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幸福生活-《赵四伯的教育生意》的评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薛原

    《赵四伯的教育生意》以质实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在带着几分悲凉的结局背后,留给读者一连串的思考。鲁迅先生在谈及短篇作品的创作时,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篇小说显然继承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关注社会问题的传统,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主题。城乡生活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民对于高等教育以及教育产业化的误解,日渐繁盛的都市文明对于青年一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凡此种种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得到体现。

    由于文体的限制,微型小说不可能完整、细致地展示生活的过程,所以,省略叙述和隐含叙述就成为常用的叙事手法,这篇小说也是如此。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明一暗两条并行的叙事线索:明线是乡下的赵四伯为孩子筹措学费和生活费的努力,暗线是省城里财娃虚荣心的不断膨胀和学业的日渐荒废。小说用大量的笔墨讲述赵四伯艰苦却又充满希望的“生意”经营,其间关于财娃的消息仅止于他从省城里带给赵四伯的一连串新名词和不断增多的要钱的理由。但是,凭借着现实生活的经验,读者完全能够透过这些简短的消息对财娃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模糊的了解,并且很自然地对赵四伯的这桩“教育生意”产生一丝隐忧。小说的结尾,两条线索终于交汇到一起,期望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读者的隐忧也得到证实。在行文过程中,作者也时不时从旁插入一些小信息,如赵四伯和陈胖子在贷款和鱼塘承包中的竞争、财娃出于虚荣心而谎称父亲是包工头等等,虽然这些信息都只是一带而过,但它们却以简洁的文字暗示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尽可能地使故事显得鲜活而饱满。

    在情节结构上,小说采取了层层渲染铺垫、结尾突转的传统模式。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用来讲述赵四伯如何竭尽全力地为财娃攒钱:卖猪、卖鸡,因为干农活挣钱少而去城里打工,最后直至卖血。当读者被赵四伯这种艰辛的生活和他对财娃的殷切期待深深打动的时候,小说的情节却突然一转,抛出一个令人心寒的事实。现实与期待之间的鲜明对照,使赵四伯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落差,当他失声痛哭之际,小说的主题也就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不过,作者对这一模式的把握和运用并不是十分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篇幅的渲染和铺垫略欠火候,不能充分地调动读者的情感;二是在铺垫的过程中对财娃生活信息的插入过多、过于明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结局的突然性,削弱了这种情节模式本应带来的强烈效果。如果我们拿沙汀的名作《在其香居茶馆里》与之相对比,不难感觉到作者在把握情节结构方面的稚嫩之处。当然,较短篇小说而言,微型小说更加短小,受篇幅的限制也就更大,所以我们也不必在这个方面过多地苛求。

    再来看看小说的结尾。当村里人知道财娃的事情之后来安慰赵四伯时,他说的那句话不免会让读者感到些许吃惊:“咱就当今年天干,种子都烂地里了”。这是一种阿Q式的自我安慰,其中略带黑色幽默的自嘲口吻,似乎与前文中塑造的那个勤劳质朴的赵四伯的形象并不相符。同时,这样的言语一出,也或多或少消解了故事的悲剧意味,如果小说在倒数第二段戛然而止,读者的感受恐怕还会更加痛切和直接一些。如此看来,这样的结尾似有画蛇添足之嫌了。

    总体而言,这篇小说的语言是简洁、平实的,为了切合赵四伯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作者还有意运用了不少具有乡土气息的词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作者在字里行间贯注着一股真挚的同情,故而能使平淡的言语显示出感人至深的力量。需要指出的是,个别词句略嫌粗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的连贯和风格的统一。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其语言应该更加细密而精致,倘能在遣词造句上多一点润色,或许能使这篇小说增色不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