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未来:给青年人的9堂创业精神课-向左走向右走——当代大学生的创业选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错过一次至少要等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四次创业大潮,每一次都给青年人创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第一次个体户创业时代,到如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全民创业时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细细数来,大概每隔10年,我国就会出现一次大的创业浪潮。历史清晰地告诉我们,创业必须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错过一次好机会,至少就要再等十年。

    第一次,1979—1989年,个体户行走江湖。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乡镇企业式的创业潮中靠买卖商品赚取差价的个体户曾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创业明星。“傻子瓜子”年广久、著名厂长马胜利等人都是这次大潮中的弄潮儿。当然,当年也有很多的创业者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悄无声息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800万知青返城,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机关单位安置能力有限,很多返城知青只能靠“练摊”维持生计。摆地摊、理发、修鞋、磨刀、卖小吃等都是他们在生存压力下被迫从事的行业,虽然不够体面,但解决温饱也绰绰有余。再加上知青们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头脑更加灵活,小生意做起来也是有声有色,很多人甚至一不留神便成为了企业家。为缓解就业压力,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允许“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1980年温州以卖纽扣为生的章华妹成为第一个拿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人。

    第二次,1992—1997年,全民下海创业。个体户出现以后,市场经济迅速席卷全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全国掀起一股全民下海经商潮,“下海”成了一个社会热词。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时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南巡”讲话进一步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激发人们跳出体制,投身市场经济之海的热情。在这次创业大潮中,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是主力,据人社部数据显示,仅1992年就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这次创业大潮退潮后活下来的有万科、联想等大企业。这一代的创业者中,诞生了俞敏洪、郭广昌、王传福等后来的业界大佬,而他们所创办的企业也逐渐成长为奠定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石。

    第三次,1997—2000年,互联网创业时代翩然而至。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时代涌现出的各种网络经营式的创业潮。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同期诞生,直到今天,仍在不断发展创新,影响着世界。20世纪末,经济体制的变革让人们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997年开启了中国的互联网元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曾在1997年12月1日发布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全国共有联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从那时候起到现在,该中心每半年就发布一次互联网发展报告。尽管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惨烈溃败,互联网时代前进的步伐并未减缓。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正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新兴经济的代表。而其所代表的互联网,将在未来以“颠覆一切”的形象,改变着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

    第四次,2014年至今,大众创业势不可挡。2014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经济环境下政府和市场共同催生了大众创业潮。这轮创业潮席卷了社会各个阶层,创业者年龄分布更加广泛,其中85后到90后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开始主宰世界。

    与前三次创业潮相比,这次创业潮水更大,来势更汹,席卷面更大,大学生参与热情更高。所谓“总理都喊你来创业”,总理想和你喝咖啡,聊创业,你还坐得住?依托国家创业环境的改变,现在我国每天有一万多家企业注册,平均每分钟就会诞生7家公司。当然,技术创新是第四次创业浪潮的标志性LOGO,互联网时代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安装的任何一个APP可能就是刚刚诞生的一家创业公司。阿里巴巴的马云在汉诺威展上靠刷脸完成了支付,惊艳全球,而提供这项技术支持的同样是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清华三少年杨沐、印奇、唐文斌创建的旷视科技公司被马云选中成为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伙伴,成功地为支付宝开发了人脸识别模块,影响了全球。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前,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用不到一件衣服的钱就可以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找到一个工位,坐上一个月。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时代真的来临了。

    第二节 大学生创业风险低于打工风险

    也许有人会说,创业风险大,生活比较紧张,打工压力小,生活相对从容。也有人用大数据来证明创业者需要承担的巨大风险,因为有统计数据表明新创立的企业5年存活率只有5%左右,大学生企业应该还要低些。为此,一些老师和家长都会拿这个数字来给一心要创业的大学生泼冷水,很多大学生也为此犹豫不决。实际上,这明显就是个伪命题。5%五年存活率的数字不假,但认真算来,世上哪行哪业没有风险,具体比较哪一行的风险更高,的确是个复杂的课题。就拿打工来说,大数据同样表明,大学生毕业后一般每2—3年就会选择辞职,有的另谋高就,有的在家啃老。100个打工者中工作5年以上只剩3个左右选择留在原单位,也就是说,3%的打工者初次就业相对满意。而在留原单位发展的100个打工者中,只有5个经过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历练才能有机会当上中层管理人员。如此比较,那些认为创业的风险大于打工的说法的确是站不住脚的。相反,打工者不断就业、辞职,再就业、再辞职,工作的风险和生活的压力要比创业者大。

    而且,创业者首次创业失败后往往从自身找原因,同时知道下一次再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如何解决,虽然创业失败,但收获了经验和勇气。而打工者总是把辞职的原因归结于老板、公司、社会,甚至命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只能辞职,得到的除了满腹怨气就是自怨自艾。

    此外,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后,通常会选择二次创业,很少会放弃创业的梦想去打工。2017年1月浙江青年创业学院发布了《浙江省青年双创2016年度蓝皮书》,调查了浙江500个年龄在40岁以下的创业者样本,本科及以上学历占了87%,其中研究生以上占了31%。36%是初次创业,连续创业两次以上的占64%。当然,也有个别创业者为了生计或暂时的困难暂时打工一段时间,但这只是短暂的休整。最后,那些初次创业失败者还是会义无反顾再次创业,而且二次创业或多次创业的成功率会越来越高,这也是很多投资人更加青睐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的原因。与此相反,辞职后的打工者却有很大一部分放弃打工的念头,转而选择创业。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就一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和收益来看,年轻人打工的风险其实要高于创业。

    实际上,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风险,也行行出状元。创业和打工的风险高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但是,总体看来,在这个全民创业的时代,创业的风险要低于打工者,毕竟创业者是领头的狮子,打工者充其量是只跟在别人身后的羊,狮子获得的食物一般要比羊多,毕竟,羊把狮子打败在草原上也只是小概率事件。众所周知,新一代大学生和他们的前辈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在网络时代里成长,是大人眼中狂妄和叛逆的一代。他们经常口出狂言、特立独行、蔑视成规,永远都不想在创业的舞台上跑龙套、演配角,而是希望整个天下都是自己的舞台,一生都活在聚光灯下,自己就是人生的主角。大学生们有闯劲,有梦想,虽然或多或少有一点浮躁,有时候也会有点脆弱,但从来不会怀疑自己、怀疑目标。他们选择创业也不是因为创业赚钱多,风险低,而是因为创业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代表着年轻人的勇气和梦想。

    第三节 大学生创业从来不需要理由

    创业不需要理由,就像恋爱不需要理由一样,只有不敢创业的人才拼命寻找各种借口和理由,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那些还没开始做,就想着有可能失败的人,一定会失败。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你想的事情根本不存在,但你就是要去想,结果越想越害怕,最后选择放弃。为了安慰自己,就一直在找理由。

    理由之一是没有钱。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学校里学习,不曾赚过一碗粥钱,总是希望大学毕业后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不再伸手向父母讨钱。如果创业,还是需要父母出钱资助,于心不忍。虽然政府有各级各类的创业补贴,但僧多粥少,落到自己口袋里估计也没几块钱。创业是有钱人的事情,没钱的人先要打工赚钱,等到钱足够多,再想创业。

    理由之二是没有经验。经验的确是创业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而且经验是靠积累的,首次工作的人,不仅是创业的人,打工的人在刚接触工作的时候也都是没有经验的。所谓的经验就是你经历过一件事情之后,做得好的方法记下来,下次继续用,没做好的地方也记下来,下次改正。什么事情都没开始做,哪里来的经验?经验又不是什么武林秘籍,可遇不可求,做了经验就有了,做多了经验就丰富了,这就是“做中学”的道理。

    理由之三是没有人脉。人脉和经验一样,是靠平日里积累的。大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真诚地对待身边所有的人,老师、学长、同学、朋友,或许这些人当前对你的创业帮助不大,但他们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自己创业的优质资源。而且,社会就是一张大网,也许你认识的人帮不了你,但他们认识的人中却有可能是你需要结交,对你的事业有所帮助的人。所以,善待每一个人就有可能有更多的人善待你,帮助你,你的创业之路也会平坦许多。

    理由之四是父母反对。父母反对孩子创业不错,但父母反对的理由不是担心创业失败的风险,而是不相信孩子有勇气有能力创业。就像你读高中的时候成绩平平却和父母说想考北大清华,父母不相信一样,因为你的成绩在那里摆着。如果想让父母支持你创业,就要把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展示出来,调查市场、设计项目,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表决心。实际上,以父母反对作为放弃创业理由的大学生是自己打心眼里不想或不敢创业,父母只是一个不错的借口。试想,从小到大,你做过多少父母反对的事情?父母让你多吃蔬菜,少吃肉,父母反对你早恋,父母反对你打游戏,你都听进去了吗?你都照做了吗?

    理由之五是现在还不是创业的最好时机。创业的时机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本无好坏之分。每一天,甚至每分钟,都有人开始创业,都有人赚到钱,也有人放弃创业。就像股市,牛市的时候仍然有人赔钱要跳楼,熊市的时候也有人赚得盆满钵满。发现并抓住的时机就是好时机,对于一直观望的人,永远没有好时机出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年轻就是最好的时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大学生年纪轻轻,暂时还没有孩子要养,父母也还能自食其力,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尝试,有足够机会可以试错。

    除了上述的五条,肯定还有成千上万、各种各类的理由,其实这些理由都是刻意找出来的借口。借口从来都不是个褒义词,借口就像个眼罩,戴上以后前方的路统统看不到。找借口就像吸毒,很容易上瘾,找一个就想找第二个、第三个,找得多就成为了习惯。到后来遇到事情的时候,借口根本就不用找,自动往脑袋里和嘴里蹦。对于某些人来说,找借口也有好处,轻松,又不用费脑子,不用承担责任。因此,很多年轻人更愿意找借口。可是,结果是借口找到了,梦想却走远了。

    所以,梦想和借口从来不在一个方向。选择了借口,就放弃了梦想。反过来,追逐梦想,就要果断丢掉借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