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奸自古就有别。
毫无疑问,照一般人看来,诸葛亮是忠臣,曹操是奸臣。千百年来,人们都这么听人说,也这么自己说,可很少有人会认真地想一想,他们忠在何处,奸在何处?
曹操因讨伐奸臣董卓起家,没想到以奸易奸,除掉董卓后,他反被人看作是奸臣。在讨董卓时,他是汉朝的忠臣义士,在灭董卓后,他弄权自重,目无天子,欺压群臣,其奸邪比之董卓有过之而无不及。更有甚者,其子曹丕自称皇帝,以魏代汉,追谥曹操为魏武帝,那就更不用说了。至于诸葛亮,则是大大的忠臣,其主刘备是汉室宗亲,更兼仁德宽厚,天下归心,在曹丕称帝后,刘备也做了蜀汉皇帝,俨然以汉室的继承者自居,忠于刘备,也就是忠于汉朝,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讲,诸葛亮是忠臣,则是无可争辩的了!
其实呢,人的思维有时是很奇怪的,曹操不忠于汉室就是奸臣,那么,商汤反夏算不算奸臣?周武王伐殷算不算奸臣?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算不算奸臣?赵匡胤搞兵变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政权算不算奸臣?如此算来,中国历史上几乎有一半朝代是臣子从主人手里夺取建立的,这些人算不算奸臣呢?好像从未听到过谁有闲情逸致来议论这个问题。
这就是了,改朝换代原是正常的事,孟子在评论武王杀纣王时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把纣王看成是残暴的独夫民贼,臣下杀了他,只是杀了一个有罪的人,不能算是犯上作乱。孟子的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要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中国,有什么不好呢?说他目无天子,天子懦弱,不能领导群臣,是否该换一换呢?说他欺凌群臣,群臣之中,有谁有能力、有志气统一中国呢?在小说中,把汉献帝、群臣描写成了弱者,我们同情弱者的心理促使我们同情献帝、群臣,憎恶曹操,实际上是不让自己正视现实,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弱者,民族精神也由此虚弱起来。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掩藏着一种懦弱的心理:没有进步的信心,希望得到廉价的同情。
天下无主,唯有德者居之。曹操历来被描绘成一个无德的人,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曹操既然无德,其手下怎能谋臣如林、猛将如云呢?一个寡恩薄义之人反能收天下英雄于其麾下,天下英雄岂不是不可理喻了吗?说到底,不是曹操无德,而是我们不喜欢曹操之“术”而已!
在这一点上,如果把曹操同诸葛亮相比,真是相映成趣。诸葛亮可谓是文治武功,均超出曹操许多,但有一样,曹操有人,而诸葛亮无人。诸葛亮事必躬亲,每战必到,如不亲自设谋定计,恐怕就有败北的危险。诸葛亮手下,充其量也就是“五虎大将”,而曹操的手下,其能独当一面的将领谋士不下数十人,众寡悬殊,由此可见。诸葛亮之后有姜维,姜维还是魏国叛将,他虽能竭忠尽智,怎奈孤掌难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真是说透了这一点。
而曹操之后有司马懿,其才智应说不在曹操之下,终于在其后代手里灭蜀吞吴,统一了中国。在能否得人这点上,诸葛亮则比曹操相去远甚!
因此,曹操之奸,并非真奸,你硬要说他奸,那也是“奸”之有道,“奸”之有术,“奸”之有方。说他是“英雄”也好,“奸雄”也罢,曹操给人的感觉只是畏和服,却很少让人憎恶,这足以说明问题了。
【事典】
真正的奸臣是让人憎恶乃至痛恨的,其奸邪的本质,是任何人也改不了的,南宋时期的秦桧,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所谓乱世出英雄,其实乱世也出奸臣,秦桧就是在南宋与金国征战对峙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奸臣。秦桧,字会之,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江宁人。其父是一个七品县令,由于出身低微,秦桧早年生活较为坎坷,曾经当过乡村教师,他对这一职业可谓牢骚满腹,曾怨愤道:“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在徽、钦二帝被擒时,他已官至卿史中丞,已算是个不小
的权臣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钦宗即位掌权未过多久,金军副元帅斡不离就带兵包围了汴京(今河南开封),宋钦宗慌了手脚,准备车驾,企图逃走。主战派李纲等人看见,连忙劝阻,要求钦宗留下,以安定人心。钦宗虽然留下了,但极为软弱,倾向于主和派的意见。当时,斡不离提出了如下的议和条件:一、输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头,绸缎一百万匹;二、尊称金帝为伯父,要钦宗做侄皇帝;三、割让中山、太原、河间三镇。
对于金人的苛刻条款,北宋朝廷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尤其是割地问题,关系到国防大计,尤为敏感。这时的秦桧,尚未露出卖国贼的嘴脸,他主张只能割燕山一路,余地不能割。
在作为使者与金人谈判的过程中,秦桧也还能坚持上述意见,回北宋后又升为殿中侍御史、左司谏。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粘罕与斡不离会师于东京城下,钦宗遍调四方兵力救援京师,但终因兵微将寡,且远水不解近渴,东京城被金人攻破,徽、钦二帝被掠。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三月七日,金人立北宋遗臣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以取代北宋政权。
这时的秦桧,还有正直之心,他认为,若立张邦昌为帝,“则京师之民可服,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天下之宗子不可灭”。天下英雄必会群起而讨之,张邦昌也不会长久。金人不听,秦桧反对立张邦昌为帝,被粘罕和斡不离捉去。
在被金捉去的第一年里,秦桧侍奉徽、钦二帝,尚未见有什么劣迹。不久,徽宗听说康王赵构即位,便修书与金世宗议和,并派秦桧前往。金世宗留下了秦桧,并把他转送给自己的弟弟挞懒。从此,秦桧神差鬼使一般,追随挞懒,成为挞懒的忠实仆人,在挞懒被杀后,他仍忠于金国,以出卖南宋为己任。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挞懒带兵攻打南宋的北方重镇正阳(即今江苏淮安),带秦桧一同前往,其意是放秦桧南归。当时有人问挞懒为什么把秦桧放回去,挞懒说:“我曾经多次把秦桧放在军前考验,觉得这个人表面上有些不驯服,可内心里总能委曲求全,做事很合我的意愿。如今要灭亡南宋,只靠武力还不够,还应该内外夹攻,里应外合,如果秦桧能在南宋朝廷中做个内应,我们取南宋岂不是容易多了吗?”他这番话说服了众人。
秦桧与他的夫人王氏一起“逃”回南宋,在路过涟水时,被南宋水寨统领丁祀抓住,要杀死他。秦桧慌乱说:“我是前朝的御史中丞秦桧,你们应该知道我!”这时,船中的一个穷秀才上来凑趣,装作认识他的样子,一见面就大作其揖说:“中丞回来了,这些年辛苦了!”并与他亲密交谈。丁祀见有人认识他,便送他到了朝廷,就这样,秦桧回到了南宋。
但对于他的归来,大多数人持怀疑态度。因为秦桧说自己杀死了看守人员,自己和王氏连逃了二千八百里,回归南宋,朝中许多大臣认为这不太可能,一路之上,金人盘查严密,岂容一对汉人夫妇自由往来?再问起同被俘获的朝臣情况,他也支吾不清,有许多地方不符实情。秦桧的密友、宰相范宗尹和李回都极力为他辩护,再加上他在前朝给人留下的较好的印象,高宗赵构还是很信任他。
宋高宗赵构的政府一诞生,历史就决定了其尴尬的命运。其一,当时北宋灭亡,南宋危险,朝野上下抗金情绪高涨,为了收拢人心,高宗要表示抗金,要做出抗金的姿态来。其二,他又不愿意坚决同金人作战,其道理很简单,万一打败了金国,徽、钦二帝还朝,他的皇帝就做不成了。其三,宋朝一直重文轻武,如果积极抗金,许多将领可能就会趁机壮大势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甚至比金人还可怕。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的南宋王朝必然是先做做抗金的样子,然后再妥协投降。
秦桧回到南宋之时,宋高宗早已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先被带兵闯进宫的苗傅、刘正彦两位将军威逼,要求他让皇位于太子,由太后听政,后幸得张浚等人起兵讨伐苗、刘二将,他才得以复位。金兵攻克扬州之后,高宗慌忙逃到镇江,后又逃到临安,再逃至明州、越州。这时,秦桧携带妻奴来到越州,见到高宗。秦桧介绍了徽、钦二帝在金国的情况,并献上了早已准备好的《与挞懒求和书》。
高宗正被金兵追得无立足之地,见到了秦桧,仿佛见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况且秦桧又自吹跟随挞懒数年,深谙挞懒秉性,信函一到,必能议和成功。在召见秦桧后不久,高宗竟与人说道:“桧忠仆过人,与其一谈,朕高兴得夜不能寐。”
秦桧在做了礼部尚书、参知政事以后,更加体会高宗的心意,弄得高宗心中十分熨帖,在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又被提升为右相。这时,秦桧提出了“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策略,按照这一观点,就等于把北方的土地拱手送给了金人。当时,南宋军队中的将领主要是由河北、山东等地的军人组成,这些人不愿回去受金人的统治,因而,他这一策略遭到了广泛的反对。秦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具体提出了“二策”,即将南宋的河北人归还给金国,中原人送给刘豫(刘豫是金人建立的傀儡政权)。他这“二策”果然轰动了朝野,弄得大臣士民纷纷公开反抗。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高宗不得不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六月,以专主和议、植党专权的罪名罢免了秦桧的宰相职务。后来,金人的使节来到南宋,提出的议和方法竟与秦桧的主张如出一辙,由此可以看出秦桧是早与金人串通好了的。
秦桧被罢相之后,采取的方式是静观以待其变。他深深地知道,金人灭亡南宋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南宋迟早还会主张议和,他也就会被重新起用。果然,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金主粘罕死,其弟挞懒得势,过了几年,挞懒又恃兵威胁南宋,早已被吓破了胆的宋高宗,又起用了秦桧为相,让他主持议和。对于任秦桧为相,朝廷上的许多正直大臣表示忧虑,许多人上书劝阻,但高宗企图让秦桧来往于两国之间,救护南宋小朝廷。
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五月,金人再派来使,重申前几次提出的议和条件,态度十分蛮横强硬。秦桧见高宗态度明朗,形势在逐步朝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他就准备不顾群臣,只抓住高宗一人,强行推行议和政策。在与金人谈判的前夕,秦桧再来试探高宗,也再三地促成他下定与金人和谈的决心。在几次朝会之后,秦桧都是一个人独自留下来与高宗密谈。
第一次密谈时,秦桧说:“臣僚们多是畏首畏尾的人,不足以与他们讨论大事,和议之事,请陛下只与我一人商议决断,不要让其他的人干预。不知可否?”高宗说:“我只派你一个人来主持此事。”秦桧又说:“我对这件事是有信心的,只是不知陛下是否下定了决心。请陛下考虑三天再定,免得我行事时有不方便之处。”
过了三天,他们进行了第二次谈话。高宗说:“我的信心已经很坚定了!”
秦桧说:“我恐怕还有考虑不周,别的方面还有不方便之处,请陛下再考虑三天!”
又过了三天,他们进行了第三次密谈,秦桧觉得高宗的信心不再动摇了,就去坚定地实行他的投降方针。
秦桧先拿出他准备好的议和方案,让高宗签了字,然后一个人主持议和谈判,不许其他大臣干预。在议和时,金国派来的“谕江南使”和“明威将军”带来了议和国书,非要求高宗跪拜不可,否则,议和不成。正在万分为难之际,朝臣中有人引经据典,说是高宗守丧三年未满,不能处理国家大事,如果行此大礼,既属不孝,又属不吉,金朝使者这才勉强应允,由秦桧代行皇帝职权,跪在金使面前,在和约上签字。
金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也十分激烈,粘罕死于政敌之手,挞懒又死于政敌金兀术之手。金兀术以“与宋交通、倡议割地”为理由,处死了挞懒,当然,金朝也就不再以议和为方针,而是要长驱直入,灭亡南宋。于是,在秦桧签订和约之后一年,金兀术就率兵南下,直取河南、陕西,河南、陕西诸州纷纷陷落。这不仅惊醒了高宗的安乐梦,也使秦桧十分震惊。金人撕毁盟约,秦桧议和无效,恐怕要遭贬黜了。他为了弄清高宗对金兀术入侵的真正态度,就找了一位心腹大臣,前去试探。
此人见到高宗,试探着问:“金军长驱直入,陕、豫诸州陷落,张浚虽有陷州之责,但毕竟忠勇,尚可委以重任,使之领导抗金。”
高宗听了此话,拍案大怒说:“宁可亡国,我也不用此人!”
秦桧得到了这一消息,心也就放回肚子里去了。原来,张浚是一位坚定主张抗金的将领,失陷陕西诸州,并非张浚的责任,乃是由于金兵势大,高宗不用张浚,说明高宗并非真想抗金,还是希望议和。
正在此时,抗金名将岳飞出现在河南一带,在刘锜的协助下,在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的五、六月间,岳家军和金军进行了几次大战,结果使金军的十万人马死伤过半,收复了蔡州、郑州、洛阳等地。金兀术闻岳家军到来,就恐惧后逃,真有闻风丧胆之势,很多金将,已准备降宋,在这种形势下,岳飞准备乘胜追击,他豪迈地与诸将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公痛饮耳!”
前线的胜利却吓坏了秦桧和高宗。秦桧怕金兀术向他问罪,高宗在经历了苗傅和刘正彦两位将军的叛乱之后,也心有余悸,深恐将领势大,难以控制,所以也不愿岳飞继续北上。正当岳飞雄心勃勃地准备大举进攻之际,秦桧却以高宗的名义命令刘锜、岳飞“择利班师,不可轻进。”不久,岳飞又在朱仙镇大败了金兀术,准备渡过黄河,乘胜追击,秦桧慌了手脚,在一天之内,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催逼岳飞撤军。所谓金牌,就是木牌朱漆黄金字,使者把金牌举过头顶,骑马奔驰,见者让路,一天要走五百里。其催逼之急,可以想见。岳飞无奈,只得仰天长叹,痛惜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四月,秦桧以明升官职、暗夺军权的办法把韩世忠、岳飞、张浚召入朝廷,“论功行赏”,任命韩世忠、张浚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削去了他们的兵权。金兀术听到南宋这一自毁长城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当即又做出一副重整军马、进攻南宋的样子,威胁南宋把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并要杀掉抗金最为坚决的将领。
于是,秦桧开始精心组织安排,准备杀掉岳飞等人。他先派谏官万俟卨制造、收集伪证,然后又串通张俊,收买了岳家军的重要将领张宪的部将王贵、王俊等,令王贵、王俊诬告张宪和岳飞的儿子岳云,把张宪和岳云捕入狱中。在送交高宗的“罪证材料”中,有一封伪造的书信,其中有岳飞令张宪举兵之辞,高宗看了,惊惧不已,立即批准逮捕岳飞。
岳飞被人骗入大理寺,他看到岳云、张宪遍体鳞伤,不禁怒火中烧。他袒出脊梁,露出母亲所刻的“精忠报国”四个字,在场诸人无不震惊。问官何铸在审查材料时见所告不实,就向秦桧请求撤销此案。秦桧当然不肯,把案子转交死党万俟卨审理。岳飞等人虽经严刑拷打,始终一言不发。
在迫害岳飞的过程中,秦桧已代表南宋同金兀术签订了“和约”,规定两国以淮水为界,割唐、邓二州与陕西诸地;岁贡银两、绢匹各二十五万;北方人流寓江南者,任其归回旧地。
高宗没想到条件如此低,不仅满口答应,甚至还心存感激,连忙发誓同意,这就是宋金对峙史上的第二个“和约”,史称“绍兴和约”。
岳飞被关已两月有余,秦桧等人还是找不到足够的证据,在逼迫岳飞签字画押时,岳飞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后来,秦桧在老婆王氏的怂恿下,发出密令,将岳飞、张宪、岳云等人处斩。在行刑之时,还特嘱多设防卫,以免有人劫法场。对岳飞的亲朋故旧,也不放过,杀戮流放,极尽迫害之能事。
对于岳飞的被害,当时就引起了公众的愤怒。韩世忠已被罢职,但他还是当面质问秦桧说:“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有何证据?”秦桧说:“莫须有。”“莫须有”是宋时的口语,意思是也许有。韩世忠听了,十分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怎可服天下人!”
秦桧就是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奸徒,他之所以能在南宋时期兴风作浪,实在跟他纵奸有术大有关系。
首先,他在总的方面抓住了金强宋弱的特点,利用南宋积弱不振的局面和朝廷里多有主和派的情势来为金朝卖力。他还深深地抓住了高宗极怕迎还“二圣”或是金人让钦宗在北方立朝的心理,牵制高宗,让他乖乖地跟着自己走。即使有一时的不便,他也不丧失信心,而是等待时机,以求一逞。
其二,他严酷地迫害政敌,且必欲把对手置于死地而后快。例如,大学者胡铨任枢密院编修,对秦桧的投降行为极为愤慨,就上书高宗,要求斩秦桧以谢天下。秦桧立刻把他贬至昭州。后来陈纲上书附和胡铨,秦桧又借小故把他贬往当时称为“死地”的安远,终于使他死在贬所。邵隆对秦桧主持签订的“绍兴和约”很不满意,秦桧就先行贬官,再用毒酒毒死他。总之,秦桧对反对他的人毫不容情,被他杀死的人不知有多少。
其三,他善于见缝插针,造谣离间,拨弄是非,借此制造群臣间的矛盾,拉拢自己的势力。张浚本来是赵鼎的好朋友,曾推荐赵鼎做宰相,经过秦桧的离间,赵鼎与张浚反目成仇,反去帮助秦桧排挤张浚。后来,赵鼎也被秦桧排挤,两人晚年在贬所相会,谈起前因后果,才恍然大悟,知道为秦桧所骗。就这样,秦桧在朝廷之中竟能左右逢源。
其四是他发语不多,言出必中。他在与人讨论问题时,一旦觉得对方反对自己,就住口不说,等对方说完,他寻找破绽,出语攻击。例如,大臣李光在讨论政事时顶撞秦桧,秦桧就沉默不语,等李光说完,秦桧才慢慢地说:“李光没有做大臣的礼法。”结果使得高宗对李光十分不满。秦桧的这种做法看来很简单,但要掌握到火候上则十分不易,一旦使用纯熟,往往能生出奇效。
其五是他严密防范,不使自己的名声受损。一次,秦桧举行家宴,请戏班子唱戏,在演戏的情节中,一演员头上的饰环落地,没有去捡,另一演员问道:“那是什么环?”答道:“那是二胜环(同徽、钦二帝还朝的“二圣还”谐音)”。另一演员就说:“你坐了太师椅,为什么把‘二胜环’丢在了脑后?”这话涉及到秦桧,满座震惊。散戏后,秦桧就把演员找来,严加责打,并不准再演这出戏。对于其他诗文词赋,只要涉及到他,他就大兴文字狱。在秦桧的晚年,他曾以“诽谤罪”诛死了许多朝臣,受株连的贤人名士多达五六十人。
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病死。他两次为相,长达十九年之久,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卖国行为和奸邪的面目就为人们所清楚地认识到。有一个叫施全的军人,手提大刀,截在秦桧上朝的路上,等秦桧出现,挥刀迎面砍去,不幸只砍断了桥边的柱子,被秦桧捉住杀死。在秦桧死后,真可谓“哀荣”无限,应了那句“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话!
【评议】
在中国历史上,似乎还没有哪一个奸臣能像秦桧这样受后人痛恨,在岳飞墓前和岳王庙里,秦桧、万俟卨等人被塑成十分丑恶的形象,囚跪在铁栅栏或是铁笼子里。据说连现在的油条,也是由宋人发明的“油炸桧”演变而来。当时,人们用面捏成秦桧的形象,放在油里炸来吃,后来简化得只剩下两条腿,就是现在油条的样子了。
清朝时,演出秦桧陷害岳飞的戏时,就多次发生观众上台把饰演秦桧的演员打倒的事。民间的许多传说也很有意思,即便现在,每当说起某人既奸又坏时,还往往说他“坏得像秦桧似的”。传说明朝有一人在杭州屠场里见到一口猪,被杀掉刮去毛后,肚皮竟现出“秦桧十世身”等字样。铁鞭打秦桧的故事也很有名,故事叙述了岳飞的友人张先生梦入岳王庙,在与岳飞款谈之后告辞出来,走到庙后树林中,忽听有求救之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力士正执鞭抽打秦桧。秦桧说:“岳王派人每天打我一百鞭,你与岳王友好,能否讲情免了今天的一百鞭?”张先生答应了,前去讲情,没想到被岳飞责怪说:“我被秦桧害死,你只是幸免,何故替他讲情?还是快走吧。看在故人的份上,姑且宽恕了你!”张先生惭然而退,经过树林时,见又多了一人,上前一问,才知是岳飞恼怒秦桧托人求情,再加罚一百鞭。张先生惊恐而醒,第二天感到脸热心跳,急忙到岳王庙中去谢罪,才没有得病。
秦桧是一代奸臣,而且纵奸有术,正因为他有术,才成为千古大奸。他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是中华民族所做出的最公正的裁决。中华民族虽历遭磨难,也有许多昏君奸相当道,但其正义感始终不灭,正是因为有这不灭的正义感在支撑着我们,这座民族的大厦才能久经风雨雷震而不坍塌。
自古忠奸就有别。忠者自忠,奸者自奸,我们有时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清忠在何处,奸在何处,这不要紧,只要有这正义感,是非和忠奸之辨,迟早会分清。不仅对历史,就是对现实也会自有心得。
秦桧之奸是一目了然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奸”的形态也会变化。所谓大智若愚,是否会大奸若贤呢?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忠奸之辨恐怕就不会像岳飞与秦桧那么泾渭分明。
窃堂皇之名而行奸邪之事的人恐怕不是没有,只是他们比秦桧要高明得多。其奸比秦桧有余,却又能流芳百世,若秦桧在地下见之,也只能自叹还未奸到家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