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道大胖-无章节名: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附录;故事中主要人物后续状况一览表(按出场顺序排列)

    我——当兵复员后考上大学,后漂泊海外。

    洪信——1973年严打中被判死缓,下落不明。

    二蔷——赴呼伦贝尔草原插队落户,后成为公社书记,易名乌兰娜其格。久寻拒见。

    二发子——某街道办事处办公室副主任,已退休。

    马三儿——现为永安道上一家棋牌店老板。

    芷江路和平——下岗后靠低保为生。

    童小辉——某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教授。

    杨乐乐——于缅甸北部山区加入缅共人民军,后任营长。不久在“滚弄战役”中牺牲,时年23岁。经与其兄探寻查实,杨乐乐牺牲时我正在内蒙古参加军演,我驾驶的坦克突然熄火,再未能重新启动。

    原载《上海文学》2015年第1期

    原刊责编 吴昊

    本刊责编 吴晓辉

    作者简介:陈九,男,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经系。1986年赴美后先后就读于俄亥俄大学国际事务系,纽约石溪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学位。现任职纽约市政府,主任数据师,居纽约。陈九从事华文文学创作多年。主要著作有小说选《纽约有个田翠莲》,散文选《车窗里的哈迪逊河》,随笔集《域外随笔》《纽约第三只眼》,以及诗集《偶然》《漂泊有时很美》等。作品曾获第四届《长江文艺》完美文学奖和第十四届《小说月报》百花奖。海外华文作家笔会会长,美国《侨报》专栏作家。

    创作谈:放不下的天津情结

    陈九

    这是我头回用天津方言写小说。

    我生在天津,三个月时去了北京,从此在北京长大。但天津有我的亲人,我去过很多次,还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对天津方言比较熟悉。我去天津走亲戚时,他们老这么对我说,只要喝高了我就满口天津话。这是他们事后告诉我的,每当第二天醒来他们就说,胖子,尼了介(你的这)天津话绝对正宗,能么回四(怎么回事)?我哪儿知道怎么回事,平常我都一口普通话,装得特正经,怎么一喝高就变戏了?

    想起天津的生活,那时我住在五大道民园一带,记忆不是平面和安静的,而像姥姥家门口唱大戏一样欢蹦乱跳,呼的涌现眼前。最突出的便是天津方言,绕着我的身体打转转,像深情的牧羊犬依恋着我。当我决定写这个故事时,敲击键盘,天津方言恍若涓流潺潺流淌,情不自禁跃上笔端。我没有选择,我发现方言的本质是情感和个性,当你的情感具体而真实时,方言就必不可少。我甚至觉得文学无法躲开方言,离开方言还有文学吗?那是讲道理吧,比如写论文,而绝非以情感为皈依的文学。

    于是一路写下去,尽兴啊,过瘾啊,蹦着脚跳啊!我开始相信他们的说法了,我喝高时肯定满口天津话,还是比较粗糙的那种。只有如此我才找得着北,才写得下去,我对这篇作品的情感诉求才有坚实的载体。我在写我心中看到的情景,像百老汇舞台剧一样满场飞舞,让情节乘着歌声的翅膀,不,乘着天津话的翅膀,尽情飞翔。让每个人物都跳出来,涌向读者身边,逼你感到他们的体温、呼吸和血腥味儿。

    我总觉得心中有种天津情结难以舍下,像端一锅饺子汤,热气嘘着我的面庞。每次回国我都去天津,可今天的天津与我心中的天津完全不同,解决不了我的情感需要。写下这个故事,本想给往事一个交代,从此放下。可是,可是,事与愿违,心中的往事却更清晰厚重起来。一个声音对我说:我说兄弟,别跟我来介个,下把呢?

    是啊,下把呢?我在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