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闻笛图(一)》为1903年秋曼殊在苏州任吴中公学社英文教员时所绘。
时刚自日本回国,“喜欢作画,见了空白纸张,便乱画一番”(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同时,还为包天笑绘了幅《儿童扑满图》,已佚。
癸卯,入吴门,道中闻笛,阴森凄楚,画示诸同学。
题《吴门闻笛图》(二)
此图的构图与《吴门闻笛图》(一)相仿,惟缺茅亭女子,所题跋语的字体、字数、署款亦有差异,故疑为别本或伪作。
癸卯,入吴门,道中闻笛,阴森凄楚,因制斯图。曼殊。
题《参拜衡山图》
1904年初,曼殊自上海南下香港,途经湖南,顺游衡山。面对山川景物,感慨良多,因绘此图。
衡山——世称“南岳”。在湖南省衡西县西,山势雄伟,俯瞰湘江。
癸卯,参拜衡山,登祝融峰,俯视湘流明灭。昔黄龙大师登峨嵋绝顶,仰天长叹曰:“身到此间,无言可说,惟有放声恫哭,足以酬之耳。”今衲亦作如是观。入夜,宿雨华庵,老僧索画,忽忆天然和尚诗云:“
怅望湖州未敢归,故园杨柳欲依依。忍看国破先离俗,但道亲存便返扉。万里飘蓬双布履,十年回首一僧衣。悲欢话尽寒山在,残雪孤峰望晚晖。”即写此赠之。
题《龙华归棹图》
1904年仲春,曼殊自香港至上海,尝与叶澜等外出游玩。此图如非赝品,当为斯时所绘。
龙华——在上海市黄埔江西岸上海县龙华镇一带,盛产桃花,为著名的风景区。镇北的龙华塔七级四方形,总高404米,砖木结构,姿态雄伟美观,三国吴赤乌年间始建。
甲辰三月,少芳女史嘱绘此图。曼殊。
题《登鸡鸣寺图》
1905年夏,曼殊与刘三(季平)同在南京陆军小学堂任教。两人“对床风雨”,亲密无间。此图为同游鸡鸣寺后所绘。
鸡鸣寺——在南京市北鸡鸣山东麓。明洪武二十二年(1387)年建,清同治年间重修。北临玄武湖,东对紫金山,为著名风景区。
乙巳,羁秣陵,偕季平登鸡鸣寺,观台城后湖,百感交集,画示季平。
题《为刘三绘纨扇》
1905年,曼殊在南京,时应嘱绘画赠刘三。此为其中的一幅。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啼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刘三命画。曼殊。
题《终古高云图》
1905年夏,曼殊在南京结识了赵百先,每相过从,或则“按剑高卧于风吹细柳之下”,或则“驰骋于龙盘虎踞之间”(《燕子龛随笔》)。此图当绘于斯时。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百先属。曼殊。
题《西湖泛舟图》
1905年秋,曼殊在杭州,时时思念前不久在上海分手的挚友陈仲甫(独秀),于是绘此图寄意。
乙巳,泛舟西湖,寄怀仲子。
题《寄怀金凤图》
1906年春,曼殊自南京至长沙明德学堂任图画教员,忆及上年秦淮歌妓金凤索画事,乃绘此图寄意。
乙巳,与季平行脚秣陵,金凤出素绢索画,未成而金凤他适。及渡湘水,作此寄之,宁使殷洪乔投向石头城下耳。
题《送水野南归图》
1906年夏,曼殊与陈独秀东渡日本,尝于处暑回国前送日本友人水野氏南归,并绘下此图。
丙午初秋,须磨海岸送水野氏南归。
题《莫愁湖图》
1906年中秋前夕,曼殊与邓绳侯等自芜湖至南京,重游莫愁湖,并绘下此图。
丙午,重过莫愁湖,画寄申叔。
题《过马关图》
1907年春节,曼殊与刘师培、何震夫妇自上海东渡日本,途经马关,绘下此图。
马关——即下关。日本本州西南端山口县的港市。
丙午元旦,与申叔过马关作。
题《孤山图》
1907年夏,曼殊客居东京,闲着无事,绘下不少画。此为其中的一幅。
孤山——在杭州西湖里湖与外湖之间,海拔38米,为风景胜地。
“闻道孤山远,孤山却在斯。万方多难日,一坞独栖时。世远心无碍,云驰意未移。归途指邓尉,且喜夕阳迟。”孤山非自,邓尉非他;遍此法界,达摩羯逻。曼殊。
题《江干萧寺图》
1907年4月,曼殊在东京,随“亚洲和亲会”的发起人章太炎到江边送印度朋友波逻罕回国。别后,绘制此图,将欲奉寄。回至上海,为周柏年“见而爱之”,即拟转赠。
萧寺——寺院的别称。因梁武帝萧衍造寺以姓为题而起。
波逻罕居士西归梵土,因作《江干萧寺图》一幅赠别。佛灭度后二千三百八十四年。曼殊。
丙午,赠别钵逻罕归印度。
余作《江干萧寺图》将寄梵土。及过申江,周子柏年见而爱之,则以转赠。君录曼殊语。
题《寄钵逻罕图》
1907年夏,曼殊拟将《江干萧寺图》转赠周柏年后,乃于秋冬之间再绘此图,欲寄钵逻罕。
钵逻罕居士西归梵土,余尝作《江干萧寺图》赠别。讵今半载,刹那间耳。扶病作此,以寄知音。
题《长松老衲图》
1907年夏,曼殊在上海,应沈尹默之属,以当年赠西村澄的图重绘一幅拟赠,并请周柏年代为题字。到1909年秋,又授意蔡哲夫将南游时与西村澄的一段交往写上,但蔡哲夫仅予录下,直至此图在《真光画报》发表时,才在旁边将后段跋语排印出。
君墨兄属。曼殊。
癸卯南游,客盘谷,西村澄君过我,出《耶马溪夕照图》一帧见赠,并索予画。予观西村杰作,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宋人之雄,去其犷。诚为空谷足音也。遂纵笔作此答之。己酉秋八月既望,曼殊命守补书于徐家汇之半隐行窝。时夜已四鼓也。
题《白马投荒图》(一)
1907年夏秋之间,曼殊在东京,拟与章太炎同游印度。对此,他不由想起1904年舟经锡兰的感受。时适好友佩珊向之索画,乃绘此图相赠。
甲辰,从暹逻之锡兰,见崦嵫落日,因忆法显、玄奘诸公,跋涉艰险,以临斯土。而游迹所经,都成往迹。今将西入印度。佩珊与予最亲爱者,属余作图,以留纪念。曼殊并志。
题《白马投荒图》(二)
1908年曼殊绘就《白马投荒图》(一)不久,收到刘三从上海寄来的赠《送曼殊之印度》,于是在此基础上改成横幅,把戴宽边草帽的人物改成僧人,绘成此图相赠。
甲辰,由暹逻之锡兰,见崦嵫落日,因忆法显、玄奘诸公,跋涉艰险,以临斯土,而游迹所经,均成往迹。余以扎身情网,殊悔蹉跎。今将西入印度。佩珊,与余最亲爱者也,属予作图。适刘三诗赠余,诗云:“早岁耽禅见性真,江山故宅独怆神。担经忽作图南计,白马投荒第二人。”因画此留别。呜呼,异日同赴灵山会耳!
题《清秋弦月图》
1907年初秋,曼殊住在天义报社,绘下此图,请刘师培代为题跋于其上。
“始夜枫林初下叶,清秋弦月欲生华。凉凝露草流萤缓,云断西峰大火斜。藏壑余生惊逝水,迷津天上惘星槎。兴亡聚散经心地,商柳萧森隐荻花。”曼殊写王船山诗意。
题《寄邓绳侯竖幅》
1906年秋,曼殊在上海从刘师培(申叔)处收到邓绳侯(艺荪)的赠诗,一直记介于怀。到了1907年夏居日本期间,更为忆念,乃绘此图寄意。
怀宁邓绳侯艺孙,为石如老人之曾孙,于其乡奔走教育。余今夏之皖江,就申叔之招,始识先生,共晨夕者弥月。后余离皖之沪,月余,申叔亦来,出先生赠余一绝云:“寥落枯禅一纸书,欹斜淡墨渺愁予。酒家三日秦淮景,何处沧波问曼殊?”今别先生,不觉半载,积愫累,云何不感?画此奉寄。丙午,曼殊记。
题《卧处徘徊图》
1907年9月,曼殊自东京回至上海,住国学保存会藏书楼,面对故国西风,感触无端,绘下此图。
“谁知卧处徘徊,谢庭风景都非旧。画堂尘掩,蓬生三径,门垂疏柳。白昼初长,清风自至,流年空又。看多情燕子,飞来还去,真个不堪回首。昔日娇随阿母,学拈针、临窗挑绣。斜阳楼外,熨残铜斗,线纹舒绉。蚕欲三眠,莺还百啭,落花时候。问重来应否销魂,试听江城笳奏。”右录明末女子素嘉《水龙吟》一阕。绿惨红愁,一字一泪。呜呼,西风故国,衲几握管而不能下矣!
题《江山无主图》
1907年秋,曼殊在上海国学保存会藏书楼,时阅宋元遗民著述,此图当为读后有感所绘。
“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无主月空圆。”写忆翁诗意。
题《夕阳扫叶图》
1907年秋,曼殊住上海国学保存会藏书楼,应黄节(晦闻)之属绘制此图,并请邓实(秋枚)代书跋语。
晦闻居士客余于藏书楼,寒风萧瑟,落叶打肩,居士命画,作此质之。居士得毋有“夕阳无限好”之感耶?
题《为高吹万绘折扇》
1907年秋,曼殊在上海,与高吹万邂逅于国学保存会,兴之所至,绘下此图相赠。
高吹万——名燮(1878至1958),江苏金山人,高天梅的叔父,与曼殊间有来往。
吹万长者命画。曼殊。
题《悼故友念安图》
1907年秋,曼殊在上海,忆及1904年回广东时友人念安属绘画事。于今人天两隔,惟绘此图,以志哀思。
甲辰,南归岭海,风雨连绵,故友念安属作《茅庵偕隐图》。及后归自星州,忽闻念安已辞尘世矣。但见三尺新坟,芳草成碧,邻笛之恫,乌能已已!曼殊。实书款。
题《松下听琴图》
1907年底,曼殊自上海东渡日本东京,偶忆年前在皖江中学任教时,从邓绳侯的藏画中见到明末僧人成回的一首题画诗,于是以其诗意绘成此图。1909年8月自东京回至上海,托请邓实(秋枚)将诗书于画上。到1917年撰《非梦记》时,则作为燕海琴作品,收入小说内。
海天空阔九皋深,飞下松阴听鼓琴。明日飘然又何处?白云与尔共无心。
题《白马古寺图》(一)
1907年12月,曼殊东渡日本东京后,得悉刘师培应聘为《河南》杂志编辑,需要以河南为题材的画作,于是连绘四幅,供其刊登。此为其一。
白马寺——在洛阳市东10公里,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始建。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寺院,规模宏伟,今仅存小量建筑物。
惟东汉孝明皇帝永平七年,岁次甲子,帝敕郎中蔡、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延迦叶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并将释迦画像,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于洛阳。帝悦,造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是为佛教东流之始。
题《白马古寺图》(二)
此图当为《白马古寺图》(一)的副本。1909年8月,曼殊将之从东京携回上海,托请邓实(秋枚)将跋语题于其上。
惟东汉孝明皇帝永平七年,岁次甲子,敕郎中蔡、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延迦叶摩腾、竺法兰将白上画释迦像,及《四十二章经》一卷,载以白马。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于洛阳。帝悦,造白马寺于城西雍门外,译《四十二章经》,是为像教东流之始。曼殊画此并识。实书。
题《潼关图》(一)
1907年底,曼殊东渡日本东京不久,即转至长崎探望义母河合仙。翌年初,应生母河合若子之属,绘下此图。
昔人《出山海关诗》,有“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那得不回头”句,然稍陷柔弱。嗣同仁者《潼关》诗云:“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余常诵之。今奉母移居村舍,残冬短晷,朔风号林,吾姐本荣子属画,笔成此。
题《潼关图》(二)
此图与《潼关图》(一)大体相同,如非为副本,即为一稿两用。
潼关界河南、陕西两省,形势雄伟,自古多题咏,有“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那得不回头”
句,然稍陷柔弱。嗣同仁者诗云:“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余常诵之。今奉母移居村舍,残冬短晷,朔风号林,笔作《雄关图》,不值方家耳。
题《万梅图》
1908年2月,曼殊在东京,应前年高天梅在上海之属,绘下此图。1909年8月带回上海,请张倾城代题其诗句于其上。
久别慧子,忽辱寄诗,有“乞写《万梅图》赠我,一花一佛合皈依”句,因绘此以报。曼殊大师画,令女弟子倾城书。
题《听鹃图》(一)
1908年春,曼殊在东京继续以河南名胜为题材绘画,抒发忧国伤时感情。此幅与刊于《河南》第5期的《嵩山雪月图》俱是。
“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每诵古人词,无非红愁绿惨,一字一泪,盖伤心人别有怀抱。于乎,郑思肖所谓“词发于爱国之心”。余作是图,宁无感焉?
题《古寺蝉声图》
1908年9月,曼殊自上海至杭州,住白云庵,结识僧人意周,为绘此图。
古寺蝉声,为意周大师作。元瑛。
题《深山松涧图》
1908年9月,曼殊居白云庵时,绘此横幅,赠与得三。
得三和尚。曼殊。
题《听鹃图》(二)
1908年9月,曼殊自白云庵转住韬光庵,夜闻鹃声,忆及义士刘三(季平),于是,在《听鹃图》(一)的基础上,绘成此图。1909年秋在上海时,托请蔡哲夫代书上此跋语。
昔人天津桥听鹃词云:
“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衲今秋弛担韬光庵,夜深闻鹃声,拾笔图此,并柬季平一诗,诗曰:“刘三旧是多情种,浪迹烟波又一年。近日诗肠饶几许?何妨伴我听啼鹃!”曼殊命蔡守书。
题《南浦送友图》
1907年深秋,诸贞壮离上海赴南昌,曼殊与花雪南送之于黄浦江滨,彼此依依不舍。(参看诸宗元《书雪娘》翌年,曼殊以当时情景绘成此图。
南浦——此指黄浦江岸。
南浦送贞壮诗人之南昌,贞壮投余一律,画此奉答。曼殊。
题《赠张卓身竖幅》
1909年初,曼殊住东京小石川智度寺,时濡笔作画。此幅山水为当时赠与张卓身的。
张卓身——名传琨,浙江平湖人。1909年初与曼殊在东京相识。
卓生雅鉴。曼殊。
题《华罗胜景图》
1909年初春,曼殊在东京,住陈独秀(仲子)的清寿馆,彼此曾谈及华严瀑布和罗浮山,并相与嵌之入诗,曼殊更作此画纪之。
华严瀑布在日光山,蓬瀛绝胜处也。仲子曾作《华严瀑布诗》十有四章,词况丽瞻。
又忆昔入罗浮,过黍珠庵,读破壁间何氏女诗,有“百尺水帘飞白虹,笙箫松柏语天风”,亦可诵。吾今作是图,未识可有华、罗之胜否?曼殊令倾城录。
题《文姬图》
1909年春,曼殊在东京,与黄侃(静婉)同住章太炎家,触及身世,忆起国内“工诗善饮”的挚友刘三(季平),便绘此图,请黄侃题唐·温庭筠(飞卿)《达摩支曲》诗句于其上,托章太炎转致。
文姬——东汉女诗人蔡琰的字。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静婉为曼殊题画寄刘三。
题《一顾楼图》
1909年春,曼殊与蔡哲夫、张倾城夫妇在东京结识,自是往来密切。当年初秋,曼殊回国之前,应张倾城之属,绘下此图。
一顾楼——张倾城在上海的寓所。取《汉书·孝武李夫人传》“一顾倾人城”义。
倾城大家命画《一顾楼图》。曼殊绘于夷。
题《为刘三绘折扇》
1908年3月,曼殊在东京收到刘三(季平)自上海寄来的折扇求画,初时“不敢草草了事”,后来不是“肩下生疮”,就是“心绪乱甚”。到了1909年5月甚至把折扇“失却”。直至秋天,回至上海,才绘此图敬赠。
刘三证意。曼殊。
题《为屠仲谷绘折扇》
1910年,曼殊在爪哇口惹口班中华会馆任教,结识了屠仲谷。随后应其之属绘此折扇相赠。
仲谷兄属。南画
题《螃蟹图》
1910年11月2日,曼殊在爪哇见到一幅绘有几只螃蟹的日本女子手制绢画,颇有感触,于是题上跋语。
“大有横行意,青袍误此生。”可怜!鸾书。宣统二年十月十一日。
题《鸟雀图》
1910年11月2日,曼殊在爪哇看到一幅绘有鸟雀的日本女子手制绢画,顿生思乡念国之情,因题此跋。
“万里峰峦归路迷。”鸾录。
题《花草图》
1910年11月2日,曼殊在爪哇见到一幅绘有花草的日本女子手制绢画,题上此跋。
“我意殊春意,春先已断肠。”玉溪句。鸾。
题《汾堤吊梦图》
1912年5月,曼殊自日本回至上海,被屡求其画而不得的叶楚伧关在太平洋报社楼上李叔同的房间,飨以糖果,逼之绘下此图。
汾堤——江苏吴江东南隅汾湖之滨的柳堤。叶楚伧的先世祖——明末遗民叶天寥居于此地附近的叶家埭午梦堂。
《汾堤吊梦图》,曼殊为楚伧居士作。
题《黄叶楼图》
1912年6月上旬,曼殊偕马小进到上海郊区华泾探访刘三兼吊邹容墓。一夕饭罢,曼殊索胭脂作画,先绘出此图。
黄叶楼——刘三在华泾的寓所。
《黄叶楼图》,壬子五月为刘三作。曼殊。
题《为陆灵素绘折扇》
1912年6月上旬的一晚,曼殊在华泾绘就《黄叶楼图》后,即绘此扇。
陆灵素——字繁霜,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刘三妻。
灵素大家属。曼殊。
题《枯柳寒鸦图》
1912年6月上旬的一晚,曼殊在华泾为陆灵素绘完扇面后,即蘸墨汁作此横幅。因“笔端胭脂未净,枯柳寒鸦,皆成紫酱色”(陆灵素:《曼殊上人轶事》)。
曼殊写于黄叶楼。
题《赠郑佩宜纨扇》
1912年6月,曼殊赴日本前夕,在上海太平洋报社绘下纨扇十余柄,分赠友人,此为其中一柄。
郑佩宜——名瑛(1888至1962),字子佩,江苏盛泽人。柳亚子妻子。
佩宜大家。曼殊。
题《为朱少屏绘纨扇》
1912年6月,曼殊赴东京前夕,绘下此画赠朱少屏。
朱少屏——名葆康(1881至1942),号天一,上海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沪军都督府总务长、南京总统府秘书。时与曼殊同在太平洋报社任编辑。
少屏见属。曼殊。
题《赠张倾城画》
1913年春,曼殊在盛泽郑桐荪家作客,忆及在上海的蔡哲夫夫人张倾城,乃绘此画寄赠。
民国二年一月一日,画寄倾城大家。雪上人曼殊。
题《雪蝶倩影图》
1914年3、4月间,曼殊在日本,遍游东京、横滨、羽田、妙见岛、千叶海等地。此图如非赝品,当为此时在旅次中所绘。
雪蝶——不详。当是画中日本女郎。
雪蝶倩影。甲寅仲春。曼殊苏玄瑛。
题《袒肩照片》赠吴吉初
1904年春,曼殊南游越南、暹罗,于第三度受戒之后,并拍下此照为志。后题词寄赠吴吉初等友人。
吴吉初——江苏人。
吉初先生惠存。曼殊。
题《百助照片》寄包天笑
1909年春,曼殊结识调筝人百助枫子之后,往来密切,为她拍下不少照片。
其中四款五张分寄友人包天笑、邓秋枚、诸贞壮、蔡哲夫、黄晦闻,照片上的题字都大同小异。
包天笑——名公毅(1876至1973),字朗生,江苏吴县人。近代小说家。1903年秋与曼殊在苏州吴中公学社共事,1907年又相遇于上海国学保存会。以后间有来往。
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间鸣,我已袈裟全湿透,那堪重听割鸡筝。
楼上玉笙吹彻,白露冷飞琼佩块。黛浅含颦,香残栖梦,子规啼月。扬州往事荒凉,有多少愁萦丝结?燕语空梁。鸥盟寒渚,画栏飘雪。
余尝作《静女调筝图》为题二十八字,并录云林高士《柳梢青》一阕,以博百助眉史一粲。
日来雪深风急,念诸故人,鸾飘凤泊、衲本工愁,云胡不感!故重书之,奉寄天笑足下。雪蝶拜。
题《与桂弟合照》寄蔡哲夫
1909年深秋,曼殊离上海南游。11月,途经新加坡,与桂弟合拍此照,后题识寄蔡哲夫。
己酉仲冬南渡,舟经星洲。偕桂弟造相一幅,寄呈哲夫先生,瑛志。
题《与季弟合照》
1910年春,曼殊在爪哇口惹口班中华会馆学校任教,尝偕同友人黄水淇的四弟火炎游泗水埠,并合拍下此张照片,后题上此识寄赠萧纫秋。
宣统二年春,同季弟南洋泗水埠造相一幅。时余为也班埠中华会馆英文教习也。苏元瑛记。
题《与孙伯纯合照》赠陈封可
1913年9月,曼殊与孙伯纯同住上海,拍下此照,联名题识赠陈封可。
封可兄存,曼殊、伯醇赠。
癸丑八月,封可兄同客上海。
题《热海风景片》寄明珠眉史
1914年1月23日,曼殊在日本,将陈封可所赠的热海风景片题上此识,转寄给何震生的女友明珠。
热海——日本城市。在静冈县东部,有温泉,为游览胜地。
眉史——妓女的代称。
热海之景,阿可寄我者,移赠明珠眉史。
燕影,除夕前二日
题《西装照片》寄弟
1915年8月底,曼殊在日本患肠疾,入东京圣路加医院治疗,忆及阔别多年的马总弟,于9月22日检出西装照片一帧,题上此识寄赠。
余别马总弟九年,比闻其事亲至孝,笃学有辞采,乃以此相寄之。时方卧圣路加病院。余则不起此病,与马总弟无相见之日,望上苍有以加庇之。
乙卯中秋前一日,栾弘记。
题《幻影照片》寄邝十一
1916年春,曼殊在自己的一张照片上用钢笔画上眼镜框,然后题上此识。
三月二十六日栾弘造幻影以寄邝十一惠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