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送我红玫瑰-天使的翅膀(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十万大山的瑶寨我没有到过,脑子里的一些印象,是间接得到的。三十年前,读师范的时候,有位瑶族女同学曾跟我聊起她的家乡,对瑶族的情况粗略知道一些。三百多年前瑶族的先祖从福建迁到防城,因平原已没有他们落脚的地方,为了生存,只好到十万大山上去采摘、狩猎、垦殖。住的是茅草屋,俗称为“茅寮”,为防野兽,在住处周围竖起木栅栏,因此称为瑶寨。以后一代代便以山为居,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刀耕火种”即是每年人冬就把翌年要种的山地树木杂草砍下晒干,到第二年开春时放火烧掉,就可以开穴播种。生产工具主要有木剪、弯刀、砍刀、斧头、打洞棍等,打洞棍长丈许,头部镶有约一寸半的锥形铁帽,重三四斤。播种时由男子在前面用打洞棍在地上打上两寸深的小洞,妇女跟随播种。栽种的作物主要是玉米、稻谷。作物的生长全靠土地的自然肥力,一年收获一次。其余时间狩猎,捕猎的动物有黄猄、野猪、虎、豹、狐狸、山鸡、穿山甲、竹鼠、松鼠等。猎取的方法用猎枪或用套绳、铁猫、陷阱等,有时也互相邀约进行集体赶山围猎。

    由于瑶族居住在大山上,山高林密,峰峦岧蛲,沟壑纵横,土地极其有限,耕种几年的土地肥力耗尽后,再迁移到别的山头去。这种没有定居的瑶族,称为“过山瑶”。此族喜戴花纹鸟羽扎成的头箍,也称为“花头瑶”。我的这位女同学就是属于此种瑶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过山瑶才有稳定的居所,住上木头房子或泥砖瓦房。但还是住在大山上,生活还很贫穷。

    过去,瑶族的子女很少受教育,特别是女孩。男女青年到了十四五岁,便可结婚。那位瑶族女同学能人学读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史无前例”的年代,一天,他们寨子的小学来了一位城里漂亮的女教师,听说这位女教师因出身不好,是被下放下来的,带着一个六七岁的女孩。那时瑶寨能上学的全是男孩,那女孩哭闹不肯读书,那位女教师无奈,只好去与瑶民商量,找来一个女孩做陪读,陪读不用交学费。我的那位瑶族女同学就是以陪读的身份人学的。她读小学毕业时,家里就为她定了一门亲,读完初中,就让她回家结婚。她死活不肯,要继续读书。后来我们才有机会成为同学。

    瑶族读书的人少,校舍十分简陋。我曾听到一位同事谈起他初为人师的经历。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中师毕业从防城镇分配到十万大山一所瑶山小学任教。初报到时,他傻了眼,这哪里像学校,一间教室与当地普通的农舍差不多,不同的是,里面摆有桌子板凳,墙上挂着块木黑板。这间学校原来只有一个教师,是本地人,晚上回家住。当时,已是黄昏。那位老师把他领进一间窄小的房子,说~“你住在这里。”便急急回家了。他打开背包想铺床,一看,没有床,目光搜遍了整个房子,连块床板也没有。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吃饭呢?他走出房门,朝四周看了看,除了黑魆魆的大山、归巢的鸟雀,连个人影也没有。天完全暗了下来,他回到房里,坐在背包上发呆,成群的蚊子嗡嗡地扑向他,叮得浑身奇痒,用手一拍,满掌是血。他感到从来没有过如此孤独难受软弱无助,心一酸,一个十七岁的男孩,竟抱着头呜呜地痛哭起来。不久,那位教师来了,给他带来了晚饭,扛来了一块木门板和几条竹子,给他搭好了床,帮他挂上蚊帐,铺上铺盖,还用一把草药把房里的蚊子熏跑,他才能安定下来。我们听了他的忆述,不禁与他一同晞嘘喟叹。山区工作确实艰苦,难怪许多在那里工作的老师都想方设法往外调。

    从这些听来的信息中,我对瑶山的感觉是|原始、贫困、落后。

    但有关瑶寨的这些信息毕竟是很久以前的。现在的瑶寨怎么样?教育怎么样?还像从前那样吗?我带着浓厚兴趣和好奇心前往。

    我们去探望的这位同学叫李茂良,师范毕业后我很少见到他,对他的情况不大了解。坐在我身旁的陈丽同学刚好是他的乡邻,我便向陈丽打听他的一些情况。他毕业后一直在他的家乡小学工作,这是一所初级小学,只有一至三年级,四年级以上就要到别的学校去读。起初,因学生人数少,学校只有一间教室,三个年级一个复式班,教师只有一人。李茂良回来时,原来的那位教师调走了。他只好校长、教导主任、教师、班主任一身当,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常识、美术、音乐、体育一至三年级所有教学科目,一手揽,备课上课改作业,一天到晚像陀螺般旋转,这是多么繁重的工作量啊!这需要多大的毅力!我想到自己在城里学校每学期任一个科目上同一个年级一个或两个班,有时一天上多几节课,就累得几乎抬不起腿,叫苦不迭,与他相比,不禁感到汗颜。他就这样一个人,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不怕孤单寂寞,数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后来人学的人数渐渐增多,教室也相应增加,教师也逐渐增多。知道了他的情况,我不禁心生同情和怜悯,问陈丽“这么多年,他为什么不想办法调出城镇学校?”陈丽说“他是有过几次机会,但他都主动放弃了。”“为什么?”我感到惋惜和诧异。陈丽动容地说“他说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根在这里,要为家乡教育尽绵薄之力。现在他已是那所小学的校长。”他的这种坚定不移报效故乡的精神令我枰然感动,很想去他的学校看看。

    车子在崇山峻岭中颠簸了几个小时,停在一个宽阔的水泥篮球场上,走下车,一栋崭新时尚的三层教学大楼矗立在眼前,正面墙上红漆书写的校训“团结文明健美向上,勤学多思善问进取”引人注目,八间配有铝合金窗的教室宽敞明亮。教学楼的旁边有一排漂亮的教师宿舍。这就是六市小学。李茂良早已站在球场等候我们。在参观校园时,我向他了解到,现在这个学校按年级分班,没有复式班了,且开设有学前班。老师已有五位,教学设备配套齐全。我为瑶山的教学发展而高兴。可惜正是暑假期间,看不到孩子们上课的情景。

    李茂良的家离学校不远,在一座山上。我们沿着一条可以通车的沙石路登上去。在一片翠竹碧树掩映中,闪现出一座房子的绰约风姿,我以为是瑶山的一个旅游景点。走近,李茂良说:“这就是我的家。”我登时惊呆了。哗,多漂亮的房子!像别墅,像山庄,法式砖混小洋楼与带庭园和宽大回廊的砖木结构装修时髦的平房连成有机的整体,既壮观又别致,中西合璧,土洋结合,风格独特。环境更不用说了,满眼碧绿,茂林如盖,泉声如乐,鸟鸣如籁。有个同学开玩笑说“李茂良啊,不认识你的人,看到你住得这么漂亮,还以为你是什么老总什么大人物呢,哪里想得到你是孩子王啊!”李茂良笑笑说,普普通通,现在我们村里住房差不多都一样。“村子在哪里?”我忽然产生想观看的兴趣。“我们村的住户都散居在山上,我们的祖先是过山瑶,山上的土地少,瑶民是不能聚居的。后来改建房子,一般都建在原来的宅居地上。你看,对面山上就住着一户。”我朝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看到对面山坡上有一处亮丽的宅院,雪白的墙壁在阳光下异常明亮。再朝远处看,也隐约可见房屋的倩影。“房子都修在山上,怎么运料呀?”我不解地问。他说“现在村级公路已修进了瑶山,运料不成问题,你看看我家门前的路不就知道了?”哦,我明白了。瑶山今非昔比,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我惊讶地问“你们村民的经济收人主要靠什么?”“主要靠玉桂八角、边贸,也有一些青年人外出经商或打工。”过去交通闭塞,很少下山的“山子佬”,现在也踌躇满志走四方了。古老的瑶山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文明色彩和风韵。

    离开时,我环顾重峦叠嶂绿涌千寻的大瑶山,回望茴桂飘香的寂静校园,我仿佛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像悦耳的山泉在山间回荡。我相信,瑶山的明天会更美好,祝福你,瑶山!

    2012年8月

    深情托起明天的太阳

    舒适的环境,优秀的教师,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儿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张扬个性、发挥特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一座椭圆形的宏伟宫殿,在碧波万顷的西湾海岸,在海洋文化公园翠绿千层的红树林边,魅力四射,光彩照人。这就是防城港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是一座融仿生、艺术、古典、现代多元文化于一体风格独特的辉煌建筑,钢框架结构,玻璃幕墙,通透明亮,新潮前卫。楼顶为起伏的贝壳状,中央露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硕大珍珠,飘逸灵动,生态鲜活,充满童话色彩。整个项目用地五十八亩,是防城港市中心区四大场馆之一。

    场馆环境优美,四周绿树环绕,草青花艳。活动场地宽阔,设有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活动场地皆用美丽的彩色地砖铺面,正面人口和儿童活动场所,还间杂铺有柔软如毛毯的枣红色防滑地砖。正门朝向海洋文化公园,秀色扑面。门前广场,矗立着数尊青少年塑像,有铜塑,有石塑,运动、研读、思考、表演……人物造型,各具形态,神情无不栩栩如生,表现出朝气蓬勃、阳光快乐、健康向上的性格特征。南面是儿童活动场所,有滑梯、拱形栏梯、秋千、儿童堡等设施。石凳条椅散设于周边树荫下,供大人小孩休憩观景。不远处,西湾蓝莹莹的海水像柔软的绸缎向天边铺展开去,习习海风源源送爽。孩子们如鸥鸟嬉戏欢闹,快乐的笑声在碧海蓝天间荡漾。

    馆内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初来乍到,要不是预先在大门两旁细看中心分布图,短时间内就很难找到要去的教室。一至三层,分别为少年青年妇女儿童学习、活动室,根据不同的年龄、身份、爱好,开设不同的学习、活动内容,一层有独弦琴、钢琴、古筝、现代舞、民族舞、街舞、美术、书法、棋艺等十二室。二层有合唱、外语、陶艺、沙画、摄影、动漫画创作、青年创业培训等十八室。三层有文化教育、美术书法、声乐器乐、舞蹈、海洋科普、童话森林、亲子教育等十二室。四层有多功能影视厅、多功能影音室、成果展示长廊、排练室、医务室等九室,还有天文观星台。楼中配有两部电梯和两部楼梯供上下。这是一座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宝殿,纯属公益性的服务机构。

    一个周末,我走进了这座美丽的宫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