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职责-同情宽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即使最贫苦的人

    也希望在令人厌倦的一生中有这样的时刻,

    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可因为的小小善举

    而成为别人的再生之父:

    善待那些需要仁慈和善心的人吧,

    其原因只有一个:我们都拥有人类共同的仁爱之心。

    ——华兹华丝。

    同情是生命中的重大奥妙之一。他可以帮助人们战胜邪恶,促使人们积德行善。它可以解除人们的抵抗心理,融化铁石般的冷酷心肠,并使人们向人性中好的一面发展。它是基督教精神所依从的真理之一。“我爱人人”这句话就包含了足以更新世界的福音。

    于此,我们联想到了约翰圣人。在他晚年之际,无情的岁月使他行动不便,几乎不能讲话,但他还要在朋友的搀扶下来到一群基督教徒的孩子们面前。稍许振作之后他说道:“孩子们,去关爱他人吧。”然后又重复了一遍:“去关爱他人吧。”当有人问他:“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话要讲了吗?”约翰圣人答道:“我之所以不断重复这句话,是因为如果你们能真正的践行它也就足矣。”

    这一真理普遍适用于一切事物。同情以爱为基础,它是无私和情感的代名词。我们要考虑别人的处境,我们要忘却自我,而看到别人的人格魅力。我们同情他人,帮助他人,并为他人解除苦难。没有同情就不会有爱,没有同情也不会获得友谊。就像宽容一样,同情和仁慈是双方皆可感知的。它们不仅可以使给予者感到极大的快乐,也会激发起接受者的善心和仁慈。

    卡侬·法拉尔曾说过:“通常相比单纯的体力劳作,同情心能使我们更多地行善积德;同样,比起出于个人的抱负而不断努力,同情心也能使我们消除嫉妒、认可他人优点,从而为社会创造更持久的服务。一个人可以在丧失了地位、名誉、财富乃至健康之后继续舒适地生活下去,这也许是无奈之举。但是如果生活缺少了一样东西,它就成了负担,那就是同情心!”

    诚然,这样的善举并不总能博得人们的感激,但也决不能因此而忽视那些富有同情心的帮助者。这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克服的困难之一。即便是最下贱的人也值得我们去帮助,这是上帝赋予我们的职责。英国哲学家边沁认为,残暴恶棍应有的幸福,如同达官贵族的幸福一样,都是整个人类幸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话字字是真理,值得人们铭记在心。因此,一个人如果不能善待自己,那么他也绝对不会善待别人;同理,一个人如果不会伤害自己,那么他也绝不会伤害别人。

    同情在唤起人的内心感情方面所具的力量是任何其他人类情感所不可比拟的。它会影响到所有的人,甚至是那些坏透顶的人。它所发挥的效力是武力所不能企及的。一句温和的话语,一副和善的表情都会触动那些在武力面前仍不低头的执拗之人。同情会激发他人的爱心与顺从,但强硬却会招致反感与抵抗。有位诗人说得对“权力的威力还不及温和所具备的效力的一半。”

    最值得同情的人是那些不能掌管自己命运的人,他们对他人不具责任感,只追求自身快乐,甚至做好事也是出于私心——那些人要么是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要么是为了逃脱良心的谴责。他们中的一些人极爱自己,但却很少为周围的人考虑;他们对外面的人非常的礼貌,但是只要去他们家里看看,你就会发现他们是如何对待家人的了。已故的迪安·拉姆齐曾给我讲述过一个悲哀的故事。有个小男孩,人们告诉他可以在天堂见到死去的亲人。他问“父亲会在那吗?”“当然,你的父亲也会在那。”当听到这句话后,他马上说“那我就不去那里与他为伍了。”

    最伟大、最崇高的人就是那些最富同情心的人。威尔伯福斯主教就是这样一位以同情心而著称于世的人。在问及他的一个朋友“威尔伯福斯主教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的朋友回答道“他有一颗同情心,是同情心赐予他那巨大的能量”。主教胸怀宽广,为人慷慨并且极富改革精神。他义无反顾,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每一项事业。只要他认为值得一试,他就会带头进行实验。后来,他终于成功了。

    同情是一种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我们就会感受到别人的苦痛、困难和失意。据说诺曼·马切欧德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颗富于同情的心。他发现仁慈对他极具吸引力,最普通的男女也会在不经意间做出仁慈之举。一个铁匠说:“当马切欧德来看我,他说的话让人感觉好像他自己以前也做过铁匠,他每次离开后,我都会深深感觉到他已触动了我的心灵。”人是所有活动的中心,因此人的思想以及由思想而产生的行动都尤为重要。人在其有生之年,总会把自己的思想同别人联系起来,然而同时我们的思想却有独自走在一条冲破世俗限制的更重要的路上。

    在即将去格拉斯哥工作时,诺曼·马切欧德说“我们需要的是现在活着的人,不是他们的书也不是他们的钱!但是,所有捐钱捐物的人都未出现在需要他们亲临的场所。”所有在场的人:贫穷的、急需帮助的、衣着褴褛的、被遗弃的、流浪的和心碎的人都感觉自己在这个世上好像从未做过什么。他们看到他们眼前的这个人眼里闪烁着爱的光芒,同时也感觉到这个人内心是多么的平静。他们理解他同情举动,他们佩服他的无私。他们从未想过要为他人去无私工作,但无私却让他们面前的这个人毅然离开自己温暖舒适的家,去往一个肮脏且疾病盛行的陌生地工作。无私就体现在他那温和的话语与问候里。而此刻他所说的话就成为他一生工作的目标——改变那种状况。

    “我坚定地认为”他补充道,“我们应当切实地教育我们的公民,使他们有能力首先履行个人职责。这些职责包括:踏实工作,注重健康,生活节制,仁慈关爱,小心谨慎,端庄高雅。其次是履行为人父母的家庭职责和作为社会成员的职责。这些职责包括:文明礼貌,忠实诚信,尽职尽责,既遵守法规又独立自主。最后是履行公民对国家的职责,无论是对领导者负责还是对执法者负责,这项职责要求公民具备国家历史和管理知识。一直以来,对上述种种职责的教育都被严重地忽视了。现在职责教育急需全面加强,但这一切都要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并将其贯穿始终。”

    马切欧德博士所说的话也是适用于伦敦所面临的情况。伦敦可以算是世界上最贫穷也最富裕的城市。但很少有人知道伦敦的东部物资缺乏,恶行常见,境况极差。一些人曾经捐钱去帮助那里的人改善环境,但却很少有人真正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们。已故爱德华·登申却是一个例外。他全心全意地致力于改善伦敦东部那些穷人的生活状况。他首先在那建起了“便士银行”。因为在他看来,改造男人的第一步是想方设法让他们把花在酒馆的钱用于家人身上,并为将来打算。接着,他又建起了学校、阅览室和一座坚固的教堂。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让那儿的穷人脱贫致富。但这又怎样呢?他说“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里,每年却仍然有那么多的人在忍受饥饿的煎熬和死亡的威胁。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吃惊的事啊。……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认为过去二十年的繁荣是理所当然的,却未曾想到繁华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什么,也未曾注意到取得繁荣所需付出的代价。”登申先生的事业仅仅开了一个头,还来不及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就去世了。但是,如若某人愿意紧随其后继续奋斗,一定会让这一事业有所成就的。

    约瑟夫·德·迈斯特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苦难,在他垂暮之年,我们听到了他的呐喊:“我不知道一个流氓的生活会是怎样,因为我本人不是,但我深知一个诚实的人肯定过得很糟糕。那些愚昧的人生不会给大地留下善良而有益的痕迹。对那些享有‘广施慈善’美誉的人,对那些教化有方、乐于安抚和救助自己同胞的人,对那些为了行善而真正自我牺牲的人,对那些淡薄名利、不图回报、做好事不留姓名的英雄好汉,我都会鞠躬下拜,以示尊敬。普通人是什么样的?一千个人当中有多少人能问心无愧地问自己‘我在这世上都做过什么?,我改进了我的日常工作吗?我为世人留下的到底是正义还是邪恶?’”

    贾奇·塔尔福德在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如若有人问我,用什么力量可以把英国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联合起来。”我会说:“同情的力量”。缺乏同情是我们时代主要缺陷。社会各阶层之间隔着一道道裂缝,这裂缝阻碍着人们彼此间的交流,而且越来越宽。结果,富人不愿意接近穷人,穷人也不愿意接近富人。一个阶级不愿再同情和引导另一阶级,而另一阶级也不愿意去服从和尊重这个阶级。

    过去的准则规定了各国君主必须具备仁慈和诚信的品德,因此,一些富人的不良行为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那些具有怜爱与良知的名门绅士之善举的弥补。而如今的准则却是大相径庭,并且已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向导。它主张自私自利而漠视他人利益,一切可能阻止谋利的东西都将被践踏在人们欲望的铁蹄之下。

    如今雇主和工人之间也似乎无同情可言。在那些大工业城市里,雇主和工人相隔而居。他们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同情谁。如果工人想要更高的工资,他们就罢工游行;如果雇主想降低工资,工厂就关闭停工。同时双方都有各自的支持者。然后就举行会议,会议有时能成功解决问题,但大多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工人的反抗不断继续,于是雇主就动用骑兵和步兵予以镇压。虽然,这确实能平息骚动,但这却深深地伤害了双方的情感。

    那么对于家庭中的主仆关系,我们又该说些什么呢?他们之间似乎也不再需要什么所谓的同情了。至少有些大城市的情况是这样。仆人总是在更换——因为这批人的服务更胜于另一批。然而家庭生活毕竟不同于货物交换。因为,货物交换的原则是一分金钱,一分服务,但这不能用于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旦仆人进入我们的家中,我们就应该视其为家庭的一员。但现在情况却并非如此。虽然仆人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舒适,但我们仅仅把她们当成一名被雇佣的人,认为她们拿了我们多少钱,就理所应该完成我们指定的工作。于是,厨房成了仆人们的主要工作场所,而阁楼成了她们的起居之处。同时,仆人除了关心自己的分内之事外,对其他的一切事情皆不过问。雇主和工人之间绝无同情可言,陌生得就像是生活在不同国家,说不同语言的人。

    一位女士给我们来信讲述了关于安妮·马凯的故事。她一直在主人罗伯特·狄克身边无偿地服侍着,主人去世以后,她并没有因此受到非议。信中说道:“她的独立精神确实值得学习,令人惋惜的是这在我们的国度是越来越罕见了。我们有幸能够珍视这样的精神遗产,因为现在的一切都在不断快速地变化,以至于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正在一点点地被碾碎、被推翻。安妮·马凯对主人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忠义之情,随着她的辞世以及她那一代人的逝去而消失殆尽。我担心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对这种侠义忠肠将会一无所知。每次听闻或读到有关主人对仆人缺乏同情心的讨论时,我都满腔怒火。假如我们能够阻止这种主仆关系的恶化,就能改变在火车、蒸汽船以及不学无术影响下仆人对主人的态度?然而,人们渴望改变,没有改变就不会满足。”

    整个社会都极缺同情。人们互不认识也互不关心。自私深深地扎根于心底。为追求生活的乐趣和财富,人人都变得冷酷无情,每个人似乎都急于求胜而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我们根本不会考虑如何去帮助那些负担更重的人。贾奇·塔尔福德临死时说的话就已经指出了这种令人担心的现况。人们不顾所谓的兄弟情谊,他们只会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甚至连牺牲他人的性命和财产也在所不惜。

    只追求享乐的自私之人是根本不会关心他人的。他不会去帮助那些无人照顾者,也不会帮助那些贫困者。相反,他会说:“他们是我的什么人?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吧。我为什么要帮助他们?他们也并没有为我做什么呀!他们很苦吗?世界上一直有那么多受苦的人。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种状况那么就必须有一些人受苦。而且这种状况即使是在一百年后也不会有所改变。”

    为他人着想,对他人友善,通常会赢得回报。因为这样做会让对方心存感激,同时我们自己也会乐意为别人服务,而这些是金钱所不能做到的。同情可以让家庭充满温暖,会让父子同心,母子同心,夫妻同心,也会让主仆同心。若无同情,家庭就不会把所有的人聚集在一块,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一个男人若想幸福,就必须找对两个人,一个是可以帮他的人,另一个是灵魂上的配偶。这两个人都要对他真诚、忠贞,并富于同情心。他们都得爱他的孩子。家庭生活要经受诸多考验,如果我们能克制自己、牺牲自己就能经受住考验。特图廉说:“耐心让女性更美,让男性更具魅力。小孩喜欢有耐心的人,青年人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有耐心。总之,有了耐心,生活对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更加美好。”唐·安东尼奥·德·格瓦拉在教导一位瓦伦夏男士如何担负做丈夫的职责时说道:如果别人在生气时对你说话,你还想回击的话,那么大力士萨姆森的力气加上智慧之神所罗门的智慧都不够你用(也就是说,怒目相对,将无一能胜)。为一时的痛快可能会换回长时间的苦闷。

    女性的内心和外表同等重要。我们需要努力培养女性特质。那么什么是女性特质呢?这难以准确地下个定义。一方面我们的女性极其脆弱,他们需要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值得信任的、让其自信的并值得尊重的伴侣。但同时她们自己又必须具备某种强大的力量,她们必须富于忍耐,才能保护和支撑家庭。我们发现很多的人因为其职责所在而变得相当坚强,而且极具适应力。我们也发现温柔可以让女性赢得强大的力量,而牺牲精神会让她们克服重重困难。一位好妻子会支持丈夫的追求;她会为他加油,鼓励他、帮助他;她为会为丈夫所取得的成功和丈夫的快乐而快乐,并尽可能少增添他的烦恼。在72岁时,享尽婚姻幸福的法拉第写信给他的妻子,信上说道:“亲爱的,我渴望见到你,同你讲话并一起回忆你对我的温柔。我满脑子都是你,心里一直想着你,但好多事我都想不起来了甚至连现在在房间里陪着我的朋友是谁我也不大想得起来。我还需要你做我心灵的枕头让我依靠。我需要你,为我带来快乐的最亲爱的妻子。”

    现在再来听听另一则故事。听了这则故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社会极缺同情心。这是芝加哥教会联盟(现在称纽约教会联盟)的牧师罗伯特·科利尔在一次布道中讲述的故事。科利尔出生在约克郡的基斯利,但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伊尔克利度过的。他是铁匠杰基·伯奇的学徒。在那期间他结了婚。后来,他成了一名非神职布道者。接着,他去了美国并开始专业布道。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他布道的内容很广,涉及到有关生命、诗歌以及口才的话题。

    他说:“我记得,三十年前,在英格兰迈索迪斯特教堂举办的一次爱心餐宴上,一个人站起来说,他的妻子因为发热死去了,接着他的孩子们也一个个渐渐离他而去,但是他却未曾感觉到一丝悲痛,他内心十分平静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他不曾痛苦也不曾感到心碎。他像往常一样照样吃饭睡觉。并且这人在给我们讲他的故事时也丝毫未露悲伤之情。”

    当他讲完后,主持这次餐宴的老人站起来对他说:“朋友,回家去吧,然后跪下,别再起来,如果你能做到,你可能还会因此而获得新生。”“难道你不知道,你刚才讲的并不能说明你有多崇高。相反,你是我所见基督教徒中心肠最硬的一个。你不但不配做教徒,连做罪人都还不够格。宗教不会让人丧失人性,而会让人更富有人道。如果你算是一个人的话,你应该为你遭受的一切而深感悲痛,但是你没有。你现在是在搞破坏。我尽力装着一个普通的人而非圣徒,但是现在我警告你,在这样的爱心餐宴上别再讲你那讨厌的故事。”

    同情会让人性闪光。同情就意味着爱。有了同情心,我们就会去帮助那些有苦难和受压迫的人。哪里有残忍的行迹,哪里的人因无知而需要帮助,或者哪里人们生活比较悲惨,同情就会把援手伸向那里,给那里的人带去一丝安慰和温暖。令人伤感的情景、让人心痛的呻吟都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关爱,并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出于同情和正义,当代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伟大的事件和伟大的人物。难道我们有必要提起吗?诸如英、法、美三国奴隶制的废除,让没机会接受教育的人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在许多国家的确立星期天休息日,人们为发扬克制精神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被压迫、蹂躏阶级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堪称当代社会的好人好事。

    只有穷人才真心实意地为穷人着想。因为只有他们才了解彼此的苦痛,也只有他们才知道彼此都需要同情和友善。或许,人们会谈论到一些做慈善事业的富人,但比起穷人,那又算什么呢?在匮乏的季节,在生病期间,在危难关头,穷人都会相互安慰,相互支持,而富人是绝不会这样做。在同胞生活困难、面临危险之际,穷人们就会拿出自己哪怕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东西去帮助别人。即使他们自己也只有靠一天天、一年年的辛勤劳动才换回那么一点收成。但他们之间从不缺乏同情,他们总会尽力让别人少一些痛苦。在这方面,女性又表现得尤其突出。她们甘于奉献且任劳任怨。一方面,她们得牺牲自己,承担风险,忍受贫困之苦,同时她们还要付出耐心、同情和友善。至于她们耐心、同情和友善达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很难想象的,甚至既使知道了也觉得难以置信。

    玛丽·安妮·克拉夫是格拉斯哥一间工厂的女工,也远不及雷克斯有名。她做女工的同时也是一家报社的编辑。但是她仍然抽出时间帮助别人。不是文化知识而是女性的同情让她那样去做。她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工作以维持生计,但是,伟大的教育者“爱心”同时激励她去从事更崇高的事业。每天,她一忙完工厂里的活,就马上开始忙于爱心工作。她看见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都到铸造厂工作,他们已完全被社会忽略,并早早地染上了恶习。这位女工很同情这些孩子。她说“我会试着让他们改掉恶习,相信上帝。”

    一但下定决心,她马上就行动起来。她恳求工厂让她使用位于厂房下的一间屋子,工厂同意了她的恳求。1862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她打开那间屋子,并很快把许多在厂里工作的孩子聚集到那。这些男孩个个破衣烂衫,蓬头垢面。他们常常在厂房后的球场抽烟,做一些粗俗的事以供娱乐消遣。于是,她开始教他们读写,让他们保持清洁卫生,并要做一名好孩子,要信教。她爱这些可怜的流浪儿。她总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

    玛丽·安妮·克拉夫这样过了三年,后来因为身体状况不好,她不得不把这些孩子交由别人管理。但她播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起来。1865年,格拉斯哥翻砂工人宗教协会成立。6年后,共有14000名男孩和女孩加入。管理人员达1500人,同时200名社会人士也加入其中。还有300名人为该城镇各地区的年青人作了演说。人们想方设法来提高这些孩子的社会地位。格拉斯哥翻砂工人宗教协会还和几所安息日学校及一些教堂建立了联系。人们还自愿教授这些孩子有关社会和宗教的知识。克制是格拉斯哥翻砂工人宗教协会的宗旨所在。人们还创建了“便是银行”和储蓄银行。乐队和唱诗班也成为教育这些孩子的另一力量源泉。他们会在每周六为这些孩子们举办一场音乐表演。总之,人们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这些孩子们免受城市生活中种种恶习的影响。除了一些教授有关社会知识的老师需要支付工资外,所有的其他人全部是自愿无偿为该机构工作。他们的工作就是爱的体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