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送我红玫瑰-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看到搨佩娟的名字,想到“搨”字也许有人念不出来,不禁会心一笑。那是我的故乡跟北部湾的红树林和十万大山的金茶花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姓氏,稀奇却又平常。接着读作者的文字,耳畔断断续续回荡起一首老歌南方故乡吹来的风,带着潮水的呼唤,带着渔船的归航,带着田野的花香,吹着你的欢畅,吹着你的热情,吹在我归乡的路上……其文香醇如壮乡米酒,未饮已令人陶醉!

    其中的《难忘的三次防城港之行》首先吸引了我。读罢该文,不忍释卷,品味金花茶,任它思绪联翩,不由得也想起我“难忘的防城之行”。

    我迄今为止去了五次防城。1978年陪人探亲,1987年随研究生团考察,2006年陪友人私访,2007年到京族三岛为壮族作家讲课,2008年指导博士生考察。每次到防城,都给我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但以第一次防城之行最为难忘。

    三十七年前,我同村的一位远房侄女在失踪多年后来信,说她已嫁到防城乡村。正值暑假,我自南宁返乡,她的父亲请我陪他到防城走一趟。因为当时我算是村里读书最多,也是比较会讲普通话和粤语的人。我们从圩镇坐车到南宁,住了一宿,翌曰再从南宁赶往防城。大约坐了六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才到达目的地。记得经过了大寺、小董等一些地方,全是陌生的地名。我十八年来从未走过这么远的路,尽管当时骄阳似火,旅途疲惫,但沿途青山绿水,林木莽莽,却,发了不尽的新奇。到了防城镇,住在中山路侄女夫婿亲戚家,来不及歇口气,我连忙跑到街上,顺着古老的石板街道,要去看大海。可惜路人告诉我,大海还在远方。我只能遥望云天,想象着大海的浩瀚。于是改而奔向防城江。穿过古榕浓荫,到了江边古渡,一头扑进了碧绿的江水。我在防城江温柔清凉的江水里尽情游泳,像鱼一般自在,感觉一切是那么亲切和愜意,丝毫没有异地的陌生。当晚,我第一次品尝到了防城特有的沙虫,知其名贵而价昂。此后但凡有防城朋友馈赠我沙虫者,一律视为奇珍。在潮热而静谧的防城住了一夜,第二天我骑着自行车,冒着酷暑,前往十几公里外的滩营公社,到了一个叫作“米禄”的小山村,那就是我远房侄女嫁到的地方。傍晚,在几个小孩的带领下,我又到村后的河渠里畅游。他们提醒我,说这渠水源自十万大山,寒凉而不适于外乡人。我全然不顾,只管击水自若。游毕痛饮了当地自酿的红薯酒。

    在防城数日,我深深地喜爱上了这片热土。南国的旖旎风光,长久向往的大海,湿腥的潮水气息,淳朴善良的防城人,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我数番来到防城,或面朝大海,聆听防城港创业者介绍他们的宏伟蓝图;或徜徉于北仑河畔界碑前,细寻风雨沧桑印痕;或穿越密林,在边境军营中与守边官兵叙谈;或漫步于京族三岛椰树下,偕一二文友对月抒怀。防城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但第一次到防城的记忆非但没有模糊,反而越发清晰了。

    防城是北部湾的一颗明珠,它属于我的故乡广西。虽然不是生于斯长于斯,但我对它的情愫却历久弥新。难怪,作家搨佩娟对防城如此动情“防城港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我对这方山水挚爱深沉,由爱而生情,由情而驱笔。这片热土在开发开放新一极的经济建设大潮中如鲲鹏展翅,腾飞壮美,令人瞩目。巨轮往来雪浪欢腾铁臂起落的港湾、渔歌嘹亮千帆竞发的渔港、气势磅礴的大项目工地、边境热火朝天的口岸贸易、重峦叠嶂争奇竞翠风光旖旎的十万大山、古老与现代唱和的渔村边镇、景色迷人的沙滩河流,崭新亮丽的人文风貌,丰富深沉的历史底蕴……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的脚步,震撼我的心灵,情不自禁为她放声高歌,虽然声音稚嫩,却声声发乎情。”(见《后记》)于是,她用优美的文字,讴歌自己最热爱的家乡:渔港归帆,明月星空,椰风蕉雨,茶园稻田,古村农舍,新街旧巷……在《故乡的瓜菜最香甜》中,她写道“蒜的叶子柔软细长,葱的叶子像挺直的长针,芹菜和萝卜的叶子细碎,芥菜的叶子状肖芭蕉叶,白菜的叶子像带翡翠柄子的硕大白玉汤匙,南瓜冬瓜的叶子形若荷叶……千娇百媚,满眼淌绿滴翠,心情也被濡染得绿意盎然。萝卜瓜豆成熟的颜色更是勾魂摄魄,雪白晶亮的萝卜像幼儿肥嫩的屁股一半藏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甚是可爱。在铺着芒萁的地面,横七竖八地躺着金黄色的扁圆的大南瓜、长长的灰白色的大冬瓜。瓜棚豆架上,悬挂着林立橙亮的黄瓜和青灰色的豆角……菜地的颜色,我觉得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最漂亮最动人的色彩。”这样的文字,简直就是诗和画!她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向我们介绍自己最熟悉的家乡人、故乡事,讲述掌故,回忆童年,在平凡中每每透露惊异,于平静中常常展现波澜。在《一个抗日老兵的情怀》中,作者生动地记叙了一位抗日英雄的传奇人生:他十一岁时勇砸大蛇,十九岁时投身战场,一枪击毙曰军大队长,化装老妇侦察遭遇敌军时混入送葬队伍脱身,抱起机枪冲向敌阵等等,其行文之曲折起伏,不啻小说。作者还以细腻的笔调,叙说了她的游踪屐痕,或北国雪乡,或鼓浪小屿,或桂林山水,或香港风情,无不寄托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搨佩娟的散文大都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很集中。往往就一人一事、一物一景,选材典型精致,题旨突出鲜明。她善于用减省的笔墨写大景观大故事,更善于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写出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她的文思绵密细致,布局谋篇独具匠心。她的文字不过多雕琢,更不做作,但就像十万大山的金茶花,工巧天成,并带着南方女性的独特气韵,自有一种感人的魅力。

    搨佩娟是一位中学教师,我也曾教过中学语文,还当过中学校长,故而虽未谋面,却倍感亲切。从她的文中得知,我小她三岁。下次我去防城,当去拜访这位老乡、同行和大姐。我知道,现在从南宁乘坐高铁去防城,只需要半个多小时。

    是为序。

    2015年6月20日于北京魏公村

    黄凤显,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原副校长,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