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书信-致《芝加哥论坛报》书评版编辑[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可以随随便便开列几部我愿意写成的书,即使仅仅是为了能拥有特殊权力去重写其中的一些章节。可是我敢说今天高空中有为数众多的天使(特别是还有新近来自美国的那些),他们俯瞰凡间世界,不无遗憾地寻思,上帝在创造世界的狂热中所干下的活儿,若是当初承担的是他们,肯定会干得漂亮得多。

    我想,我不自量力斗胆认为“希望自己能写成”的那本书是《莫比·迪克》。它具有古希腊式的那种纯朴:一个性格刚烈的人为自己阴郁禀性与阴沉历史包袱所驱使,不顾一切地走向自我毁灭,把身边的世界也一起拖向灭亡,他专横到了极点,全然不顾周围的那些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同的自然风貌汇聚成的那个精彩的景点(那也是被动的,仿佛早已知道会有无法改变的厄运)亦被扫到主人公死胡同般的轨道上去——宛如埋藏心脏的一个各各他[2],在崩溃的巨响中像青铜般的不可摧毁;一切都映衬在大地的庄严、悲惨节奏之前,用的是它最没有时间性的语言:大海。而他们厄运的象征则是:一条白鲸。此刻,该轮到一个人走向死亡了;这里没有你们肉眼看不见的食草的小动物徜徉的懒洋洋的牧场。书中每一个字里都有魔力。一条白色的鲸鱼。白,这是一个崇高的字眼,像是众多号角的突然奏响;大海兽的名字里自有一种宁静而粗犷的美。这时,把这一切都凑在一起,那该是何等样的效果!!!这犹如阿喀琉斯的死亡,而帕特莫斯[3]圣洁的少女哀悼他,在她们的金发上用纤纤素手弹拨出忧伤。

    不过,当我忆起莫尔·弗兰德斯[4]和她种种热闹、喧腾的作为时,那像是一个市场,在这里,所有能活到那个时代的人都会经过并驻足。又如,我想起了《当我们非常年轻时》[5],我自然会非常一厢情愿地希望,我能够比米尔恩先生更早就想到了其中的一切。

    (原载一九二七年七月十六日《芝加哥论坛报》。)

    注释

    [1] 该版编辑曾向一些作者提出问题,请他们谈谈自己最愿意写出的是怎样的一本书。福克纳是接受提问者中的一位。——原注

    [2] Golgotha,《圣经》中所说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

    [3] Patmos,希腊小岛。

    [4]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出版于一七二二年的一部小说。作品的名称为《莫尔·弗兰德斯》,这也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后面有“能活到……”之语,是因为当时伦敦发生过大疫。

    [5] When We Were Very Young,英国幽默作家A·A·米尔恩(Alan Alexander Milne,1882—1956)出版于一九二四年的一部儿童诗集,他还著有《小熊温尼》等作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