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蓝天下我们如何呼吸
每年入冬以后,罕见大雾天气频发。在冬季,早晨和晚上正是城市供暖锅炉工作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气相结合,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就形成了难以散去的大雾。
没有狂风、暴雨那么刺激,没有沙尘暴、冰雹那么残暴,雾给人的感觉是温和的,甚至带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然而,气象专家指出,仅仅从对交通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上来看,看似朦胧的雾其实比暴雨、沙尘暴甚至狂风和冰雹都大。每一次朦胧大雾的发生,都会让雾区内所有的人们、交通线路甚至整个城市付出很大的代价。
城市越建越大,雾天越来越多,连续雾时间段也越来越长。这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大雾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其形成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水平方向静风现象的增多。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大楼越建越高,增大了地面摩擦系数,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污染物横向的稀释越来越少,空气质量也下降很快。二是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污染物是从气温高的近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的。但在逆温现象下,近空的气温反而比高空更低,导致污染物停留在近空,排放不出去。这就使得逆温层像一个锅盖一样盖在城市上空,极易导致大雾的出现。三是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车辆的迅速增加,污染物排放和城市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碰到雾天尤其严重,对城市居民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河南郑州交警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一个大雾天,郑州市平均会出现 10起左右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由此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大雾除了加重交通拥堵之外,还会导致局部地区交通瘫痪。
虽然世界各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并未表明雾会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交通事故的危险性,但许多严重的交通事故都和雾有关。其理由正如许多有关高速公路大雾重大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那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能见度低,速度过快,车间距过小……”
另外,大雾增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市病频频发生,城市公共危害日益加剧。每到秋冬季节,到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人数会比平时明显增续时间较长的大雾天里,人体长时间多。由于雾天空气中有害颗粒物增多,得不到太阳的“普照”,严重影响了且污染物不易扩散,致使心血管、呼人的健康,这对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儿吸道疾病患发几率明显上升。人在持童少年尤为不利。
1952年 12月,英国伦敦地面气压低且没有风,潮湿而沉重的空气压在上空,使伦敦一连好几天沉浸在浓雾之中,冬季居民大量烧煤取暖和工厂烧煤用的成千上万个烟囱在浓雾中喷吐着大量黑烟,烟雾中的三氧化二铁使二氧化硫氧化产生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上形成酸雾。当时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含量比平时高 5倍,4天中有 4000余人死亡,之后的两个月中又有近 8000人死亡。这就是伦敦的烟雾事件,也是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
1930年12月1~5日,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在逆温条件下,炼焦厂、炼钢厂、硫酸厂和化肥厂等许多工厂排放出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使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 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家畜也纷纷死去,是 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这是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之一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48年 10月 26~ 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大部分地区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加上 26~ 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致使 5911人发病,占全镇人口 43%,其中 20人很快就死亡。症状是眼痛、喉痛、流鼻涕、干咳、头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这是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之一的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之一。自 1955年以来,日本四日市石油冶炼和各种燃油产生的废气,使整个城市终年黄烟弥漫。全市工厂粉尘和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高达 13万吨。空气中的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烟雾,被人吸入肺部以后,使人患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多种呼吸道疾病,重者会发生急性重型肝炎、肝性脑病以至死亡。1961年哮喘病发作,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而自杀,1972年全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 817人,死亡 10多人,到 1979年 10月底,当地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达 775491人。
在 20世纪 40年代初期,美国西部的太平洋海滨城市洛杉矶,因其临海、靠山、自然风景优美,所以常年阳光明媚,只有几天下雨,气候温和。自从 1936年在洛杉矶开发石油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洛杉矶飞机制造和军事工业迅速发展,洛杉矶变成美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海港,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的美国第三大城市。据统计,洛杉矶在 20世纪40年代初就有汽车 250万辆,每天消耗汽油 1600万升。由于汽车漏油、汽油挥发、不完全燃烧和汽车尾气,城市每天都会排放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洛杉矶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城市,处于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口袋形地带之中。虽然在海上有相当强劲的地面风,但此风并不穿过海岸线。海岸附近吹着风力过小的西风和西南风将城市上空的空气推向山岳封锁线,还有反气旋、下沉气流、逆温等因素造成污染物滞留在市区很难散去。20世纪 40年代初开始,在每年夏季至早秋的晴朗日子洛杉矶上空就会出现一种浅蓝色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中含有很多高浓度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乙醛和其他氧化剂,会使整座城市上空变得浑浊不清。不仅如此,此种烟雾还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1943年以后,离城市 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1952年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中,洛杉矶市死亡 400多人,且都是 65岁以上的老人。这是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之一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中国也发生过类似的光化学烟雾事件。20世纪 70年代,甘肃兰州市西固地区出现光化学烟雾事件,引起当地居民的眼睛红肿、流泪以及呼吸道刺激。当地的炼油厂和发电厂的大量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排放以及特殊的山谷地形是造成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自此,我国频繁多次出现这们要重视环境污染问题,走可持续发类事件。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我展的道路。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排放逐渐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一些大城市的大气污染已逐渐由煤烟污染型转向汽车尾气污染型,或成为具有二者综合特征的污染。有调查显示北京和广州大气中大约 80%的一氧化碳和40%的氧化亚氮均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尾气的成分比较复杂,含有上千种化学物质,一般可分为气体(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醛类等)和颗粒物(炭黑、焦油和重金属等)两大类。汽车尾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具有刺激性,对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具有不利影响,具有诱变和致癌效应。
1.刺激性效应
伴随大量的黑烟,汽车尾气具有典型的刺激性异味。目前尚无法确定这种异味是由何种物质所引起的,但有人认为这种异味的产生取决于排出物中分子量大于 80的那部分混合物。急性眼刺激是汽车尾气排放物引起的急性反应中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尾气中的一氧化氮,可转变为硝酸,从而对眼睛产生刺激作用,尾气中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等醛类物质也可引起急性眼刺激症状。高浓度的汽车尾气还能引起头痛、喉痛、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和诱发哮喘发作。不仅如此,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将造成更大的伤害,主要表现为眼睛和黏膜受刺激、头痛、呼吸障碍、慢性呼吸道疾病恶化、儿童肺功能异常等。汽车尾气含有大量损害呼吸道和肺泡功能并可导致癌症的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户外锻炼应远离繁华的公路,锻炼时间不宜太晚。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点靠近人体呼吸带,人体呼吸系统成为其对健康危害的主要靶器官。研究认为,长期接触汽车尾气可直接刺激人体呼吸道,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下降,导致暴露人群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呼吸困难的发病率升高,肺功能下降等。动物实验表明:长期吸入柴油颗粒物可引起肺部清除能力下降,长期大量的炎症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的浸润,使细胞膜受到损害;肉眼可见肺部形成明显的碳素沉着、斑点等病理改变,显微镜下可见肺泡内大量沉着的颗粒物、肺泡Ⅱ型细胞、间质组织和胶原纤维增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吞噬了颗粒物的巨噬细胞,并在肺部形成片状斑点。肺部清除颗粒物的半衰期延长,巨噬细胞功能和免疫力下降,感染细菌能力明显增强,最终损害肺的通气功能,造成慢性损伤和病变。
3.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汽车尾气颗粒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诱发机体出现超常的免疫反应如变态反应,另一方面引起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损害。流行病调查发现,近年来工业化国家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汽车尾气颗粒物进入肺部后,肺泡巨噬细胞将整个颗粒物吞噬,并释放出一系列细胞因子和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核转录因子,而前炎症因子或沉积于肺部的颗粒物进一步作用于肺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使其分泌黏附因子及细胞因子,这些黏附因子及细胞因子使各种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等)聚集,从而导致炎症发生。一方面,炎症是机体防御的反应,另一方面,过度的炎症将导致机体的病理损害。
4.诱变和致癌效应
机动车尾气污染所引起的诱变和致癌效应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汽车、柴油车尾气中颗粒物的有机提取物具有致突变性;柴油机排出的颗粒物可抑制细胞间隙通信功能,随着细胞恶化程度的增加,细胞间通信功能下降的程度也增加。研究者对 14225名卡车司机进行了 10年的随访研究,以非暴露职业人群作为对照发现,卡车司机的肺癌死亡率显著增加,因此认为汽车尾气暴露是人类肺癌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亦可使人体呼吸系统以外的其他部位的肿瘤发病率升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职业暴露于汽车尾气亦可使某些部位肿瘤发病危险增加,如甲状腺癌、乳腺癌、周围神经系统癌和唇(舌)癌等。
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的废气所含性中毒,甚至引起死亡。长期在低浓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对人体的危害主度污染环境中地接触,将使人体质下要表现在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在突发降,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下,引起性的高浓度污染物作用下,可造成急支气管系统疾病,诱发癌症。
1.粉尘污染的健康危害
粉尘有固态和液态两种形态,其粒径范围为 0.01~ 500微米。人吸入肺部的粉尘量达到一定数值时,能引起鼻炎、各种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等。粉尘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协同作用能加剧对人体的危害。当二氧化硫的浓度≤ 0.4毫克/立方米时,一般情况下,人体不会受到严重危害;但这时若存在 0.3毫克/立方米的飘尘,呼吸道疾病将显著增加。大量吸进含有重金属元素的粉尘危害性更大。粉尘能吸收大量紫外线短波部分,当空气中粉尘浓度达 0.1毫克/立方米时,紫外线将减少 42.7%;浓度为 1毫克/立方米时,减少 71.4%;达到 2毫克/立方米时,则令人难以忍受。另外,烟尘使光照度和能见度减弱,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交通秩序,造成事故的多发。某些粉尘,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若存在足够的火源(高温、电火花、摩擦等)将引起爆炸。粉尘的粒径越小,环境湿度越小,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2.有毒气体的健康危害
(1)二氧化硫:是无色、中等强度的刺激性气体,极易溶解,易被上呼吸道系统的潮湿通道吸收。二氧化硫主要刺激黏膜,引起呼吸道疾病。当吸入浓度为 5毫克/立方米的二氧化硫时,鼻腔和呼吸道黏膜都会出现刺激感;当吸入浓度超过 10毫克/立方米时,不仅有强烈刺激感,而且还会发生鼻腔出血、呼吸受阻等现象。二氧化硫往往很少单独存在,通常与多种污染物共存于被污染的大气中。吸入含有多种污染物的空气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往往比它们各自作用之和要大得多。二氧化硫和浮尘结合在一起进入人体的肺部,会引起各种恶性疾病。更严重的是二氧化硫与氧气和水汽在金属离子的催化下,将迅速光氧化而形成硫酸雾,酸雾粒子易侵入机体肺泡,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而导致死亡。
(2)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有毒、难防的气体。一氧化碳被人体吸入后,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生成碳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又不易解离,可造成全身各组织缺氧而引发各种病症。
(3)臭氧:是一种带有鱼腥味的强氧化剂。其密度为空气的 1.66倍,常集聚在办公室的下层空间。臭氧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引发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会造成人神经中毒、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 E有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加速衰老,致使孕妇生畸形儿。
(4)碳氢化合物:是脂肪烃和脂环烃在生物学方面一般属于惰性物质。即除单纯的窒息作用外,人体只有在吸入高浓度的、分子量大于丙烷的气体时,其才有使人头晕、动作失调、丧失神志等中枢神经作用及麻醉作用。芳香烃如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和异丙苯等在生物学方面属于活性物质。皮肤反复接触液态芳香烃将引起皮炎,吸入液态的芳香烃将引起肺水肿、肺出血。暴露在高浓度的芳香烃蒸汽中,将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困倦、痉挛、丧失神志以至死亡。其中,苯还能使人慢性中毒,破坏骨髓的造血功能,出现再生不良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含苯有机废气主要来自石油加工、有机合成、喷漆、制鞋及各种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苯系物(苯、甲苯、二甲苯)蒸汽。目前我国“三苯”危害比较严重,特别是在喷漆行业和制鞋行业,多次发生污染事故。1996年 2月,福建省发生了因“三苯”废气污染造成制鞋工人中毒致死的恶性污染事件。而多环芳烃中有不少物质被认为是致癌物质,研究和动物试验表明,这些物质中苯是强致癌物。
(5)其他废气:氨气,对于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人吸入高浓度氨气时,将引起呼吸道深部及肺泡损伤,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和肺气肿。氰化氢是一种极度危害毒物。如 经毒物,主要从呼吸道侵入人体而致人中毒,浓度较低时出现眼睛刺痛、 气体,可立即停止呼吸而死亡。硫化 流泪、呕吐,有时发生肺炎、肺水肿,急性中毒后遗症是头痛、智力降低等。 说到粉尘,人们大概都略知一二。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因机械过程(破碎、筛分、运输等)而产生的微细粒子,能在气体中分散(悬浮)一定时间的固体粒子,称为粉尘。粉尘的粒径范围很广,由细至 1/10微米到数百微米。习惯上对粉尘有许多名称,如灰尘、尘埃、烟尘、矿尘、沙尘、粉末等,这些名词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国际上将粒径小于 75微米的固体悬浮物定义为粉尘。大气中过多或过少的粉尘将对我们的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生产性粉尘可能会诱发事故,也是人类健康的天敌,会诱发多种疾病。
粉尘存在于很多行业和领域。煤矿、冶金行业、生产制造行业(如纺织、木材加工)等粉尘危害比较严重。对煤矿来讲,空气中积聚的煤尘容易引起爆炸。在其他行业,粉尘也是影响生产安全的罪魁祸首。粉尘积聚具有降低产品质量、加速生产设备老化等副作用。对职工来说,粉尘的危害显现在对身体健康的侵害上。长期生活在粉尘浓度高的环境中,呼吸系统发病率会增加。特别是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发病率显著增高,且又可促进这些病人病情恶化,提前死亡。一些化学物可附载于粉尘,随呼吸进入人体成为肺癌的致病因子。许多重金属如铁、铍、铝等的化合物附着在颗粒表面上,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在作业环境中长期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粉尘,可以使人得硅肺病。这类疾病往往发生于翻沙、水泥、煤矿开凿等工作中。
粉尘的危害与粉尘的性质,浓度、粒度等有密切的关系,表示除尘装置性能有多种方法,从环境卫生的角度来看,这些性质中最重要的是除尘装置出口处气体中含尘浓度(即单位体积气体中所含粉尘数量,以 mg/m 3表示),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规定了作业场所中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深度标准、排放标准。
长期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解决粉尘危害,如密封尘源、通风除尘、个人防护、温法打扫以及开研制新的除尘设备、采用相应的粉尘治理措施等。
生产性粉尘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吸入生产性粉尘的人容易患慢性鼻炎、咽炎、支气管炎,长期吸入大量重金属粉尘还可引起职业中毒或呼吸道肿瘤,最严重的可引起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尘肺。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很快,许多农民也到工矿企业做工。如果工作场所粉尘浓度过高,人就会受到粉尘的危害。所以粉尘治理刻不容缓。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防尘规章制度,设有专、兼职人员,从组织上给予保证。对就业人员应做严格的健康检查,凡有活动性肺内外结核、各种呼吸道疾患(鼻炎、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都不宜担任接触粉尘的工作。从事与粉尘接触的工人,每年定期做体检,如发现尘肺,立即调动工作,积极治疗。
逐步改革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湿式作业方式,减少粉尘的飞扬。
降低空气中粉尘浓度,密封机械防止粉尘外逸,采用通风排气装置和粉尘治理设备,使车间粉尘降低到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以下。
加强个人卫生防护,从事粉尘作业者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减少身体暴露部位,要根据粉尘的性质,选戴多种防尘口罩,以防止粉尘从呼吸道吸入,造成危害。
§§§第二节蓝天下我们何以生存
有一天我们的地球热浪连连怎么办?那时南极将会融化,空气窒息,国际化都市也会被淹没在汪洋中。人类能不能找到生存之地也未可知。
这一切不是可怕的危言耸听,也许有一天它们会变成现实,如果我们还这样无所畏惧地继续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那么温室效应就会将这些噩梦般的预言一一应验。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温室效应。
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叫做温室效应。温室效应造成的影响是会使地球成为一个大暖房。什么是温室效应呢?举个简单的例子:用一间玻璃盖成的小屋来种植花草,假使太阳照射玻璃时,室内的温度则会升高,且屋顶和墙壁保温,冬天或者晚上花草就不会被冻着,这就是“温室效应”。
空气中的氮和氧比例高,可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二氧化碳则不能透过红外辐射。因此,二氧化碳有调节地球气温的作用,且地表的热量辐射不到太空中。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适量,没有它气温会变低,过高则会造成温室效应。
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处于“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状态,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上保持稳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也是二氧化碳多年来占空气成分 0.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科学家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 1倍,全球平均气温就会上升1.5~ 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 3倍左右,气候将明显变暖。因此,气温升高会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海平面也会上升。
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海平面升高,会使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如果海平面升高 1米,将会有约 5106平方千米的土地受到影响,约 10亿人口以及占世界耕地总量的 1/3的耕地面积也会遭到迫害。不仅如此,当海水入侵后,还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急剧恶化的是江河下游的环境。
气温升高,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20世纪 60年代末,非洲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 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导致死亡人数超过 150万人。
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定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飞机是蓝天中的无形杀手。英国环保专家认为,一直被认为温室效应、空气污染和臭氧被破坏的罪魁祸首的汽车尾气实际上并不是最严重的污染源。与空中与日俱增的飞机相比,汽车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报道说,成千上万驾飞机每天在地球上空飞行数百万千米,燃油消耗量以成千上万吨累计。仅北大西洋上空,每天就有 10万多名乘客在飞行途中。英国希思罗机场每天进出港的喷气式飞机多达 1100多架,而一架波音 747客机从在伦敦上空盘旋直到在希思罗机场降落这一短短的时间里的燃油耗油量就达 1吨。
专家指出,目前飞机所造成的空气污染比其他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严重。全球3%的矿物性燃料是被飞机消耗的。英国航空公司去年共消耗500万吨燃油。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狂升、很多人忙着谈论如何保护航空产业的时候,西方国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质疑:航空公司要不要为空气污染买单?
英国专栏作家露西·西格尔女士撰文称,航空公司已成为英国产生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航空业的污染不加以控制,各国为旨在限制二氧化碳释放的《京都议定书》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被穿梭于空中的飞机带来的污染所抵消。
过去 13年中,英国航空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大约一倍,占到英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5%。迄今为止,航空公司并没有为航空用油交纳污染税。也就是说,航空公司没有因为它们造成的大气污染受到任何惩罚。
目前,世界各国的航空公司都享受优惠的航空燃油税收减免政策。这种由国际公约确定的政策对国际上所有航空公司都有效。然而,为了尽快改善航空运输环境,欧盟正在讨论这种税收减免政策存在的必要性。美国则对民航货机的燃油税收减免做了一定限制,因为该政策不利于鼓励航空公司购买更加先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少的新机型。
虽然油价飙升使全球航空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但只要有飞机在飞,只要航空公司还在运营,航空产业对大气的污染就不可能停止。与航空业利润下滑呈明显反差的是,全球航空客流量近年来一直在上升,且达到了6%左右的增长率,几乎是全球经济增长率的两倍。
仅就英国而言,两年前就有9700万人次乘坐飞机旅行,相当于全英国每个人平均一年乘飞机旅行 1.6次,这比 10多年前多了近一倍。随着人们对乘坐飞机旅行需求的增加,航空制造业在不断研制更多、更大的飞机。波音公司每年向世界投放约1000架客机。2006年空中客车公司向市场投放 555座的大型客机。在未来 20年中,波音公司售出的客机中将有3%是 400座以上的大客机。这些空中“巨无霸”对大气的污染可想而知。
目前,国际上很难对飞机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定量分析,但类似内容在欧盟于 1999年通过的有关限制航空运输污染的条例中可见一斑。欧盟的这个 925号条例规定阿姆斯特丹 -纽约航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得超过每人 1吨。按照欧洲对轿车尾气排放的标准,汽车的尾气控制标准是每千米排放一氧化碳、碳氧和氮氧化合物 2.2克。也就是说,一架飞机从阿姆斯特丹 -纽约飞行一次平均每个乘客带来的排放量等于一个人驾驶普通的轿车行驶约 45万千米路程造成的空气污染。
当然,飞机制造商一直在研制燃油效率更高、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的飞机。但是仍有人担心,航空业的直接经济收益全部用来进行环保都难以弥补它对地球环境带来的损失。理由很简单,诸如大气层的破坏、冰山消融、海洋水位提高、生物多样性受到的破坏等等不是单纯靠钱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或弥补的。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要有自己的“道德”,航空公司要赚钱,要生存发展,是否也应该为我们这个星球的和谐环境做点贡献?同时,那些在不同航空公司为争夺市场而进行的价格大战中享受了折扣票价的“空中飞人”是否也应做些贡献?
英国人对航空公司的环保责任问题讨论已有时日,现在仍处于讨论阶段,具体的行动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但讨论本身就是个不错的开端。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飞机作为出行工具,但是你是否想到,飞机对气候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权衡空运的成本和效益时,往往忽略环境这一重要问题。
航空运输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当你坐进舒适的头等舱,看着窗外那连绵的白云,你是否想到,飞机对气候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我们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似乎每天都在变一个新面貌。我们经常在各种报章上看到颂扬城市的文字,写得都很美:“我们的城市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然而,与科技的发展一样,繁华背后却有着对环境和人体不利的因素应运而生。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空气污染、食品污染以外,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危害,那就是城市光污染。
关于什么是污染,很多人只是将其归为噪声、废气、废水……对于光污染这个词,大家还是比较陌生的。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玻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光线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在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各种各样的光污染。如有些建筑物用玻璃做外墙,当阳光照射的时候,这些玻璃面就会反射出刺眼的光芒;晚上路边的 LED显示屏、霓虹灯,其发出的光也会伤害人的眼睛;家中装修的光滑白瓷砖,反射的光线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此种种都属于光污染。
光污染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讲还很陌生。其实光污染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我们不熟悉白亮污染这个名词,却经常受到白亮污染的侵扰。白亮反射的原理类似于镜面反射。如今城市的高层建筑如豪华写字楼、商厦、酒店等越来越多地采用夺人眼球的材料,做成玻璃墙或其他光亮的表面,在光照强的日子里,阳光照在城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或各种涂料装饰上所反射的光线引起的光污染,就是白亮污染。
据科学测定,普通白粉墙的光反射系数为 69% ~80%,镜面玻璃的光反射系数为 82% ~88%,特别光滑的粉墙和洁白的书簿纸张的光反射系数则可以高达 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面高出约 10倍,这个数值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适应范围,因此会给人体带来危害。
我们形容一个城市的繁华和先进时,常会说“这是一座不夜之城”。的确,大自然正常的规律使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城市的发展却“战胜”了大自然——每当夜幕降临,现代化的都市却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比白天更加光芒四射。夜生活似乎成了都市的标志,红男绿女们践行着“让城市亮起来”的口号。商场、酒店上亮起硕大的广告灯、霓虹灯,令人目不暇接。有些高层建筑会在楼前装备特制的灯具,将几道强光束射向夜空,努力营造所谓的人工白昼。
然而,人们只看到美丽的夜景,却忽视了人工白昼所带来的光污染。在某次国际性的调查中,84%接受调查者反映人工白昼影响夜间睡眠——可想而知,炫目的灯火无论是直接照射,还是强光反射,都会影响同处在城区中居民楼中的住户。为了避免强光刺眼,保证正常的休息,人们不得不将卧室的窗户紧闭,用暗色的窗帘抵挡利刃一样的光线。在这样的“不夜城”里,人们的正常“生物钟”被打乱,夜晚无法入睡,白天工作效率和正常生活也必然受到影响,也就感觉不到太多的快乐。另外,人工白昼不仅有损人类健康,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使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城市生态更加令人堪忧。
彩光污染对青少年的侵害相对较小,主要出现在 KTV、夜总会、夜间游乐场等娱乐场所。在这里,旋转灯、荧光灯和各种其他闪烁的彩色光源发出的彩光,就是所谓的彩光污染。彩光污染是一种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光污染,出现在娱乐场所的人们多半为了追求这种摇曳的光线而来,觉得新颖刺激,是一种感官享受,却不知道彩光中的紫外线强度甚至比太阳光中紫外线的强度还要大许多。
城市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加速了彩光污染的形成,人们在尽情享受着城市生活的速度、刺激和五光十色时,却不知道自己的身心健康正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透支。
尽量少去有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的场所,否则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个人对光污染的防护措施主要有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防护措施,其方法主要是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光污染的防护镜有反射型防护镜、吸收型防护镜、反射 -吸收型防护镜、光电型防护镜、变色微晶玻璃型防护镜等。可依据防护对象选择相应的防护镜。
例如可配戴黄绿色镜片的防护眼镜来预防雪盲和防护电焊发出的紫外光。绿色玻璃既可防护 UV,又可防护可见光和红外线,而蓝色玻璃对UV的防护效果较差,所以在紫外线的防护中要考虑到防护镜的颜色对防护效果的影响。 此外,对有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以及应用激光的场所制定相应的卫生标准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注意张贴警告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禁区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