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历史以成败论英雄·体制与人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言】

    应当承认,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是十分爱才的。

    就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吧,那时诸侯争霸,都想保住自己的国家,胜人一筹,乃至称霸诸侯,当然,如能吞并别的诸侯那就达到了终极目的。争来争去争了许多年,有些明白的诸侯忽然醒悟过来,要想争霸,先争人才。这下子热闹了,楚材可以晋用,齐材可以秦用,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同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市场”相比。这时的“人才市场”应该说是十分自由的,比今天的自由市场还要自由得多,无人征税,无人管理,“出国”不用签证,“回国”不用备案,真称得上是一个“自由世界”。

    在当时,得一人才而富国强兵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燕昭王高筑黄金招贤台,得了魏国来的乐毅,终于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差一点灭亡了齐国,为燕国报了遭受齐国侵侮的仇恨。伍子胥从楚国投奔了吴国,终于带领吴国军队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并把楚王掘墓鞭尸,既报了私仇,又使吴国强大起来。齐桓公因为尽释前仇,把国家委托给一个曾经向自己射过一箭的管仲,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唐代的科举制度非常发达,其目的也无非是为了替统治者选拔人才。一次,当唐太宗看见新被录取的士子鱼贯而入时,他高兴地哈哈大笑,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意思是说,天下英雄皆能为我所用了,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就更为发达,平均每年所录取的士子比唐朝多上几倍,更把天下有识之士笼络一空。在宋以后的明、清等朝,无一不是如此。有时候连皇帝都要亲自参加面试,以便为国家选定栋梁之材。其对人才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然而,说来也奇怪,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如此重视人才,但朝廷之中未必都是人才。端坐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有许多就根本无才,南宋末年的奸臣贾似道,就是一个无功、无德、无才而又能专权的大奸臣。

    【事典】

    真所谓乱世出奸臣,奸臣造乱世。在南宋末年,宋、金对峙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果南宋朝廷能够励精图治,也不至于先受金人之欺,后灭于蒙古人之手。怎奈昏君一个连着一个,奸臣一拨接着一拨,终于使南宋小朝廷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在这一时期,雄才人杰不是遭害,就是远隐避祸,以求全身,只有那些奸佞之徒,如蝇而聚,遮蔽朝廷。

    贾似道,生于宋宁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台州(今浙江宁海)人,其父贾涉略有资产,在钱塘县看上了一个姓胡的有夫之妇,就连骗带买,把她弄到手,作为侍妾,这胡氏便是贾似道的生母。后来贾涉离开四川万县县丞职位,被调升为淮东制置使,大概是因为升官了,另一方面,贾涉的妻子妒性极大,不容胡氏,贾涉就留下其子贾似道,而把胡氏扔在了万县。后来,胡氏生活无着,只得嫁给了一个石匠。这个石匠因为娶了胡氏,日后被贾似道派人害死。

    贾似道的父亲虽然官职不算太高,但毕竟衣食无忧,贾似道的童年也应算是在贵族生活中度过。不料在贾似道十岁的那年,贾涉忽然病死,这下子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家境立刻落入了困顿之中。贾似道生性浮滑,在失去父亲之后,亲生母亲又不知着落,所以无人管教得住,他就同一帮流氓无赖混在一起,吃喝嫖赌,不务正业。也许就是他的这段流氓生活,帮他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对他日后专宠弄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宋代,朝廷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往往对那些做过高官或立过大功的官吏的子孙授以一定的官职,叫做“恩荫”,所谓泽被后世,荫及子孙,就是这个意思。贾似道也领沐了这浩荡的皇恩,被朝廷授以嘉兴司仓之职。这虽是一个管理县级粮仓的小官,但毕竟能供他衣食,使他从流氓阶层中脱离出来。

    然而,要想由这样一个小官通过正常的途径熬到当朝宰相,那实在是痴心妄想,只有通过偶然的奇缘,才有可能飞黄腾达。只是这样的机会太少,在整个南宋王朝当中,有幸者也只有一、二人而已,而贾似道偏偏吉人自有天相,这样的好运就落在他的身上。这位无功、无德又无才的仓库管理员,从此就平步青云了。

    原来,贾似道同父异母的姐姐被选入宫,没想到这位贾氏既长得超众脱俗,心思又灵慧乖巧,不久就深受理宗的宠爱,被立为贵妃。贾氏也真算贤德,她邀宠之后,便念念不忘她这位兄弟,成天给理宗吹耳边风。说她这位弟弟如何如何贤能,如何如何有本领,理宗便不问是非,对他的这位小舅子大加提拔。

    宋理宗赵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昏君。他本是流落民间的赵宋王室的宗族,祖上当过什么官,连他自己也不清楚。谁知奇缘竟然降临到他的身上,宁宗的宰相史弥远为了保住权位,下决心要废掉那位痛恨自己的太子,免得太子即位之后,自己会有灭门之祸。于是,史弥远派人从民间搜罗出了赵昀,把这位稀里糊涂的布衣青年弄给太后当了宗子,然后又废掉太子,立赵昀为太子。宋宁宗赵扩死后,史弥远就扶持赵昀登基,是为宋理宗。理宗由布衣平民骤然升为天子,思想上缺少准备,又兼宰相史弥远把持大权,他便只顾享乐,哪里还考虑什么国家大事。因此,宋理宗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之一。

    宋理宗在数年之中连续提拔贾似道,先是提拔为籍田令、太常丞、军器监,后来干脆升为大宗正丞。贾似道在这些职位上干了些什么呢?他早年的流氓习气在这时才真正有了发挥之处,他聚众赌博,出入妓院,挟妓游冶。尤其是在西湖之上,他的游船最大,歌妓最多,在夜间游湖时,灯火最明处肯定是贾似道。当时还是宰相史弥远专权,贾似道就交结史嵩之、史岩等史氏党羽。当有人状告贾似道过于放浪,有碍礼教道学之时,理宗就让临安知府史岩查勘贾似道的行迹。史岩知道贾似道的姐姐是理宗的宠妃,贾似道又与自己交好,哪里还肯据实回报,他对理宗说:“贾似道虽有形迹不检之处,只不过是少年习气,并未伤于风化。但观其材,似可大用。”理宗听了这些话,就放下了心。他本不欲处罚贾似道,便把他调到澧州去当知州。虽不是京官了,但品位未降,又有了实权,对于贾似道来讲,未尝不是好事。

    贾似道受到理宗的特别宠信,恐怕还与理宗的寂寞心态有关。理宗是由史弥远一手扶植起来,理宗当政以后,也曾想有所作为,但史弥远专权几十年,朝廷当中党羽密布,虽然除掉了被人称为“三凶”的史氏奸党,但对破除史氏权力集团却无大补益,所以,理宗当政的前半期主要被史弥远集团所控制,在朝臣之中,很难找到一个心腹臣下。因此,理宗对于宠妃贾氏之弟,也就青睐有加,在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至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之间,贾似道由澧州知州陆续升至两淮制置大使,并兼任淮东安抚使,知扬州,后又升为参知政事,并知枢密院事。在贾似道权力日渐上升的时候,史弥远亡故,其子史嵩之需守父丧回家,他的党羽也渐渐地失去了权力,但接之而来的,是董宋臣、丁大全等一帮专靠趋奉理宗的大臣当政。这些人,对外无抗金之策,对内无安国之能,只是一味地引导理宗享乐,因而,朝廷上的正直之士为之一空,朝廷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一旦金兵入侵,理宗便只有惊慌失措了。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二月,蒙古大汗蒙哥出兵三路,进攻南宋。南宋的边境重镇鄂州被围数月,董宋臣等人竟压住警报,不使理宗得知。后来大臣们慌了手脚,准备出逃,理宗才知有蒙古人来攻。理宗不思抗击,反让董宋臣、丁大全等人准备迁都逃亡,这一举措立刻引起了正直朝臣的强烈反对。在文天祥等人的强烈要求下,理宗只好贬逐了两人,让吴潜、贾似道主政。

    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带兵出征,这是他专权误国的开始。他邀得权力的重要法门,就是谎报战功。

    贾似道当然没有指挥才能,更无作战的勇气,在移兵黄州的途中,远远看见一支队伍,以为是蒙古军袭来,贾似道吓得抱头叹息:“这番死了!这番死了!”等军士报知前面的敌人不是蒙古军,而一小股南宋的叛军,贾似道这才信心大增,指挥他这支占绝对优势的军队赶跑了叛军。当时,鄂州城的守卫战打得很激烈,城中军民死伤达一万多人,对忽必烈的蒙古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坚守,蒙古人也难以轻易向南推进。但虽有军民的猛烈抵抗,贾似道等人却吓破了胆,当忽必烈扬言要进攻扬州时,贾似道连忙遣使向蒙古人求和,自许了许多投降条件。但忽必烈拒绝议和,一面加紧攻打鄂州,一面准备进攻扬州。这使得贾似道忧恐万状,一筹莫展。

    正在这时,进攻四川一带的西路蒙军战败,蒙古大汗蒙哥在进攻四川合州时中箭受伤,病发而死,蒙古贵族内部发生权力之争,留在后方的王室趁机自立为大汗。忽必烈为了争夺汗位,准备起兵北还。这时,贾似道若能趁势追击,一定会大获胜利。可贾似道明知敌军即将撤走,偏偏又主动去求和,忽必烈正欲撤兵,乐得占个大便宜,就与贾似道签订了议和条约,要贾似道每年输纳大量钱物,这才带兵北还。

    蒙古兵退去,昏庸虚弱的南宋小朝廷长吁了一口气,尤其是宋理宗,真是对贾似道感激莫名。贾似道也真会做戏,首先,他在蒙古兵撤退时截杀了一百多个蒙古散骑,布置了一个宏大的胜利场面,然后向朝廷报捷,说经过如何如何苦战,将士如何效力用命,杀了多少敌人,等等,弄得理宗深信不疑。其次,他笼络朝臣,既让他们不明真相,又让他们封锁消息。这么一来,贾似道就成了国家的栋梁,乃至民族英雄。自蒙古人南下以来,还没有人能像贾似道这样奋力击退了蒙军,于是,贾似道瞒天过海,树立了威望。

    贾似道的法术就是瞒和骗,他同忽必烈定的条约当然不能让别人知道,尤其是瞒住理宗,否则,一切都要露馅了。他怕吴潜把守卫鄂州的功劳争归己有,也怕吴潜揭穿了他的把戏,他就以吴潜反对立赵祺为太子为名,离间吴潜和理宗、太子的关系,并诬告他在抗击元兵时举措不当,以至败绩。理宗就下令削去了吴潜的左丞相之职,在流放途中,贾似道密使人将他毒死,终于除去了心头之患。

    这时,忽必烈派郝经来催要贾似道许下的岁币,贾似道连忙派人把他关押起来,并封锁消息。贾似道采取的第三种取宠窃权的方法是大造舆论,宣传自己。其实,只要寡廉鲜耻,这一招往往是很有效的。他在带兵增援鄂州之时,贪生怕死,根本不懂指挥作战,被吴潜派往鄂州下游的黄州时,又推推挡挡,不愿到蒙古兵出没的地方去。但一旦当权,他的劣迹立刻变成了功绩,他指使幕僚,收罗“名士”,为他撰写《福华编》,把他的“援鄂之功”吹得天花乱坠。这种做法,在当时收到了很大的效果,朝廷上下以致平民百姓都曾被他蒙骗一时。理宗甚至亲写诏书称赞他说:“贾似道隐然殄敌,奋不顾身,吾民赖之而更生,王室有同于再造。”

    趁此时机,贾似道又利用朝廷中反对董宋臣、丁大全的情绪,把专权的宦官和其他外戚权臣一一除掉。在理宗执政的后期,贾似道可以说是独揽大权,无人可比了。

    贾似道当政期间,也采取了宦官、奸佞之徒蛊惑皇帝的传统方法,即为皇帝搜罗美女艺伎,引诱皇帝纵情享乐。宋理宗本就昏庸无才,不愿理政事,这回可得了贾似道这么一个擎天巨柱,外能御蒙古兵,内能治百事,又能劝己享乐,真是再好不过了。理宗晚年,南宋已脆弱不堪,史书上评论这一时期的形势是“犹如用坏胶烂纸糊起来的纸坛子,只要用力一戳,便会碎成万片。”理宗还算幸运,他享乐了几十年,撒手而去,终于未做亡国之君。

    理宗之后是度宗,度宗本是理宗的皇侄,因过继为子而即位,时年二十五岁。度宗上台之后,曾一度亲理政事,限制贾似道的权力,显得干练有为,也确实干了几件好事,朝野上下为之一振,觉得度宗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然而,贾似道的权力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人竟上书弹劾贾似道。他看到,如果这样下去,自己将会有灭顶之灾。于是他又开始耍弄手腕,向度宗要权了。贾似道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他先弃官隐居,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吕文德从湖北抗蒙前线假传边报,说是忽必烈亲率大兵急攻下沱,看样子势不可挡,有直取南宋都城临安之势。度宗正欲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没想到当头来了这么一棒。他立刻召集众臣,商量出兵抗击蒙军之事,宋度宗万万没有想到,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人能提出一言半语的御兵之策,更不用说为国家慷既赴任,领兵出征了。而这时,贾似道却归隐林下,悠哉游哉地过着他的隐居生活。前线的警报传来,数十万蒙古铁骑的急攻,要都城筑垒防御,这一切,使得度宗心惊肉跳,他不得不想起朝廷之中唯一的一位能抗击蒙军的“鄂州大捷”的英雄贾似道。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用皇太后的面子,请求贾似道出山。谢太后写了手谕,派人恭恭敬敬地送给贾似道,这么一来,贾似道放心了。他可得拿足了架子再说,先是搪塞不出,继而又要度宗大封其官。

    度宗无奈,只好给他节度使的荣誉,尊他为太师,并封他为平章军国重事(即首相),还加封他为魏国公。这样,贾似道才懒洋洋地出来“为国视事”。贾似道知道警报是他令人假传的,当然要做出慷既赴任、万死不辞甚至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向度宗要了节铖仪仗,即日出征,这真令度宗感激涕零,也令百官惶愧天地。天子的节铖仪仗一旦出去,就不能返回,除非所奉使命有了结果,这代表了皇帝的尊严。但贾似道出征这一天,临安城人山人海,来看热闹。他为了显示威风,居然借口当日不利于出征,令节铖仪仗返回。这真是大长了贾似道的威风,大灭了度宗的志气。等贾似道到“前线”逛了一圈,无事而回,度宗和朝臣见是一场虚惊,额手庆幸尚且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追查是谎报还是实报。

    贾似道“出征”回来,度宗便把大权交给了他,贾似道还故作姿态,再三辞让,屡加试探要挟,后见度宗和谢太后出于真心,他才留在朝中,这时,满朝文武大臣也争相趋奉,把他比作是辅佐成王的周公。通过这场考验,年轻的度宗对朝臣完全失去了信心,他至此才理解理宗为什么要委政于贾似道。原来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用,贾似道虽然奸佞,但国难当头之际,只有他还“忠勇当前”,敢于“挺身而出”。度宗哪里知道,满朝文武懦弱是真,贾似道忠勇却是假,他不知不觉地坠入了贾似道的奸计之中。从此,度宗完全失去了治理朝政的信心和热情,把大权往贾似道那里一推,纵情享乐去了。

    贾似道再一次“肃清”朝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朝廷上下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甚至连守门的小吏也要查询一遍,这样,赵宋王朝实际上变成了贾氏的天下。有一次,百官在朝堂议事,不知出于何由,贾似道忽然当着度宗的面怒斥百官说:“要不是我的提拔,你们这些人,哪里会有今天的位置!”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贾似道公然蔑视度宗,把皇家的官府看成他私人的家宅了。

    贾似道当政期间,朝政极其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卖官鬻爵更是司空见惯。贾似道门庭若市,凡想做官者,都必须巴结上贾似道。为了表示自己的权势,贾似道每五天才坐船经过西湖去上朝一次,连宰相衙门也不去,干脆在自己家里办公,所有文件都要公人送往他家,由他审理签署。实际上,许多事贾似道并不管,只是授意一下,让他的慕僚属吏翁应龙、廖莹中等人办理。这样一来,这小朝廷的政治,比理宗时期就更加不好了。

    贾似道的享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著名的,有一句名诗这样写贾似道:“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平章是宰相的别称)。”在蒙古人连年围困襄阳的时候,他却弄来一些尼姑、妓女,日夜淫乐,西湖上的风光,几乎被他贾似道一人占尽。他本人还写了一部斗蟋蟀的专著,叫做《蟋蟀经》,对于古玩书画,他也附庸风雅,极尽巧取豪夺之能事。对待仆人侍妾,他也极为残暴,在一次游湖之时,他的一个侍妾看到一位少年,赞了一声说:“好美的少年!”贾似道就妒火中烧,令砍下她的头,并把头盛在盘子里,让其他的侍妾传看,其残忍超过了晋灵公宰杀烹熊掌不熟的厨子。

    对于蒙古人紧攻襄阳的消息,贾似道采取的策略仍是瞒和骗。他不许任何人提起蒙军进攻的事,如果有人谈及此事,他就立刻找个借口将其贬斥。有一次,度宗忧虑地问他:“蒙军已围襄阳三年,不知该怎么办?”贾似道却强硬地回答说:“蒙军早已被击退,陛下不要听别人的胡言乱语。”并逼迫度宗说出进言之人,度宗无奈,只好说是听一名宫女说的,贾似道也不管是真是假,就将这宫女立即处死。众人看到这种情形,哪里还敢多嘴?贾似道也真算是得遇“知己”了。度宗不仅不疏远贾似道,反而把他依为唯一的靠山。

    贾似道却又故作姿态,屡屡装出要告老还乡的样子。度宗每次听到贾似道要走,都极为恐慌,一天要派十几个使者去阻拦他,度宗还不放心,竟让使者拦路躺在贾似道的家门口,以防他弃国而走。这是为了什么呢?原来,度宗希望贾似道替他内外操持,他自己好空出时间,纵情享乐。度宗之所以被谥为“度”,大概是因他荒淫无度,以示鉴戒的意思吧。

    度宗之淫,可列于封建皇帝之首。他不仅把先皇的宫女据为己有,还大选美女,充实后宫。他时刻离不开女人,常令几十个美女簇拥着自己,即使在热丧时期也不例外。一旦淫心荡起,不分场合地点,即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或是路边草地,也照淫不误。按当时的宫廷规定,凡头天晚上被皇帝“幸过”的宫女,第二天必到登记处“谢主龙恩”,以便计算怀孕日期,免得生了杂种。据说,一般每天来登记的有三五人之多,但多时竟达三十余人。如此看来,恐怕像陈后主、隋炀帝、金海陵王这样的淫君,也比他大有不如。

    有淫君也有淫相,贾似道之淫亦不在度宗之下。度宗把父皇的宫女据为己有,在理学大盛的宋代已属大逆不道,但贾似道居然借度宗的宫女侍宴侍寝,也算是报应不爽了。度宗为害一宫,贾似道则为害四方,他不仅连尼姑也不放过,方圆几十里内稍有姿色的妇女几乎被他淫遍。度宗和贾似道君臣,在这方面也真算创造出奇迹了。

    度宗无度,酒色伐性,在三十五岁的壮年忽然病死。恭帝即位,年仅四岁,由太皇太后谢氏听政。不出几月,蒙古兵就打过长江,逼近临安。在这以前,度宗也想发兵增援襄阳,但因贾似道多方牵制,一直未能成功。襄阳城被围五年,城中士卒以人骨为炊,以纸币做衣服,守将吕文焕见救兵不至,只好出城投降。蒙军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带领之下,以风卷残云之势,攻下樊城,继续进逼。度宗在时,贾似道紧紧抓住度宗怕死的心理,装腔作势地要求出战,却被度宗死死拖住。贾似道既免了亲临前线之惊怕,又赚了好名声。如今,恭帝即位,元兵猛攻,群臣纷纷要求贾似道出征,他再也使不出计策来推托了。

    贾似道胆小如鼠,又贪生怕死,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应付。他调动了十三万精兵,从水路出发,来到安徽一带,他根本不思抗击,只是一味巴结元人,请求议和。他给元丞相伯颜送上礼品,请求割地赔款,但伯颜骂他不守信义,还扣留了使者郝大经,便拒绝议和,率兵冲击。贾似道几乎未加抵抗,就和几个属下一起乘小船逃走。南宋军队一片混乱,粮草辎重全被元军夺去,军士死伤逃亡不计其数。贾似道的真面目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但贾似道回朝之后,继续耍弄手腕,牢牢靠定太皇太后谢氏,装出一副忠臣的样子,请求迁都。但他在鲁港兵败以后,天下舆论哗然,再也掩盖不住,又兼元兵直逼临安,朝野一片震恐,群臣纷纷上书,揭露贾似道的真实面目,要求诛之以谢天下。

    在强大的压力之下,谢皇后被迫将他免职,但这不能平息愤怒。大臣、太学生、平民都坚决要求处死贾似道,谢后无奈,只得把他贬到偏远的广东一带。县尉郑虎臣曾受过贾似道的迫害,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押贾似道去贬所。在押解的路上,郑虎臣多次提醒,让贾似道自尽,但他苟且偷生,不愿就死。郑虎臣想尽办法,勒逼折磨,贾似道自知再也活不下去,就服冰片自杀。怎奈一时并不得死,只是肚泄,郑虎臣气愤不过,就到厕所里抓起他的衣襟,连续往地下猛摔,贾似道终于死于厕所之中,结束了他恶贯满盈的一生。

    【评议】

    贾似道无德、无功、无才却能专权两朝,实在是一件十分怪诞的事。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既然十分重视人才,甚至求贤若渴,为什么贾似道这样的人却能专权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在这种体制下,统治者爱才,是为了自己的一家之天下;统治者不爱才,往往是为了贪图享乐。当然,其中的情况十分复杂,但有一点却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由君主一人的好恶来选拔人才,所选之人可能是人才,也可能是庸才,甚至可能是大奸之人。因此,在君主集权的体制下,重视人才,固然是好事,但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所选之人,很可能是十恶不赦之奸徒,选拔者坠于其奸计之中,被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不能觉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比比皆是的。

    这一人专权的“责任制”,真是可靠到了极点,也不可靠到了极点。其可靠在于一切由皇帝负责,其不可靠在于他一旦失误,就全盘皆输,而最后他也负不了这一责任。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恐怕尽在于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