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思不解的地理谜团-南美巨型图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南美曾经是古代印加人的帝国,这里有灿烂的文明,同时也有非人力所能企及的遗迹。这里有许多庞大的遗迹必须要在空中才能观看其全貌,的确是一个令人迷惑的谜团。

    纳斯卡位于秘鲁纳斯卡和帕尔帕市之间的山谷和附近的一片高地上,这座山谷长60千米,宽2千米。这里有许多奇妙的图案,图形有正方形、梯形、长方形、三角形,以及长度在1~10千米的巨型“跑道”,跑道完全笔直,科学家们的测量结果表明,8千米长的跑道直线偏差只有1~2厘米。所有跑道两端都突然中断,仿佛被一柄巨大的斧头斩断一样。许多跑道的一端通向悬岩或深渊顶上,这使得有些人认为它们是道路。有些跑道的中途还发现了石头路标的残片,它们每隔1.5米等距离地排在跑道一侧。同时,在几条跑道的交汇点上,构成一个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极其相似的平面。机场的特点全都表现在这些巨大的图案中,另外,线条描绘的有别具风格的大花、几种其他植物、一只蜥蜴、一只秃鹰、一只蜘蛛和一只猴子。

    纳斯卡图案纳斯卡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机场图案。这些跑道被一些巨大的之字形曲线截断。在4条主要跑道的交汇点,还有一个由许多同心圆构成的方位标志,标明第五条斜伸出去的跑道,该跑道两侧还有两条不太明显的平行跑道,很像大型机场的辅助跑道。那些石头路标则很像飞机起降时的地面航标。据测定,纳斯卡的地面跑道一条长1700米,宽50米。另一条跑道则构成1500米长的二面角平分面,它们坐落在机场的理想地点:一片相对平坦的干旱高地,地面到处是坚硬的石头,能够承载重量最大的飞机降落,而四周没有植被又不会妨碍导航和驾驶员的操作;机场的供水由今天已经干涸的纳斯卡河解决;主要跑道无明显的坎沟;周围没有高山与岗峦,不会给飞机降落造成危险,跑道本身也不易损坏,没有检修上的麻烦,当然这都是现代人的猜想。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图案大约是在2000年前由纳斯卡人勾画的。但是这些巨大的图画是怎样完成的?由于它们的面积异常庞大,只有在800米的高空才能窥其全貌。可是当地周围既无高山也无丘陵,作者们不可能根据事先画好的图纸,按详细的尺寸在地面上进行放大,因为那里的地形非常不规则,如果采用放大的方法,就需要遥测仪、经纬仪和其他测量仪器才能准确地勾出轮廓。

    瑞士人丹尼肯作了大胆的推测,他认为直线的观念是由地球以外的来客留给印第安人的,这些外来户所乘的飞船留下了许多轨迹,启发了土著的想象力。丹尼肯又指出,最早的轨迹是由一艘天外飞行器借着高压空气降落地面造成的,高压空气又把沙石吹掉,其他轨迹则是飞船每次离开造成的。印第安人看到的这两种图案,是飞船降落和起飞的轨迹,他们为了表示尊敬那些天上来的“冒火的神”,就开始勾画又长又直的图案,并加以保护和崇敬。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巨大的图案是在高空进行协调指挥的。美国探险家斯皮里尔持这种观点,他猜测印第安人乘坐热气球飞上天空,设计地面上的图案。他猜测的依据是:古代纳斯卡人的陶器上常常有形如气球或风筝的图案,气球和风筝看起来飞得很高,尾部在飘扬;另外在图案附近的坟墓里挖出了工艺精巧的纳斯卡编织品,这种编织品甚至比近代用来制造热气球的合成材料还要轻,经过实验证明,它比用来制造降落伞的材料织得还要细密。在中、南美洲的许多印第安人部落,自古就有一种习俗,每当宗教庆典结束时,都要放一些小热气球。斯皮里尔还了解到印第安人中印加人的传统,在战争中,有一个印加少年曾在敌人的阵地上空进行侦察飞行。经过以上的推断,他相信自己的说法站得住脚。另外,纳斯卡图案的许多直线末端的大圆阵内都有熏黑了的石头,从多次试验中可知,黑石头可能是因为准备大气球升空点火时熏黑的。

    1975年,斯皮里尔与一些同事为了检验自己的推断,只用推想中纳斯卡人所用的材料和技术制造了一个气球,命名为“秃鹰号”,然后由两名驾驶员蹲在一个芦苇造的吊篮里升上纳斯卡荒漠的高空。气球刚升到200米的高度,便遇上一股猛烈的气流,气球一下子被卷到地上。斯皮里尔又进行了第二次试飞,为了安全起见,气球没有载人,气球升空顺利,升到400米的高空,并在18分钟里飞行了14千米。“秃鹰1号”的飞行壮举,似乎证明了那些图案可能是利用空中的气球设计而成的,问题似乎解决了。

    但是,“秃鹰1号”气球充的是丁烷气,没有能够飞行很长的时间,并且不能在空中固定。据估计,地面上的图案可能是有人长时间待在500~1500米上的高空指挥画出来的。飞行器要固定在空中的某个点上,以便能够对坐标进行精确的计算。这样的操作不可能从一个气球或风筝上完成,因为两者都不可能“系留”(任何拴系的绳索都经受不住),也不可能进行定点(当地经常突然刮起强风)。任何气球都不可能逆风飞行,不可能经常不断地、轻而易举地上升和下降,也不可能长时间停留在空中。因此,在风暴频繁出没的纳斯卡地区上空,如果气球停留时间过长就会发生事故,只有装有发动机和舵柄的飞行器才能完成此项任务。

    退一步讲,假使气球解决了上述的全部问题,也还有两点是无法解释的:第一,他们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器具;第二,在强风的呼啸中,如何向远在几千米的地面上的人传达方位坐标并指挥人们行动。

    如何完成巨大图案是一疑问,这些图案的用途也是疑问。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图案不是为了装饰地面,也不是陶制品图案的简单放大复制。有人说这些图案是当时人们制造的“农历”。但这样的“农历”真是太大了,在需要查阅时,只得采用繁琐的办法,冒着生命危险,乘坐气球升到百米高的天空。天空是危险的,可能会跌到地面摔得粉身碎骨,或被飓风吹到海洋中去,这无疑是一种疯狂的行为。历法是依据天象制定的,有人认为图案是为农业服务的,但是这样的历法在地面上看不清楚,而且它们的位置与人们猜想其所指的星座并不相符。那么,它们是外星人的遗物?当地的居民中流传的神话说,他们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芒戈盖拉和他的妻子来自天上……他们死后都被送到天上,载运他们的尸体的气球在太阳的照耀下越升越高……纳斯卡的图画越来越神秘,成为未解之谜。

    第10章20亿年前的奥克洛原子反应堆是谁建造的位于非洲中部的加蓬共和国,有个风景非常秀丽的地方——奥克洛。但是,奥克洛的闻名于世,并不是由于它的风光,而是它那神秘莫测的原子反应堆。

    1972年6月,奥克洛的铀矿石运到了法国的一家工厂。法国科学家对这些铀矿石进行了严格的科学测定,发现这些铀矿石中能直接作为核燃料的铀235的含量偏低,甚至低到不足0.3%。而其他任何铀矿中铀235的含量理应是0.73%。这种奇特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运用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努力寻找这些矿石中铀235含量偏低的原因。经过深入探讨和研究,科学家们十分惊奇地发现,这些铀矿石早已被燃烧过,早已被人用过。这一重大发现立即轰动了科技界。为了彻底查明事实真相,欧美一些国家的许多科学家纷纷前往奥克洛铀矿区,深入进行考察和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探索,断定在奥克洛有一个很古老的原子反应堆,又叫核反应堆。这个原子反应堆由6个区域的大约500吨铀矿石组成,它的输出功率只有1000千瓦左右。据科学家们考证,该矿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前,原子反应堆在成矿后不久就开始运转,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之久。面对这个20亿年前的设计科学、结构合理、保存完整的原子反应堆,科学家们瞠目结舌、百思不解。这个原子反应堆究竟是谁设计、建造和遗留下来的呢?这是一个令全世界科学家都无法揭晓的特大奇谜。由于这个奇迹出现于奥克洛矿区,因此,科学家们把它称为“奥克洛之谜”。

    这个古老的原子反应堆是自然形成的吗?科学家们一致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因为自然界根本无法满足链式反应所具备的异常苛刻的技术条件。只有运用人工的科学方法使铀等重元素的原子核受中子轰击时,才能裂变成碎片,并再放出中子,这些中子再打入铀的原子核,再引起裂变——连续不断的核反应(链式反应),当原子核发生裂变或骤变反应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原子反应堆是使铀等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裂变以取得原子能的装置。这种装置绝对不可能自然形成,只能按照严格的科学原理和程序,采用高度精密而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由科学家和专门技术工人来建造,只有用人工的方法使铀等通过链式反应或氢核通过热核反应聚合氨核的过程取得原子能。

    奥克洛原子反应堆既然如此,这个原子反应堆的建造者是谁呢?据研究,早在20亿年以前,地球上还只有真核细胞的藻类,人类还没有出现。到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早期(距今300多万年前),才开始出现了早期的猿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人类才制造了第一颗原子弹。1950年,在美国爱达荷州荒漠中的一座实验室内,才第一次用原子能发电。1954年,前苏联才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由此看来,距今20亿年前,在奥克洛建造的原子反应堆,绝对不会是地球上的人类,而只能是天外来客。一些科学家推测,20亿年前,外星人曾乘坐“原子动力宇宙飞船”来到地球上,选择了奥克洛这个地方建造了原子反应堆,以原子裂变或聚变所释放的能量为能源动力。他们产生原子动力的主要设备为原子反应堆系统和发动机系统两大部分。反应堆是热源,介质在其中吸收裂变反应释出的能量使发动机做功而产生动力,为他们在地球上的活动提供能量。后来,他们离开了地球,返回了他们的故乡——遥远的外星球,于是在地球上留下了这座极古老而又神秘的原子反应堆。

    原住在奥克洛附近的主要有芳族、巴普努族等。在他们中间,流传着这样的神话传说:在非常遥远的古代,整个世界漆黑一团,没有人类,也没有任何生物,大地一片荒凉。突然一个神仙从天而降,来到奥克洛地区,用矿石雕刻了两个石像,一男一女,“石像能放出耀眼的光芒”,使茫茫黑夜中出现了白昼。有一天,蓦然狂风怒吼,雷鸣电闪,两个石像变成了活生生的人,并且结成恩爱夫妻,生儿育女,他们的子孙后代,便成了当地部落的祖先。这个神话透露出了一点消息,那个“自天而降”的神仙,很可能就是外星人,而那个能放出耀眼光芒的石像,很可能就是受过原子辐射照射的某些介质被加热后所释放出的光。

    对此,也有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解释。有人认为,地球上不止有一代人,在20亿年前,就曾有过一次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由于相互仇视,发动核战争,人类毁灭了,但也留下了一些数量极少的遗物。而奥克洛原子反应堆,就是20亿年前的人类建造的。

    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呢?现在还不是做结论的时候,还有待于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第11章4000年前的摩亨佐·达罗城为何在某一刻全部毁灭作为被科学家列为世界上难解的三大自然之谜之一的“死丘事件”,发生在距今3600多年前的某一天,位于印度河中央岛屿的一座远古城市的居民几乎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古城也随之突然毁灭。直到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仁才第一次发现了这座古城的废墟,因城中遍布骷髅,所以称之为“死丘”。

    然而,远在3600多年以前,何以有文化相当发达的古城?而古城为什么又会突然灭绝?其真凶又是谁?一系列的问题使科学家一直困惑了70年,至今仍未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

    摩亨佐·达罗是印度河流域最大的文明古城,位于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卡纳县境内,在当地方言中,摩亨佐·达罗的意思是“死亡之丘”。该城遗址于1922年被印度考古学家拉·杰·班纳吉等人首次发现,根据C14测定,其存在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虽然其历史比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略晚,但影响范围更大。在距摩亨佐·达罗城几百千米以外的北方,人们也发现了布局相同的城市和规格一致的造房用砖。

    摩亨佐达罗城从遗址发掘来看,摩亨佐·达罗非常繁荣,占地8平方千米,分为西面的上城和东面的下城。上城居住着宗教祭司和城市首领,四周有城墙和壕沟,城墙上筑有许多瞭望楼,上城内建有高塔,带走廊的庭院,有柱子的厅以及举世闻名的摩亨佐·达罗大浴池。浴池面积达1063平方米,由烧砖砌成,地表和墙面均以石膏填缝,再盖上沥青,因而滴水不漏。浴场周围并列着单独的洗澡间,入口狭小,排水沟设计‘非常巧妙。和上城相比,下城设置比较简陋,房檐低矮,布局也不规整,可能是市民、手工业者、商人以及其他劳动群众的居住之地。

    此城具有相当明确的建设规划,总的来说,布局科学、合理,而且已经具备现代城市的某些特征。整座城市呈长方形,上下两城的街区,均由纵横街道隔成棋盘格状,其中,也有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宽阔大道。居民住宅多为两层楼房,临街一面不开窗户,以避免灰尘和噪音。几乎每户都有浴室、便所以及与之相连的地下排水系统。此外,住宅大多于中心地方设置庭院,四周设居室。给人的印象是,城市清洁美丽,居民生活安详舒适。这座城市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水平,考古学家从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精美的陶器、青铜像以及各种印章、铜板等,还发现了2000多件有文字的遗物,包括500多个符号。目前,学者们正在加紧进行释读。

    在古城发掘中,人们发现了许多人体骨架,从其摆放姿势来看,有人正沿街散步,有人正在家休息。灾难是突然降临的,几乎在同一时刻全城4万~5万人全部死于来历不明的横祸。一座繁华发达的城市顷刻之间变成废墟。

    然而对于“死丘”毁灭的原因,科学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种种推测。

    有些学者如R·L·雷克斯、S·威尔帕特等,从地质学和生态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死丘事件”可能是由于远古印度河床的改道、河水的泛滥、地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灾,特大的洪水把位于河中央岛上的古城摧毁了,城内居民同时被洪水淹死了。然而,有些学者不赞同上述说法,认为如果真的是因为特大洪水的袭击,城内居民的尸体就会随着洪水漂流远去,城内不会保存如此大量的骷髅。考古学家在古城废墟里也没有发现遭受特大洪水袭击的任何证据。

    有些学者猜测,可能是由于远古发生过一次急性传染疾病而造成全城居民的死亡。然而这一说法也有其漏洞,因为无论怎样严重的传染病,也不可能使全城的人几乎在同一天同一时刻全部死亡。从废墟骷髅的分布情况看,当时有些人似乎正在街上散步或在房屋里干活,并非患有疾病。古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经过仔细研究,也否定了因疾病传播而导致死亡的说法。

    于是,又有人提出了外族人大规模进攻,大批屠杀城内居民的说法。可是入侵者又是谁呢?有人曾提出可能是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然而事实上雅利安人入侵的年代比这座古城毁灭的年代晚得多,相隔几个世纪。因此,入侵说也因缺少证据而不能作为定论。

    在对“死丘事件”的研究中,科学家又发现了一种奇特现象,即在城中发现了明显的爆炸留下的痕迹,爆炸中心的建筑物全部夷为平地,且破坏程度由近及远逐渐减弱,只有最边远的建筑物得以幸存。科学工作者还在废墟的中央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碎块,这是黏土和其他矿物烧结而成的。罗马大学和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的实验证明,废墟当时的熔炼温度高达400℃~1500℃,这样的温度只有在冶炼场的熔炉里或持续多日的森林大火的火源才能达到。然而岛上从未有过森林,因而只能推断大火源于一次大爆炸。

    其实,印度历史上曾经流传过远古时发生过一次奇特大爆炸的传说,许多“耀眼的光芒”、“无烟的大火”、“紫白色的极光”、“银色的云”、“奇异的夕阳”、“黑夜中的白昼”等等描述都可佐证核爆炸是致使古城毁灭的真凶。

    摩亨佐·达罗城可是历史常识又告诉我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末期,才发明和使用了第一颗原子弹,远在距今3600多年前,是绝不可能有原子弹的。

    也有人认为,在宇宙射线和电场的作用下,大气层中会形成一种化学性能非常活泼的微粒,这些微粒在磁场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并变得越来越大,从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球形“物理化学构成物”,形成这种构成物的大气条件同时还能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积累多了便会发生猛烈的爆炸。随着爆炸开始,其他黑色闪电迅速引爆,从而形成类似核爆炸中的链式反映,爆炸时的温度可高达1.5000℃,足以把石头熔化。这个数字恰好与摩亨佐·达罗遗址中的发掘物相一致。据推测,摩亨佐达罗可能是先被有毒空气袭击,继之又被猛烈的爆炸彻底摧毁。而在古城的大爆炸中,至少有3000团半径达30厘米的黑色闪电和1000多个球状闪电参与,因而爆炸威力无比。

    还有人认为,摩亨佐达罗毁于外星“宇宙飞船”。英国学者捷文鲍尔特和意大利学者钦吉推测,3500万年前,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动力飞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时,可能意外地发生了某种故障而引起爆炸,以致造成巨大灾难。然而外星人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故此证据不足。

    对以上几种观点,现在还难以判断是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