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胡雪岩-甘当儒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重义而不轻利,暗合商道

    胡雪岩从一个市井布衣而风云际会,成为清代绝无仅有的穿黄马褂、紫禁城骑马的红顶商人,虽不乏投机钻营之举,我们却不应以“无商不奸”的观念来衡量他。相反,胡雪岩是一个为人忠厚、人情通达、眼光敏锐、手腕圆活的奇商,富有人情味和豪侠之气,在为人之道、经商之道方面,胡雪岩在重利的同时不忘义气,抓住了经商的本质,符合经商之大道。

    胡雪岩曾表白:说到我的志向与众不同,我喜欢钱多,越多越好。不过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我有了钱要用出去!世界上顶顶痛快一件事,就是看到人家穷途末路,几乎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刚好遇到我身上有钱!!豪爽地洒下千金。在他刚涉世之初,即甘冒被解雇的风险,慷慨资助素昧平生、穷困失意的王有龄北上捐官,使王从此青云得志,此举并非出于功利的目的,为自己日后寻求靠山,而是自身察赋的天然流露。王有龄凯旋归来,要报答和擢拔胡雪岩时,他本可因为得志,对旧主人反唇相讥,以报当初被误解和辞退的怨忿,但他却宁愿委屈自己,小心维护别人。胡雪岩自谦是以商场经验运用于官场。出身寒微、缺乏商场实践的他,应是先以江湖经验比附于商场。他对于官场、商场和人生的悟道,更多源于对江湖义气的崇尚和理解,对人情物礼的揣摸和把握。

    义气是胡雪岩性格的主导成分,也是其人格魅力的核心所在。他因其慷慨为义的气质和禀赋,受到漕帮、沙船帮头领们的信任、尊崇并引为至交。如果说胡雪岩在政客文人中还常常附庸风雅,故藏其拙,情感时有隔膜的话,在江湖上却如鱼得水,心灵的沟通毫无障碍,因而在买漕米、运军粮、押枪枝等他一生中几桩重大的传奇事件上,这些帮会领袖能够捐弃前嫌和对朝廷的不满,甚至违背帮会恪守的道义,给以胡雪岩无私的援助,说到底,这是对胡雪岩江湖义气的认同,和被其人格力量所感化。胡雪岩与人交往,常常将心比心,由己推人,攻心为上,加上四海广交,手面大方,且因人而异,投其所好;好财者馈以财帛,好色者赠以美妾,为义者激以义气,富有者赠以“面子”,对他来说,似乎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收服不了的对手,结交不到的朋友。即使像嵇鹤龄那样一个怀才不遇、刚直不阿、软硬不吃的人,胡雪岩也能对症下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晓之以理,而又不失衷心仁厚。嵇虽知胡雪岩是刻意笼络,他这种笼络却让人感到是发自内心的眷顾,因而无法拒绝,甘愿为其奔赴危难。胡雪岩做事每每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正如漕帮老前辈俞三婆婆评价胡雪岩是“又忠厚又狠的角色”,“忠厚是本性,狠是手段。”我们且看他忠厚的一面:借给王有龄的捐官费,本可隐而不报,万事大吉,他却如实相告,遭致解雇而无悔;罗尚全慕名登门存巨款,声称不计利息,不要收据,胡雪岩不仅为其周密安排,罗遇难后,在毫无凭据的情况下,连本带息付于罗的乡党。

    义气,是胡雪岩悟透世故、参透人生、驾驭世人的一帖应世良药,也使胡雪岩在江湖和官商两道广结善缘,左右逢源,带来如日中天的名声和达于鼎盛的事业。但也正是他的义气,为他的最终失败种下了祸根。胡雪岩出身底层,又身逢乱世,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仅靠精明和眼光是不够的。他对中国商人的地位、处境和前途有着冷静的分析,尤其是对中外政府对待商人截然下同的态度有着透彻的了解;洋人重商,“做生意人是第一等人”,因而处处受到尊敬,中国商人没地位,只能屈居于士农工商”之末,并蒙受“无商不奸”之恶名;洋人官商一体,官府为商人排忧解难,甚至用军舰为其助威,中国则是官不恤商,重利盘剥,更不会保护商人利益。

    因此他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依靠官府。只有巴结官府,谋取官位,官商一体,利益与共,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他不计眼前小利之得失,投资于那些贪官污吏,以此寻求靠山和支持。帮官府的忙就是帮自己的忙,因为一日天下大安,朝廷会对有功之人予以报答,那时“做生意处处方便”,“名至而实归”。胡雪岩把这叫做“眼光看到天下”。胡雪岩这位具有第一等眼光、第一等头脑、第一等手段的商人,在清末乱世这样一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矛盾尖锐的环境中,一方面为争取政治稳定而为官场默契合作,不遗余力为之卖命效劳;一方面他把乱世当做绝好机会,投机钻营,拉拢收买,精细谋划,大发国难财。胡雪岩用精神物质双重手段,先后同王有龄、左宗棠,以及何桂清、黄宗汉等大大小小的官吏们拉上关系,与其说是投靠巴结,不如说是把官府政客玩弄于股掌之中。这种腐朽没落的政商关系,是胡雪岩成功的奥秘所在。但是,在国家衰败、主权难保、官场黑暗的情况下,胡雪岩企图以投靠大员、贿赂笼络、趋炎附势的手段换取事业的发展,无异于与狼共舞、饮鸠止渴。统治者欲壑难填,贿赂只会更加刺激其物欲的膨胀,加速封建政体腐化、衰亡的进程。

    如前所说,胡雪岩虽不乏投机钻营之举,却也少有奸商恶习。他即使在与官场互为利用的交往中,也表现出一个商人难能可贵的人格,顺利时如此,危难时亦不改初哀,当自己面临破产,山穷水尽之时,还要竭尽全力支持左宗棠,而使自己更陷困境。以胡雪岩之精明世故,不可能不觉察到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左、李之手,不可能看不到处境颓唐的左宗棠渐失恩宠,在与朝廷新贵李鸿章政治势力的较量中已落下风,但义气使他死心塌地地维护左宗棠,致使自己成为李党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同样因为义气,不忍出卖乡下养蚕人家的利益,在丝业上孤军奋战遭到洋商的联合剿杀。加上晚年胡雪岩纵情声色,疏于管理,内外交困,终于被李鸿章釜底抽薪之计彻底击败。阜康连遭挤兑,档手谢云青和罗四太太闭门歇业,胡雪岩以推牌九长庄等道理,对他们企图“留足翻身本钱”而失信于民的想法严厉批评:“赌奸赌诈不赌赖,不卸排门做生意,不讲信用就是赖!”家产面临查抄时,亲朋挚友劝他转移财产以图东山再起,也被他婉拒。从某种程度上说,胡雪岩“成也义气,败也义气”。激烈的商场竞争靠的是实力与国力,幻想以温情和义气维系与官场的关系,抵制帝国主义的垄断,是不明智和自不量力的。胡雪岩始料不及的是,他所忠心耿耿效力的政府,不但不对他的义气给予回报,且正是政府的黑暗葬送了他,这对他的义气是一个辛辣的讽刺,也使他的成功与失败显得更加悲壮和令人荡气回肠。

    撇开胡雪岩的阶级属性和政治色彩而言,他是一个充满性格魅力的人。他的生活观念、处世、思维,以及驾驭事物的能力,都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契合中国人所认同的民族心理和道德规范、人生境界。即使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也一样会从中获益。

    悟透哲理再经商

    胡雪岩在晚清混乱的局势中以商业出人头地,红极一时,非有过人之处是难成其功业的。纵观胡雪岩的一生,其成功之处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胡雪岩的“心”——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胡雪岩认为,如果钱只集存在富人手中,市面就活不起来;况且,过富必遭人妒。贫的越贫,富人越危险,饥民四起的情况下,富人是没有安宁日子过的。

    商人并不天然有义务关心社会问题,如果他们这么做了,精神层面上,表明了他们“好行其德”的良好品质。从实利层面上,表明了依靠商人如滴水般渗漏财富而支撑社会是一个健康稳固的社会。

    胡雪岩当初创办庆余堂,并没有打算赚钱,后来因为药材地道、成药灵验、营业鼎盛,大为赚钱。但盈余除了转为资本,扩大规模以外,平时对贫民施药施衣,历次水旱灾荒、时疫流行,捐出大批成药,亦全由盈余上开支,胡雪岩从来没有用过庆余堂的一文钱。

    庆余堂的伙计们都有一致的议论:胡雪岩种下了善因,必会结得善果,他一时垮下去了,但早晚会再爬起来。所以,所有店员们都一如既往,正常去店里上班,维持店铺的正常运行。

    商人致富后,多“富好行其德”。表现有二:一是富后周济贫民。陶朱公弃政从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西汉商人卜式曾捐款二十万,赈济徒民。司马迁颂扬道,“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史记·货殖列传》);二是商人致富后,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表现在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斗争中,遵循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史记》中载:春秋时期秦师袭郑,军队走到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十二牛劳秦师。秦师惊而还,灭滑而去。”西汉时,国家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骚扰,商人卜式提出愿以自己的一半家产奉献国家作防务费用,当人问他为何这样做时,卜式回答道:“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匈奴可灭也。”明代倭寇入侵,在抗倭斗争中,商人颇多尽力。《倭寇考略》载:“商人文士有资者,捐金助饷以备倭,如陆□上海人,捐金十万助倭饷”。《祁门县志》载:商人徐正,“商于淮泗。时东南倭寇未靖,兵役往来,谁当充要,正捐金八百以佑述费。”

    有了这一层考虑,胡雪岩历年在帮朝廷平靖天下和帮社会赈济灾荒时做出了大量贡献。我们不否认其中有一部分行动掺有商业上的考虑,不过凭心而论,胡雪岩的确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做出一个商人能够做到的事。至于说像此番义举是否为商人“应该”做,在我看来,肯定不存在这种“应该”,因为从社会本位角度考虑,这些事完全可以与他无干。正像贩牛的弦高遇到秦师,完全可以避而遁之,反正自己的生意是有地方做的,财是有地方发的。

    胡雪岩正是有这种利人济世的天性,加上他的超凡的悟性,使他的这种天性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在官商两道如鱼得水。

    其次,胡雪岩的处世方式:圆而神。

    水往低处流,人却是往高处走的。人的性格本来和自然万物的性格有所不同,总不能水取下泄之势,人也随其自然,不求向上和前进。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不通之处,总要想办法让它通畅才是。

    这样来看,胡雪岩的行为处世,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圆而神。

    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一个喜气洋洋的大善人型富商大贾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了。

    胡雪岩原本就不是读书出身的。因而能像孟郊那样“万俗皆走圆,一生犹学方”的心态志向,胡雪岩是绝对不会有,不能有,也不敢有的。作为一个学徒的他,假如还有这种闲适高逸的志向,十之八九是要先大吃几年苦头了。

    他唯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万俗皆走的一个“圆”字。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了人们的爱憎善恶。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胡雪岩圆而神的处世哲学,深得中国传统儒家为人处世之个中三味,因而在复杂的社会及商务活动中左右逢源。因此,胡雪岩的飞黄腾达便不难理解了。

    都道是方正之士为人称羡,其实世俗人早有了计较,方正之士的品德风范令人肃然起敬,只是他们犹如那庙里的神仙圣人,世俗中人自然是万分恭敬,但在敬的行为之后,便是“远之”。

    拿那个嵇鹤龄来说,本是一个能言善道、足智多谋的人才,却落得了“恃才傲物”,方正不屈,不肯哭穷,不谈钱。说起来也的确是一个既有本事又有骨气的人。好在遇到了胡雪岩,禁不住胡雪岩的上门吊丧,收还典当,安排妻室这一连串抚慰。心有所感,知恩图报,帮助王有龄出面解了地方农民聚众闹事之围。

    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胡雪岩审时度势的独到眼光,深悟世道的权变之理。

    我们说胡雪岩特异独出,就是因为胡雪岩对时事有特殊的敏感,其应对也正合了时势之理,从而能为他的商业活动开一新的领域。

    但是随着交往的增多,他逐渐领悟到洋人也不过利之所趋,所以只可使由之,不可放纵之。到后来发展到互惠互利,其间的过程是一步一步变化的。

    但胡雪岩的确有一天然优势,就是对整个时事有先人一步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先于别人筹划出应对措施。有了这一先机,胡雪岩就能开风气、占地利、享天时,以逐一己之利。

    当我们说胡雪岩对时事有一特殊驾驭时,我们的意思正是,胡雪岩因为占了先机,故能够先人一着,从容应对。一旦和纷乱时事中茫然无措的人们相比照,胡雪岩的优势便显现出来。

    很快大乱子来了,洋人凭船坚炮利让中国人吃尽了苦头。

    这一突然变故,在帝制官僚阶层引起分化。面对西方的冲击,官僚阶层起初均采取强硬措施,一致要维护帝国之尊严。随后,由于与西方接触层次的不同,引起了看法上的分歧,一部分人看到了西方在势力上的强大,主张对外一律以安抚为主。务必处处讨好,让洋人找不到生事的借口。这一想法固然可爱,但又可怜可悲。因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以为一味地安抚就可笼住洋人,无非是隔了一层的主观愿望。当然这些人用心良苦,不愿以鸡蛋碰石头,避免一般平民受大损伤。

    另一部分人坚持以理持家,对洋人采取强势态度。认为一个国家断不可有退缩怯让之心,以免洋人得寸进尺。但在实际事情上仍然难以行通,因为中西实力差别太大,凡逢交战,吃亏的尽是老百姓。

    这两路人都是站在帝国的立场上看洋人,所以可以说都是“隔”了一层的做法。

    与胡雪岩有关的,在早期,薛焕、何桂清、王有龄见解接近。利用洋人的态度,这与曾国藩等的反感态度相对,形成两派在许多问题上的摩擦。利用洋人,这是薛何王的态度,表示担忧和反对,这是曾国藩的态度。胡雪岩因为投身王有龄门下,自己也深知洋人之船坚炮利,所以一直是薛何王立场的策划者、参与者,更是受惠者。

    对于洋人的冲击,下层百姓的反应大多是被动的。真正与洋人打交道者,均是从谋私财入手的,因而对大局影响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下层的代表,在经过长期的打交道后,逐渐形成了一支稳固的力量,为中西交流起到了沟通的作用。

    胡雪岩对时势的看法,可作如下之分析,以见其对时事把握的特殊之点。

    清廷旧制既受冲击,朝廷自身惶惑,一般老百姓更是不解。胡雪岩从商业经验出发,认为一个社会要想存在,必然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秩序。

    关于这一认识,当洪杨军兴起时,胡雪岩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趁机捞一把的好机会。在他看来,趁了混水摸鱼,只是因为鱼是混乱的,才让人侥幸有所获。倒过来想,胡雪岩认为首先应该替官府维护秩序,秩序建立起来了,你自己也有一个从事商业的好环境,官府感谢,也会给你提供很多便利。

    故而胡雪岩提出,他的当务之急是帮助官府。而不是今天从“长毛”那里捞一把,明天从官府那里捞一把。因为这样的话,你在两边都面临信任危机,“长毛”怀疑你与官府有勾结,官府怀疑你替“长毛”着想。经商最重要的是信用,信用没了,你的生意就做不大。因为老主顾知道你并不敢保证自己是一心为他的,所以他可以和你打一两次交道,但是绝对不会三次四次地长久下去。那你就只好不断地换主顾。这样就无异于你每一次都要重新搭房建屋,成本大大提高,积累的机遇就大大减少了。

    出于同样考虑,当清政府发行官钞时,胡雪岩做出了与钱业同行不同的选择。同行们都认为,洪杨变乱在眼前,政府是否可信大成问题。如果今天我接了这官钞,明天没有人要,兑换不出去,那就烂在手上,白白损失。胡雪岩有自己的看法。按他的分析,朝廷毕竟大势还在,尽管朝廷遇到了许多麻烦,不过社会要想运转,还非得靠现在这个朝廷不可。况且朝廷的信用是大家做出来的,人人出来维护,他的信用自然就好。所以别人不理这官钞,胡雪岩却要接。不但自己接,还动员别人接,并且以自己的信用来担保。

    帮官府打“长毛”,这既是一种风险,也是一种投资。投进去的是眼光。胡雪岩这种看法,符合商业的一般原则。任何一个商人都要求稳定。商人可以面临纷乱的局面不顾生死去求取利润,但这种纷乱局面却不是商人的愿望。任何一个商人都希望在一种平静的气氛下进行风险最小的投资,以求得最大利润。更何况当时的清廷,基本结构健在,所受的只是猛然一击,但却并非致命一击。

    对于清廷旧制,胡雪岩还有另外一层看法。更多的人只是畏惧官府,没有想到驾驭官府。胡雪岩起初倒也不会有驾驭官府之想。但是在他所帮助的王有龄升官之后,他逐渐发现自己借王有龄获得的便利甚多。首先是资金周转便利,因为有了官府之流转金作依托;其次发现官府的很多事自己却可以以商业活动完成,即减少了官僚办事的低效,自己也赚取了利润;第三是自己借了官府之名,能做到许多以商人身份很难涉足之事。

    所以后来胡雪岩对于利用旧制有了信心。开始他并不愿捐官,认为生意人和做官的人在一起别扭。后来想法变了,既然官府与生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不妨捐官,涉入官场。这样做其实也是以最小投入,完成最大产出。

    胡雪岩在人们心目中,其最大特点就是“官商”,也就是人们说的“红顶商人。”这“红顶”很具象征意义,因为它是朝廷赏发的。戴上它,意味着胡雪岩受到了皇帝的恩宠。事实上,它意味着皇帝肯定了胡雪岩所从事的商业活动的合法性。既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所保护的人自然也不应受到掣肘。从另一个角度看,皇帝的至高无上也保证了被保护人的信誉。所以王公大臣才能很放心地把大把银子存入阜康钱庄。

    胡雪岩一面获得了信用,另一方面也清扫了在封建时代无所不在的对商人的干预,所以才能让他如同一个真正的商人那样从事商业活动。

    对于太平天国,胡雪岩又用另一种办法来对待。

    前边讲到,有许多商人,当洪杨兴起之时,他们抱了投机的心理,想趁机捞上一把。所以他们就没一条准则,一条理念,只知一时的利润。这样做无异于自毁信誉。到头来,“长毛”也不信任他了,因为他是依顺官府的;官府也不信任他了,因为他曾暗通“长毛”。

    胡雪岩的原则很明确,“长毛”的口号不得人心,总是长久不了的。所以必须帮助官府打“长毛”,以维持一个大秩序。

    照胡雪岩的看法,就是商人对客户讲信用,官府对朝廷讲良心。商人只管自己是否说了话算数,是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客户来讲的。官府只管自己做事是否对得起朝廷。两者对象不同,原则不同,假如各行其事,各司其职,整个社会便井然有序。否则就只会增加混乱,而于事无补。

    胡雪岩这是超前一层的想法。因为传统化的社会是各业不分,各业的职业原则也没有一个并列与独立。士处于社会最核心层,一旦做官,便有了凌驾于农工商之上的特权。这个时候,他便会经常以他的特权来强制要求其它阶层。社会表面上有了秩序,但这种秩序是一种纵的服从性的秩序,而不是一种横的平等平衡性的秩序。农工商业在这种秩序下必然陷于上述的管制中,不能有一客观的地位。商人在这种秩序下,更是费力,更是提心吊胆了。

    各业分工意味着各业遵从原则的相互独立。各业在一更抽象的原则之下平安相处,相安无事。若依这种原则,官府就无权干预商人的正常活动。上述吸纳存款也就有了一个客观的依据和保证。胡雪岩的这种思路,保证了他对所有可能不受官府严格控制的私人财产的吸纳。文煜愿意存款于阜康,除了上述的信用好以外,就是看中了胡雪岩在经营钱庄时,坚持钱庄只管吸款,不问款项来源的原则。款项来源的正当与否是款项持有人和官府间的事。在现代,是财产持有人和法院间的事,而不是财产持有人和银行之间的事。胡雪岩之过人之处,就在于不怕官府,以至于敢按自己的思路经营,理清思路,放手去做。

    对于洋人和洋务,我们在上边已经有所交代。胡雪岩因为身处沿海,最先看到洋人的坚船利炮,最先与洋人打交道,所以一开始就主张用洋人、洋枪打“长毛”。当然,这里边也有利益的考虑而且自始至终,胡雪岩商业利润中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他从购买军火、购买外国机器、筹借洋款的活动中。他依附官府,维持社会大秩序,最终开拓出一个好经营的环境。

    与洋人打交道,他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洋人的政府与清朝政府不一样。清朝的政府商人稍有赢利,他就想来分沾你的好处,恨不得一口把你吞下去。一旦好处得不到,他便处处给商人使绊,你不得安全,直到让你破产。

    洋人的政府,帮助洋人做生意。你没钱他放款给你,你越洋做生意它派了军舰保护你。一旦中国人欠了钱,他就把枪炮对准中国的城市,甚至自己的商人无理,他还处处袒护。

    因为有了这种对比,胡雪岩对官僚体制压制商业活动就有了更切身的体会。不比不知道,一比就能看出来,自己的人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能创造出一个好的经营氛围。因为整个体制所限,商人还只能单个儿为自己一个人开拓商业地域。如有不慎,这种经营特权就会被收回。

    至于洋人自身,在胡雪岩看来,也有他们的好处。他们的好处就是讲道理,讲信用。你认认真真去和他做生意,他也就认认真真和你谈,不会想到生意之外的歪点子。中国的商人就不同,他在商业上做不赢你,逮着机会,他就会在其它方面坑你,比如利用地方流氓势力,比如利用官府。所以胡雪岩觉得,很多时候,和中国自己的商人打交道很吃力,和洋人打交道,就很省劲儿。洋人的整个体制,已经大大减少了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成本。这样倒过来看,胡雪岩的成功就更显得来之不易。中国的商人,办成同样的一件事,付出的心血要更多。

    胡雪岩这些过人的素质,使他成为一个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哲商,并在经商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不断升华,他的智慧和商业活动也就不断通向一个炉火纯青的境界。

    诚信为本,为大业铺路

    诚信,历来被中国人视为为人处事之本。胡雪岩之诚信,非一般人所理解之诚信,是真诚真信,大诚大信,非有过人胆识者不能做到。

    儒家抛开做事,一味讲做人。老调常谈,空洞无物,人们不免厌烦。话又说回来,你要能静下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事情可不就是这样。我们常说做事做事,其实枯燥的事情本身有什么好做的?所谓做事,无非也就是做人。人的工作做好了,事情自然也就成了。

    三百六十行,无非劳心与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都离不开一个“人”字。“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还是离不开一个“人”字。如果按了劳心与劳力的标准来划分行业,商业就应该属于劳心一行,商人应该是世上最大的劳心者。

    劳心者的目的是治人。广义地讲,治人就是搜罗人、运用人、管理人。管理人有很多方法,胡雪岩的方法与众不同,叫做:“花花轿儿人抬人”。

    天下人若都能顺了你的意思去行事,那你就无往而不利。但是要想让天下人顺了你的劲儿走,你就先得顺了他的劲儿走。看重人、抬举人、帮助人、提携人。一个人一辈子如果在这些方面做得好,那他就处处有朋友,处处有人和他同心,处处有人愿意帮助他、支持他、顺从他、敬重他。不独商人如是,行政管理者也如是。不独行政管理者如是,所有劳心者皆如是。假如再往宽讲,你是属于劳心者还是属于劳力者,不在于你的行业之客观成分,而在于你个人的主观努力。

    本来劳心者与劳力者的界限很明确。劳力者之所以低于劳心者,就是因为劳力者只做事,不做人。不跟人打交道,一天到晚只见死的物,自然是只能凭一己气力吃饭,功效是最小的了。劳心者之优于劳力者,就是劳心者不纯凭自己之力,还凭了自己的心智把世上各种力量都联结起来。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从事的是劳心行业,我们还认为他是一个劳力者?因为他对人太生硬,到处以一己为中心,处处压制人、打击人、嘲弄人、贬低人。到头来众叛亲离,矛盾重重。这样的人往往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陷入劳力者的位置。

    古人尚义,胡雪岩慕义,而且他特别注意创造环境,为人做仗义之事。有人会说,在商言商,胡雪岩这样离开了商业的利益原则去做疏财仗义之事,有时甚至不惜血本专门搜罗江湖赌棍去放交情,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

    的确,放着水里浮起的大鱼不下手去逮,却要退回来一点一点结网,这是一件与目标不直接相关的事。但是如果凭你一双手去捕鱼,肯定不如你先结了网再捕鱼效果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胡雪岩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上也是在做结网的工作,这是一种投资,或远或近,或早或迟,这些投资都会连本带利翻回来。交情多,表明你路数多,为蝇头小利而断交情,表明你至多能做一个小生意。

    胡雪岩愿意处处时时帮别人。拿了他的话说:“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看看过瘾就算数,我有了钱要用出去!世界上顶顶痛快的一件事,就是看见你穷途末路,几乎一文钱逼死英雄汉,我有机会挥手千金。喏,拿去用。够不够?”

    胡雪岩从小家贫,但最后能支撑起一个垄断半壁江山的钱业大网,其发迹不是靠了强掠,而是靠了用心编织的人际网。胡雪岩的财富,是以心换来的。

    他的发迹,传说有几种,连他的后代也莫辨真伪。但情节大致相同:胡雪岩急人所难,刚好救助了某人,某人日后借了胡雪岩的帮助发达,胡也因为自己的前世善因而得今世善果。

    这是比较温和的说法,以私财相借,不和众人一般见识,对落魄之人独眼相看。也已见得胡雪岩极具眼光,更具侠义热心。

    另有一种说法,说胡雪岩自作主张,拿了钱庄的钱贷于他人。

    为一素不相识的人筹资,致使自己丢了饭碗,实在有点味道了。

    后来胡雪岩借助此资本,得以开始他宏大事业。这件事也应了胡雪岩的说法:“交情和义气就是资本。”

    如果考虑到胡雪岩少年时对他人的豪慨之举,再回头看他怎么好义之行,就能看出胡雪岩早就开始理解了帮助人的重要。

    还在做学徒时,胡雪岩的一个朋友从老家来杭州谋事,病倒于客栈中。房租饭钱已经欠了半个月,还要请医生看病,没有五两银子不能出门。

    胡雪岩自己薪水微薄,但又不忍心看着朋友困顿无助,就找到一个朋友那里。朋友不在,胡雪岩只得问朋友的妻子,看她是否能帮一个忙。

    朋友之妻见胡雪岩人虽落魄,那副神气却不像倒楣的样子,就毫不犹豫地借了五两银子给他。

    胡雪岩很有志气,从膀上捋下一只凤藤镯子,对朋友之妻说:“现在我境况不好,这五两银子不知道啥时候能还,不过我一定会还。镯子连一两银子也不值,不能算押头。不过这只镯子是我娘的东西,我看得很贵重。这样做,只是提醒我自己,不要忘记还人家的钱。”

    后来胡雪岩发迹了,还了五两银子。朋友之妻要把镯子还给他。胡雪岩说:“嫂子,你先留着。我还的只是五两银子,还没有还你们的情。现在你们什么也不缺,我多还几两银子也没太大意义。等将来有机会还上您这份人情了,我再把镯子取走。”

    后来这位朋友生意上遭了人暗算,胡雪岩闻讯后出面相助。朋友幸免于难,朋友之妻再次要还镯子,胡雪岩这才收下。

    自己困顿之时,能为朋友做到这一层,而且在此事上极其信诺守持,后来在遇到陌生人有事相求时伸出援手,也就不算突然了。

    根据近人记述,胡雪岩致富固由其聪明,而与其心肠热、好助人、乐施舍,终于遇到机会发迹也干系甚紧。各种记述多有出入,稽诸史实,与历史最为接近的,当是囊助王有龄一说。胡雪岩早期事业,即与王有龄关系甚密。

    按中国的传统,浪漫性格甚强。胡雪岩的做法,也许不合法、不合理,但它合乎义、合乎情。我们年轻之时,总认为小说、电影中全是胡说八道,认为现实没有那么玄,认为那么多出人意料的事只能是编出来骗人的。等到我们阅历增加后,我们逐渐会觉得小说、电影都是胡说八道。不过这一次是认为小说电影太苍白无力,现实中发生那么多精彩之事它都没能表现出来。

    胡雪岩资助王有龄,也只是在一念之间作出的选择,其结果却出人意外,从此撑开了一片天地,让胡雪岩有了自由发挥其商业经营能力的机会。少年人读到这一节,或许会认为是骗人,或许会为之荡气回肠。成年人读到这一节,大部分都对胡雪岩表示出敬意。

    胡王二人之间曾有一段精彩对话。

    “小胡,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

    “朋友嘛!”小胡回答道,“我看你好比虎落平阳,英雄末路,心里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

    胡雪岩有了此番义名,才能让此后的左宗棠对他刮目相看。起初,左宗棠“收复杭州,胡亦由上海回杭。或有以蜚语上闻者,左怒,胡进谒,即盛气相待,且言将即日严参。”

    后来,对胡雪岩的处事有所了解,左宗棠也逐渐发现不能以集团利益和偏见为说话的前提与根据。因为做事无非是做人,有了相投之人,有了处处事事替你着想之人,你的事业便真正有了依托。胡雪岩一在左宗棠面前出现,左宗棠便发现自己做事有了一个可靠的帮手。从此后,左宗棠的英名才能真正有机会去播扬,加上对胡雪岩起家有所了解,左宗棠不免也对胡雪岩敬佩有加:“胡雪岩,商贾中奇男子也,”“人虽出于商贾,却有豪侠之慨。”

    假定在商言商的话,交情和义气就是经商生财的资本。所以不要说你一贫如洗,不要抱怨自己出身条件不好,只要你肯用心,多播种,必然会有收获。在商业上,如果缺了交情和义气,就犹如满盘的围棋于缺了一口气,摆得再多也是死的。

    更有时候,交情不是为了功利,不是为了直接的商业动机而有意放的。可能是在十分无心的时候,你就做了让别人感激终生的一种事情。

    日本商业界流传着这样两则故事。

    某大公司为了扩大规模,在市镇某地段征地建房。所有的人都搬了,独有一位老太太很执拗,坚决不愿搬出居住了一辈子的小屋。公司经理三番五次上门,老太太都没答应他们的要求。最后公司无奈,只得通知她到公司签一份合同,以完成手续,证明公司与她无租借关系。

    老太太穿着木屐,冒着小雨到了公司。一进公司门,秘书小姐就热情地帮她换上拖鞋,拿出干净的抹布帮她揩雨水。

    活了一辈子,老太太没有这样让人服侍过。所以等进了经理办公室,老太太已经改变了心思,答应迁出自己的小屋,让公司建房。

    还有一件事,讲的是一个驻德国的日本公司。每次德国公司代表去日本考察,都是这个日本公司的秘书小姐代订机票。

    时间一长,这位代表发现每次从德国去日本,自己的机票总是靠左侧窗户,而每次从日本回来,自己的机票则总是靠右侧窗户。

    这位代表就问这位秘书小姐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订票规律。秘书小姐嫣然一笑说:“因为你每次来日本,富士山总在你的左侧,每次从日本回去,富士山总在你的右侧,我很乐意让你每次都能饱览我国名山的秀丽。”

    这位代表非常感动,认为一个公司有这样一位秘书小姐,公司的管理必然不差,就说服自己公司,与日本公司开始了长期合作。

    所以,交情的回报经常是无声无息的。在你不经意中,原来认为很棘手的事情突然如水雾一般挥发了。到很久以后你可能才知道,是很久以前的一颗情义种子开花结果了。

    回过头来,我们不妨看一看胡雪岩帮助人的手段。例如胡雪岩在与太平军中已有反意而决心未定的跷脚长根玩赌。

    胡雪岩不想赢他这一万两银子。他的赌技不精,对赌徒的心情却很了解,有时输钱是小事,一口气输不起。特别是跷脚长根此时的境况,不用打听,就可以猜想得到,势穷力绌,已到了挺而走险的地步。一万两银子究竟不是小数目,一名兵勇的饷银是一两五钱到二两银子,他手下两千七百多人,如果改编为官军,发三个月的恩饷,还不到一万两银子,就这样一举手之间输掉了,替他想一想,心里也不是滋味!

    有钱输倒还罢了,看样子是输不起的,一输他就更得动歪脑筋,等于逼他“上梁山”。场面上是胡雪岩占尽了优势,跷脚长根已经认输,将那一万两银票推到了他面前,脸色自不免有些尴尬。其余的人则都将视线集中在胡雪岩的两张牌上,心急的人并且喊道:“先翻一张!”

    胡雪岩正拇指在上,中指在下,慢慢摸着牌,感觉再迟钝的人也摸得出来,是张地牌,这张牌绝不能翻,因为一翻就赢定了跷脚长根。

    他决计不理旁人的怂恿关切,只管自己做作,摸到第二张牌,先是一怔,然后皱眉,继之以摇头,将两张牌,往未理的乱牌中一推……谁都清楚,这“一推”,便有了交情含在里边。所以,原来已经打定主意假降官府、暗劫军火的跷脚长根,现在幡然变计,愿意就抚。他认为胡雪岩讲江胡义气讲得“上路”,让他心服,胡雪岩的才干也使他能够信任,相信胡雪岩有让他喝酒吃肉的本事。

    胡雪岩问道:“你要多少?万把银子我现成,再多也有,不过要隔个三两天。”

    “够了,够了!两千银子抚恤,打发走路的十两银子一个,大概有三百多人,你借我五千银子好了。”

    说着,他一跷一拐地走到窗前,取出写局票用的笔砚,很吃力地写了一张借据,字迹写着歪歪斜斜,措词却很得体:“借到胡雪岩兄名下纹银五千两整。彼此至好,无保无息,约期三个月还清。特立笔据存照。”下面署名。

    他在写借据的当儿,胡雪岩已去找刘不才,准备好了银数,等会进来,跷脚长根递过那张借据,胡雪岩看都不看,就在蜡烛火上点燃烧掉:“李七哥,我那个合伙做生意的朋友告诉我,我在丝上赚了一票。自己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他将一叠银票递了过去,“你分一万银子的红。”

    这就是拿钱买交情了。不过胡雪岩口头来得,明明是你受惠于他的事,他要说得让人感到这是你应该得到的,非让你心里感到舒服不可。

    退一步分析,胡雪岩在跷脚长根身上所下功夫的酬劳大致如下:安抚了地方武装,侠义胆识的名声在江湖上播得更远;交了跷脚长根这个人;解了俞武成的围;军火生意平安进行,从此后厚利无比:避免了火拼;以后的路子更好走了。

    这个交情放出去,真是大大地合算。其实细分析胡雪岩的每一笔交情,只要放出,必是多方好处。回过头想一想,我们自己每次有了交情于别人,别人又何尝不是加倍地奉还呢?

    怪不得胡雪岩专门培养刘不才这种吃赌俱全的人才,专陪阔少、达官、江湖头目。单是刘不才和庞三少爷的密切关系,胡雪岩就有了垄断上海市丝茧生意的便利。

    胡雪岩的做法颇有侠义之举,“人虽出于商贾,却有豪侠之慨。”比如他要征服嵇鹤龄,让他帮王有龄平息新城之乱,所用的手法就非常人所想。

    先是探明嵇鹤龄当铺里的衣物,把它们赎出来。然后穿了官服,直趋嵇家临时设的灵堂拜祭,正是要想办法让你见。见了面后,总会有帽子给你戴,有足够的蜜灌你喝,不愁你不松口。松了口就好办,你家里的经济,我安排好了,你的续弦我已经帮你考虑了,孩子也已经有人照看了,一切苦衷都替你考虑到了,你还至于说不做?至于你以后做官的本钱,一时的用度,我也都预先替你考虑好了。这好比梁王“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正是被胡雪岩情义所打动的嵇鹤龄,在和胡雪岩成为至交后,给他讲了许多“为君市义”的故事,表明世上如何动起一念心,要比其它任何手段都更能调动有识之士,其最终结果比其它任何力量都要大。

    战国时有一位孟尝君,养了很多门客,其实一开头他也是赶时髦,并不特别知道门客的重要。但是这些门客不断帮助他出谋划策,出生入死,他才慢慢明白了养人、助人与用人的重要性。

    一次,孟尝君出告示问门下,谁懂账目,能帮他到薛地收债。冯谖署名说:“我能。”

    于是就打点行装,各种契券装了满满一车,后来辞行,问:“收完了债,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什么最缺就买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地,派官吏召来应当还债的人,都来验对债券。验对吻合后,冯谖说是奉了孟尝君的命令,这一部分债务,因为年代久远,都交还欠债人,不再讨要,并且当场烧毁债券,欠债人齐呼万岁。

    冯谖驾车回齐,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奇怪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还以为冯谖真的有奇术收完债务呢。于是就问:“债务收完了吗?买些什么回来了?”冯谖说:“你说过‘看我家最缺什么就买什么吧’,我在想,君子宫中什么都有。要说缺,最缺少和需要的就是‘义’,所以我就给你买了‘义’回来。”孟尝君问:“怎么样买‘义’呢?”冯谖回答说:“我假借你的命令,把债务给免掉了。我烧了债券,百姓都很感激你,齐呼万岁。你的英名很快就会播扬很远,这就是我给你买了‘义’。”

    孟尝君开始想不通,认为冯谖乱弹琴,很不高兴。不久,有许多身怀奇术之人来投孟尝君门下。他们听说孟尝君很仁义,能把老百姓多年欠下的老账都免掉,跟着孟尝君一定没错。孟尝君这时才感到高兴。

    后来孟尝君使秦,被秦国扣留,眼看就有杀头危险。这时他的门客不惜冒险,装作狗混进宫廷,盗来通行护符。可是一行人到了潼关,已是晚上,关门已经紧闭,须到第二天早上鸡叫才能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十分着急,因为他们知道,秦国必然察觉他们逃走,追兵也一定在后边紧追过来。于是门客就跑到关门附近,装作鸡叫。守关的士兵一听鸡叫,就开了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忙逃走。追兵赶到时,孟尝君一行已经出了秦国国界,追兵已无权逮捕他们。

    经过这起事,孟尝君才明白冯谖为他买“义”的意义所在,从此后对冯谖也就另眼相看了。

    总的说来,胡雪岩一生以诚信为本,终于使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胡雪岩的做法,即使放在今天,说起来并没有过时,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年代,再提起胡雪岩的经商之道,还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

    低头做人,抬头做事

    胡雪岩做人做事,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低头做人,抬头做事。为了分析胡雪岩的做人,先举个例子: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是举世闻名的大公司,它给员工的待遇不菲,本身又给人以蓬勃发展的新气息,所以每年都吸引了无数优秀大学毕业生前去应聘。有一位学生,毕业于日本著名的工科大学,是该校成绩最优秀的学员,他谢绝了母校公派深造的机会,报名参加了松下公司的招聘考试。按理说,这位学生通过考试丝毫不成问题。可以这么说,假定这位学生没通过考试,那么,百分之九十的应聘者都可以说毫无希望。

    可是这次招聘榜贴出去后,没有这位学生。这位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羞愤和悔恨交织,揉碎了一颗娇嫩自尊的心。当天晚上,这位学生就服安眠药自杀了。

    第二天,松下人事主管部门送来了一纸通知,并附便条解释,说这位学生的考试成绩位列第一,由于计算机出了问题,把他的名字漏掉了。

    通知送来时已经晚了。松下人事主管也很痛惜,觉得没有能录取这样一位优秀的员工,这是自己的失职,尤其由于工作失误而酿成悲剧,更是自己追悔莫及的。

    但当他把这件事的前前后后讲给松下幸之助听时,先生的回答却是这样:“这位学生英年早逝,固然是件令人惋惜的事。不过,松下公司没有录取这位学生,倒是公司的大幸。”

    松下幸之助先生说,并不是他心肠太硬。他的意思是,这位学生的心理素质太差,禁不起挫折。假定这次顺利地把他录取了,依他的才华,肯定要委以重任。可是依他的心理素质,一旦在重要岗位上遇到挫折,十有八九会像现在他选择自杀这样作出悲剧性处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时给松下公司造成的损失则会是无法估量的。现在有这件意外的事发生了,说明没有录取他是正确的。

    作为公司老板的松下幸之助,特别注重人的心理素质在一个人整体的能力与素养中的地位,并把意志力看做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首要标准。松下幸之助在日本是有名的反对唯文凭论者,估计与这次招收这位优秀学生不遂的事件颇有关系。

    假定一个人经受不了挫折,那么再优异的才华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胡雪岩以其一生的处世经验总结出来的,论调的核心与松下先生持论的宗旨不谋而合。

    其实两人少年的经历也是小异而大同。松下幸之助在修车店里当学徒,胡雪岩则是从给别人端尿壶做起。松下幸之助为了推销他的国际牌电灯泡而挨家挨户拜访;胡雪岩因为资助了别人丢了饭碗,流浪街头。

    所以他们能够从切身经验中总结出生存下去的第一要诀:人要有意志,要忍耐,要等待,要禁得起困难和波折。

    年轻人一听,可能会火冒三丈:什么忍耐、等待、意志,我倒霉透顶了,事事不顺遂,老天真是有意和我作对,让我脸面往什么地方搁?

    随后就真有可能像那位学生那样,作出厌世的决定。

    你要问他脸面重要,还是奖生存重要?他肯定会回答:脸面重要。人的面子都丢尽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假定你再问他:暂且丢开脸面,以后还有机会把面子挣回来,又怎么样?

    年轻人不怎么仔细考虑这些问题。他们以面相的形式看待生活,所以只做横向比较,把当下的一切看做是唯一重要的。

    胡雪岩和松下先生则是从纵深的形式看待生活,他们有经验积累,能够总结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他们知道,一时的荣辱固然重要,但忍耐过后的硕果却是此一时的荣辱显得更重要。

    如果我们人类整个群体也都是以这种自毁模式去发展的话,恐怕不久我们这个世界连讲这些故事的人也都不复存在了。

    外界物种间的竞争实际上十分残酷,如果我们不能同时训练出一套适应这种残酷的反应模式,我们就至多是一个壮烈的牺牲者。

    结论仍是回到胡雪岩和松下幸之助以经验总结的生存第一要诀上:人要有意志,要忍耐,要等待,要禁得起困难和波折。

    胡雪岩既然忍耐了少年端尿壶的生活,就也能忍耐由于资助王有龄而失业的窘境。失业的滋味并不好受。

    首先是名节上。作为钱庄老板,震怒于胡雪岩的自作主张,给店里带来了经济风险,在店员中树起了一个恶例。至于胡雪岩的如实相告,并不能保证在其他伙计中不引起类似的举动,所以非走不可。这就把胡雪岩归入了不可信任的行列。

    同行和熟人那里,也有人私下议论,绝不相信以胡雪岩的精明,会做出损己利人的事。所以对胡雪岩的交代不但不信,反而觉得大可从这种交代上怀疑,保不准是狂嫖滥赌,欠下一屁股债,现在没办法了,就挪用款项,反而编造出一个“英雄赠金”的故事来。

    胡雪岩的忍耐和意志不但表现在艰难困境中,还表现在顺境处世上。

    比如和漕帮做生意,胡雪岩不但要力争把生意做成,还力争让别人承认他做人也是很漂亮的。所以当漕帮头领尤五面露难色时,胡雪岩觉得,别人既然爽快地放交情给自己,自己这一面就不能知难而退,光顾自己事情办成了,不去帮助别人分担难处。如果是这样的话,交往就这一次,肯定不会有第二回了。

    考虑到这里,胡雪岩就宁可自己这面多承担些责任,一定要替对方打算。这样做,也许自己的担子重了些,但真正交了朋友。事情要从长远看,只要能有朋友,不愁没有日子混。

    和胡雪岩的处理方法比较起来,王有龄在一开始的时候显得有些小家子气。王有龄觉得,既然买了漕帮的粮,就有了现成的做生意的机会。与其把生意让给别人做,不如自己做,自己赚。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了胡雪岩。,胡雪岩十分严肃地告诫他:“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了松江漕帮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龄公,现在的日子是苦些,不过好日子慢慢会来的,总要我们沉住了气,耐心去维持朋友才是。”

    又如王有龄事事顺利,好运一个接一个,顺利得让人不敢相信是真的。这时候如果得意忘形,就免不了诸事无稽,做出没有分寸的事体来。所以胡雪岩就劝王有龄:“龄公,你千万要沉住气!今日之下如何,不要去管它,你心中想着今天我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就是了。”

    劝诫王有龄心要放稳了,要禁得起好运和喜悦的冲击,不管运道如何变,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这个大原则不能变。

    自然,我们讲人的心理承受时,更多的时候是看一个人在逆境中的表现。因为在逆境中矛盾更集中,成败的抉择更为迫在眉睫,生死的较量、善恶的较量,伟大与渺小的较量更为要紧。逆境犹如悲剧的高潮,剧情的进展集中在主人公身上,要由主人公的行为来突出主人公的意志和品质。

    胡雪岩可说逆境不多,而且每每都预先筹划准备好了。比如在垄断上海丝茧市场,与洋人打商战时,曾遇到洋人“杀年猪”,故意和胡雪岩较劲儿。胡雪岩自然不甘束手就擒,不愿让辛辛苦苦做成的垄断局面轻易被冲垮了,因而有了长达半月的煎熬,为拉头寸而派人回去联络。就是在这样的大局面下,胡雪岩也是早有所备,通过和庞二等协商联系,终于度过了难关。

    又比如杭州光复后晋见左宗棠,左宗棠听人传言,对胡雪岩冷眼相向,并准备上奏参革胡雪岩。面对这样的荣辱浮沉,胡雪岩仍是冷静观察,提前就想好了一套说法,让左宗棠不得不承认,胡雪岩潜出杭州城并非贪生个怕死,而是为了千万饿殍待哺的浙江灾民。不仅道理在,而且有实际行动,胡雪岩晋见左宗棠之时,就已经采购好了大米万石,还有陆续后继。这就使左宗棠骡子脾气尽消,把胡雪岩奉为上宾,进而收为幕僚。

    胡雪岩唯一防不胜防的是他的整个钱业王国的倒闭。从钱庄挤兑开始,促成了胡雪岩整个事业的失败。那么,胡雪岩在这样一个大的失败面前,表现又是如何呢?

    挤兑钱庄是由邵友濂、盛宣怀合谋挑起的。邵、盛二人属李鸿章门下,李鸿章与左宗棠不和,早有剪去羽翼的打算。胡雪岩是左宗棠门下,要饷要粮要军械,左宗棠只要一有要求,胡雪岩无不即刻办理,从无延迟。这次中法之间战事一起,左宗棠力主与法作战。李鸿章主张讲和,但又不敢公开宣扬,所以暗中做手脚,要先削弱主战派实力。邵友濂、盛宣怀为了配合李鸿章,就从胡雪岩开始动刀,派人四出传谣,说胡雪岩手下的阜康钱庄内部虚空,信用不足。

    传言一起,阜康在上海的分号即刻遭挤兑,不到一天就宣布关门停业。随即牵动杭州、宁波分号。

    胡雪岩此时已乘船去了杭州。上岸伊始,就遇上了这么一个大变故,真是犹如晴天霹雳。胡雪岩明白,现在唯一于局面有益的,是要自己镇静。这就好比一条船,遇到了大风浪,如果船长先慌了手脚,必然会引起船员更大的慌乱。一日一出现这种局面,就会各顾自己,谁也不去设法拯救大船,结果只能是船毁人亡,无一幸免。反过来,只要船长镇静,能把整船的人都组合起来,同心协力,就有可能逃出险境,化险为夷。

    所以胡雪岩叫来杭州分号的钱庄档手,要他回店告诉伙计们,钱庄仍要继续营业,有他胡雪岩的其它生意做后盾,一切可能的困境都会克服。

    他又专程前去拜访藩司德馨,向他征求善局方略。德馨和胡雪岩一向关系甚好,知道胡雪岩面对这种行将崩溃的局面,绝不会像其它一些小商人那样一逃了之,所以心先宽了三分,答应帮助胡雪岩疏通浙江巡抚和京城里的都老爷。疏通的目的,无非是要这些一人不必因事浮沉,空发议论。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大家一起来支持胡雪岩,给胡雪岩时间,让他自己来弥补因挤兑而带来的损失。

    胡雪岩能在这样纷乱的气氛下有条有理地处理问题,也是显示出胡雪岩自己的气度来。他也仔细考虑了全局,知道人生做事,有输有赢,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是心理上不能输,要眼光放远,把事情看开。

    他自己有句话:“我是一双空手起来的,到头来仍旧一双空手,不输啥!不但不输,吃过,喝过,阔过,都是赚头。只要我不死,你看我照样一双空手再翻过来。”

    这种眼光和心胸,在商人中有不少同类者。与胡雪岩同期而稍后的徐润,就是这样一位禁得起波折的人物。

    和曾国藩一样,胡雪岩处变不惊、遇喜不乱的心理素质,也正和曾国藩一样,是从长期的经历中提升出来的。细考人的一生,真正的智力差别固然存在,而意志的差别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为人形象的好坏所起的作用则更大。松下电器公司所招考的那位学生,失败之处,正在于心理素质不够健康。假定他在服药前多一分意志,他就有可能活到第二天,也就有可能因为松下公司的录取而顿然有悟,从此看重在生命中意志力量的地位。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会因此而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他的智力也就有了凭借,得以有机会发挥。

    信义乃经商之本

    信用、信义实际上是一个人立身行事之本。被称为“亚圣”的孟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不能仗义而行、全无诚实可言的人,一定会为众人所不齿。

    对于经商而言,信用同样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信用可以争取到宝贵的顾客。在胡雪岩的经商生涯中,他经常说:“做人无非是讲个信义。”他一直将“信用”二字看得极重,甚至不惜损害自己的利益。

    其实,做生意与做人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往往也应该是一个信义之人。比如胡雪岩,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一等一的仗义守信的成功商人,也可以说由于他的仗义守信,他才能够获得比一般人大得多的成功。

    胡雪岩的重义守信,体现在多个方面,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胡雪岩的钱庄开业不久,接待了一位存入阜康一万两银子却既不要利息,也不用存折的特殊客户。这位客户就是那位绿营军军官罗尚全。他将银子存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一是因为相信阜康钱庄的学徒是他的同乡刘二经常在他面前提起胡雪岩,而且只要一提起来就赞不绝口。二来也是因为自己要上战场,生死未卜,存折带在身上也是一个麻烦。

    得知这一情况,胡雪岩当即决定,第一,虽然对方不要利息,自己也仍然以三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照算,三年之后来取,本息付给一万五千两银子。第二,虽然对方不要存折,也仍然要立一个存折,交由刘庆生代管。因为做生意一定要照规矩来。

    罗尚全后来果然在战场上阵亡了。阵亡之前,他委托两位同乡将自己在阜康的存款提出,转至老家的亲戚。罗尚全的两位同乡没有任何凭据就来到阜康钱庄,办理这笔存款的转移手续,原以为会遇到一些刁难或麻烦,甚至怕阜康会就此赖掉这笔账,不想阜康除为了证实他们确是罗的同乡,让他们请刘二出面做个证明之外,没费一点周折,就为他们办了手续,这笔存款不仅全数照付,而且还照算了利息。

    这就是重信用、重信义,其实,当时罗手上没有任何凭据,后来到阜康帮助罗来办理这笔取款手续的人,也同阜康没有一点关系,倘若否认这笔存款,当然是别无人证。这样做法虽然非常不义,但事实上在商场上也并不是没有。阜康却不肯这样做。就是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看到胡雪岩仗义而守信用的人品。

    仗义守信,是一个优秀商人的基本品格,信义对于商人来说绝不是无关轻重的,他的重信义,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他的生意,说穿了,也就是为了更多地去赚,更好地去赚。这也正好可以看出胡雪岩精于经商之道的一面。我们知道,商务运作中买卖双方的关系,就是一种交换关系。这种交换,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互利互惠的交换,只有以自愿为原则,以互利为目的,这种交换关系才能长期保持,也才会有生意的兴隆。俗话说,“信义通商”、“诚招天下客”,能以自己的信用诚实招来天下客,生意也就没有不兴隆的道理。

    讲信义,还表现在对自己的许诺的慎重上。在商场上,讲究的就是干脆漂亮,一句话就算定局,说话就是银子,所谓一诺千金。因此,可以不答应人家,但一旦答应,就一定要做到。如果你没有充分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

    胡雪岩对这一点是非常注意的,他曾对手下人说:“要想吃得开,一定要说话算话。所以答应人家之前,先要自己想一想,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的事,不可以答应人家,答应了人家一定要做到。”

    胡雪岩一生经商坚守一个“信”字,一直到最后的危机关头也不曾背信弃义。所以,尽管挤兑风潮来势汹汹,大有令阜康一举破产之势,胡雪岩仍坚持守信,照常做生意。

    胡雪岩的做法,证明中国社会上一向流传的“无商不奸”的看法是错误的。

    性格直爽,心态端正

    胡雪岩性格直爽,且心态端正,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拿胡雪岩花钱的事来说,足可以见他的异人之处。

    钱不仅要花出去,而且要花得无声无息,给外人的感觉是受惠一方应得的。比如出银一千资助阿珠一家。找的借口却是,因为需要阿珠的父亲出面,帮助胡雪岩做丝生意。所以是阿珠家在帮他胡雪岩。这个理由听起来合情合理,而且阿珠一家确实受了感动,跑前跑后,尽己所能,为胡雪岩照看丝生意。

    胡雪岩资助嵇鹤龄,可以说是最有戏剧性的一节。

    嵇鹤龄本是捐班候补,因为有名士脾气对一般的人和事都看不上眼,所以长期没有补到实缺,家境也很不好。

    正赶上新城民变。嵇鹤龄对平息民变自有一套看法,但是也仅限于堂上大放高论,并不愿亲自前往。胡雪岩得知他新近丧妻,就借了一套官服,硬闯入堂去吊丧。目的无非是激出嵇鹤龄,以便鼓动他帮忙前去新城。

    吊丧前,胡雪岩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他把嵇鹤龄典当出去的物品全部当回,并帮他封了两千银子的银票,还私下做了筹划,要替嵇鹤龄续弦。

    开始,嵇鹤龄感到胡雪岩行为唐突,十分不悦。随后发现胡雪岩颇有战国策士遗风,又听说他和江湖帮会人物关系甚笃,也就不免改变看法,答应只身去新城,设法平息民变。

    民变是平息了,论功行赏时,督抚却出了难题,暗示嵇鹤龄要交一万两银子方得委缺。嵇鹤龄本来就一贫如洗,加上名士脾气一发,这委缺的事就只好放下了。

    胡雪岩从外地回来,听说了这一过节,就安慰嵇鹤龄,说这事必有结果,要他耐心等待。

    三天后,补缺的委札下来了。嵇鹤龄自然十分高兴。胡雪岩当然也前来道贺,并且从怀中又掏出四千五百两银票,要嵇鹤龄留着,以备上任和成家之用。

    在胡雪岩看来,嵇鹤龄既然答应了自己,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前去新城安抚民变,自己就不能事过忘人,不能食言。

    后来嵇鹤龄也猜出了大概,明白是胡雪岩花钱帮他打通了关节,就对胡雪岩说:“雪岩兄,我也不问你,反正我心里明白。”这是义气之举的一种。

    胡雪岩讲义气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在赌场上故意输给对方,以搏取对方的好感。比如派刘不才和庞二赌博,就叮嘱刘不才一定要放开手脚去输。

    其实胡雪岩嘱咐这话的时候,自己手头的款项并不宽裕。但是胡雪岩特别善于故作镇静,因为这是放交情出去,只要庞二玩得高兴,就不愁下边和他联合对付洋人的事谈不成。

    在和帮会小头目跷脚长根赌博时,胡雪岩发现跷脚长根表面上做出手面很大的样子,其实手头甚窘。所以一局下来,周围人都看出是胡雪岩必赢,跷脚长根必输的牌,胡雪岩却争着起牌,并不翻过来,一张一张地摸,作出十分惊讶惋惜状,然后把牌往大堆中一推,说:“输了!”

    跷脚长根自然心里有数。就因为胡雪岩此举,跷脚长根改变了反叛的主意,同意按胡雪岩的办法解决自己部下的出路,帮助胡雪岩做成这笔军火生意。

    后来跷脚长根向胡雪岩借钱,写了五千两银子的借条。胡雪岩把银票给他后,接过了他写的借条,看都不看,就在蜡烛火上点燃烧掉:“老兄,以后交往的日子还长着呢!”

    尽管胡雪岩在帮助别人时或许抱有某种更长远的目的,但并非事事如此,何况即使如是,于己于人只会有益无害,直爽而端正的心态,无形中使胡雪岩如虎添翼。

    胡氏模式,以德取胜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中,“德”是备受推崇和提倡的一种品行,胡雪岩之所以在商场中屡屡获胜,跟一个“德”字是分不开的。胡雪岩之“德”,总起来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智、勇、仁、强。

    作为一个兼具侠义美名,商通国内海外的大商人,胡雪岩的商事活动具备了四德的基本要求。

    第一,智就是通权达变。智即权变,也就是观察市场,通权时度。这是一个商人的基本要求,而胡雪岩的商业智慧还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是把智运用到义上,以攻心为上,以此把握商情:第二是把智化解为“眼光”,以此评判生意。

    胡雪岩智慧的首要特色就是化智入义,把自己在人情关系上的基本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体人情、通人情。他对人情的体察到了十分细微的地步。

    比如,他因资助王有龄而丢了饭碗,自己落魄了,他绝不去找老关系的麻烦,宁可屈尊去吃门板饭。一日发达了,他又精挑细选礼品,把老同事们服侍得服服贴贴。个个觉得,胡雪岩这人有难了不会找熟人麻烦,有福了会和大家一起过好。

    这是智慧,这是人情的智慧。胡雪岩知道人心厌恶哕嗦,有人给你讨麻烦总是件不快的事:反过来,人本性中又总爱贪小便宜,你能满足他这一小小本性,他就会格外高兴。

    再如,和松江漕帮的尤五商谈“民折官办”的事情时,揣知尤五卖米隐衷。胡雪岩就捕捉到了这一心理,并且拿话挑明了,告诉尤五,有什么难处,胡雪岩自然会帮忙,否则还不如不买这批粮食。难处被人讲明了,并且帮你落实了解决办法。这就是为人打算的举动,显出是朋友了。因此,关于人性的体察,又化作了与义有关的举动。

    这种智,算不算商业智慧?应该算,而且应该是上乘。因为这种智慧是边拆边用,边用边结,最后上升为义,又借义为以后的商业往来打开了路子。新的机会由于受这种义智的鼓励,是越滚越多,越扩越大。等于每一次都为未知的下次增加了取胜的机会,它和单纯的商业市场估计大为不同。

    再举营兵罗尚全存银一万两的例子来做比较。

    按一般的市场操作规则,只需点明银两,立折为凭即了。

    或者按现代银行储蓄法则来做,发现此人行踪可疑,身份与银两出入太大,先把来人稳住了,找到警察来盘问清楚再说。

    胡雪岩是名声在外的人,罗尚全是听了自己的表亲讲述胡雪岩的侠义之举后作出判断:姓胡的这人靠得住。这个判断正是胡雪岩前两次关于人性智慧运用后,化智入义的结果。

    两个差使各管一摊官银,只要自己人在,不愁官银不从阜康过,阜康的头寸和实力更不在话下。

    嵇鹤龄曾戏称宁可拿钱塞狗洞,也不肯白出孝敬费,王有龄也对抚台大人的暗示置若罔闻,落得抚台大人把脸一沉,端茶送客。

    胡雪岩只是听,听出门道了,就适逢其时地派人把事情办了。

    这就是胡雪岩攻人心的智慧,即使它是人性的负面,表现出来挺恶劣的,也要顺着对它的了解去做。

    因为是在做生意,不是在做判官。做生意要的是畅通无阻,要的是取势获利。

    胡雪岩商业智慧的第二点是化智为“眼光”。

    在上述罗尚全存银一例中便看出胡雪岩的眼光来。普通地讲,化智入“义”均是眼光。就是说,胡雪岩人在做眼前的生意,思虑却是放在将来。所以他不做一锤子买卖(好像准备趁着谁没醒悟过来,大捞一把,然后赶快洗手似的)。

    胡雪岩的眼光还有另外一种:“做生意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了得,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

    这是大处显示商业智慧。

    眼光看得大,看得远,手头做起事来就放得开,摆得匀。比如官票初次发行,信用不可知,小眼光的只看到这一点,大眼光则看到官府平逆,民心所向,所以这信用得靠同行维持。官府信用好了,做钱业生意的也跟着占便宜。

    胡雪岩的商业智慧,有这两点与众不同,也就注定了胡雪岩走上与官府合作,受朋友拥戴的道路。尤其是化智入义这一点,把侠义之心渗入到商业活动中,把握了人性中最为复杂的方面,使得胡雪岩有了“东南大侠”的美誉。现在的人,之所以为胡雪岩所激动,正是胡雪岩迎合了人们追求浪漫的心理。假定一个商人工于算计,斤斤计较,按现代资本主义眼光看,符合商人的一般标准,但其智慧是冷苛型的,做出的事也必平庸无奇,总没有胡雪岩的义智型来得光彩照人。

    第二,勇就是决断。对广大商人来说,关键时刻,往往一念之差,出入甚大。所以,是否敢拍板定夺,决定着一笔生意的成败。特别是大部分资金积压于一处时,一旦调度不当,常遭倾家荡产之灾,商人多虑,若不能佐以多勇,犹豫辗转,且不说劳心劳力,贻误时机,单是这种工作方式,也会让雇员、合作者甚至对于其本人大为担心。商人的勇毅不存,商业上开拓的锐气就会折杀,局面也就可能经常徘徊不前。

    不过任何一个商人都知道,勇是建立在对一种商事各方面情况的缜密了解上,胡雪岩为了做丝茧生意,就得从丝的生产知识入手准备起。季节到了,人手齐了,资金足了,地方有了,还需要了解市面。了解市面是让徒弟陈世龙办的。透过尤五的口气,兼以陈世龙从茶馆里听来的消息,胡雪岩知道,小刀会在八月要起事了。

    起事了会带来什么反应?该怎么应对?这就需要胡雪岩作出决断。

    当然,如果有进一步的消息,或者另有道路,胡雪岩的决断还可重新考虑作出。

    但是屯丝又有屯丝的风险。首先是要压本钱,假定市面不出半月又平静了,屯丝也就意义不大。

    这就又需要下决断了,因为商人不可能穷知与下决断相关的所有信息,所以就有风险。在最后时刻,只能根据大致的情势估算。至于估计是否准确,情况会不会按估计的方向发展,这都是一个待卜之数。

    胡雪岩这次作出的判断是:大量买丝,屯往租界,必赚!高价亦不惜。

    他的辅助理由是:洋人暗中支持小刀会,政府必然要想个法子治一治洋人。最好的法子就是禁止和洋人通商。所以过不了三个月,洋人有可能有钱而买不到丝,丝价会大涨。

    局势果然按他的估计发展了。两江督抚上书朝廷,力主禁商而惩罚洋人,清廷也回复答应这么做。

    这是胡雪岩自立门户以来第一笔大宗生意,为了这笔生意,他调集了九十万银款,其中多半是钱业同行拆借,回头想一想,假定这一次恰是胡雪岩错了,或者是丝已屯了三月,利息已经进去了几千,忽然市禁大开,丝价大跌,恐怕我们一开场就看到的是终场的胡雪岩了。

    还好,结局很是圆满。勇和智结合,智和义结合,义和胡雪岩是狗洞也要塞的处世手法结合,胡雪岩从官场、从洋场、从江湖得来的消息也都千真万确,没有纰漏,这一决断变成了现钱。

    商人的日日夜夜,大家是知道的,无非是希望市场能沿着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希望预测的一切都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希望各种意外越少越好。

    勇是什么?勇是厚利,勇是机会,白圭之所以把它列为商人四德之一,就是因为勇一头连接了智,一头连接了风险。它处在“人知”的边缘,需要勇的时候,就证明,我对此事的向前发展不能确知。完全地知道事情的发展不需要勇;钻入一个已被各种现代设备修配好了的大溶洞,不需要勇,至多需要胆,来承受高度黑暗的刺激。但要踏入一个荒野中的山洞却需要勇,因为你不能预知里面的情况。

    因为是通向未知,所以就可能有机会,有厚利,不过同时也可能什么也没有,只有无尽的灾难,胡雪岩就处在这样一种状况中,胡雪岩对麟桂所知甚少,人很实在,不过,正因为如此,他捞的钱也少,临走还得靠借贷弥补亏空,而且一借就是两万两。人走了,力不及本省地面,即使他给好处,也不知好处该从哪里给起,况且胡雪岩刚开业,照实了说,包括同业庆贺开业送来的堆花加起来也不过四万两现银。

    这里边也不纯是商业利益,还有人情在,借走了款,将来不给倒还不至于;但是他要长期拖欠,依着胡雪岩的脾气,也还真不能让人跑到门下天天逼债。

    为难,真的为难!

    胡雪岩是心中暗暗叫苦,主意却也慢慢在打。可以把王有龄赴任后的官款算进去,可以把私蓄算进去……,看来,只要保证期限,借去不会有妨。

    麟桂要的也只是一时周转,只是他那面派来的人不够精明,讲出的话头让胡雪岩猜不出自己会冒多大风险。

    对着风险,要的也就是一个勇字,解了麟桂的急,麟桂自然感激。不日捎话过来,他到江苏接任藩司,知恩图报,答应各省解往江南大营的协饷由阜康到上海开分号妥为办理。

    就是说,不用垫本钱,只为这二万两银子的借款,阜康有了机会,稳稳当当把分号开到上海!

    这是胡雪岩生意发展史上颇为得意的一件事,一个契机。借了这个机会,阜康在同治到光绪初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钱庄。

    第三,仁就是取舍。四德之三为仁。仁是取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个初涉商场的人,手头只要有了一小笔钱,总免不了有不少旁逸之想。无非是想一桩生意勾出另一桩生意,相信自己会连环火爆。

    其实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做了这一件,就没有心思去顾另一件。不过人的贪欲确实无限,俗称“人心不足蛇吞象”,很正常。

    看来要成为一个合适的商人,需要时间磨炼。到有一天他发现收发由心了,才证明他处理的生意范围是适度的。

    胡雪岩刚开钱庄时,他不免从各方面考虑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首先选定的就是到湖州做丝生意。

    到上海联络生意时,他为军火生意的厚利所吸引,周旋于洋场、官府和江湖势力之间,一心要做成一笔大的军火生意。

    这一运作,眼界大开,原来茶比丝还赚钱,桐油也是利润不薄,至于上海租界内的地皮,已经有人开始大片购置。兵荒马乱的,来逃难的人很多,要吃,有粮食生意;要玩,有戏园子……

    胡雪岩有点儿乐陶陶,却急坏了亲朋好友。

    “人的精力到底有限,你经手的事情到底太多了。眼前来看,好像面面俱到,未出纰漏,其实,是不是漏了许多好机会,谁也不得而知。”

    收心的方法也不只一种。

    首先,必须把自己的本业看好。胡雪岩的本业就是钱庄,熟门熟路,钱庄经营好了,才好分身去干别的。然后是典当和药店。这两样事业,一时都无利可图,完全是为了公益。开典当是为了穷人,开药店则利人又利己而已。

    其次,自己忙不过来,是因为一个人的心思必定有限,不能什么都管。该去的,照应不到的,当然都要丢开了,不专做。不过,好多事情,一个人照应不到,可以让别人来照应,自己只需要在边上指点一下就可以了。或者像药店,只要选拔好了档子,定了宗旨、立了规矩,大可只建设不问事,让它自己发展。这就需要用人。用人得法,生意照样可以花团锦簇地多面铺开。不过,自己要退到后边来,不管那么多琐碎的事。

    有了这些少年明干精于会计的号友,胡雪岩省了一大半心思,一心一意做军火、丝茧两样生意。

    白圭讲仁“以取予”,强调了商人做事时的能力限度和面对这种情况时的基本态度。认识到限度是智的表现。苏格拉底说,问来问去,发现只有他自己才是最大智者。因为别人都自称无所不知,只有他自己承认有所不知。自称无所不知的人未免自大,所以不智。高人要面对的是实际的功利,无所不知的态度在商业实践中只能吃瘪。所以有取予,知不足,只有明智商人才能做到。

    面对这种限度而定取舍,是仁的表现。好多时候,舍弃和退却颇不容易。

    所以,简单的一个“仁”字,并不容易做到。胡雪岩晚年时期,自己辅佐的左宗棠成了疆土重臣,自己的“财神”声名也广扬在外了,便觉得台面上总要得体,和自己的声望地位相称。老母亲的六九大寿要做,七十大寿还要做。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得隆重热闹,让人知道胡雪岩在台面上风光依旧,得宠依旧,生意上兴隆依旧。这就是所谓的“尾大不掉”,商人的四德,智勇仁强,到这时恐怕只剩了“强”,强撑着,虚好看,却无果敢之心有取有舍,不蔓不枝了。

    商人“仁”德的生生不息,代代存在,时时起作用,倒也能从比较中有所体会。怪不得白圭讲,四德不俱备,“虽欲为吾求,终不告之矣。”

    第四,强就是有所守。四德的最后一条是强。

    强就是有所守。讲的是商人的心理素质。眼看苦日子快熬到头了,好日子快来了;心理上却支撑不住,垮了,这就是“不能有所守”。反过来,不论眼下的局势如何变化不定,守定了自己的宗旨,事情才会有个好的了断。

    在这一点上,胡雪岩是绝对有原则的。他自己选人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耐性,是否能克制自己。有时甚至故意创造一些不利条件去考验所选用的人。比如阿巧的弟弟,一来就让他上堂子找人,一试胆量,二试抵制群粉诱惑的能力。一关过后,又给足银子,让他去送信,试探他能否拿着钱又不乱花,而且讲实话。

    对于各种诱惑,对于各种灾难、危险,对于各种失败,一个给别人提尿壶长大的人,应有足够的磨炼帮助自己一一忍受下来,忍耐过去。

    胡雪岩第一次联络庞二少爷,垄断上海丝市,以求外商屈服,获得一个较高价格。但是,外商极为狡猾,到了年底,一分丝不收。表面上是国内丝满,暂不需要,实际上盯紧了胡雪岩,要逼他降价。

    辛辛苦苦做成的局面,在胡雪岩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

    有能力给他帮助的,就是庞二。不过,庞二未必一定肯帮助他。胡雪岩下定了决心,与其向洋人低头,不如在自己人面前丢脸。他派了刘不才专和庞二交涉。

    难熬的日子!庞二如果开不出头寸,胡雪岩的钱庄就有可能发生挤兑,开业不久就有可能重新关门。这种时候,自然是守的时候,心急如火,也要装作若无其事,静悄悄地等待结果。

    没有消息前,一切都是未定之数。对于商人来说,除了含在口里的和拿在手里的,一切都是假的。

    当然,能想到的办法都先考虑了。不行,不行,不行……,一条条路都堵死了。只有安心等这最后的消息了。

    商业上的这种等待一个接一个,一次接一次。

    决定着整个大局的,性命攸关的却只有那么几次。等着了全盘皆赢,等不着全盘皆输。结果常常还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几经考虑,押定于此一注,十有八九是有根据的、有道理的。只是,只要没成定局,随时都有可能变卦。

    所以要等,要心平气和地等。

    胡雪岩这次受的就是这种折磨。好多人都被类似的折磨弄垮了。

    胡雪岩还好,挺过来了。庞二答应拨头寸,虽有一半儿是死账,不过不要紧,只要是胡雪岩去要,总可以要过来。和洋人做此生意就需要这样用心守出来,苦不堪言,收获却是双份儿。第一,赢得了厚利:第二,更重要的是打垮了洋人,显示了联手的力量。

    这种强的品质,面临绝境心不死,在四德中最难具备和实践。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如果不具备这一点,前面的一切辛苦都有可能是徒劳、白费。既然如此,不具此德,给你讲经营方法有什么意义呢?

    胡雪岩却是至死不退却。众所周知,是和洋人斗法,积丝茧过多,压了本钱,周转不灵而引起中落。因为他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机器开转,断了蚕农生路。

    胡雪岩钱庄受到挤兑时,他正在赶回杭州的船上。到了杭州,人未下船,已有人上船报信儿来了。

    他的处理很冷静,钱庄继续开业。一方面和官府打交道,讲明,苦衷:一方面多方找出路,售出丝茧。各地的典当行,杭州的胡庆余堂也继续营业。目的很简单,多一分盈利,多一份希望。希望让每一位储户都有银钱兑回,不致遭受损失。至于钱庄所存的官款,官府自然关心,要先提了的。

    他谆告自己手下雇员:“有句老古话,叫做‘同舟共济’,一条船上不管有多少人,性命只有一条,要死大家死,要活大家活。遇到风浪,最怕自己人先乱。一个要往东,一个要往西,一个要回头,一个要照样向前。意见一多会乱,一乱就要翻船。所以大家一定要稳下来。”

    这也是一种守,是大难当头,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商人品性,也没有辱没左宗棠的评语:“商贾中奇男子也。”

    综白圭商业四德,胡雪岩唯在“取予”一节上晚年略有失,其余则一生践行,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胡雪岩以厚德载物,以诚待人,即使在今天也还值得大力提倡和借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