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博览3-建筑宝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圣城之谜

    坐落在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四座小山上的耶路撒冷,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千年古城。从它问世至今,已经重建和扩建了18次之多。耶路撒冷又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圣城,是世界上惟一被犹太教徒、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共同敬为圣地的城市。

    耶路撒冷最早叫“耶布斯”。据传,是一个阿拉伯人部落耶布斯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首先来这里筑城定居的。后来,另一个阿拉伯人部落迦南人也来到了这里。他们把这个城市叫做“尤罗萨利姆”,意思就是“和平之城”。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犹太人部落首领大卫攻占了这座城市,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首都,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犹太人把迦南人所起的城名希伯莱语化,叫做“犹罗萨拉姆”。汉语泽为“耶路撒冷”。“耶路”是“城市”的意思,“撒冷”是“和平”的意思,合起来也就是“和平之城”。阿拉伯人则习惯把耶路撒冷叫做“古德斯”,即“圣城”。

    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是以色列——犹太历史上一位出色的政治活动家和行政管理家。所罗门被犹太人世代奉为智慧和英明的化身是不足为怪的。因为所罗门统治时期是以色列——犹太史上惟一繁荣、昌盛与和平的鼎盛时期。把耶路撒冷建成一座名副其实的都城的也正是所罗门。他在耶路撒冷建造的一座长200米,宽100多米的坐西朝东的犹太教圣殿,费时7年方才竣工。这座圣殿成了犹太教的惟一中心和象征。犹太教徒也从此开始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城。

    所罗门的犹太教圣殿建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周围还筑了一道石墙。山下有一条路直通山上圣殿外院大门。内院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内院中央有一座祭坛,坛上点着长明灯。祭坛旁边有一个由12头铜牛驮着的巨大铜缸。铜缸里盛满了水,以供献祭时洗洁牛羊之用。院内还有10辆带轮的活动铜车,以供运水之用。圣殿内的四壁和项棚上都镶嵌着檀香木。下面是松木地板。前厅入口处两侧有高达12丈的镏金圆柱,上面刻有各种精致的王冠和光轮。正厅里有一张镶金的檀香木桌子,供摆祭物之用。在金铸的香案上,有10只金香炉和许多其他金铸器具。祭司们在这里点香烛,摆祭品,而且要使香烛永不熄灭。内厅也就是圣堂。这里,四壁镀金,两扇门上绘有各种飞天女使。厅门虽然一直开着,但门上挂着帷幔,帷幔上绣着天使、花卉和橄榄树。圣堂里没有圣像。但摆放着金铸的“耶和华约柜”和两块刻有摩西经文的石碑。两名金光闪闪展翅欲飞的橄榄木雕天使守护着金“约柜”。在幽暗的圣堂中,“约柜”和天使闪耀着金光,明暗相衬,使人感到格外庄严和神秘。

    只有最高祭司(即祭司长)才有权进入圣堂,但是每年也只能进去一次。其他任何人是不得进入圣堂观看稀世珍宝金“约柜”的。

    所罗门的富有和奢华也跟他的精明一样,在当时也是遐迩闻名的。据说,所罗门每年仅从各属国征收的赋税和贡品就折合666塔兰黄金(1塔兰相当于150公斤)。另外,所罗门还以20座城池作为抵押,向邻国希兰国王借来120塔兰黄金。在所罗门圣殿里,还存放着他许许多多金银珠宝。这就是历代相传的“所罗门金宝”。

    所罗门死后,北方10个部落宣布独立,拥立耶罗波安为王。公元前925年左右,耶罗波安攻陷耶路撒冷,统一了80多年的以色列——犹太王国从此陷于分裂。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南方仍由所罗门的后裔继续统治,称犹太。北方则另立王朝,称以色列。由于以色列没有宗教中心,祭司们都到耶路撒冷的所罗门“耶和华圣殿”献祭,教民们也仍然到这里朝圣,因为惟一的圣物——“约柜”仍在那里。到了公元前590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第二次进兵犹太,耶路撒冷在被困三年以后,终于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伦军队攻占,王宫和圣殿全被付之一炬,耶路撒冷倾刻化为一片废墟。从此,无价之宝“耶和华约柜”和“所罗门金宝”下落不明。

    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金“约柜”和“所罗门金宝”,但至今仍无结果。这是圣城的一大奇谜。

    最早开始寻找金“约柜”的是以色列的先知耶利来。耶利来在耶路撒冷被陷以后幸免于死。他想找到金“约柜”,把它偷出耶路撒冷藏起来。因为,在这个黄金柜里装着以色列——犹太最重要的神圣文物“耶和华十戒条”和“西奈法典”。耶利来在夷为平地的所罗门圣殿废墟里,看见了著名的“亚伯拉罕巨石”。据说金“约柜”当时就放在这块巨石之上。但是金“约柜”早已无影无踪了。

    这个神秘的金“约柜”里装着以色列人最崇拜的耶和华的训谕。耶和华原是以色列——犹太人各部落信奉的主神,又是火、雷、雨、风等自然力的化身。国家形成之后,耶和华就成了国家的护佑神。以色列人相信,耶和华偏爱他们,是他们的救世主,赐给了他们法规、道德准则和社会体制,为他们建立了宗教机构、神职和宗教礼仪,最后把他们联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民族。耶和华的训谕是当年摩西在西奈山顶上不吃不喝呆了40个昼夜才得到的。耶和华这一次不仅给了十戒条,而且还另外授予摩西一套法典和教规,要以色列人时时事事都要遵守照办。摩西得到“耶和华十戒”和“西奈法典”后,就让两个能工巧匠用黄金特制了一个金柜,世称金“约柜”。这个金“约柜”用信男信女们献出来的最好的黄金打制而成,是最神圣的圣物。在《圣经》故事中,摩西是一个最神秘的人物,围绕这个人物有许多传说和神话。在每年的逾越节里,以色列人在颂诗和赞美歌里都要颂扬耶和华和他的全能代表摩西。完全可能在古代以色列人中间出现过摩西这样一位有才干的立法者和宗教改革家,他把一些缺乏组织和纪律、互相倾轧的以色列部落联合起来,并使他们最后成立了国家,定都在耶路撒冷。正由于这样,摩西在民间传说中就成了一位敬爱的民族英雄和先知,登上了圣者的宝座。

    稀世珍宝“约柜”究竟藏在哪里?本世纪初,一些学者认为,金“约柜”和“所罗门金宝”可能就藏在“亚伯拉罕巨石”底下的暗洞里。

    “亚伯位罕巨石”是一块长17.7米,宽13.5米的花岗岩石。它高出地面大约1.2米,由大理石圆柱支撑着,下面的岩堂高达30米。现在有一个八角形的大厅保护着这块“圣石”。而且,岩堂里确实有洞穴,完全可以把金“约柜”和“所罗门金宝”隐藏起来。

    几个英国冒险家获悉了学者们的看法后,决定去寻找金“约柜”和金宝。为此,他们首先必须进入“亚伯拉罕巨石”的岩堂。这块“亚伯拉罕巨石”也是伊斯兰教的“圣迹”。据传在公元619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由天使陪同乘天马从麦加到耶路撒冷后,就足踩这块巨石升天去聆听安拉的启示的。据说这块巨石上至今还留着穆罕默德升天时的脚印。所以,“亚伯拉罕巨石”被穆斯林视为“圣石”,巨石的岩堂由伊斯兰教的阿訇住持看守着。这几个英国人后来买通了岩堂的守夜人,乘黑夜潜进岩堂进行挖掘寻找。他们晚上挖,到天一亮便把洞口伪装上。就这样,他们一连干了7天。然而,到了第八天,挖洞之事终于败露,几个英国冒险家一溜烟地逃得无影无踪。

    过了不久,又有人传出,金“约柜”和金宝藏在“约亚暗道”之中。所谓“约亚暗道”,相传是所罗门的父亲大卫在攻打耶路撒冷时,部下的一个军官发现的一条可以从城外通到耶路撒冷城里的神秘通道。据说这条暗道后来也和所罗门圣殿相连,所罗门的后裔在成为“巴比伦之囚”以前,就已经把金“约柜”和所罗门的许多金银财宝藏到暗道里去了。1867年,有一个叫沃林上尉的英国军官在耶路撒冷近郊参观时,偶然在一座清真寺的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通向深处的洞口。他顺着人工凿成的石阶往下走,在一个水池处发现有一眼泉水。他一抬头,看到头顶上的岩石中有一个圆洞。他攀绳进洞后,发现有一条暗道。他顺着暗道左转右走,又来到另一个黑漆漆的狭窄山洞。最后,他好不容易顺着山洞走到了外边,定神一瞧,发现自己已经站在耶路撒冷城里了。据学者们鉴定,这条秘密的地下通道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

    本世纪30年代,曾有两名美国人理查德·哈利巴顿和摩埃·斯蒂文森到暗道寻找过金“约柜”和“所罗门金宝”。他们在“约亚暗道”里一处土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一条秘密地道。地道里有被沙土掩埋着的阶梯。两人想用随身带着的锹子把沙土挖开。可是,阶梯上的流沙却越挖越多,连地道也几乎被堵。两人惊慌得急忙退出地道,并将最初的入口掩住。他们认为,必须要有100名民工才能挖尽流沙进入秘密地道。不久,哈利巴顿在菲律宾海上遇难,寻找金“约柜”和“所罗门金宝”的夙愿也成了泡影。

    另有一个传说披露,金“约柜”早已不在耶路撒冷,而是收藏在埃塞俄比亚古都阿克苏玛的一座古寺里。据传,所罗门和示巴女王所生的儿子从耶路撒冷偷出了真的金“约柜”,而把一个假“约柜”留在了耶路撒冷。据说,约柜是埃塞俄比亚人的圣物,但是,任何活着的人都无权看它。至于在节日里展出让群众瞻仰的“约柜”,只是“耶和华约柜”的复制品……

    1567年,西班牙人门达纳率领船队从秘鲁出发,去寻找太平洋上富饶的岛屿。1568年,他们发现在茫茫海面上露出葱葱郁郁的大小岛屿。上岸一看,发现土著居民身上都佩戴着金光闪闪的黄金饰物。门达纳异常兴奋,以为找到了所罗门的黄金珍宝,于是大呼一声:“所罗门!”从此,人们便把这群岛屿称之为“所罗门群岛”。这无非是寻找圣城金宝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总之,无论是金“约柜”还是“所罗门金宝”,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桩历史悬案。

    月亮女神庙之谜

    公元前2世纪,古代腓尼基有位著名的游行家昂蒂帕特,把他所知道的埃及开罗的吉萨大金字塔、伊拉克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土耳其以弗斯的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也称“迪安娜女神庙”)、希腊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宙斯巨像、土耳其哈利卡纳苏的摩索拉斯陵墓、地中海罗德岛上的阿波罗太阳神铜像和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大灯塔赞美为“世界七大奇迹。”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昂蒂帕特的足迹和视野还不可能遍及全世界,他不知道在中国有一座无与伦比的长城,更无法知道在拉丁美洲也有蔚为壮观的金字塔神庙。由此可见,所谓“世界七大奇迹”具有很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当然没有理由去苛求古人。所以“世界七大奇迹”的传统说法一直沿袭至今仍被世人所引用。

    在这七大奇迹中,有一座建在土耳其古城以弗斯的月亮女神阿苔密斯神庙。这座结构复杂、规模宏伟的神庙建于公元前560年。当时的以弗斯是吕底亚王国的工商业中心,地处交通要冲,非常繁华热闹。后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修筑著名的驿道(史称“御道”)时,即以以弗斯为起点。以弗斯人非常崇敬月亮女神阿苔密斯。开始,这里只有一座很小的神庙,在一棵空心树干中放着一尊神像。随着以弗斯的日渐繁盛,在公元前560年修建了这座巍峨壮丽的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庙基长127米,宽73米,有10级台阶。台基四周共有127根19米高的柱子,分两行排列。柱子上面是方形的大理石屋顶。其中32根柱子的基座上还装饰着神话故事浮雕。19世纪6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发掘时,找到了一些雕柱残片,其中有一块浮雕残片高100来米,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现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月亮女神庙之谜以弗斯城里有个叫埃罗斯特拉特的人,一直想扬名天下却未能如愿,于是铤而走险,在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大帝出生的那天晚上,潜入月亮女神庙,放火烧毁了这座驰名全球的建筑杰作。这个纵火犯被捕获后判处了极刑。法官为了不让他的图谋得逞,下令不许提及他的名字,否则也将被判死刑。2000多年过去了,埃罗斯特拉特这个名字还是被传了下来。不过,它已被当作“疯子”和“精神病患者”的同义词了。

    被烧毁的月亮女神庙很快又被重建了起来。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以弗斯,劫掠了月亮女神庙里的财宝然后付之一炬,把它彻底摧毁了。残留的建筑材料后来也被挪作他用。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以弗斯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终于被破坏得荡然无存了。

    月亮女神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终将解开这个谜。

    黄金国之谜

    159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宠臣、探险家兼作家沃尔特·雷利去南美洲转了一趟后,以其探险家的想象力丰富了他道听途说的资料,写了一本书,叫做《辽阔、富饶、美丽的圭亚那和大黄金城马诺亚之发现》。在这本书里,雷利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黄金城”,说是在那个叫马诺亚的地方,有大理石和斑岩的宫殿,宫殿里的东西都是用黄金做的。金的箱子,金的桌子,金的厨具和餐具,金的长矛和匕首,金的飞禽和走兽模型。那里还有黄金山和珍珠山,山后居住着头脑简单的亚马逊人部落……

    有了这本书的宣扬,果然有人把“黄金城”标在了圭亚那的地图上;也有人把它标在赤道上;还有人认为,它隐藏在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之间的纬度0度、西经68度这块地方。一些人甚至吹嘘,他们不仅见过“黄金国”里的人,而且自己也去过那里。但是,他们介绍的“黄金国”的地理位置,连最大胆的地理学家也感到诧异,不敢苟同。

    但是,沃尔特·雷利的“黄金国”之说的确事出有因。

    现代一些学者认为,哥伦布之所以要进行航海,既不是为了寻找印度和中国,也不是为了证明地球的球形学说,其真正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之国。这一点已被继哥伦布之后陆续去新大陆的西班牙入侵者的行动所证实。最早传出在南美洲有一个“黄金国”的人,正是西班牙入侵者头子弗朗西科·皮萨罗手下的奥尔拉纳中尉。据他讲,这个“黄金国”的首都是马诺亚,国王叫佩蒂泰大王,或者叫莫克斯奥大王,或者叫帕吕大王,或者叫埃南大王,或者就干胞叫涂金大王(即“埃尔·多拉多”)。所以,“埃尔·多拉多”这个西班牙名词原来的意思本应该是“涂金的国王”,指的是人。后来却以讹传讹,被说成是“黄金国”了。

    有人认为,印加金宝被隐藏在库斯科北面的萨克萨伊瓦曼要塞的地道里。因为,那里是印加人埋藏财宝的传统之地。据说在要塞的中央曾耸立着一座圆塔建筑物,在圆塔的一个构造特别的平台上,通过一个迷宫殿的曲折复杂的通道,可以进入地道。但是,由于明沟暗道实在复杂,所以没有人能够找到地道的进口,也许只有印加皇帝和印加王朝的元老议会成员才知道秘密入口。据历史学家休伯说,西班牙人曾想发掘萨克萨伊瓦曼要塞。他们知道要塞在什么地方,也相信要塞地下埋藏着巨大财宝。但是,他们未能如愿以偿。因为,萨克萨伊瓦曼要塞被认为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军事上和工程上的建筑之一。

    “萨克萨伊瓦曼”这个词在土著印第安人的语言里就是“山鹰”的意思。萨克萨伊瓦曼要塞建在库斯科北面丽公里的一个山坡上。从要塞遗迹上可以看出,要塞从上到下共有三道平行走向的用巨石砌成的围墙。每道围墙高18米左右。里层的石墙长360米左右。最外面一道围墙长达540米。用来砌筑围墙的石头更为壮观,有一块石头重达300多吨。要塞一共有21个堡垒和郧望台。附近还有很多的印加兵营建筑,估计可供5000名左右印加士兵居住。在山腰较高的平台上有一块坚硬的巨石,那是经过磨光后再精雕而成的,是印加皇帝检阅印加部队时的宝座。要塞里还有太阳神庙、王室浴池以及竞技场等等建筑。所以,要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要塞里去发掘寻找毫无线索的秘密地道,实在不比海底捞针容易多少。

    又有人认为,印加帝国的大后方马丘比丘在库斯科西北122公里的安第斯山脉中的一座高2458米的陡峭山脊上,是一个神秘的印加古城。它有幸始终也没有被西班牙人找到!

    1536年,由一个叫贡萨洛·希门尼斯·德·奎萨达的谣班牙人奉命率领一支900人的探险队,从哥伦比亚出发,南下马格达莱那河寻找黄金之国。但是,3年之后,只剩下奎萨达一人狼狈而归。1568年,奎萨达再次组织了一次2800人的探险队,从波哥大出发寻找黄金国。然而,历时3年仍然没有找到那个神秘的“埃尔·多拉多”。在这期间,还有一支西班牙人率领的探险队和一支德国人率领的探险队也在现今的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巴林等地寻觅“埃尔·多拉多”黄金之国。结果也都没有能见到“埃尔·多拉多”的影子。

    1584年,有一个名叫安东尼奥·德·贝里奥的西班牙人组织了一支探险队,深入圭亚那腹地去寻找黄金之国。因为他相信当时的谣传,认为当年印加人为了躲避皮萨罗的劫掠,携带着部分黄金财宝逃到了圭亚那的一个什么地方,并在那里建造了一座黄金城。他在1584年,1585年到1588年,两次寻找“埃尔·多拉多”均毫无成就。但他仍不死心。在1591年又进行了第三次探险。就在这次探险途中,她在1595年遇上了前面提到的那位英国探险家沃尔特·雷利。雷利跟这些西班牙人一起痛饮几次后,取得了贝里奥探险圭亚那、奥里诺科河寻找黄金城的资料。他的那本《辽阔、富饶、美丽的圭亚那和大黄金城马诺亚之发现》就是这样出来的。

    从16世纪初叶直到20世纪初叶,为了寻找传说中的那个神秘的“埃尔·多拉多”黄金国、黄金城、黄金人,不知有多少人把财产、名誉、甚至性命都葬送了,到头来依然是水中捞月一场空。但是,南美洲确实有盛产黄金的国家。例如,现在的哥伦比亚就是其中的一个。

    从1521年到1878年,哥伦比亚每年平均生产3500公斤黄金,居南美洲第一。从1661年到1681年,哥伦比亚的黄金产量占世界金产量的43.2%,可见其黄金有多么丰富。

    据说,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附近,有一个崇拜太阳神的土著印第安人部落叫齐布查。他们视黄金为太阳神的圣物,历来有随身佩带金饰的习惯。齐布查部落的首领在加冕、祭天、拜神时,浑身涂上树脂,随后喷上金粉,全身金光闪闪,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涂金的国王”。齐布查人把他们的“涂金的国王”护送到瓜地维塔湖上后,浑身涂金的首领就要跳进湖里,洗去身上的金粉,其他人也纷纷把金银宝石投入湖中,以奉献给他们视为圣湖的瓜地维塔湖和太阳神。1912年,曾有一家公司耗资15万美元,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在瓜地维塔湖进行过打捞。在捞出的部分湖泥中,居然还真找到了不少黄金小塑人和其他一些黄金工艺品。想排干瓜地维塔湖水以寻找金银财宝的有西班牙人、法国人、英国人、哥伦比亚人和美国人。但是,由于谁也不知道究竟需要耗资多少才能排干瓜地维塔湖,所以直到目前,“埃尔·多拉多”黄金国的黄金祭品也许仍然沉睡在圣湖的湖底。

    1939年,哥伦比亚在首都波哥大建立了一座举世闻名的“黄金博物馆”。最初只有几个农民提供的14件黄金展品。这些黄金展品都是印第安人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6世纪的黄金制品。每件展品上的各种形象和图案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但是,这些黄金展品仅仅是印第安人的黄金财宝中很小一部分。许多珍贵的黄金制品都被西班牙等国的侵略者和冒险家铸成金锭运到他们国家去了。1969年,有两个农民在波哥大附近的一个小洞穴里,还发现了一个用纯金制的精美的木筏模型。木筏上有8名小划浆人,背对着一名部落首领在作划筏的样子。在秘鲁首都利马也有一座“黄金博物馆”,展出的各种金器皿、金首饰、金铠甲、金头冠等等黄金制品无不巧夺天工,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据估计,仅在16世纪,欧洲殖民者从秘鲁和墨西哥就掠走了重达25555镑的黄金首饰器具,以及134759镑的白银制品。这些价值连城的金银工艺品都被当作普通金银铸成锭块运走了。其中仅西班牙殖民者在16世纪中就从美洲掠夺了大约重17500镑的黄金饰物。这些金器也都被熔成金砖运走了。有一条比人臂还要长的黄金鱼,以及一条需要200人才能抬得起来的金锁链,也都被掠往欧洲了。

    由此可见,关于美洲新大陆有一个“黄金之国”的传说,看来也并非全是无稽之谈。

    在地中海沉睡了2000年的雕像

    马利奥蒂尼在东卡布里亚海岸靠近里亚斯山城镇的海滩上度假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雕像,使东卡布里亚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惟一的拥有两座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青铜雕像的博物馆。

    这是几年前的一个上午。在东卡布里亚海岸靠近里亚斯山城镇的海滩上,阳光灿烂。一位名叫斯但菲纳·马利奥蒂尼的化学家,头戴面罩,脚穿橡皮脚掌,手持通气管正在游泳。这是他度假结束前的最后一次游泳。明天,他就要回罗马,返回工作岗位。当海滩上的阳光透过他的橡皮衣服,把他晒得暖洋洋的时候,他发现一条章鱼在自由游弋。他立即举起捕鱼枪,呼地一枪,击中了那条小生命。他把章鱼塞进挂在潜水救生圈边的小口袋。这就是他上午巡视海滩所得的惟一收获。

    他看了一下手表,心想:该回去吃中饭了。他正在无意间凝视着海面。突然,他发现25英尺下的沙底有一个黑色东西往上冒。他跳入海中往下潜,慢慢地向它靠近,看到了一个人的肘和上臂——脸埋在沙里。他迅速冒出水面,心想,这一定是一具死了很久的尸体,由于经过了某种化学处理或使用了防腐剂之类的东西,才保存得如此完好。

    马利奥蒂尼再次潜入水中,用手一摸,发现它原来是金属的,而不是干瘪的肉体。他曾作为一个业余考古学家和一些大学考古小组进行过合作。因此,他对自己的发现感到特别欣慰和激动。他连续多次潜入水下,把沙一点一点扒开,终于显露出人物雕像的轮廓来。

    有一次,他潜入水中游动,仔细察看了那雕像四周的环境。海底是一片平坦的白色沙滩,稀稀拉拉地点缀着块块石头。在离第一个雕像大约4英尺处,他找到一些深色碎片,仔细一看,原来是突出的脚指头和一个膝关节——又是一个雕像。它面朝天,身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细沙。两座雕像全是裸体的,青铜铸造,每座都有6英尺高。第一座头发又长又密,一直披到双肩,而第二座好像戴一顶头盔。马利奥蒂尼经过几次潜水,有点筋疲力尽,但他仍然感到欢欣鼓舞。他又潜入水中,把两座雕像重新用细沙严密地覆盖起来,然后浮上水面,在发现地点附近安置了一个救生圈,作为下次寻找的标记。他爬上岸,立即打电话向卡拉布里亚国立博物馆长和整个地区古董文物总管福蒂做了汇报。

    马利奥蒂尼发现的无价之宝,使东卡布里亚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惟一的拥有两座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青铜雕像的博物馆。开始,马利奥蒂尼和总管福蒂谁也不知道这两座雕像是古希腊原件。它们那栩栩如生的面目粘了很多石灰似的外壳,十分匀称的身体各部也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所以人们以为它们是希腊原件的复制品。

    随着清理工作的开展,福蒂和其他人都开始信服,它们的确是公元前五世纪在希腊或在南意大利希腊殖民地所铸造的最稀罕、最珍贵的古希腊青铜雕像。

    马利奥蒂尼1972年8月16日将发现情况向福蒂汇报的,总管立即命令当地海关警察对发现地点进行严格监视。意大利卡宾枪手墨西拿支队派出3名潜水员携带橡皮船只和潜水工具,于8月21日奔赴里亚斯。

    第一天,戴有头盔的雕像被拉出沙泥,借助装满压缩空的聚乙烯球浮出水面。人们把它拖上救生橡皮船,摆渡上岸。把两座雕像拖上岸要费相当大的劲,因为两像埋在沙中较深亦有一定重量。打捞铜像的消息十分迅速地传遍大街小巷,人们纷至沓来,把整个海滩挤得水泄不通。小汽车横七竖八地停满公路,排成长蛇阵,延伸达5英里。30条小船在河面上浮动颠簸,激起阵阵浪花。

    当第二座武士雕像即将拖上救生橡皮船时,营救者争先恐后地伸手去抬,结果把船弄翻,武士像猛地一头栽进了海底。当然,最后还是把它安全地拖上岸来。人群立即聚拢过来,无不先睹为快,同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雕像的价值。里亚斯来的男子劝妇女们靠后站,因为他们认为,雕像赤身露体,很不雅观。当时,开来了两辆卡车,准备把两座雕像运往卡拉布里亚。可是全城男女老幼早已倾城而出,把公路堵得死死的。警察叫来增援部队,当地长官不得不登门拜访里亚斯市长,要求群众保持冷静,保证两座雕像能安全运出。在地下或本国水域内发现的任何艺术珍品都应归国家所有,因此,市长也只好唯命是听,照章办事。

    意大利政府估价,这两座雕像可值57.5万美元。马利奥蒂尼也得9.2万美元的奖金。那时,两座雕像锈蚀严重,被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沉积物所覆盖着。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专家们把雕像卧伏在泡沫垫子上,进行了极为细心的修整。进展是缓慢的。福蒂认识到,这里的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工作要求。1977年1月,在警察的监护下,两座雕像又被悄悄地运往佛罗伦萨考古博物馆修复中心。

    意大利技术人员杰切蒂和福明利不遗余力,日以继夜地工作了整整5年,才使两座青铜雕像重现了昔日的丰姿。为了表示对他们的感谢,总管福蒂答应佛罗伦萨修复中心把两座雕像在考古博物馆内展出一个月。消息一出,人们奔走相告,蜂拥来到博物馆。艺术爱好者们专程来到佛罗伦萨,学校也组织学生前来参观。由于假日不开放,旅游者灰心丧气,在大街上示威游行,阻塞了交通。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展览会不得不延期,一共展出6个月。

    意大利总统亲临现场参观后,建议把两座雕像运往罗马进行展出。经过多方的努力,两座武士像终于在罗马的奎里纳尔宫展出了两个星期,参观者每天多达1.8万人。

    考古学家对这两座雕像开展了热烈的争论,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如何准确无误地来判断它们的身份,谁铸造的,它们怎么会沉睡在海底。意大利政府计划进行一次广泛的考察活动,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平静地睡躺在江面上的巨佛

    从乐山河滨“福全门”处举目望去,清晰可见仰睡在青衣江畔的巨佛的魁梧身躯,对映着湍流的河水,巨佛似乎在微微起伏。那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联襟构成。纵观全佛,和谐自然,匀称壮硕的身段,凝重肃穆的神态,眉目传神,慈祥自如,令人惊诧不已。

    1989年5月的一天,天气晴好,山水云天颇具画意。广东省顺德县一位60多岁的老人潘鸿忠正在兴致勃勃地游览乐山名胜。当他乘船返回时,偶然地回首对岸古塔,见塔的周围正搭架重修,他不假思索地举起了照相机,拍了一张古塔风景照。照片冲洗出来以后,他也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大约两个星期之后,早已返乡的潘鸿忠随意地翻阅这些游览乐山时拍摄的照片。当看到那张古塔风景照时,他突然愣住了!他感到照片中的山的形状正好像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仰卧着。细看头部,更是眉目传神。老人兴奋不已,把照片指给他的亲属们看时,大家也无不称奇。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几天之内,就前后有500多人观看了这张照片。观赏者无不惊呼:“这不是乐山巨佛嘛!”

    潘老将这张照片又加洗了十多份,分别寄往有关部门。四川省文化厅文化通讯室甘德明也收到了潘老拍摄的乐山巨佛照片。这位从事文化事业几十年的老同志,手拿照片,禁不住地叫出声来:“这的的确确就是一尊巨佛!”从照片上看去,确实有一巨佛平平静静地睡躺在江面上,仰面朝天,高突的前额,圆润的鼻唇,四肢皆备。尽管如此,还必须进行专门考证。

    甘德明同志将收到的巨佛照片,马上送到了周厅长处,厅长二话没说,立即派人进行实地考察。一支由甘德明等人组成的乐山巨佛考察队出发了。考察队首先向潘老询问了拍照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情景。经过一个月的仔细考察,最后终于在名叫“福全门”的地方照下了巨佛身影。据考察者认为,惟有此地才是最佳的观赏地点。从乐山河滨“福全门”处举目望去,清晰可见仰睡在青衣江畔的巨佛的魁梧身躯,对映着湍流的河水,巨佛似乎在微微起伏。那形态逼真的佛头、佛身、佛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联襟构成。

    仔细观察佛头,就是整座乌尤山,其山石、翠竹、亭阁、寺庙,加上山径与绿荫,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卷卷发鬃、饱满的前额、长长的睫毛、平直的鼻梁、微启的双唇、刚毅的下颔,看上去栩栩如生。

    再详视佛身,那是巍巍的凌云山,有九峰相连,宛如巨佛宽厚的胸脯,浑圆的腰脊,健美的腿胯。

    远眺佛足,实际上是苍茫的龟城山的一部分,其山峰恰似巨佛翘起的脚板,好似顶天立地的“擎天柱”,显示着巨佛的无穷神力。

    纵观全佛,和谐逢然,匀称壮硕的身段,凝重肃穆的神态,眉目传神,慈祥自如,令人惊诧不已。全佛长达4000余米,堪称奇绝。

    然而,更令人称奇的是那座天下闻名的乐山大佛雕,恰恰正耸立在巨佛的胸脯上。这尊世界最高最大的石刻坐佛,身高达71米,安坐于巨佛前胸,正应了佛教所谓“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禅语,这是否是乐山大佛暗示的“天机”呢?

    乐山巨佛作为旅游重要景观可确定无疑了。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留给世人的一个谜。现在有一种推断: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冰”者为李冰,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师,都江堰的创建者,“离堆”就是乌尤山。那么,在2100多年前古人就凿开麻浩河,造就了巨佛的头。唐代僧人惠净为乌尤山立下的法规:任何人不得随意挪动和砍伐乌尤山的一石一草一树一木,代代僧众都视此为神圣不可违犯之法规。因而才保证乌尤山林木繁茂,四季常青,使“佛头”千年完美无损。曾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唐代观音菩萨的化身叫“面然”,指“乌尤大士”之意。那么,是否那时的人对乌尤山即是“佛头”已有所悟了呢?

    但据研究乐山大佛文化和文物部门的专家们介绍,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和听说关于巨佛的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那么,巨佛是纯属山形地貌的巧合吗?但为何佛体全身,人工的刀迹斧痕比比皆是呢?又为什么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开元年间,海通法师劈山雕凿乐山大佛,偏偏选中了凌云山西壁的栖鸾峰,并雕在巨佛心胸处呢?

    过去,乌尤寺的僧人,身居佛中却未知巨佛。如今,一经点破,再看乌尤山,竟犹灵佛所致。

    除了巨佛形成之谜以外,再就是“福全门”之谜了。据四川省文化厅考察组报告说,要看到巨佛身形,其最佳位置只有一处即“福全门”。其他任何一处观赏的效果都不是最好,或是看上去身首异处;或是佛头不清;或是佛身不全。是不是先人故隐“玄机”,以“福”喻“佛”,其寓意指惟在此处,才可观赏到巨佛全身的“佛全门”。

    如今到乐山观光巨隐睡佛的游人,络绎不绝。不仅国内如此,而且国际游人也慕名而来,尤其是考古者,更是兴致勃勃,或许他们能解开巨隐睡佛之谜吧!

    东方佛像大观

    在我国及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古代,佛教曾经有过巨大的发展,并且创造出了繁荣灿烂的佛教艺术。其中存世最多的是形态各异的佛像,堪称东方艺术之珍宝。

    在佛教起源地的印度,有一座阿旃陀石窟。它位于孟买东北海德拉巴省风景秀丽的文达雅山麓,其下虎河汩汩流过,洞窟凿于临河的悬崖上。这座石窟始建于公元前一二世纪,至公元六七世纪竣工,历时700余年。它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共29洞,内有众多的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第16窟中的本尊石佛,高70余尺,气势雄伟;第1窟中的释迦石像,从左、中、右三个不同角度可看到佛祖脸上分别具有的欢乐、痛苦和沉思三种表情,可谓石雕艺术之一绝。壁画主要表现了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宫廷生活的景象。

    在印度佛像艺术东传之前,我国汉代已有画像石出现于墓葬装饰之中。这种石刻艺术多为浅底平面浮雕、平面阴刻线雕或两者结合。随着印度佛教渐向东方传播,佛像艺术接踵而至,很快与我国固有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并蓬勃发展起来,在河西走廊的敦煌出现了我国的第一座石窟——千佛洞。

    敦煌千佛洞又称莫高窟。那里的崖石属玉门系老年期山岩,呈黯红色,每当夕阳近照,常显灿烂金光,颇有一点虚无渺茫的“佛国”情调。当地雨雪稀少,流水侵蚀作用不强,且又地处佛教东渐途径的首冲,所以约在公元366年,前秦的僧人乐在此处鸣沙山穿岩凿窟,造石佛像,开始了千佛洞的营造史。以后经隋唐至元代,均有所修建,在崖壁上建成了重重叠叠、长达1600米栉比相连的石窟佛像群。保存至今的,仍有492个石窟,2000多尊佛像,还有壁画4.5万多平方米。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6—14世纪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其中的大佛,首推造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的33米高的弥勒像。最具特色的是第259窟的彩塑佛像,其身体比例匀称,面部表情生动,嘴角和蔼地上翘,露出会心的微笑,曾被游客赞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使人流连忘返。

    继敦煌千佛洞的开凿之后,公元460—494年,在我国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开凿了云冈石窟。公元494年起,又在我国河南洛阳南郊龙门山上开凿了龙门石窟。从唐朝开始,还在我国四川大足境内开凿了大足石窟。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造像51000余尊,最大的高达17米;雕刻的风格继承了汉代石刻艺术的传统,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龙门石窟开凿历时400余年,现存石窟1300余个,造像97000余尊,雕法圆熟精致,佛像表情生动。大足石窟的凿造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规模甚大,石窟中有佛教、道教和儒教的造像,窟内石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多样的处理手法,并富于地方色彩。总之,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石窟,那蔚为壮观的佛像、壁画、石刻,都是古代劳动者心血与汗水的结晶。

    石窟不仅表现在镌刻技艺的高超,而且从窟龛的分布、雕像的配置及佛塔、碑刻的安排来看,也表现出古代劳动者相当出色的地质知识水平。

    例如龙门石窟,窟龛和佛像几乎全凿于峡谷西岸的岩壁上——故该崖壁称为“千佛岩”。千佛岩由灰色自云岩、白云质灰岩构成,产状稳定,石窟全部凿于岩层的最高或较高部位。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地下水沿层面对窟龛的淋蚀。另外,古代工匠之所以选中于佛岩来开凿,很可能他们当时就发现千佛岩中段有数条裂隙,泉水沿裂隙涌出,从而使地下水位降低。这样,因水位升高而损坏石窟的机会也就减少了。对于这里的岩性,工匠们肯定也作了周密的调查,对凡是需要精雕细刻的佛像,窟龛的位置皆选于致密坚固、厚度较大、裂隙很少的岩层中。如万佛洞洞内佛像达15000多座,像高7—8厘米,小巧玲珑,这个窟龛就选择在厚达7米、结构致密的自云岩岩层上。对大型的石窟,则又巧妙地避开了节理和岩层层面。如奉先寺17米高的主像大卢舍那佛,就有意避开了节理的干扰,使佛像凿雕在一整块巨大而致密的岩石上,经受了千百年时间考验而不坏。世界上最高大的石刻佛像,是我国四川乐山凌云山前的弥勒佛像。它高71米,宽24米,其头长约14.7米,肩宽28米,耳朵长7米,一只脚背可让百多人站立其上;即使是它的脚趾甲,亦如一张八仙桌大小。大佛面对峨眉山,俯视三江(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汇于大佛前)。依岩凿成。它从唐代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开凿,历时90多年才竣工。除了在凿雕之前掌握一定的地质知识选中这块崖岩之外,还在凿雕中为避免雨水侵蚀佛像,把大佛身上的一些衣纹都巧妙地凿成自流排水道,既不损坏佛像的体形,又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不露斧凿痕迹。真可谓匠心独运,天衣无缝。

    1982年在四川安岳县八庙公社卧佛沟发现的释加涅槃露天卧佛,全长31米,镌刻于一块高约20米的巨大砂岩上。要不是岩石和岩层所限制,这卧佛可能会不亚于乐山大佛的。可见,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能够因石制宜,凿刻出各种形式的佛像。

    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日惹市西北郊文池兰镇一座山峰上的婆罗浮屠,与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足见其精湛珍贵。浮屠即佛塔,婆罗浮屠相传系八世纪时为珍藏佛祖释迦牟尼的部分骨灰而役使10万之众历时10年修建而成。它全部用石块砌成,其座为方形,每边长110米,从底到顶端共9层,高42米。它共有石壁佛龛432个,每龛一佛像;浮雕则多达2100多幅。如果把这些浮雕连接起来,总长度可达3千米。它上部有钟形小塔72座,塔内也均有佛像,顶上还有直径10米的尖塔,十分雄伟。

    1006年前后,由于地震和默拉比火山爆发,当地居民纷纷逃离,因此婆罗浮屠长期被人遗弃,直至1814年,才重新被发掘出来。1972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拨款对它进行了空前规模的修复。采用电子计算机的精确计算,使每一块石头都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整个工程耗资达2000万美元。古老的艺术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结合,使历史遗迹重放异彩。

    我国的佛像,除了石刻佛像继承和揉合了古印度的石刻技术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佛像,是采用我国特有的绘与塑相结合的手法创作出来的。

    所谓绘与塑相结合,就是用粘土捏制泥人的方法塑造出佛像的毛坯,然后为了表现塑像的细部,再辅以绘画手法,用彩笔描绘出眉目须胡、衣纹皱褶。这种绘塑结合的技术,是继承我国战国、秦、汉的陶俑、木俑和泥塑、壁画等艺术手法发展而成的。

    绘塑结合的典型,要数甘肃张掖南关大佛手中的卧佛。这座佛像身长34.5米,肩宽7.5米,整座佛像以木条扎成大致的骨架,上敷粘土作为肌肤和服饰,最后再作金装彩绘。它造型优美、色彩华丽,为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塑像。

    这种绘塑结合的技艺,甚至在现代的佛像建造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国台湾省新竹关西六福村野生动物园附近的一座山岗上,1982年夏天建成了一尊41米高的卧佛。它是先以木条钉成骨架,再扎上铁丝网,使其成为初具轮廓的雏型,然后以水泥、石灰、细砂等配成混凝土糊在轮廓上进行塑造,等其干燥后,便成为坚硬的塑坯,再在塑坯上敷上玻璃纤维,浇上合成树脂成为玻璃钢。最后拆去塑坯,卧佛塑像就做成了。

    我国的佛像除了泥塑之外,还有不少是我国特有的脱胎漆像。脱胎漆器工艺是明代发展起来的手工工艺之一,用于佛像制造就称为夹苎造像,它是用芝麻、生丝和生漆混合成塑制原料,由工匠捏塑成坯胎,然后层层上漆,最后饰以彩绘或涂上金粉。这种脱胎佛像,重量虽轻而结实坚牢,可经久不坏。在洛阳东郊自马寺的千佛殿里,就有好几尊脱胎漆像。

    我国的铜铸技术,早在殷商时代已十分发达,到了汉代更是炉火纯青。佛像艺术的东传,与铜铸技术融汇一体,于是又出现了铜铸佛像。

    河北正定龙藏寺有一尊保存了千年的铜铸千手观音,约20米高,40只手各执法器,面容端庄静穆,它是世界上的第一大铜佛。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于天平十九年(公元747年)在奈良东大寺铸造青铜大佛,历时三载才告完成。这尊大佛高达16.2米,重约452吨,仅眼睛就长1.81米,如同常人身高,可见其雄伟巨大。

    除了铜铸佛像外,在泰国还有金铸和铁铸的佛像以及用玉石雕刻成的佛像,三者被誉为泰国的“三大国宝”。金佛供奉在曼谷金佛寺,它铸于1238年,为世界最大的纯金坐佛像,重达五吨半。泰国王宫右侧卧佛寺供奉的铁卧佛,长145米,高17米,称为世界第一大卧佛。铁卧佛身上还镶嵌了七彩宝石,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在王宫苑内玉佛寺里的玉佛,用整块翠玉雕成,身上披金缕衣,座垫也为金制,据说是10世纪初由印度的著名雕刻家花了一年时间雕刻而成的。

    最后还要提一提我国北京雍和宫万福阁内的弥勒佛立像,它身高26米,宽8米,但它既不是石刻,也不是泥塑,更不是用金属铸造的,而是用一棵白檀木雕成,的确为世所罕见!

    释迦牟尼真身宝塔

    位于我国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的法门寺,是我国著名的古刹。

    公元前486年,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他的弟子用香木焚烧了他的遗体。待大火熄灭,人们在灰烬中惊奇地发现了许多圆珠一样的结晶体,还有一节手指骨、四粒牙齿及一块头盖骨等,这便是被称之为“舍利”的佛祖遗骨。从此,舍利被视为佛门圣物,古印度各地为此建起了多处佛塔将其珍重地收藏了起来。

    释迦牟尼真身宝塔公元前261年,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俘虏了15万人,杀了10万人,统一了印度半岛。当他为胜利举杯的时候,突然想起了释迦牟尼不杀生的教诲,感到了极大的不安。为了弥补过错,赎回自己的良心,放下屠刀的阿育王开始推行佛教。传说,他来到藏有佛祖舍利的圣地,开启塔门,取出所有的佛祖遗骨,将它们分为84000份,然后发送到世界各地,并造塔84000座安放这些圣骨。

    中国东汉灵帝统治期间,虔诚的佛教徒们携释迦牟尼那节未焚化的手指骨,跋山涉水来到了八百里秦川上的扶风法门镇。据说当时扶风上空顿时光芒万丈,灵帝闻讯大喜,视为吉兆,遂令工匠营造地宫秘藏佛骨,并建塔置寺。从此,珍藏佛骨的法门寺名扬天下。

    时间过去了四百多年,盛大的唐王朝带来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繁荣,佛教文化也兴盛了起来。佛祖舍利被视为护国之宝,法门寺成了皇家供佛祈福的场所。此时法门寺寺院庞大壮观,僧侣多达五千多人。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歧州刺史上书太宗李世民,称佛塔30年一开,则岁丰人和,请求开示佛骨。李世民当即恩准,神秘的地宫之门第一次被打开了。长安城顿时沸腾起来,人们纷纷前往朝佛。佛塔之下,每天聚集数千人之多,竞相观看,唐太宗高兴地宣布天下大赦。此后,唐皇朝几代帝王不惜耗费巨资,又先后6次开示佛骨,其规模一次胜过一次。当然也有例外,武宗皇帝对日盛的佛教深感不快,于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下令灭佛,并令粉碎佛骨。法门寺僧侣将真身舍利藏匿于地宫秘处,设法以仿制佛骨代替,虽躲过了这场灾难,但寺院元气大伤。

    7个多世纪过去了,法门寺历经沧桑,旧有的木塔朽崩。明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拨银百万两开始重修宝塔。据说,人们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地宫,当地宫之门被打开时,成堆的金银器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盛佛指的金匣子也在其中。然而,慑于佛法,人们不敢对这些佛宝有非分之想,他们重新关上地宫大门,继续宝塔的修建。

    民国二十八年,慈善家朱庆澜主持维修已开始西倾的宝塔,地宫之门再次暴露,有人入内,被琳琅满目的金银珠宝惊得目瞪口呆。朱先生令人不得扰动,佛宝又一次转危为安。

    此后佛宝又有几次历险,均安然无恙。

    公元1981年8月23日,位于中国陕西省扶风县境内的法门寺塔,随着一道蛇状的闪电光过后,只听一声惊世骇俗的爆响,矗立了400余年的13级释迦牟尼真身宝塔被齐刷刷地竖直崩掉了一半。一时间,人们震惊,佛僧静穆,而更多的人则在内心惊问:沉寂了几百年的佛祖圣骨果真要重见天日,寻觅遗落在历史陈迹中的千年旧梦?

    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虔诚追随佛祖开创的圣道,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竞相布施建寺造佛,一时之间,全国寺院遍地,僧侣结队。“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往日佛教盛行的真实写照。大量寺院的建立,只是为了迎取佛祖真身舍利,使之布恩于中国大地,在皇天后上中泛射佛祖的灵光。但在中国,只有四大名刹供奉着真身佛骨。随着历史沉浮,佛骨的真迹都湮灭于刀剑阴影中和塔寺的土墟之中,只有法门寺塔底的深处,仍旧佛光不散,吸引着全世界佛家僧侣的注目,人们目视宝塔的残迹,探试着那千古不散的佛骨舍利谜团:果真在塔下有圣骨?

    1987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专家曹纬等考古人员进驻了法门寺。从此,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行动。

    经专家们商议,要建新塔,首先必须对地基进行处理。但原有的地基已经破坏。3月10日,考古专家在塔基上开了10米×10米的一个大探方,发现了砖塔基槽并清理完毕。4月2日又在基槽中央部位,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直径80厘米的圆柱形井筒。发掘工作继续进行着。

    “地宫、地宫、地宫噢!”突然一块石板中露出一条石缝,一道手电光揭开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地宫世界。考古部门立即组织了一个由一流专家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考古工作者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夜已很深了,但工地仍是灯火通明,民工们汗水依旧。突然,地官入口被发现了。入口宽达2米。有19道斜坡踏步漫道,坡道满铺唐代天圆地方的铜钱币,大大小小碧绿一片共有7万余枚,400多公斤,蔚为壮观。特别是13枚玳瑁币更是稀世珍币。紧接着封门石也被发现。封门石用一把铁锁紧紧锁着,钥匙不知去向,即使有钥匙,铁锁锈成一团也无法打开。4月9日上午10时21分,经验丰富的考古人员用一根锯条锯开了门上锈蚀的大铁锁,然后轻轻地推开了两扇石门。打开石门,在前室门前立有两通碑石,其一为“大唐成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详细记载了地宫的历史沿革,佛指舍利的大小和形状,唐懿宗、僖宗朝迎送佛骨的盛况,与《旧唐书》记载吻合。其二为“监送真身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器物账”,记载了塔基地宫内唐代王室为法门寺真身舍利所供奉之物品数及奉者姓名。经对照与出土文物相符。计金银器121件(组),玻璃器20件,瓷器16件,漆木器、杂器19件,珠宝玉器约400件,锦绫等珍贵纺织品700余件,铜钱币若干公斤。地宫出土文物绝大部分为国宝或一级文物。

    1987年5月5日凌晨1时,在后室北壁正中两尊石刻天王所守护的八重宝函之中,人们惊喜万分地发现了佛骨。密密套合的八重宝函,由表及里,第一层银棱檀香木宝函已部分腐朽,第二、四层是鎏金银宝函,第三、五、六、八层均为纯金所制,第七层却是玉石所造。宝函之上,除第三层为素面外,或镌刻精致的图案,或坠满珠宝,华贵富丽,精美绝伦。

    第八层宝函实际是一座精巧的纯金宝塔,塔内矗立一根仅高11毫米的银柱,佛祖指骨就套在这个小银柱上。佛指上齐下折,色自如玉。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隐约可见两道徼细的血管,内壁有排成北斗形的7颗小星星。经专家测定,佛指骨重16.2克,高40.3毫米,上宽17.55毫米,下宽20.11毫米,腔径13.75至16.75毫米。据说,佛指面世之时,人们仰望星空,惊讶地发现,斗勺形的大熊星座正好位于朝南方向,与佛指内壁的七星方位完全一致。更值得说道的是,佛指面世之日,农历四月初八,正是释迦牟尼诞生之日,即“佛诞节”。这不是有趣的巧合吗?

    传奇般的法门寺地宫藏满了金银珠宝,这谁都确信无疑,但当人们面对它们时,却仍是惊奇不已。121件(组)金银器,件件造型精美、工艺讲究、质地纯正。其华贵典雅的形象,超凡脱俗的气质,同其他同时出土的文物一样,无不让人领略到唐代文明的登峰造极。

    地宫内的金银器分为生活用具、供养器、法器三类。生活用具包括容器、食器、熏香器、茶具和杂器四种;供养器有菩萨像、香案、灯、臂钏、棺椁、宝函、阏伽瓶;法器有锡杖、如意、钵盂等。我们从下面选取的几件精品,便可窥见它们不凡的风采。

    长达1.96米的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采用58两白银,二两黄金雕铸而成。杖身中空,上錾神态生动的十四僧侣图,其挺拔尊贵之态,似乎蕴含着佛法的威严。这支锡杖的形体之大,做工之精,超过了现藏于日本,号称“锡杖之王”的白铜头锡杖,被称为世界法器之王。

    以银丝编结而成的金银丝笼子,体呈椭圆形,上有提梁,下有四足。笼盖顶部有用金丝编成的塔形花一朵,下衬金丝莲叶,四周再以金丝织成的云气纹压边。其上下口及底边用涂金银片镶口,口沿上下又以金丝编成涡纹条压边。提梁也由金丝编成,四足跟以银丝盘曲成的四枚涡纹构成。整个笼体金银丝交织,不仅秀丽华美,而且奇妙无比,它把过去认为宋代才有的金丝编织历史提前了好几百年。

    还有纯金钵盂、成套的金银制茶工具和迄今所见口径最大的鎏金鸳鸯团花纹银盆等等,不仅精美绝伦,而且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据专家考证,这些金银器主要来自专为皇家制作金银器的官营手工作坊“文思院”,也有部分是地方官吏的贡品,它们无疑代表了唐代金银制作技艺的最高水平。

    晶莹明澈,带着异域风情的琉璃器,在地宫中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大都是生活用具,器形以盘为主,还有瓶、杯、碗和茶托等,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琉璃器的一次重大发现。

    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制作原始的琉璃珠。但到了唐代,中国制作琉璃(玻璃)器的技艺仍不如伊斯兰国家发达。这些伊斯兰文化的精品通过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来到了大唐帝国。它们被人们视为珍宝,看得比黄金还贵重。地宫内的琉璃供品,以黄、蓝、黑三色为基调,装饰图案以植物纹和几何纹饰为主,简洁明快,流畅自然,制作技艺十分娴熟,许多是国内外罕见的伊斯兰早期作品。

    例如,贴花黄琉璃瓶,晶莹剔透,颈下装饰凸棱纹,腹部四重纹饰,随意洒脱。第一层贴八枚黑色琉璃饼,第二层粘贴以拉丝手法制成的淡黄色琉璃多角形饰件,第三层为六枚淡黄色琉璃乳钉纹,第四层仍粘贴琉璃黑色装饰。再如散发着梦幻般光彩的蓝琉璃盘,描金刻花,异彩纷呈。盘心的两周描金弦纹内绘蕉叶团花纹,其外再绘描金水波纹,水波纹内刻翻滚的浪花。这些闪烁着明显的异域文明光环的琉璃器,令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古代伊斯兰工匠的不凡匠心,更重要的是大唐文化容纳四方的恢宏气度。

    在重建法门寺时,又发现了4枚佛舍利。据历史记载,法门寺的舍利是真正释迦牟尼的生身舍利。舍利最初是指释迦牟尼佛火化后的固体结晶物。佛教认为,只有佛的舍利白润如玉,坚固似金刚,锤击而不碎,火烧而不死,它是精神的物化体现,也只有佛才能最终化出舍利。据说,释迦牟尼佛火化以后,留下了84000颗舍利,这些舍利分藏于世界各处佛教重地。

    抚风县法门寺博物馆经修缮后,于1988年11月9日正式开放,并举行了隆重的释迦牟尼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会。正因为有了这一重大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僧众云集法门寺,参加盛典,竞相瞻礼埋藏地下1113年的佛祖真身舍利。

    印加黄金城之谜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个部族,1532年西班牙人入侵时,已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统辖着相当于现今的厄瓜多尔北境至智利马乌莱河这一片疆域,南北长达4800公里,人口达1200万。

    印加文明在南美洲是最发达的。这里有高度发展的技术和建筑物。这里的许多庙宇殿堂由雕刻平整的重达几十吨乃至上百吨巨石砌成,石块之间砌合严密,连薄刀片也难以插入,堪称建筑之冠;这里有许许多多纵横的主、支干道,无数岩石隧道和藤蔓支撑的索桥构成的长达3600多公里的石砌道路网,举世闻名。

    印加帝国12世纪建都于库斯科。京城内亭台楼阁,金碧辉煌。这里的宫殿圣庙都是用数不尽的金银财宝装饰而成。规模宏大的太阳庙的墙面用金板贴角,过道用黄金铺地,门是黄金制的,黄金塑像金光闪闪。国王的花园堪称黄金花园,园内楼台景点全用黄金装饰,就连花坛上的花朵,也用黄金制成。京城宫殿中的地窖和地下房室中存放着不计其数的黄金财宝。印加人崇拜太阳和月亮神,他们把金子的黄澄澄色彩视为太阳光辉,因此,不仅用黄金建造神庙宫殿,而且许多平时随身佩戴的饰物也是金制的。据说,印加人从11世纪起就开始世世代代收藏黄金。如果把印加人的所有金子累计起来,其数量相当于当时世界其他地方黄金数量的总和。真可谓是一个黄金之国。这正是西班牙统治者入侵这个古老国家的原因。

    最先获悉印加帝国遍地黄金的是西班牙人巴尔伏亚。他在1511年的一天,听到一个印第安酋长说,有一个地方人们吃喝用的器皿,都是金制的,那儿的金如同铁一样便宜。西班牙人还从其他印第安人中间听到南美洲黄金王国的传说。1522年,西班牙人安迭戈亚航行到圣米格尔湾,深入到内地,他把亲眼见到的印加帝国金银富足的确切情况带回西班牙。从此,西班牙殖民者开始了对印加人的劫掠。

    掠夺印加古国,给印加人带来深重灾难的是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皮萨罗1529年被封为圣地亚哥骑士,被任命为新斯蒂尔省的总督。同时,西班牙王室要求皮萨罗把劫掠到的财富的1/5交给王室。于是,皮萨罗便开始了侵略印加帝国的罪恶活动。

    皮萨罗招集了一批赤贫贪财的年轻人,组成了一支探险队,于1529年秋从西班牙来到巴拿马。1531年初离开巴拿马进入厄瓜多尔圣马特奥。他的第一个南征目标是印加帝国北部边境城市通贝斯。因为皮萨罗从所俘获的两名印加人口中得知,离通贝斯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黄金城,所有财宝都是从那里来的。皮萨罗队伍边走边战花了一年时间才到达通贝斯。

    1532年,正逢印加帝国内战,政局不稳。皮萨罗利用这个机会率领队伍,向印加人的北部重镇卡哈马卡进军,当时国王阿塔华尔帕正在那里。1532年9月,皮萨罗率领当时只剩下的170人的队伍,没受到任何阻击,开进了卡哈马卡城。同年11月皮联罗约请印加国王在卡哈马卡城内广场会见,在印加军队没防范的情况下,击溃了人数众多(达4万人)、但武器落后的印加军队,占领了卡哈马卡城,活捉了国王阿塔华尔帕。阿塔华尔帕为了保命,对皮萨尔说:如果你放了我,我将黄金堆满这个房间,送给你。皮萨罗打量了房间(长6—7米,宽约5米,高约3米),喜出望外,同意恢复印加王的自由。过不久,在王宫的一个房间内堆着一人多高的黄金首饰,还有两个房间堆满了银子。印加王从京城和全国各地收集了1.3万多磅黄金和2.6万多磅白银交给了皮萨罗作为赎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皮萨罗把这批黄金熔铸成便于携带的金锭。单皮萨罗一人就分到了重达800磅的纯金。此外,皮萨罗还派人四处搜掠了大量黄金。

    阴险狠毒的皮萨罗怕释放印加王是放虎回山,后患无穷,于是编造罪名,加祸于印加王,背信弃义处死了阿塔华尔帕。这激起了印加人的反抗情绪,他们在得知国王被处死的消息以后,纷纷把大量黄金埋藏起来,并到处袭击西班牙人。皮萨罗多次派部队搜索黄金,发现黄金已被转移,便重刑拷问印加官员,得知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中的宫殿、神殿、寺庙都是用难以估价的金银装饰而成,他便于1533年11月领兵开进印加帝国的首都。从此,印加帝圉沦陷,印加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

    皮萨罗在库斯科,搜掠到许多金银器皿,找到了一尊黄金塑像及其他许多金制器物,但是,西班牙人发现,他们到手的黄金只是印加人财富的很小一部分,而印加人10几个皇帝收聚起来的金银财富都被隐藏起来了。

    贪得无厌的皮萨罗难以克制他的黄金欲,在洗劫了首都库斯科的财宝之后,把印加贵族抓了起来拷问,想得到印加人藏宝的秘密。重刑之下,贵族供出了黄金的秘密:印加帝国的黄金是从亚马逊森林中的一个印第安酋长帕蒂蒂统治的玛诺阿国运来的,那里金银财宝堆积如山,不计其数,这个地方除了国王和巫师,谁都说不清楚在哪里。

    西班牙人,得到口供,如获至宝,立即组成探宝队,奔赴那个玛诺阿国去寻找那迷人的黄金城。

    茂密葱郁的亚马逊原始森林十分辽阔,面积280万平方公里,在这遮天蔽日,阴森湿热的森林中,有巨毒致命的毒蛇、毒蜘蛛、各种毒虫、巨毒植物,有凶猛的野兽,还有食人的部落。这里还有可怕的热带病。亚马逊森林湖泊沼泽星罗棋布,道路泥泞,荆棘丛生,行走艰难。这片充满危险,随时可遭死神扼杀的原始森林,因迷人的黄金而招来了一批批西班牙人。皮萨罗曾几次派人去寻找,都没有找到这个黄金城。一支支探险队或损失惨重,狼狈逃回,或有去无回,下落不明。西班牙入侵者只能遥望这神秘的亚马逊密林而叹息不止,找到这黄金城的美妙理想始终未能实现。

    几个世纪以来,除西班牙人外,还有葡萄牙人、英国人、美国人、荷兰人和德国人来过亚马逊森林找宝。据说,密林探宝队大大小小总计有300多个,然而,绝大多数人是一无所得,他们或死里逃生,或葬身密林。尽管,这个密林如此可怕,但是,黄金的魅力,却诱惑着人们不断冒险。1925年一个不怕死的名叫福赛特的军官,带着2个人,骑骡来到亚马逊密林,寻找黄金城,遭到同样的结果。

    据说,黄金城探宝也曾获得一些线索。一次是1541年皮萨罗派出的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基多的都督贡萨洛带领220名西班牙人和4000名印第安人到这个森林探找黄金城。贡萨洛因中途给养不足,返回基多。他宣称在康迪那玛尔加平原找到了黄金城,并带回了不少翡翠宝石。这次探宝,死去4000多人,幸存的只有几名西班牙人。贡萨洛的宣称,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还有一次是17世纪,有6个葡萄牙人带领一群当地人,进入亚马逊森林。在林中他们辗转数年,历尽艰难危险,发现了一座占城遗址,幸存的几个人把这次探险的经过写成了报告,至今,这个报告还保存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图书馆里。

    几个世纪来,经过人们多次探索,据说黄金城的位置被确定在安第斯山脉的利安加纳蒂山中。20世纪80年代,由加拿大人和西班牙人组成的探险队,对利安加纳蒂山进行了大量考察,得到了秘密手稿、图表、历史记载等不少资料,并进行实地调查来证实已得的资料,然后再进行周密探宝。世人翘首企足,期待着黄金城谜底的揭晓。

    可可岛藏宝之谜

    可可岛在距哥斯达黎加西南海岸300英里的东太平洋上,有一个方圆30平方公里的岛屿。岛的四周暗礁林立,东部有60—180米高的悬岩峭壁,形成天然屏障,只有两个小湾可容纳小船登陆。这个地形险恶,远离航道的荒岛却藏有许许多多的珍宝,这便是闻名世界的宝岛可可岛。可可岛究竟藏有多少宝藏,分别藏于何处,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1821年前,利马是南美洲西班牙殖民者的活动中心,殖民者将掠夺的金条银砖、财宝玉器纷纷集中到利马,准备装船运宝回国。秘鲁民族英雄圣马丁率义军进攻利马,西班牙人仓皇携宝搭乘了苏格兰船长汤普森驾驶的“玛利迪”号双桅船,向西班牙的加的斯港口开去。船长汤普森财迷心窃,遂生邪念,成了图财害命的海盗。他把船开到可可岛,并将宝物全部搬运上岸,埋于可可岛。后来,参与行窃的船员被俘后全部被绞死,惟有汤普森用重金行贿,得以幸存。1844年在他临终前,将藏宝秘密透露给好友基廷,并留下了藏宝图。

    图中暗示:夕阳西照下有一陡峰会映出一只鹰影,财宝即藏于鹰影与夕阳中间的一个有十字架标志的洞穴中。基廷按图中所示,先后探宝三次,共取出5亿多法朗的财宝,但汤普森所藏的大量财宝仍未找到。基廷在第四次去可可岛的途中不明不白地死去。基廷生前曾将此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尼科拉-菲茨杰拉德海军下士。现澳大利亚“海员和旅游者俱乐部还收藏有菲茨杰拉德生前留下的一封暗示藏宝位置的密信。有关汤普森藏宝的资料和秘密被一代一代地相传,使之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有不少探宝者按图中线索去可可岛探险,但都未能如愿以偿。至今汤普森将巨宝藏于何处还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另外还有两个海盗将掠夺来的财宝藏在可可岛。其一是爱德华·戴维斯,他手下有千余人。其基地为可可岛,岛上藏有他掠夺来的全部金银财宝,晚年他在去可可岛途中失踪,藏宝地点成为不解之谜。

    其二是贝尼托,他是18世纪初加勒比海海盗头目,因经常袭击英国船只被英舰追逼后改在太平洋一带活动。他将抢劫的运金船中价值1100万美元的黄金藏在可可岛上,但后来因内讧被杀,这批黄金也成为下落不明的难解之谜。

    可可岛上藏有寻宝者梦寐以求的大量金银财宝,许多探险者花费毕生精力几次三番地去岛上探寻,仅本世纪以来就先后有500余个探险队去岛上寻宝,但都无功而返。

    1978年,哥斯达黎加政府宣布可可岛为哥斯达黎加国家公园,以挖宝将破坏生态环境为由,禁止任何人到岛上探宝。

    雷恩堡藏宝之谜

    雷恩堡是法国南部科尔比埃山巾的一座小城镇,座落在奥德省首府卡尔卡松市南约60公里处,雷恩堡教堂就耸立在山顶上。它虽然地处偏僻,但因这里曾经发生过轰动世人的奇闻,就使它充满着更加神秘的色彩。

    早在17世纪,雷恩堡附近有位牧羊人因寻找丢失的一头母羊。偶然走进一座“尸骨横陈、箱子满地”的地下墓穴,他发现箱子里全是金币,就装满自己的口袋,匆匆赶回家。牧羊人暴发的事很快传遍雷恩堡,由于他至死也不讲出地下墓穴的秘密,他终于被指控犯了偷窃罪,最后冤死狱中。

    到1892年,历经沧桑的200年历史使雷恩堡的居民早已忘记了牧羊人的冤案,人们更不晓得地下墓穴的秘密。但这一年,又是一个极偶然的机会,便雷恩堡神甫跨进了神秘的地下古墓,从而出现了法国近代轰动一时的奇闻。

    1892年,正忙于修缮教堂的索尼埃神甫无意中发现一根圆木里面有一卷陈旧的植物羊皮纸,纸上写着一些带拉丁文的古法文。乍一看,这很像是惭约全书》里的一些片断,赶来查询的镇长也没有发现什么破绽,但细心的索尼埃神甫并未就此结束,而竭力想弄懂这卷羊皮纸上的文字。终于他认出了上面写着的一段《新约全书》中的内容,还发现了法国摄政王后布朗施·德·卡斯蒂耶的签字及印章。为此,他还求教不少语言学家,最后,他终于悟出仿羊皮纸上写的是有关法国女王隐藏1850万金币巨宝的秘密。

    索尼埃神甫弄清了藏宝秘密之后,便和女友玛丽开始悄悄寻找巨宝藏于何处,最后在伯爵夫人的墓石铭中受到启发,终于在一个早已空空旷旷的被称之为“城堡”的墓地底下发现一条地道,顺着弯弯曲曲的地道,走进了堆满金币、首饰及其他贵重物品的地下墓穴。神甫和玛丽从地下墓穴中弄出很多金币和首饰,为掩人耳目他们还拟定了用金币兑换现金的方案。不久,神甫就成了腰缠数十万的大富翁。他重新翻修教堂,里里外外装饰的富丽堂皇,玛丽也成了城堡的女主人。神甫没有忘记抹掉墓石上的铭文,清除了一切可能发现地下墓穴的痕迹,同时也将那卷仿羊皮纸藏进了墓穴。暴富的结果带来一系列麻烦,引起各界关注,雷恩堡的镇长曾询问过神甫经费来源,被神甫支吾过去,镇长受贿,不再追查。后来,主教、教皇都过问此事并进行调查,教庭也宣布停止他的神职,又委派了新的神甫,但终因新神甫不为教民所信任而自动逃遁。

    索尼埃非常关心雷恩堡的发展,而且热心于公益事业。他拟定了一个美化雷恩堡的计划,预算开支达800万金币,相当于1914年的80亿法朗。1917年1月5日索尼埃刚在几笔订货单上签字后就一病不起,最后肝硬化夺去了他的生命。悲痛欲绝的玛丽为神甫办完后事,也过上了深居简出的日子。

    1946年,诺尔·科比先生在玛丽晚年时认识了她并博得她的信任与友情,为此,玛丽曾许诺在她临终前把藏宝的秘密告诉他,但是1953年1月18日,玛丽突然病故,带着藏宝的秘密匆匆离开人间。科比夫妇从此花费12年的时间,苦心寻找,终是徒劳一场。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这笔巨宝是1250年法国摄政王后藏匿的,以备急用,她把这笔国库巨额宝藏埋藏在当年称之为“城堡主塔”之下的秘处。两年后,王后临终前把藏宝秘密告诉儿子圣路易国王,国王临终前义将此秘密转告其继承人菲利普国王,但这位勇敢的菲利普没来得及将此传下去就命归黄泉。从此,这批巨宝的真正下落便成了历史疑谜。

    名扬四海的宝石城

    位于洪斯吕克山麓、纳厄河畔的德国小城伊达尔·奥伯斯坦以“宝石城”名扬四海。在斯坦柯勒堡自然保护区,游人只须支付少许费用,即可在古老的矿山里自行挖掘玛瑙。

    位于洪斯吕克山麓、纳厄河畔的德国小城伊达尔·奥伯斯坦市容奇特、别具一格,楼幢屋舍错落有致;始建于1548年,镶嵌在嶙峋山峦半腰峭壁内的教堂气势雄伟;古代皇宫的残垣断壁恍如在向人们感慨万端地述说着它的700年风云变幻的历史:市中心,一座22层70米高的现代化大楼拔地而起,分外壮观。大楼内有世界上独一无二地为各种钻石、宝石和次等天然宝石定价、购销、日营业额高达100万美元的宝石交易所;有拥有地球上所有品种在内的粗制、精制宝石的德国宝石博物馆;有鉴别珍宝真伪的宝石研究所;有每年为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人举办培训班的德国宝石协会;还有一所使年轻一代成为能工巧匠的宝石制造学校。与伊达尔·奥伯斯坦毗邻的哈特根斯坦村亦建立一所“宝石中心”,旨在培养新生力量,提高国内外同行的素质。

    在纳厄河狭窄拥挤的河谷里星罗棋布的600多家宝石工厂,每年可研磨和抛光来自53个国家的数千吨原宝石。已有450多年磨制宝石历史的伊达尔·奥伯斯坦,人口仅有3.8万人,而从事宝石业工人竟达1万人之多。所产宝石,80%用于出口,远销123个国家。此外,该市尚生产用于工业设备的金刚石、用于精密仪器(如水平仪、钟表、测量仪等)的宝石、用于唱机的蓝宝石以及宇宙航行所需的用超声波加工而成的极坚硬的宝石。这座小城既有现代化宝石加工厂,又有许多建于100年前、如今只有寥寥数人沿用手工方法磨制宝石的古老作坊。

    伊达尔·奥伯斯坦最卓有成效的宝石生产厂家当属阿·卢蓬泽勒公司。该公司除德国各大城市外,尚在里约热内卢、曼谷、伦敦、巴黎和纽约等地设有分公司。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宝石仓库,存放着数千吨原宝石,巴西、赞比亚和纳米西亚的紫水晶;南非和巴西的绿宝石;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红宝石;澳大利亚的蓝宝石;莫桑比克的海蓝宝石;马尔加什、美国和巴西的碧玉,以及阿富汗的紫锂辉石等。该公司将其长期存放的200到300种原宝石加工成珍贵无比的宝石项链,销往世界各地。有百余年历史的阿·卢蓬泽勒公司,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曾向美、英、俄、法四国出口过各种宝石和当时已着手制作至今仍风靡寰宇的宝石项链。嗣后,又用玛瑙、紫晶或翡翠磨制出薄如蝉翼、玲珑剔透的珍贵器皿。1920年开始生产人造宝石。1977年以来,则经销古希腊罗马式首饰,销售总额十分可观。设在西德大城市的各分公司备有该公司自产的花色齐备、品种繁多的宝石,以资顾客选购。

    伊达尔·奥伯斯坦不仅以宝石城名扬四海,而且还以其色彩斑斓、古今杂揉的市容招徕国内外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游人在这里不仅能购置到称心如意的珠宝项链和人们梦寐以求的琢有凹凸人像的造型优美的宝石雕刻艺术品,还可以在德国宝石博物馆里观赏到有6000年历史的宝石雕刻品。该馆宝石藏量之丰、品种之多、质地之佳,为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和英国博物馆所不及。此外,人们还能目睹建于200年前的维厄尔工场,这是昔日120家玛瑙研磨工场中仅存的一个。当年该场使用的水磨机至今依然在运转着。在斯坦柯勒堡自然保护区,游人只须支付少许费用,即可在古老的矿山里自行挖掘玛瑙。

    “黄金船队”沉宝之谜

    西班牙的“黄金船队”遭遇英荷联合舰队,约有4000—5000辆马车的黄金珠宝沉入了海底。尽管英国人冒险多次潜入海下,也仅捞上很少的战利品。于是,这批宝藏强烈地吸引着无数寻宝者。从此,在近1000海里的海底,出现了一批批冒险家的身影……

    1702年,由于西班牙财政状况日渐窘困,国王菲利普五世命令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当局把上缴和进贡的金银财宝用船火速送往西班牙塞维利亚。这样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这是因为,横渡大洋运送这批价值几百亿法郎的财宝必然要有一支引人注目的船队,而当时西班牙和英国正处在交战之中。尽管如此,17艘满载着从秘鲁和墨西哥掠夺来的金银珠宝的大帆船还是在1702年6月12日离开了哈瓦那,朝西班牙领海进发了,这就是西班牙历史上著名的“黄金船队”。

    就在“黄金船队”即将驶过最后也是最危险的海域时,在亚速尔群岛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支庞大的英荷联合舰队。面对由150艘战舰组成的10支英荷舰队,“黄金船队”决定驶向维哥湾暂时躲避一下。

    当时最简单的做法是立即把金银财宝从“黄金船队”上卸下来,改从陆路运往马德里。这样就不会出现多大问题了。可是当时西班牙当局规定,凡从南美运来的东西必须先到塞维利亚接受验收。因此,不能从“黄金船队”上卸下物品。不过在玛丽·德萨瓦皇后的特别命令下,国王和皇后的那部分金银珠宝还是卸了下来。从陆路运往马德里。

    “黄金船队”在维哥湾平静地呆了一个多月。10月21日,150艘英荷联合舰队在鲁克海军上将的指挥下,对维哥湾突然发起了攻击。3万名英荷大兵,在3115门大炮掩护下,很快就消灭了港湾沿岸的守军,摧毁了炮台和障碍栅。据说,面对眼前的金银珠宝,英荷联军的战斗力骤然增强了10倍。不到几小时,西班牙军队就全线崩溃。“黄金船队”总司令贝拉斯科作出了一个绝望的决定,下令烧毁运载金银珠宝的大帆船。被焚烧的大帆船和其他被击中的战舰把维哥湾烧成一片火海。很快就控制了战场的英荷联军尽力想扑灭大火。他们救出并拖走了几艘大帆船,但是绝大部分帆船都已葬身大海。

    第3天早上,英国潜水员就开始冒着风险潜入海底,捞回了一些战利品。但是,在西班牙地面突击队的炮火下,英荷联军不得不放弃打捞工作。

    这批财宝究竟有多少?据被俘的西班牙海军上将恰孔估计:约有4000—5000辆马车的黄金珠宝沉入了海底。尽管英国人冒险多次潜入海下,也仅捞上很少的战利品。于是,这批宝藏强烈吸引着无数寻宝者。从此,在近1000海里的海底,出现了一批批冒险家的身影,他们有的捞起已空空如也的沉船,有的却得到了纯绿宝石、紫水晶、珍珠、黑琥珀等珠宝翡翠,有的仍用现代化技术和工具继续寻觅。随着岁月推移,风浪海潮已使宝藏蒙上厚厚泥沙,众多传闻又使宝藏增添了几分神秘,无疑给冒险带来了太多的麻烦。

    不幸的是那部分由陆地运往马德里的财宝,在途中有一部分被强盗抢走。这部分约1500辆马车的黄金,据说至今仍被埋藏在西班牙庞特维德拉山区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这显然又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梦想发财的人们。

    加里福尼亚州的化石仓库

    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矾附近的兰乔来布拉有一个沥青湖。飞禽走兽,虫豸蛇蜥,所有落到沥青湖上的动物,都难逃灭顶之灾。这个面积不过0.14平方公里的魔湖,竟成了可怕的天然陷阱。随着岁月的流逝,接踵而来的无知动物,年复一年地在此沥青湖内遇难并掩埋。它们的皮毛、肌肉,虽已腐烂消失,而它们的骨骼、牙齿、蹄爪、坚角却成为无数珍贵的化石。

    1.5万年前的一个拂晓,雾气朦胧,云烟缭绕,在晨风吹拂之中,像轻纱似的漫飘舒卷,四围的山峦隐现于淡云薄雾之间,山下是一片葱绿的草地,露珠在草叶上滚动,虽是晨光曦微,却也晶莹耀眼,仿佛夜来的仙女把无数珍珠洒落在翡翠之上。山麓的树林之内,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山雀鸣声,它首先向这块无人的原野报告了黎明。随后,成群的野兽、飞鸟被唤醒,于是,它们开始一天的活动了。

    草地上,过来几只骆驼和野牛,或在悠闲地漫步,或在津津有味地吃草。野马不时穿过它们的身旁,东奔西跑。恐狼睁开狰狞的眼睛,从林间钻出,贪婪地东张西望,正在寻找着“早餐”。树丛间,猛犸象慢吞吞地举步前行,用它特有的长鼻探测开路,左右挥动,向草地走去,不时地还抽动自己的厚皮长毛,抖落背上的树叶和腹部的泥块。突然,一阵呼啸声,好几只野兽从它的身边奔驰而过,吓得它不明情由地也拔腿就跑。在惊魂未定时忙回头凝视,原来在它们的身后有剑齿虎、棕熊、山狗在追赶,这群凶残成性的暴徒正要抓捕它们来充饥哩。在这紧张的片刻,树獭和松鼠慌忙地爬上树枝逃命,连快到嘴的果实也不敢多吃一口。野兔、蟾蜍及其他小动物听到这一阵急促的奔跑声,都迅速地找洞穴躲避,在草丛乱石之间,抱头鼠窜,竞相逃命。

    天空中,隼、鹰、鹫、兀鹰、秃鹰等猛禽盘旋飞翔,以它们的锐利双眼一遍又一遍地对地面搜索侦察,也企图捕获猎物充饥,偶尔,不幸的小松鼠、小野兔、小鸟被它们发觉抓住,从此丧生。

    在绿草如茵的盆地中央,闪耀着一面明镜似的沥青湖,乌黑的表面在初升的旭日光芒下。反射出缕缕银光。特别是阵雨初过,湖山如洗,这里显得更加生气蓬勃,飞禽走兽往往不约而同来到湖滨聚会喧闹。

    沥青湖不同于一般积水的沼泽湖泊,在湖底,由于岩层发生断裂,而正巧这里含石油沥青之类物质,沥青受到地层压力而沿着裂缝上升,于是在地表的洼凹处汇集起来,遇上低气温,就凝固成熔胶状,形成粘性很大的沥青湖。

    一阵惊慌的窜逃之后,猛犸象、骆驼和野牛等得到一刻喘息的机会,才狼吞虎咽地吃上一顿草料,嘴巴干得发腻,找水来到沥青湖旁。盈盈的积水吸引着它们。笨重的猛犸象伸过脖子去汲水解渴,第一口清凉的饮料流进肚底,顿时神清气朗。它仰天长啸以后,往前跨越一步,企图到湖中间再痛饮一顿,没想到前脚陷下去了。凭着它在陆地上的经验,借后脚用劲一蹬,想纵身跃起,不料反而更糟,四脚全都跌进粘糊的沥青湖内。虽几经奋力挣扎,咆哮助威,都无济于事。甚至比原先陷得更深。精疲力竭之余,只得垂头丧气,等待着死亡降临。可怜的骆驼和野牛也遭到同样的命运。

    谁也没有料到,更残酷的悲剧紧接着开幕了。翱翔于天空的鹰、鹫凭它那敏锐的目光首先发现了愁困在湖中的猎物,一声鸣叫,划破长空,它拍动双翅,斜冲而下,落脚在垂死的猛犸象、骆驼或野牛的背上,立刻伸出尖锐的喙啄食受难者的颈背上的皮肉。在一顿饱餐之后,猛禽得意地展开双翅,飞扑着准备起航,不料翅膀沾到了沥青,再使劲鼓翅,企图抖落,谁料沥青愈粘愈多,最后,成了猎物的陪葬。

    恐狼、剑齿虎、棕熊和山狗,闻声而至,眼看湖内有那么一大批丰盛的美餐,垂涎欲滴。它们张开血盆大口,纵身一跃,敏捷地用匕首一样的特有犬牙直刺猎物,鲜血涌流而出,成块的肌肉被扒了下来。为了争食,它们你挤我夺,各不相让。结果有的四脚一滑,也掉进沥青湖中,再用劲上爬,无非是徒费力气,求生的希望终于破灭,半身陷进“泥潭”。

    这许多性情暴戾的禽兽,曾是陆上飞扬跋扈的霸主,此时到了穷途末路,与它们的猎物同归于尽。

    飞禽走兽,虫豸蛇蜥,所有落到沥青湖上的动物,都难逃灭顶之灾。这个面积不过0.14平方公里(不及北京北海公园的1/3)的魔湖,竟成了可怕的天然陷阱。它诡秘地设置在北美海岸山脉的西麓,即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兰乔来布拉,如今人们已将上述生态景观复原,变成了洛杉布局市博物馆著名的汉柯克化石公园。

    随着岁月的流逝,接踵而来的无知动物,年复一年地在此沥青湖内遇难并掩埋。它们的皮毛、肌肉虽已腐烂消失,而它们的骨骼、牙齿、蹄爪、坚角却成为无数珍贵的化石,纪录了过去自然界的惨迹。其中有一处不到20平方米,深约3米的岩层中就采获到6000件以上比较完整的化石标本。古生物学家来到这里,面对着成堆白骨,拍手叫好:“这是多么稀罕的天然化石仓库,这是多么有趣的化石世界!”

    然而,任何价值连城的宝库,尚未开发以前,总是默默无闻的。

    1769年8月3日,几个踏上新大陆的欧洲殖民者由于“淘金热”的吸引,怀着开发西部的憧憬,旅行到这里,并在他们的日记里写道:“我们在一条良好的道路上走了3个钟头。道路的右边有一片沥青沼泽。这种熔化了的物质,从地下冒出来。我们为这种物质会不会导致地震而发生争论。”当时,他们还没有发现比沥青更宝贵的化石。

    1875年,另一批欧洲殖民者根据前人的记载到这里来寻找石油,意外地获得第一块化石标本,顿时兴上心头,于是结合沥青矿的开采,有计划地进行发掘。一百多年来,在这个小小的古代陷阱里整理出数量惊人、种类颇多的化石清单:

    1646条恐狼;2100只剑齿虎;239条山狗;159头野牛;130匹西方马;76只地獭;36匹骆驼;20余头猛犸象。

    还有棕熊、獾、鼬、狐狸、鹿类、松鼠以及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和133种鸟类、爬行类、蟾蜍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人工刻划痕迹的骨器。

    把这许多动物的类别加以百分比统计,结果是十分有趣的。以第三坑掘出的1040件较完好的大型哺乳类化石为例,仅恐狼和剑齿虎等食肉猛兽就有815件,占总数的80%左右;鹰、鹫等猛禽计54种,共562只,占鸟类总数的80%。如仅以剑齿虎化石统计其年龄,幼体占16.6%,青壮年占82.2%,其余占1.2%。由此表明,本文开始所描述的那一幅悲惨的画面,应当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大约在50年前,正当挖掘“龙骨”(我国对占动物化石的一种称谓,应指新生代后期的哺乳动物化石)的高潮时,这里曾挖过96个坑洞。后来,一个名叫阿伦·汉柯克的土地领主就将这块土地捐献出来。开辟为化石公园,并以其姓名命名此公园,将各坑洞进行编号。现在,当地的管理机构正在设法将上述各种动物形象复原,陈列在博物馆内供游人参观和研究之用。

    当然,如此丰富诱人的天然化石宝库是极罕见的,但化石宝库亦非绝无仅有,比如波兰斯大卢尼也有一个1万年前的沥青湖,其中以保存一具最完整的披毛犀化石而闻名。类似的沥青湖,在我国虽未发现,但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北疆省区,最后一次冰期之末的动物群仍是相当繁盛的,也许能与汉柯克化石公园媲美的天然化石宝库在期待着我们去发现哩。

    淹没在大西洋的珍宝

    据统计,在佛罗里达州海岸,约有1200—2000艘沉船。这些船只都载有珍宝。每次风暴之后的第一个早晨,就可以看见许多寻宝者在沙滩上仔细搜寻,希望发现一些东西。这些沉船残骸已成为佛罗里达州寻宝工作中历时最久、而收获最丰富的一个寻宝地点。

    大西洋在佛罗里达州大西洋岸边有一些奇怪的景象,每次风暴之后的第一个早晨,就可以看见许多寻宝者在沙滩上仔细搜寻,希望发现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大多来源于近岸暗礁及浅滩上冲上来的西班牙沉船残骸。

    据统计,在佛罗里达州海岸,约有1200—2000艘沉船。其中有许多艘,时代可以追溯到西班牙运宝舰队横行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的时候。

    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期间,船队都在哈瓦那集中,穿越佛罗里达海峡,顺墨西哥湾北向行驶,过了加罗纳时,趁着西风离开美洲驶回欧洲。

    1715年5月,两支小舰队由乌比雅将军和艾维兹将军指挥,在哈瓦那会合。

    在全盛时期,西班牙海军曾集合一百艘舰船,每年横渡一次大西洋,一直持续到18世纪。当时英、荷正同法国竞争,其辉煌灿烂的全盛时期也成了隔日黄花,好景不再。

    1715年集合在哈瓦那的联合舰队,数目不过11艘,少得可怜。而且船只本身质量欠佳,几乎没有一艘可以胜任远航。乌比雅将军所率领的五艘战舰中最好的一艘,是原来曾作英国军舰“汉普顿宫”号,被法军缴获,借花献佛,转赠西班牙的。

    但这些船只却都载有珍宝。其中还有一批由中国工匠制作的,越过太平洋运到美洲,再由骡子运到墨西哥的彩瓷制品。这些物件都有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

    在哈瓦那装船后,11艘船只顿露险象。它们全部都吃水过深,船缝使劲往内漏水。7月27日启程,其实已近飓风季节。每只船随时都可能沉于海底。但舰队依然向巴哈马群岛以北驶去。最初几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一派温馨和谐的景象。过了几天,天气陡然转阴,况线模糊。入夜后,强风劲吹,海面巨浪滔天,船若浮萍。随风摇动。乘客及货物在船舱滚来滚去。翌晨,天空依然一片阴霾,酷热难忍,天空突然涌出一片紫云——风暴来了!

    舰队好容易驶入佛罗里达海峡,不料风势更加大增。舰队驶在佛罗里达平坦海岸险峻珊瑚暗礁与危险的巴哈马群岛浅滩之间,左惊右险,船只的命运只在须臾之间。

    离开哈瓦那这一段航程,飓风猛吹,舰身沉重,头大尾小,各舰在风浪中已是难于驾驭,迅即被吹向佛罗里达海峡时,桅杆折断,甲板上全是碎木板和湿透的绳索。

    有幸没有被冲下海去的人都跪在甲板上向天祷告。乌比雅的旗舰首先触礁,其他舰只也眼着触了礁。十艘战舰沉没,只有“葛里芬”号幸免,因为它的舰长不遵从命令,继续向东北航行,因此逃过暴风。

    丧生者1000余人,损失金银及其他货物约值2000万美元。有些运气好的生还者被冲上海岸,带着少量漂流出来的财宝,走向内陆,下落不明。还有人坐木筏漂流,到达佛罗里达西岸圣奥古斯丁。

    西班牙人立即从哈瓦那及圣奥古斯丁派出八艘船只,从事大规模打捞工作。他们在卡纳准拉岬设了一个营地,并建立了3个仓库收藏找回的财宝。潜水员只是吸一口气,带着重石头加速潜下水底,把几百万枚西班牙银币打捞上来。

    海难消息传抵英国海盗盘踞的牙买加。海盗中有一名绰号黑胡子的提池船长和另一名简宁斯船长袭击西班牙营地,仅简宁斯一人便劫走几千枚西班牙银币。尽管如此,两班牙人于1719年返回哈瓦那时,带回的财宝还只是原数的1/3。

    其余的就在海底埋藏了近300年无人过问。随后,这些沉船残骸乃成为佛罗里达州寻宝工作中历时最久而收获最丰富的一个寻宝地点。

    直到现在,还有人在寻宝。佛罗里达州一位业余寻宝人华格纳因此而享名于世。华格纳于1949年迁到佛罗里达州沿岸,听到朋友在海滩上找到钱币的故事后,对西班牙沉没的舰只大感兴趣,他用15块钱从陆军剩余物资中买到一架地雷测探器,在卡纳维拉岬南约25里的塞巴斯丹与瓦巴索之间的海滩上,找到1715—1949年间铸造的大量钱币。从钱币发现的地点,他有了关于沉船地点的一套理论。钱币集中在沿岸不同地点的小水道里,他猜想在每个地点都有一条沉船。

    华格纳和一位同事凯尔索在美国各图书馆及研究机构广泛研究,凯尔索在国会图书馆的珍本书收藏室找到一本重要书籍《东西佛罗里达自然历史简介》,1775年出版,它描述1715年西班牙舰队船只遇难情形,并提及“沉船里可能还有很多西班牙壹圆及两圆银币有时被潮汐冲上岸”。

    他们两人与塞维尔的西班牙海军史迹馆馆长取得联络,馆长供应他们3000张古代文件缩微胶卷。经过研究翻译后获知1715年海难及打捞工作的全部经过,以及许多残骸的大略位置。

    看起来华格纳好像已经找到了有关西班牙沉舰的线索,但是要打捞藏宝还需要许多年的工作。佛罗里达沿岸气候不佳,每年仅有几个月能进行打捞,因而使这项工作更加困难。

    华格纳首先在卡纳维拉仰搜查当年西班牙打捞队营地及仓库,用地雷测探器在海难后面的高地经过多日细心搜寻后,探得一艘舰上的大铁钉和一枚炮弹。他在现场挖掘并把一块半英里大的遗址绘入地图。随后更多的炮弹、中国陶器碎片和一枚镶有7颗钻石的金戒指陆续出土。

    从记录中华格纳晓得在高地遗址对面有一艘沉舰。他花了许多天时间,戴上自制面罩浮在一个汽车内胎上,向污泥和海草里仔细踩探,最后发现一堆炮弹。潜水下去义发现一个大铁锚,终于找到第一艘沉舰。现在他已知道这些古物从上面看是个什么样子,于是立即租了一架专机,从空中逐一细看暗礁及浅滩,寻找其他沉舰。他的空中搜寻工作很成功,把许多艘沉舰的地点都绘入地图里。

    1959年,华格纳召集几位精于潜水的友人,成立一个“八瑞公司”,当时西班牙1个比索等于8个瑞尔,比索是大银币,瑞尔是小银币。他们向佛罗里达州申请取得享有寻获物75%的权利。他们利用一艘旧汽艇和一部自制捞泥机,奋力工作了6个月,但毫无所得。

    他们的热情顿失,公司也快要破产了,但最后有一位潜水员浮上水面紧握着6根楔形银块。其他人都大喜过望,潜入水去,看看究竟能够在海底找到些什么宝物。

    以后的几个礼拜内又找到15枚楔形银块,然后华格纳决定拉人到另一沉舰地点。从那时起,他的寻宝美梦,终于成为事实。

    在第二艘沉舰工作的第一天,发现一批数量惊人的银币,统计价值11万美元。随后在暴风后的一天,华格纳带着侄儿到海滩仔细探查。当华格纳拾捡钱币时,他的侄儿找到一条金链,长11尺半。此链共有2167枚金环扣在一起。一条做工精致的金龙缀在金链上,龙嘴张着,是一个可吹响的哨子,龙背上用摺合铰装着一支金牙签,龙尾可以作耳挖。这件宝物后来鉴定是属于当年乌比雅将军本人所有,售得5万美元。

    发掘工作继续数年,公司组织扩大,海底寻宝最惊人的一次发现,或许是他们捞到几近完整无损的30件中国瓷器。西班牙人用的特制的“白墩子”瓷土包装这些精致的碗、杯,以防破碎。

    1965年5月31日,他们使用自己发明的一种机器,从船的推进器向下方喷射强大水流,能把海底的一层泥沙吹去,又不致吹动他们相信沉在海底的珍贵财宝。

    当海水澄清后,华格纳和他的同事望向海底,目力所及,遍地都是金币,顿时看得目瞪口呆。1967年华格纳把财宝拍卖,获得100余万美元。

    慈禧的满棺珍宝

    慈禧,这个统治清王朝48年的女独裁者,死后不到20年,军阀孙殿英就带兵将北京东陵的随葬财宝洗劫一空。据孙殿英回忆:慈禧的棺盖一掀开,满棺珍宝就使人眼花,光彩夺目就连手电筒的光亮也黯然失色!盗墓贼将慈禧尸身挖出扔在地宫的西北角。后来去收拾的人慈禧陵发现慈禧全身被剥光,伏于破棺椁之上,脸朝下,长发散而不乱;手反转搭于背上,反转尸首遍体长白毛。被盗随葬财宝除极小部分被孙殿英用于贿赂当时政界要人外,极大部分下落至今不明。

    据大太监李莲英等著的《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入棺前,棺底先铺上3层金丝串珠绣花锦褥和1层珍珠,共厚1尺多。棺头置放一个满翠碧透的翠玉荷叶,此玉叶面上筋络均为天然生成;棺尾安放着1朵粉红色碧金大莲花。头戴珍珠串成的凤冠,是稀世无价之宝。身着通贯金线串珠彩绣袍褂,盖的衾被上有珍珠制成的1朵硕大牡丹花;手镯是用钻石镶成的1大朵菊花和6朵小梅花连贯而成。尸身旁放置有翡翠、白玉、红宝石、金雕佛像各27尊。脚下左右两边各放翡翠白菜2棵、翡翠丝瓜2个、翡翠西瓜1个,还有宝石制成的杏、枣、桃、李200多枚。她尸身右侧放置一株玉雕红珊瑚树,上绕青根绿叶红果玉蟠桃1枚,树顶处停落一只翠鸟。尸身左侧放置1枝玉石莲花和3节白玉石藕,藕上有天然生成之灰色“泥污”,藕节出绿荷叶,上开粉红色莲花。这些奇珍异宝乃天然雕琢。棺内还有玉石骏马8尊、玉石十八罗汉等700多种珍宝。为填补空隙,棺内还倒入4升珍珠和红、蓝、宝石2200多块。慈禧口中含有一颗巨大夜明珠,当分开为两块时,透明无光,合拢时则是一个圆珠,射出一道绿色寒光,夜晚百步之内可见头发。可见慈禧太后不仅生前穷奢极欲,死后也要躺在成堆的金银珠宝之中。然而,稀世葬宝给她带来的并不是永恒安宁,而是横尸荒冢之祸,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沉睡在水下古城中的神秘宝藏

    在七个大洋的海底,蕴藏着很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实物证据。海神婆塞冬大神殿、东方文化交流地推罗遗迹、最古老的古希腊海底城和韩国的海底王陵等是一般人也梦想得到的财宝。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曾拍了一部电影《岛的女儿》,至今仍使不少人对于在海中发生的奇闻异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故事发生在爱琴海的休德拉小岛上,一位以采捞海绵为生的人潜入水中之后,发现了骑在海豚上的“少年黄金像”,接着,由于脚踩在钉子上面发现了一艘2000年之前的沉船,影片中穿插的男女恋情的罗曼情节十分引人入胜。当然,故事是虚构的,但围绕少年像引发起人们的占有欲这一情节,说明这一在海底发现的古代文化遗产十分贵重,因而紧紧抓住人们,扣人心弦,令观众极为感动。事实上,在爱琴海的海底,自20世纪初期,由于采集海绵已发现很多古希腊雕像的精品,这更加激起了世界各地广大寻宝爱好者的广泛兴趣。

    不管对以上叙述的事实是否理解,只要你发现沉眠在海底的古代文物有重大历史和文化意义,就会试图拉开那遮挡遥远历史的帷幕,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古代世界。学问是没有界限的,只有不断地清除各种传统的清规戒律,才能更容易地完成以前认为无论如何也办不成的事情。当前,水下考古学迫切期望着广大民众都能认识到,人类已走到了破解那诱人的海洋之谜的大门口。

    沉没在大西洋的所谓亚特兰蒂斯大陆的传说,迄今为止已为无数著作引用和讨论过,然而,自远古以来,大海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苦难和数不清的灾害,亚特兰蒂斯大陆的传说决不是偶发事件,而不过是无数次悲惨灾害的象征。

    在七个大洋的海底,蕴藏着很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实物证据。它们由于飓风、洪水、地震或者水位上升等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沉没海底,消失得无影无踪。从以前的发现看,在海底有相当多沉没的城市、聚落、港湾、岛屿等。

    自人类青铜时代掌握以航海作为海上的交通手段以来的几千年间,不知有多少船只为波涛所吞噬而沉入大海。

    根据水下考古学的研究,最为著名的海底宝藏所在地,当属在地中海所发现的古代海底城市和港湾遗址,其中之一是公元前373年,由于地震而沉于海底的希腊的科林特湾沿岸的埃利凯。另外两个古代港湾遗迹就是至今仍沉睡在海底的腓尼基的西顿(今黎巴嫩的赛达)和推罗(今黎巴嫩的苏尔)。当然,世界范围内的海底城市远不止这些。

    海神婆塞冬大神殿

    对埃利凯的最后一段历史,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做过生动的描绘。亚里士多得(希腊哲学家,公元前384—前323年)曾记述过有关事实,巴阿尼亚斯(希腊旅行家,生活在公元2世纪)的《希腊导游记》对此做了详尽的记录。

    据说在埃利凯,有伊奥尼亚人建立的海神婆塞冬大神殿。海神婆塞冬的信仰在这里是绝对至高无上的。由于亚细亚人的入侵,这座重要城市遭到践踏蹂躏,神庙也荒废了。婆塞冬一怒之下,马上将地震的灾难降临于这个城市。眨眼之间,埃利凯就被大海吞没了。大陆的深处都成为一片汪洋,连树尖也没于海水之中。这场大灾难之后,过往的船只可以看得到水下的森林和成排的街道,只有婆塞冬的大青铜像依然威风凛凛的挺立着。

    可是埃利凯究竟在哪里,历来是历史上的一大疑案。希腊的考古学家和古物学家为打捞与之相关的遗物,一直在暑科林持湾为中心的地区进行海底调查及资料收集工作。根据声纳的探测结果终于得知,由于1870年的地震使这一带地壳又下沉了10米以上,而周围的河流向科林特湾注入的大量泥沙将埃利凯完全覆盖了。这使人感到解开埃利凯之谜似乎更加遥远了。

    1973年,马萨诸塞工业大学的哈罗尔德·埃金顿和希腊文物局的斯比里顿·马里那托斯进行了声纳探测及探沟式发掘,发现了类似婆塞冬神殿的遗迹。然而由于遗迹在水深50米的海底并覆盖有两米厚的泥沙层,只有在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工作之后才能再对神殿遗址进行发掘。

    除此之外,M·N·杰姆逊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支持下,在希腊的阿尔肯里斯半岛尖端附近的海底发现了哈利埃伊斯遗迹,自1962年预备调查开始至1970年的调查结束,使海底域市和阿波罗神殿的局部得到确认。

    推罗遗迹:东方文化交流地

    推罗位于黎巴嫩的地中海沿岸,它与西顿同为腓尼基在地中海交易的中心。虽然它现在不过是一个寂寞的小渔港,但熟悉圣经和古代文献的神父们却深信,这里的海底沉没着曾是地中海最繁荣的城市和巨大的港口。神父们这种确信无疑的态度为在这里进行科学调查开辟了道路。推罗原是一个岛屿,这里繁荣的城市中心在古代就已消失了。据说,城市建于公元前1195年。当时在海面的两个岛上有造船厂,公元前950年前后修筑了连接两岛的海堤和砦堡,使推罗作为当时的要塞港口而名闻遐迩。

    据记载,在公元前333年前后,推罗人向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军投降,在此以前是其发展的鼎盛期,其后逐渐衰落,在罗马的统治下又再度繁荣,但其港口的具体位置及大规模建筑方法等情况均一无所知。

    法国著名考古学家、耶稣会教士安德亚斯·普瓦德巴尔神父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团,对这一遗迹进行了考古工作。

    自1935年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普瓦德巴尔利用航空侦察和水中勘查的两栖方法对遗迹进行了主体调查。这时将水中摄影的方法应用于考古学调查还是第一次尝试。以固定在水面的玻璃做光源,用装在水下密封箱内的相机进行摄影,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建筑物的墙壁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其结果,是确认了海底3—5米深的推罗港口遗址,防波堤宽8米,深入海中200米,接着是第二道长250米的防波堤,在这里可以分辨出船舶的出入口痕迹。此外还了解到,这里还有配套的货场、造船厂、码头等遗迹。于是,这座公元2世纪前后罗马殖民城市,才开始为人所知。普瓦德巴尔神父认为,这座港湾城市是因贸易而达到极度繁荣的,它对东方文化在地中海沿岸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奥纳·弗罗斯特于1970年在推罗的北方西顿海岛的港口内,发现了腓尼基的另一重要港址。

    最古老的古希腊海底城

    在利比亚班加西北200公里的东部海岸,有古希腊建设的阿波罗尼亚港。这一古代港湾城市现在已大部分沉没于大海之中。

    阿波罗尼亚港是古希腊最大的殖民地之一,公元前631年建成,公元前90年左右,成为罗马统治下的北非粮食的重要输出港,在罗马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以N·C·弗莱明克为首的剑桥大学的考古调查团,为探明这座古代港湾城市规模、设施等,于1958、1959年对这一被海水淹没的遗址进行了调查。由于水下呼吸器在英国的日益普及,使大学生潜水员能够比较自由地从事调查。他们利用平板测量的原理,在塑胶绘图板上给出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水上涨而半埋于海底的这一港湾的第一张实测图。由实测图了解到,在水深4米左右的海底,有船体、码头、仓库、瞭望台、围墙等极为复杂的港湾设施,港口由几个岛屿和山丘形成一个椭圆形的海湾,海湾与地中海由一条狭窄的水路相连结。

    港口分为内、外两港,内港修建了城堡,其上设置了瞭望台,周围以围墙护卫,特意修建的狭窄的水路等设施,具有抵御敌船入侵加强防卫的意义。阿波罗尼亚发现的遗物之一是石锚。锚上部有直径约为10厘米的楔形孔,下部有与上孔相接的两个孔,这是船锚最原始的形式。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记载说,迈锡尼时代泊船使用的是沉重的石头。

    1967年,发现了希腊的海底城市埃拉弗尼索斯(毛莱半岛南端)。第二年,弗莱明克进行了调查。参加工作的还有凯恩布里基大学的调查组,他们使用吊在气球上能够从遗迹现场附近的空中进行远距离摄影的照相机,制作了遗迹的平面测量图。从海底发现了迈锡尼时代的街道、房屋群、石棺以及古希腊青铜时代的钵等遗物。由此分析,这一城市在古希腊青铜时代初期即已建成,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海底城市,在通往克里特岛的贸易之路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输出沃泰加湾周围富饶沃野所出产农作物的重要商业港。埃拉弗尼索斯这一地名,曾在古希腊地理学家巴乌撒尼亚斯编撰的《地志》中出现,现在此地名为巴普罗·拜特利。

    关于水下古代城市最新的例子是1980年在苏联的里海东北部的曼库伊西拉克发现了传说中被海水淹没的繁荣的古代城市遗迹。苏联的考古学家们在这一海底(里海北端的古里耶夫市东南150公里)发掘的结果,发现了中亚地区传统的粘土制成的陶器及居住址、玻璃装饰品、铸造物等。这座城市似乎即为14世纪时与中亚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商人在地图上标出的“拉埃迪”。这一发现提供了目前正在后退的里海海岸线在遥远的古代急速变化的珍贵资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