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未解之谜大全集-魔鬼逃出潘多拉魔盒:杀人疾病全记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致病的元凶,可怕的病菌和病毒

    病菌和病毒侵入人体是导致我们生病的主要原因。自人类诞生以来,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大敌人,并非自然灾害,也远非人为战争,而是小小的病菌和“非生物”病毒。在显微镜下,它们可以说是“美丽”的,但却是人类最不可以小看的敌人,是人类生命中真正不能承受的“阴影”。

    《我们为什么生病》一书的作者古德说:“无论将来人类的智能如何统治地球,细菌地位的改变仍然无法想象。它们的数量之多,居于压倒性地位;种类之繁,无可匹敌。它们的生活环境极为广泛,代谢模式又无可比拟。人类的胡作非为可能招致自己的毁灭,连陆生脊椎动物也可能一起殉葬,但我们无力把50万种昆虫一举消灭,对于种类繁多的细菌更加无能为力。”

    据史料记载,横扫欧洲大陆的公元542年查士丁尼瘟疫流行和公元1347年黑死病爆发,造成了整个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191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流感,除南极外世界各大洲无一幸免,死亡两千多万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死亡人数还要多;加上1957年和1968年两次流感,死亡人数则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小小的细菌、病毒的杀人本领令人毛骨悚然。

    从古至今,在人和致病的细菌之间一直展开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殊死较量。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所幸人类战果颇丰:凶恶的鼠疫已经是“强弩之末”;古代欧洲人称为“死神帮凶”的天花病,在地球上也“寿终正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势更趋严峻,人类病菌感染及传染性疾病仍占疾病总数的1/3。除已广为人知的艾滋病体,1995年再现的伊波拉病,1996年在英国引起高度重视的疯牛病,1997年香港发生的禽流感,1998年在东南亚发生的尼柏病毒引起的脑炎,2000年非洲发生的裂谷热,2001年欧洲发生的口蹄疫病流行,2003年的“非典”……

    人类虽然想出了很多手段,发明了多种抗菌素来抵抗病菌侵袭,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将病菌永远彻底地灭绝。

    虽然青霉素的问世一下子扭转了人和病菌大战的局势,虽然人类还在孜孜不倦地研制开发新药,但细菌就好像具有灵性和智慧,永不疲倦地通过改变自己的结构来与这些抗生素相对抗。新药研制的速度似乎已经远远不及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速度,几乎每一轮抗菌素所走的都是从有效、低效到失效这同一条道路。

    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来,这实际上是一场地球生物圈中最古老的成员同更新兴病菌新成员之间的战斗。它无孔不入、无所不在,据说人体本身10%也是由细菌构成的。这个有着36亿年历史的细菌是整个生物生命史中的耐力冠军,它们才是地球上最大的“适者和主宰者”。

    细菌导致的疾病只能抑制,无法根除。

    造成7500万人死亡的黑死病瘟疫

    黑死病起源于亚洲西南部,约1348年传到欧洲,在欧洲猖獗了三个世纪,造成全世界大约7500万人死亡,其中2500万为欧洲人。

    为什么称其为黑死病呢?黑死病到底又是一种什么征兆呢?

    患有黑死病的人,其皮肤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患有此病的人也是非常痛苦的,患者会出现大块黑色而疼痛并且会伴有渗出血液和脓汁的肿瘤。黑死病因其可怕的症状而命名。而黑色实际上也象征忧郁、哀伤与恐惧。

    引起瘟疫的病菌是由藏在黑鼠皮毛内的跳蚤携带来的。带疫的跳蚤可能是先吸到受感染的老鼠的血液,等老鼠死后,再跳到人体上,透过血液把细菌传染到寄生主(即人体)的体内。

    此外,另据考证,黑死病的大爆发也与中世纪欧洲大量屠杀女巫有关。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当时,普遍信仰宗教的欧洲人认为猫是女巫的宠物和助手,所以就大肆杀猫,以至于在当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猫在欧洲绝迹。因此,老鼠也就日益繁多,为黑死病的爆发创造了前提条件。

    黑死病实际上是鼠疫,最初于1338年出现在中亚的一个小城,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奥的佛罗伦萨人记录下来:最初症状是腹股沟或腋下的淋巴肿块,然后,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体其他部分会出现青黑色的疱疹。极少有人幸免,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在三天内死去。1340年左右向南传到印度,随后向西沿古代商道传到俄罗斯东部。从1340年到1345年,俄罗斯大草原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1345年冬,鞑靼人在进攻热那亚领地卡法时,将黑死病患者的尸体抛入城中,结果瘟疫便在城中开始流行,造成大多数法卡居民死亡了。1347年,黑死病肆虐的铁蹄最先踏过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最大的贸易城市。到1348年,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法国、叙利亚、埃及和巴勒斯坦都爆发了黑死病。1352年,黑死病袭击了莫斯科,除了欧洲大陆,鼠疫还通过搭乘帆船的老鼠身上的跳蚤跨过英吉利海峡,蔓延到英国全境,直至最小的村落。

    黑死病堪称是历史上最为神秘的疾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先驱薄伽丘在1348—1353年间写成的《十日谈》就是反映该瘟疫题材的巨著,在引言里就谈到了佛罗伦萨严重的疫情。

    造成近1亿人死亡的天花病毒

    天花,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3000年前人类就有了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古代中国、印度和埃及都有相关记录。

    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保存下来的埃及木乃伊身上就有类似天花的痘痕。6世纪时欧洲也出现了天花,16世纪初,欧洲殖民者又把它带到了美洲大陆。17世纪至18世纪天花在西半球肆虐。当时欧洲的天花病死率为10%,而美洲高达90%。英国史学家纪考莱把天花称为“死神的忠实帮凶”。据统计,天花曾至少造成1亿人死亡,另外2亿人失明或留下终生疤痕。

    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有可能感染天花。当人感染了天花病毒以后,大约有10天左右潜伏期,潜伏期过后,患者就开始发病。多有头痛、背痛、发冷或寒战、高热等临床症状,伴有恶心、呕吐、便秘、失眠等。小儿常有呕吐和惊厥。三至五天后,病人的额部、面颊、腕、臂、躯干和下肢出现皮疹。开始为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二至三天后丘疹变为疱疹,以后疱疹转为脓疱疹。脓疱疹形成后二至三天,逐渐干缩结成厚痂,大约1个月后痂皮开始脱落,遗留下疤痕,俗称“麻斑”。

    重型天花病人常伴并发症,如败血症、骨髓炎、脑炎、脑膜炎、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喉炎、失明、流产等。这也是天花致死的主要原因。

    18世纪的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英国乡村一些挤奶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没有患上天花。1796年,他为一名8岁男孩接种了牛痘,此后这个男孩再没有患过天花。这也是人类通过有意识预防接种来控制传染病的首次科学实验。在更多成功的试验后,琴纳发表了题为《接种牛痘的理由和效果探讨》的论文。到1801年,接种牛痘的技术已经在欧洲许多国家推广开来。

    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使人类免受了天花的肆虐,但在历史的档案中也将永远记住了曾经造成1亿人死亡的天花病毒。

    让人上吐下泻的烈性传染病——霍乱

    霍乱是一种急性腹泻疾病,由不洁的海鲜食品引起,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一般多在夏季患病。此病的潜伏期可由数小时至5天,以一至三天为最常见。患病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吐下泻。大便次数多,初为黄水样,不久转为米泔水水样便,少数患者有血性水样便或柏油样便,腹泻后出现喷射性和边疆性呕吐,初为胃内容物,继而水样、米泔样。虽呕吐但不伴有恶心的症状。此时,千万不能小看这个上吐下泻。这很容易造成电解质的大量流失,出现循环衰竭,会导致机体紊乱。

    第二阶段为脱水。此时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口渴、眼窝深陷、四肢冰凉,更有甚者肌肉痉挛或抽搐等。这时,需要马上抢救方可脱离危险。

    第三阶段为反应阶段。其临床表现为发烧,38℃~39℃,一般持续一至三天后自行消退。病程平均三至七天。

    但严重者,则会出现严重脱水及休克,血压、脉搏不稳,尿量很少甚者没有。这时就很危险了,可能数小时内死亡。

    那么霍乱到底是由怎样一种病菌引起的呢?

    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有两个生物型:一为古典生物型,一为埃尔托生物型。自1817年以来,霍乱在全球共发生了七次世界性大流行,前六次病原是古典型霍乱弧菌,第七次病原是埃尔托型所致。

    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不强,而埃尔托生物型抵抗力较强,可在河水、井水、池塘水和海水中存活一至三周,甚至更长,有时在局部自然水中也能越冬。埃尔托生物型弧菌可粘附于海洋甲壳类生物表面,如埃尔托生物型弧菌被人工饲养的泥鳅、鳝鱼吞食后,可在其体内生长繁殖,然后排入水中。

    霍乱的传播途径又是什么呢?多经水传播,也会通过带菌者的排泄物(尿液、粪便)传播。食物、手和苍蝇等也可传播。因此,平时我们应该加强预防。首先一旦有感染者,应该早治疗、早隔离。其次要加强卫生宣传,保护好水源和我们周围的环境,讲究个人卫生。

    霍乱在过去曾大规模流行过几次,且至今仍然存在,因此被列为国境检疫传染病之一。

    由蚊子引起的大瘟疫——黄热病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因病人常出现黄疸,故得名为黄热病。开始时是全身发冷并伴有发烧症状,患者浑身无力、背痛、头痛、四肢酸痛。紧接着开始呕吐,二至三天后发烧、寒颤或疼痛消退。一部分幸运者可就此好转,终生免疫。对于另外的人,病情则进一步加重,患者的鼻子和牙床开始渗血,全身出现黄疸,甚至精神失常,经常剧烈挣扎着要离开床铺。有少数人甚至在这最后的阶段也康复了,但大多数患者会进入昏迷、休克直到痛苦而死。

    1648年,黄热病在美洲最先攻击了加勒比海的圣凯茨、巴巴多斯和马提尼克三岛。17世纪至19世纪该病通过交通运输、人员流动传入北美和欧洲后,成为美洲、非洲及欧洲部分地区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曾造成人群大量死亡及部分社会活动瘫痪。如1741年英国2.7万名士兵攻打哥伦比亚,因2万人感染黄热病而溃不成军;1793年美国费城黄热病大流行,全市1/5人口死于黄热病,导致社会完全混乱。据统计,美国至少有50万人罹患此病。1826年英国殖民者入侵非洲时发生本病,535名殖民军在两个月中死亡115人。1851年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开始流行此瘟疫,造成至少2.3万人死亡。1883年巴拿马运河开凿第一期工程中曾因本病严重流行而迫使工程停顿。1940年以前,黄热病在非洲同样是使大量人员死亡的主要瘟疫。

    20世纪后,黄热病开始在中、南美洲及非洲形成地方性流行。到30年代末,黄热病减毒活疫苗17D株研制成功并被广泛用于流行地区的预防接种,这样曾使得疫情得到控制。但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人们降低了对黄热病的警惕,导致1958—1959年在扎伊尔和苏丹相继出现黄热病暴发流行。1960—1962年在埃塞俄比亚又发生严重大流行,100万人口中约10%感染此病,造成3万人死亡。

    由于黄热病是蚊传病毒性急性传染病,根据流行特点可分为丛林型和城市型。丛林型是原发性自然疫源地,而城市型则由于人类活动从前者扩散而致。因此,防蚊灭蚊是防止此病的重要措施。此外,在黄热病疫区居住或去疫区旅行的人员,都必须进行黄热病疫苗的预防接种。

    最具毁灭性疾病——艾滋病

    自从1981年6月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试图破解艾滋病的起源之谜。但令人遗憾的是,30年来,他们的努力依然没有最终的结果。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艾滋病的起源,是因为在人类与疾病进行抗争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艾滋病一样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如此巨大与深远的影响。30年来,艾滋病已经演变成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具毁灭性的疾病。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世界已经有6500万人被艾滋病病毒感染,2000多万人已经死亡。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7万余例,其中死亡6.8万余例。虽然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预防控制的措施,但艾滋病的流行仍然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机构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天就有1.4万名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出现。艾滋病的真正来源依然在重重迷雾之中。虽然众说纷纭,但还没有哪一种观点能够得到科学家们的公认。

    美国的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艾滋病起源于中非国家的农村。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非的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由于当地性生活的混乱及静脉注射毒品等原因,艾滋病在城市迅速传播。1972—1973年有人在乌干达西尼乐地区收集75份血清,发现其中50份血清含有艾滋病毒抗体,1978年美国从实验室储存的血清中也查到了艾滋病病毒抗体。可以看出,艾滋病病毒不是一时性的偶然现象,而是长期广泛地流行和感染的结果。从这些回顾性血清的调查看来,艾滋病病毒感染人首先是在非洲出现的,只不过由于条件所限不知道是什么病而已。

    在发现艾滋病的可能源头是非洲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到,HIV病毒可能是源于一种非洲猴子。因为经基因分析发现,HIV的结构和猴子体内的SIV的结构极为相似。然而,问题是SIV如何经由猴子体内传至人体,并从而转化成专门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HIV仍是一个谜。

    21世纪第一杀手——癌症

    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全球,癌症每年大约夺去600万人的生命,并有1000万人处于死亡边缘。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世纪,癌症将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

    根据全国性死因回顾调查表明,20年来中国的癌症发病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每5个因病死亡的人中就有1个是死于癌症,每200个家庭中就有1个家庭因有癌症病人而遭受磨难。

    癌症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的情况下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常表现为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那么癌细胞究竟有什么特点,竟使我们谈癌色变呢?

    第一,不间断地生长繁殖和分化不良,这种自主性生长是癌细胞生物学的特征之一。

    第二,癌细胞的侵润和转移是它的生物学特征之二,即癌细胞常常脱落、溶解、侵入周围的组织和血管淋巴,随血液和淋巴液播散到远处。

    第三,癌细胞能把它自主性、侵润性和转移的特征遗传给子细胞。

    表现在人体上的症状是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机体出现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症状。恶性腔内积液是恶性肿瘤的重要并发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处理不当会迅速恶化以致死亡。

    人类的癌症有200余种。我国重点防治的主要癌症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等,共占癌症死因的80%以上。

    吸烟、过量饮酒、不良的饮食习惯、社会竞争激烈导致的心理负担加重及缺乏防癌的医疗常识,是诱发癌症高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臭氧层的破坏、水源食品的污染更促进癌症发病率的上升。

    然而,癌症并非是完全不可战胜的疾病。癌症患者一定要有战胜疾病的积极心态,虽然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战胜癌症将是一个艰苦的历程,但是只要能充分依靠当代的医药科学技术,建立战胜癌症的信心,调动自身的抗病能力,多数癌症患者特别是早期和较早期的癌症患者都是可以获得良好疗效的,有的甚至可以得到治愈。

    别以为无痛感就不可怕

    桐庐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左手食指被织毛衣的机器轧断,被送到杭州整形医院治疗。当时做完手术之后,小女孩不哭也不闹,特别安静,也没发现她有痛苦的表情,医护人员觉得很奇怪,这个小女孩太不一样了。“才两岁的小女孩,难道她有异于常人的控制力?”

    后来,感觉蹊跷的医护人员给她进行检查,发现小女孩根本感觉不到疼痛,就算是用针扎她,她也感觉不到。医生诊断她可能是患上了罕见的“无痛感”症。

    虽然罕见,但并不是个例。美国一个3岁的女孩加比·金格拉斯活泼可爱,看起来和普通孩子没什么两样。然而,罕见的基因变异却让她感觉不到任何疼痛。

    护士给才出生一天的加比扎针采血时,加比没有号啕大哭而是安睡如常;长牙时,加比总是“平静地”把自己的手指咬得鲜血淋淋;牙齿不小心被弄掉时,加比也没掉过一滴眼泪;她还曾像嚼泡泡糖一样“大嚼”自己的舌头……显然,加比的身体感觉不到任何疼痛。

    在常人对疼痛感感觉敏锐的同时,为什么有人会患有“无痛感”的病症呢?专家分析说:病人可能是先天性丧失身体本能疼痛保护,诱发该病症的主因可能是因患者双亲有不同的血系。

    医生说,因为没有痛感,患者很可能因任何意外而受伤,他们可能因喝开水烫伤嘴,也可能摔断了胳膊也感觉不到疼痛,缺乏了痛感保护的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照顾和保护才能正常生活下去。在西安市的一个名叫周媛缓的10岁女童,也患有“无痛感”,先咬指甲,家人没在意;再咬指头,医生说没什么;直到三年间咬掉十根手指……目前,这种罕见的病例还是无法治愈的。

    狰狞恐怖的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那如地狱般恐怖的杀人方式,确实令人感到毛骨悚然。1859年在阿尔及利亚作战的15万名法军,因为遭受敌方故意施放的传染病毒侵袭,结果竟有12万人患上了霍乱,法军因此而撤出战斗。

    在此之前的1364年,鞑靼人围攻黑海旁边的卡法要塞,连续三年都无法攻克。最终有人向带兵的长官献上了一个损招:把死于鼠疫的人的尸体投入要塞,从而使鼠疫流行起来,迫使守军无条件投降。长官将信将疑地照办了,不曾想最后真的像计划所想的那样,达到了目的。

    上述这些史实,都是原始意义上的生物战,被用来传染病毒的物品,例如尸体、衣物等就是原始意义上的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是一种特别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主要由生物战剂和其施放装置组成。战争中,用来杀伤人畜以及毁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及细菌毒素叫做生物战剂;装有生物战剂的各种炸弹以及导弹弹头和布洒器等是现代意义上的生物武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战争狂人开始大量培养各种各样会造成传染病的细菌及病毒,制成生物战剂并应用于战争。英国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开始建立细菌武器试验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德国纳粹就制造出了小型细菌弹。后来法西斯又在集中营里进行了许多细菌武器的实验,屠杀许多无辜的犹太人及战俘,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更令人愤慨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侵华时期,日本侵略者使用了许多细菌武器来攻击抗日的军队及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并且还建立了专门研制生物武器的特种部队,例如臭名昭著的“黑太阳”731特种部队,对我国人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残害。

    生物武器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包括细菌类武器在内的庞大家族,一共有6类29种。由此可以想象,如果这些惨无人道的恶魔来威胁人们的生命,人类所面临的将是一个多么狰狞及恐怖的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