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性格与命运·反间计与人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言】

    猜疑、嫉妒、武断恐怕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明智的人稍不注意都可能犯这种错误,何况历代君主多是昏庸暗昧之人呢?因此,古往今来的反间计均有很大的市场。

    反间计是一种用谣言迷惑、假造情报等手段惑乱敌方以使其自毁长城的计谋。在中国军事斗争史上,反间计的使用有着极为成熟的先例。早在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军事专著《孙子兵法》中,就有对反间计的论述,并对反间计有着很高的评价。这说明反间计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由于立国久远,争战不休,成为一个世界上权谋之术、智谋之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世界上的任何其他民族与之相比,恐怕只能望其项背了。不过,即使在智谋之术如此发达的国家中,只是具体运用一两条甚至一条计策就能决定整个战役乃至整个国家成败的智谋还是极其少见的,或许只有反间计才有这样的功效和先例。

    【事典】

    在以权谋、智谋著称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各色智谋层出不穷,简直可以说是一部政治、军事、外交、人事诸方面的权谋、智谋百科全书。但就是在这部对后世的文学、军事等方面发挥巨大影响的奇书中,或许只有一条计谋对后世的某个历史转折点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就是周瑜借曹操之手杀死蔡瑁、张允的反间计。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未成之际,曹操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兵数十万,企图一举消灭孙权的东吴政权。曹操在破荆州后,用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为曹操教练水军。曹操的军队本以陆军居多,一般不习水战,如果蔡瑁、张允练熟了水军,那么东吴的军事优势就完全失去了。东吴都督周瑜偷看了水军营寨后,见布列整齐有方,十分忧虑。恰巧曹操的帐下幕宾蒋干来访。蒋干原是周瑜的同窗好友,此次夸下海口,要“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周瑜深知蒋干腹无谋略,只是一个善于吹嘘之人,正好借他除掉蔡瑁、张允。

    周瑜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蒋干,并派人监酒,只叙旧情,不谈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以免蒋干成为曹操说客,违令者即斩。这首先就使蒋干绝望,既做不成说客,总得捞点东西回去,免得空来一趟,为人看不起。这就为蒋干盗书在心理上作了铺垫。

    同学相聚,喝得酩酊大醉,周瑜故意安排和蒋干抵足而眠,以消其疑心;又沉沉酣睡,为蒋干盗书提供机会。果然,蒋干偷看周瑜的信件,内有一封信竟有“蔡瑁、张允封”的字。他抽出看时,内中写道:“某军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曹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幸勿见疑。先此敬覆。”蒋干如获至宝,连忙逃回曹操营中。

    曹操生性多疑,见书后立即唤二人前来问道:“我想让你们两人进攻东吴,是否可以?”蔡瑁、张允回答说:“军尚未练熟,不可轻进。”这似乎更证实了蒋干的信息。曹操就怒喝道:“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立命推出斩首。

    曹操毕竟是聪明人,等看见二人人头,猛然省悟道:“吾中计矣!”但又不肯认错,等众人忙问其故时,曹操掩饰道:“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

    周瑜听到二人被杀的消息时只说了一句话:“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如果有这二人在,也许徐庶的“连环计”就会被识破,火烧赤壁之败就不会发生,也许东吴政权就会被曹操一举灭掉。

    周瑜使反间计斩蔡、张二人似乎并无真实的历史依据,但到了清朝的努尔哈赤,却是把它当做真实的历史来读。其实,一旦写出文学作品,是否有真实的历史依据已不重要,只要能为人们接受就够了。

    努尔哈赤所属的部族初起之时粗陋无文,汉族的传统典籍不易弄懂,只能粗通一些小说戏曲,但由于征战的需要,像《三国演义》一类的权谋之书就备受重视。据说清人出关以后,其主要将帅都随身备有《三国演义》,足见其影响之大。努尔哈赤向山海关发展,遇到的劲敌就是清朝的名将袁崇焕。这位自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居然在宁远之战中损兵折将,连自己也因伤病交加而死。袁崇焕紧守中国的北方门户,使清兵屡受重创,难以进军,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忧虑。他们想起了周瑜用反间计杀死蔡瑁、张允的故事。于是,他们就散布流言,伪造假象,引起明朝皇帝崇祯的怀疑,终于使崇祯凌迟处死了袁崇焕。明人自毁长城,清人从此长驱直入,直至入关。

    《三国演义》的创造者们也许不会想到,就是那么一条“莫须有”的反间计,竟关涉中华民族几百年的运数。权谋之为用,可谓大矣!但真正使用得既巧妙又成功的反间计,当数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用计换掉了赵军主帅。赵军因此大败全输,被秦国活埋了赵卒四十万。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也因此奠定了兼并诸侯的明确趋势。这个反间计,不论其使用的巧妙、成功,还是对中国历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我们称之为千古第一反间计。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拜魏国人范雎为客卿,采用了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标志着秦国对外政策的成熟,改变了秦国过去一直乱攻乱打、费力而无成效的外交状况。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秦国与远离本国的齐国等国家交好,对紧邻本国的韩国等国进行攻击。这样,秦国每夺得一寸土地就真正增加了一寸土地,秦国也就日益壮大起来。因此可以说,“远交近攻”的对外政策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外交基础。

    秦昭襄王在攻齐受挫后,完全听信了范雎的计谋,在国内“废太后,逐穰侯”,对外与齐国暂时交好,对韩国实行侵灭政策。公元前262年,秦王派大将王龁攻打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城,把韩国从中切为两段,使韩国的上党郡和本土完全隔绝。韩国十分恐慌,准备把上党地区献给秦国,以求撤兵。但上党军队的将领冯亭却不愿降秦,他说:“与其把上党地区献给秦国,不如献给赵国。赵国得了上党,秦国必定会去争夺,这样韩、赵就可联合起来,也许能够抗击秦国。”绝大多数人同意这一建议,韩国就派使者前去献地。赵孝成王是个不明事理的人,觉得白白得到大片土地,是绝大的便宜,就十分高兴地派平原君带五万大军前去接收。平原君到上党后封冯亭为华陵君,仍拜为上党太守。但冯亭死命推辞,认为自己不能为国守土,私献土地,又得了富贵,实是罪不容诛,不敢再受封受官。在平原君的一再恳求下,冯亭才答应代为守卫上党,但嘱托平原君一定快发大军救援。秦王见土地被别人抢走,十分气愤,立命王龁围攻上党。冯亭势单力簿,不足以抵抗,在死守四十多天后只有带着百姓一起逃往赵国,在长平关遇到了赵国的救兵。

    赵王昏庸糊涂,只知庆贺新得土地,不知秦兵进攻迫在眉睫。过了些日子才想起发兵救助,于是派廉颇为大将带二十万军队前往,但这时上党地区已经丢了。廉颇的军队与秦国一接触,就被打得溃不成军。廉颇见不易取胜,就森严壁垒,加深壕沟,坚守不战,并下命令说:“不论战败还是战胜,凡出战者必斩。”廉颇的用意很明确,一是想使秦军浮躁疲乏;二是想使秦国乏粮;三是可乘秦国退却再行追击。

    王龁是个十分有经验的老将,他深知久战不下的厉害。他多次发动猛烈进攻,无奈廉颇守御有方,又兼矢志坚守,决不出战,致使王龁既苦攻不下,又无法把赵军引出壁垒消灭。王龁最后只得向秦王报告说:“赵军统帅廉颇久经沙场,深知攻守之道,他坚守不出,现我军无法与之决战。现已持续了三年多,粮草供应已出现困难,请大王快想办法。否则,秦军会有不归之虞。”

    范雎这时早被拜为丞相,范雎说:“在敌国碰到廉颇这样的老将,确实难以对付。据我看来,廉颇拖住秦军是战胜秦军的唯一方法。要想战胜赵军,就必须使赵国改变这一作战策略,要想让他改变这一策略,就要把赵军的主帅换成一个急躁无知的人。我看这个人选只有赵奢的儿子赵括最合适。”

    于是,范雎收买赵国官员,用各种方式制造假像,散布流言。没过几天,赵国朝野议论纷纷,说是廉颇年纪已大,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不敢同秦军作战,如果换上年少有力的赵括,那秦军不久就会垮下去。赵王本就不明事理,老觉得廉颇拖泥带水,坚守不战,实在太窝囊。这回听了议论,更是添气,立即派人前往催战。但廉颇并不为赵王所动,而是对赵王之命置之不理,继续坚守不攻。这使赵王非常恼怒,就立刻派人找到赵括,对他说:“你能否把长平的秦军打垮?”赵括十分轻率地说:“如果是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来了,我还得慎重地考虑考虑,而王龁是不在话下的。不是我说大话,若是秦国碰上我,就会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败下去。”赵王一听,十分高兴,立刻派赵括前去接替廉颇,做赵军的主帅。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派王龁越过韩国前去进攻赵国的阏与地区。赵王派赵奢带兵增援。赵奢并不急躁冒进,而是在离邯郸三十里的地方驻军近一月,做出畏葸不前的样子,并派间谍报告秦军,说赵军胆怯,不敢同秦军作战。秦军见赵军驻扎得很远,又不敢前来,就麻痹起来。赵奢利用这机会,进行了两天的急行军,悄悄地接近秦军,占领了有利地形。然后派大军突袭猛攻,打得秦军措手不及,大败亏输,使秦国遭受了少有的重大损失。

    赵奢是一个老成持重、具有丰富经验和真才实学的将军,但他的儿子赵括却是一位空谈家。赵括自幼聪明肯学,又热情好辩,跟父亲读了不少兵书,父子俩也经常辩论行军作战事宜。辩论时赵括口才便捷,又常常引经据典,赵奢往往不是他的对手。这就是所谓的“纸上谈兵”。赵括虽无实际经验,却因学了些理论知识,就十分狂妄自大,经常自我吹嘘,简直认为自己就是举世无敌的将军。但赵括的父亲和母亲都十分清楚,赵括只会夸夸其谈而已,并无真实本领。

    此时赵括的父亲赵奢已死,赵括的母亲一听赵王任命赵括为主帅,惊慌万分,立刻去见赵王。她哭着对赵王说:“赵奢临死的时候曾嘱咐我,千万不可让大王重用赵括。因为行军打仗是十分凶险的事,需要万分谨慎,可赵括每当谈起军事却显得十分轻率随意。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非遭失败不可。再说,赵括也不会得到士兵的拥戴,他的父亲每当受了大王的恩赐,从不拿回家去,总是全部转分给将士。一旦接受命令,就全心全意地为国工作,从不过问家事。而赵括正好相反,他做了将军,就盛气凌人,对大王的赏赐,他全都拿回家置办了房屋田产,对部下毫不关心。难道这样的人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还是请大王收回成命吧!”丞相蔺相如等人也极力反对,但赵王一意孤行,不肯收回成命。赵括的母亲见不可挽回,就对赵王说:“如果您一定要让赵括做主帅,将来他出了差错,请您不要怪罪我们全家全族,希望您能给我一张文书做证据,以免我们全家被杀。”赵王答应了她的要求,给她立了字据,保证赵括成功与否,均不会连累家人。赵括的母亲回到家里,知道赵括必败无疑,就分散了家财,遣散了众人。

    赵括挂上帅印,来到长平,代替了廉颇,更换了一些主守的将领,统率了赵军。随后,他拆除了廉颇等人筑建的防御工事,做好部署,准备大举进攻秦军。秦国听到赵军果然中计,派赵括代替了廉颇,十分高兴,也立刻调整了部署,派白起为大将,代替王龁,改王龁为副将,并增派了大批援军。

    冯亭等一些老成持重的将领看到赵括急于进军,忙来劝阻,并把廉颇的策略解释给他听,希望他能继续坚守。但赵括却说:“廉颇懂什么?我有四十万大军,声势浩大,士气正可用,遇见敌军,就要迎头痛击,不杀得秦国片甲不归,决不退兵!”

    白起是身经百战的宿将,深知用兵之道,他决定先给赵括点甜头,以诱其出兵。白起派出几支小股部队前去挑战,接连几次被打得大败。赵括十分得意,第二天就亲率大军追出城来。王龁反而被迫防守,赵军就把王龁围住,连攻了几天。

    赵括正在得意的时候,忽听军士报道:“后路已被秦国的大军堵死。”接着又有一位将军来报:“西面已满布秦军,无法通行,只有东面尚未发现秦军。”这时,赵括已三面环敌,只有东面还是空隙,他只得率领赵军往东面的长平关撤退。刚跑了五里多地,斜刺里冲出一支秦军,带队的大将蒙鳌高喊:“赵括小儿,你已中了武安君的计了!”

    赵括一听武安君白起的名字,立刻吓得晕头转向,没有主意,就在半道上就地扎寨。冯亭等老将劝说道:“现虽四面被围,但我军势力尚大,如能拼死突围,可望回到大营。如果就地扎寨,被秦军四面围住,那就一个也跑不掉了!”赵括不听,执意在中途扎寨。

    白起一见赵括扎寨,立即抓住时机,四面围住,赵括即刻成了孤军。赵括守了四十六天,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军士杀人相食,已无法支撑下去。赵括只得选派军士冲击,但每次均被秦军的强弓硬弩射回,死伤惨重。赵括眼见无计,只得自率五千精兵硬冲。他自己骑一匹快马,正撞上了秦军大将王翦和蒙骜,吓得拨马旁逃,却掉入陷坑之中,当即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见主帅已死,失去了斗志,混战了一阵,也就全部缴械投降。

    白起把投降的四十多万赵兵分成十队,每队均有秦国军队看守。当天晚上,白起让人分给赵兵牛肉和酒,犒赏他们,并告诉他们说:“老弱病残和愿意回家者明天即可离营,愿留在秦军中的人明天也可编入秦军队伍,发给兵器。”当夜,赵国降兵都安心地进入了梦乡。

    白起对于上党地区投降赵国,深怀怒愤,他知道赵人不会真心降服,必欲除之而后安。他让秦军用白布包头,以示区别,然后分别突入赵国降兵的宿营地,把赵兵全都捆绑起来。白起早已让人挖好了许多大坑,然后把赵国降兵全部推入坑中,活活埋掉。一夜之间,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就这样被白起杀掉了。

    白起只留下二百四十名赵兵,让他们跑回赵国,宣扬秦国的“威风”,赵国得到了这一消息,立刻就变成了一片哀号的海洋。赵国就这样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秦国在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以来第一次取得了极有成效的巨大胜利,从此在外交、军事等诸方面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可以说,就是这一条反间计,决定了赵国和秦国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命运。计谋之重要,不能不令人咋舌。其之所以被称为千古第一反间计,不仅由于恰好运用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还在于其与众不同的巧妙之处,那就是通过让赵国改用幼稚轻率的主帅造成指挥失误来消灭赵国的大军。这种通过隐晦巧妙的更换来间接达到目的的方法,比普通的排除目标而直接达到目的的方法又高出了一个档次。

    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继位。这时,燕国的大军已攻入齐国五年了,只有莒邑和即墨这两座城尚未攻下。燕国的主帅乐毅就把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邑设置了郡县,归燕国管辖,慢慢地经营起来。但燕惠王从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不惯乐毅,继位后当然不喜欢他。即墨的守将田单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刻派人到燕国散布谣言说:“乐毅攻入齐国已有五年,唯独两座城池不去攻克,原因就在于乐毅与新君有嫌隙,乐毅是想联络士兵,留在齐国,自立为王。”这一招果然有效,燕惠王立即下令换掉乐毅,让自己宠信的骑劫去当主帅。乐毅知道临阵换将,用意不善,恐遭杀身之祸,就跑到赵国去了。在那里他受到格外的尊重,被封为望诸君。骑劫比起乐毅来差得太远。田单一看计策成功,就先使人诈降稳住骑劫,然后夜间突出“火牛阵”大破燕军,再一鼓作气,收复了七十多座城池。然后从莒邑迎回齐襄王,重入临淄,再振了齐国。

    【评议】

    猜疑、嫉妒与武断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类本性,反间计就是利用人类的这种本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设计这一计谋时,看准对象、抓住时机和讲究方法是成败的关键。例如长平之战中的反间计,对象是赵孝成王。如果这位赵王不是年轻气盛、刚愎自用,而是老成持重、善于纳谏,反间计是决不会奏效的。如果不是廉颇三年不出战,也无从抓住时机,找出把柄来散布流言。至于以骑劫来取代乐毅的反间计,最关键之处还不在燕惠王这一对象,而在于抓住了“乐毅要在齐国自立为王”这一历代君主最为忌讳的“谋反”事件,更兼新君乍立,不信乐毅。这一计策的成功是有很大把握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