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焦虑有不同的表现症状,它包括恐怖症、惊恐发作、强迫症、外伤后的紧张状态以及广泛性焦虑。
其实,不论贫富、教育程度高低或是否身体健康的人,都可能经历紧张与焦虑。
虽然每个人都有焦虑的经验,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调适妥善。有些人善于调适生活压力,有些人则颇受影响。
某公司的一位高级职员,30多岁了,一直未婚。他常常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偶尔还会出现眼前发昏、身体虚弱、性格不稳定,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五、六年之久了。没有一次病理检测使他满意。后来他变得容易紧张、动辄发怒、不能松懈、失眠、噩梦。他不断地勉强自己,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每次他所获得的经验是痛苦和病态的加重。他开始借助饮酒,以稳定不安的情绪后才能入睡。他去进行心理治疗的前几天,穿戴整齐,准备出门,但发现身体不太自然,犹如昏迷的状态。他躺上床后,心跳、呼吸不自然,觉得格外虚弱。他喝了几杯酒和吃了几粒安眠药熟睡了。经过心理医生的诊断,他已经患上了焦虑症。
事实上,我们的身体足可应付一些短暂的逆境。但是,若是长期处于紧张或焦虑中,则会使身体崩溃。就像上面的那位高级职员,没有及时调节,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焦虑症。
刺激和打击是引起焦虑的主要原因吗?
研究表明,最常引起精神焦虑不安的原因是配偶及亲人死亡,其次是离婚、婚姻不美满及生病。一个人所受的刺激与打击愈多,愈容易发病。如果心理长期处于沮丧与痛苦之中,就可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轻者包括疲劳、头痛、背痛、胃灼热、消化不良、下痢、憩室炎、失眠、甚至掉头发;重者可产生酸血症、局部性回肠炎、忧郁症、高血压、高胆固醇、免疫系统衰弱、癌症、阳痿、胰脏毛病、溃疡等。如果促使产生这些症状的紧张与焦虑未被妥善处理,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另外,压力过大也是焦虑的原因。
哪9招可以助你解脱焦虑?
当你感觉压力过大或感到紧张和焦虑的时候,你应该先让自己平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自己当前面临的状态,是不是和压力等因素有关。下面的一些建议和措施简单易行,或许可以帮助你缓解紧张、克服焦虑,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1深呼吸
当你面临情绪紧张时,不妨做深呼吸,有助于舒解压力,消除焦虑与紧张。当你感到焦虑时,你的脉搏加速,呼吸也加快。而深呼吸可以迫使你减缓呼吸速率,使身体相信焦虑已过去。正确的腹式呼吸是,当你一吸一呼时,腹部将随之一起一伏。
2活动你的下颌和四肢
当一个人面临压力时,容易咬紧牙关。此时不妨放松下颌,左右摆动一会儿,以松弛肌肉,缓解压力。你还可以做扩胸运动,因为许多人在焦虑时会出现肌肉紧绷的现象,引起呼吸困难,而呼吸不顺可能使原有的焦虑更严重。欲恢复舒坦的呼吸,不妨上下转动双肩,并配合深呼吸;举肩时,吸气。松肩时,呼气。如此反复数回。
3保持乐观
当你缺乏信心时,不妨想像过去的辉煌成就,或想像你成功的景象。你将很快地化解焦虑与不安,恢复自信。
4幻想
这是缓解紧张与焦虑的好方法。幻想自己躺在阳光普照的沙滩上,凉爽的海风徐徐吹拂。试试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肯定自己
当焦虑袭来时,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没有问题。”“我可以对付。”“我比别人行。”这样可使你渐渐消除呼吸加快及手冒冷汗的本能反应,使你的智能反应逐渐表现出来。结果,你便真的平静下来了。
6学会放松
在面临每天的例行干扰之前,暂时放松数秒,可以大幅改善焦虑的程度。例如,当电话铃响,先做个深呼吸,再接听。养成这种蓄意放松数秒钟的习惯,它可充当有效的镇静剂,使你控制焦虑,而不是被焦虑掌控。周末假日,还可以开车兜风或到海边逛逛。尽量做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抛开工作的烦恼。
7转移注意力
假使眼前的工作让你心烦紧张,你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把视线转向窗外,使眼睛及身体其他部位适时地获得松弛,从而暂时缓解眼前的压力。你甚至可以起身走动,暂时避开低迷的工作气氛。
8放声大喊
在公共场所,这个方法或许不适宜。但当你在某些地方,例如私人办公室或自己的车内,放声大喊是发泄情绪的好方法。不论是大吼或尖叫,都可适时地宣泄焦躁。
9保持睡眠充足
多休息及睡眠充足是减轻焦虑的一剂良方。这可能不易办到,因为紧张常使人难以入眠。但睡眠愈少,情绪将愈紧绷,更有可能发病,因为此时免疫系统已变弱。不管怎样,你应该找出一个招儿——数绵羊也好、听音乐也好——早点让自己入睡。
一名护士为何见到花圈感到恐惧?
有一名护士,今年27岁,平日工作积极,领导同事对她评价都很不错,但最近她都有些不敢出门了,就因为害怕看见花圈。她说只要一见到花圈就觉得头晕目眩,接着便全身冒汗,心跳加快,全身肌肉紧张。她也曾暗下决心,见到花圈不躲开,但屡屡受挫,旷日持久,听到哀乐或别人提到“花圈”二字都会胆战心惊。
原来与三年前的一件事情有关系:有天晚上,她从梦中惊醒,她梦见墙上挂有凭吊死人的大花圈。丈夫忙开灯,可墙上什么也没有。一关灯,花圈又出现了。后来,丈夫发现她所说的花圈原来是窗外树枝在墙壁上的投影。虽然她也相信是树枝的投影,但从此却对花圈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见到花圈便紧张不安。恰巧上班途中有一个不起眼的花圈店,以前她都熟视无睹,从未在意,如今,那个小花圈店却成了拦路虎。她老远看见那为了招揽生意而悬挂在店铺前的花圈,非得掉头绕道而行。
每个人都有过恐惧的经历,但并非都像这位护士小姐那样强烈。一个人面对歹徒的匕首,双腿打战,甚至屁滚尿流,这是合理的恐惧;但如果他走在大街上,因害怕旁边的高楼突然坍塌将他压死,而吓得寸步难行,这就有点不正常了。
恐惧症,又叫恐怖症,通常是对特定的事物或所处情境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其实所害怕的物体或处境当时并无真正危险,但患者仍然极力回避所害怕的物体或处境。
一个梦就能让这位护士产生持久的恐惧感?我们先从她为什么做了这个梦的背景说起。
做梦之前的那段时间,她一直有些莫名的焦虑,晚上难以入睡,还很容易就从梦中惊醒,白天虽然可以正常上班,但精神很不好,有时候会走神。
这源于噩梦之前的对于一个病人的特护工作。病人患的是晚期肝癌,因长期输液四肢静脉血管已针孔累累,打针十分困难。病人瘦骨嶙峋且极度烦躁,经常呵斥注射护士,因而护士们在背后便颇有微词。尤其令人难以容忍的是病人家属,一位风韵犹存的老妇人,一派官家作风,凶神恶煞。对这些,她也有同感,但她不像她的同事们那样议论纷纷,她能忍耐,只是默默地完成分内的工作。她参加了病人最后的抢救工作,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注射肾上腺素,一切都是按部就班进行的,直到脑电图呈持续的一条平坦直线。
事后,死者家属以死者所在单位的名义向医院反映了有关情况。医院领导在大会上严厉批评了特护的几位护士,却突出地表扬了她,认为她具有崇高的天使美德,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她觉得大家都对她怒目相向,自己一下子被置于与大家对立的地位,因而十分紧张。但她一直克制着自己内心的紧张和焦虑,坚持正常上班,在别人眼里,她并没有什么异常。这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就出现了上面那个梦。
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恐惧症是由于当事者压制的潜意识里的本能冲动导致的,而“转移作用”和“回避作用”就是两种压制冲动的方法。
这位护士就是如此,在护理那位癌症患者的过程中,她产生了厌烦的情绪,但一直没有表露出来。在患者死后,她觉得终于解脱了,但内心又隐约为自己曾经的厌烦而感到内疚。同时,院领导的表扬又让她觉得自己被同事疏远,让她非常不安,不过她依然保持镇定。在持续的压抑之下,因为患者之死这件事所带来的复杂情绪:厌烦、内疚、焦虑不安……终于转化为对花圈的恐惧。很显然,花圈代表整件事情,在这里,“整体恐惧”被缩小为“局部恐惧”,女护士在潜意识里选择了花圈这一替代物。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背后有什么玄机?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井绳”的畏惧,乃是来自以前“被蛇咬”的经历。这句俗语很贴切地表达了“特殊恐怖症”的一些特色:首先,它来自个人过去的经历;其次,现在畏惧的对象和过去的真正畏惧对象间有一种类似、象征的关联;再次,它得来容易,却难以消除。
“特殊恐怖症”又称“单纯恐怖症”,和广场恐怖症、社交恐症并称为恐怖症的三大类型。表现为对某些特殊物体、情境或活动的害怕。上文中那位护士小姐便属于此种。“特殊恐怖症”包括三个成分:预期焦虑,即担心自己会遇见引起恐惧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恐惧本身;以及为了减轻焦虑采取的回避行为。
不仅是怕蛇,最近,在小张身上存在一种可笑的心理现象:当他看到猫时,就会极度恐惧,甚至见了一幅画着猫的画,也会如此。在感到恐惧的同时,还会出现恶心、呼吸心跳加快、心慌、全身出汗。此时,他的脑子会出现如下的想法:“赶快离猫远一些,我不能忍受这种局面。”然后就跑到见不着猫的地方去了。
不仅是猫,很多动物、场景和疾病等都能成为特殊恐怖症的恐惧对象,如狗、猫、蛇、老鼠、登高、雷电、黑暗、坐飞机、外伤或出血、锐器,以及放射性疾病、性病、艾滋病等。特殊恐怖症以儿童常见,成人特殊恐怖症中的动物恐怖通常起于儿童期。
小张就是从三四岁时起,就已开始怕猫了。记得当时看见两只猫正在打架,打得满身是血,其中一只转过身,双眼瞪着他,这让他浑身打战,害怕极了。从此以后,他就再不敢去可能有猫的地方。去邻居家前,必须了解他家是否有猫。也不敢逛卖贺卡的商店,因为那里有许多印着猫的卡片。这些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随着时间过去,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像小张一样,患者在接触特殊的恐怖对象和场合时感到焦虑,严重的甚至出现惊恐发作,还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头晕等症状。同时,如小张每次去邻居家先确认有无猫一样,病人通常有回避恐怖情境的习惯。患者明知这种恐怖是不合理或是过分的,但又不能控制。
诊断上来讲,因为其表现特殊,因而认识起来不难。首先需要鉴别与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区别。强迫症状源于患者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并非对外界事物的恐惧,常有强迫动作,而少有回避行为;而精神分裂症可有短暂的恐怖症状,但有其他精神症状同时存在,所以区别起来并不困难。
治疗方法上适宜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焦虑或惊恐发作,然后用行为疗法消除其回避行为。药物治疗主要控制紧张、焦虑或惊恐发作,可听从医嘱;治疗以暴露疗法为主,酌情选用系统脱敏或冲击疗法;同时配合反应防止技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回避行为。行为疗法用于治疗各种恐怖症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还可配以心理疗法,如精神分析、领悟疗法、催眠疗法,都可用以治疗特殊恐怖症。
广场上,A先生为何感到无处脱逃?如何摆脱?
A先生是一个斯文的中年男子,他不管到哪里都需要太太做伴,甚至连上厕所也不例外,夫妻两人真的到了“出双入对,形影不离”的地步。但与其说这表示他们“恩爱异常”,不如说是“痛苦异常”,要了解这种痛苦,必须从头说起。
据A先生说,他在25岁时,有一次单独走过市中心广场,在空旷的广场上,他突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惊惶,呼吸持续加快,觉得自己好像就要窒息了,心脏也跟着猛烈跳动,而腿则软瘫无力。眼前的广场似乎无尽延伸着,让他既难以前进,又无法后退。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跋涉”到广场的另一头。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会有那种反应,但从那一天起,他即对广场敬而远之,下定决心以后绝不再自己一个人穿越它。
不久之后,他在单独走过离家不远的桥时,竟又产生同样惊惶的感觉。随后,在经过一条狭长而陡峭的街道时,也莫名其妙地心跳加快、全身冒汗、两腿发软。
到最后,每当他要经过一个空旷的地方时,就会无法控制地产生严重的焦虑症状,以至于他不敢再单独接近任何广场。
有一次,一个女孩子到他家拜访,出于礼貌与道义,他必须护送那位女孩回家。途中原本一切正常,但在抵达女孩子的家门后,他自己一个人却回不了家了。
天色已晚,而且还下着雨,他太太在家里等了五个小时还不见他的踪影,于是焦急地出去寻找他。最后在广场边上,看到他全身湿透地在那里哆嗦打战,因为他无法穿越那个空旷的广场。
在这次不愉快的经历后,他太太不准他单独出门,而这似乎正是他所期待的。但即使在太太的陪伴下,每当他来到一个广场边时,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呼吸加快、全身颤抖,嘴里喃喃自语:“我快要死了!”此时,他太太必须赶快抓紧他,他才能安静下来,而不致发生意外。到最后,不管他走到哪里,太太都必须跟着,就有了本故事开头的一幕。
“广场恐怖症”又叫“惧旷症”,本来专指对空旷场所的畏惧,但精神医学界目前已扩大其适用范围,而泛指当事者对足以让他产生无助与惶恐之任何情境的畏惧,除了空旷的场所外,其他如人群拥挤的商店、戏院、大众运输工具、电梯、高塔等,也都可能是让他们觉得“无处逃”而畏惧的情境。
惧旷症的一大特征是,他们的惊惶反应通常是在单独面对该情境时才会产生,如果有人做伴就能获得缓解,甚至变得正常,而且能让他免除这种畏惧的“伴侣”通常是特定的某一两个人。
精神分析学家因此认为,惧旷症可能是来自潜意识的需求,他们极度依赖某人,对他有婴儿般的缠附需求;但在意识层面,他无法承认此一幼稚的渴望,所以就借惧旷症的惊惶反应,使对方有“义务”必须时时和他做伴。本案例中的这位A先生,他的惧旷症从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说,就是他在潜意识里对太太有婴儿般的依赖需求。
对于这种恐惧心理,患者要及时调整,可经常主动找出自己所惧怕的对象,在实践中去了解它、认识它、适应它,就会逐渐消除对它的恐惧。只有多实践、多观察、多锻炼、多接触,才会增长见识,消除不正常的恐惧感,避免它对学习和工作、事业和前途的影响。
害怕出丑回避接触他人是心因性疾病吗?
“社交恐怖症”也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者处于尴尬的境况,而尽力回避的一种恐惧感。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
社交恐怖症是由于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狼狈不堪,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而不是害怕无法离开某处。社交恐怖症者害怕的社交情境往往不易回避,因此社交恐怖症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通过下面的案例我们将更清晰地认识它。
小欣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女孩,个性比较内向、敏感,好担心、追求完美。两年前读高中时,有一天路上与老师相遇,她感到紧张,没有抬头和老师说话,便低着头匆匆走过。旁边有一同学看到这一情形,对她说:“你不和老师说话,老师直用眼看你。”小欣听后深感内疚,第二天到学校时,不敢抬头看那位老师的眼睛。后来逐渐加重,连别的老师的眼睛也不敢直视,进而扩展到连普通人的眼睛也不敢看。偶尔与人的目光相遇,便感到特别紧张,心跳加快、全身直冒汗,并认为自己的表情肯定很尴尬,会引起别人的耻笑。从此,在路上骑自行车或走路,总是低着头,唯恐看到别人的目光。由于对人紧张、心情不安,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小欣没有考上大学。后来症状越加严重,以致不敢出门。她为此感到非常痛苦,不得不求助于心理治疗师。
大多数人在众人面前发言、面对老师或领导时都会有些紧张,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上述案例中,小欣的紧张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她在感到紧张的同时,还有心跳加快、出汗症状,且回避别人的目光,回避接触人。她害怕与别人对视,恐惧自己会做出丢脸的言谈举止或表情尴尬,已经到社交恐怖的地步。
多数社交恐怖症者起病于青少年,常逐渐起病,无明显诱因,也有的是在一次羞辱的社交经历之后急性起病。
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因为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首先,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闭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还有就是,改变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怖症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其条件反射在头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淡漠,有时还可消除。
当担忧成为你的处世习惯时会发生什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焦虑和担忧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过度的焦虑却是一件麻烦事,它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疾病,可以影响人的工作,并引起躯体不适。当一个人出现了持续的不切合实际的担忧,并成为处世的习惯方式,他就可能患了广泛性焦虑症。
于兰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工作一直很顺心,4个多月前被领导批评了一次后,就常常莫名其妙地焦虑、心烦,经常为一些不必要的小事而担心,比如担心女儿上学时会不会发生车祸,家人会不会患什么疾病等。因此,经常失眠、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头晕乏力,工作效率明显下降。
从于兰的症状来看她是患了广泛性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性焦虑和烦恼,其特征是与现实刺激不符的担忧、焦虑,唯恐发生不幸的事件,并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症状,包括震颤、肌肉疼痛、坐立不安、失眠、出汗、腹部不适、头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敏感、终日心烦意乱、忧心忡忡,有的搓手顿足。焦虑症病人担忧的内容通常与现实的生活事件有关,比如健康、经济和事业前途等,焦虑、心烦等症状一般持续3个月以上。于兰现在的状态是在挨批评后产生了心理压力,加之好面子的性格因素,长期得不到解决和释放,久而久之导致了失眠、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头晕乏力、不必要的担心等症状,工作效率也明显下降,所以她可能患了广泛性焦虑症。
造成广泛性虚伪的四大成因是什么?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据研究,人群中5%以上的人,在一生当中患过焦虑症。它可能是由生物学因素和生活事件共同作用引起的。某些人焦虑发作具有遗传素质。另外,具有焦虑素质的人习惯把世界看成是失控和危险的某些事件,导致认知的偏差。这些人易患广泛性焦虑症。所以,你如果是敏感、多疑、做事要求完美的人,那么人格特征和生活事件,就可能是你患焦虑症的原因。应激事件的增加常易诱发广泛性焦虑症。相关统计表明:在患病之前数月或数年,很多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有生活事件增加的记录,比如亲人死亡、患病、失业或离婚等消极生活事件和结婚、分娩、升学等积极生活事件。但同时研究也发现,应激只是催化剂而不会直接引起广泛性焦虑症,它促成了那些具有慢性焦虑体验的人发生广泛性焦虑症。于兰在发病之前,受到过领导批评,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疾病爆发了。
应激的增加常易诱发广泛性焦虑症。在患病之前数月或数年,很多广泛性焦虑症患者有应激事件的记录,比如亲人死亡、患病、失业或离婚。积极的生活事件,比如结婚、分娩、新的工作同样也可以诱发广泛性焦虑症。但是研究发现,应激只是催化剂而不会直接引起广泛性焦虑症,应激促成了那些有慢性焦虑体验的人们发生广泛性焦虑症。
临床上许多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同时患有其他各种障碍,如抑郁症和惊恐障碍,这些障碍看起来由脑内某种化学物质比如血清素引起。因此,就医是非常有必要的。广泛性焦虑症的躯体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常常伴有其他精神卫生问题,比如惊恐障碍、抑郁和物质滥用。如果广泛性焦虑症与其他障碍共存,医生必须做出早期的关注。在许多病例中,广泛性焦虑症可因并发症的控制而消失。
幸运的是,对广泛性焦虑症的多种治疗方法均是有效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行为、认知治疗,这种方法是寻求改变患者对困境的思考和反应模式。对有些病人,自我放松技术和体育锻炼也可以减轻症状。药物对广泛性焦虑症的治疗是非常有益的,特别能够快速解除急性焦虑,保证其他治疗的顺利进行。药物治疗普遍与其他治疗结合使用。现在有多种抗焦虑药物可供医生选择,还有些新的抗抑郁药,对有些病人特别有用。药物选择应个体化,根据焦虑障碍的严重性、可能的副反应以及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来选择。药物治疗常常需要持续数月,有些病人则需要1年或更久。
洁癖是强迫症吗?
晶晶今年14岁,是一名中学生,有些胆小、害羞。她本来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朋友也很多,家庭条件也还不错,一直生活得很幸福,但很长一段时间却被一种怪癖困扰着,不仅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学习,甚至让她陷入极度紧张状态。
刚开始,她认为自己手上有灰土、细菌等,故每天洗手几十余次,逐渐发展到无数次,明知无此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她还反复擤鼻涕,强令其母给自己洗衣服,晒干后仍须再洗一次。此外,她还总是害怕书中进脏东西,以至于不敢看书,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
最近,她开始不敢在厕所内系裤带,怕脏东西系在裤内,怕空气中的灰尘,有时别人在擦地或脱衣服时也认为脏东西会飞到她身边来。对此,她觉得非常苦恼,出现了明显的焦虑症状,甚至开始悲观厌世,继之表现为强迫性疑虑,整日陷入精神紧张状态,不能坚持上学。
晶晶的清洗症状出现在两年前,有一次她去同学家玩,刚开门一条狗突然猛扑过来,两只前爪搭在她的双肩上,她当即被惊吓得高声惨叫。此后就表现出精神不振的状态,还时常发呆,觉得很孤独,入睡困难、多梦等。继之,她感觉双袖筒和前胸部有灰,不时地用手拍打。两个月后认为手上有灰土、细菌等,开始了不断的清洗行为。
晶晶的症状即是强迫清洗,俗称洁癖,属于强迫症的最常见临床表现,占了强迫症患者的一半。强迫症一般包括强迫观念——如强迫怀疑,以及强迫行为——如强迫清洗。和严重洁癖的人生活,家人会忍无可忍,患者本人也觉得痛苦不堪,因为他们能察觉自身的问题,却没法自我摆脱,活在长期的、慢性的焦虑中,有人曾不堪煎熬而自杀寻求解脱。
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地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他们可以动作为主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需要指出的是,像反复检查门锁这种强迫心理现象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曾发生过,如果强迫行为只是轻微的或暂时性的,当事人不觉痛苦,也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态,也不需要治疗。而如果强迫行为每天出现数次,且干扰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是患了强迫症,就需要治疗了。
造成强迫症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强迫症无药可教吗? 据心理学研究,强迫症与遗传有较密切的关系,在家系调查中发现,强迫症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症,远高于普通人群。另外,由于遗传同时还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又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故也提示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此外,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强迫症是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行为学家则认为,强迫症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反应出现过多重复导致焦虑,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失调,从而导致异常习惯的形成,病理性认识和反射的建立,使冲动、思维和行动拘泥于固定的行为学习模式。
心理社会因素也是引起强迫症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因素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与竞争激烈的社会交往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可引起强迫症状的产生。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如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强迫症的出现,症状的内容与患者面临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会使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诱发强迫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这并不说明“强迫症”无药可救,心理专家提示治疗该症的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在日常的生活中,患者不妨深层解剖自己,从起因入手,采取听其自然、凡事不追求完美、多参加集体活动等方法来适时宣泄心中的紧张和焦虑心情,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创伤幸存者易产生什么障碍?
某些人因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后出现的一种应激障碍的状态,叫做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事件包括个人所经历、看到或者了解到的引起强烈惊恐、无助或者恐怖的事件。这种事件可能是涉及死亡、生命危险、严重伤害的事件,或者可能是对自身、他人有危险的事件。例如,某人可能遭遇的躯体伤害,如家庭内暴力或者被强奸时;在汽车、飞机或者火车交通事故中受伤害;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或者龙卷风中受到伤害或者创伤;突然被告知亲人非预期的死亡。
经历这些变故的人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以下是几个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例子:
一位妇女三年前从一场严重的汽车交通事故中死里逃生,现在她听到远处救护车的声音,就控制不住发抖,心跳加快,手掌出汗。
一位曾经在黑暗的街道上被蒙住头暴打了一顿的男士,变得非常神经质,不愿离开家,尤其是在晚上。
两年前的一场洪水使一位妇女失去了家人和所有的一切。现在她仍然经常做有关洪水的噩梦,而且如果天气预报说夜间有雨,该女士就难以入睡,心里不踏实。
除了应激事件,一般认为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文化特点、个体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生活态度、信念及当时的躯体功能状况等。
创作后应激障碍的三大症状群是什么?如何有效应对? 需要认识到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疾病,就像糖尿病或关节炎一样。这个病并不代表人格弱点,患者的症状也并不是你“凭空杜撰”或“想像出来的”。因为一个人在经历强烈的创伤后,他会具有下列3组症状群中的一定数量的症状。这3个症状群分别是:再体验、逃避或麻木、过度觉醒。
再体验症状群:
1反复地、不自主地出现对创伤事件的痛苦回忆,包括与事件有关的想像和思维。
2反复地、痛苦地做关于创伤事件的梦。
3有仿佛创伤事件正在重现的行动和感受(包括再体验、情景闪回发作)。
4遇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地点或者提示时,有强烈的精神痛苦感。
5遇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地点或者提示时,有躯体反应(如发抖、寒战、心跳加快)。
逃避或麻木症状群:
1极力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想法、感觉或言语。
2极力回避能唤起回忆创伤事件的活动、场所或人物。
3不能回忆有关创伤事件的一些重要细节。
4对以前喜欢的一些活动不再感兴趣或很少参加。
5与家人和朋友疏远、脱离。
6情感麻木,周围人也能感觉到这一变化。
7认为生活中某些重要的目标不能再实现(例如结婚、为人父母或长大成人)。
过度觉醒症状群:
1入睡困难或易醒。
2发怒或易激惹。
3难以集中注意力。
4过度警觉。
5易惊。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一般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几周内出现。然而,有些人可能在创伤事件发生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出现症状。
如果你有一个或几个前面描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如果症状超过一个月,且明显影响个人生活、工作或者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方面的话,就构成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样你需要去看医生。只有医生或其他专业医疗人员能够评估你的整体状态,从而判断你是患躯体疾病还是患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面,需要医生运用各种方法处理症状,增强患者的应付技能。治疗方案常需要个体化,要根据患者的认知偏差、情绪和行为类型选择合适的心理、药物治疗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