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就问吧大全集-天文气象知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著作,它完成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三国时期。

    答案:

    B。

    聚沙成塔:

    战国时期,齐国甘德写有《天文星占》8卷,魏国石申写有《天文》8卷,后人把这两部合为一部,称《甘石星经》。在这本书中有他们系统观察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还记录有800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121颗恒星的方位。

    ■

    世界最早的、较完整的彗星记录,在中国的哪部书中?

    A.《汉书》B.《晋书》

    C.《隋书》D.《新唐书》

    答案:

    B。

    聚沙成塔:

    《晋书·天文志》中,就有关于彗星的十分精确的记录。

    我国是最早的观测记录哈雷彗星的国家。从公元前240年起,哈雷彗星的每次出现,中国都有记录。中国最早一次记录文献是在《春秋》中记录的。《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31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光年”是什么单位?

    A.长度单位B.时间单位

    答案:

    A。

    聚沙成塔:

    光年是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所走的距离,光速C=299792.46公里/秒。1光年等于94605亿公里。

    日食现象在古代各国都有记载,最早的日食记载是发生在?

    A.埃及B.印度

    C.波斯D.中国

    答案:

    D。

    聚沙成塔:

    最早的一次日食是我国《尚书·胤征》记载的,不过学者对这次日食的具体年份推断不一致,有的推算在公元前2165年,有的推算在公元前1948年,但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基本没有争议。

    ■

    本初子午线是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确定的,这次会议举行的地点是?

    A.英国伦敦B.法国巴黎

    C.美国华盛顿D.日本东京

    答案:

    C。

    聚沙成塔:

    本初子午线是指以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子午仪中心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又称零度经线。

    “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指?

    A.亚洲B.非洲

    C.欧洲D.澳洲

    答案:

    A。

    聚沙成塔:

    世界七大洲名称的由来:

    1)亚洲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腓尼基人的语言里。公元前20世纪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建立了强大的王国。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国家称为“ASU”,意即“太阳出来的地方”,以后“ASU”就演化成“Asia”,音译为亚西亚。

    2)“日落之洲”指欧洲。欧洲的全称叫欧罗巴洲,它的由来和亚洲一样,都与腓尼基人有关。腓尼基人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为“ASU”,意即“日出之地”,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称之为“Eyeb”,即为“日落之处”。慢慢地,人们便把“Eyeb”演化为“Europa”,音译为欧罗巴。

    3)非洲,全称是“阿非利加洲”。阿非利加一词来源的语种未定,对其含义有多种解释,拉丁文是“阳光灼热”的意思。

    4)北美洲和南美洲,合成美洲,全称是“亚美利加洲”,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曾到美洲探险,后来地理学家以他的名字称这块大陆为亚美利加洲。

    5)大洋洲,意思是大洋之内的陆地。大洋洲还有一个名字——“南方的大陆”,用拉丁语说“澳大利亚”,简称为“澳洲”。

    6)南极洲,真正的南方的大陆应该是“南极洲”,但“南方的大陆”已被大洋洲占去了,这块大部分是冰雪覆盖的大陆只好称为“南极洲”了。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一天分为24小时,每天的时间都是相等的,对吗?

    答案:

    不对。

    聚沙成塔:

    地球自转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个真正太阳正午之间的时间(一昼夜),比地球自转360度的时间要长一些。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所以出现有时一昼夜长,有时一昼夜短的情况,只是人自己感觉不到而已。

    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是?

    答案:

    漏水转浑天仪。

    聚沙成塔:

    为了演说浑象并观测天体方位,西汉耿寿昌发明了浑天仪。东汉中期,张衡在前人制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于公元117年设计并制造了完整的演示浑天说思想的漏水转浑天仪。

    漏水转浑天仪是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在浑天仪中应用到的齿轮机构和凸轮机构十分复杂,这中间的转动如果不使用逐渐减速的齿轮系统,很难作到。

    公历2月只有28天,这是罗马皇帝确定的,他是?

    A.凯撒大帝B.奥古斯丁

    答案:

    B。

    聚沙成塔:

    公元前46年,凯撒大帝主持制定“儒略历”时确定2月为29天,而独裁者奥古斯丁上台后发现凯撒大帝生于大月7日,他自己却在小月8日,于是把8月也改为大月,而从罗马人认为不吉利的2月中减去一天,改为28天。

    中国把农历初一称朔日还是望日?

    答案:

    朔日。

    聚沙成塔:

    农历每月初一,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种月相叫朔,这时的月亮叫新月。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运行到月亮和太阳之间。这天太阳从西方落下去的时候,月亮正好从东方升上来,地球上看见圆形的月亮,这种月相叫望,这时的月亮叫望月。故初一称为朔日。

    七天为一个星期开始于?

    A.公元1年

    B.公元321年3月7日

    C.公元406年3月7日

    答案:

    B。

    聚沙成塔:

    这是古罗马君士坦丁一世明令公布的。

    我国计时使用的标准时间——北京时间来自于?

    A.北京天文台B.陕西天文台

    C.格林威治天文台

    答案:

    B。

    聚沙成塔:

    它是我国目前惟一的一个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授时中心。北京时间先由陕西天文台授时给北京天文台,再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出来,其精确度可以保持3万年才有正负1秒的误差。

    世界上最大的陨石雨发生在?

    A.苏联B.澳大利亚

    C.中国D.意大利

    E.日本

    答案:

    C。

    ■

    聚沙成塔:

    1976年3月8日,在中国吉林地区降落的陨石雨,已收集到的完整的陨石有100多块,共重2.7吨,其中最大的一块陨石重达1.77吨,是人类迄今见到的最大的石陨石,被命名为“吉林1号陨石”。陨石散落范围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8.5公里,面积近500平方公里。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分布面积最广的石陨石雨,被命名为“吉林陨石雨”。

    月亮的出现与地球的出现相比?

    A.比地球早B.比地球晚

    C.与地球同时

    答案:

    B。

    聚沙成塔:

    科学家们在仔细分析了美国宇航员从月亮带回的岩石后,发现月亮上岩石的年龄约为45亿年,而且月亮岩石的成分和结构也同地球的岩石几乎一样。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月亮是在地壳凝固以前脱离地球的,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

    宇宙有边吗?

    A.有B.没有

    C.既有边也没有边

    答案:

    C。

    聚沙成塔:

    所谓有边,是指现在的宇宙在时间上是100亿-150亿年,空间上也膨胀了100亿-150亿年,所以是有边的;所谓无边,是指宇宙在不断地膨胀,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边界,现在找不到,将来也找不到,更不可能找到它的边界。

    在九大行星的国际名称中,被称为“玛尔斯”的是?

    答案:

    火星

    聚沙成塔:

    太阳系八大行星在国际上的称呼一览:

    1)地球:国际名“该娅”——希腊神话中的地母神。

    2)金星:国际名“维纳斯”——爱与美的女神。

    3)木星:国际名“朱庇特”——古罗马神话中的万神之王。

    4)水星:国际名“墨丘民”——为众神传信并掌握商业、道路之神。

    5)火星:国际名“玛尔斯”——古罗马战神。

    6)土星:国际名“萨图恩”——古罗马农神。

    7)天王星:国际名“乌刺诺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

    8)海王星:国际名“尼普顿”——罗马神话中的海神。

    我们习惯用干支来纪年、纪日等。我国最早使用干支纪日是在?

    A.夏代B.商朝

    C.周朝D.春秋时期

    答案:

    B。

    聚沙成塔:

    1)何谓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叫做“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叫做“地支”。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了一对干支。

    2)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字开始顺序组合,就可以得到: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

    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

    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

    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

    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

    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

    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3)这六十对干支,天干经六个循环,地支经五个循环正好是六十,就叫做“六十干支”。按照这样的顺序每年用一支干支表示,六十年一循环,叫做“六十花甲子”。如1924年是甲子年,198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做“干支纪年法”。用干支还可以纪月、纪日、纪时。

    4)现在我们虽然采用了公元纪年,干支纪年不经常用了,但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人们往往还习惯用干支的年号来代表,这既是为了保留中国的特色,也是为了便于记忆,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5)干支纪年纯粹属于历法知识,与人的祸福、婚姻以及建房等事情根本无关。

    在天气预报中,“今天晚上”是指什么时间至什么时间?

    答案:

    今天晚上8点到明天早上8点。

    聚沙成塔:

    天气预报十二个常用名词的解释总结:

    1)“今天晚上”指今天晚上8点到明天早上8点。

    2)“明天白天”指明天上午8点到明天晚上8点。

    3)“晴天”指天空中云覆盖面不到天空的1/10。

    4)“少云”指天空中云覆盖面占天空的1/10~4/10。

    5)“多云”指云覆盖面占天空的4/10~8/10。

    6)“阴天”指云覆盖面占天空的8/10以上。

    7)“小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

    8)“中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在10~25毫米。

    9)“大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在25~50毫米。

    10)“暴雨”指24小时内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

    11)“平均温度”指一天内在2点、8点、14点、20点四个时刻测得的气温平均值。

    12)“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古人凭借自然景象辨认四方,并创造了东南西北等方位字。其中,“东南西北”中,古形为“鸟在巢上”的字是?

    A.东B.南

    C.西D.北

    答案:

    C。

    聚沙成塔:

    东南西北的古人解释一览:

    1)东:日在木中,意思为旭日初升。旭日初升的地方就是东方。

    2)南:“南”字的外框,是“木”字的变形。即草本承受南面充足的阳光,枝叶就长得繁茂。所以,向阳处就是南方。

    3)西:“西”字古形是鸟在巢上。即太阳西沉而鸟归巢栖息。“鸟归巢”就成了方位字“西”。

    4)北:古代写成两人相背。宫室多坐北朝南,背面就是北面,北(背)也就成了北方的“北”。

    按十二生肖简算法计算,出生于1979年的小刚应该属?

    A.猴B.鸡C.马D.羊

    答案:

    D。

    聚沙成塔:

    中国人有12生肖,属什么可以推算出来。即用诞生年份除以12,再用除不尽的余数对照此表。

    ■

    如:小刚出生于1979年,将1979年除以12余数是11,查表便可得知小刚属羊。

    北朝民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出自?

    A.盖天说B.浑天说

    C.宣夜说

    答案:

    A。

    聚沙成塔:

    1)盖天说:在殷末周初,人们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为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北朝民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很形象地说明当时人们对天的认识,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也有人认为地是拱形大地。这些设想,为后代球形大地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盖天说的主要理论是:天像盖着的斗笠,地像个扣着的盘。“北辰之下,六月见日,六月不见日。从春分到秋分六月,常见日,从秋分至春分六月,常不见日。见日为昼,不见日为夜,所谓一岁者,即北辰之下一昼一夜。”这种结论至今仍百分之百地正确,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浑天说:大约在战国时期,人们认为大地是球形,“浑大如鸡子”,外裹着一个球形的大穹,地球浮于天表内的水上,日月星辰附在天壳上,随天周日旋转。浑天说比盖天说又进步了许多,最起码它能够近似地说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这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宣夜说:有一些人不同意浑天说,他们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大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传说有个杞国人听说日月星辰是在天空中飘浮的,就担忧天会塌下来,这便是“杞人忧天”的由来。宣夜说对后代的宇宙研究具有理论意义。

    古人眼中的“三光”指的是?

    A.灯、月、星B.日、星、灯

    C.日、月、星

    答案:

    C。

    聚沙成塔:

    古人把日、月、星叫做“三光”。《白虎通·封公侯》,“天有三光,日、月、星。”又指房、心、尾三星宿。《礼记·乡饮酒义》:“立三宾以像三光。”郑玄注:“三光,三大辰也。”《尔雅·释天》:“大辰,房、心、尾也。”

    人们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首先能经常观察到的,关系也最密切的是太阳和月亮。太阳的远近高低,出入斜正会引起冷热早晚的变化。在皎洁的月光下,可以从事各种活动,这对于上古时期没有照明设备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初学记》所引《释名》曰,“星者,散也,言列位布散也。”《汉书》说:“星者,金之散气,与人相应,凡万物之精,上为列星、长庚,太白星也。”又说:“阳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字日生为星。”总而言之,认为星辰是由日生出的,散列在空中,与人相应,这是对整个星辰的看法。

    “黄道”与“黄道吉日”有关系,对吗?

    答案:

    不对。

    聚沙成塔:

    黄道: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看太阳,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也就是说,地球上人看太阳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26′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黄道吉日:旧时的迷信星命之说,把青龙,明堂、金匮(guì)、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叫做“吉神”。六辰值日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它与天文学上的“黄道”无关。

    ■

    古人把“十二星次”又叫?

    A.“十二次”B.十二星

    答案:

    A。

    聚沙成塔:

    “十二星次”或叫“十二次”。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xiāo)等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星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如星纪有斗、牛二宿,玄枵有女、虚、危三宿等。十二星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与宿的分界一致,也就是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

    古代的十二星次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化,二是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如说某年“岁在星纪”,次年“岁在玄枵”等。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那么东方七宿被叫做什么?

    答案:

    东官苍龙。

    聚沙成塔: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这跟国外把某些星座想象成为大熊、狮子、天蝎等相似。

    人们根据地上的列国、州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二十八宿分配给地上的各国或各州域,认为某星是某国或某地的,使之相互对应,这就是?

    答案:

    分野。

    聚沙成塔:

    在古人的观念中,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国家、州域是有联系的。《史记·天官书》中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列国、州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二十八宿分配给地上的各国或各州域,认为某星是某国或某地的,使之相互对应,这就是分野。在天空某个星宿的区域中,有什么变化或异常时,便认为它所属的那个分野的州域会发生什么灾害。

    古时的占星术被称为什么?

    答案:

    亦称“星占学”。

    聚沙成塔:

    占星术是以观察星辰运行预言人事祸福的一种巫术,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跟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的。古人对某些天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归于天帝,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如把日蚀看成是上天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左传·阳公十七年》:“日有食之,天于不举(不杀牲盛馔),伐鼓于社。”《礼记·昏义》:“日蚀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彗星出现,有的认为是兵灾的凶象。岁星运行到某星宿,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五谷昌盛。荧惑运行到某星宿,地上的国家要发生灾祸。占星家还认为某星主水旱,某星主饥馑,某星主疾疫,某星主盗贼等,注意它们的隐现出没和光色变化而加以占验。这些都是迷信的。

    什么是我国古代民间对农历的称法?

    A.阴历B.阳历C.黄历

    答案:

    C。

    聚沙成塔:

    黄历是我国古代民间对农历的称法。它是清代朝廷颁布的一种历法,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农历。因为是用黄纸印的,所以叫黄历;又因为是皇帝颁布的,所以又称作皇历。

    这些历书,除记载农时节气外,还有迷信的“宜忌”。如某日宜祭祀,某日忌出行,某日喜神在何方等。

    古书排列的“四季”顺序是?

    A.春夏秋冬B.春秋冬夏

    C.夏冬春秋D.春秋夏冬

    答案:

    B。

    聚沙成塔:

    古时的“四季”也叫“四时”,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后来又按夏历把十二个月分为: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

    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再分出冬夏,所以有些古书排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在我国古代什么时候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答案:

    西汉时期。

    聚沙成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渐创立的。开始的时候是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以后又经过不断补充、完善,到西汉时就已有了和现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了。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历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按阳历,二十四节气排列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惊蛰、春分;

    四月:清明、谷雨;

    五月:立夏、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

    七月:小暑、大暑;

    八月:立秋、处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古代哪种纪年法?

    A.年号干支兼B.干支纪年法

    C.年号纪年法

    D.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答案:

    D。

    聚沙成塔:

    我国古代纪年法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

    在我国古代什么时期便产生了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的制度?

    答案:

    西周。

    聚沙成塔:

    在西周时,便产生了将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的制度。太阳的视运动,一昼夜正好走完十二个方位。人们于是便把太阳走完一个方位定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今天的2个小时。到了唐宋,人们又将十二个时辰中的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便成了24小时制。小时,是小时辰之意,因为一小时只等于半个时辰,小于时辰,这就是今天小时名称的由来。十二时辰的划分具体是:晚上11-1点为子时,凌晨1-3点为丑时,3-5点为寅时,5-7点为卯时,7-9点为辰时,9-11点为巳时,11-午后1点为午时,午后1-3点为未时,午后3-5点为申时,午后5-7点为酉时,晚上7-9时为戌时,晚上9-11点为亥时。

    “一刹那”是多久?

    答案:

    “一刹那”一般认为是“瞬间”,现多用于表示最短暂的时间。

    聚沙成塔:

    “一刹那”源于古代印度,刹那是佛教名词,梵文Ksana的音译,根据古代《憎只律》的解释: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罗预,二十罗预为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以此与现代时间对比,一刹那只有0.018秒、一瞬是0.36秒、一弹指是7.2秒、一罗预是114秒、须臾是48分钟。

    “上古”指的是什么时代?

    答案:

    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

    聚沙成塔:

    1)上古:文称“远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易》:“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结绳而治”。《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如与‘中古”并提时,一般指秦汉以前,即夏、商、周三代。

    2)中古:次于上古的时代,但说法不一。《易》:“《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中古指商周之间。《韩非子》:“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中古”指传说中的虞夏时期。《三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中古”指秦代。现在一般称汉以后、宋以前为中古。

    3)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但说法不一。《汉书》:“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礼》:“伏羲上古、神农中古、五帝下古。”

    我国古代的五更制度,每多长时间打一次更?

    A.半个时辰B.一个时辰

    C.一个半时辰

    答案:

    B。

    聚沙成塔:

    周代将昼夜分为十二时段,即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中日(午),日昳(未),晡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

    在十二个时段里,夜间分为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五段,后来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五更制度。

    古时,由于平民百姓家没有精确的刻漏,便依靠打更计时。打更人根据官府所制的刻漏观察时间,每一个时辰打一次更,一共五更,一更又分为五点。一般地说是将一夜五等分,每更大约2个小时。三更大约在夜里12时左右,正当半夜,故称“半夜三更”。具体为:一更,是在黄昏,大约是现在的19-21点;二更,人定时,21-23点;三更,夜半时,23-1点;四更,鸡鸣时,1-3点;五更,平旦时,3-5点。

    ■

    为了与阳历新年相区别,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的是在什么时候?

    答案:

    1911年辛亥革命后。

    聚沙成塔:

    春节,也就是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

    在古代,春节是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所以也称作“元旦”,或叫“元辰”“元日”“元朔”“朔日”等等。还有称正月初一为“三元”的,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国改用阳历纪年,为了与阳历新年相区别,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

    答案:

    “上元节”或“灯节”。

    聚沙成塔:

    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在一年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都要亲人团聚,共同欢庆,因而这一天夜晚叫做“上元节”,又叫“元宵节”或“灯节”。

    “元宵节”顾名思义与吃“元宵”有关。在古代,夜叉叫宵。在元宵之夜,人们除了吃“元宵”,还要燃灯和观灯。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

    祭祀社神的日子是?

    答案:

    社日。

    聚沙成塔:

    社日是祭祀社神的日子。社,主管土地的神。《说文解字》上说:“社,地主也,从示土。”是主管土地的,春秋传上说共工之子句龙是社神。古时从天子到百姓都得封土立社,以祈福护佑。所以有大社、王社、国社、侯社、置社、民社等区别。社日又有春社、秋社之分。立春后第五戊日为春社日(大约在春分后),立秋后第五戊日为秋社日。春社之时,祈神福佑谷物丰收,秋社时收成已定,是收割季节,祭社神是表示感谢神佑之意。社日祭典是颇为隆盛的。杜甫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写道,“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中说:“桑领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当时在社日人们都要相聚饮酒的。社日的习俗现在已基本消失了。

    “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哪本书?

    答案:

    《淮南子·天文训》。

    聚沙成塔:

    “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斗指乙”为天文现象。)

    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准确时间原为当天的17时18分)。因而,清明节并不固定在四月五日这一天,据历书记载,一般不超出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清明之所以成为节日,与寒食节有密切关系。

    当到清明节这天前后,晋国百姓家门上挂柳枝,人们带食品到介子推墓前野祭、扫墓。后来这种风俗为各地人民所接受。宋时规定从“寒食”至“清明”祭扫坟墓三日。

    我国民间的上巳节是哪天?

    A.三月三日B.三月五日

    C.三月六日D.三月八日

    答案:

    A。

    聚沙成塔:

    上巳节是三月三日,古人在这一天游春,就是郊游,一般是到水滨进行流杯曲水之饮,十分热闹。

    这个风俗的起因尚不清楚。最早在春秋时郑国百姓就有这个风俗。那时是在三月上巳这一天(不一定是三月初三),人们都到潦、洧这两条河边去,手持兰花,祓除不祥。以后就逐渐定为三月三日了。据《续齐谐记》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时,曾问及臣下这个习俗的来历,挚虞和束皙作了不同的回答,结果挚虞因回答不称武帝心意而遭贬斥降职,而束皙的回答因符合武帝的心意,而得到了五十斤黄金的赏赐。可见晋代对此风俗便已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端午节是哪天?

    A.五月初六B.五月初五

    C.五月初八

    答案:

    B。

    聚沙成塔: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或重午节。

    《太平御览》说:“仲夏端午,端,初也。”“端”是开始,它和“初”字的意思相同。而夏历的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五”与“午”音同,古人也常把五日写成“午日”。“端”字既与“初”字意相同,“初五”亦可写成“端午”,而“午月”和“午日”又有两个“午”,所以亦称“重午”。再有,古人还常把“午时”当作“阳辰”,因此,“端午”也说成“端阳”。

    “七夕”指的是哪一天?

    答案:

    农历七月初七。

    聚沙成塔: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这是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起于何时,不好确定。

    古人在这天晚上把庭院洒扫干净,放上桌椅,摆上酒脯水果,向牵牛织女二星洒散香粉,认为二位星神在这天夜里相会。在这一天守夜的人都有所乞求,有乞求富贵的,有乞求长寿的,有乞求生子的,但只能求一样,不能兼求。这天晚上妇女要结彩缕,穿七孔针,以乞求手巧。七月七日,已被古人描写为夫妇相会的喜庆日子,故古诗赋中多有反映。

    “八月节”正式被定为“中秋节”在什么时候?

    A.唐代B.宋代

    C.明代D.清朝

    答案:

    B。

    聚沙成塔:

    中节秋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三大节日之一。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初民对月神的崇拜。

    早在远古时期,月神就被列为“六宗”(六种祭祀的对象——日、月、星、河、海、岱)之一。在周代已经产生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后代一直延续“春分朝日于东郊,秋分夕月于西郊”的传统。秋分之夕祭月,自然希望见到月亮,但是由于秋分的日期在农历中并不固定,可以出现在八月初,也可以出现在八月末,如果出现在下半月,甚至月末,这时祭月就很难见到月亮,因而魏晋以后,民间就把祭月的活动固定在仲秋望日,即八月十五。这一天整夜都可以看到满月,而且八月秋高气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实在是祭月的最佳时间了。至于正式定名为中秋节,则是宋代的事了。

    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在哪天?

    A.农历九月初九B.农历八月初八

    C.农历七月初七

    答案:

    A。

    聚沙成塔:

    重阳之说来自《易经》。该书称阳爻为九,故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阳相重,称为“重阳”,又称“重九”。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远游》诗中,曾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句子,这说明重阳节在战国时已经有了。

    到了汉代,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致死后,其侍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后来嫁给平民为妻。有一次她谈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饮菊花酒、吃“蓬饵”、插茱萸,以求长寿的故事。从此,重阳节在民间也广泛流行开来。

    重阳节的风俗很多,主要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和赏菊等活动。

    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叫?

    答案:

    冬至。

    聚沙成塔:

    在现代人看来,冬至只是一个节气,而不是节日,但在古代,它不但是节气,而且是个重要的节日。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从此白昼逐渐延长。古人认为此刻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即将回升,所谓“冬至一阳生”,“气始于冬至”,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古人一直把冬至看作节气的起点,并且当作新年来过,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新年,远远超过其它节日。即使在正月初一成为民间的最重要的节日以后,冬至仍然是很受重视的,直到晚近才发生变化。

    冬至日在民间还有祭祖的习俗。据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相同。民间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谚语。

    中国传统节日“腊日”指的是哪一天?

    A.农历十二月初一八

    B.农历十二月初八

    C.农历十二月十二

    答案:

    B。

    聚沙成塔:

    腊日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古人在年终,为了庆祝农业丰收,总要祭祀天地万物,表示答谢,并祈求他们保佑来年获得好收成。这个祭祀称为腊祭,举行腊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如果遇到灾年就不举行腊祭了。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起源于“伊耆氏”。伊耆氏是传说中的远古农业部落的酋长。这个说法当然并不可信,但至少可以说明腊祭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腊祭的时间,最初并不固定,直到南北朝时才固定以腊月(即十二月)初八为腊日,这个日子一直延续到现代。

    “腊八”,也是佛教的节日,称作“佛成道节”。

    古代关于喝“腊八粥”的记载很早。《天中记》载,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都城各大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每逢腊八,不仅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腊八粥,民间也争相效法,成为风俗。

    生肖与时辰有关系,请问清晨五至七时是什么时辰,与什么生肖有关?

    答案:

    卯时,兔。

    聚沙成塔:

    生肖的制订与十二时辰有关。古人对一昼夜产生了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便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小时,与时辰有关的动物就成了生肖属相。

    1)子(鼠),深夜十一时至一时,此时老鼠最活跃。

    2)丑(牛),凌晨一至三时,耕牛将出早工。

    3)寅(虎),凌晨三至五时,虎时常在此时出没伤人。

    4)卯(兔),清晨五至七时,此时尚属“旭日”“晓月”而依我国传说,月中有兔。

    5)辰(龙),上午七至九时,按传说,是群龙行雨之时。

    6)巳(蛇),上午九至十一时,蛇出洞之时。

    7)午(马),中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按旧传统说法马为阴类,此时阳光到顶,阴气始生。

    8)未(羊),午后一至三时,相传羊此时所食之草再生力最强。

    9)申(猴),下午三至五时,天气将晚,猿猴啼叫。

    10)酉(鸡),黄昏五至七时,月出之时,所谓“金鸡”。

    11)戌(狗),晚上七至九时,狗开始守夜。

    12)亥(猪),晚上九至十一时,天地混沌不清,猪贪睡。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是?

    A.圭表B.日晷C.漏刻

    答案:

    C。

    聚沙成塔:

    我们的祖先在不同时期发明和制造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计时器,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等。

    1)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2)日晷: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

    3)漏刻:圭表和日晷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可是遇到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个地方,各个历史时期,对于月份的称呼各不相同。农历一月份又称?

    答案:

    正月、新正、初月、孟春、嘉月。

    聚沙成塔:

    1)二月:花月、如月、丽月、仲春、杏月。

    2)三月:桃月、蚕月、暮春、季春、莺时。

    3)四月:初夏、梅月、孟夏、清和。

    4)五月:仲夏、天中、榴月、皋月、蒲月。

    5)六月:季夏、伏月、精阳、蕉月、荷月。

    6)七月:新秋、巧月、孟秋、瓜月。

    7)八月:仲秋、正秋、壮月、桂月、仲盲。

    8)九月:季秋、玄月、三孟、菊月、霜序。

    9)十月:初冬、露月、孟冬、良月。

    10)十一月:仲冬、杨月、幸月、葭月。

    11)十二月:腊月、季冬、严月、冰月。

    时、刻、更、鼓、点,都是我国古代计时单位。其中,单位最小的是?

    A.刻B.更C.鼓D.点

    答案:

    A。

    聚沙成塔:

    1)时:即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12时辰:子时,从夜间11点起算,到凌晨1点。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依次类推。

    2)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因此“顷刻”指很短的时间。

    3)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半夜11点至1点。

    4)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用鼓作为更的代称。四鼓相当于一时至三时。

    5)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请按时间先后排列下列传统节日的顺序?

    A.元宵B.寒食C.春节

    D.中秋E.重阳F.端午

    答案:

    CABFDE。

    聚沙成塔:

    1)元宵是农历正月十五;

    2)寒食是农历清明的前一、两天;

    3)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4)中秋是八月十五;

    5)重阳是九月初九;

    6)端午是五月初五。

    一般两个闰年之间相隔几年?

    A.2年B.4年

    答案:

    B。

    聚沙成塔:

    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5.25天,而平常所说的一年是按365天计算的,这样每隔4年就会差一天,为了补上这个差数,天文学家规定每4年加一天叫“闰年”。这一天就加到二月份为29天了。

    ■

    中国传统农历属于?

    A.阴历B.阳历

    C.阴阳合历

    答案:

    C。

    聚沙成塔:

    阴历根据月相的圆缺变化的周期来制定。阳历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周期来制定。阴阳合历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这样既能与月相一致,初一为朔(看不到月亮),十五为望(满月当空),同时与春夏秋冬四季协调一致,便于安排农事活动。阴阳合历称做“夏历”或“农历”。

    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是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它是?

    A.卫星一号B.东方号

    C.阿波罗11号D.和平号

    答案:

    A。

    聚沙成塔:

    1)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卫星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

    2)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的“东方号”宇宙飞船,是世界是上第一艘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载人飞船。

    3)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人:是大名鼎鼎的苏联著名宇航员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他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108分钟,写下人类航天飞行的新篇章。

    4)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尼尔·阿姆斯特朗是美国宇航员,1969年7月20日踏上月球,乘坐的是“阿波罗11号”登月舱。他和同事埃德文·小奥尔德林竖起一面美国国旗,立了一块纪念碑,碑上写着:“我们来了,为了和平,为了整个人类。”

    5)第一艘登上月球的载人飞船:1969年7月20日美“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在月球上着陆的载人飞船。

    6)第一个太空站:苏联1971年4月发射的礼炮1号太空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太空站,并接纳了三名宇航员。

    7)第一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美国于1981年4月12日一架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飞向地球轨道,绕地球飞行36圈,历时54小时20分钟。

    8)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男宇航员:美国46岁的宇航员布鲁斯·麦坎德利斯,于1984年2月7日,在不系安全带的情况下走出机舱,成为世界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男宇航员。

    9)第一个在舱外太空作业的女宇航员:苏联的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于1984年7月25日走出正在太空运行的苏联礼炮7号太空站舱外,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舱外太空作业的女宇航员。

    10)第一次完成两个太空站之间的联络飞行:苏联联盟T—15号,于1986年3月12日完成与“和平号”太空站相接后,直至5月5日飞离“和平号”的对接装置,前往远离“和平号”太空站300公里的礼炮7号,并与礼炮7号太空站对接成功,第一次完成了两个太空站之间的联络飞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