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博物馆,顾名思义,这是一座展示华夏五千年文明史进程的巍峨殿堂。
历史与现实,智慧与思想,如河海交汇,浪涛推涌,在这里耸立起一杆杆时代的标帜。
今天,观者如潮,喜上眉梢,流连忘返,人们看到了什么呢——中国改革长卷的又一道风景,中华腾飞的“希望之光”。
邯钢——如同一个时代巨人,欢歌庄严的历程,踏响“咚咚”的脚步走到了我们的面前……
上篇 希望之光
时间上溯2000多年。
春秋战国七雄纷争,作为赵国名都的邯郸城,雄跨中原,商贾云集,即以“铁冶都”声名鹊起,历千年而不衰。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县人郭纵以冶铁成业,与王者埒富。”
然沧桑变化战乱频仍民生凋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之时,邯郸几乎变得寸铁不产。
逝去的历史风烟,总也给人们以某种启迪、某种预示……
1959年9月24日,正是秋高云淡、金风送爽时节,博古通今的毛泽东莅临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其时,邯郸钢铁厂刚刚于一年前兴建投产。
钢厂初创,百业待兴,毛泽东却以诗人的神韵和战略家的眼光,发出了两句撼动山岳的预言:“邯郸是要复兴的”“很有希望搞个大钢铁城!”
于此前的110天,周恩来儒雅的身姿已先期穿行于邯钢的工人们中间。
共和国总理英姿勃勃,谈笑风生,并欣然接受了高炉工人特意为他浇铸的一块生铁样品。
老一辈革命家的夙愿,犹如希望的种子撒落在这一片丰腴的土地……
38年苦斗拼搏。
38年风雨历程。
38年弹指一挥间。
邯钢诞生于“全民动员,大办钢铁”的年代,由一个地方骨干钢铁企业,一步一步发展到今日成为国家级特大型钢铁联合集团(1996年1月1日,成立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占地6平方公里,现有职工2.8万人,下设30个厂矿、30个处室,拥有总资产77.17亿元,年产钢215万吨,并成为全国百万吨以上钢厂第一个全连铸企业。
邯钢的每一轮创业,每一次跨越,都牵动着共和国的中枢神经——
1991年9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邯钢;
1988年6月15日,李鹏总理视察邯钢;
1990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视察邯钢;
1996年2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邯钢;
中央领导薄一波、聂荣臻、倪志福等先后来邯钢视察,指导工作……
毫无疑问,90年代的中国,改革步人了最为艰辛的攻关阶段。
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在翻越了让利放权、政企分开、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租赁、兼并、股份制等重重关隘后,仍然^唱三叹,步履维艰——出路在哪里?人们不能不发出无数个问号!
由是,江泽民总书记大声疾呼,他指出:“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既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毋庸讳言,90年代的中国钢铁工业一共和国的主力舰队,在驶人市场经济这段航道时,同样遭遇了狂风大浪,船体发生剧烈摇荡,船上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问:“怎么回事?”
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冶金工业部的官员们不得不在困惑与忧虑中面对这样的事实:
——鞍钢报亏;
——首钢报亏;
——本钢报亏;
——攀钢报亏;
——马钢报亏……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1996年1~5月,冶金全行业亏损企业已增至508家,亏损面达55.6%,亏损额高达31.3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中的亏损户吃掉了盈利企业67%的利润。
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一枝红杏出墙来。
从燕赵大地吹来一股强劲的风。
邯钢人适时对大变革时代奉上“邯钢经验”,同时呈上了一份答卷——
1991年,实现利润5020万元,是1990年实现利润的50倍;
1992年,实现利润1.49亿元;
1993年,实现利润4.5亿元;
1994年,在吨钢售价下跌400元的劣势下,实现利润7.8亿元;
1995年,实现利润7.1亿元;
1991~1995年,共实现利润21.5亿元,实现利税39.9亿元。
1996年初,邯钢资产负债率从1990年的70%下降至39.5%。
邯钢经济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邯钢成为一个谜。
邯钢模式“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成为一个谜。
邯钢作为整个国家工业的典范,其巨大的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1992年,冶金工业部在全行业推广邯钢经验:管好成本,降低消耗;
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家经贸委的调查报告,号召全国学邯钢:加强管理,扭亏増盈;
1995年4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经济界、企业界、学术界著名专家学者对邯钢经验进行高层次理论研讨,探讨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1996年1月,国务院以国发〔1996〕3号文件的形式批转全国学习邯钢经验:“三改一加强”——改革増活力,改造上水平,改组扩优势,管理出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邯钢在没有得到国家任何特殊照顾和优惠政策的前提下走出经营低谷,步人良性循环轨道,并闯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成功之路。
邯钢的启示雄辩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走自己的路,中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是大有希望的!
我们不妨借用一句老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邯钢变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
数以千万计的各级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厂长、经理纷至沓来,行色匆匆,目光焦灼——他们为的是寻求一条“企业管理秘诀”……
中篇 推墙入海
市场经济铁的法则是: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既残酷又公正。
企业是财富、效益、经济活力的直接载体,简而言之,企业的宗旨是:赚钱——办企业必须获取最大利润,没有半点含糊。
企业赔钱怎么办一-工厂停产了?厂长不干了?工人放假了?
无疑,这是每一个企业家必须回答的无可逃遁的一道考题!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邯郸钢铁总厂厂长刘汉章就严酷地面临这一道考题。
众所周知,由于一场价格闯关引发通货膨胀,国家毅然吹响经济紧缩的警号:治理整顿,压缩基本建设,直接导致钢材市场疲软。
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扬,造成产品成本直线上升,1989年比1988年成本上升14.96%,1990年比1989年成本再度上升21.59%。
两面夹击,双重压力,处于腹背受敌的邯钢——这个河北省年上缴利税超亿元的盈利大户,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一下被逼到了亏损的边缘——1989年11月至1990年3月,连续5个月报亏;全厂生产的28种主要钢材产品中,26种出现亏损。
其时,刘汉章说了两句既悲壮又掷地有声的话:“企业搞垮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你良心何在?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你党性何在?”
一句话:邯钢不能在我刘汉章手上垮了!
毋庸讳言,钢铁行业长时期置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管束之下:原料国家供应,产品国家包销,亏损国家补贴,盈利上缴国家——企业只管按计划组织生产,完成任务指标,从来不问“市场”为何物。
邯钢也不能免“俗”。
市场竞争已经喧闹了十余年,邯钢进入市场的只是企业的“躯壳”,其“内脏循环”仍然是计划经济的“血液”:在国家规定的成本与价格计划下运行,市场1吨铁水的价格已涨到840元,而分厂仍按每吨450元的计划价格与总厂结算。其结果:
分厂报盈,总厂报亏。
显而易见,企业与市场已形成一“墙”之隔:墙外是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波翻浪卷,变幻莫测;墙内仍过着计划经济的太平日子,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感受不到任何市场风云和市场怒潮。
于是,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变得那么紧迫:要让市场的风吹进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无疑,运作改革是勇敢者的事业,同时又是一场智慧、胆识与魄力的“游戏角逐”。
刘汉章眼前有“豁然洞天”之感——他提出四个字:“推墙入海”!——推倒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墙”,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搏风击浪。
首先给总会计师和计财处出一道试题:搞出一个邯钢所有产品不赔钱的成本指标。
要求很明确:亏损产品不得再亏损,盈利产品争取多盈利。
这道试题堪称一项浩大的管理与计算的系统工程。
以企业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价格为核算参数,从市场接受的价格开始,采用“倒推法”,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测算出逐道工序的目标成本;然后层层分解落实(总厂一分厂一科室一工段一班组一个人),直至每一个职工。
历时九个月,通过反复测算和充分酝酿、演练,10万个经济指标直接分解落实到了全厂2.8万名职工的身上。
于是,诞生了一道著名的市场经济成本核算公式:目标成本=该产品的市场价格一税金一目标利润。
因为这个“目标成本”是由市场价格“倒推”出来的,同时保证了企业的预设目标利润,因而也就保证了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实力。
刘汉章称它为“市场成本”。
这是刘汉章对改革时代的一个杰出贡献。
从1991年1月开始,邯郸钢铁总厂在全厂正式实施这一“独特的管理体制”。
上至总厂厂长,下至班组职工,人人头上顶着一份成本指标,人人关注市场行情,人人精打细算,人人理财当家——人人肩上有指标,千钧重担众人挑——有人戏言:在邯钢,人人当厂长,人人当计财处长。
同时,成本指标对占职工总收入40%~50%的奖金,具有一票否决权——凡部门或个人实现不了成本指标,即否决其奖金,绝对不含糊。
几年来,曾有68个厂(次)被否决奖金,职工谁也没有二话。
成本否决的实质是:市场对企业的一票否决!
从理论层面上阐述,这是真正意义的将市场机制引人企业内部。
邯钢通过“市场成本核算模式”,引人了诸如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让企业的每一位职工直接感受到市场经济大海的潮涨潮落,使企业与市场接轨(包括与国际市场接轨)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从政治层面上阐述,这是真正意义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确保了工人在国有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邯钢广大职工通过职代会不仅拥有参与决策权,而且通过成本指标层层分解,直接参与成本管理而拥有了对企业决策的实施权和监督权。
用工人们自己概括的话来说:当一份家,理一份财,担一份责任,享受一份利益!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职工是企业的主人。
邯钢职工既是企业的主人,又是企业的活力之源。
1991~1995年,邯钢可比产品成本以年平均6.3%的速度下降。
五年共实现利润21.5亿元,其中有8亿元是2.8万名职工靠挖潜降本增效所获取的。
五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27.67亿元(其中自有资金占54%),完成技改项目129项。
职工平均年收入由1990年的2954元增长到1995年的10059元。
1995年,在全冶金行业考评的43项技术经济指标中,邯钢有29项进入全行业前三名。
显然,成本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抓成本既可降低消耗,又可提高产量,改善质量;还可促进科技进步、专业管理水平上新台阶——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这两句话在邯钢人人通晓其义,人人身体力行,从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分厂厂长到每一位职工,均视为工作之准则,企业因之道路越走越宽阔……
下篇 邯钢之路
无疑,在旧经济模式的地基上构建起一座新经济模式大厦,要跨越一个历史的断带层。
铲除旧地基的工程显得异常艰辛与复杂。
否则,“经济快车”将无法穿越长长的扑朔迷离的隧道。
倘若我们将探寻的目光投向全国国有企业,就会发现:为数不算少的国企净利润下降,亏损面增加,企业困难加大的原因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企业的经营机制、生产结构不适应市场的经营和消费需求所致。
倘若我们进一步探求下去,还会发现:国有企业改革无法孤军突进,必须有宏观调控和经营管理体制的系统改革工程配套进行。
严峻的现实逼迫决策者必须拿出斩关夺隘的谋略与勇气来。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一概而言之,企业要尽快走向市场,进入市场,主宰市场。
邯钢改革的成功,至为关键的一条正是:他们始终以“市场”为坐标,紧紧围绕“市场”做大文章。
邯钢改革贵在更新观念。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邯钢人较早地意识到:计划经济时代“等形势、靠国家、要政策”的“等、靠、要”生存方式已经完全走不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靠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邯钢决策者敢于抓住机遇,适时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主动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开进入市场风气之先河,从而享尽抢占市场之风光。
邯钢人不无自豪地称:这是激烈的市场竞争逼出来的一台“戏”!
邯钢改革贵在牵住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牛鼻子”。
成本是衡量企业效益的综合指标。
邯钢改革从抓财务管理人手,财务管理又以资产管理为契机,改革计划价格为市场价格,企业实行全员全过程成本控制,高进高出,盈亏曝光,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目标成本体系——这就抓住了调控企业效益的根本因素。
犹如杠杆找到了支撑点,全厂职工稍一用力,便撼动了邯钢这只“经济大球”!
邯钢改革贵在如推土机般掘进,不断引向纵深。
邯钢通过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这一经营机制,以降本增效的硬指标决定职工分配份额,真正建立起了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年来,全厂累计发放效益奖金1.2亿元,实现挖潜增效额达8亿元。
由于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用工制度,以“为邯钢创效益”的实绩作为考评管理干部的标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厂分配和用人用工制度的改革。几年来,经职工考评不称职而被撤换、罢免的管理干部达22人。
强化企业管理与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两轮驱动比翼齐飞,滚动发展——是邯钢改革的又一神来之笔。
邯钢坚持走“降本增效一积累资金一技术改造一再降本增效一再积累资金一再投入改造”的集约经营之路。
成本直接制约着产品价格。
邯钢职工在全力降本减耗的同时,规定上道工序向下道工序转移的成品或半成品,实行“以质论价,质优加价,质次降价,扶优限劣”的配套措施,以此引导企业步人质量效益型轨道。
环环相扣,上下协调,邯钢产品质量逐年攀升。仅此一项,全厂近三年增创效益达5000余万元。
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
邯钢坚持各项技术指标上台阶的年度经营目标。
制订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时,诸如产量、质量、消耗、品种、工序、能耗等,均严格执行“三对照”:对照本企业历史最高水平,对照同类型企业先进水平,对照同行业先进水平一从而确定出指标上台阶的定量考核数据。
邯钢全厂综合成材率从1990年的87.9%,跃升至1995年的92.4%,五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增效3.22亿元,已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邯钢在技术改造方面实施“梯度发展、滚动前进”战略。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据市场需求和长远目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品种、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循环往复,投资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落后到先进,雪球越滚越大,经济实力越滚越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资产存量的效能。
1991~1995年,邯钢的税后利润中有45%的资金用于技改投入,技改投资中自有资金比例达到54%。
技改成功又推动了企业结构优化,形成规模效益。五年间,总资产由22亿元增至77.17亿元,国有资产增值达7.7倍,完成技改项目129项,使钢、铁、材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110万吨。
“九五”期间,一座100吨炼钢转炉和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80万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将同时在邯钢建成——届时,邯钢将实现年产钢、铁各300万吨,销售额将突破百亿元大关。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发展现代化企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指示,在邯钢化作企业发展壮大的巨大驱动力,并成为长盛不衰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显而易见,邯钢改革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发端,练内功,挖潜力,抓管理,促科技进步,闯过道道难关,大踏步走向市场,生产连年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到1996年,职工人数仅占到全冶金行业职工数0.84%的邯钢,钢产量却占到冶金行业钢总产量的2.28%,实现利润则占到全冶金行业总利润的20.2%——邯钢毫无愧色地一跃成为中国钢铁工业,乃至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楷模。
邯钢经验给予人们丰富而深刻的启示:它所展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全新的经营思路,是国有企业告别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实现集约化跨越,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可操作经营模式。
无疑,邯钢经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全国学邯钢已形成潮涌之势,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1996年,全冶金行业通过学习邯钢经验降低成本达90多亿元,第一次实现了降本节耗2%的目标。
“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美国企业没有,英国企业没有,德国企业没有,日本企业也没有。
它完全是中国模式一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经营之“宝”。
它将载着我们的国有企业驶上“经济快车”道,为开创“中国道路”而显耀出炫目的光华……
(1996年11月9~17日一稿,1997年1月2~6日二稿于邯钢二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