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通道-创作谈:回望过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武歆

    如今,可能是年龄的缘故,我总会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浮生起特别的感慨。譬如父母亲钻石婚、儿子成人标志的十八岁生日等等,在这些特别日子到来之际,或是在经历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过去,总想为“过去”做点什么。作为一个会写点字的所谓的作家,似乎只有写下些许的文字,心情才能舒畅一些,才能觉得内心安稳。

    在今年建国六十周年前夕,《江南》的李慧萍编辑来电约稿,问我能不能写一篇关于“纪念建国”的小说,我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我觉得我能写,这不成问题,因为在此之前,我正在忙于马上就要开拍的30集电视连续剧《延安爱情》的一些后续工作。为了写作《延安爱情》的小说和电视剧,三年多前,我就开始翻阅中国革命史等诸多书籍,查阅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直到1949年建国这一时期的许多历史资料,还读了相关的各种回忆录。回望中国共产党的过去,我总是激动无语——因为感动、感慨、感奋,还有感怀。当年,那么多年轻的有识之士,为了信仰、为了追求,抛弃了家庭、财产,还有纯美的爱情,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救国的革命之路,并为此牺牲。有的人死了,留下了文字,留下了照片,留下了高大的纪念碑,而更多的革命者,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不知道他们那些可歌可泣事迹的只言片语。他们是令人尊敬的无名者。

    在当下,我们不缺这个、不缺那个,最缺的就是信仰——永恒的信仰。在不久前的德国之行中,在科隆大教堂的一个角落里,我看见了一个青年人,目光呆呆地坐在一个角落里,望着极远处的上帝,一动不动,仿佛也变成了一尊感人的雕像。我想,那个异国青年虔诚的姿态,说明他正在追求自己的信仰中,正在不断地靠近心中的“上帝”。那一会儿,我突然想,六十多年前《秘密通道》里的冯立山,在这个中国优秀青年的生命走向永恒的那一瞬间,他在想什么呢?他在对“心中的上帝”说什么?我望着科隆大教堂那仿佛直指天际的穹顶,在异国他乡,竟然想到了我小说中的革命者。

    坦诚地讲,尽管我写出了无名英雄冯立山,但依旧无法探知当年那些为了理想和信仰而去牺牲一切的革命者的精神世界。扎向江姐手上的竹签,还有冯立山不断撕裂开自己伤口的刀子,在信仰面前,这些坚硬,都瞬间化作了美丽的“抚摸”。

    “冯立山”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当然是虚构的,可是,当我完成关于他的塑造之后,我好像早就和他相识,甚至能听到他的呼吸,看见他因为激动而急速起伏的胸膛,当然还有他无比坚毅的目光。

    比竹签和刀子更坚硬的,只有信仰和理想。我又一次这样说。

    之所以又一次这样强调,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人,应该拥有信仰。伟大的人,是这样;平凡的人,也应该这样。这是人生的意义。

    常常的,回望过去,总能让我们有所收获。我钟情于这样的回望,并为之努力书写。永远。

    2009年11月10日凌晨写于天津日华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