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滚滚-热浪灾难故事欧洲热浪惨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病人在呻吟、老人在叹息、游客在躲藏……2003年夏天,欧洲遭受有史以来最猛烈的高温天气袭击,大约有3.5万人在热浪中丧生。

    欧洲开启高温模式

    对北半球的人们来说,2003年是一个十分火热的年份,这年夏天,热浪席卷全球,而位于大西洋边缘的欧洲更是火热异常。

    这一年,欧洲早早便开启了高温模式。进入6月后,南欧各国的气温纷纷上扬,一路飙升。到了盛夏8月,意大利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6-10℃,瑞士气温突破200年来最高,而热浪最严重的法国,高温也创下了150年来的极值。

    高温热浪肆虐下的欧洲,一切都似乎被烤化了:铁轨因热膨胀变形,火车不得不减速慢行甚至停开;核电站因冷却用的河水或海水升温,导致不能正常发电;高温烤枯了大片大片的树林和草场,造成森林火灾频频发生……在城市和乡村,许多单位和家庭的电器因高温而功能紊乱,不能正常使用,就连巴黎着名的埃菲尔铁塔也没能幸免于难,在烈日的长期暴晒下,铁塔顶端的一个电器线圈有一天突然起火燃烧,冒出缕缕青烟,让各国游客为之震惊。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的山脉,它横贯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等6个国家。这座巍峨雄峻、风光旖旎的大山也未能抵抗住热浪的侵袭,在长达数月的烈日照射下,山顶上的积雪大量融化,露出了过去难得一见的峰巅。高温干旱还导致河流水位下降、航运受阻,使农作物大量减产,损失十分严重。

    成千上万人热死

    这场高温热浪带给欧洲的影响,不亚于一场战争:成千上万鲜活的生命被热魔吞噬,在高温热浪达到鼎盛的8月,仅仅两周之内,便有上万人被夺去生命——整个2003年夏季,欧洲各国约有3.5万人死于热浪袭击。

    死亡人数最多的是法国。进入8月后,法国的气温一浪高过一浪,首都巴黎的气温更是达到了自1873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高温像一道无形的地狱之门,将人们牢牢困在其中,老年人成了热浪的首批受害者:持续多日的高温天气,使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难以忍受,出现了中暑、热中风等症状。很多老年人在家人外出度假时,选择独自一人留守家中,结果在热浪袭来时,他们在家中悲惨地死去,还有些老人虽然被抢救过来,但也死在了人满为患的医院和养老院里。8月29日,法国政府首次向外界公布,在当月前2周持续超过40℃的高温中,共有超过1.1万人死亡。由于死亡人数剧增,法国各地的太平间和墓地不堪重负,政府不得不启用超市的冷藏库暂存尸体。在巴黎南部的朗吉斯,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冷藏库便被政府征用,改成了临时太平间。

    持续不断的热死人事件,引起了法国公众的震惊和愤怒,因为在同样遭受酷暑的周边邻国,死亡者总数不过1000多人,而法国还自称拥有世界上最完备医疗设施和最好的医疗体系。在政府公布的报告中,专家们指出,热浪固然是上万人被杀的罪魁祸首,但在此期间,医生人手和医院床位不足也是造成众多老人死亡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众多的从业人员在同一时间启程去度假”对“紧急情况下的服务能力有严重影响”。另外,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尤其在传统的8月假期期间,很难保证医疗机构人手够用。

    在巨大舆论压力之下,法国卫生总局局长阿本哈伊姆不得不引咎辞职。但他坚持声称,自己只是这场危机的替罪羊而已。

    动物难逃厄运

    无处不在的热浪,同样对动物们的生存是严峻的挑战。在8月的炎炎烈日下,欧洲各国动物园想尽一切办法,以帮助那些珍贵的动物度过酷暑。

    北极熊长着一身厚厚的皮毛,本来就怕热的它们,在热浪中更是痛苦异常。为了给它们解暑,西班牙马德里的动物园饲养工作人员制造了大量的冰块,让它们整天待在冰水里,到了后来,工作人员给它们喂食时,甚至都要将食物裹在冰块中——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有这样的运气,由于炎热,法国伊尔-维兰省有2.5万家禽不幸倒毙;在布列塔尼地区,有数千只鸡被活活热死;在莱茵河流域,数万条鳗鱼窒息死亡,尸体飘满了河道……而一些动物为了活命,不得不自己想办法:布谷鸟等一些鸟儿提前迁徙,远走高飞;各种鱼类由于炎热,在水下潜得更深;初夏的干燥使植物大量枯萎,昆虫数量少了许多……这一年夏天,在热浪笼罩之下,欧洲大地白天也很难看到鸟儿飞翔的影子,而夜晚则很少听到昆虫的吟唱。

    圣诞树大批枯死

    这一年夏天的高温热浪,给整个欧洲都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而对法国人来说,酷暑留下的不仅仅是酷热的印象,而且还影响到之后整整五年的圣诞节:持续的高温天气,使法国当年新植的100多万棵圣诞树枯死——这意味着,直到2008年的圣诞节,法国都将奇缺圣诞树。

    罕见的高温热浪天气,还将法国凡尔赛宫一棵321岁高龄的古橡树被活活烤死。1682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搬到凡尔赛宫时,栽种下了这棵橡树,因为路易十四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喜欢在这棵橡树下乘凉,所以它被命名为玛丽·安托瓦内特之橡树。321年过去,这棵树虽然老得只剩下了几根树枝,但据凡尔赛宫中的园艺总管阿伦·巴拉顿介绍,如果不是热浪袭击,它仍可以再活三四十年!

    高温热浪也使各国的农业遭受了重创,以葡萄种植闻名的法国,境内的葡萄严重减产,在一些地区,葡萄的收成甚至不到往年的50%。而葡萄的歉收,又严重地影响到了法国的红酒产业,导致当年的红酒产量比往年减产了至少30%。

    非洲高温热浪

    非洲的全称是阿非利加洲,它的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在灼热的阳光照射下,非洲大部分地区常年热浪滚滚,持续高温天气频频造成特大干旱。

    2011年夏季,有非洲之角之称的非洲东北部便遭遇了一场特大干旱,上千万人饱受干旱和饥饿的肆虐。

    干旱的非洲之角

    非洲之角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等国家,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人口9000多万。按照其地理位置,非洲之角又被称为东北非洲,它实际上是东非的一个半岛,位于亚丁湾南岸,向东伸入阿拉伯海数百千米。

    非洲之角到赤道和北回归线几乎是等距离的,也就是说,它与赤道的距离很近。我们都知道,地球上其他靠近赤道的地方都阳光炽烈、降雨充沛,但非洲之角尽管靠近赤道,但这里除了阳光炽烈之外,却没有充沛的降雨。老天似乎对这里特别苛刻,每年热带季风到达这里时,已经剩下不多的湿气,因此,非洲之角的大部分地区降雨稀少。

    非洲之角还是全球少有的高温之地,埃塞俄比亚的达洛尔地热区是世界上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这里平均气温高达34.4℃,目前全球还没有发现哪个地方的平均气温比这里高。此外,红海沿岸地区也是世界上温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其中7月气温达41℃,即使1月,气温也有32℃左右。

    降雨稀少,气温偏高,导致这里的植物生长极其困难,而且时常发生可怕的旱灾。

    非洲之角遭大旱

    非洲大部分地区一般只有两个季节,即旱季和雨季。雨季到来时,老天降下甘霖,从而使旱季里饱受肆虐的生命焕发生机。但2011年雨季到来时,非洲之角却没有如期降下大雨。没有雨水滋润和降温,广袤的大地一片焦渴,那些在旱季中好不容易挺过来的生命,在高温的炙烤下很快枯萎了。

    这场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使得非洲之角的索马里、肯尼亚、吉布提和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受灾,1200多万人遭受干渴和饥荒,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国家是肯尼亚。

    让我们随着时间顺序,一起去看看热浪和干旱下触目惊心的镜头——

    7月22日,在肯尼亚北部的伊西奥洛地区,炎炎烈日之下,一名桑布鲁名族妇女头顶水桶去取水。她家附近的水源已经完全干涸,为了取水,她每天必须走几千米的路。在取水的路上,和她一样头顶木桶的人们,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在路上被晒晕或体力不支倒地。

    8月5日,在肯尼亚北部的卡丽莎地区,牧民们将牛群赶到荒漠地区放牧。这些荒漠地区极度缺水,放眼望去,地上黄尘滚滚,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由于较长时间没有吃到鲜嫩的青草,这些牛极度瘦弱,它们在烈日下喘着粗气,有的老牛走着走着,栽倒在地便再也爬不起来了。家畜大量热死、渴死的同时,斑马、牛羚、大象等野生动物更是频频死亡,大草原上,随处可见森森白骨,景象令人心惊。

    8月13日,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的一处鱼市附近,两个孩子坐在荫凉处,无精打采地玩着龟壳。这些龟壳是他们从一个干涸的池塘里捡到的。由于天干无雨,在烈日暴晒之下,许多河流和池塘干涸,露出了干裂的底部,无处可逃的水生动物们被全部活活干死,很快便只剩下一堆堆白骨。

    8月17日,在肯尼亚北部姆温吉地区的蒂亚村,村民们将干涸的河床挖开,希望能找到水。河床被挖了很深,水依然不见踪影,好不容易有一个深坑浸出了一丁点浑浊的水,马上有干渴的村民将水舀出来,直接倒进了嘴里……

    饥饿的非洲之角

    高温干旱不但烤干了大地上的水,还使得广袤的地区充满了饥饿,尤其是饱受战乱之苦的索马里,更是陷入了“非洲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8月15日,非洲联盟将这一天定为索马里日,以提醒国际社会关注索马里状况和非洲之角的饥荒。

    干旱和食品短缺迫使难民们不得不远走他乡。这年8月,一位叫法图玛的女人带着4个孩子,花了一个半月从索马里走到达达布。当他们到达达达布时,孩子们的脚上沾着沙子,皮肤皲裂,渗出鲜血。法图玛说:“天气酷热,没有避难地。我离开在索马里的丈夫,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他。”据这名母亲介绍,她所在的村庄和邻村的水井都干涸了,她喂养的15只山羊一只接一只地渴死、饿死。没有吃的,她只得带着孩子们出门讨要食物,但无论走到哪里,周遭都是和自己境况相似的村民。

    法图玛和她的孩子们还算是幸运的,在这一年,索马里大约有六分之一的儿童没有过上5岁生日,因为这些营养不良的儿童在烈日下长途跋涉寻找食物时,有的筋疲力尽而死,有的中暑或被渴死。而在肯尼亚,也有超过6万名儿童夭折,他们大多死在逃难的路上。

    随着非洲之角地区干旱的加重,更多的索马里人逃难至首都寻求救济,使得摩加迪沙的饥荒状况进一步加剧。还有一些移民逃往邻近的埃塞俄比亚,使当地情况愈加混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出呼吁,要求国际社会尽一切努力,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在联合国的援助下,靠近索马里的肯尼亚达达布建立了难民营。很快,那里便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难民营,每周都有成千上万的索马里人逃到那里,本来难民营设计容量为9万人,但难民人数暴增到将近40万。而难民营的儿童“筋疲力尽、营养不良、严重脱水”,为了救助这些孩子,不少国家派出医疗队赶赴当地。

    澳洲高温热浪

    澳洲即澳大利亚,这个总面积达768.2万平方千米的国家,是全球面积第六大国,也是全球最干燥的大陆,这里降雨稀少,高温热浪时常光顾。

    2009年初,澳大利亚东南部遭受了150年来最炎热的热浪袭击。高温热浪不但给各行各业造成巨大影响,而且热浪助发山火,酿成了一场200多人死亡的“黑色星期六”惨剧。

    高温炙烤新年

    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与北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当北半球处于盛夏季节时,澳大利亚正好是隆冬,而当北半球雪花飘舞、寒气袭人时,澳大利亚却正是烈日高照、酷暑逼人的盛夏。

    高温热浪从2008年底便开始初露端倪。2009年1月1日,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迎来了新的一年,然而,在新年的钟声中,当地居民企盼已久的清凉并没有到来。这一天,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的气温突破了35℃,而维多利亚州首府墨尔本的气温也不逊色。在火热氛围中,人们勉强过了一个新年。元旦之后,热浪变本加厉,气温在烈日的照射下步步攀升。1月上旬,澳大利亚南部一些地区气温便突破了40℃。1月28日开始,高温热浪进一步加剧,到2月3日为止,墨尔本市的气温一直保持在40℃以上,而维多利亚州部分地区更是观测到了48℃的高温。据气象数据统计,这种高温热浪现象,是自1855年有相关记录以来的第一次。

    热浪的严重影响

    生活在滚滚热浪之中的人们苦不堪言,截止到2月4日,当地便有近30人被高温夺去了生命,这些不幸遇难者大部分是老年人,过度的炎热,导致他们产生心脏病等并发症而死亡。在死亡名单中,也有一位年仅24岁的小伙子。1月28日这天,他在有轨电车车站等车时,突然休克一头栽倒在地,路人赶紧将他送到医院,然而他再也没能醒来。1月30日,是南澳大利亚州居民的噩梦日:这一天,该州热晕被送到医院的患者络绎不绝,医护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床位也一度紧张。尽管医院全力抢救,但仍有一些患者被死神夺走生命,仅阿德莱德就有19人死亡,其中14人是老年人。

    在持续多日的热浪袭击下,一些铁轨因热变形,东南部地区交通系统几近瘫痪,维多利亚州仅1月29日便取消数百次列车;墨尔本和阿德莱德等大城市的多处建筑工地被迫停工,工期延长,令多个建筑公司蒙受损失;热浪对电力行业也造成巨大影响,1月30日墨尔本市北部部分地区大停电,导致超过50万居民以及商户无电可用,导致严重损失……高温热浪袭击维多利亚州时,正值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在墨尔本如火如荼进行,步步紧逼的热浪,迫使这项着名的体育赛事被迫调整时间,这使得世界各地的电视转播机构不得不临时调整转播时间,对此,包括费达拿在内的多位着名运动员提出了不满。而在调整日期后的比赛中,由于天气太热,球员在炎炎烈日下汗如雨下、直喘粗气,观众们则干脆逃离了看台,全都躲到遮阳处观看比赛,使偌大的体育场内显得空空荡荡。下午,在猛烈的热浪进攻下,澳网主赛场罗德·拉沃竞技场不得不在部分比赛中关闭顶棚,全场被迫开启空调。

    此次高温热浪,可以说是澳大利亚经济遭受全球金融海啸后的又一次重大打击。

    悲惨的黑色星期六

    在连续的高温天气影响下,各地的森林、草场等极易燃烧,处于一触即发状态。2月7日,一场大型山火降临维多利亚州,大面积的农田和森林被摧毁,200多人死于火灾,1万多人无家可归。

    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惨重的一次森林大火,因为该场大火发生在星期六,因此被称作“黑色星期六”大火。

    据一名叫休斯的幸存者讲述,这场大火火势之猛烈、蔓延速度之快完全超出了大家的想象。2月7日下午,他在位于墨尔本东北圣安德鲁斯山上的住所观察远处火势。当时,他确信看到的浓烟离自己很远。但就在突然之间,西北方面1000米远的地方出现火苗和浓烟,火势借助风势向他袭来。“火向这边来了,赶紧转移!”休斯只用了几秒钟时间向邻居报告火情,转眼之间,大火已经烧到距离他家房屋只有50米的地方,那里,几棵小树被大火卷入其中,开始猛烈燃烧起来。热浪和灰烬吹过来,像一座敞开着的鼓风炉;呼啸的火苗,像一列奔驰的列车。休斯和邻居们赶紧逃离家园。

    对一些幸存者来说,生死或许就在一念之间。2月8日凌晨,当地居民索尼娅一家接到朋友电话,警告火势可能蔓延到她家住所附近。她和家人迅速把少量东西带上轿车准备出发,大火不经意间已经迅速逼近,发出像飞机引擎一样的轰鸣声。撤离途中,他们发现前行道路已经被火焰封死,只能返回到一处老旧的砖瓦房躲避。不料,猛烈的火势迫使他们再次逃离。当时,屋子的两扇大门都着火了,他们看不清任何东西,离开屋子时,索尼娅以为自己死定了,所幸的是,她和家人发现了一处小溪,他们随即蹲坐其中,同时将一条浸湿的毯子盖在头顶。“这是条浅的小溪,但有足够的水和空间。当火焰袭来时,我们头盖毯子坐在泥浆中。”索尼娅说。当火势渐渐消停,他们走出小溪时,眼前大约20座房屋只有3到4座没有倒下。

    肆虐的大火最终造成了惨重灾难,火灾过后的恐怖情景犹如遭受了原子弹袭击。据当地警方分析,这场大火虽然是人为纵火,但长期的高温和干旱使得森林大火更易扩散,而时速高达115千米的风速也加速了火势的蔓延,致使许多人来不及逃离住所便被烈焰吞没。

    俄罗斯高温热浪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的地理纬度较高,国土大部分靠北,正常情况下,这个国家的夏季不会太热。不过,2010年夏天,高温热浪却长时间笼罩着这个国家,导致民众惊慌失措,森林火灾大面积暴发,上百人在热浪中丧生。

    罕见高温袭击

    对许多俄罗斯人来说,酷暑是一个很不熟悉也很不习惯的天气现象,许多人从小就习惯了凉爽的夏日。如首都莫斯科夏季的日平均气温只有23℃,在其他地区热得流汗的时候,这里却鲜花盛开,气候宜人,因此,包括莫斯科在内的俄罗斯广大地区,是许多酷热国家人们避暑的首选之地,每年盛夏季节,都有大批的老外来到俄罗斯避暑。而俄罗斯人如果想晒日光浴或感受酷暑,就只能利用暑假专门去南方。

    不过,2010年夏天,俄罗斯人不用走出家门,也体验到了什么叫酷暑难耐。从6月底开始,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便很少下雨,在强烈的太阳照射下,气温一路攀升,特别是莫斯科自6月底之后,白天气温便连续超过30℃,日最高气温一路攀升,20多次打破了该市气温的历史纪录,38℃左右的高温竟持续了一个多月。俄罗斯水文气象中心主任罗曼·维利凡德指出,38℃的气温一般只在撒哈拉沙漠和中亚地区出现,他告诉记者:“俄罗斯今年夏季的天气,不仅仅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奇特的,也是近5000年来都从未有过的。”据维利凡德分析,俄罗斯夏季高温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强大的暖气团在作怪,这个气团是一个反气旋,它从6月21日起便笼罩在俄罗斯上空,并且一直持续了近50天,正是它阻止了来自北方和西方的冷空气,使得俄罗斯大部分地区高温少雨。

    莫斯科乱了套

    5000年一遇的酷暑,给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都带来了或大或小的微妙影响,也影响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首都莫斯科,酷热难耐之下,除了用水用电量激增外,平常难得使用的空调空前热卖,价格翻了好几倍,更大的问题在于,买空调易,装空调难:安装空调的时间表已排到了3个月以后!高温之中,更离奇的是空调失窃案明显上升。有一天,一位青年准备回家检查一下新买空调的安装情况。到家一看,空调和安装工人一起消失了!他立即打电话报警。警方很快抓到了3名安装工和他们顺手牵羊带走的新空调。他们向警方承认:因为觉得主人出的空调安装费太少,于是决定把新空调机直接拿去倒卖,再把赃款分掉。

    买不到、装不上空调的人们,有的干脆全家人跑到市内的宾馆、酒店开房,享受那里的空调。家里经济不宽裕的市民,则选择晚上睡在有空调的汽车里,或直接睡在户外草地上。

    上班族们蹭空调的现象也很普遍。出现高温天气后,莫斯科许多单位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专门为员工在办公室安装了空调并配了冷水机,员工们上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公司的工作时间明显延长,然而调查却显示,84%的莫斯科人承认,酷暑中的工作效率很糟糕。

    为了逃避酷热,不少家庭在假期或周末,全家人一起到河边或水库库区避暑。凉爽的河水使酷热减轻了不少,然而一些人也为鲁莽行为付出了代价,在水库、河流中游泳时,不少人送了命,据统计,7月初开始,短短一个月不到,就有70人在游泳时溺水身亡。

    而在莫斯科之外的地区,其他俄罗斯人也同样饱受高温热浪的煎熬。8月12日,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75%的俄罗斯人认为“由于今年夏天遭遇异常高温,自己的健康状况感觉下降”,并且有47%的人担心“高温会导致生态灾难”。

    林火烟雾令人窒息

    持续的高温热浪天气,还引发了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灾害——森林火灾。

    俄罗斯是世界上森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广袤的森林护卫着城镇和乡村,使得这个国家格外美丽。然而,在高温热浪肆虐下,2010年夏天俄罗斯全国共发生了2.5万多起自然火灾。熊熊大火令人恐惧,而遮天蔽日的烟雾更是令人窒息。截止到8月7日,俄罗斯的火灾面积超过了19万公顷,死亡人数超过50人。特别是首都莫斯科周边的森林火灾,给人们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从8月5日傍晚开始,周边持续森林大火产生的烟雾便将莫斯科完全笼罩。市区上空被厚重的烟雾遮蔽起来,地面能见度仅数十米。中午时分,天色也如同黄昏一般,大街上行人稀少,车辆只能缓缓前进;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焦煳味,人们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眼睛刺痛,不少人更是眼泪长淌;医院里,挤满了被烟雾呛出毛病的人。医学专家称,莫斯科空气中悬浊颗粒含量已超标2倍,而一氧化碳的浓度更是超出允许范围近3倍。为了防止呼吸道受损,人们掀起了抢购棉纱口罩与防毒面罩风潮,各药店排满了长队,出现了一罩难求的现象。

    由于烟雾持续弥漫,在莫斯科工作的部分外国人也待不下去了:德国驻俄大使馆和驻莫斯科领事部暂停工作,奥地利、波兰和加拿大驻俄使馆的部分外交官及其家属紧急撤离,美国、法国和保加利亚赶紧发出通知,提醒本国公民谨慎前往俄罗斯宣布进入火灾紧急状态的地区……

    这场高温热浪还给俄罗斯农业带来重大影响。俄东部和中央区东南部有9500多万公顷农作物枯死而颗粒无收,其中旱灾严重的伏尔加河沿岸地区和俄欧洲东南部地区,逾四成春播农作物枯死,七成以上油菜子和大豆颗粒无收,俄农业大省奔萨州也有四分之一的农作物旱死,28万多公顷土地绝收。

    印度高温热浪

    位于南亚的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印度时常遭到高温热浪袭击,几乎每年都有几百上千人热死。

    1998年,印度便因高温热浪导致1000多人遇难。

    一个热浪频袭的国家

    让咱们先来分析一下印度的气候特征。印度全境炎热,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一年分为3季:6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2月为凉季(或称干季),3月至5月为热季。从3月开始,随着太阳角度的逐渐升高和日照时间的延长,当地的气温逐渐升高。这时候,只有偶尔的一些雷阵雨能使大地退烧。到了5月,当地进入热季的鼎盛时期,内陆地区的气温常常会蹿到40℃以上。按照正常情况,5月下旬季风就会挟带大量雨水如期而至,不过,季风有时并不那么听话,一旦它失约,印度就会继续受高气压控制。这时,天空往往连续多日无雨,再加上从西北沙漠地区吹来的干热风,在印度中南部内陆地区就会形成50℃左右的高温,这就是所谓的热浪。据专家介绍,热浪在印度几乎是年年有,只是范围大小不等、持续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热浪是印度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据专家分析,印度之所以频频遭到高温热浪袭击,地理方面的特殊性也是一个原因。印度的整个国土,看起来像一个倒置的三角形,而且北高南低。它的南面一直延伸到浩渺的印度洋边上,这里地理纬度较低,太阳照射时间长,地面吸收的热量多,而它的北面有世界上最高大的山体——喜马拉雅山,巍峨高耸的山脉挡住了北方冷空气南下,使得南面的高温有恃无恐,因而极易形成热浪。

    高温热浪来了

    1998年5月初开始,印度便被高温天气笼罩了起来,40℃以上的高温频频出现。到了5月中旬后,高温天气进一步加剧,印度南部和北部部分地区都出现了持续高温,最高气温平均在43.5-47℃,个别地区的最高气温甚至接近50℃。

    没有到过印度的人,可能无法体会在这种高温下的感受。印度的热有一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早晚的温差小:上午7点出门,气温便在37℃左右,在大街上走不到300米,浑身便大汗淋漓,衣衫早已湿透。据在印度工作过的中国专家介绍,在40多℃的高温下行走,阳光照在身上,让人真的有一种骄阳似火的感觉,不到一分钟时间,就会感到全身火辣,裸露的肌肤更是被灼得生疼。有人形容:在这种高温天气里,连蚊子和苍蝇都会被晒死而绝迹。

    在高温的统治下,印度整个社会活动的节奏都放慢了,机关单位下午都不上班,有些商店也不开门,各种活动和交往都停止了,一般人家白天不做饭,很多人躲在家中或荫凉处……在许多地方,城市仿佛失去了生机:街道上车辆稀少,行人十分罕见,只剩下一条条吞吐着热量的白晃晃马路。

    上千人被夺去生命

    随着高温天气持续,滚滚热浪在城市和乡村开始肆虐。

    在城市,热浪伤害的对象大多是农民工。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印度也有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他们没有能力在城里买房,也没有多余钱租房,于是便自己动手,在城郊修建了一个个简易的棚子当居所。这些用木板、铁皮、塑料布搭的棚子,既不防雨,又不能抗高温,加之缺少水电供应,农民工们连电扇都不能用,大家热得无处躲藏,很多人因此中暑。几乎每天都有悲剧发生:有人在家里吃饭,吃着吃着,一头栽在地下,便永远没能爬起来;有人上午出门干活,走出家门后,便永远没能回来;一些跟着父母住在棚子里的孩子,偷着下河游泳,结果有的孩子被河水冲走,有的溺死,成了热浪天气的牺牲品……

    此外,那些在街头摆摊的小贩,以及流浪汉也屡屡被热浪击倒,他们一旦中暑倒下,等待他们的大多都是死亡。三轮车、卡车司机也大多中暑。5月下旬的一天,一名年轻人开着一辆货车到城里送货,到城里把货卸下后,他便感到浑身不适,就在他准备返回时,晕倒在方向盘上,货车失控冲向一个水果摊,酿成了一起惨烈车祸。

    在乡村,热浪也到处肆虐。由于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加上1997年雨季雨量不足,导致许多小河、水库、池塘干涸,人、畜饮水十分困难。为了找水,村民们往往要跑到几千米以外,许多年老体弱者无法承受,一些人在找水的路上便倒下了。

    这股热浪持续时间之长,面积之广,死亡人数之多,为50年来所罕见。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截止到1998年6月2日,全印度共有1045人在热浪中丧生。到热浪结束时,死亡人数增加到1359人。

    在人类遭罪的同时,动物们也没有逃脱厄运。印度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但这一年的高温热浪使天堂变成了地狱。在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区,烈日烤干了水源,导致动物们无水可饮,一些大象被活活渴死,而一些大象则因为喝了被污染的水源,导致肠道感染而死亡。孔雀也在这个季节被折磨得不轻,它们漂亮的羽毛此时成了沉重的负担,由于散热不畅,一些孔雀被活活热死。

    唯一活得比较滋润的动物是猴子,由于当地人对它们十分迁就,机灵的猴子在缺水时,就会跑到附近的村庄去找水喝。在一些神庙里,还有专为猴群准备的水池,不过,随着水池中的水逐渐干涸,不同的猴群为了争夺水源,也时常发生大规模战争,它们在打斗中发出的惨烈叫声,在炎炎烈日下传出很远很远。

    英国高温热浪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热浪、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呈加剧趋势,特别是高温热浪几乎年年不请自到。2013年夏季,一场高温天气便降临欧洲最大的岛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

    热浪裹挟之下,这个经济、科学和文化高度发展的国家也一度面临严峻形势,成千上万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近800人被活活热死。

    凉爽之国遭遇热浪

    英国的国土面积全部位于大西洋的岛屿上,这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在盛行西风的吹拂和海洋的影响下,英国的气候温和而湿润,一年四季寒暑变化不大,因此被人誉为凉爽之国。这里最高气温通常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10℃,在最低温的隆冬1月,这里的平均气温也有4-7℃,而盛夏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13-17℃。除了气温冷暖适宜,英国的降水量也很充沛,这里年平均降水量约有1000毫米,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因此,不管城市还是乡村,放眼望去总是绿色葱茏,景色宜人。

    通常情况下,英国的夏天都较为清凉,最高气温即使达到30℃也不会持续太久,然而2013年夏天,这种清凉的感觉对英国人来说便成了一种奢望。这年进入7月后,天上的云便若有若无,毒辣的太阳几乎天天悬在空中,将大地烤得尘土飞扬;空气像被发酵或加热过似的,让人喘不过气;气温节节攀高,白天气温动辄超过30℃大关,7月17日,气象部门更在伦敦西南部观测到了32.2℃的最高气温,创下了该国全年最高气温纪录。

    除了气温偏高,这年夏天英国的降水量也极不正常。据气象部门统计,7月过去了大半,而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平均降水量只有4.9毫米,仅为该地区往年7月全月平均降水量的15%。没有雨水降温,热浪越发猖獗。这一波高温热浪一直持续到8月,对当地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可怕而又真实的梦境。

    火热悲剧层出不穷

    在高温天气刚降临的那段时间,不少英国人还挺高兴的。因为过去夏天英国的天气虽然很凉爽,但天空时常阴阴沉沉,云雾较多,晴好的日子总是屈指可数,现在天天都是大太阳,这让喜欢晒日光浴的人们乐不可支:过去为了晒太阳,要跑到地中海或非洲等地去,现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日光浴,真是太幸福了!于是,那段时间去英国旅游的人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管是在海边还是公园,一群一群的人光溜溜地躺在那里,把自己晒得汗流浃背,皮肤变得像酱牛肉一般深色。

    不过,在这些晒日光浴的人之中,有不少人被强烈的阳光灼伤了皮肤,在痛痒难耐之下,他们不得不到医院里就医。还有人被太阳晒晕而酿成了悲剧,在达姆勒郡康赛特地区,一名21岁的青年在房顶上晒日光浴时,不幸滚下来当场身亡。医生分析认为,这名青年可能是在屋顶晒太阳时,被高温晒晕而滚下房顶的。

    随着高温天气加剧,各地的火热悲剧越演越烈:一名叫格雷厄姆·贝内特的英国皇家邮递员在送信过程中,因为气温太高突然中暑,倒地后不治身亡,死时年仅29岁;在一次出警中,两只警犬因为被独留在户外的警车上而死亡;在炽热的阳光诱使下,人们成群结队拥到河边游泳,结果在数天内便有10多人溺亡;在牛津郡的一个划船比赛中,数十名观众在高温下呐喊助威,但很快便有人因天热而晕倒,不得不被紧急送到医院;因为天热,园林工人在修剪草坪时穿着拖鞋,结果一些人不慎被剪掉了脚趾……高温热浪还导致火灾频频发生,仅在伦敦,7月便平均每天发生21次草地着火事件,其中在克里登附近的一次火灾,使一块面积大约4块足球场之大的草坪几乎被烧毁。

    高温热浪天气使一切都乱了套,很多人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失去知觉,甚至晕倒的症状,仅在7月的高温天气中,便有760人因为热浪而死亡。而医院也成了最忙的地方,随着英国气象局将伦敦和东南部的热浪警告由第2级提升至第3级,所有医院都进入了戒备状态,病人家属被要求缩短探访时间,以防太多人挤在病房中,而医院员工也加紧监视病房,确保温度适中。

    闷罐车热煞人

    高温极端天气,对人们出行造成了极大影响,特别是那些不得不冒着高温到单位去的上班族。由于英国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因此很多公交车和地铁都没有安装冷气。猝然而至的高温热浪天气,使公交车和地铁成了名副其实的闷罐车。7月17日,白天气温达到32℃时,地铁内的温度更是高达36℃,不少乘客因闷热而晕倒。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起地,也是火车的发源地,其首都伦敦的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因此有铁路故乡之美称。持续的高温热浪,将火车铁轨也烤变形,使得伦敦重要铁路中转站滑铁卢站的4个月台必须关闭,上千名乘客的出行受到了影响。

    与公交车和地铁一样,英国许多办公室、超市都没有冷气,人们冒着高温酷暑在火热的办公室里上班,与在闷罐车里一样难受,一些人因此中暑晕倒。因为担心高温可能造成员工发生意外或死亡,英国国会议员发出建议:气温达到30℃时应放高温假。而工会也发出通知,呼吁雇主让员工不用打领带和穿西装,可以换上T恤、短裤上班——汹涌的热浪,让素有绅士风度的英国人彻底放下了面子,他们不得不打着赤膊坐在办公室里处理工作。

    美国芝加哥高温热浪

    美国也是一个常遭高温热浪肆虐的国家。1995年夏天,一场可怕的高温天气袭击该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短短一周之内,热浪便夺走了600多条性命。

    这场高温热浪灾难,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该地区恶劣的自然灾害之一。

    高温袭击芝加哥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芝加哥这个城市。芝加哥位于美国中西部,东临密歇根湖,是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同时也是美国最为重要的金融、文化、制造业、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这个诱人的大都会,被誉为全球十大最富裕城市之一,富裕指数仅次于东京、纽约、洛杉矶,排名世界第四。美国着名作家诺曼·梅勒曾写道:“芝加哥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它也许是美国硕果仅存的伟大城市。”

    不过,这座伟大的城市在1995年的夏天中,迎来了最为悲催的一周。芝加哥的气候一年四季分明,一年中最热的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9℃,之所以气温不算太高,是因为芝加哥夏季雨水很多,时不时地下雷阵雨,总能将高温浇灭在萌芽状态。但是,1995年的7月中旬,当地几乎滴雨未下,高温持续不断,最终酿成了一场灾祸。

    7月11日,芝加哥的最高温度升至32℃,之后气温一路飙升:12日达到37℃,13日突破了41℃,创下了历史新高。13日之后气温稍有回落,但仍维持在较高的位置上:14日最高气温39℃,15日37℃,16日和17日最高气温也超过30℃。

    持续不断的高温形成热浪,在芝加哥这座世界大都市疯狂肆虐。

    600多人被热死

    7月13日这天,当气温飙升至摄氏41℃时,整座城市仿佛被放进了蒸笼中,热浪裹挟着空气中的污染颗粒,让人透不过气来。老人和孩子在热浪中痛苦地煎熬,不断有人热晕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这一天的高温虽然夺走了4条生命,但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市长理查德·戴利在新闻里说:“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冷静。我们慢慢来。”

    但第二天,温度并没有降下来。市政府不得不开放了更多的纳凉中心,接纳需要乘凉的人,尤其是老人。全城用电负荷大增,不少公司因为没有应急发电机,不得不控制空调的使用。酷热难耐的人们跑上街头,打开消火栓取水降温,结果导致水压急剧下降,23个纳凉中心因此关闭。一批又一批的人被热晕,昏倒在街头,随后被紧急送到医院。各医院急诊室人满为患,不断有人死去。从14日夜晚开始,冷藏卡车在全市大街小巷忙进忙出,将尸体送走。接下来的7月15、16日两天是周末,热浪更是露出了狰狞的獠牙。救护车四处出动抢运患者,在一些医院门口,一辆接一辆的救护车排成长队,等着将患者抬下来救治。由于患者太多,大部分医院不再收容患者……死亡人数很快超过了400人,但政府仍没有把热浪当灾难对待,也没有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市长戴利再一次上电视,号召市民多和家人、邻居互动,同时关心老人——这些话没有起到多少安抚人心的作用,人们反而认为,市长是在为反应迟缓推卸责任。

    到了17日,又有100多人死亡。短短一周时间,芝加哥共有600多人被热死。到那年夏天结束时,全市热死人数达到了739人。

    穷人成受害者

    在这次可怕的高温热浪中,穷人成了灾难的最大受害者。

    在芝加哥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黑人与拉美裔聚居的南区被旅行指南标注为“危险地带”,大批穷人便居住在这里,一些人甚至无家可归。当热浪袭来时,他们没有足够的钱降温防暑,只得用身体与高温天气抗衡。“热得无处遁形。你可以看见蒸腾的热气降落在混凝土地面上。”当年一个居住在南区的黑人居民厄内斯特这样描述。

    1995年夏天,49岁的厄内斯特独自居住在芝加哥南区一栋公寓里,家中房屋简陋、窄小,而且没有安装空调。当气温蹿升到37℃便不肯下来后,厄内斯特感到呼吸急促,浑身不适,为了降温,他头上裹着湿毛巾,不停地摇扇、喝水,每隔一会儿就往身上浇水,但依然感到闷热无比。“我当时身体健康,但感觉非常不舒服,也有点害怕。你知道吗?如果突发心脏病或晕厥过去,没人会发现。”时隔多年后,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感到后怕。

    热浪中的遇难者大部分是穷人,而在贫困群体中,白人的死亡率反而比黑人更高,拉美裔的最低。专家后来分析,这是因为黑人和拉美裔习惯聚居,社区关系更加紧密,大家在困难中互相帮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更多不幸的发生。而白人则不同,白人老人们大多居住得很分散,而且随着城市诚信的缺失,人们不再信任和熟悉自己的邻居,因而在热浪来临时,一些老人在家里中暑却没人施救,甚至有的在家中去世也没人发现,所以在热浪中遇难的人,有较大一部分是独居老人。

    这次热浪灾难震惊了美国,不少专家开始对如何防御热浪进行探讨和研究。而芝加哥市政府也痛定思痛,很快制定并推出了一套热灾防御系统——《极端天气应对计划》。4年后,这一防御系统派上了用场:1999年7月22日,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市政府启动了该计划,全市公共卫生部门立即进入紧急状态:数百个纳凉中心,包括学校及所有市政建筑全部开启空调,免费向公众开放;提供免费班车接送居民;医院增加急诊床位……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1999年因热灾相关的死亡人数仅有110人,《极端天气应对计划》大大减少了热灾带来的人员伤亡!

    中国川渝高温热浪

    2006年夏天,热浪像挥之不去的可怕噩梦,一直笼罩着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盆地,持续数月之久的高温天气,最终酿成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

    天府之国的干渴

    四川盆地是中国的四大盆地之一,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千米。打开中国地图,你会看到四川盆地像一颗淡蓝色的明珠,它镶嵌在巫山和横断山脉之间,长江、嘉陵江、岷江等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穿行而过,仿佛是盆地生命的脉络。

    四川盆地聚居了四川和重庆的绝大部分人口,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被称为天府之国。因为常年多云雾、少日照,古人曾以“蜀犬吠日”来形容这里阴云连绵的天气。然而,2006年夏天,在持续的高温热浪天气笼罩下,天府之国变得焦渴异常。

    从这一年入夏开始,重庆、四川便持续高温少雨,干旱在这一带地区肆意蔓延。两省(市)夏季的平均降水量仅为345.9毫米,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小值。同时,重庆、四川盛夏(7-8月)的平均气温却创下同期之最,其中,重庆綦江县的最高气温高达44.5℃,为重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特大高温干旱造成重庆、四川两地因旱出现饮水困难1887万人,农作物受旱面积320多万公顷,仅农业一项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亿元人民币。

    热浪下的人们

    烈日高悬,酷热无比。在四川、重庆的广大地区,人们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热浪考验。

    8月中旬的一天,一位姓董的重庆市民开车出去办事。这一天,重庆主城区的气温高达43℃。因为天气太热,他将车上的空调开得很足。车在高速路上开了一会儿后,他觉得口渴,于是伸手拿过车前的一瓶矿泉水,刚只喝了一口,他便“呸”的一声全吐了出来——瓶子里的水被阳光烤得像烧开了一般,烫得嘴唇生疼。他又将矿泉水边的一包巧克力威化饼干拿来一看,发现饼干上的巧克力全都化成了水。车到达目的地后,他走出汽车,热气立马将他裹住。他很快感到头发昏,脚底烫得生疼……

    类似的场景在重庆和四川屡屡上演,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人们都无法逃避高温热浪的包围——

    一位吉林某大学毕业的小伙子,这年7月在成都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自从他到成都的第一天起,便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由于经济拮据,他租的房子环境较差,而且没有安装空调。不得已,他自己买了个小风扇,但是感觉风扇吹出来的风有些发烫。晚上,睡在用凉水擦过的凉席上,片刻之后,凉席便像烙铁烙在背上一样。

    重庆和成都的老人们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重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尽管家里的空调整天开着,但屋里的温度始终没下过35℃。8月15日这天,他想冲个凉,可打开水龙头,自来水管流出的水竟然烫手。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得往澡盆里加了些冰块,才勉强洗了个澡。

    在建筑工地干活的农民工们,深夜才敢走进宿舍歇息,他们的床铺热得烫手,躺上去全身马上便湿透了,他们不得不起来往床铺上洒水,然后接着再睡。

    ……

    酷热难耐之下,商场、办公室成了人们避暑的首选之地,而在重庆,防空洞也成了老城区居民避暑的最佳去处:白天,纳凉的市民坐在防空洞里,待太阳落山后,大家拿出凉席、竹榻,在防空洞外席地而坐,直到夜深才渐渐散去,而有的人干脆带着被褥,在防空洞里蒙头大睡。

    中暑者不计其数

    持续的高温热浪,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成都市的各大医院,自进入7月后病人便络绎不绝,许多人不是中暑,便是患了热伤风或肠道疾病。医生们忙得团团转,有的医护人员由于天气太热,加上疲劳过累,竟然也成了病人中的一员。在气温更高的重庆市,这种情况尤为严峻。据重庆一名媒体记者统计,截至8月中旬,仅重庆各媒体报道的死于中暑的人数,大约就有30人。入夏之后,重庆市急救中心出车率高出往年10%左右。8月15日,重庆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局局长称,持续高温导致中暑人群急剧上升,8月14日,重庆有6000多人中暑。到了次日,中暑人数骤然升至1.4万多人。

    动物们也难耐高温的侵袭。8月16日,重庆巴南区李家沱一养鸡场,一天内有近万只鸡死亡。经兽医解剖,认定这些鸡都死于中暑。此外,牛、羊、猪等家畜的生存也受到了极大威胁,有的牲畜在高温下中暑死亡,而大部分牲畜由于农村出现饮水困难局面,它们被主人不得不忍痛低价卖掉或者杀掉。

    大地变得一片枯黄

    夏季,本该是四川盆地万物葱茏、生机蓬勃的时节,但高温热浪使得绿色一点一点地消失,在旱情严重的地区,大地变成了可怕的枯黄色:水稻田完全干涸,裂缝越扯越大,稻秧一点火就能燃烧;玉米叶子全都卷了起来,变成了黄色;竹子和树木成片成片地枯死,连一些长了几十年的老树也未能幸免。

    缺水,成了村民的噩梦。人们不得不四处寻找可以喝的水源。据媒体报道,有位老婆婆每天走几千米山路去河边背水。有天她在路上昏倒了,醒来后发现水全漏光,不由伤心得哭了起来。有个老汉在山崖上挖了个洞,用水瓢去接细得像丝线的水流。到后来,他只能用水瓢在大石头上刮水。整整一个上午,老人只接了两半桶浑浊的泥水,但他还是笑得十分满足。

    为了逃避这场灾难,农村的年轻人放弃田地的农活,放弃家园,纷纷外出打工。他们有的甚至远赴新疆等地,只求打工的收入能弥补一点大旱带来的损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