直持续到公元1857年。
大元王朝。忽必烈为成吉思汗嫡孙。公元1251年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管辖范围包括原由女真金国占领的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和漠南蒙古草原。公元1260年在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称帝,成为大蒙古国的大汗。公元1271年占领西南后,改国号为大元,全称为“大元大蒙古国”。由此忽必烈既是大蒙古国的大汗,也成为中国元朝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在称汗前,即在漠南燕山北麓滦河上游的草原金莲川建立了开平府,成为后来大元王朝的度夏之都—上都。改号“大元”后,在原金朝中都北侧建立了新的都城大都,即现在的北京。而原位于漠北草原的蒙古都城哈喇和林成为大元朝廷直接统治的领北行省治所。大都和上都既是元朝的都城,也是大蒙古国的都城。
北元。元朝被明军推翻后,蒙古帝王和贵族退居漠北。此时,蒙古大汗对中国内地和欧亚各汗国均已失去控制,只能在蒙古高原的范围内施行统治。北元长期陷入内部分裂、割据和汗位争夺的战争之中。其间与明朝发生过几次战争,双方都企图统一对方,互有胜负,最后以明重修长城,定期“互市”,双方分治而结束。直至清朝平定了北元的纷争,重新统一,蒙古完全回到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管理范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