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火的生活-肺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民间育儿讲究“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很符合中医理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开窍于皮毛”,这两句话可以解释很多看起来毫不相干的现象 :一个病人吃了感冒清热冲剂,意外发现,多年的便秘固疾就此痊愈了。一个生活讲究的公关女经理,因为皮肤搔痒去医院检查,各科转下来之后都没发现异常,最后的胸透结果,竟是肺癌晚期。这两个例子分别印证了肺和大肠、肺和皮毛的关系——前者是因为感冒药可以宣肺气,肺气宣则大便通;后者则触目惊心地提示了甚至被医生忽略的肺与皮肤的关系……

    所以,要想不上肺火,从自身做起的最简洁办法就是保持大便通畅、胃肠轻松和皮肤的有效散热,这不过是“饥与寒”的学术性表达。而有足够科学原理支撑药物食物验方,可以帮助你去肺火——“上床萝卜,下床姜,绿豆鸡蛋黄汤”。

    饱暖生肺火——不与帛绢夹厚温暖之服,恐妨阴气

    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盖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是以下体不与帛绢夹厚温暖之服,恐妨阴气,实为确论。”

    人的下半身是属于阴的,感受寒凉则增阴气,感受温暖则消耗阴气。所以,不应该穿丝棉之类保温效果太好的衣服,谨防对阴气的消耗,这是非常明确的。

    1.“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古语说“饱暖思淫欲”,人解决了基础生存如吃饱穿暖之后就要想入非非了,如性欲,那毕竟不是生命之必需。对人体来说,过度的饱暖是要肇事的,至少要催生肺火。

    这要从中医的五行学说说起。五行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具体到五脏是肝、心、脾、肺、肾。土能生金,属于土的脾胃是肺的基础,是肺之母。土如果有问题,会殃及金,若脾胃有火,肺也不能幸免,所谓“母病及子”。

    老人带孩子都知道“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只要一摸孩子手心儿热了,就要知道是吃多了,积住了,有胃火,稍不注意就会转为肺火,这时的孩子最容易得气管炎、肺炎。

    导致肺火的原因还有衣服穿得过多,特别是孩子。北京儿童医院每年都要接收很多“复感儿”——这些孩子患了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一般 12岁以下,每年上呼吸道感染要发生 5~ 7次,或下呼吸道感染发生 2~ 3次,有了这个频率才叫“复感儿”。究其根源是穿得太多,是捂出来的病。

    朱丹溪在《慈幼论》里说,人 16岁以前,“惟阴长不足,肠胃尚脆而窄,养之之道不可不谨。童子不衣裘帛。裳,下体之服。帛,温软甚于布也。盖下体主阴,得寒凉则阴易长,得温暖则阴暗消。是以下体不与帛绢夹厚温暖之服,恐妨阴气”。就是说孩子穿得多会导致火大,消耗真阴。

    穿衣和肺火之间的关系,就是中医说的肺和皮毛之间的密切联系,原话是“肺开窍于皮毛”。有时候,脸或后背、前胸的皮肤会长一种很小的粉刺,一般情况下是肺火而不是胃火导致的,只有清肺火才能彻底

    治疗。北京中医院皮肤科的陈勇教授针对这类粉刺有个偏方:用芹菜和梨榨汁,在春天干燥时多喝,能减少粉刺冒头。梨和芹菜都是能入肺经清肺火的,还有补阴的作用,阴足了,火自然会降下去。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纾难接诊过一个女金领,年轻而漂亮,说她突然间觉得后背皮肤发痒得厉害,查遍了皮肤科、免疫科都没问题,后做了全身体检拍 X光片才发现肺里有阴影,居然是肺癌,且已经是中晚期了!正合乎中医“肺主皮毛,开窍于皮毛”的概念。皮肤是有呼吸和散热功能的,衣服穿得过多或房间温度过高,皮肤的呼吸、散热功能肯定受阻,热出不去,郁在里面就成了肺火。有肺火时是最容易感冒的,一般比没有肺火的感冒要重,要复杂。因为人着凉时,毛孔是紧缩关闭的,中医说法就是“表气被束缚”,内里的火散不出去,

    感冒也就更重一层。

    2.城里人感冒多属“寒包火”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其人素有郁热,而风寒束之,热在内而寒在外,谚云‘寒包火’也。”人如果平素内里就有热,再感受风寒,热在内寒在外,就形成了民谚所说的“寒包火”状态。

    现代人的感冒多属“寒包火”型的——就是外边受了寒,身体里面173却有火。却有火。

    人上火和自然界的火有共同特点,都是燃烧,都会有发红发热的现象。如果有鼻涕和痰,颜色一般都是黄色的,严重时清晨咳出的痰可能是棕红色的,这就是肺火的特点。很多人因此而担心是肺癌的吐血。

    其实,真是因为咳血而发现的肺癌并不多,特别是女性,又不抽烟,她们如果得肺癌一般容易是腺癌;而腺癌往往长在肺的周边,不靠近气管、血管,所以首发症状一般不是咳血,甚至会是和肺癌挨不上边的症状,如前面说的皮肤瘙痒、关节疼、嗓子哑、失声等。因为肺癌在形成能通过 X光检查发现的肿块前,已经在血液里分泌了异常物质,这些物质随血液流到身体其他部位,就产生了和肺癌初看起来毫无关系的“肺外症状”。正是这个原因,女性得肺癌更容易被误诊,被发现时往往都是中晚期。

    这种令人疑惑的棕红色分泌液,是人经过一夜的肺火烧灼之后,肺内、咽喉部分的分泌液被浓缩的结果。

    属于“寒包火”类型的感冒症状是发烧,全身皮肤发紧,汗很少,这是表寒;同时还有大便干、嗓子疼、呼吸时觉得自己的呼吸道是热的、痰和鼻涕发黄发红、舌头质地也很红、总觉得口渴咽干等症状,这是内里有火。治疗“寒包火”比单纯的着凉复杂,不清火,感冒就很难治好。

    如果吃中成药,一般要用感冒清热冲剂或者通宣理肺丸,使身体微微发点汗,借以发散包在体表的寒气,用中医的话就是在“解表”。同时必须配合黄连上清丸或双黄连口服液之类,清内里的火热有时候要缓泻一下,才能内外兼顾。

    这种年年都见的“寒包火”感冒趋势,说明肺火盛已经是城市人群难以避免的常态了,和屋子取暖设备过好、食物过分精良有很大关系。

    肺与大肠相表里——泻肚等于清肺火

    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下降,大肠才能传递糟粕,大便得以通畅。二者在人体十二经脉和脏腑表里的互相联系上极为密切。

    1.感冒清热冲剂治好了顽固性便秘唐宗海《医经精义》:“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要依靠和它相表里的肺,肺气能下达,大肠才能传导正常。

    有个朋友是顽固性便秘,用过很多通便的药,都无效,后来有一次感冒了,吃感冒清热冲剂,发现那几天大便竟是从没有过的顺畅,从此感冒药成了她常用的通便药。这种奇特的疗效再次证明中医“肺和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正确——只有保持肺气的宣畅,大肠传导糟粕的功能才能顺畅。对此,中医还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叫“提壶揭盖”。

    茶壶里的水如果是满的,只要盖子盖得严,水就很难从壶嘴倒出来,只有揭开了盖子,水流才能畅快。感冒清热冲剂里的荆芥和杏仁都是能宣散肺气的,等于是在揭开肺和大肠形成的容器盖子,糟粕自然就排泄出去了。因此,无论是因为气管炎、肺炎还是流感引起的发烧,只要大便不通畅,即便是烧退下来了,过一会儿体温还会再升上去。要想让肺火出去,必须保持大便通畅,因为大肠是肺火的排泄通道。大便不通的人容易长粉刺、痤疮,也是肺火出不去而壅滞在上的结果。

    如果是因为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患者本身体质不很差,可以用缓泻的药泻泻肚,病就好得快。其实,泻药用好了,能起到补药起不到的效果。

    2.两天三次大便最健康张从正《儒门事亲》:“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唯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其余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

    疾病并非人体素有的,或从外而入,或由内而生,都是邪气导致的。邪气侵犯到身体,需要快速地攻下去,凭什么把它留在体内?只有脉象已经出现虚脱而且没有外邪和积滞的,才可以考虑到补益。其他有邪气积滞的人考虑补养,都是类似鲧以堵来治洪水的办法。

    金元时期中医四大名家之一的张从正开创了用泻药治病的先河。张从正从医时社会上流行温补。当时的人“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医生便投众所好,即便遇到有积滞的、原就有内热的人,也想方设法地补,于是很多人补出病,补出火来。

    在这个背景下,脾气张扬豪放的张从正提出了“以攻为补”,就是通过让病人出汗、呕吐、泻肚三个猛法去火,去除体内污垢,真是所谓“医如其人”了。

    医书上对张从正的评价是“为人放诞,无端仪”。“无端仪”就是不守规矩、桀骜不驯的意思。他的治病理论很像他的个性,敢下手,讲究“以攻为守”、“邪去而内安”。他认为,只要把“非素有之邪”去了,人的正气就恢复了,吃具备杀伤力的泻药与吃善意可拘的补药能起到相同的效果。

    张从正因医术高明,泻药用出了名堂,曾被召入太医院做御医。但他“无端仪”的个性受不了那里的规矩,不久就辞职回家,接着按他“君子贵流不贵滞”的准则开泻药去了。他对泻药的使用方法,非常适合饮食越来越精良、被饱暖涣散了生命力的现代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是科技部“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撑项目“亚健康”课题的第一负责人。他提出,过去人们一天一次大便最正常,但现在的生活背景、饮食条件下,以两天三次最好,使胃肠保持轻松的,不是揣得满满的,包括肺火在内的后患也就少了。“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要想长寿,腹中常清”都是这个意思。

    具体到缓泄,现在有个纯大黄制剂,叫“新清宁”,还有两种成药,“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可以在呼吸道感染时配合使用,以保持大便通畅为度。

    3.常用感冒药怎么分寒热肺火容易在两个季节出现,一个是春天,一个是秋天。

    中医理论认为“肺为娇脏”,因为娇,所以最容易被外邪感染,春瘟首先影响的就是肺,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嗓子疼、扁桃体发炎,之后是咳嗽、气管炎、肺炎,流感也容易在此时发生。中医一般按“春瘟”治疗,如果自己吃药,应该选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丸。按西医说是抗病毒,按中医说是清热凉血。

    还有一种吃得更加普遍,是感冒清热冲剂,和感冒退热冲剂只一字之差。需要提醒的是,感冒清热冲剂其实不能清热,它更应该叫“感冒去寒冲剂”。这是一个典型的名实不副的中成药。它的去火作用很小,而散寒的作用很大,如果你只是嗓子疼,又没有发冷或发烧,用它还真可能是用反了,因为药里面有发汗的荆芥,是性质偏温的疏散风寒的药,吃了会上火,嗓子会更疼。

    感冒清热冲剂不能清肺火,却能使被风寒闭住的肺气宣散开来。冬天穿得少了,着凉了,或者夏天被空调吹着了,身上感到发紧、酸疼,

    且没有一点汗,吃了感冒清热冲剂就能出身透汗。它是通过发汗使火散出去,并不能入里清热。还有一种柴胡冲剂,和感冒清热冲剂的作用是相仿的,退烧效果更明显。

    如果是因为着凉引起的感冒,只是头疼、体温有点高、身上发紧、没汗,可以不吃药,拿杯热茶去蒸个桑拿,或是用很热的水烫脚,烫到浑身微微出汗,再蒙头大睡一晚,第二天就轻松了。也可以吃一片阿司匹林或感冒清热冲剂,总之是吃了能出汗的药就可以——汗出了,外邪也就去了。

    只要身体不是很虚,感冒了一定要适当出汗;如果不出汗,表不透,外邪就会入里。现在的人体质偏热的多,无事还三分火呢!邪一入里就更要化热了,这时候咳嗽会加剧,会把气管炎、鼻炎等毛病都带起来。

    但是,如果肺火很重,咳嗽黄痰,有口鼻生烟的感觉,吃这个感冒退热冲剂不能治本,更适合吃的是双黄连口服液或者羚羊清肺颗粒加养阴清肺糖浆——前两个用来清热,后一个用来滋阴,阴不亏了,清热才有后盾。

    中医治病向来分寒热,感冒咳嗽的药也一样。不搞清楚这个,简单的感冒能治反了,治重了。

    温热性质的感冒药:

    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丸:这两种中成药适合天气冷时的感冒,即便当时有内热,有肺火,因为季节的原因,疏散体表的风寒总是必须的。没内热,肺火不重的,可以单独吃这两个药,出身透汗就好了;如果有肺火,也要和清热药比如黄连上清丸之类的配合使用,单纯清肺火是不够的。

    寒凉性质的感冒药:

    双黄连口服液:在春天又热又燥,流感、传染病流行季节感冒最适合用它。春天的感冒一般都是偏于风热的,嗓子疼、发烧也能同时解决。羚羊清肺丸:它的清肺火作用比双黄连口服液重,因为药里有大黄和羚羊角,适合那些痰多且颜色发黄、感冒后鼻涕里带血、嗓子红肿且发烧,体温在 38℃以上的人。这种人到下午发烧会严重,可以用一袋柴179胡冲剂或感冒清热冲剂配两颗羚羊清肺丸,然后睡个午觉,症状会明显缓解。

    银翘解毒丸:这个药主要是疏散风热的,对流感季节的感冒最适用。它的清肺火力量不及羚羊清肺丸,用来治疗春秋季节相对单纯的感冒发烧比较合适。

    羚翘解毒丸:这个药的清火作用比银翘解毒丸略重,因为里面添加了羚羊角,现在羚羊角已经被水牛角替代,但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内热上火仍有效。

    芎菊上清丸:主要治疗因为感冒引起的热性头疼,病毒感冒中偏热的多,但热又不是太重,方子中主要是疏散风热的草药,治疗头疼的药物很集中,所以只要不是因为受凉引起的偏头疼都可以使用。

    止咳橘红丸:这个药适合用在慢性支气管炎复发时,特别是老年人。方子组成比较复杂,兼顾到的脏腑也多,肺脾都包括其中,照顾到脾是为了健脾化痰,减少“老慢支”的痰量。里面还有些去火的药物,比如石膏,适合慢性病的急性发作、合并急性炎症。如果是新发的上呼吸道感染,虽然也咳嗽,最好选择有解表的感冒药物,如通宣理肺丸,止咳橘红丸中的药物没照顾到这一点。

    养阴清肺糖浆:这个药在干燥季节即使没有感冒也可以常吃,里面有很多养阴的药,去火的力量并不大。觉得嗓子干涩、发痒,鼻子干燥出血,都可以用它润燥,感冒后咳嗽不出痰时也可以吃,能润肺,使干咳减轻。如果真是发烧了,用它效果就弱,需要配清热的或散寒的药,此药只能帮助减少发烧引起的阴伤。

    “防火”“防寒”之道

    《叶天士医案》:“燥气上受,先干于肺,令人咳嗽。”燥气伤人首先伤肺,引起咳嗽。

    1.“上床萝卜,下床姜,绿豆鸡蛋黄汤”《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度饮食,肠胃就要受伤。

    姜良铎教授有几条养身经验,其中就有少吃,以减少肠胃的负担。这位对毒、火的治疗都非常在行的中医专家认为:“少吃为养,多吃为毒。”毒可以化为五脏六腑的“火”,因为体重增加一公斤,心脏、肝脏、胃肠都要为养它增加成本,心脏会加倍地泵血,肝脏要加倍地解毒,所以少吃很重要。

    他总结出几个比例可供大家参考:

    65岁以上的人吃五成饱,55~ 65岁之间吃六成饱,45~ 55岁之间吃七成饱,35岁时吃八成饱,30岁以前吃九成饱。总是欠一点。吃多了,特别是冬天吃多了,消耗的机会很少,就要积蓄下来,到了春天就要找个薄弱点突围,成为肺火的发源地。

    除了饮食节制,保持胃肠轻松还有个办法,就是多吃萝卜。注意,是白萝卜、水萝卜,而不是胡萝卜。因为胡萝卜本身不是萝卜,没有萝卜的消食作用。

    中医有条养生经验,叫“上床萝卜,下床姜”,就是说睡觉之前多吃萝卜,起床之后多吃姜。睡觉前吃萝卜是为了保持胃肠的通畅,不要带着一肚子积滞入睡,也就不会上火;吃姜是为了散寒,起床之后就要

    接触外界,遭遇寒气湿气,常吃姜能对受寒防微杜渐。

    萝卜是助消化的,萝卜子在中药里叫“莱菔子”,常用在饮食积滞时。萝卜是很民间的食物,由于意识到它的好,就粗粮细做把它端上了皇帝的饭桌,用鸡鸭汤煨着,既遮了萝卜的荤气,又发挥了它的保健功效。

    说到去火排毒,姜良铎博士还推荐一个自己常用的方子,在刚开始

    供暖、屋里温度增高或春天刚到来、气候开始温暖干燥时应用,叫“绿豆鸡蛋黄汤”。就是将绿豆煮到刚开花的程度,这时候汤已经变绿了,用变绿了的汤冲鸡蛋黄,没有糖尿病的可以加点冰糖,每天喝上两次,解毒去火的效果非常好,对于春天干燥温热带来的上火、干咳、口干、唇舌干燥很有效。

    鸡蛋黄在中医里是入药的,可以滋阴泻火。有个经典方子叫阿胶鸡子黄汤,其中鸡子黄就用了两枚,方法是将其他药物煎好后,用药汤趁热把新鲜的鸡蛋黄冲熟了喝,治疗阴虚导致的头目晕眩、舌红苔少等阴液被虚火灼伤之后的状态。

    民间老百姓也常用鸡蛋黄治病,长期慢性的咳嗽又没什么痰的,临睡前用开水加冰糖把一个生鸡蛋黄冲熟,趁热喝下,对干咳有安抚作用。这种咳嗽一般是生病日久伤了阴,鸡蛋黄起滋阴作用。特别是那种已经没有炎症、化验血象时白细胞也不高,但就是咳得能把胸都震痛的时候,冲鸡蛋黄喝的效果很好,因为那时人体已经进入了需要用养阴来善后的阶段。

    一提鸡蛋黄大家就会想到胆固醇,姜良铎博士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是:鸡蛋黄不等于胆固醇;一天食用不超过 4个鸡蛋,就对胆固醇没太大影响。国外的相关研究很支持姜良铎博士用鸡蛋黄治病的学说,这个研究发现:血浆总胆固醇太低,死于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就增加。我国的相关调查也显示:当血浆总胆固醇≤140mg/dl(我国将血浆总胆固醇≥ 180mg/dl定为正常血脂上限),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并没有增长。也就是说,在胆固醇上过分的忌口是防御过度。

    有个老中医,每到春天,他就由喝茶改喝芦根茅根水了,至少要喝一个星期。就是从药店买回芦根 20克、白茅根 20克,煮水当茶喝,可

    “防温病”。我后来也效仿,喝起来有草的清香,且带微微甜味,喝后确183实很舒服。如果你觉得自己开始上火,或是天气干燥得让你浑身不舒服,皮肤好像干得起皮,喝这种芦根水很有帮助。毕竟“肺与皮毛相表里”,肺得滋润了,皮肤也就不那么干燥了。实很舒服。如果你觉得自己开始上火,或是天气干燥得让你浑身不舒服,皮肤好像干得起皮,喝这种芦根水很有帮助。毕竟“肺与皮毛相表里”,肺得滋润了,皮肤也就不那么干燥了。

    《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写的,其中少不了清热去火的经验。现在我们治疗热伤风、热性感冒用的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的雏形这本书里都有。书里有个方子对清肺降火非常有效,是由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甘蔗汁配制的,叫“五汁饮”。如果你发烧,或发烧刚退时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也发黄,乃至心烦意乱的,喝它能很快起效,因为五种药物也是食物,全是入肺经的,去肺火非常有针对性。

    2.上班族滋肺养胃绝招《内经》:“秋伤于燥,上逆而咳。”秋天最容易被燥所伤,燥伤之后就要咳嗽。

    秋天易伤肺是因为气候干燥,特别是北方,秋天是“燥金主令”,燥气首先伤肺,所以秋天的咳嗽一般都是干咳无痰,再就是口干舌燥,养阴清肺糖浆、秋梨膏、蜂蜜应该在秋天常备。

    上班族很忙,只要计划好了并不耽误保养。上班前用凉水把银耳泡上,用凉水泡的银耳炖起来容易出胶;下班回来后把泡好的银耳放到电沙锅里炖,炖到六分烂时,把带皮的梨切成块放进去一起炖,然后把沙锅调到保温钮,加适量冰糖,第二天起床时就能吃上一杯银耳羹了,接下来的一天你会感到干燥状况明显好转。银耳冰糖梨水或银耳羹应该是秋天的主打保养品。还有一道沙参玉竹鸭汤,很适合温燥时滋养肺胃。沙参和玉竹都是入肺胃经的养阴药,在治咳嗽、嗓子干疼的药物中总会用到。可以在药店各买 15克、20克,再将半只鸭子用水焯过,去掉血水,和沙参、玉竹一起放在沙锅里煲汤,煲到鸭肉熟了、汤变浓了就可以了。煲这种汤时,不要加葱姜等任何作料,只用沙参和玉竹,汤煲好后只加盐来调咸淡。这种汤会带有香米的自然清香,煮熟的沙参和玉竹也很好吃。这种汤在燥热难耐时非常适合,因为沙参玉竹是滋阴的,兼有清热作用,鸭子比鸡的性质要偏凉,和沙参、玉竹配绝对没有上火的问题,平补之中略带清热的作用。

    3.手指放血能去肺火我怀孕 5个月时,平时就好发炎的扁桃体发炎了,是典型的肺火。孕妇比平常人更容易上火,因为在怀孕早期体重一般已经增加10%了,增加的都是脂肪,这是为了孕育新生命准备的能量。脂肪增加了,就多了上火的条件,何况本身就是容易上火的人——以前基本上每年都要因为扁桃体感染病几次,发烧、嗓子疼、头疼得好一阵折腾。

    因为是怀孕,去火药、消炎药都不敢吃,就想起了针灸课上讲的放血。中午吃完饭就闭着眼在少商、商阳两个穴上用三棱针扎了两针,挤出几滴血,又喝了一大杯冰糖梨水,然后就踏实地睡了个午觉。连我这学中医的也没想到,穴位放血的办法能这么灵!一觉醒来,一直疼得不185敢咽吐沫的嗓子轻松极了。我乘胜追击,使劲喝水,什么药也没吃,就把一场眼看要“燎原”的肺火遏制住了。敢咽吐沫的嗓子轻松极了。我乘胜追击,使劲喝水,什么药也没吃,就把一场眼看要“燎原”的肺火遏制住了。

    少商是肺经的井穴,井相当于源头的意思,位于拇指的桡侧指甲角旁。商阳是大肠经的穴位,位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刺少商是清肺火,刺商阳相当于吃通便药,把肺经的火从大肠排出去。用三棱针点刺这两个穴位放血,对急性的咽炎、扁桃体炎、扁体化脓非常管用,效果比吃药要快得多。

    清肺火,刮痧也很有效。肺火引起的感冒、发烧,一般体温很高,咳嗽痰很黄,舌头很红,可以从后背督脉的大椎穴,一直从上往下刮到至阳穴。

    大椎穴就是脖子后边,低头时最突起的那个锥体周围。大椎穴有很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力刮几下,使这个部位发红。如果肺火重,这个穴位很快就发红出痧了。出痧后多喝水,不要让刮痧部位着凉,再睡个好觉,你会觉得轻松很多。

    一般情况下,这种去火的刮痧,要在以前的痧消退时再刮。已经出的痧,一般要 5~ 7天才会消退;到了痧消退、摸起来不是特别疼时,可以再进行第二次刮。如果属于保健性质的,每天刮刮自己,就不要求出痧,每天轻微刺激就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