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的文学成长之路是如何开始的?都做过哪些准备?
曾颖:1990年,因为误打误撞被一家行业报的编辑在报角处发表了一篇129个字的处女作,从此踏上写作之路,虽然出版和发表了一些长中篇习作,但让读者认同的却是我的千字文,这些文字,我很难给它一个明确的文本界定。你说它是小说吧,它又铆足劲想说点什么道理;你说它是杂文吧,它又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细节。这种体裁并不太清晰的文本,使我的写作长期处于一种交叉地带,有点像蝙蝠,在禽与兽之间徘徊,始终处于似是而非之间。
我并不是一个有创作天分的写作者,关在屋里就能洋洋洒洒写出地球另一边的艳情故事。我也不能像时下红得发紫的那些畅销书作家,坐在电脑前给人们勾兑忘记现实的各种神奇和玄幻的迷魂汤。我的职业是记者,我在写很多作品时也像写新闻一样,下笨功夫去采访,甚至跑到火车站或民工村去蹲夜,因为我觉得生活的精彩永远高于我们的想象。
记者:写作对于你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爱好、谋生手段还是其他)?
曾颖:写作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就像每天早晨的一杯茉莉花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写作之于我,有点像一种生理需求,每天写1000多字文章,几乎成为我的生活习惯。在写作过程中,我对文体的要求是模糊的。很多时候,我在意的是“写什么”,而并没有过多地想“怎么写”。之所以如此,与我所受的教育和知识结构有关。我接受学院式的正规教育和训练非常有限,多年来都是凭着本能的喜好在读书,这注定我不可能成为下笔万言、句句在理且出典有据的学者。我的率性而为的读书和写作方式,注定只能让我成为一个感性的写作者。虽然二者在我心中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但我总忍不住会对那些为人类撑开思想明灯的学者们投去崇敬的目光。
记者:写作有哪些技巧?
曾颖:就像唱歌一样,什么样的心境唱什么样的歌,写文章也一样。关键是有感而发,不要为写作而写作。我心目中的好文字,一定是让人记住一些东西的,无论情节或人物或语言,最好是几者能结合在一起,像一串闪光的珍珠项链,主题是项链中间那根线,而语言、情节、修辞等则是上面的珍珠。
我始终认为,学习写作最重要的是积累。滴水穿石,每天读几页书,每天写一段文字,积累起来就非常可观了。切忌激情来时一口想撑个胖子,激情走了又什么都不动。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习惯。
记者:想给青年报的学生读者有什么样的寄语?
曾颖:写作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前提是你发自内心喜欢它。写作不是交作业,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居所。即使写的是悲剧,但写作者的创作感觉却是愉悦的。让人痛苦烦恼的写作,并不是真正的写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