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是重阳节的第一件大事。古人登高是为了避难,源于汉朝桓景率家人躲避汝河中的瘟魔。因汝河在低处,躲避汝河中的瘟魔当然要到高处去了。
当年桓景登高的地方,现已成为著名古迹。其地在蔡国(今河南蔡县一带)故城西面的一处高台上,高97米,现在叫芦岗。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现在的山冈只留下一个高60多米的小山头了。芦岗上的望河楼即当年桓景登高的地方。
后人模仿桓景登高避难,渐渐形成了重阳登高的民族习俗,取逢凶化吉之意。
有些地方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无高可登,人们便登上高阁、高塔、高楼或城墙,如江西南昌人登滕王阁,北京人登金刚宝座塔,上海人登摩天楼,河北平原人登城墙。
有的人十分聪明,别出心裁,以吃重阳糕代替登高,因“糕”与“高”同音,还在重阳糕上插纸旗代替插茱萸,其用意仍在避祸免灾。
最初,人们在登高时,只是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目的是为了驱灾辟邪。久之,登高成了人们的娱乐活动,活动的内容越来越多:赏菊、吃重阳糕、放风筝、骑射、吃烤乳猪、扫墓、敬老。这一切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插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功效。
茱萸雅号“辟邪翁”,因此人们在过重阳节时,都喜欢采集和佩戴这种植物。
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按中国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时,臂上要佩戴插着茱萸的布袋,称“茱萸囊”。
茱萸都可以入药,但以吴茱萸功效最佳。吴茱萸树高一丈余,叶子又阔又厚,春天开白花,秋天结紫黑色的果实。茱萸的果实可以入药,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佩戴茱萸可以防蚊虫叮咬。
茱萸是一味中药,《中国药学大辞典》解释说本品南北皆可入药,以吴地所产最佳,称吴茱萸。吴地指江浙一带。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说重阳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朝已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可以辟邪消灾:或佩戴于手臂之上,或把茱萸插在香袋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戴茱萸,历代盛行。宋朝,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来相赠佩戴的。清代,北京过重阳节时有将茱萸枝叶插在门窗上的,用于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重阳节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连绵,天气潮湿,秋热尚未退尽,衣物容易发霉。因为这段时间正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而茱萸有微毒,有除虫作用,佩戴茱萸香囊正好可以除虫。在重阳节这天,采摘茱萸的枝叶,连同果实盛在用红布缝成的小囊里,佩戴在身上,是古人用以防疫的普通中药,古人认为可以除邪恶之气。
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高2—8 米,生于温暖地带的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吴茱萸花为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果实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粒果实含种子1粒。花期在6—8月,果期在9—10月。
山茱萸别名肉萸、药枣、山萸肉等,生于山沟、溪旁或较湿润的山坡。山茱萸花呈黄色,四瓣,卵形;花盘环状,肉质。核果椭圆形,成熟时呈红色。花期在5—6月,果期在8—10月。
食茱萸别名红刺葱、大叶刺葱、越椒、鸟不踏等,分布于中低海拔山区到平地,常见于开阔地与次生林中,现在主要分布于我国台湾地区。食茱萸的枝干上有尖刺,鸟儿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黄白色,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观。果实于秋季成熟,球形,直径0.5厘米。在辣椒传入前,食茱萸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称“艾子”。明朝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里说食茱萸味辛而苦,四川湖北一带的人于农历八月采其果实捣滤取汁,搅成艾油调味用,也称辣米油。
在中国历史上,茱萸曾是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清代以后随着辣椒的传入,茱萸逐渐退出辛香料的历史舞台。
插茱萸是我国重阳佳节的重要内容,为重阳文化添了一笔浓彩。
(三)赏菊
菊花雅号“延寿客”,因此重阳节时人们都喜欢佩戴菊花。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约在明末清初之际,中国菊花传入欧洲,走向世界。
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菊花开在深秋,不畏秋寒,深受我们祖先的喜欢。菊花被赋予了高傲、自强、吉祥、长寿的含义。每到重阳佳节,人们都要登高赏菊。菊花历来被视为廉洁、高雅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高尚品德。
中国历代诗人和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者极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并流传久远。
菊花经过长期人工精选和培育,已经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品种多达千余种。
因菊花开于晚秋,争奇斗艳,并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称。
菊花属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一朵或数朵簇拥在一起。舌状花为雌花,筒状花为两性花。
雌菊花色彩丰富,有红、黄、白、墨、紫、绿、橙、粉、棕、雪青、淡绿等色;筒状花有红、黄、白、紫、绿、粉红、复色、间色等色,十分壮观。
菊花花序大小和形状各有不同:有单瓣和重瓣,有扁形和球形,有长絮和短絮,有平絮和卷絮,有空心和实心,有挺直的和下垂的。式样繁多,品种复杂。
根据花期迟早,菊花分为早菊花和晚菊花。早菊花十月至十一月开放,晚菊花十一月至来年元月开放。此外,还有五月菊、七月菊、八月菊等。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以吃,可以酿酒,可以饮用,可以入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清隽高雅的神韵、沁人心脾的香气。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陪伴辛苦了一年的农夫,甚为可贵。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因此,菊花成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三国时,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曾经给他的好朋友钟繇写了一封谈菊花的信,信上说派人送给你一束菊花,因为在秋天万木凋谢的时节,只有菊花绚丽多姿,茁壮地生长,可见它有天地的真气,是人们可用来延年益寿的好东西,因此送给你,供你研究长生的道理。
晋代名医陶弘景赞成人们吃菊花,并说真菊花味甜,假菊花味苦。
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常提到服菊,即吃菊花,并有“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的说法。
我们祖先喜爱菊,不但观赏菊花,也认识到菊花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了。
关于菊花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多。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义》里说河南南阳郦县(今内乡县)有个叫甘谷的村子,村后山上长着许多菊花,一股山泉从山上菊花丛中流过,花瓣散落水中,水中含有菊花的清香,十分甜美。村上三十多户人家都饮用这眼泉水,一般都能活到一百三十岁左右,最低的也有八九十岁。
汉武帝时,为了长寿,宫中每到重阳节都要饮菊花酒。
菊花主要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地。浙江桐乡的杭白菊和黄山脚下的黄山贡菊最为有名。产于安徽亳州的亳菊、滁州的滁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浙江德清的德菊、河南济源的怀菊都有很高的药效。
菊花品种繁多,头状花序都可以入药,味甘苦,微寒,能散风,能清热解毒。
黄山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历来被当做一味重要的中药材。
清光绪年间,北京流行红眼病,光绪皇帝降旨遍求名医良药,黄山知府献上大量黄山菊花干。北京人泡服菊花干后,红眼病立即痊愈了。从此,徽菊名气大振,被称为“贡菊”。
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始办于1983年,每年举行一次,名扬海内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开封菊花种植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远在唐朝就初具规模了。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诗中描写开封菊花说:“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北宋时,开封菊花闻名遐迩。每逢重阳佳节,不仅民间有花市和赛菊活动,而且宫内要插菊花,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开菊花花会。
明清时,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依然很盛。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特地绕道到开封禹王台赏菊,还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诗句,被刻在禹王台的乾隆御碑上。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封人民酷爱菊花的传统习俗更浓了。1983年,开封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决定把菊花命名为开封市“市花”,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为“菊花花会”的会期。
在历届全国菊花品种展赛中,开封参赛菊花艳压群芳,取得了四连冠的好成绩。而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菊花专项大赛中,开封参赛菊花夺得了大奖总数第一、金奖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一,形成了“开封菊花甲天下,开封菊花走天下”的局面,为重阳文化增光添彩,愉悦了千家万户。
(四)饮菊花酒
每逢重阳佳节,我国人民就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即已盛行。东晋葛洪《西京杂记》里说:“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西京杂记》还说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南朝《续齐谐记》里说:“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
到了明清时,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药效更好了。制作时用干菊花煎汁,加曲、米酿酒,再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菊花酒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说菊花能“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
古时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些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加曲酿酒,于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重阳佳节时,天气凉爽,菊花盛开,片片金黄。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花酒,共赏菊花,别有一番情趣,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读书人,饮酒赏菊,吟诗唱和,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名篇。
由于重阳节要饮菊花酒,重阳节也成了祭祀酒神的酒神节。山东民俗于重阳节这天,酒坊要祭缸神,这缸神即酒神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节开始投料下曲酿酒,传说九九重阳,阳气旺盛,能酿出好酒来。这时,老板在贴有“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起香烛,摆上供品,恭恭敬敬地祈求酿酒顺利。
菊花为常用中药,能疏风清热、平肝明目,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由于产地及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杭菊、亳菊、祁菊、贡菊、滁菊、怀菊、济菊、黄菊八大类。陶渊明在诗里说:“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颓龄。”菊花酒确实有祛病延年的作用,传说重阳节饮菊花酒还能辟邪祛灾。
社会在前进,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菊花酒的制作方法也翻新了。现在,人们将干菊花去蒂后洗净晾干,泡于低度粮食酒中,一两天后就可以饮用菊花酒了。常饮菊花酒可以活血行气、抗御衰老、延年益寿;如果再向酒中加地黄、当归、枸杞,对头晕目眩、疲劳多梦有很好的疗效。
因此,菊花酒古称“长寿酒”。
重阳佳节是秋收季节,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往往积劳成疾,如能饮上菊花酒,对身体是相当有好处的。因此,劳动人民大量制作菊花酒,发明了不少配方:
配方一:甘菊花一斤,生地黄六两,枸杞子、当归各二两,糯米六斤,酒曲适量。将前四味水煎二次,取浓汁五斤备用。再将糯米用药汁一斤浸湿,沥干,蒸饭,待凉后与酒曲、药汁拌匀,装入瓦坛中发酵,味甜后,去渣即成菊花酒了。此酒能养肝明目,滋阴清热,主治肝肾不足引起的头痛、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手足震颤等症。此方引自《药酒汇编》。
配方二:菊花、生地黄、枸杞根各五斤,糯米七十斤,酒曲适量。前三味加水一百斤煮至减半,备用。糯米浸泡,沥干,蒸饭,待温后同酒曲、药汁一同拌匀,倒入菊花酒瓮密封,熟后澄清备用。此酒能壮筋骨,补精髓,清虚热,延年益寿。此方引自《太平圣惠方》。
配方三:菊花、杜仲各一斤,防风、附子、黄芪、干姜、桂心、当归、石斛各四两,紫英石、肉苁蓉各五两,萆薢、独活、钟乳粉各八两,茯苓三两,以酒七斗浸五日即可饮用。此酒主治体虚寒冷,腰背疼痛,食少羸瘦,能去风冷,补不足。此方引自《奇效良方》。
民间菊花酒配方:
配方一:将甘菊花、当归、生地黄、枸杞放入锅中,加水煎汁,用纱布过滤待用。将大米煮半熟沥干,和药汁拌匀蒸熟,再拌适量酒曲,装入瓦坛中,四周用棉花或稻草保温发酵,直到味甜即成菊花酒了。每日二次,每次三汤匙,用开水冲服。此酒可补精气不足,能明目安神,润肺生津,养神益智,令人长寿。
配方二:用枸杞子一斤、甘菊花四钱、麦冬二两、酒曲五两、糯米十五斤酿制菊花酒,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主治虚劳消瘦,腰脊疼痛,足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肺燥咳嗽。
配方三:用鲜菊花一两二钱捣成汁,用黄酒一两冲服,每日二次,一次一剂,能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菊花酒不但能为重阳佳节助兴,还能为辛苦一年的农夫疗疾,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五)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称“花糕”,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这是重阳节的必备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
重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现在仍在流行。制作时,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制作而成。制作时还要加糖,点缀枣、栗、杏仁等果馕。因为“糕”与“高”同音,重阳登高吃糕,有“步步高”的寓意。
一说:重阳节这天之所以登高,本是为了避祸免灾,但有些地方是平原,没有山,又无高可登,便以吃糕代替登高,因为“糕”与“高”同音。同时,人们还在糕上插纸旗代替插茱萸,用意仍是避祸免灾。
汉朝时,宫中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的风俗。据《周礼》所载,饵用于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类似于今天的糕。“蓬”即蓬子,蒿类植物;“饵”即富于黏性的食品。蓬饵就是用蓬子掺和米粉做成的糕。汉高祖刘邦时,宫中于九月九日吃蓬饵,可见这种习俗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其实,重阳糕的源头就是秦汉时期的“蓬饵”。
宋朝时,吃重阳糕之风大盛。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因而大受人们的青睐。
古书上有好多重阳吃糕的逸事:
唐朝时,袁师德有一次重阳节到朋友家做客,主人请他吃糕时,他推辞不吃。后来,人家才知道他的父亲叫袁高,因为“糕”与“高”同音,犯了忌讳,所以他不肯吃糕。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于重阳节作《九日诗》,因为《五经》中未用过“糕”字,所以他不敢在诗中用“糕”字。到了宋朝,大诗人宋祁嘲笑他说:“刘郎不敢题‘糕’字,空负诗中一世豪。” 因为刘禹锡在做诗时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阳节又多了一个典故,即“题糕”。
从上面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唐朝吃重阳糕的风气是颇盛的。
到了宋朝,重阳糕的花样逐渐增加。民间重阳节作糕,有人在每块糕上装饰几只粉制小鹿,名曰“食禄糕”,这是取“禄”、“鹿”同音的口彩。
宫中重阳节祭祖时,要在糕上作几只小粉象,称为“万象糕”,取太平有象之意。
民间在重阳节这天天将亮时,将一片糕搭在小孩的额上,口中祝道:“百事皆高,百事皆高。”
南宋时,重阳糕的制法和北宋不同,原料里增加了糖、肉、鸭丝、栗粉、蜂蜜,缀以石榴,插上彩旗,还在糕面上放上粉制的蛮王或狮子,做得更讲究、更精致,堪称美食。
明朝宫中从九月初一起就开始吃花糕了。花糕做得其大如盆,上面还要铺二三层枣。这时正是枣子成熟的季节,因此用枣做花糕的配料。花糕蒸成后,还要迎回已嫁的女儿。
除了制作精细的花糕外,有的儿童用酸枣捣烂了做枣糕,用火烤脆枣,用糖拌果干,或用线穿山楂,拿到大街小巷上去兜售。
清朝的花糕制得更加精致,比较高级的一种以糖面为原料,中间夹上各色细碎的果屑,有的两层,有的三层,配料各异,比较普遍的是在糕上点缀一些碎枣丁或碎栗丁。有的在花糕上作两只小粉羊,取“重阳(羊)”之意。
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民间要蒸重阳糕孝敬老人。蒸重阳糕的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重阳糕要小一点,薄一点。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的,还在糕面上撒一些木犀花,因此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十分符合老人的口味。
(六)射箭
东晋末年,大将军刘裕在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骑马登上了项羽戏马台。等他即位称帝建立刘宋后,规定每年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
南北朝时期,重阳节流行骑马射箭的游戏。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秋季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各个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抢粮的战斗,因此出现了以习武为内容的重阳习俗。
开始时,重阳节射箭的习俗主要流行于官场,参加骑射活动的不仅有朝中官员,京畿的高官有时也奉命参加。
唐朝时,百官要在重阳节举行射箭比赛。唐朝皇帝规定:射中鹿,赏一匹马;获得第一名,赏绫罗;其他有射获的也有多少不等的奖赏。
宋朝沿袭了唐朝重阳习射的习俗,但已不像唐朝那么热衷。宋朝宫廷在重阳节这天开始给皇帝生火取暖,叫“开炉”,一直生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一。与此同时,皇帝和大臣都换发可以御寒的夹袄,这是古时“九月授衣”习俗的延续。
辽、金两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也过重阳节。其节日习俗与汉族大同小异,如登高、饮菊花酒、射猎等。汉族重阳节一般只是立靶射箭,射中者有赏;而契丹族过重阳节要比赛射老虎,哪个部族射中的老虎少,就要请大家吃重阳宴。
(七)放风筝
重阳佳节,好多地方都要放风筝。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鹞,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我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最早的风筝。
墨子把制风筝的技术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鲁班根据墨子的设计开始用竹子作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后,用火烤弯,做成喜鹊的样子,称为“竹鹊”,在空中飞翔了三天。最初的风筝常被当做军事工具,用于测量风向,有时也用于通讯。
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于垓下,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置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四面楚歌”典故的由来。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人们开始用纸作风筝,称为“纸鸢”。
南北朝时,梁武帝被侯景围困于建业(今南京),内外信息断绝。这时,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上面。于是,太子简文帝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放纸鸦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现射落了。
唐朝建立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开始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经济,社会很快走向安定和繁荣,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安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国力的雄厚带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
唐朝时,重阳节被国家定为传统节日,促进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随着传统节日的兴起,开始向民间娱乐转型,儿童开始放纸鸢玩了。
从五代开始,人们在纸鸢上加上哨子,能在风中像古筝一样发声,故称风筝。而那些没有哨子的则专称纸鸢了。
宋朝城市文化经济日益繁荣,民间手工业蓬勃兴起,朝廷提倡过传统节日,从而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娱乐活动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因此,宋朝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了。这时,民间放风筝已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也是文人艺术创作的一种题材。由于有文人参与,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社会对风筝的大量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了。
明清两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已超越前代,有了巨大的进步。当时,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人们普遍认为放风筝是一种极高雅的活动,能反映高深的修养和高尚的精神世界。
放风筝能使人开朗愉悦,心旷神怡。放风筝时,大脑高度集中,能有效地消除心中杂念。面对一片洁净的蓝天,人的心胸自然变得开阔了。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风筝上绘满了吉祥图案,给人以喜庆、吉祥和祝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如“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福寿双全”、“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1.飞鸟说:
古代风筝的结构、形状极其类似飞鸟,因而有人认为最初的风筝是受飞鸟的启发,是模仿飞鸟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春秋时期墨子制造的。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
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鹞,飞了一天。墨子制造的木鹞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斗笠说:
斗笠是防雨、防暑的器具,类似草帽,系绳很长,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制成。古时候有个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把抓住了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像鸟一样在空中飞了起来。面对此景,这位农夫觉得很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久之,渐渐地演变成放风筝了。
3.树叶说:
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极为感兴趣,便用麻绳拴树叶放着玩。后来,逐渐演变成放风筝了。中国台湾高山族人和海南岛黎族人过去都曾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放着玩,后来才发展为放纸制风筝。
4.帆船说:
古时,我们祖先发明了木船,大禹时木船上装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于是人们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
5.帐篷说:
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的现象制造出来的。
6.李邺说:
五代后唐官吏李邺在宫中作纸鸢,借风力用线放到空中玩。后来,他又在鸢首安上竹笛,使风入竹笛发出古筝的声音,故名风筝。
如今,广东阳江于1993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风筝之乡,阳江市把每年重阳节定为风筝节。
世界著名的风筝之都是我国山东省潍坊市,该市从1984年开始举办风筝会,每年都有来自全世界的风筝爱好者一同放风筝。
(八)吃烤乳猪
吃烤乳猪是过重阳节的重要内容之一。
烤乳猪是广州著名的特色菜,早在西周时即已被列为“八珍”之一,那时称“炮豚”。
很久以前,有一天,一户人家院子里突然起了火,火势很猛,把院子里的东西都烧光了。
这时,主人匆匆赶回家,只见一片废墟,正惊得目瞪口呆时,忽然一阵肉香味扑鼻而来。主人循着香味找去,发现这香味是从一只烧焦的小猪身上发出来的。小猪的皮烤得红扑扑的,十分好看。他尝了尝小猪肉,觉得味道极好。受此启发,主人发明了吃猪肉的新方法,将乳猪烤红了卖,称之为“烤乳猪”。人们吃了都说好,很快便供不应求了。由于生意兴隆,收入颇丰,主人很快便修起了一座带小院的别墅。
早在南北朝时,贾思勰即把烤乳猪作为一项重要的烹饪技术成果记载在《齐民要术》一书中了。他在书中写道:“(乳猪)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状若白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
烤乳猪的技术代代相传,日益改进,如今烤乳猪已烹制得十分精细,成为驰名世界的中国菜肴了。
清朝康熙年间,烤乳猪成为宫廷名菜,是满汉全席中的一道主菜。随着满汉全席的盛行,烤乳猪传遍大江南北。在广州,烤乳猪在餐饮业中久享盛誉,深受食客的青睐。
“阳春白雪”是广州最著名的特色菜,是用乳猪为主料制作而成的,堪称一绝。至今,广东人过重阳佳节时,仍有吃烤乳猪的习俗。
(九)敬 老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九九与“久久”谐音,人们认为它有长寿之意,因此敬老成了重阳节的活动之一。
人们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祭祀先人。有些地方重阳祭祖者比清明要多,因此俗称三月上巳为小清明,九九重阳为大清明。
人们常在重阳节祭祖并进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我国敬老之风由来已久,有着优良的传统。
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奠基时期,也是我国汉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刘邦在建立了统治中国长达四百多年的汉朝后,在总结秦王朝统治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开创了许多重要的敬老制度。
1.王杖制度
王杖制度又称赐杖制度,即将王杖赐给有德的老人。刘邦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司法等领域对获杖老人采取了养老的赋税政策。
免除老人的赋税和差役负担。对王杖持有者,官吏不得擅自征发他们服徭役,不得辱骂、殴打他们,否则处以极刑。
把免除差役的范围扩大到持杖老人的家庭成员,即对于抚养这些老人的人,国家也免除其赋税和徭役。
经济上给予持杖老人一定的优待,持有王杖的老人如从事经商活动,要免除市税。即持有王杖的老人在市场做买卖时,要对其实行免税政策。
对持杖老人在政治和生活待遇上要比照六百石官员看待。持杖老人可以出入官府,可以在一般人被禁止行走的驰道和旁道上行走。此外,持杖老人犯罪时,要予以照顾,或不按律治罪,或从轻处理。
2.赐米制度
西汉初年,对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实行赐米制度,不过当时只有大夫及大夫爵位以上的90岁老人才享受赐米,而低级爵位乃至无爵位者需要更高的年龄才行。汉文帝时,对赐米制度的对象、年龄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赐米一石、肉二十斤和酒五斗的待遇;而90岁以上的老人在享受赐米一石的基础上,还增赐帛二匹、絮三斤;同时取消了对高龄老人爵位的限制,命令全国各县官吏对天下80岁以上的平民一律赐米。汉武帝时曾颁布诏令,继续执行赐米制度。东汉时,享受赐米者的年龄被进一步降低,70岁的老人就被赐米了。
3.免老制度
免老制度即“徭役免老制度”,即对达到年龄标准的老人免除徭役。免老制度在秦朝就曾经出现,当时有爵位的免老者的年龄是56岁,无爵位的免老者的年龄是60岁。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免老制度,免老年龄也是56岁。与赐杖制度一样,汉朝在实行免老制度的过程中,逐步取消了对爵位的要求,扩大到适龄的普通平民,反映了汉朝免老制度的民主性和进步性。
4.睆老制度
汉初,养老制度规定年龄较高但尚未达到免老者年龄的老人称为睆老。睆老也享有一定的优待政策:一是半服徭役,二是睆老者之子可免于参加运粮的差事。
汉朝“赐杖”、“赐米”、“免老”和“睆老”等四项政策反映出汉朝敬老养老的社会风气,而且推动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具有开创精神的。这一养老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敬老养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影响,被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借鉴或沿用。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汉朝敬老养老的赋税政策打上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烙印。开始时,敬老养老制度中存在着爵位等级的限制,高爵位的老人在赋税方面享有优先权。
汉朝皇帝能够面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顺应历史潮流,注重利用赋税政策开创和发展敬老养老事业,逐渐取消了爵位等级对养老年龄的影响,越来越面向广大的平民阶层,并逐渐降低养老对象的年龄,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
刘恒是汉高祖的第三子,是薄太后生的,于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即位,史称汉文帝。汉文帝以仁孝名闻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认真服侍;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能够重德兴礼,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使西汉社会渐趋稳定,人丁兴旺,国家富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他与其子汉景帝的统治被后世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清王朝定鼎北京后,学习汉制,注重文教,对敬老尊贤极为重视。
康熙皇帝60岁那年,曾遍邀全国高寿老人在乾清宫开“千叟宴”,与宴者一千九百余人。
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下令,凡民间有百岁以上的老人,可让本省总督和巡抚代为上报,提请恩赏。朝廷接到地方上报之后,立即赐给这些百岁老人匾额,男性赐“升平人瑞”字样,女性赐“贞寿之门”字样,同时还拨一笔专款为百岁老人建牌坊。
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间,全国共出现过三对百岁夫妻和两对百岁兄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广东南海县百姓杨能启年龄100岁,其妻子101岁;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安徽太湖县百姓朱宪章与妻子刘氏都是100岁;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安徽亳州百姓陈洪如年龄106岁,其妻子王氏101岁。对这三对夫妻,除了赏赐财物外,乾隆皇帝还亲自为他们作了诗。此外,山东章丘县百姓王欣然年龄103岁,其弟王瑞然100岁;山东清平县张玫和弟弟张珩均年逾百岁。在乾隆皇帝的关心下,他们都获得了朝廷颁赐的匾额,并筑了牌坊。
为了庆贺即位五十年,乾隆皇帝效仿祖父康熙皇帝,邀请三千九百多位高寿老人到乾清宫参加“千叟宴”,每位老人获赐一根鸠头手杖。我国古代传说鸠不会被食物噎着,因此鸠头手杖象征老人不会噎着。乾隆将鸠杖赐给年高之人,表示他对老人的关心和爱护。
乾隆六十年(17 9 5年),85岁的乾隆皇帝禅位于儿子嘉庆皇帝,成了太上皇。禅位之后,乾隆皇帝又邀请全国60岁以上的高寿老人五千九百余人在皇极殿参加“千叟宴”,到场的百岁寿星多达十余人。
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但皇帝敬老,士农工商也都敬老。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民族风范。在中国,敬老蔚然成风,下面的故事都是父母在重阳节登高时常常讲给子女听的。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见义勇为,十分孝敬父母。子路早年家中贫穷,他自己常常采野菜充饥,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多,所积的粮食有万石之多。坐在厚厚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美食。面对此景,他怀念双亲,常常慨叹道:“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去负米,哪里再能如愿呢?父母现在若是还活着,那该多好啊!”孔子赞扬子路说:“子路孝敬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不已了!”
闵子骞也是孔子的弟子,以孝闻名,品德与颜渊并称。他牢记孔子的教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身母亲去世后,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絮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絮的冬衣。一天,父亲出门,他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打着打着,衣服里絮的芦花从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这才知道闵子骞受到继母的虐待。父亲回家后要休了后妻,闵子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听了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后,十分悔恨,从此对闵子骞如亲生儿子一般。
蔡顺是汉朝汝南(在今河南)人,少年丧父,侍母极孝。当时正值王莽篡汉,天下大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母子二人只得靠蔡顺一人拾桑葚充饥。一天,蔡顺正在拾桑葚,恰遇一支赤眉军路过,见蔡顺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不禁问道:“为什么把红桑葚和黑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桑葚供老母食用,红桑葚留给自己吃。” 原来,黑桑葚要比红桑葚好吃多了。赤眉军见他如此孝敬老人,顿生怜悯之心,立即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以示敬意。
江革是东汉时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强盗,强盗想杀死他,江革哭诉道:“老母年迈,无人奉养,不要杀我!”强盗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佣工供养母亲。因为贫穷,他自己赤着双脚,却让母亲吃好的穿好的。汉明帝时,江革被推举为孝廉。汉章帝时,江革被推举为贤良方正,出任五官中郎将。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6岁时,陆绩随父亲陆康到九江(在今江西省)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别时,怀里的橘子滚落到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立即让他带上一些橘子。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能,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释《易经》,还撰写了《太玄经注》。
吴猛是晋朝濮阳人,8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免得蚊虫离开自己而去叮咬父亲。
晋朝人杨香14岁时,一天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子,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起来就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飞步跳上虎背,用尽全身气力,两臂一环扼住猛虎的咽喉。不久,猛虎被扼得喘不过气来,只得放下父亲跑掉了。
宋朝朱寿昌7岁时,生母刘氏被嫉妒成性的嫡母(父亲的正妻)逼走,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间母子音信不通。宋神宗时,朱寿昌到朝中做官,利用广泛的人际关系在全国各地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他立即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决不回家。最后,他终于在陕州找到了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团聚,一起返回故乡。这时,他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孝敬老人,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他虽做了高官,仍然每天亲自为母亲刷洗便桶。
我国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谐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我国政府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这样,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届时,国家各机关、团体、街道都热情周到地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登高,让老人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都扶老携幼到郊外活动,并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美食。
这是我国古代敬老传统的延续,是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杰作。
2005年12月1日,河南省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重阳文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在全世界一百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六十多个国家进入老年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退休人口数量增加、人类寿命延长已加重了劳动人口与整个社会的负担。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和许多国家,如中国、日本、瑞典、法国等国都组建了一些较为完善的老龄科研组织和机构,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加强对老龄问题的综合研究。1992年,第47届联大通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并决定将1999年定为“国际老人年”。1997年9月8日,第52届联大又确定1999年国际老人年从1998年10月1日开始。从此,10月1日被定为“国际老人节”。
此外,许多国家还有本国的老人节,有的和本国传统节日相结合,显得更有意义。加拿大的老人节称“笑节”,定在每年的6月21日;美国的老人节称“祖父祖母节”,定在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一向有敬老习俗的日本老人最多,他们的老人节也称“敬老日”,定在每年的9月15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