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历史以成败论英雄·黑暗时代的“青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言】

    如果遇到了冤屈,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碰上一位青天大老爷,替自己申冤鸣屈,这是我们一般的民族心理。但“文革”时期却有一种奇怪的论调,认为封建社会的清官比贪官还要坏,为什么呢?据说是因为清官具有欺骗性,使人民不容易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起到了阻碍人民觉醒,延缓革命进程的作用。今天看来,这样的论调实在是荒谬至极。如果按照这一论调的逻辑延伸下去,就可以得出好人即坏人,坏人即好人的结论了。

    在传统社会,应该说是昏官、贪官居多,但也不是漆黑一团,总有一些正直刚硬的官吏为这个社会提供一丝亮光和希望,即使是在极为黑暗的时代,这样的人也不是不存在。

    【事典】

    唐代武则天执政初年,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李姓势力,任用酷吏,滥兴大狱,杀人无数,可谓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就在这时,狄仁杰、徐有功等人坚持正义、无畏无惧的行为树立了青天的楷模,也使我们看到了人性光辉的一面。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唐高宗时,曾任侍御史,武则天时,官至侍郎。他为官清廉,以不畏权势、敢犯颜直谏、精于断案著称,在中国历史上有“狄青天”之称。

    仪凤年间,狄仁杰任大理丞,每年断案无数,涉及人数一万七千多,从来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有一次,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为误砍了昭陵的柏树而犯了罪,被拘押在大理寺监狱。狄仁杰依法断案,判定此罪应予以罢免官职的处罚。狄仁杰上奏高宗皇帝,高宗却命令立即将其斩首示众,狄仁杰并不畏惧皇帝的权势,犯颜直谏,奏道:“权善才之罪,依国法不应处死。”高宗十分恼怒,说道:“权善才砍昭陵的柏树,是使我陷于不孝的境地,一定要杀掉他。”在朝廷上,左右两班文武大臣都注视着狄仁杰,等待着他按皇上的意旨,下达处死权善才的命令。谁知狄仁杰并不屈服,对高宗说道:“我听说违背皇上的意旨就是逆龙鳞,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是不祥的事,我认为不是那样。若在夏桀、商纣时期,这样做是有杀身之祸的;若处在唐尧、虞舜的时代,这样做就是忠臣。

    我今天很幸运地遇到像唐尧、虞舜一样英明的皇上,就用不着担心像比干那样,进逆耳忠言而被处死。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取汉高祖庙中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直言进谏,使得盗环人仅仅受到斩首示众的处罚,而没有株连全家。明主是可以用道理说服的,忠臣是不能用威势压服的。今天陛下若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实在无颜见张释之于地下。陛下制定的法令,已公布于众,是流放,还是处死,各有不同的规定,岂有未犯死罪而被处死的道理?若不依法办案,就会失信于民,则民无行事的准则。陛下若想改变法令制度,就请从今天开始。当年张释之曾经问汉文帝:‘若偷盗高祖庙中的玉环就杀掉全家人,要是盗掘了高祖的长陵,陛下又该如何处治呢?’今天,陛下若因为昭陵的一株柏树就杀掉一名将军,千载之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呢?这是我不敢奉旨杀掉权善才,陷陛下于不义,给陛下造成桀纣之君的坏名声的原因。”

    唐代的武则天实际上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她在经过了艰苦复杂的努力后夺取了帝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她任酷吏,施酷刑。在这种情况下,要做犯颜直谏,就显得更加不易了。然而,史载和传说中的狄青天(狄仁杰)就出现在这一特定时期。狄仁杰的作为不仅在武则天称帝时期难能可贵,即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常见的。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狄仁杰任文昌右丞,出京城任豫州刺史。当时,武则天临朝称制,越王李贞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以及李元嘉之子黄国公李撰、李灵夔之子范阳王李蔼、李元轨之子江都王李绪、李贞之子琅邪王李冲等人秘密联络,都有扶植李唐王朝、扫除武则天的意思。不久,琅邪王李冲与众王约定,起兵匡复李氏。李冲首先起兵,然而,众王都没有按约响应,只有越王李贞,因与李冲有父子之情,起兵响应。武则天派宰相张光辅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去讨伐,经过了二十余天的激战,李贞兵败,服毒自杀。李贞之子李冲及其家属全都被杀,无一人幸免。

    李贞兵败之后,受牵连被治罪者六七百人,被籍没入宫者五千余口,朝廷委派的司刑使逼促行刑。狄仁杰同情这些人,认为他们胁从犯罪,应暂缓处治。于是秘密上表章向武则天申奏道:“我想公开申奏,却又不敢,怕被认为是替叛逆之人申辩;若知而不言,又恐怕违背了陛下存恤臣民的意旨。我几次写成奏章又毁掉,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这些人造反,实际上都不是自愿,而是属于胁从犯罪的,我恳切地希望陛下同情他们一时的失误。”武则天见到狄仁杰的密表之后,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同意了他的意见,特意降旨,从轻处治这批人,免去他们的斩刑,而将他们流放到丰州。随李贞造反的这些囚犯被押解到宁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驻下来时,宁州的父老迎候他们说:“是狄使君救活你们啊!”他们互相扶持着在狄仁杰的功德碑下哭拜,吃斋戒酒三日以后才起程,豫州的囚犯到达流放地丰州以后,又一起集资立碑,颂扬狄仁杰的功德。

    宰相张光辅率军平定了李贞叛乱,部下将士居功自傲,胡作非为,到狄仁杰的辖区内勒索财物,狄仁杰一概不答应。张光辅恼怒地对狄仁杰说道:“你一个小小的州刺史难道敢轻视我这个大军元帅吗?”狄仁杰说:“扰乱河南的,仅仅是一个越王李贞罢了。现在,一个李贞刚被平定,而上万个李贞又出现了。” 张光辅听了,十分恼火,质问狄仁杰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狄仁杰说:“您率领三十万军队,平定一个乱臣,不收敛约束军队,却放纵军队乱施暴行,残杀无罪之人,使百姓肝脑涂地,这不是又出现了上万个李贞吗?况且,李贞倚仗他的威势使百姓胁从,百姓不由自主,到朝廷官军来到时,登上城墙,顺着绳索滑下归顺官军的人数以万记,城四周都踩出了许多小路。您为什么为了邀功求赏,纵容部下滥杀归降之人?只恐怕喊冤之声响彻云天。若能得到尚方宝剑架到您颈之上,您也一样很轻易地被处死。”狄仁杰一席话说得张光辅哑口无言,但他心中却极其忌恨狄仁杰。

    张光辅回到京城以后,诬奏狄仁杰袒护叛乱的罪犯,狄仁杰被贬为复州刺史。后来,狄仁杰又改任洛州剌史。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您在汝南时,颇有优良政绩。您想知道说您坏话的人是谁吗?”狄仁杰辞谢道:“陛下若认为我有过失,我一定改正;陛下若知道我没有过失,这就是我的幸运。我不去了解进谗言诋毁我的人是谁,周围的人就都是我的好友,我请求不要让我去了解这个人是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胸襟豁达坦荡深 加赞赏。

    荀子曾经说过:“柔自取束,强自取折”,荀子在这里是教我们要学会使用“柔道”,要躲避矛盾。的确,在中国历史上,态度强硬、敢于犯颜直谏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然而在武则天当政的恐怖时代,狄仁杰却能屡屡犯颜直谏,刚而不折,虽九死一生,到晚年却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唐朝的徐有功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强项”狱吏。当时,武则天执政,为了镇压异己,巩固自己的政权,就使用酷吏,施行严刑峻法,结果弄得冤狱遍地。但在这种情形下,徐有功却是一个别调。

    徐有功早年考取明经,累迁蒲州的司法官。他施政宽仁,从来不使用杖刑责人。官吏、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觉得他在当地做官,实在是当地人的福气,于是大家相互约定道:“若有人犯了徐司法的杖刑,大家一定要谴责并处罚他。”因此人人效力、尽心,到徐有功任期结束时,不曾判处过一个人死刑。

    载初元年(公元689年),徐有功升任刑丞。当时酷吏周兴、来俊臣、丘神绩、王弘义等人罗织罪名诬陷无辜的人,都力图将被诬陷的人处以极刑,朝廷中百官公卿极为恐惧,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唯独徐有功保持公平宽恕之心,武则天降旨交大理寺审判的案件,徐有功把被诬陷的人都核实判定无罪释放,他前后救了一百多人的性命。

    后来,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名朝臣被酷吏诬陷而被判了死刑,武则天对朝臣们说:“古人以杀戮制止杀戮,我现在以恩义制止杀戮,向各位公卿请求,赐给七个人再生的机会,各授以官职,以观后效。”来俊臣、张知默等酷吏又上表章请求将七人判处死刑,武则天不批准他们的奏请。来俊臣就重新审验裴行本的“罪行”,在朝廷启奏道:“裴行本暗行叛逆之事,状告张知謇与庐陵王谋反不实,罪当处斩。”徐有功驳奏道:“来俊臣违背明主再生之赐,有损圣人恩信之德。为臣虽然应该嫉恶,可是侍奉君主,一定要顺应其美意。”裴行本终于因为徐有功的力争而免于死刑。

    徐有功经常在朝堂之上启奏案情,议论是非曲直,武则天声色俱厉地责问他,左右的朝臣们无不战栗,徐有功神色自若,不屈不挠,争辩得更加直切。不久,徐有功调任秋官员外郎,又升任秋官郎中。

    道州刺史李仁褒及其弟长沙令李榆次被酷吏唐奉诬陷,说他们私下里议论天下大势,要推翻武则天,恢复李姓。武则天最恨的就是这个,当然要把兄弟二人处斩。徐有功又坚持争议,力图免去二人死刑,但终于没能成功。

    由于当时朝廷里的人只要告发别人,往往就能够升官,就更容易取得武则天的信任,所以周兴就趁此机会弹劾徐有功,向武则天启奏道:“我听说两汉旧例,阿附臣下,欺罔君上者,处以腰斩的刑罚,当面欺罔君上者,也处以斩刑。另外,《礼》中说:出言破坏法令制度者,处死刑。徐有功故意为谋反的罪犯开脱罪行,那是犯下不赦之罪,请将他下狱审讯定罪。”武则天虽然没有答应将徐有功下狱问罪,但徐有功终于还是因此被免官。

    过了很久,周兴和来俊臣等人弄得天怒人怨,武则天就又起用了徐有功,让他任左台侍御史。当时,远近的人们听说徐有功又被授予官职,都高兴地相互庆贺。

    后来,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被家中的仆人诬告,说她在夜间暗自祈求上天为李氏赐福,恢复李唐王朝,武则天及早退位。武则天命给事中薛季昶审理这一案件。薛季昶使用酷刑,迫使庞氏屈招,将庞氏定成死罪,处以斩刑。

    徐有功知道这又是冤案,便在朝廷上当众辩明庞氏无罪,纯属窦家奴仆挟怨诬陷。薛季昶怀恨在心,反而诬陷徐有功与庞氏勾结谋逆,奏请武则天交付法司审理。法司审讯徐有功,定为斩刑,斩首示众。徐有功刚刚复职就被定成死罪,令史流着泪把定罪的结果告诉徐有功,徐有功说:“难道只有我死,那些害人的酷吏就永远不会死吗?”于是慢慢地站起身回家。

    武则天看了法司处治徐有功的奏章,召见徐有功而责问道:“您过去所断的案子,为什么失误这样多呢?对犯人那样宽容呢?”徐有功回答道:“出现失误,是我的小过失,最多惩罚我一个人;保全了人的性命,是圣人的大德,那是为陛下积德啊!希望陛下弘扬好生之大德,那么天下人就非常幸运了。”

    武则天听了徐有功的话,立即有所醒悟,也感到多年以来执法过于严酷,杀人确实过多,因此沉默了好久没有说话。后来,庞氏免去死刑,流放到岭南地区,徐有功被除名,贬为庶人。

    不久,徐有功又被起用,任左司郎中,后又升任司刑少卿。徐有功对亲近的人说:“现在身为大理司刑少卿,手中掌握的案件都关系着人命,一定不能不顾实情而顺从皇上的旨意,以诡辩之辞苟且保全性命,苟且保全官职。”所以前后任刑官,而谏阻被错判死刑之人的判决执行,即使有时三次经朝议判定死刑,徐有功仍坚持谏阻,不屈不挠。因此,酷吏的暴虐之行稍有些收敛,当时的人们把徐有功比作汉朝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于定国、张释之。人们都说:“若审案的官员都像徐有功这样,哪里还会有冤案呢?”

    过了很久,徐有功又调任司仆少卿。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徐有功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司刑卿。中宗即位,降旨褒奖徐有功道:“忠正之臣,自古所尚;褒赠之典,归章所重。已故大理卿徐有功,节操贞劲,心怀耿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掌握刑典,深存敬慎。周兴、来俊臣等人,性极残酷,务在杀戮,不顺其情,立加诬陷,徐有功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由他所断之案,都得到平反,即使汉朝的于定国、张释之,又哪里能超过他啊!我重新执政,追念他生前的事迹,其人已殁,他的品德值得称赞。追赠徐有功为越州刺史,并遣使者就其家吊祭,赐丝绸百匹,授予他的儿子官职,以资褒奖。”

    【评议】

    当我们今天谈论狄仁杰、徐有功的时候,也许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其实并非如此。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中,他们每做一件事,都冒着杀身的风险。以他们的才智和名望,如果愿意阿谀逢迎,升官发财比其他人要容易得多,但他们却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即使放在今天,他们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难道这样的“青天”不比贪官、昏官、庸官更好吗?难道这样的“青天”不正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的脊梁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