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历史以成败论英雄·唐朝的宦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言】

    唐朝曾经是一个极为繁盛的时代,然而,繁华过后,其制度的缺陷还是暴露出来了。尤其是宦官制度,更是如此,甚至可以这样说,“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是在宦官专权中走完自己的历程的。看看这一阶段的宦官专权史,真会令我们有触目惊心之感。

    在中国宦官史上,既能长期专权祸乱宫廷,又能得以寿终正寝的宦官,恐怕当数唐朝宦官仇士良了。

    史书上说,仇士良“有术自将,恩礼不衰”,这仇士良的“术”,到底是什么呢?

    在仇士良告老还乡之时,他的徒子徒孙小太监们,为了弄清仇士良的“术”,专门为他举行隆重的送行宴会,他们像求拜菩萨那样,虔诚地请求仇士良传授他们一点在宫廷里混饭吃的本领,仇士良不忍心小太监们将来受人欺负,就说出了一套挟制皇帝,专擅大权的“秘诀”来。

    仇士良说:“为了你们的前途,我就把我多年积累的经验告诉你们,我这些经验,在皇帝的身上用了好多年,十分有效,以后你们照这些方法去做,也一定差不了。

    你们侍奉皇帝,第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皇帝闲着,皇帝一闲着,就想读书,就想接待儒臣,就想讨论什么天下大事,治国方略。如果是这样,皇帝就会增加知识,提高智慧,就会变得明白起来,那么,皇上就会采纳朝臣的意见,不再追求吃喝玩乐,也就不再宠信我们。如此一来,我们哪里还有机会掌握大权呢?因此,你们要想方设法搜罗钱财,供皇帝恣意挥霍使用,不仅要投其所好,还要引导他们享乐,不要给他留出一点空闲。这样,皇帝就不再留心学问,也无暇过问政事,反倒觉得我们十分忠心,也就只有靠我们去替他办事。这样,我们岂不就可以专权了吗?”

    这番话,说得小太监们一个个如醍醐灌顶,仿佛得了真经一般,欢喜而去。

    确实,在中国的专权太监之中,仇士良实在算是“成就”杰出的一个。在仇士良入宫当太监的四十多年间,唐朝宫廷内外的矛盾极其复杂,有朝廷与藩镇军阀割据的矛盾,有朝臣与太监的矛盾,有太监与皇帝的矛盾,尤其是朝臣与太监的反复斗争,几乎瞬息万变。在这四十多年中,别说升官,就是保命也很不容易,但仇士良却相反,他从一个小太监,直到死后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中间历任监军、五坊使、左神策军中尉,左街功德使,骠骑大将军、楚国公,观军容使、兼左统,右神策军、知内侍省事等要职,可谓稳步升迁。这还倒罢了,他还杀死了两个王、一个妃子和四个宰相,最后居然能得以善终,不能不说是宦官史上的奇迹。

    【事典】

    唐朝最初是严禁宦官干政的,但到了唐中宗时,宦官人数急剧增多,达数千人。由于中宗无能,韦后干政,宦官中开始出现有权力的人,大宦官开始干政。到了唐玄宗开元末年,宫中的宦官竟多至三千多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一千余人,其中有些还达到了三品将军的职位。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英明勇武,颇有明君风度,但到了晚年,昏庸霸道,只图享乐,不思进取,多任用宦官把持实权,政治日趋腐败。杨思勖多次领兵出征,被封为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突破了唐初宦官不得超过三品的规定。

    尤其是高力士,由于自小就与唐玄宗有交情,后又得以亲自服侍唐玄宗,再加上十分乖巧,深受唐玄宗的宠信,以至须臾不离,言听计从。开元末年以后,百官奏章都要经高力士过目,朝中小事悉委高力士全权处理,大事才奏知唐玄宗。李林甫、安禄山、高仙芝等人的将相之位,都是靠高力士一力荐举而得。高力士简直成了唐玄宗权力的化身,太子称他为“二兄”,诸王公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阿爷”。他的财产也极惊人,京城内外最好的田地和房屋,几近一半属高力士私人所有,不要说公卿,就是王侯也无法同他相比。

    唐玄宗晚年时,对军队和太子很不放心,一是派宦官们做监军,监督军队的行动和将帅表现,弄得将帅动辄得咎,军队的行动处处感到掣肘,造成了许多失误。二是派宦官监视诸皇子皇孙的行止,恐怕他们篡权夺位,甚至连一些皇孙的起居都有人监视。这样一来,内外大权就都落入了高力士的手中。

    高力士权倾朝野,巴结他的人也就不绝于途。但因想投靠他的人太多,一般就很难引起高力士的注意。于是,一个名叫程伯献的金吾大将军想出了一条妙计,在高力士的生母去世时,他披麻戴孝,号啕大哭,其悲痛之状,真乃感天地而泣鬼神。高力士被这飞来的“孝子”所感动,不久就升了他的官。

    有一次,高力士在长安城内的来庭坊修建了一座宝寿寺,寺庙极其雄伟壮观,华美壮丽,所费之资也极其巨大。高力士为了收回投资,也是为了多捞金银,便在宝寿寺大开宴席,宴请文武百官。在席上他当场宣布,宝寿寺大钟属于新铸,是吉祥之物,此前尚未敲过。谁愿敲一下,交礼钱十万。那些官员平时趋奉尚恐不及,这时有了巴结的机会,哪个肯不敲?哪个敢不敲?其中一人竟一连敲了二十多下!经这一宴,高力士建寺所费连本带利都赚了回来。说来惭愧,今人弄钱的办法真不及古人高明,今人“义卖”闹得沸沸扬扬,也弄不了几个钱,古人“义敲”,一次就能“敲”出一座寺庙来,可谓巧妙之至矣?

    高力士虽是太监,却硬要过娶“妻”的瘾。一次,他看见京城小吏吕玄晤的女儿长得特别美貌,就要“娶”她为妻,吕玄晤一听,真是喜从天降。吕玄晤在做了高力士的“岳父”以后,果然吉星高照,官运亨通,自己升了大官,儿子们也纷纷沾光,有了肥缺要职。只是苦了他的女儿,在屈辱和压抑下,高力士的这位“妻子”很快就香消玉殒了。“高夫人”的死讯传出,真如丧了国母一般,举国为动,争相前往祭吊的人们相望于道路,等举行丧礼这天,从高力士的家到墓地,道路之上拥得水泄不通,真可谓是千古一景!

    不过,高力士对唐玄宗倒也确实忠顺,不像其他的太监,挟制皇帝或是背叛皇帝,直到安史之乱以后,高力士还是忠心耿耿地跟随唐玄宗。在平定安史之乱回到长安后,唐玄宗当了太上皇,与儿子唐肃宗之间不断发生权力争斗,以至有时到了火并的程度。一次,唐玄宗在宫中巡视,刚来到睿武门,唐肃宗的亲信太监李辅国事先布置好的五百名士兵拿着刀枪冲了出来,拦在唐玄宗的马前。唐玄宗大惊失色,高力士却挺身而出,厉声喊道:“这里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你想如何!”他这一喊还真有威慑力,许多士兵不敢妄动。

    高力士一看情况稳住了,就又厉声疾喝,命令李辅国离队出列。李辅国本来没想到会节外生枝,此时见士兵犹豫,他就见风使舵,决定不再杀死玄宗,免得士兵不听指挥,反弄得自己祸灭九族。于是,李辅国只好下马离队,来到唐玄宗面前。这时,高力士不失时机地大声喊道:“太上皇向诸位士兵问好!”士兵们一听,立刻放下心来,知道皇上不会问罪了,就都跪倒在路边,大声高呼:“太上皇万岁、万万岁!”李辅国一看,自己若不见机行事,马上有被当作乱臣诛杀的可能,立即刺死了身旁的一个小头目,割下他的头颅向唐玄宗请罪。高力士又命李辅国给太上皇牵马,李辅国只得换下靴子,在另一边为唐玄宗牵着马,和高力士一起把他送回宫中。

    刚刚进屋,唐玄宗就拉着高力士的手说:“今日若无将军,恐怕要为乱兵的刀下之鬼了。”

    在这件事之后不久,唐肃宗即把高力士放逐到了贵州。高力士在放逐地也仍念念不忘唐玄宗。后来,唐代宗即位,赦免高力士,高力士在回长安的途中,才听说唐玄宗已死,高力士向北痛哭,呕血而亡。

    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虽然专权,也只是作威作福而已,尚未做什么挟持乃至杀戮皇帝后妃太子王孙的事。但自高力士以后,唐代后期的大多数皇帝几乎都在宦官的把持之下,有的宦官不仅随意废立皇帝,甚至随意杀害皇帝。虽然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都有宦官专权的现象,但像唐代后期这样集中、持久而且一线贯穿的,实在是不多见。

    唐玄宗宠信高力士,既开了唐代宦官专权的先河,也是唐代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在逃避“安史之乱”时,杨贵妃和杨国忠在马嵬坡被杀,宦官李辅国看准时机,就向太子李亨献计,认为趁此时机可以要求唐玄宗分给他的一部分兵马,以反击叛军、收复两京为名,另选落脚地。李辅国还串通好了太子的宠妃张良娣,跟他一同劝说李亨。这样,李亨在李辅国、张良娣以及建宁王李倓的劝诱之下,没有跟玄宗逃往四川,而是到了灵武。不久,李辅国又劝说李亨即位,说是玄宗离逃,远在四川,不足以聚拢人心、平定叛乱。李亨觉得确实是即位的良机,就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唐肃宗的即位确实使天下人心为之一振,因为人们已对唐玄宗失去了信心,又兼唐玄宗平叛无力,远在四川,所以,人们把安定天下的希望寄托在肃宗身上。唐肃宗自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极其宠信李辅国,把他封为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赐名护国。从此,李辅国发迹。

    李辅国自幼进宫当太监,开始时干最低贱的杂活,只在皇帝的马厩中打扫马粪。人长得很丑,但很有心计,还粗通文墨,只是一直没找到出头的机会。后来巴结上了高力士,给他当了一段奴仆,到了四十岁才捞了个马厩管账目的小官。李辅国极有耐心,他认真管理,不许养马的太监报假账,把马养得很肥壮,因此被推荐给太子李亨,让他服侍太子,就这样,李辅国爬到了现在的位置。但李辅国十分明白,自己目前资历尚浅,威望不足服人,必须以谦卑的态度来和大臣们交往,否则,即使有皇帝的支持,在平叛时期也站不稳脚跟。于是,李辅国卑以辞色,还经常吃斋念佛,打坐诵经,弄得从皇上到朝臣都觉得他十分和善,而且与世无争,都很喜欢和信任他。不久,唐肃宗来到凤翔,又晋封他为太子詹事,改名为辅国。回到长安后不久,他又被晋封为公爵,开封仪同三司,食邑五百户。

    李辅国见自己的位置越来越稳固,就开始弄权了。他勾结张皇后(张良娣),逐渐把持了朝政。李辅国经常在银台门像皇帝一般地处理朝政,大臣的奏闻必须首先经他审阅,至于他是否奏闻皇上,那谁也管不了。他还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随心所欲地处置大臣,稍不如意,就对大臣严刑拷打,每次出外,有数百名护卫跟随,以防有人行刺。李辅国就这样权倾朝野,弄得文武百官畏之若虎,连皇亲国戚也不敢直呼其名,称他为“五郎”或者“五父”。

    在李辅国专权之初,最大的对头就是唐玄宗和高力士了。唐玄宗虽无实权,但还是太上皇,五十年太平天子的威望还在,一时也不敢拿他怎么样。至于高力士,实在让李辅国头疼,高力士对唐玄宗忠心如初,不肯趋炎附势,这还罢了,他还看不起李辅国,经常到处说一些李辅国在自己门下时所做的不光彩的事,这惹得李辅国十分恼火。正好,唐肃宗也怕自己的父亲唐玄宗重新执政,李辅国就找碴迫害他们。一次,剑南节度使派人来京向皇上奏事,路过长庆楼,恰好看见唐玄宗在楼上闲看行人,故旧相逢,便到楼上参拜唐玄宗。玄宗命持盈公主和如仙媛赏酒给那人吃,还找了一些人来陪酒。这本是件正常的事,不知怎么被李辅国侦知了,他大做文章,对肃宗说玄宗交纳外臣,想调兵入京,夺回肃宗的皇位,并建议肃宗秘密改换办公和住宿地点,弄得宫中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在唐肃宗的默许之下,李辅国想带兵胁迫或者杀害玄宗,因高力士临场挺身而出,喝住兵士,才未能成功。但自经此变以后,肃宗也就不经常去看望父亲,在李辅国的鼓动下,肃宗终于放逐了高力士,使玄宗失去了心腹臂膀,不久即抑郁而死。

    李辅国剪除玄宗的羽翼有功,竟又升了官,做了兵部尚书,肃宗也为他上任举行国宴,一时间公卿同贺,满朝欢腾。李辅国的权力如此之大,以至宰相李岘对他专权表示有意见,就被罢官,李岘在职只有一个半月。大臣裴冕、萧华因不肯写推荐李辅国当宰相的表奏,就被李辅国、程元振诬陷,免职贬官。

    在唐肃宗病重时,刘皇后也感到李辅国专权太大,如不加以限制,对皇室会发生严重威胁。肃宗病重不能视事,就命太子李豫监国,刘皇后找到李豫说:“李辅国手握禁军,专擅大权,气焰熏天,逼令你爷爷玄宗搬家,经常假传皇命,怀图谋不轨之心已经很久了。如今皇上病重,你又年幼,如果一旦有所不测,那可就悔之晚矣!如今之计,不如早除李辅国。”太子李豫是个性格懦弱的人,他说:“父亲病重,如果现在就杀了他所喜欢倚重的大臣,父亲不是要受惊吗?还是等以后再说吧!”刘皇后听了他这没有出息的话,知道太子不是能成大事的人,就生气地走了。

    李辅国的耳目无处不在,他马上得悉了刘皇后的打算。他知道刘皇后联络越王李系和衮王李涧,选了二百名强壮的太监埋伏在长生殿,要把自己诳进去杀掉,李辅国就派程元振调来禁军,围住了凌霄门,挟持了太子。

    天黑以后,李辅国率兵冲进了长生殿,把越王李系和衮王李涧捉住,其余二百名太监一并捆拿。李辅国带兵捉拿刘皇后,刘皇后慌忙跑到皇帝面前,请求肃宗说情饶命。肃宗本已病重,再加上惊吓,竟气喘吁吁,连话也说不出来。李辅国亲自动手,将刘皇后拖出肃宗的寝室,并逮捕了几十名皇室亲信,一并囚禁起来。肃宗死后,李辅国即勒死了刘皇后,杀死了越王等皇室亲王,进一步清除了皇室的亲信势力。

    在李辅国、程元振等宦官的挟持之下,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李辅国自命为定策功臣,就更加骄横跋扈,目无一物。他专权自大的做法,引起了唐代宗的极大不安。一次,李辅国公开对代宗说:“大家(皇上)只管住在宫禁之中享乐,外边的事自有老奴处分。”代宗听了,虽极其不满,也不敢与他争论。

    李辅国的这种做法,引起了程元振的不满,代宗就利用这种不满情绪,让程元振去斗李辅国。代宗先是撤去了李辅国的许多闲杂职务,又撤去了他行军司马的兼职,继而令他出宫居住,免去了他的宰相大权,只留下几个虚衔。后来,李辅国连中书省的大门也进不去了,他愤愤地骂道:“老奴我才真是罪该万死,侍候不了你这位小皇帝,就去九泉之下去侍候老皇帝吧!”代宗听到了这些话,多少也有点过意不去,毕竟他还是拥立自己的“功臣”,就派人去安慰他。

    但程元振却不肯放过他。在代宗安慰李辅国不久,长安就传出一件杀人案:李辅国在家中被大卸数块,丢了脑袋和一条膀子,刺客把李辅国的脑袋扔到了粪坑里,把他的胳膊放在了玄宗的陵墓前。代宗命人用木头凑齐李辅国的身体下葬,还赠了他一个太傅的头衔。

    李辅国死后,禁军归程元振掌握,并任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被封为公爵,他之专权误国,比起李辅国来,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他对朝中的一些忠贞之臣进行诬蔑谗毁。例如,他串通太监鱼朝恩(观军容使)在皇帝面前多次说李光弼的坏话,弄得代宗真假难辨,结果,李光弼和他的弟弟李光义都被贬了官。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过大功,名声仅次于郭子仪,在朝野之上有很高的威望,他的遭贬,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其次,程元振对朝中不屈附自己的官员也大加陷害,有很多元勋或名将被罢官或处死。这么一来,朝中人人自危,握兵在外的藩镇也提心吊胆,总想离得越远越好,以免被程元振罗织构陷。

    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人进攻长安,代宗立命藩镇阻挡救援,可各藩镇怕来到长安会被程元振陷害,一个个作壁上观,不敢提兵前来。代宗一看大势不妙,赶紧逃到陕州的鱼朝恩军中。结果,好好一座长安城,拱手让给了吐蕃人。房屋被烧,妇孺被掠,丁壮被杀,仓库一洗而尽,长安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

    长安的失守归根结蒂在于程元振离间君臣,罗织构陷,所以朝野上下一齐要求罢免乃至诛杀程元振。代宗只好将他罢官,暂平民愤。在长安收复后,程元振竟从老家潜回长安,与一些官员秘密联络,妄图发动政变,后被人告发,代宗以“将图不轨”罪把他放逐溱州,并杀于放逐途中。

    在收复长安以后,太监鱼朝恩又曾专权一时。鱼朝恩本是服侍太子李亨的小太监,心机百出,得到了李亨的信任。在平定安史之乱时,肃宗(李亨)因不放心郭子仪等手握兵权的老将,就派鱼朝恩去做观军容使,统率诸节度使的大军。鱼朝恩根本不会打仗,但极会玩弄权术,每当自己因指挥失误而吃了败仗,他就诿过于别人,郭子仪就因此被解除过军权;而每一点小胜,他总是夸大功劳,归功于自己。所以,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他竟因“功”被封为冯翊郡公,后驻兵陕州。吐蕃进攻长安,代宗跑到他的军中避难,他也算“保护天子”有功,等郭子仪苦战收复长安,他大摇大摆地带兵把代宗送回,而且驻兵十万,准备长驻不走。他骄横跋扈,随意废立官员、凌辱代宗和大臣,引起了代宗以及许多大臣的愤怒。宰相元载等人在征得了代宗的同意之后,经过细致的准备,秘密布置伏兵,趁鱼朝恩上朝之机将他逮住勒死,并设法稳住了他的骄兵悍将,为朝廷除去了一害。

    代宗死后,德宗即位。德宗此人昏聩刚愎,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杀死了理财家刘晏,罢免直臣陆贽,任用奸臣卢杞,把朝政搞得一片混乱。藩镇反叛之事彼起此伏,甚至连长安也曾沦陷。在经过“奉天之难”以后,德宗更加相信家奴,宦官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宦官俱文珍击败了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至有“六王八司马”之贬,朝廷的直臣更是一扫而空。在德宗以后,顺宗、宪宗和敬宗都是死于宦官之手。

    在唐宪宗时,宦官吐突承璀得势,他因服侍宪宗而讨得欢心,宪宗即位后,封他为内常侍、左监门将军以及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掌握了禁军。在平定王承宗的叛乱之中,他屡误战机,指挥混乱,闹出了许多麻烦。后来,与太监王守澄、刘克明在拥立皇帝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后被穆宗找借口赐死。

    王守澄和刘克明的专权,在晚唐宦官专权中也可算得上是惊心动魄的一幕了。

    王守澄做唐宪宗的宦官,因为服侍得体,深受唐宪宗的宠信,吐突承璀在外做观军容使,鞭长莫及,宫内的许多事就落到了王守澄的手里。后来,唐宪宗迷上了长生之术,喜欢服食丹药,王守澄见有机可乘,便从中煽惑,鼓励宪宗相信和尚道士。有一个名叫大通的和尚,自称活了一百五十岁,还有一个叫杨仁昼的道士,说自己有不死之秘方。弄得宪宗神魂颠倒,授他俩以高官,这样一来,各色骗子齐集京师,想以骗术博取高官厚禄。王守澄正好利用这一点,让皇帝无暇过问政事,自己从中专权。但不久唐宪宗因吃丹药太多而中了毒,脾气暴躁,喜怒无常,动辄打骂,甚至随便杀人,弄得王守澄等人也提心吊胆,常常担心自己会被宪宗无端处死。

    太子李宁病死,这是一个抓权的极好机会,谁拥立了太子,谁将来就会成为功臣而大权在握。这时,吐突承璀从外地调回京师,在拥立太子问题上同王守澄等人发生了严重分歧。王守澄等人主张立遂王李恒,吐突承璀主张立澧王李恽,唐宪宗认为李恽的母亲出身微贱,不宜立为太子,就接受了王守澄的建议。王守澄虽然得逞,但他深知吐突承璀掌握禁军,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会用武力拥立李恽,当前之计,是赶快让李恒当皇帝。

    正巧唐宪宗的病势加重,疯癫不堪,连大年初一的朝会都免了,大臣们觉得宪宗恐怕活不长了,于是加紧策划,谋害宪宗。王守澄先准备好毒药,在宪宗喝服丹药时,王守澄命人偷换药碗,送给宪宗一碗毒药,宪宗喝完,马上就一命呜呼了!王守澄见宪宗已死,立即同一伙人把太子李恒拥到宪宗灵前,即位称帝,是为唐穆宗。

    穆宗的宝座还未坐热,立刻派人带兵杀死了吐突承璀和李恽,然后才发丧。继而清除吐突承璀的残余势力,把凡是依靠吐突承璀上来的宰相和其他官员一概罢免,整个朝廷又落入了王守澄的控制之下。

    王守澄一伙为了把穆宗长久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千方百计地引诱穆宗效法他的老子,去信道好仙,祈求长生不老。这穆宗也真是经不起引诱,相信王守澄给他推荐的江湖术士,大吃补药,大搞什么采阴补阳,弄得穆宗神魂颠倒,喜乐不尽,根本无心上朝视事,大权全落到王守澄等人的手里。

    不到五年,穆宗终于把自己弄得真元丧尽,一命呜呼,其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这位敬宗倒是不好求仙问道,可比他的祖父、父亲更加荒唐。他简直除了胡玩乱闹什么事也不会,什么正事也不干。白天,他摔跤、踢球、打猎,和一帮无赖恶少瞎混;晚上呢,则去“打夜狐”,亲自去野外捉狐狸。对于身边的太监,他是动辄打骂处分,甚至无故赐死,弄得跟随他的人一个个心惊胆战。当然,对于国务政事,他从不过问,其政治之腐败,比前代尤甚。后来,一些大臣为了自保,纷纷借故辞职或是请求外任,朝廷几乎为之一空。

    一些正直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便合力推荐敢于同宦官作斗争的裴度当了宰相。裴度上任伊始,就拿宦官开刀,雷厉风行地降了一些宦官的职。大宦官刘克明害怕自己的势力遭到削弱,就积极准备发动政变,想一举两得,既除掉裴度等人,又能从王守澄的手里夺回大权。一天,敬宗深夜才归,他“打夜狐”的兴头未尽,命刘克明等宦官陪他喝酒,刘克明便串通众宦官,趁敬宗更衣之际,弄灭蜡烛,将他乱刃砍死,并伪造诏书,拥立敬宗的侄子李悟即位。但裴度和王守澄都不同意,他们内外联合,派兵攻打,逼得刘克明跳井自杀。在王守澄等人的拥立下,唐穆宗的儿子江王李涵当了皇帝,是为唐文宗。

    文宗即位,王守澄又成了拥立功臣,被封为骠骑大将军、神策军中尉等职。他手握大权,目无天子,为所欲为,弄得文宗忧惧不堪,想与大臣联手,共同除掉王守澄。他派宋申锡去联络朝臣,密谋一举除掉王守澄一伙,但被王守澄知道了消息,即刻反咬一口,说宋申锡勾结朝臣,蓄意谋反,说他们阴谋拥立漳王李湊,并逮捕有关官吏,屈打成招,坐实了罪名。

    这么一来,文宗也真是头昏脑胀,分不清真假了,结果为王守澄迷惑,降了宋申锡等人的官。除宦官不成,反倒更加依赖宦官了。

    反对宦官,有时是极为危险的事,宋申锡本是受文宗之命而为,一旦被宦官诬告,就是百口莫辩。尤其是拥立漳王之诬,更易为文宗相信。漳王乃是文宗之弟,声望素著,文宗平时就防他三分,经王守澄一说,立感惊疑,便命王守澄带人侦察。王守澄得了这个便利,竟带了二百多飞龙骑兵,驰往宋申锡家,准备杀尽宋家,多亏飞龙厩使马存亮仗义相救,才免了宋家的血光之灾。

    对宦官斗争,有时需要采取和缓的方式。公元834年,文宗中风,卧床不起,王守澄派医官郑注和侍讲李训服侍他。这两人日夕不离文宗左右,发现文宗在无意之中甚至睡梦之中都想铲除王守澄,并想为宪宗报仇。这两人虽是王守澄一伙,但他们觉得若能帮助文宗灭掉王守澄,那肯定是大功一件,高官厚禄,自不待言,于是,他俩想方设法地向文宗表明心迹,取得了文宗的信任,并提升郑注为太仆卿兼御史大夫,李训为翰林学士、兵部郎中兼知制诰,让他俩去实施除掉王守澄的计划。

    在宦官专权的历史上,似乎以宦官来治宦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宦官仇士良,自顺宗时入宫,已历事过五个皇帝,并在拥立唐文宗时出过力。他资格很老,为人也谨慎能干,但一直遭受王守澄的压制,不能出头。这次,郑注和李训选中了他,想通过提拔他来限制王守澄的权力。先是任命仇士良为神策军中尉,再挑拨他与王守澄的关系,使仇士良牢牢地制住了王守澄,再挖出给宪宗进毒药的陈弘志,这样,王守澄就毫无反击之力了。文宗先是杀掉了陈弘志,再撤去王守澄的职务,用毒酒将他毒死,再进一步清除了王守澄布置在各地的党羽,扫清了王守澄的势力。谁想,前门驱狼,后门迎虎,送走了一个王守澄,迎进的仇士良比王守澄还要厉害得多!

    仇士良在挖出毒害宪宗的真凶、击败王守澄集团中立有大功,因而大权在握。唐文宗虽然消灭了王守澄,但其消灭宦官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于是,他任命李训、舒元舆、王涯为宰相,想把剩下的仇士良宦官势力除掉。

    李训与郑注商议,想借调外兵,趁王守澄下葬之机将宦官一举歼灭,郑注前往凤翔节度使任所调兵,李训却想提前消灭宦官,好独揽大权。于是,他奏明皇上,在金吾厅埋伏兵士,诳骗仇士良前往,将其杀死。

    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的一天,文宗在紫宸殿上朝,文武百官侍立两边,正在议事间,金吾大将军韩约跑来向文宗禀报说:“在左金吾厅后的石榴树上出现了甘露,一定是天降祥瑞,否则,结冰时节不会降下甘露,只有陛下的圣明感动了上天,才会出现这样的吉兆。”说完,煞有介事地舞拜起来。宰相李训、舒元舆心中明白,也率百官纷纷叩首拜贺。百官请求文宗亲往观看,文宗欣然同意,乘舆来到含元殿。文宗先派李训前往探察,李训去了许久才回,说已看不清楚,文宗不信,就又派仇士良率领众宦官去观看。仇士良等人走到金吾厅,遇见韩约,看他神情紧张,便问他出了什么事,正说话间,一阵风吹起了殿角的帷幕,露出了士兵和戈矛,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急忙跑回含元殿,向皇上喊道:“宫里发生叛乱了。”

    李训见事已败露,立刻命令士兵入含元殿杀死仇士良,并说进入殿者有重赏。士兵刚刚登上含元殿,仇士良已命人把文宗从后门拥走,李训撞见皇帝,拦住舆辇,说有事要奏报,仇士良便挥拳来打。李训推倒仇士良,拔出匕首,要杀死仇士良,被众宦官挡住。李训及金吾卫士追之不及,文宗被宦官们推入宣政殿,随后紧闭了宣政门。李训知道宦官一旦劫持皇帝,就会矫诏发兵,自己又无外兵抵挡禁军,只好赶紧逃跑藏匿。

    午饭时分,左神策军副使刘泰伦等率领一千多禁军杀出,中书省中的千余官吏闻报急忙逃走,乱军杀死了七八百人,并掩闭宫门,遇人就杀,连附近的商贩也难免其祸。同时派出骑兵千余人,追捕搜查逃犯,宰相舒元舆、王涯均被活捉,李训被杀死。

    是夜,长安城中一片混乱,市中的流氓无赖伪称禁军,趁机杀人抢劫,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直至宦官派禁军维持秩序,才算安定。

    第二天早上,文宗上朝,但见朝廷两边官员寥寥,仇士良递上王涯等人供认谋反的状子,文宗明知事已失败,只得由仇士良作为,便令正法,另选人为宰相。

    几天后,仇士良令禁军数千人押解着王涯、舒元舆、郭行余、李孝本等人在长安市内游街,宣布其谋反罪状,并用长矛挑起李训的人头,沿街示众。游毕,仇士良将这些人的亲族一律处斩。这次事件,史称“甘露之变”。

    自此,仇士良挟天子以凌群臣,朝野之中,人人侧目,仇士良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大造舆论,弄得天下人真的以为宰相们谋反,他自己反成了救皇帝出大难的英雄。他自己当上了右骁卫大将军,鱼弘志当上了右卫上将军兼中尉,其他亲信之人也一一升官,而对那些不如意的朝廷官员,他则随意贬降,甚至杀戮。

    其实,仇士良也很清楚,“甘露之变”是由文宗发起的,因此,他严密地挟制了文宗,不给他一点自由,形同软禁。一次,他厉声斥责文宗的过失,想把他废掉,多亏崔慎不肯起草诏书,并义正辞严地驳斥了仇士良,文宗才得以保全帝位。

    仇士良除了让唐文宗吃喝玩乐之外,什么事也不让他干,终使文宗忧郁成疾。一次,他同学士周墀说:“过去周赧王、汉献帝受臣下挟制,我如今被仇士良软禁,比起古人,我真是远远不如啊!”不久,文宗病死,仇士良与鱼弘志合谋,杀死了太子,把颖王李炎迎立为皇帝,是为唐武宗。

    仇士良又成了拥立功臣,但唐武宗却不太好对付。他表面上宠信仇士良,因为仇士良拥有很大的权力,斗不过他,所以武宗只有不动声色。但武宗很有心计,他在设法一步步地消除仇士良的势力,因为他十分清楚,只要有专权的宦官在,自己的皇帝就当不长久。

    武宗任命一贯反对宦官专权的李德裕做宰相,采取了一些稳定而有效的限制措施,这使仇士良感到不安。

    仇士良也曾想给武宗和李德裕点颜色看看,但几次较量说明,武宗并不好斗。这时,仇士良年纪已大,他就知难而退,上表请求回家养老。对于这种和平解决的方式,武帝自是求之不得,他批准了仇士良的报告,并送他还乡。

    仇士良专权二十多年,竟得寿终正寝,死后尚有哀荣,实是难得了!

    在唐僖宗时,又有田令孜专权误国。田令孜是唐僖宗做太子时服侍起居的小宦官,唐僖宗即位后,因他服侍尽力,为人机警,处处很合自己的心意,就封他为左神策军中尉。田令孜可谓极善诲淫诲乐,把唐僖宗弄得遍体舒泰,对田令孜感谢不已。唐僖宗的挥霍也真是到了家,有时买一只鹅也可花五十万钱,一天赏给歌舞伎的就达数万钱之多。田令孜不仅不劝阻,还常加怂恿,自己尽力搜刮财物,供僖宗挥霍。这样,僖宗根本就不理政事,一切权力悉委田令孜。田令孜暴政百出,弄得农商百业怨声载道,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在黄巢农民大起义时,田令孜擅杀亲王,制造内乱,和僖宗一起逃离长安。唐僖宗死后,唐昭宗即位,田令孜阴谋作乱,最后自己也死于混乱之中。

    在唐昭宗时期,又有宦官杨复恭掌握军权,逐渐发展成与皇帝势不两立,互相火并。唐昭宗最后借助藩镇势力,经过艰苦奋战,才算把杨复恭的军事力量打败。在山西乾元县捉住了杨复恭,并把杨氏诸子一起处决。

    唐昭宗借助藩镇势力消灭了杨复恭,藩镇势力趁机壮大,而宦官刘季述竟又掌握了禁军的指挥权,代杨复恭而崛起。后来,刘季述趁唐昭宗夜间打猎,酒醉杀人,白天又沉睡不起之机,发动政变,囚禁了唐昭宗。在被囚禁的日子里,唐昭宗连衣服都没有,其困窘的处境是不想而知的。后来多亏大臣交接外藩,杀死了刘季述,唐昭宗才得以复位。只是又落入了朱温的手中,不久,昭宗即为朱温害死。

    唐朝终于在宦官专权中走完了近三百年的历程,历史也进入了更为混乱不堪的五代十国时期。

    【评议】

    纵观唐代的历史,其宦官专权的一贯性、普遍性、危害性,实在是令人吃惊。那么,唐代的宦官势力何以能如此猖獗呢?

    所谓主帅无谋,大权旁落。凡是有宦官专权的朝代,皇帝不外乎贪图享乐和昏庸懦弱两种情况,有的皇帝是二者兼而有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皇帝的近侍,就极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在处理政事方面,交给宦官去处理,也觉得更方便,更放心。久而久之,专权宦官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其次,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现象一直没有消灭,外臣拥兵自重,且常有叛乱之事发生,令皇帝心悸不已。所以,皇帝往往不敢相信外臣,就是朝中大臣,皇上也不放心,恐怕他们与外臣相勾结,废立皇帝。似乎只有身边的宦官,摸得着,看得见,可以相信,可以保护自己。因此,宦官往往易受宠信,权力也就越来越大。

    第三,许多皇帝是由宦官废立的,一旦立了新皇帝,拥立的宦官就成了功臣,那就必然要掌握大权。况且在剪除宦官的时候,往往要借助其他宦官的势力,那就等于“以暴易暴”了。

    第四,许多皇帝之所以不愿意下决心离开宦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像仇士良向小宦官传授的一样,是因为宦官能够满足其享乐的欲求,而不像朝中大臣那样,时时劝谏,弄得皇帝极不舒服。

    第五,宦官天生与朝臣为敌。宦官是“刑余之人”,地位低下,素为朝臣看不起。一旦掌权,就必然易与朝臣为敌。再者,宦官一般都出身低微,没受过良好的教育,也不是通过正常途径选拔上来的,因此,一般说来,他们的人品抱负都是不高的,当然,社会也没有给宦官提供施展抱负的天地。再加上宦官多少有些心理畸形,比一般人多了一些权力欲、报复欲,他们专权之后,就只能在宫廷为祸作乱,一般很难到社会上做出什么功业来。

    宦官是中国历史造就的一个特殊的群落,认真地研究一下历代宦官,对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很有好处,尤其是宦官专权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政权的运作方式,对理解今天的某些事,指导今天的某些行动,都不无好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