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杀手:突发环境污染的防范自救-燃烧及爆炸的防范自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或氧化剂发生的伴有发光和放热的激烈氧化反应,包括物体快速氧化,产生光和热的过程。燃烧反应与一般氧化反应不同,其特点是反应激烈,放出热量多,放出的热量足以把燃烧产物加热到发光的程度。爆炸是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它是物质从一种状态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做机械功的过程。突然发生爆炸时,将给周围的环境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伤害。

    因此学习一定的防范自救常识是很重要的。

    燃爆危险物质的分类

    一般来说,凡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物质就叫燃爆危险性物质,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八类,其中大部分具有爆炸性或具有燃爆特性。

    爆炸性物质具有爆炸性能的固体或凝结状态的液体化合物统称为爆炸性物质,通常被人们称为炸药的物质就属这一类。此外,各种过氧化物、硝化纤维制品、硝酸铵等其他具有特定官能团,如硝基、硝胺、硝酸酯等化合物也都属于爆炸性物质。

    混合危险性物质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由于混合或接触而产生了火灾或爆炸,则把这种物质叫做混合危险性物质。在混合危险性物质中有如下三种情况。

    物质混合后形成了类似混合炸药的混合危险性物质。如硝酸钾、硫黄、木炭粉的混合和硝酸钾、硫黄、硫化砷的混合。

    物质混合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敏感的爆炸性化合物。如强酸与氯酸盐、过氯酸盐、过锰酸盐等混合时,形成了强氧化性的物质,当它们接触有机物时,会发生爆炸。

    又如,将氯酸钾与氨、铵盐、铅盐、银盐等接触时,也生成具有爆炸性的化合物氯酸铵、氯酸铅、氯酸银等。

    物质混合的同时引起着火或爆炸。如果把漂白用的次氯酸盐(钠)粉末混合于溴酸或硫代硫酸盐(钠)粉末中时,立即燃烧等。

    可燃气体或蒸气指凡遇明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爆炸的气体。如氢气、天然气、乙烯、乙炔、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等;乙醚、苯、酒精等可燃液体的蒸气。可燃液体凡是在常温下为液体,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时能燃烧爆炸的液体,具有可燃性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烧液体。如汽油、煤油、酒精等。

    可燃固体凡遇火、受热、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燃烧的固体物质,统称为可燃固体。包括纸、布、丝、棉等纤维制品及其碎片、木材、煤、沥青、石蜡、硫黄、树脂、柏油、重油、油漆、火柴等一般可燃物。

    可燃性粉尘如上述可燃固体是粉状或属于雾状而飞散在空气中时,这种空气可能被点燃,发生粉尘爆炸。如空气中飞散的煤粉、硫黄粉、木粉、合成树脂粉、铝粉、镁粉、重油雾滴等,都属于可燃性粉尘。

    自燃性物质在无任何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下,依靠自身发热,经过热量的积累使其逐步达到燃点而燃烧的物质。

    忌水性物质它是指吸收空气中的潮气或接触水分时,有着火危险或发热危险的物质。

    爆炸性的毒害品

    凡少量进入人、畜体内或接触皮肤,就能与体液和机体组织发生作用,扰乱或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产生暂时或持久性的生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均属毒害品。

    毒害品的种类很多,按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毒害品和有机毒害品。

    不同化学品的毒性大小各不相同,其毒性大小常用“半致死量”(LD50)来表示,意思是指能使一组被试验的动物死亡50%的量,其单位为“毫克千克”。半致死量越小,说明它的急性毒性大。有些有毒化学品尽管半致死量较大(即急性毒性小),但少量长期摄入时,因其具有积蓄等作用,表现为慢性毒性较高。例如六六六的大鼠经口半致死量为88毫克千克,需较大剂量经口摄入才能引起急性中毒,但六六六在人体内积蓄性较大,能引起人的慢性中毒。1978年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建议依据LD50(半数致死剂量),LC50(半数致死浓度)的分级标准,将化学品分为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和微毒等五级。

    有些有毒化学品不仅有毒性,还有易燃、易爆、腐蚀等危险性,例如:

    绝大多数有机有毒化学品遇明火、高温、氧化剂等均有引起燃烧的危险。有些如二硝基氯化苯、二硝基苯酚等受强烈撞击或遇高温还有爆炸的危险。

    无机的有毒化学品一般本身不燃烧,但其中的氰化物遇酸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氰化钾(钠)遇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磷的金属化合物,如磷化锌、磷化钙等,遇酸或水会产生剧毒并能自燃的磷化氢气体。金属粉末如钠粉、铍粉等遇明火能在空气中燃烧甚至爆炸。能溶解于水的含氮化合物,其水溶液对皮肤有腐蚀性或刺激性等。

    有毒化学品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其毒性也就越大,因为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所以越易溶解于水也就越易被人吸收,有些有毒化学品虽不溶于水,但能溶于胃液、汗水中,同样能引起中毒。固体的有毒化学品颗粒越小越易引起中毒,因为颗粒小容易飞扬,经呼吸道吸入肺泡,被人体吸收而引起中毒。

    液体有毒化学品的沸点越低,挥发性越大,空气中浓度越高,越容易从呼吸道侵入人体,也就容易引起中毒。无色无味者比有色味者难以发现,更易引起中毒。这些特征都是在爆炸现场进行应急监测、处理处置和人员防护时应当加以注意的。

    有毒气体爆炸事故的特点

    爆炸性事故中的有毒气体爆炸的危害尤为严重。所谓有毒气体是指吸入后能引起人畜中毒,甚至死亡,有些还能燃烧的气体。主要有氯气、光气、溴甲烷和氰化氢等。

    为了便于贮运和使用,将有毒气体用加压法、降温法压缩或液化后贮存于钢瓶内。由于各种有毒气体的性质不同,有的较易液化,在室温下单纯加压就能呈液态;有的在室温下无论加多大的压力都不会变为液体,必须在加压的同时再降温才能液化。有毒气体在钢瓶中处于气态的称为压缩气体,处于液态的称为液化气体;贮存在各类容器中的易燃有毒气体泄漏到外部空气中,经过一定程度的扩散后,遇到火源,则会发生火灾或爆炸。由于这种气态爆炸混合物分布在大的空间范围内,而且会有大量的不能参加反应的氮气等成分。因此有毒气体爆炸与炸药爆炸相比,释放能量的密度小,相应爆炸压力较低。但有毒气体爆炸作用范围广,引起燃烧,破坏面大,而且爆炸性混合气体可以弥散,侵入到很小的空间和缝隙中,如被人、畜吸入呼吸道,会引起伤亡。有毒气体爆炸事故特别呈现以下特点:

    毒性大。这是有毒气体爆炸事故的主要特点。由于有毒气体爆炸,会产生各种有毒气体,甚至剧毒气体,弥散范围广。处于这个空间的人,会通过呼吸道、皮肤引起中毒、窒息甚至死亡。

    易引起燃烧,发生燃烧爆炸。

    多数有毒气体泄漏或爆炸后,逸出的大量气体与蒸气在静电或明火等作用下发生燃烧爆炸。处在这个空间的人,呼吸道被烧伤,衣服被烧脱落。现场死、伤者多是因烧伤而死。

    烟痕不明显。有毒气体爆炸一般没有烟痕,尤其是因变化、体积膨胀发生的爆炸,根本不留烟痕。

    但某些气体的爆炸,可在容器内壁发现分解的炭黑。

    冲击波作用弱且有方向性,燃烧波致人伤亡较多。由于压力爆炸一般在某个部位或只在某一个部分发生爆炸,所以冲击有方向性,面对容器爆裂口的物体容易被推倒、位移、变形,但燃烧波作用范围广,伤害性大。

    击碎力小。由于压力容器选用大的钢材制造,一般不发生粉碎性破坏,多是被炸成较大的窟窿。

    预防爆炸的原则

    可燃混合物的爆炸虽然发生于顷刻之间,但它还是有个发展过程。

    首先,是可燃物与氧化剂的相互扩散,均匀混合而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并且由于混合物遇到火源,使爆炸开始;其次,是由于连锁反应过程的发展,爆炸范围的扩大和爆炸威力的升级;最后,是完成化学反应,爆炸力造成灾害性破坏。

    防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对爆炸过程特点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

    即阻止第一过程的出现,限制第二过程的发展,防护第三过程的危害。

    其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在工艺的设计、安装和生产中应消除和避免可燃性气体、液体、粉尘、纤维向外泄漏或向内泄漏、积聚,以防形成爆炸混合物,消除爆炸根源;防止并严格控制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降低其达到爆炸极限范围的概率,缩短爆炸性混合物滞留时间;在爆炸危险环境及工艺系统装设安全装置或局限化安全装置;消除和控制引燃爆炸性混合物的明火、电弧、高温热体和其他能量;按照生产和贮存物品火灾危险性类别,合理设计和确定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耐火等级、耐爆结构、建筑形式、安全间距、防爆泄压设施(门、窗、屋盖等)、泄压系数K、防爆隔断、防爆墙、安全疏散(包括安全信号、安全标志、安全通道、安全电梯)等标准,以满足爆炸危险环境的要求;在爆炸危险环境,按照消防规范和规程的要求,设置消防给水系统、固定灭火装置和灭火器材,并按要求设置消火栓和消防通道。

    如何判断爆炸造成的伤害

    1.爆震伤,又称为冲击伤,作用于距爆炸中心0.5—1米以外的范围。爆炸物在爆炸的瞬间产生高速高压,形成冲击波,作用人体造成全身多个器官损伤,同时又因高速气流形成的动压,使人跌倒受伤,甚至肢体断离。爆震伤后会出现的症状有:耳鸣、耳聋、耳痛、头痛、眩晕;胸闷、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窒息;腹痛、恶心、呕吐、肝脾破裂大出血导致休克;神志不清或嗜睡、失眠、记忆力下降。

    2.爆烧伤,实质上是烧伤和冲击伤的复合伤,发生在距爆炸中心1—2米范围内,由爆炸时产生的高温气体和火焰造成。严重程度取决于烧伤的程度。

    3.爆碎伤,爆炸物爆炸后直接作用于人体,造成人体组织、内脏或者肢体破裂,失去完整形态。

    还有一些是由于爆炸物穿透体腔形成穿通伤,导致大出血、骨折。

    4.有害气体中毒,爆炸后的烟雾及有害气体会造成人体中毒。常见的有害气体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有害气体中毒会出现的症状有:眼、呼吸道有异常感觉;急性缺氧、呼吸困难、口唇发紫;休克或肺水肿。

    被烟花爆竹炸伤如何自救

    一旦被烟花爆竹炸伤,应立即脱离火源,消除致伤因素。如果身上的衣物被引燃,应迅速脱掉,如果来不及脱掉衣服,应就近直接冲冷水浴,或就地滚动压灭火焰。伤员在衣服着火时切不可站立或奔跑呼叫,防止造成头、面部烧伤及吸入性损伤。脱离火源后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减少伤害:

    迅速降低伤者损伤处的温度,采用凉水冲冼或浸入水中(水温以伤员能忍受为准,一般为15℃—20℃,热天可在水中加冰块),然后用冷水浸湿的毛巾、纱垫等敷于创面,时间无明确限制,直到不再剧痛为止,大约需30分钟至1小时。冷疗适用于中小面积特别是四肢的烧伤。2.如果手部或足部被炸伤致流血,应迅速用双手卡主出血部位的上方,尽快止血。如果出血不止且量大,则应用橡皮带或粗布扎住出血部位的上方,抬高患肢并急送医院清创处理。在捆扎后,捆扎带要每15分钟松解一次,以免患部缺血坏死。

    3.对于头部、面部损伤尤其不可掉以轻心,冷敷灼伤部位并要到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贻误治疗时机。人面部的血管非常多,如果遇到小血管破裂引发出血不止的情况,可在就诊前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用力压住伤口,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如果皮肤表面形成水疱,不要将其碰破,更不要挑破。

    4.如果眼睛受到伤害,应将伤者眼部的污物及沙石颗粒等小心清除,可用清水冲洗创面。若伤情较重,如眼球破裂伤、眼内容物脱出等,伤者眼睑高度肿胀、淤血,眼睛睁不开,此时不要强行扒开伤者的眼睑或去除脱出眼外的组织,应以消毒纱布或清洁毛巾覆盖后立即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

    5.禁止在炸伤部位涂盐、酱油、烟丝或油膏之类的东西,以免引起细菌感染,也不要涂龙胆紫等有颜色的药水、药膏,以免增加感染的危险。

    公共场所发生爆炸怎样紧急应对

    室外的公共场所发生爆炸时,要迅速背朝爆炸冲击波传来的方向卧倒,脸部朝下,头放低,在有水沟的地方则应侧卧在水沟里面。室内场所发生爆炸时,要就近躲避在结实的桌椅下。为了避免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击穿耳膜,切记要张开口。为了防止烟毒,爆炸瞬间要屏住呼吸,之后以低姿势逃生,切忌大呼大叫、乱跑乱窜。下面介绍一些安全常识:

    1.如何识别可疑爆炸物?

    在不触动可疑物的前提下:

    看,由表及里仔细地观察,识别、判断可疑物品或可疑部位有无暗藏的爆炸装置;听,在寂静的环境中用耳倾听是否有异常声响;嗅,如黑火药含有硫磺,会放出臭鸡蛋(硫化氢)味;自制硝铵炸药的硝酸铵会分解出明显的氨水味等。

    2.在大型体育场馆发生爆炸怎么办?

    (1)迅速有序远离爆炸现场;(2)撤离时要注意观察场馆内的安全疏散指示和标志;(3)场内观众应按照场内的疏散指示和标志从看台到疏散口再撤离到场馆外;(4)场馆内部体育官员、工作人员以及运动员,应根据沿途的疏散指示和标志通过内部通道疏散;(5)不要因贪恋财物浪费逃生时间;(6)实施必要的自救和救助他人;(7)拨打报警电话,客观详细地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经过;(8)注意观察现场可疑人、可疑物,协助警方调查。

    3.在商场与集贸市场发生爆炸怎么办?

    (1)保持镇静,迅速选择最近的安全出口有序撤离现场;(2)注意避开临时搭建的货架,避免因坍塌可能造成新的伤害;(3)注意避开脚下物品,—旦摔倒应设法让身体靠近墙根或其他支撑物;(4)实施自救和救助他人;(5)不要因顾及贵重物品而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6)迅速报警,客观详细地向警方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7)注意观察现场可疑人、物,协助警方调查。

    地铁爆炸怎样逃生

    地铁中发生爆炸,损失往往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铁里面客流量大,人员集中,一旦发生爆炸,极易造成群死群伤。

    2.地铁列车的车座、顶棚及其他装饰材料大多可燃,爆炸时容易造成火灾;有些塑料、橡胶等新型材料燃烧时还会产生毒性气体,加上地下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烟雾浓,发烟量大;同时地铁的出入口少,大量烟雾只能从一两个洞口向外涌,与地面空气对流速度慢,地下洞口的“吸风”效应使向外扩散的部分烟雾又被洞口卷吸回来,容易令人窒息。3.由于地铁隧道空间的相对封闭性,车辆爆炸起火燃烧后,温度升高,空气体积膨胀,压力增大,热烟气流积聚,极易产生“轰燃”。

    4.地铁内空间过大,有的火灾报警和自动喷淋等消防设施配置不完善,起火后地下电源可能会被自动切断,通风空调系统失效,失去了通风排烟作用,大量有毒烟雾和黑暗给疏散和救援工作造成困难。乘客在遇到危险或等待救援时,千万保持冷静,逐步实施一套自救方法。其中主要有:

    1.及时报警。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拨打“119”报警,也可以按动地铁列车车厢内的紧急报警按钮。

    在两节车厢连接处,均贴有红底黄字的“报警开关”标志,箭头指向位置即是紧急报警按钮所在位置,将紧急报警按钮向上扳动即可通知地铁列车司机,以便司机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

    2.爆炸后的烟雾和毒气会令人窒息,因此乘客要用随身携带的口罩、手帕或衣角捂住口鼻。如果烟味太呛,可用矿泉水、饮料等润湿布块。贴近地面逃离是避免烟气吸入的最佳方法。但不要匍匐前进,以免贻误生机。勿作深呼吸,而应用湿衣或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迅速疏散到安全地区。

    视线不清时,手摸墙壁徐徐撤离。

    3.车厢座位下存有灭火器,可随时取出用于灭火。干粉灭火器位于每节车厢两个内侧车门的中间座位之下,上面贴有红色“灭火器”标志。

    乘客旋转拉手90°,开门取出灭火器。

    使用灭火器时,先要拉出保险销,然后瞄准火源,最后将灭火器手柄压下,尽量将火扑灭在萌芽状态。

    4.如果车厢内火势过猛或仍有可疑物品,乘客可通过车厢头尾的小门撤离,远离危险。

    5.如果出事时列车已到站停车,但此时忽然断电,车站会启用紧急照明灯,同时,蓄能疏散指示标志也会发光。乘客要按照标志指示撤离到站外。

    6.大量乘客向外撤离时,老年人、妇女、孩子尽量“溜边”,防止摔倒后被踩踏。发现慌乱的人群朝自己的方向拥过来,应快速躲避到一旁,或者蹲在附近的墙角下,等人群过去后,至少过5分钟再离开。同时应及时联系外援,寻求帮助。

    例如,拨打“119”、“110”、“999”、“120”等。

    7.如果身不由己被人群拥着前进,要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手腕,双肘撑开,平放于胸前,要微微向前弯腰,形成一定的空间,保证呼吸顺畅,以免拥挤时造成窒息晕倒。

    同时护好双脚,以免脚趾被踩伤。

    如果自己被人推倒在地上,这时一定不要惊慌,应设法让身体靠近墙根或其他支撑物,把身子蜷缩成球状,双手紧扣置于颈后,虽然手臂、背部和双腿都会受伤,但却保护了身体的重要部位和器官。

    8.在逃生过程中一定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和引导疏散,决不能盲目乱窜。万一疏散通道被大火阻断,应尽量想办法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消防队员前来救援。

    如何预防家用燃气爆炸?

    家用燃气主要是天然气、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当发生泄漏,燃气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形成具有爆炸危险的混合气体,该气体与火焰接触即发生爆炸。

    爆炸极限的浓度范围:天然气为5%—15%,人工煤气为5%—50%,液化石油气为1.7%—9.7%。预防燃气爆炸的措施有:

    1.增强安全使用意识。管道用户严禁私自改装、移动、拆卸煤气管道和燃气具。禁止加热或者摔、砸、倒置燃气钢瓶,倾倒瓶内残油和拆修瓶阀等附件。经常检查灶具,包括减压阀和专用胶管、管夹是否老化、松动、裂口等,检查是否漏气。

    不要在安装燃气设施的房屋内存放易燃、易爆物品或者使用明火取暖。

    2.保持通风良好。使用燃气时要保持室内通风或开启换气装置,如何预防家用燃气爆炸?

    避免有害可燃气体结聚。

    3.灶具点火使用时应有人照看,防止意外熄火漏气;燃气使用后要关闭燃气阀门。如发现气体泄漏的危急情况,立即关闭气阀和火种,同时开窗通气排气,不要开关电器电源,不要拨打电话,人员撤离并设法求援。

    汽车自燃逃生自救

    汽车自燃产生的原因:天气热使电源短路或燃油泄漏等烈日炎炎、酷暑难耐,夏季开车也许比平时要艰难了许多。夏季行车对于安全的挑战更多,空调不制冷、爆胎、自燃这些都是威胁夏日行车安全的重大隐患。特别是汽车自燃,更容易给人们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根据专业人士介绍,电路起火一般是自燃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车辆出现自燃事故,司机应该多加关注车辆的保养和维护,并且保证车载灭火器有效。万一车辆发生自燃,要及时熄火关闭电源,在尽全力施救的同时还要及时报警。

    汽车自燃发生后应该尽快找到起火点,用灭火器将其扑灭。如果为时已晚,火势又非常大,则应该尽快远离现场并报警。汽车自燃后的逃生:

    当汽车发动机发生火情的时候,驾驶员要迅速停车,让同车人员打开车门先下车,然后切断电源,取下车上的灭火器,对准着火部位的火焰正面猛喷,直到扑灭火焰为止。

    发现汽车的车厢货物发生火情之后,驾驶员应该将汽车驶离重点要害部位或者是离开人员密集的场所再停下来,并迅速向消防队报警。

    同时,驾驶员应该及时取下随车灭火器进行扑救。如果发现火苗一时扑灭不了,就应该劝围观的群众远离现场,以免发生爆炸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使灾害扩大化。

    如果汽车是在加油过程中发生火灾,驾驶员首先要做到不惊慌,并且立即停止加油,迅速将车开出加油站,用随车灭火器或者是加油站的灭火器,以及衣服等将油箱上的火焰扑灭。

    如果发现地面有流散的油料,一定要用库区的灭火器或沙土将地面的明火扑灭。

    当汽车在修理的过程中发生火灾时,修理人员应该迅速上车或是钻出地沟,快速切断电源,用灭火器或者是其他灭火器材扑灭火焰。

    当汽车因为碰撞发生火灾时,车辆的零部件往往会受到损坏,同车人员伤亡会比较严重,此时的第一任务是设法救人。

    如果发现车门没有损坏,则应该打开车门让同车人员快速逃出。

    与此同时,驾驶员可以利用扩张器、切割器、千斤顶、消防斧等工具配合消防队员救人灭火。

    当停车场发生火灾时,一般要根据着火车辆的位置,采取扑救措施和疏散措施。如果着火的汽车正好停放在停车场的中间,那么就应该在扑救火灾的同时,组织人员疏散周围停放的车辆。如果着火汽车是停放在停车场一边的时候,在扑救火灾的同时,也要组织人员疏散与火相连的车辆。

    当公共汽车发生火灾时,由于车上的乘客较多,要特别冷静果断,首先应该考虑救人和报警,根据火灾发生的具体部位来确定逃生和扑救方法。

    假如公共汽车的发动机着火,驾驶员应该立即开启所有车门,让乘客从车门下车之后再组织扑救火灾。

    如果着火部位在公共汽车的中间,驾驶员在开启车门后,乘客应该从两头的车门下车之后,驾驶员和乘客再扑救火灾控制火势。

    如果车上的线路被烧坏,车门可能无法开启,这个时候乘客可以从就近的窗户下车。

    如果火焰封住了车门,而且车窗因为人多又不易冲出去,可以用衣物蒙住头从车门处冲出去。

    当驾驶员和乘客的衣服被火烧着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迅速脱下衣服,用脚将衣服的火踩灭;如果时间来不及,乘客之间可以用衣物互相拍打,或者是用衣物覆盖火苗以窒息灭火,也可以选择就地打滚,滚灭衣服上的火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