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228~22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515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第491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69页。
[6]转引自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第365页。
[7]〔意〕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76页。
[8]〔意〕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9页。
[9]〔意〕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10页。
[10]〔意〕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10页。
[11]〔意〕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16页。
[12]〔意〕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13页。
[13]〔意〕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14页。
[14]〔意〕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商务印书馆,1985,第18页。
[15]〔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第39页。
[1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46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4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4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60页。
[20]〔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3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228~229页。
[22]〔美〕格维尔茨:《人权的认识论》,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117页。
[23]〔美〕格维尔茨:《人权的认识论》,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133页。
[24]〔美〕亨金:《美国人的宪法权利与人权》,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367页。
[25]〔美〕亨金:《美国人的宪法权利与人权》,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370页。
[26]〔英〕米尔恩:《“人权与人的差异”绪论》,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183页。
[27]〔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第12页。
[28]〔美〕约翰·罗尔斯:《万民法》,张晓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85页。
[29]〔美〕约翰·罗尔斯:《万民法》,张晓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86页。
[30]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哈贝马斯在华讲演集》,人民出版社,2002,第5~6页。
[31]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哈贝马斯在华讲演集》,人民出版社,2002,第6页。
[3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哈贝马斯在华讲演集》,人民出版社,2002,第5页。
[33]〔美〕艾伦·罗森鲍姆:《人权的哲学导言》,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45页。
[34]谷春德、辛向前:《近年来人权理论研究概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35]徐显明:《人权研究无穷期——中美人权学术研讨会闭幕词》,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2期。
[36]〔美〕罗森鲍姆:《人权的哲学导言》,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45页。
[3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217页。
[38]〔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347页。
[3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347页。
[4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第3页。
[4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第27页。
[4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第43页。
[4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第243页。
[4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第359页。
[4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第364页。
[4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60,第35页。
[47]〔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何怀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第126页。
[48]何怀宏:马可·奥勒留之《沉思录》译者前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第8页。
[49]〔意〕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杨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24页。
[50]〔意〕德·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杨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24~25页。
[5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63,第341页。
[52]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第365页。
[53]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第369页。
[54]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第401页。
[55]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第402页。
[56]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第407页。
[57]〔法〕雅克·马里旦:《自然法——理论与实践的反思》,鞠成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第38~39页。
[58]〔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233页。
[5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336页。
[6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336页。
[6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第14页。
[6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第17页。
[6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376页。
[6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377页。
[6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379页。
[6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380页。
[6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第5页。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23页。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24页。
[70]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载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第47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128页。
[7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第24页。
[73]〔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第182页。
[74]〔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第183~184页。
[75]〔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第170页。
[76]〔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94页。
[77]〔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97,第97页。
[78]〔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第185页。
[79]〔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第186~187页。
[80]〔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1页。
[81]〔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1页。
[82]〔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2页。
[83]〔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3页。
[84]〔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4页。
[85]〔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6页。
[86]〔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8页。
[87]〔荷〕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何勤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9页。
[88]〔英〕洛克:《政府论》,载《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政治·社会卷),新华出版社,1997,第222页。
[89]〔英〕洛克:《政府论》,载《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政治·社会卷),新华出版社,1997,第222页。
[90]〔英〕洛克:《政府论》,载《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政治·社会卷),新华出版社,1997,第223~224页。
[91]〔英〕洛克:《政府论》,载《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政治·社会卷),新华出版社,1997,第223页。
[92]〔英〕洛克:《政府论》,载《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政治·社会卷),新华出版社,1997,第227页。
[93]〔英〕洛克:《政府论》,载《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政治·社会卷),新华出版社,1997,第279页。
[94]〔英〕洛克:《政府论》,载《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政治·社会卷),新华出版社,1997,第228页。
[95]〔英〕洛克:《政府论》,载《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政治·社会卷),新华出版社,1997,第259~260页。
[96]〔英〕洛克:《政府论》,载《影响世界的著名文献》(政治·社会卷),新华出版社,1997,第281页。
[97]〔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三联书店,2003,第253页。
[98]〔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第71页。
[99]〔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第71页。
[100]〔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第86页。
[10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第98页。
[10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第102~103页。
[10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第83页。
[10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9页。
[10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22页。
[10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23页。
[10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23~24页。
[10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29页。
[109]也译作“约翰·穆勒”。
[110]〔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498页。
[111]〔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498页。
[112]〔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496页。
[113]〔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497页。
[114]〔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499页。
[115]〔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499页。
[116]〔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454页。
[117]〔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524页。
[118]〔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531页。
[119]〔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519页。
[120]〔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518页。
[121]〔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525页。
[122]〔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528页。
[123]〔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529页。
[124]〔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534~535页。
[125]〔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532页。
[126]〔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536页。
[127]〔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57页。
[128]〔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58页。
[129]〔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64~65页。
[130]〔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69页。
[131]〔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69~70页。
[132]〔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76~77页。
[133]〔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80页。
[134]〔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210页。
[135]〔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150页。
[136]〔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158页。
[137]转引自夏勇《权利哲学的基本问题》,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38]〔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第118页。
[139]〔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81页。
[140]〔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6,第97页。
[141]〔英〕边沁:《论一般法律》,毛国权译,三联书店,1995,第110页。
[142]〔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6页。
[143]〔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8~9页。
[144]〔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9页。
[145]〔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0页。
[146]〔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2页。
[147]〔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7页。
[148]〔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7页。
[149]〔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9页。
[150]〔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7页。
[151]〔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51页。
[152]〔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44页。
[153]〔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45页。
[154]〔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60页。
[155]〔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60页。
[156]〔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65页。
[157]〔英〕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64~65页。
[158]〔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1页。
[159]〔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10页。
[160]〔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11页。
[161]〔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112页。
[16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12页。
[163]〔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90页。
[1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484页。
[165]〔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第8页。
[166]〔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107页。
[167]〔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第22页。
[16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118~119页。
[16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63页。
[170]〔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63页。
[17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43页。
[17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19页。
[173]〔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第22页。
[174]〔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第49页。
[175]〔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第22~23页。
[176]〔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第31页。
[177]〔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第23页。
[178]〔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第39页。
[179]〔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第36~37页。
[180]〔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10页。
[181]〔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13页。
[18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19页。
[183]〔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26页。
[184]〔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24页。
[185]〔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25页。
[186]〔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29页。
[187]〔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36页。
[188]〔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38页。
[189]〔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40页。
[190]〔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41页。
[191]〔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40页。
[19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40页。
[193]〔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42页。
[194]〔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43页。
[195]〔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50页。
[196]〔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137页。
[197]〔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第131页。
[19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页。
[19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0页。
[20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37页。
[20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41页。
[20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41页。
[20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44页。
[20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45页。
[20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46页。
[20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46页。
[20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46~47页。
[20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46页。
[20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48页。
[21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50页。
[21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57页。
[21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80页。
[21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81页。
[21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81页。
[21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09页。
[21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10页。
[21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12页。
[21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11页。
[21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11页。
[22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16页。
[22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第39页。
[22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17页。
[22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19页。
[22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20页。
[22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21页。
[22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21页。
[22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23页。
[22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28页。
[22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32页。
[23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36页。
[23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37页。
[23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39页。
[23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40页。
[23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42页。
[23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43页。
[23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46页。
[23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62页。
[23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65页。
[23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65页。
[24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65页。
[24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66页。
[24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67页。
[24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68页。
[24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68页。
[24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72~173页。
[24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75页。
[24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75页。
[24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75页。
[24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76页。
[25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77页。
[25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77页。
[25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82页。
[25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85页。
[25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89页。
[25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90页。
[25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91页。
[25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97页。
[25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97~198页。
[25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98页。
[26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97页。
[26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01页。
[26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97页。
[26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07页。
[26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08页。
[26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10页。
[26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11页。
[26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11页。
[26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15页。
[26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15页。
[27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16页。
[27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17页。
[27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18页。
[27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29页。
[27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38页。
[27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37页。
[27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51页。
[27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53~254页。
[27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60页。
[27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61页。
[28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63页。
[28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83页。
[28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96~297页。
[28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98页。
[28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302页。
[28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292页。
[28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309页。
[287]〔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315页。
[2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36、237页。
[28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第12页。
[2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264页。
[2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312页。
[292]韩德培总主编《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第30页。
[293]〔德〕马克思:《博士论文·序言》,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1页。
[294]〔德〕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人民出版社,1965,第36页。
[295]〔德〕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人民出版社,1965,第34页。
[296]〔德〕马克思:《博士论文·序言》,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3页。
[2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人民出版社,1982,第286页。
[298]〔德〕马克思:《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3~4页。
[299]〔德〕马克思:《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15页。
[300]〔德〕马克思:《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12页。
[301]〔德〕马克思:《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18页。
[302]〔德〕马克思:《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20页。
[303]〔德〕马克思:《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24页。
[304]〔德〕马克思:《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40页。
[305]〔德〕马克思:《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41页。
[306]〔德〕马克思:《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44页。
[307]〔德〕马克思:《博士论文》,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第47页。
[3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62页。
[30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66页。
[3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67页。
[3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67页。
[3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74页。
[3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71页。
[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71页。
[3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76页。
[3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79页。
[3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4页。
[3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75页。
[3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74页。
[3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90页。
[3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86页。
[3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87页。
[3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83~84页。
[3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85页。
[3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62,第7~8页。
[3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146页。
[3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143页。
[3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143页。
[3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147页。
[3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169页。
[3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169页。
[3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149页。
[3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250~251页。
[3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252页。
[3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263页。
[3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252页。
[3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270页。
[3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279页。
[3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292页。
[3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325页。
[3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338页。
[3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37页。
[3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37页。
[3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39页。
[3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39页。
[3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36页。
[3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40页。
[3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43页。
[3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26页。
[3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28页。
[3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43页。
[3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52页。
[3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53页。
[3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57页。
[3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59~460页。
[3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60页。
[3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60页。
[3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63页。
[3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66页。
[3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66页。
[36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51页。
[36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52页。
[36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52页。
[36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54页。
[36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54~55页。
[366]〔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55页。
[36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55页。
[36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57页。
[36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60~61页。
[370]〔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61页。
[37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62~63页。
[37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81页。
[37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83页。
[37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85页。
[37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第85页。
[3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0页。
[3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23页。
[3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67~68页。
[3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2页。
[3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37~38页。
[3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38页。
[3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83~84页。
[3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5页。
[3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4页。
[3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75页。
[3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86页。
[3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91页。
[3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21页。
[3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21页。
[3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22页。
[3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43页。
[3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第477页。
[3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99页。
[3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00页。
[3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36页。
[39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96~197页。
[3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98页。
[39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00页。
[3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47页。
[40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32页。
[40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05页。
[4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515页。
[4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228~229页。
[404]王家福、刘海年主编《中国人权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484页。
[40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83页。
[406]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407]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34页。
[408]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76页。
[409]〔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第272页。
[410]张立伟:《论英国经验主义人权观的形成》,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45页。
[411]张立伟:《论英国经验主义人权观的形成》,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第46页。
[4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440页。
[413]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961页。
[414]曲相霏:《人权主体论》,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第2~3页。
[415]曲相霏:《人权主体论》,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第3页。
[416]王家福、刘海年主编《中国人权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767页。
[417]〔瑞士〕胜雅律:《从有限的人权概念到普遍的概念》,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256~257页。
[418]〔瑞士〕胜雅律:《从有限的人权概念到普遍的概念》,载沈宗灵、黄楠森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269页。
[4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54页。
[420]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965页。
[4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44页。
[422]谷春德、郑杭生主编《人权:从世界到中国》,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第16~17页。
[4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47页。
[4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47页。
[4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48~449页。
[4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447~448页。
[427]转引自谷春德、郑杭生主编《人权:从世界到中国》,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第25页。
[428]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927页。
[429]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928页。
[430]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963页。
[431]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964页。
[432]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268页。
[4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4页。
[4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
[4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
[436]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288页。
[4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02页。
[438]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289页。
[439]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290页。
[4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05页。
[4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2~13页。
[4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3页。
[443]〔美〕路易斯·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第7页。
[4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页。
[445]〔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94页。
[446]〔美〕路易斯·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第188页。
[447]〔美〕路易斯·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第188页。
[448]〔美〕克里斯托弗·希尔顿:《五月花号》,王聪译,华夏出版社,2006,第123页。
[449]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270页。
[450]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270~271页。
[451]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271页。
[452]李世安:《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考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第85页。
[453]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272~273页。
[454]李世安:《美国人权政策的历史考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第89页。
[455]〔美〕路易斯·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第189页。
[456]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295~296页。
[457]〔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96页。
[458]〔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97~98页。
[459]许崇德、张正钊主编《人权思想与人权立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第191页。
[460]陈晓娟:《人权与革命:美国与法国之试比较》,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第193页。
[461]〔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101~102页。
[462]〔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160~161页。
[463]〔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161页。
[464]〔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164页。
[465]〔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165页。
[466]〔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第43~44页。
[467]〔英〕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第80页。
[468]〔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141页。
[469]〔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214页。
[470]〔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142~143页。
[471]张立伟:《论英国经验主义人权观的形成》,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第62页。
[472]李云龙:《多元文化与普遍人权》,载中国人权研究会编《东方文化与人权发展》,东方出版社,2004,第51页。
[473]罗艳华:《传统文化对东亚国家人权观的影响》,载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第178页。
[474]江怡:《论国家在保障人权中的地位和作用》,载李鹏程等主编《对话中的政治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第79页。
[475]江怡:《论国家在保障人权中的地位和作用》,载李鹏程等主编《对话中的政治哲学》,人民出版社,2004,第82页。
[476]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304页。
[477]〔日〕近代日本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马采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78页。
[478]〔日〕近代日本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马采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80页。
[479]〔日〕近代日本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马采译,商务印书馆,1992,第108页。
[480]参见高鸿钧《伊斯兰人权观》,载《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
[481]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214页。
[482]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213~214页。
[483]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214页。
[484]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325页。
[485]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324页。
[486]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326页。
[487]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326页。
[488]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312页。
[489]董云虎、刘武萍主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1082~1083页。
[490]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199页。
[491]刘楠来主编《发展中国家与人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第30页。
[492]《中庸章句》,载《四书五经》(上),中国书店,1985,第1页。
[493]《中庸章句》,载《四书五经》(上),中国书店,1985,第1页。
[494]《大学章句》,载《四书五经》(上),中国书店,1985,第1页。
[495]《大学章句》,载《四书五经》(上),中国书店,1985,第1页。
[496]黄克剑:《在“境界”与“权利”的错落处——从“人权”问题看儒学在现代的人文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497]《论语集注》,载《四书五经》(上),中国书店,1985,第12页。
[498]《论语集注》,载《四书五经》(上),中国书店,1985,第26页。
[499]《论语集注》,载《四书五经》(上),中国书店,1985,第49页。
[500]《孟子集注》,载《四书五经》(上),中国书店,1985,第52页。
[501]《孟子集注》,载《四书五经》(上),中国书店,1985,第52页。
[502]《孟子集注》,载《四书五经》(上),中国书店,1985,第7页。
[503]《孟子集注》,载《四书五经》(上),中国书店,1985,第11页。
[504]钱钟书主编《康有为大同论二种》,三联书店,1998,第18页。
[505]《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124页。
[506]《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380页。
[507]《谭嗣同全集》(下),中华书局,1981,第339页。
[508]钱钟书主编《康有为大同论二种》,三联书店,1998,第188页。
[509]侯宜杰选注《梁启超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第1页。
[510]侯宜杰选注《梁启超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第9页。
[511]侯宜杰选注《梁启超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第17页。
[512]梁启超:《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88页。
[513]梁启超:《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93页。
[514]梁启超:《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94页。
[515]梁启超:《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96~97页。
[516]梁启超:《新民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121页。
[517]《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60页。
[518]《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第50~51页。
[519]《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65~66页。
[520]《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62页。
[521]《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494页。
[522]《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5,第628页。
[523]《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384页。
[524]《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5,第629页。
[525]《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621页。
[526]《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591页。
[527]《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591页。
[528]《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592页。
[529]《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693页。
[530]《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699页。
[531]《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703页。
[532]《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735~736页。
[533]《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592页。
[534]《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592页。
[535]《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592~593页。
[536]《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826页。
[537]《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第297页。
[538]《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593页。
[539]《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593页。
[540]《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722页。
[541]黄克剑:《在“境界”与“权利”的错落处——从“人权”问题看儒学在现代的人文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542]《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第28页。
[543]《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第9页。
[544]《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172页。
[545]《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第130页。
[546]《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第28页。
[547]黄克剑:《在“境界”与“权利”的错落处——从“人权”问题看儒学在现代的人文使命》,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548]《严复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6,第2~3页。
[549]《严复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6,第3页。
[550]《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第363页。
[551]《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第364页。
[552]《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第219页。
[553]《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第219页。
[554]《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第300页。
[555]《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第301页。
[556]《李大钊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40页。
[557]《李大钊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42、43页。
[558]《李大钊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46页。
[559]《李大钊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148页。
[560]《李大钊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259页。
[561]《李大钊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49~50页。
[562]《李大钊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6,第196页。
[56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5页。
[564]胡适:《人权与约法》,载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第800~801页。
[565]罗隆基:《论人权》,载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第818页。
[566]罗隆基:《论人权》,载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第822页。
[567]罗隆基:《论人权》,载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第825页。
[56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1页。
[56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58页。
[570]《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73页
[571]《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73页。
[572]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第23~24页。
[57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44页。
[57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46页。
[57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22页。
[57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39页。
[57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25页。
[578]《中国的人权状况》,《人民日报》1991年5月11日。
[579]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人民出版社,1997,第35页。
[580]《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第30页。
[58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第31页。
[582]《江主席在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发言》,《人民日报》2000年9月8日。
[58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第15页。
[5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368页。
[5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84页。
[586]侯才:《商讨理论视野中的伦理、民主、人权和民族国家》,载《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
[587]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一卷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88]徐显明、齐延平:《中国人权制度建设的五大主题》,载《文史哲》2002年第4期。
[589]徐显明、齐延平:《中国人权制度建设的五大主题》,载《文史哲》2002年第4期。
[590]徐显明、齐延平:《中国人权制度建设的五大主题》,载《文史哲》2002年第4期。
[5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05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