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1章第14节 词

    词的概念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

    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

    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

    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

    字以外为长调。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

    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

    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所以给

    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

    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一是本来是乐曲的名称。《西江月》、《风入松

    》、《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二是摘取一首词中的几

    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

    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

    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

    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

    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

    是长短句罢了。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

    。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三叠就是三阕,四

    叠就是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

    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

    词”。“填”,就是依词谱填写的意思。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

    填。

    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显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

    词,一读就知道这是从七绝或七律脱胎出来的。例如《菩萨蛮》前后阕末句本来用拗句,但

    是后代词人许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万树《词律》不得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

    前后阕末句都用了律句,那么,整首《菩萨蛮》都的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组成的了。不过要

    注意一点:词句常常是不粘不对的。像《菩萨蛮》开头两句虽然都是律句,但它们的平仄不

    是对立的。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是律句,连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

    等,也多数是律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须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无眠”。两个三字

    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绿蓑衣”。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云淡”,(仄)仄平平如“怒发冲冠”。两个四字律句用

    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如果先平脚,后仄脚,则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我们把平起变为仄起,仄起变为平起,就扩展成为六字句。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

    乘风归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红旗漫卷西风”。两个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长缨

    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声,则第五字往往用平声

    ;如果第三字用平声,则第五字往往用仄声。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声如“引

    无数英雄竞折腰”。第三字用平声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

    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

    应有恨、何是偏向别是圆”。又如“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

    特种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较特别的仄脚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脚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

    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脚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

    ,但是特种律句则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忆秦娥》前后阕末句,依《词律

    》就该是特种律句。其实,前后阕倒数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种律句。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梦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种律句。如“宁化、清流、归

    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

    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头两句

    。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一般用对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园春》前阕第四

    五六七两联,“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后阕第三四五六两联,“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以两句对两句,跟一般的对仗不同。

    像这样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

    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例如《水调歌头》前阕第五六两句,后阕第六

    七两句,等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

    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除了这两点之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