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古往今来,诸多着名的军事人物都从纷乱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作战等方面的才能一一展现出来,使战争不只是赤裸裸的血肉之搏和各种武器的竞技赛,更是指挥与才干的激烈交锋。
战略与战术
战略和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争所具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战略是指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策略和方法、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战略手段等。战术是指进行战争的具体方法,主要内容有:战斗的部署、战斗进行的方式、指挥的方法、各部分军队的协同和关系等等。战争进行中,战略指导决定战术,战术则需服从战略安排,同时也会对战略产生一定的影响。
战略的形成
人类社会有了战争就逐渐形成了战略,在中国古代,有关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曾使用兵略,谋略和方略等特定的术语来表述。汉成帝于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任宏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其中兵权谋讲的就是战略。
战略和战役、战术的关系
战略和战役、战术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战略对战役、战术起指导制约作用。同时,战略企图的实现又有赖于战役,战术的胜利。军事战略按作战类型和性质,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
近战
近战是近距离内与敌作战。能充分发挥人的勇敢精神和近战兵器的威力,减少或避免敌人远战火力的杀伤,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是劣势装备军队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一种有效战法。近战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是短兵相接、紧张激烈、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战斗。
进攻与防御
进攻与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最基本的作战方式。进攻,即组织军队主动攻击敌人,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主要手段以歼灭敌人,占领对方阵地为目的。按战争的规模分,有战略进攻、战役进攻和战术进攻。防御则是指军队抵抗敌人的进攻,以达到消耗敌军力量、保存自己以伺机转入进攻的手段。进攻与防御在战争中经常是交替使用,相互支持的。有时候是总体进攻而局部防御,有时候是总体防御而局部进攻,以达到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夺取最后胜利为最高原则。
伏击
伏击战术是非常常见和实用的种战术这种战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展现了用兵的突然性,伏击就是对正在行动之敌施行的袭击法。事先将部队隐蔽地埋伏在敌人必须经过的道路,突然发起攻击,迅速歼敌于运动之中。伏击战就性质而言,属于遭遇战,有预期的,不预期的两种,预期的采用埋伏的形式,不预期的采用急袭的形式。
战术的具体内容
在具体的战役中,因地制宜,因条件而定,采用近战、突袭、伏击、打援、地道、穿插、封锁、破袭、渗透劫粮草等具体方法,就属于战术问题。
穿插
穿插是指进攻作战中利用敌军部署的间隙或从薄弱部位迅速插入并进入其纵深的作战行动,从而袭击敌方重要目标,分割和打乱其兵力部署,为分割歼敌创造条件。穿插战术的主要优势是突然性和隐蔽性,用很短的时间,用中等规模的部队绕到敌人的后面,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并且形成在局部作战人数上的优势,达到全歼敌人的目的。
方阵
方阵是古代军队作战时采用的一种队形,是把参战部队(车、步、骑兵等)按照作战要求排列的阵式。一般按古代军队的编制,以伍或队为基础,组成包括中军、左拒(矩)、右拒(矩)在内,形成方形或长方形。根据作战规模的不同,能大能小,大方阵可达万人以上按照不同的作战情况,可变为纵队、横队、梯队或做曲、直、圆的阵形变化如着名的马其顿万阵。
群狼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角逐残酷的欧洲战场上,德国海军将领邓尼茨利用仿生学原理,模仿狼群狩猎战术,发明了适合潜艇海战的“群狼战术”。
运用此战术德军不断袭击同盟国运输船队,导致同盟国人员溺海身亡无数,给盟军的战争补给带来巨大困难。
猛虎难斗群狼
经过多年对潜艇战术的深入研究,又结合丰富老到的应战经验,德国海战专家邓尼茨创制的潜艇“狼群战术”在实战中屡试不爽。1939年9月,英国对德国在海上实行封锁。当英政府宣战的话音未落邓尼茨驾驶的U—30号潜艇即把英国客轮“雅典娜”号亳不留情地送入海底。随即德国潜艇倾巢出动,像穷凶极恶的狼群向英国期间全面轮番攻击击沉战列舰“皇家橡树”号。1940年夏,德潜艇数量激增狼群战术立显奇效;从6月到11月共击沉舰船272艘,计139.5万吨。1942年,“狼群”达到了击沉商船的最高峰全年共击沉商船1160艘,总吨位达630万吨,而自己的损失率却不到7%。丘吉尔称:“我唯一担忧的就是潜艇的威胁——对我来说,这方面的战斗要比英伦本岛的空中决战更加令人担心。”,何谓群狼战术。
“群狼战术”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潜艇部队,当时的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强调把潜艇派到对方运输频繁而防御薄弱的海区活动,并且以集群作战,实施近距离夜间水面攻击。这很像自然界的狼总是群体捕猎,并会选择最佳的地点和时机出击的方式,因此这种战术被称为“群狼战术”。它的精髓就是发起群攻,攻其不备,击其八方,耗其体能,溃其意志,最终赢得胜利。
上演最后的疯狂
蒙受巨大损失的盟军不能坐以待毙,英美海军大规模实施反潜作战。建立强大的护航舰队,严密的空中、海上监视网,新型雷达和深水炸弹投入实战,在大西洋海域布下了围捕“狼群”的天罗地网。德国潜艇的受损数量不断攀升,最终不得不于1943年5月下旬退出大西洋战区。1945年5月8日,邓尼茨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然而,他一手训练出的潜艇部队却拒不投降,20多艘潜艇全部凿艇自沉,这就是嗜血成性的“狼群”上演的最后一次疯狂。
闪击战术
闪击战,是利用突然性,速度和物质、火力上的优势,对敌军造成心理震慑致使其瓦解的战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运用此战术,先后征服了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以及法国等众多国家,在北非与英国交战中也大获全胜。闪击战以最小的损失,毁灭性地迅速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时至今日依然风采依旧。在信息战中融入闪击观念,演变出的“信息化闪击战”,将在未来战争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源于东方的智慧
《孙子兵法》中就蕴含着闪击思想:“进而不可御者速也。”要求快速突袭,破坏有效防御。如:楚汉争霸时项羽闪击彭城,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西方速战速决的战术运用也不乏其例:尊为“西方闪击战之父”的古希腊军事家埃帕米农达斯对外征战的相关战役,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太的突击战法法兰西拿破仑的“集团式”闪击战法都是现代闪击战的雏形。20世纪初,军事理论家冯·施利芬提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闪击战理论;1937年,古德里安在《装甲兵及其与其他兵种的协同》、《注意!坦克!》等着作中,用理论揭示了闪击战的含义。
巅峰之战1940年5月10日,德军从北海至卢森堡一线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发起闪电猛攻。将142个师编成三个集团军齐头并进,德军以3000多架飞机横扫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72个机场。15日,荷兰投降。比利时境内的德军实现陆空配合,11日攻占埃本埃马尔要塞17日攻陷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当德国A集团军经阿登山区向法国突进时,卢森堡就不战而降了。开战第四天,德军在色当地区强渡马斯河,重创盟军,继而向索姆河口方向扩大战果。A、B两个集团军协同把盟军40个师围困在敦刻尔克地区,28日比利时插上白旗。德国如此迅速地在18天之内掠下三国,把闪击战术演绎得出神入化。
青出于蓝
以行动的突然性、打击的致命性和作战的快速性为主要特点的闪击战术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地空闪击、海空闪击、立体闪击和精确闪击四阶段。德国闪击法国就是地空战的典型代表;海空闪击则以震惊世界的珍珠港战役作为典范之役;立体闪击是发挥海陆空联合作战效能进行全纵深、全方位的立体突袭。能充分体现此战术的战例首推美军突袭格林纳达。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各兵种信息互联基础上,形成高效,同步、快速的联合攻击,集中地体现了精确闪击战的特点。
游击战术
游击战是一种在统一军事战略指导下,以小规模军事行动打击敌军的作战方式。一般组织规模为小型队伍,少至几人,多至几百人,经常性地在转移中攻击,采取破坏活动,等待形势发生变化,逐渐转化为正规武装力量,或者直接摧毁对手夺取政权。纵观军事史、它是以弱者对抗强者、颠覆政治秩序切实可行的一种作战方式。
机动之精髓
之所以要进行游击战,就是因为对阵双方强弱力量相差悬殊。弱军不可能与强军正面抗衡,必须主动避开对方正面部队,采取打击侧后方的办法,朝鲜战场上美军曾感叹到“我们进攻时看不到一个中国士兵,当我们撤退时满山遍野都是中国军队”,这就是游击战术的最好体现。可以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对手的情况而选择战术如:麻雀战以聚散灵活显胜,蘑菇战在延安保卫战中大显神威,挑帘战令日军闻之胆寒。作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消磨敌人的战斗意志具有头等重要意义,而敌后游击队则有助于摧毁这种战斗意志。
取胜的法宝
早在《孙子兵法》中就制定了游击战战术,强调兵不厌诈和出奇制胜,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就是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一战以来许多革命斗争都采用了游击战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开展游击战,保存军事力量的同时,也抗击了60%以上的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在中共中央统一指导下,利用丰富的山川平原,河流等各种地理条件,开展了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围困战、破袭战等,呈现出战争史上的一个个奇观。游击战通常都有才智超常的领导人物,卓越的游击战领袖除我国的毛泽东外,还有阿拉伯的T·E·劳伦斯、南斯拉夫的铁托、越南的胡志明和古巴的F·卡斯特罗,他们一般都有贫民背景,能吸引、组织、鼓励追随者,同时向他们灌输军事纪律。
民心所向
民众的支持是游击战的核心问题。游击队的给养、物资、兵源皆来源于群众,必须使军民思想高度统一,招收当地兵员进入游击队伍,建立基层政权组织,宣传信念信仰,建立群众对游击队的坚定信任,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局势就充分体现出伊斯兰教信仰的巨大影响。还要最大程度地争取群众,把敌人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像一位老太太突然向敌军扔去一颗手雷,一个年轻后生猛烈地向未设防的敌军扫射,或一位村姑把一包老鼠药放入敌军的锅中。这些发动群众出奇不意的战斗策略,都是游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斩首行动
斩首行动是战争史上一种新兴的攻击战术,指用巡航导弹、制导导弹采取空中力量与地面行动相配台的军事打击,竭力消灭对方的首脑、首脑机关,彻底摧毁其抵抗意志,使对手缴械。美国传媒学教授汤普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斩首行动其实就是密谋刺杀。“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的谚语形象地概括了这种战术思想。
擒魔之法
英国军事家富勒是提出“斩首”概念的第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攻击敌方指挥系统为首要目标的“瘫痪攻击”,就是“斩首行动”的前身。利用现代战争中信息飞速传递的这把双刃剑,攻击对方的战争指挥当局、联合参谋部、战区总部及各级部队司令部;破坏对方的一切信息传媒,包括电话、无线电频谱电缆和其他传输手段;还要防止对方使用第三方的通信卫星系统。战术讲求快速精确、内应。能够实施的硬件条件是精确打击,运用巡航、制导导弹以确保万无失;内应是斩首行动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求谍报人员利用一切侦察手段提供信息情报,如发现高官的高级车队和重要的统帅指挥机构;斩首行动实现打击的要诀是快速,必须打击对方最重要最脆弱的重心——统帅指挥机构、支撑战争进行的经济支柱产业。
是妙计,是灾难?
美国反恐专家布莱思·詹金斯曾忧心忡忡地提出:“斩首行动有时有效,有时不但不能打击敌人,反而适得其反……”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地对恐怖分子实施斩首行动,恐怖势力也加紧了变本加厉展开报复行动的步伐。自2003年以来,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极端分子更频繁地以“人体炸弹”战术应对,恶性爆炸袭击事件屡屡发生。
优势与风险并存
源于“先发制人”战争理论的斩首行动,首先在科索沃战争中初露端倪它的主要方式一开始即表现为高技术、高智谋。继而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将伊拉克比作中世纪西方邪恶的象征——蛇。美军指挥官鲍威尔曾说过“伊拉克就像一条蛇,我们将力斩其首。”在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中,斩首行动最终以实战的姿态破土而出。美军企图用巡航,制导导弹和第三机械化步兵师配合,一举消灭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以及“基地”组织的其他要员。斩首行动的有效性目前还不能得到肯定,就连其合法性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
孙武
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惠民县)人,祖父田书为齐大夫,攻伐莒国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地于乐安。
公元前532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着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篇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着战功。孙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也是世界着名的军事理论家。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孙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秦末反秦义军重要领袖、名将、楚军统帅。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少学兵法,素有勇力。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观始皇巡游威仪认为“彼可取而代也”。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助叔父项粱杀秦会稽郡守起兵口向应陈胜。项梁死,归楚怀王节制。
三年冬,率楚军主力5万人渡河(黄河)救赵,大败秦军,解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之围。继迫秦将章邯举军投降。拥众数十万,名震诸侯。汉王元年(前206年)春,挟灭秦之功,封18个诸侯,使分踞各地。自号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占有粱、楚九鄯。二年(前205年)冬,使人杀怀王。诸侯叛离,齐国田荣率先举兵,项羽乃亲自率兵击齐将田荣等烧杀掳掠,激起齐民反抗。楚汉战争之初,不察刘邦意图,未予严密防范,以致刘邦顺利东进。四月,由齐地领精兵3万人奔袭,大败已占领彭城的刘邦及诸侯联军几乎生擒刘邦。其后,与汉军长期鏖兵,一克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两夺成皋(今荥阳西北),迫刘邦仓皇逃遁。终因不善筹谋,不纳良策,逐渐失去优势和主动。四年(前203年)八月,议和东归复大败刘邦追兵于固陵(今淮阳西北)。
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退至乌江(今和县境),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渡江躲避,下马步战,杀汉兵上百人,负伤10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项羽作战勇悍,长于突击,自言“身经九十余战所当者破,未尝败”。时人称其用兵疾如雷电。
韩信
韩信是中国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前2003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着,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候。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着有兵书3篇,已失传。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术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与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大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奉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十年后,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被委以重任,督办江南军务,掌握了兵权和地方大权。
同治三年(1864年),攻破天京,完成对太平天国的镇压。后镇压捻军。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渚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
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字汉卿,辽宁海域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
1928年底“东北易帜”帮助国民政府蒋介石完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东北军对关东军的进攻未进行抵抗,使日军很快侵占东三省。张学良因而落下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并受过辞职,到欧洲出游。1934年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面对既不能抗日复土,而围剿红军又屡遭失败的严峻现实,逐渐对蒋“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怀疑。1936年4月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达成了与红军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10月,毛泽东,周恩来致书张学良,请其向蒋介石转达互派代表谈判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学良多次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并请缨抗战,均被拒绝。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遭到训斥。蒋介石令张学良、扬虎城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于是,1936年12月12目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逼蒋联共抗日,造成中外闻名的“西安事变”。事变后,张学良亲送蒋回南京,即遭蒋介石长期软禁,先后囚于浙、赣、湘、黔等地。在1946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共曾提出释放张学良,没有成功。后国民政府撤往台湾蒋介石将张学良转至台湾继续软禁。
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张学良逐渐获得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
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是马其顿国王,古代杰出的军事统帅。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平定了国内的骚乱。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开始了长达10年的远征战争,最终将马其顿王国拓展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
远征亚洲和非洲
公元的334年春,亚历山大大帝亲率远征军3万多人,舰船150多艘远征波斯,在格拉尼库斯河畔击败波斯军的阻击,并迅速占领大片波斯领土。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又率军在伊苏斯战役中彻底击败波斯军队,随后入侵北非。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军队攻占埃及,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军队灭亡波斯帝国。公元前329年至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率军在中亚多次镇压起义军,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军打败波鲁斯王国后,停止东侵步伐,撤军回波斯。
控制国内政局
亚历山大16岁时便随父腓力二世出征希腊。在喀罗尼亚之战中,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左翼军配合其父指挥的右翼军作战,击败希腊联军。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王位。随后,他迅速控制国内政局平定宫中内乱,之后镇压希腊诸城邦的叛乱,迫使其承认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并推举他为希腊联军最高统帅。
汉尼拔
汉尼拔(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83/182年),迦太基着名军事统帅。汉尼拔自幼随父研习兵法,后率军在布匿战争中大败罗马军队,建立显赫的战功。其卓越的作战指挥艺术历来为西方军事家所推崇,汉尼拔因此被誉为西方“战略之父”。
“魔鬼”统帅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罗马军队进攻迦太基。汉尼拔避开罗马的海上优势,率迦太基军从陆路发动攻势。同年4月,汉尼拔率军6万人战象数十头,从新迦太基城出发,翻越阿尔卑斯山,于10月突入意大利北部平原,迫使罗马军队在本土仓促迎战。汉尼拔率军以迅猛的攻势接连打败罗马军队。罗马人称汉尼拔为骑着大象指挥作战的“魔鬼”统帅坎尼之战与扎马之战。
坎尼之战是汉尼拔指挥作战的经典战例,公元前216年8月,汉尼拨指挥迦太基军在坎尼之战中以5万余兵力几乎全歼罗马军近975人,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围歼敌人的辉煌战例。然而扎马之战却是汉尼拔军旅生涯中的一次重大失败。公元前202年,汉尼拔在扎马之战中被罗马统帅大西庇阿击败,被迫求和。公元前195年,汉尼拔流亡叙利亚,后遭罗马人追捕而服毒自杀。
恺撒
恺撒(公元前100年~公元前44年),古罗着名军事统帅。公元前60年,恺撒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前三头同盟”,成为罗马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后恺撒经过多次征战,打败庞培等敌手,扩大了罗马行省的疆土,成为罗马独裁者。恺撒死后,其名字往任被许多帝王用作自己的头衔、以示对恺撒的崇敬。
当选执政官
公元前61年,恺撒任西班牙行省总督,征服了一些部落。次年,恺撒回罗马,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为执政官公元前58年,恺撇率军入侵高卢,采取分化瓦解和武力征服的策略先后征服了300多个部落,将高卢并入罗马行省。
与庞培对立
公元前53年,克拉苏战败身亡,“前三头同盟”解体。庞培妒忌恺撒的成功于公元前50年联合元老院,令恺撒在任期满时交出罗马行省统辖权和军权,宣布恺撒为“公敌”。恺撒断然拒绝,并于公元前49年1月率军进军罗马,迫使庞培及众多元老逃往希腊。公元前48年,恺撒在法萨罗之战中击败庞培军。公元前46年,恺撒率军攻入北非,肃清庞培余部。
“祖国之父”
恺撒战功无人能及,集独裁官执政宫和大将军等职于一身,被称为“祖国之父”。他在当政期间,颁布禁止行省官员敲诈勒索的法令,扩大了罗马公民权的范围,深得罗马人民的拥戴:作为军事统帅,恺撒采取政治和军事手段分化瓦解敌对势力,建立预备队,以增补罗马军队的兵力。
但是,恺撒的独裁统治激起了罗马贵族共和派的强烈反对。公元前44年恺撒在元老院议事厅被刺杀。
屋大维
屋大维(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古罗马帝国的创立者,元首制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奥古斯都”。屋大维年幼时深受恺撒的宠爱和精心栽培。公元前44年,恺撒将其收为养子并指定为继承人。恺撒遇刺身亡后,屋大维以合法的身份跻身罗马政治舞台,经过多次征战,消灭政敌,建立了古罗马帝国。
“公敌宣言”
公元前44年,恺撇遇刺身亡,远在阿波罗尼亚的屋大维借助恺撒的声望以恺撒养子和合法继承人的身份,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率领恺撒旧部在意大利登陆。公元前43年,屋大维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控制罗马政局,发表“公敌宣言”,处死了大批元老和骑士。公元前42年,屋大维和安东尼率军挺进马其顿,歼灭了主谋刺杀恺撒的共和派成员及其军队。
与安东尼的对立
公元前36年,屋大维率军打败庞培之子,剥夺雷必达的军权,控制了罗马西部地区,与控制罗马东部的安东尼形成对峙。公元前32年,屋大维与安东尼决裂,公布安东尼将罗马东部行省部分地区赠与埃及的遗嘱,鼓动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将安东尼列为“祖国公敌”,向埃及宣战。公元前31年,屋大维率军在亚克兴海战中打败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并于次年进占埃及。
元首制的创立
罗马内战结束后,屋大维成为罗马唯一的统治者。公元前28年,屋大维改组元老院,任“元首”,开创了元首政制,使自己成为罗马“一切事物的主宰”。
华盛顿
华盛顿(1732年~1799年),美国独立战争的着名统帅,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领导北美殖民地人民进行独立战争,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被尊为“美国之父”。在作战指挥上,华盛顿善于灵活用兵、出奇制胜、显示出卓越的组织指挥能力。
投身北美独立运动
1752年至1755年,华盛顿一直在英国殖民军中服役。1758年,华盛顿当选为弗吉尼亚议会议员,后辞去军职。自1759年起,他专任议员一职,参与北美独立运动。1774年,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的一个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大陆会议呼吁北美殖民地联合起来以武力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当选美国总统
1783年9月,《巴黎和约》签订,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同年12月,华盛顿辞去大陆军总司令之职,回到庄园。
1787年华盛顿被推选为费城制宪会议主席主持制定美国新宪法。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随即组织联邦政府,致力于美国的发展。1793年,华盛顿再度当选总统,于1797年卸任后退隐庄园。华盛顿因为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被美国人民尊为“美国之父”。
领导北美独立战争
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华盛顿被推举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自1775年6月起华盛顿统率大陆军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条件下顽强奋战,通过在普林斯顿和萨拉托加等地的多次作战行动,最终迫使英军投降,取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
拿破仑
拿破仑出生在法国科两嘉岛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毕业于法国的布里埃纳军校。
拿破仑青年时期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法国革命。1793年,拿破仑出色指挥了土伦战役,被晋升为少将。1795年,拿破仑出任法军统帅,果断镇压了保王党军队的叛乱。1799年,拿破仑回到法国发动了雾月政变,成立了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随后,拿破仑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拿破仑对内镇压保王党复辟势力;对外多次粉碎反法联盟,严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1814年,反法联军攻陷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1815年3月重回巴黎,恢复统治。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开始。东山再起的拿破仑被反法联军彻底击败,拿破仑也被流放于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6年后,拿破仑在岛上郁郁而终。拿破仑亲自指挥过的战役约计60次,着名的有奥斯特里茨战役、耶拿战役、博罗季诺战役、莱比锡战役和滑铁卢战役等,在战争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
威灵顿
威灵顿(1769年~1852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贵族家庭,是英国统帅,公爵,毕业于法国昂热军事学校。1787年入英军服役。
1794~1795年参加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战争。1796~1805年在印度率英军进行了征服印度王公部队的战争。
1808~1813年在比利牛斯半岛指挥英、西、葡联军同拿破仑军队作战,灵活地运用防御战术,多次主动撤退和适时进攻抗击并打败了数量占优势的法军。
1814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后,任英国驻巴黎大使。1915年在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法国发动百日政变后,威灵顿作为盟军总司令,与普鲁士布吕歇尔元帅联合作战,在滑铁卢决战中短促和猛烈地击败法军,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命运。
威灵顿对于建设具有较高战斗力的英国陆军作过一定贡献,发扬了英军擅长防卫作战的传统,培养了部队的勇敢坚定精神,但在政治上反对改革,在军事上也坚持旧的观点和制度,要求按门第选拔军官,并主张棍棒纪律。
麦克阿瑟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生于阿肯色州小石城一军人世家。1899年考入美国陆军军官学校。190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在工程兵部队任职,赴菲律宾执勤。
1917年任陆军第42师参谋长,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任西点军校校长,推行一系列改革。1942年出任西南太平洋盟军总司令。他强调太平洋战场的重要性,对“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持异议。同年7月一次年1月指挥西南太平洋盟军区的巴布亚战役的胜利随后挥师西进,运用“蛙跳”战术多次实施两栖登陆,至1944年7月夺取新几内亚。1945年7月占领整个菲律宾群岛。
8月被任命为盟军最高统帅,执行对日占领任务。9月2日代表盟军接受日本投降。在占领日本期间,全面推行民主改革,对日本战后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命令美国第8集团军进入朝鲜协同韩国军队固守釜山地区。9月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随后越过三八线侵占平壤,并向鸭绿江推进。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力反击下,被迫退守三八线以南地区。因竭力主张扩大侵略战争规模,公开指责杜鲁门总统的全球战略,于1951年4月被解职。1964年4月3日,麦克阿瑟在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病逝。
巴顿
巴顿(1885年~1945年),美国陆军上将。巴顿是美国陆军装甲旅的组建人,也是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的组建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顿先后担任第2集团军军长、第7集团军司令和第3集团军司令,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法莱斯战役和阿登战役等作战行动中屡建奇功,因其作战勇猛顽强,而有“血胆将军”之称。
致力于美军装甲部队建设
1917年11月,巴顿奉命组建美军第1装甲旅,并于1918年9月指挥该旅参加圣米耶勒战役和马斯—阿贡纳战役1919年,巴顿返回美国骑兵队任职,同时从事坦克研究工作。1940年,鉴于德国坦克部队的强大火力,美国开始重视装甲兵建设。巴顿因此被起用为装甲旅旅长,后升任新成立的第2装甲师师长。
1942年,巴顿升任第1装甲军军长。
辉煌的战绩
1942年8月,巴顿率装甲部队渡过大西洋,参加北非登陆战役,后于11月占领摩洛哥。1943年,巴顿与英国将军蒙哥马利协同作战,在阿莱曼战役中大获全胜肃清了北非的德军。此后,巴顿又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指挥了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巴顿任第3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诺曼底登陆战役,又以闪击战横扫欧洲、直抵奥地利、创下辉煌战绩。
尼米兹
尼米兹(1885年~1966年),美国海军五星上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尼米兹奉命出任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先后在珊瑚岛海战、中途岛海战、马里亚纳海战和莱特湾海战等作战行动中重创日本太平洋舰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海军生涯的开端
1901年,尼米兹被西点军校拒之门外,随后又幸运地进入安纳波里斯海军学校。1905年,尼米兹毕业后入海军部队服役,任潜艇艇长等要职。尼米兹又进入新港海军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继续在海军部队任职,而且军职不断升迁。1938年,尼米兹晋升为少将,任战列舰大队大队长,兼任第7特混舰队司令航海局局长。
重创日本海军
1942年5月,尼米兹指挥太平洋舰队在珊瑚岛海战中首次挫败日本海军,又于同年6月在中途岛海战中重创日本联合舰队。随后,尼米兹指挥美军通过瓜岛争夺战掌握了东南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自1943年5月起,尼米兹指挥美军转战太平洋各区,重创日海军,使日军联合舰队陷于瘫痪。
临危受命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尼米兹临危受命,前往珍珠港出任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到任后,尼米兹乘日军南进之机,利用残存的航空母舰编队袭击了日军东翼岛屿及东京,用胜利鼓舞了太平洋舰队官兵的士气,使美国人民从悲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并坚定了美军必胜的信念。
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1890年—1969年),美国陆军五星上将,美国第34届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森豪成尔先后出任美军欧洲战区司令,北非和地中海盟军总司令和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指挥反法西斯盟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1915年艾森豪威尔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先后入指挥与参谋学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深造。1933年,艾森豪威尔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的副官,后跟随麦克阿瑟前往菲律宾,协助麦克阿瑟组建菲律宾军队。1939年,艾森豪威尔回国,因表现出色而逐渐从营长升至集团军参谋长,并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赏识。1941年9月,艾森豪威尔晋升为准将。
支持“先欧后亚”战略
1942年,艾森豪威尔任美国陆军作战处处长,并支持“先欧后亚”战略主张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6月,出任欧洲战区美军司令;11月起先后担任北非和地中海战区盟军总司令,指挥盟军进行了北非,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登陆战役,并很快结束战事,迫使意大利投降随即对德宣战。
指挥并实诺曼底登陆战役
1943年12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1944年6月,艾森豪威尔组织实施了规模空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指挥盟军将德军逐出法国,并直捣德国腹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12月,艾森豪威尔因功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朱可夫
朱可夫元帅出生于1896年12月2日,是前苏联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活动家、卓越的战略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贡献,使他名垂青史,成为前苏联人民心中的英雄。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悍然向苏,联发动进攻。在苏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朱可夫曾建议在叶利尼亚组织反击,以防德军以此为桥头堡进攻莫斯科。基辅失陷后,朱可夫以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的身份赴叶利尼亚前线指挥反击,成功地实施了卫国战争期间苏军的第一次进攻战役,重创德军的突击军团。这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前苏联人民。1941年9月,正当列宁格勒地区战事处于危急关头,朱可夫临危受命就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在波罗的海舰队的配合下和列宁格勒人民的支持下,该方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使敌人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始终没有得逞。1944年3月,朱可夫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他率领部队以风卷残云之势扫荡德军,向前挺进。他们的速度之快使苏联新闻局无法及时准确地报道,有一发只好笼统地报道:今天解放了240个地方。为庆祝他们的胜利莫斯科每天傍晚都要鸣放12响到20响礼炮。
同年9月,朱可夫调任进攻柏林的主力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在他的指挥下,红军向德军大本营进攻最终攻克柏林。1945年5月8日,朱可夫代表苏联最高统帅部在柏林接受了法西斯德国武装部队的投降,向全世界宣告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结束。
戴高乐
戴高乐(1890~1970)是世界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
1912在戴高乐毕业于法国着名的圣西耳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他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中,他曾三次负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5月他任第4装甲师准将6月任内阁陆军部副部长。当法国的贝当组阁准备和德国媾和时,他毅然机智地脱身离开法国前往英国,组织了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独立的“自由法国”运动。并于6月18日通过广播发表了着名的《六八宣言》,号召法国人民拿起武器,继续战斗。当时的法国贝当傀儡政府曾组织军事法庭缺席判处他死刑。在他的领导下,抵抗力量不断壮大并赢得人民的支持。1941年至1943年间,他率领法国军队渡海进入北非与希特勒军队作战,最后配合盟军部队在欧洲登陆,歼灭了德军,解放了法国。
1944年9月,他的政府迁回巴黎,受到千千万万市民的热烈欢迎。1947年他组织并领导了戴派政党“法兰西人民联盟”。1958年6月,他再发出任总理制订了新宪法,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同年12月,他当选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1965年连选连任,1969年4月辞职。戴高乐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极力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使法国成为当时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独立和主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斯大林
斯大林(1879年~1953年),苏联共产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苏联大元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全而担负起领导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任,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投身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
1894年斯大林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1年3月起,斯大林开始职业革命家的生涯,积极投身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先后被捕7次,流放6次。斯大林曾参加俄国1905年革命,后被增补为俄共中央委员会委员。1917年5月,斯大林当选为俄共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并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全面担负国家重任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全面担负起党和国家的重任,领导苏联党和人民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担任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组织和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同时,斯大林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在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巩固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扞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斯大林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等职。在苏俄内战和反外国武装力量干涉时期,斯大林先后担任全俄中执委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和多个战线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苏军转战南北,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1922年4月,斯大林当选为苏俄党中央总书记。
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1887年~1976年),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蒙哥马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着名指挥官之一,曾指挥英国第8集团军在阿莱曼地区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团,从此声名大振。
执教生涯
1908年,蒙哥马利从英国桑赫斯特皇,学院深造家军官学校毕业后,1920年入坎伯利参谋,毕业后参加过爱尔兰战争。1926年1月,蒙哥马利被调回参谋学院出任教官,1930年担任步兵教材的重编工作。1934年,蒙哥马利开始在奎达参谋学院出任首席教官,直至1937年被调任英军第9步兵旅旅长。
与“沙漠之狐”对阵
1942年7月,北非沙漠中的英国第8集团军被“沙漠之狐"隆美尔所率的德国非洲军团击败,被迫退守埃及境内的阿莱曼地区。临危之际,丘吉尔任命蒙哥马利为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经过细心的准备后,指挥英军于同年10月至11月向德军发动了阿莱曼战役。第8集团军在蒙哥马利的出色指挥下一举击溃隆美尔所率的非洲军团,扭转了北非战局。随后,蒙哥马利指挥英军乘胜追击,协同美军在突尼斯战役中歼灭德,意北非兵力。
指挥盟军作战
1944年1月,蒙哥马利调任盟军第21集团军群司令,兼任盟军地面部队司令参与制定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作战计划。
1944年6月,蒙哥马利参与指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取得辉煌胜利。随后,蒙哥马利又率英,加军队转战法、比、荷德。同年9月,蒙哥马利因功晋升为陆军元帅。1945年5月,蒙哥马利率军进入丹麦,在那里接受了驻德国西北部的全部德军的投降。
铁托
铁托(1892年~1980年),南斯拉夫总统,南联盟主常,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军事科学博士,曾三次荣获南斯拉夫“人民英雄”称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铁托组织和领导南斯拉夫人民与占领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
坎坷的早期革命经历
1910年,铁托投身工人运动,后于1913年应征加入奥匈帝国军队。第一次世界人战初期,铁托因从事反战宣传而被捕后被军方派往前线作战。1915年,铁托负伤后被俄军俘虏,后参加“国际赤卫队”。1920年,铁托回国,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1927年和1928年,铁托两次被捕。1934年获释后,铁托被选为南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南共的反法西斯战争
1940年10月,铁托当选为南共总书记。1941年,德军入侵南斯拉夫。铁托任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最高统帅,指挥了反击侵略军的艰巨战争。1943年11月,铁托当选为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主席,被授予元帅军衔。1944年10月,铁托率军解放了首都贝尔格莱德,1945年,铁托任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在盟军配合下,率军解放全部国土。
南共政权的巩固
1952年11月,铁托当选为南共联盟总书记。1953起,铁托任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1958年后,铁托参与制定不结盟外交政策。1974年,铁托当选为南共联盟终身总统邦主席团主席。铁托在任期,全民防御和社会自保体系,为保卫国家间,领导南共联盟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独立和主权完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建设并致力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隆美尔
埃尔文,隆美尔,绰号“沙漠之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统帅德国非洲军团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屡挫英军,一度进抵阿拉曼,逼近埃及首府开罗,在盟军大举反攻时,他又成功组织千里大撤退。惊人的战绩和媒体的疯狂宣传,把他塑造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无可辩驳地成为一名渲染战争残酷性的纳粹将领。
磨砺岁月
隆美尔1891年11月15出生于德国符腾堡邦首府海登海姆市,1910年带有书生气的隆美尔参军入伍,在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受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一名步兵排长,随部转战于西线、罗马尼亚、阿尔卑斯山地。隆美尔善于设置疑兵,或以假乱真。或以退为进。或声东击西。在喀尔巴阡山地的战斗中。率领德军沿着不为人知的小路连续行军50小时。俘获对方5000多人,火炮30门。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一级铁十字勋章和功勋奖章,由此他对战争的狂热和超凡的将帅素质已经显露无疑。着作《攻击中的步兵》贯穿着“进攻,进攻,进攻”这一德国精神,与希特勒军事理想不谋而合,1938年隆美尔升任元首大本营司令官,并获少将军衔。
强弩之末
到1942年下半年,北非战局开始向不利于德国的方面转化。10月23日,英国名将蒙哥马利率第八集团军向德军发起猛攻,隆美尔无力扭转战局,经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后退守突尼斯。1943年底,隆美尔受命任驻法国的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沿海要塞“大西洋壁垒”防御工事的构筑。他强调“必须在海岸击败敌人”,主张把装甲部队部署于海岸附近,尽全力阻敌建立桥头堡,但遭到多数高级军官的反对。1944年,指挥B军团奋力抗击盟军的诺曼底登陆,由于缺乏战略上的默契配合而失败。1944年7月20日,一起暗杀希特勒的密谋败露,隆美尔因与之有关在10月14日被迫服毒自尽。
扬威北非
1941年1月,希特勒任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中将军长,隆美尔到达北非后不到两个月就扭转了北非战局,在沙漠上扬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英国很快向非洲增派了援兵,发起反攻。隆美尔有组织地将部队撤退,在得到补充后,隆美尔再度发起了进攻,攻占了北非重镇昔兰尼加。1942年6月22日,隆美尔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