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坟记事-喀什的麻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作为走马观花的外地游客,我们于巴扎和麻扎的陌生,是喀什维吾尔人无从想象的。即使我们中有人知道巴扎是集市,麻扎是墓地,并知道最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周围有纵横交错的巴扎街,宏伟壮观的阿帕克霍加麻扎中有最著名的香妃墓,我们对喀什维吾尔人于巴扎和麻扎的浓厚感情,仍有族际间的隔膜。

    维吾尔人永远在巴扎和麻扎间来回穿行。巴扎的熙熙攘攘是人世的嘈杂,其间有生命的勃然、智谋的活泛、生存的艰辛。而冷清肃穆的麻扎,则是维吾尔人静默、沉思及倾诉的一个去处。阿帕克霍加麻扎中,有一道小门通往礼拜寺,门口两边的石头门框上,有许多长短不一的凹槽,那是维吾尔女人向麻扎,更贴切地说,是通过麻扎向胡大,哭诉心中的委屈时,拿手指摩挲出来的。

    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穆斯林信仰真主安拉,喀什维吾尔穆斯林称安拉为胡大。去麻扎哭诉的不惟女人。有一件事,在我的记忆中保留了32年,就像电影中一个难忘的镜头,时至今日,一闭起眼睛,就能看到那个场景。当时我在阿克苏地区的乌什县下乡当知青,一天傍晚,我在阿克苏通往乌什的公路边,看到一个维吾尔男人独自跪在麻扎高地上放声痛哭。天快黑了,也许只是雷雨前乌云压得很低,才觉得光线暗。那人弯曲的身躯,像黯淡天空中一个极具暗示意味的黑剪影。

    阿帕克和卓

    麻扎系阿拉伯语,意指“参观之地”,其引申义为“圣徒之墓”。广义的麻扎,涵盖所有的坟地,而狭义的,指圣人或名人的陵墓。圣人分两种,一是圣裔,即先知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女婿阿里的后裔赛义德家族;二是圣战中牺牲的著名历史人物。

    伊斯兰教有念、礼、斋、课、朝五天命,其中的朝,是指朝觐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的麦加克尔白天房。伊斯兰教规定,凡理智健全、身体健康的穆斯林,在经济条件许可和路途安全的情况下,一生中应前往麦加朝觐克尔白一次。朝觐回来的被称为哈吉,受穆斯林普遍尊敬。对普通人而言,尤其是远离麦加的喀什人而言,朝觐是一生中难以实现的一个梦想。于是退而求其次,喀什穆斯林更热衷于麻扎朝拜。著名的奥达木麻扎节期,是南疆朝拜盛会之一,其规模虽远逊于麦加,但性质非常接近。

    南疆维吾尔人称圣裔为和卓或霍加,历史上三大和卓家族是库车的额西丁、莎车的谢里甫、喀什的阿帕克。和卓与先知穆罕默德有血统关系,分有证书的和丢失了证书的两种。顶真的学者研究认为,由波斯地区进入新疆南部的和卓,多数跟先知无血统关系。

    喀什阿帕克和卓死于1693年。其生前是白山派首领,为黑山派的成吉思汗后裔、叶尔羌汗国伊思玛业勒汗驱逐,前往拉萨求助于达赖五世,并于1678年,引导准噶尔可汗噶尔丹,摧毁叶尔羌汗国。阿帕克死后,被埋在其家族墓地亚格杜麻扎中。因阿帕克于维吾尔历史的著名,亚格杜麻扎先改名为阿帕克的早年名号“艾孜热特”,后改名为“阿帕克霍加”。

    不过对一般游客而言,我们耳熟能详的却是阿帕克霍加麻扎中的香妃。有关香妃的传说有好几种,我所知道的最感人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喀什人称香妃为伊帕尔汗,她出身贫寒,早年嫁给阿帕克和卓的一个曾孙,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后,被送到乾隆那里。因为她身上生来就有麝香一样的香味,所以被称为香妃或香娘娘。

    乾隆尽管得不到香妃的芳心,也知道香妃只想回家别无所求,仍下令把香妃喜爱的莎枣树,不远万里从新疆移植到京城去。当年给乾隆送莎枣树的是乌什人。他们把树苗小心种在木桶里,一路风餐露宿,吃辛吃苦,结果到了京城才晓得,这趟辛苦差事是义务劳动,240名乌什人,没一个拿到工钱。

    我就是在乌什下乡当知青的,乌什人给我的印象是善良淳朴。后来从史料上看到乌什起义,才明白他们给惹恼了,也个个血性淋漓。为工钱的事,他们跟乾隆争起来,后来就打起来,乾隆那边死了不少人,乌什人也死了不少。

    乌什起义失败那年,乾隆带香妃下江南游杭州西湖,香妃袖出白刃刺杀乾隆,但功败垂成,并未得手。皇后乌喇那拉得知此事来找乾隆,要乾隆赶紧杀掉香妃,可乾隆舍不得杀,不听皇后的。这时候,乌喇那拉才明白香妃在乾隆心目中有多重要。明白后便大发醋意,气极恼极时,竟剪了头发,要削发为尼。乾隆勃然大怒,当即逐她先回京城,不要她陪游西湖。香妃是跟乾隆一起回去的,不久便悬梁自尽,珠沉玉碎时,不足20周岁。

    乾隆派了124名官兵,将香妃的遗体送回新疆,并下令将她安葬在她丈夫的曾祖父阿帕克和卓的陵园里,如她生前所愿。于是,喀什维吾尔人把阿帕克和卓墓也称为伊帕尔汗墓,即我们所说的香妃墓。清朝随军诗人萧雄,游喀什时写了《香娘娘庙诗》:“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谒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此诗乃香妃传说之滥觞。

    萧雄对香妃墓的具体描述是:“庙形四方,上覆绿磁瓦,中空而顶圆,无像设,惟墓在焉。”主墓室中有一乘驼轿,据说当年香妃的遗体,就是用它驮回来的。也有人说,这乘驼轿驮的是香妃的衣物,这里只是香妃的衣冠冢,真正的香妃墓在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其墓主是乾隆的维吾尔妃子、死于55岁的容妃。还有人说,香妃不是容妃,而是容妃的胞兄、清朝维吾尔命官图尔都的妻子苏黛香。

    苏黛香是北京人,千山万水来喀什为丈夫守节护灵,其生前曾主持修建过阿帕克霍加麻扎。另一个修建过该麻扎的著名人物是阿古柏。阿古柏原本是中亚浩罕汗国一名低级军官,以血腥统治喀什12年之久而臭名昭著。他神秘死亡后,也被埋在这里,但不久其骨骸被送往清朝京城,而原墓中则埋下一块桑木板令人费解。

    喀喇汗王朝

    喀什旧称喀什噶尔,汉朝称疏勒。西汉张骞曾惊讶于此地有“市列”,即维吾尔人所称的巴扎。东汉班超,曾以此地为据点,苦心经营西域三十六国。专家考证认为,今喀什市东北28公里处的汗诺依,是上下两座古城的遗址,下面是古疏勒国都城,上面是喀喇汗王朝早期王都。

    公元840年,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回鹘汗国,遭10万黠戛斯(今柯尔克孜族)骑兵的有效攻击,被迫分三支西迁,一支到甘州(今甘肃张掖),一支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支到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托克马克);到巴拉沙衮的庞特勤,建喀喇汗王朝,维吾尔史料称庞特勤为毗伽阙·卡迪尔汗。喀喇汗王朝实行双汗制,大汗称阿尔斯兰(雄狮)驻巴拉沙衮,副汗称布格拉(公驼)驻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国塔拉兹)。卡迪尔汗死后,长子巴兹尔继位为大汗,次子奥古尔恰克为副汗。公元893年,波斯萨曼王朝攻破怛罗斯城,奥古尔恰克将陪都东迁至喀什噶尔。

    此后不久,巴兹尔大汗在巴拉沙衮去世,奥古尔恰克续娶自己的嫂子、巴兹尔之妻,巴兹尔年幼的儿子、王朝法定继承人索图克,随母亲来喀什噶尔。历史在这里形成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起先只是索图克在阿图什观看波斯商人入清真寺做礼拜。这所清真寺,是萨曼王子纳赛尔因与兄长同室操戈而流亡于喀什噶尔建造的,这可能是南疆地区第一所伊斯兰寺庙。索图克惊讶于伊斯兰人做礼拜时的信仰精神和宗教纪律,不顾叔父奥古尔恰克的阻拦,一有机会就去找纳赛尔学习伊斯兰教义,用心攻读《古兰经》,最终皈依伊兰斯教,取阿拉伯教名阿不都·克里木,成为喀什噶尔地区信仰伊斯兰教之第一人。公元915年,索图克带领自己的穆斯林亲信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不信伊斯兰教的叔父奥古勒恰克,一举夺回大汗之位。据伊斯兰史料记载,这一年索图克才16岁,称布格拉汗。

    索图克·布格拉汗自称桃花石汗,意指中国的汗。他在位40年,生前成功收复古都巴拉沙衮,死后安葬于阿图什。其陵墓被称为苏里唐麻扎,始建于公元955年。其主墓室的西北,是索图克·布格拉汗的宗教导师纳赛尔的墓。南疆穆斯林视苏里唐麻扎为圣地,朝拜者常络绎不绝。苏里唐麻扎的节期,是开斋节第一天,女人往往天不亮就去朝拜,然后匆匆离开。据说,假如女人白天站在索图克墓前,就会变得一丝不挂。我曾于午后看到一位女性对着索图克墓拍照,可能因为她不是维吾尔人,不清楚索图克是谁,所以不会变得一丝不挂。

    索图克·布格拉汗的继承人,是木萨·阿尔斯兰汗。木萨立伊斯兰教为国教,喀什噶尔地区20万人同一日入教,杀2万只羊举族欢庆。与此同时,一场旷日持久的伊斯兰圣战正式揭开序幕。当年木萨的主要敌人,是回鹘于阗(今和田)的佛教政权。

    南疆佛教早在汉朝就达到第一个高峰。喀什至今有多处佛教遗址,如汉朝的三仙洞、唐朝的莫尔佛塔等(莫尔佛塔底下的沙地中,有一道古代坎儿井,蜿蜒一千余米,是喀什坎儿井的惟一见证)。信仰佛教的于阗政权,虽与喀什的喀喇汗王朝同属回鹘部落,但拒绝皈依伊斯兰教。木萨·阿尔斯兰汗对于阗的圣战屡战屡败,其未竟事业,最终交给了长子阿里·阿尔斯兰汗。

    公元998年,阿里·阿尔斯兰汗从喀什城中杀出重围,击败于阗佛教军队,然后双方决战于英吉沙的奥达木。阿里做礼拜时,遭于阗骑兵袭击,结果军队溃败,本人阵亡。于阗佛教长老诺古特热布,命令士兵将阿尔斯兰汗的头颅插在旗杆上进军喀什。诺古特热布驻守喀什艾斯克萨古城(即东汉班超所筑的盘橐城,如今已被辟为公园纪念班超,有古城土墙供游人凭吊)长达5个月之久,直到阿里的长子阿赫马德·托干汗,从波斯布哈拉赶回来。

    新疆穆斯林喜欢将阿里·阿尔斯兰汗跟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作对比。后者是伊斯兰史上的第四任哈里发,娶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为妻,被什叶派奉为第一代伊玛目(伊斯兰教职,意指领袖、率众人礼拜者)。新疆穆斯林认为,这两位阿里都因骁勇善战而享有雄狮称号,都是在做礼拜时惨遭杀害。因此之故,阿里·阿尔斯兰汗阵亡处的奥达木麻扎,被视为新疆穆斯林最重要的麻扎之一。对一般人而言,朝拜奥达木麻扎,尤如朝觐克尔白。

    奥达木系维吾尔语,意指王宫。从前奥达木有无王宫我们不得而知,如今那儿是一片沙漠荒无人烟。埋阿里·阿尔斯兰汗身躯的地方,只插了一些旗子,守麻扎的谢赫,住在两公里外的清真寺里。每年的阿舒拉日,即伊斯兰教历哈拉热目月的第十天,会有数万人来此朝拜,其间有赛鼓、摔跤、斗鸡、演唱木卡姆及男女谈情说爱,其场面隆重而热闹。我在前往英吉沙的途中,和一位不懂一句汉语的维吾尔妇女搭长途班车坐在一起,她请我吃葡萄和馕,听不懂我讲的话。后来我讲到“奥达木麻扎”,她竟兴奋地连连点头,表示听懂了,并准确无误地给我指出该麻扎的所在方向。

    被称为阿里·阿尔斯兰汗麻扎的地方,就在喀什市区,那儿埋的是阿尔斯兰汗的头颅。其实我去的时候,已经走入麻扎,已经看到了它的礼拜堂、清真寺、涝坝及阿尔斯兰汗母亲奴尔·阿拉奴尔汗的墓,可就是没找到维吾尔语所称的拱拜孜,即这座麻扎的主墓室。

    次日早上,我围着阿里·阿尔斯兰汗麻扎走了一圈,这才发现主墓室在清真寺背后。接着我又发现,入主墓室必须从清真寺里面进去,而通往它的那道小门,给锁上了。我恳请守墓的谢赫,一位维吾尔老人,打开那道门让我进去瞧一眼。老人说,钥匙在文物管理所,摊了摊手,表示爱莫能助。

    按理我应该尊重文物官员的权力,但害怕花时间去找他们,更怕他们以种种理由拒绝一个普通游客的过分要求。围墙旁有两间破败的土屋,一间没了屋顶的有一道横梁粗大结实。我踩在土坯上抱住横梁,打算翻到旁边的屋顶上去。可惜我无法像年轻人那样身手矫健,再说身上还带着相机呢,结果试了几下,都爬不上去,只得走出小屋另想办法。

    天无绝人之路,居然给我看到一架木梯横在葡萄架底下。于是我悄悄将梯子架在土墙上,悄悄爬上屋顶。然后把梯子抽上去,搁到围墙里面,喜不自胜地逾墙而入,有幸看到了阿里·阿尔斯兰汗墓。等我再次搭梯子翻过围墙时,那位老谢赫正气得脸色发青。因为我会讲的维吾尔语是“谢谢”而不是“对不起”,只一个劲地对他说:“热合买特,热合买特。”老人更生气了,差点叫人把我捆起来。

    阿尔斯兰汗母亲奴尔·阿拉奴尔汗的墓,是一座著名女性麻扎,惟有女人才能入内朝拜。喀什地区的另一处著名女性麻扎,是布维玛利亚木麻扎,位于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据说布维玛利亚木是阿里·阿尔斯兰汗的妹妹,是以抵抗于阗军队而著名的七姑娘之一,16岁为于阗毒剑刺死。求子及祈望顺产,是妇女朝拜布维玛利亚木麻扎的主要目的。点油灯、抚摩神石、手捧神石从左到右绕麻扎三圈,是朝拜活动的主要程序。

    阿赫马德·托干汗子承父业,和他的副汗玉素甫·卡德尔汗,继续跟于阗军队作战。公元999年,玉素甫·卡德尔汗从波斯地区招募到一支外籍穆斯林志愿军,由布哈拉的纳斯尔丁、穆依丁、再一丁、卡瓦米丁四位著名伊玛目统领。他们不但把于阗佛教长老诺古特热布赶出喀什,而且穷追不舍,攻克于阗古城。可退入山区的于阗军队并未气馁,又于今日和田地区的策勒县波斯坦乡,打败喀什军队,那四位布哈拉伊玛目全部战死。当地有四伊玛木麻扎,永久纪念这批穆斯林圣战者。

    喀什地区的巴楚县境内,有一座麻扎山,山脚下有两个直径达十余米的马蹄状凹坑,故又称马蹄山或马掌山。山边有一处伊斯兰古墓,据说墓主也是外籍穆斯林圣战者。有人说,那两个马蹄印,是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骑神马留下的。也有人说,那是被穆斯林围困的唐王城士兵骑天马留下的。我的出租车司机,指着那两个大马蹄印,讲出另一种说法。他对我说,听老人讲,这是薛丁山西征时,他的战马踩出来的,那匹马的两个前蹄在巴楚,两个后蹄在两千里外的哈密。山底下有三株古胡杨树,树上系了无数红布条随风飘扬。麻扎旁的古树,往往被尊为神树,一并受穆斯林虔诚朝拜。

    上述唐王城离麻扎山不远,维吾尔人称它为托库孜萨来,意指九间房屋。据说毁于兵燹的唐代古城,到最后只剩下惨不忍睹的九间破房子。1928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此地发掘到彩绘陶罐、泥塑佛像、丝织舍利袋、婆罗谜文纸片、汉龟二体钺及一匹唐绢。我去的时候,连半间房子也看不到,只依稀看出被战火毁坏的几段护城土墙。

    阿勒屯麻扎

    公元1134年,西征的契丹首领耶律大石攻克巴拉沙衮,不久又攻克喀什噶尔,建立西辽王朝,并以前者为王都,后者为陪都。1211年,乃蛮王子屈出律夺取西辽政权。1218年,蒙古大军西征时追杀屈出律,喀什噶尔成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不久被转封给杜格拉特蒙古部落。1514年,察合台直系后裔赛义德汗,摧毁杜格拉特政权,以叶尔羌(古称鸭儿看,今莎车)为王都,喀什噶尔为陪都,建立长达164年的叶尔羌汗国。

    赛义德汗的崛起,受益于巴布尔的鼎力相助,而这个巴布尔,就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创立者,史称巴布尔大帝。赛义德汗打败了喀什噶尔的阿巴拜克日,便出征克什米尔,因为高原反应严重,死于喀喇昆仑山,其继位者是他的儿子,史称阿不都·拉失德汗,亦称热西提汗。叶尔羌汗国的早期历史,被记录于喀什人海达尔所撰的《拉失德史》中。海达尔能文能武,早年给赛义德汗打先锋,为建立叶尔羌汗国冲锋陷阵,时年16岁,得胜后得17000头羊;其后又给巴布尔大帝打先锋,为建立印度莫卧儿王朝冲锋陷阵,53岁在战场上中箭身亡。《拉失德史》原文是波斯文,后由喀什学者哈吉·吾守尔·海里帕,将它译为维吾尔文。

    拉失德汗的著名,一是因海达尔将他的书献给这位汗王,二是这位汗王娶了阿曼尼莎为妻。阿曼尼莎的著名,是她的美丽、诗歌、爱情及精通音乐。她生前悉心整理了多达170余首曲牌、70余首乐曲、2700余段唱词的《喀什木卡姆》,使之流传于世。我曾有幸于喀什看到几段木卡姆演唱,对其中一位摇萨巴依(一种维吾尔摇奏类乐器)的老人印象深刻,他沉迷于音乐的脸部表情,不但丰富多变,而且极其自然。

    阿曼尼莎于34岁那年因难产而去世,安葬于莎车阿勒屯麻扎。阿勒屯系突厥语,意指金子,其引申义为尊贵。阿勒屯麻扎是叶尔羌汗国王陵,有数十位王室成员的矩形坟墓露天排列。大约阿曼尼莎更受人尊敬,她的坟墓被安置在建筑华丽的墓室中。

    墓地其实不大,但觉得空旷肃穆。每个坟墓上都有石膏雕花及铭文花砖,可惜我看不懂维吾尔文,分不清哪一座是赛义德汗的,哪一座是拉失德汗的。我知道这里有黑山派著名首领伊斯哈克维里的墓,但找不到它。

    历史给我的是知识而不是感情,我在王陵中独自徘徊,体会不到维吾尔人于麻扎的感性认知。静穆使我对死者肃然起敬,对死亡有片刻的遐想,这在都市中是不可能的,但仅此而已。我发现门楼里搁着一架快散架的抬尸架,它打断了我的空泛思绪,使死亡变得具体而清晰。于是我赶紧离开麻扎,仿佛躲避死神的追捕,快步朝旁边的清真寺走去。

    这座清真寺是阿勒屯麻扎的一部分。正值正午时分,有维吾尔男人陆续走进来做礼拜。我独自站在最后面,这里是另一种肃穆。好多人是扔下手里的活计赶过来的。有人领拜,众人跪拜。多数礼拜者在15分钟内完成这一天中的第二次拜功,个别人长久站立不动,有心事朝胡大默告默祷。生命在宗教中是另一种样子,旁观者即使对宗教一无所知,也感动于信仰者的这份虔诚与专注。

    如此胡思乱想的时候,突然看到有人快步抬着抬架尸,从正门穿过清真寺,从边门出去,随行者有三十余人。我赶紧尾随这支全是男人的送葬队伍,走过几条小巷,朝麻扎走去。我知道维吾尔人的葬礼,不许非穆斯林参加,但我的好奇心,不许我畏葸不前。

    穆斯林是当天死亡当天下葬,晚间断气的最晚到次日中午下葬,且死在哪里葬在哪里。男性死者缠三层白布,女性死者缠五层白布,直接放入墓穴,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墓穴通常深两米、长两米、宽一米,内壁挖侧洞安置尸体。同一家庭的或同一家族的死者,往往埋在同一个墓穴中。下葬前,把墓中的旧骨骸拾到布袋里,给新尸体腾地方。穆斯林的厚养薄葬,于此可见一斑。

    幸运的是,没人喝斥我赶我走。我已经做好被抓起来甚至捆起来的心理准备,结果自始至终,没人拿绳子朝我走来。覆着盖尸布的死者,是搁在一块木板上的,尸体从抬尸架上抽出来,像抽屉从书桌上抽出来一样便捷。

    送葬队伍到达麻扎后,自动分成两组,一组坐在墙根下听阿訇念经,另一组在矩形坟墓端头,把死者放进去。我看到封墓前,有人拿一块普通石头,请阿訇写一行维吾尔字;这块石头,也给放进了墓穴中。接着坟前的那组人,都围着坟头听两个为首的你一言我一语平静对话,我听不懂维吾尔语,但知道他们是在给死者下结论。通常问话的问:“阿不都有没有欠谁的钱?”答话的答:“没欠谁的钱。”对此有异议的,可当即发表意见。问话的又问:“阿不都好不好?”在场的亦可畅所欲言。假如阿不都人品好,没欠谁的钱,主持人便宣布阿不都走得清清白白。

    我始终站在这两组人中间的空地上,默默感受穆斯林的葬礼。最后的仪式是,阿訇站起来,领众人连做三次阿门。这时候,我也跟人家一起做阿门手势,一是为死者祈祷,二是博得人家好感。这个葬礼,大约用了40分钟,送葬的纷纷向死者家属告辞,有人替死者家属给出了力的发钱,我看到最后一位拿到25元纸币。不一会儿,送葬的都走了,麻扎又恢复了原先的静穆。若不是一位阿訇坐在坟头念经,坟头边有一层新土,谁也不会相信,就在两分钟前,这里举行过一个葬礼。

    于喀什地区的走马观花,其实并未刻意要去看麻扎,只因为麻扎是喀什随处可见的人文景观,麻扎现象是维吾尔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历史、宗教、建筑、习俗等诸多方面,所以不会对它视若无睹。

    原先我并不知道乌帕尔巴扎是南疆著名巴扎之一,那儿人头攒动,货摊密集,毛驴车严重堵塞,是去之前无从想象的。而我之所以要去乌帕尔,是要看一眼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麻扎。生于1008年的喀什噶里,是喀喇汗王朝的著名学者,以撰写《突厥大词典》闻名于中亚地区。

    与喀什噶里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学者,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他在喀什撰写13000余行的《福乐智慧》,献给阿布·阿里·布格拉汗,他的麻扎就在喀什市区,体育路人民公园南。

    公园的东面有斯坎德尔麻扎,在一个家属院中。斯坎德尔是清朝驻喀什的一个办事大臣,公元1809年,他于在任期间给自己造麻扎,后因渎职被罢官,回吐鲁番去了,麻扎白造了。当地维吾尔人称它为阿克麻扎,阿克原义为白色,引申义为空白,所以有人把它译为空麻扎。虽然其主墓室宏伟壮观,但里面始终空空如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