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通抢猜灯谜-故事谜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赛过华佗

    很久以前,江南水乡的会稽县,有一位闻名遐迩的老郎中。

    盛夏的一天,从清晨起就下着南风雨。德高望重的老郎中顶风冒雨来到诊所,刚坐定,忽见外边风风火火地闯进一个青年。老郎中朝这个青年上下仔细打量了一番,捋须笑曰:“你是从城北来的?”

    青年颇感奇怪地说:“老先生,我第一次来贵诊所,您怎么知道我住城北?”

    老朗中莞尔一笑,又说:“我还知道你是骑驴来的。”

    青年更是惊异地说:“您简直赛过神仙,我算遇到神医了,我家老母亲的命这回遇到救星了!”结果,那医术高明的老郎中几剂汤药,很快就把老夫人的病治好了,那青年为了感谢他的救母之恩,特意敲锣打鼓,送来一块镌刻着“赛过华佗”四个金字的巨匾。

    事后,那青年与老郎中成了好友。一日,二人在酒桌上闲聊,青年笑问:“老伯,当时你怎么知道我从城北来?又怎么了解我是骑驴来的呢?”

    老郎中捋了一把花白胡子,爽朗地笑了几声,然后道出了秘密。

    青年一听,拍手说:“原来如此!有道理有道理!”

    你知道老郎中神机妙算的秘密吗?

    答案:老中医说:“下南风雨,你前身湿透,后身不怎么湿,岂不是从城北而来,见你鞋上没有泥巴,所以猜你是骑驴来的。”

    财主上当

    从前,一个财主十分吝啬,长工在他家苦做一年,到除夕七除八扣,常得不到几个钱。

    有一位年轻农夫听了很是气愤,想为穷兄弟捞回被财主剥削去的血汗钱,于是找上门去,对财主说:“我身强力壮,样样能干,工钱不要多,第一个月只要一个铜板,第二个月给两个铜板,以后每月给我的铜板为前一个月的双倍,多一枚也不要!”

    财主一听,心里暗喜,忙问:“你准备在我家干多久?”

    农夫笑曰:“连续做三十个月,工钱可最后一次给我。老爷如果同意,我们就立字据为凭。”

    财主一听,心里算了算,总共才1023个铜板,便马上答应,并签上字据。

    三十个月很快过去了,财主叫账房先生仔细算算,该给那农夫多少钱?

    账房先生反复计算,把结果告诉了财主。

    财主一听,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倒在地。

    你算算看,是多少钱?

    答案:三十个月的工钱,共为172811823个铜板,折合银元298万块。

    巧捉家贼

    明朝江南才子祝枝山,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他视若至宝,珍藏于内室,从不轻易取出,一般朋友更是难享眼福。

    一天黄昏,祝才子赴宴而归,老总管匆匆禀报,说夜明珠不翼而飞。祝才子闻讯大惊,连忙赶到内室细看,但一点蛛丝马迹也未发现。

    祝枝山反复分析,断定这个盗宝的窃贼绝非外人,很可能是家贼。祝府内外,主仆有四十多人,谁是窃贼呢?祝才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当即令主仆全部来厅堂集中,一个也不准遗漏,等他亲自破案,当面捉贼。

    祝枝山暗中将一只熏黑了的沙锅藏在箩筐内,外面用布蒙得严严实实,然后搬到厅堂上。他当众宣布:这是一个老道给他的“辨贼器”,只要窃贼的手摸到它,里面马上会发出鸣叫声。

    当夜,祝枝山令全体主仆依次把双手伸进布内,去摸箩筐里的“辨贼器”,摸后各握拳头,原地站着。不料四十多人轮流摸过后,那“辨贼器”并未发出报警声。

    众人正面面相觑,迷惑不解之际,祝枝山一声令下:“都把双手摊开,他略微看了一眼,很快就抓出了盗取夜明珠的窃贼。

    你能猜出,祝枝山是怎样认出那窃贼来的吗?

    答案:窃贼做贼心虚,不敢触摸“辨贼器”,故手上未沾锅灰。

    追回钱财

    从前有个诚实、厚道的壮年人姓陈名焱,因无田产,只好外出谋生,在山里当窑工,他辛苦了三年,用血汗换得不少银两。

    一年腊月,有位同在煤窑当账房先生的老乡,要回家探望病母,陈焱便托他带回一封信和一包银子给自己的妻子。

    途中,那账房先生偷偷拆开一看,见信上只画了一棵大树,树杈上站着八只八哥鸟和四只斑鸠,并没有写明带回多少银子。见财起意的账房先生于是扣下一半,包入了自己的行囊之中。

    是日,陈焱的妻子看完信后,数了数银两感到不对,便问:“李先生,我丈夫带回的是一百两银子,怎么少了一半?”

    那姓李的账房先生一惊,吱吱唔唔地说:“没有的事,没有的事。”

    陈焱的妻子把信一展,将内容说了一遍,然后气愤地说:“真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嘞!”

    那贪财的账房先生哑口无言,只好交回那一半银子,灰溜溜而去。

    你能猜出陈焱的妻子为啥知道少了银子吗?

    答案:八只八哥意即六十四两,四只斑“鸠”即三十六两,总共为一百两。

    审骡破案

    古时候,宁州府有位黄县令,为官清正,爱民如子。这七品芝麻官平时有一嗜好,爱研究点隐语瘦辞,善破怪谜,这对他坐堂审理案件帮了不少忙。

    一日,有个牵骡子的壮年与一挑钱的老人,同在山路上行走。行至一棵树下,挑钱的老人一边用巾擦汗,一边说:“真累呀!”那牵骡子的壮年见老人箩里是钱,就假心假意地说:“我来帮你挑一段路!”说着把骡子交给了老人,自己挑起箩担就走。从铜鼓到修水尽是弯曲崎岖的山路,那壮年快步如风,那老汉牵着骡子怎么也跟不上,待他疾疾追过几个山弯时,那个帮他挑钱的壮年已无踪无影了。

    老人无法,只好牵着那头骡子去找黄县令告状。

    黄太爷听罢申诉后笑道:“老公公别急,明天一早我在衙门前审骡子,保证让它‘说’出真情!”

    结果,当真抓到了那见财起歹意的家伙,你知道县令是如何审骡破案吗?

    答案:次日,黄县令命人用鞭子重重抽打那骡子,然后放开缰绳。那骡子径直跑回主人家,因而破了此案。

    当铺老板

    施耐庵苏州谪居白驹不久,他的独养女儿要出嫁了。他没有钱为女儿置办嫁妆,便将自己写的《水浒传》书稿送给了女儿,并对她说:“日后生活倘遇困难,可将它拿到当铺里典当,可以当到高价。”

    女儿过门之后,见丈夫常叹息未沾岳父半点光,心想:我何不把爹爹给我的书稿拿去当些银子,也好封封婆家的嘴。于是,来到大街的当铺里,说要当一百两银子。

    伙计接过书稿送到里面给老板看,老板看了,爱不释手,他听说来当书稿的是位小娘子,便心生一计,对伙计说:“你告诉他,就说老板不在家,这书稿先放在这里,待老板两天后回来当面讲价钱。”

    翌日,那老板亮相了,只见他把书稿往柜台上一丢,说:“这书不值钱,只能当一两银,要是嫌少,那带回去吧!”

    当天,女儿跑回家询问父亲:“爹,当铺老板说这书稿只值一两银子。”

    施耐庵问罢经过,对女儿说:“你受当铺老板骗了。”

    女儿听父亲这一说,恍然大悟,懊悔不及。

    你能猜出那当铺老板起初爱不释手,后来又为何将书稿丢还施耐庵的女儿呢?

    答案:当铺老板,利用两天时间将书稿全部偷偷抄下来了。

    宫女报案

    古时有个皇帝,一生只有一子,为此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年纪不到十岁的宝贝太子突然失踪了,皇帝、皇后急得乱转,命令宫廷所有的人到处寻找。大家找到深夜,仍无一点线索。

    当日深夜,皇帝正在求神拜佛,求列祖列宗,保佑太子平安无事。贴身太监禀报,说西宫宫女王蕊前来,要求叩见圣上,说她知道太子下落。那宫女一进门,见两个嫔姬搀着皇帝,在香炉前烧香,但吱吱唔唔不敢明说。皇帝见她吞吞吐吐,大声催道:“快讲,快讲。”那颇通文墨的聪慧宫女取过纸笔,写了“芥亡惟大了”五个清秀的小楷字,然后禀曰:“万岁只要在每个字中添上一笔,便……”她望了望两个嫔姬,想起南朝文学家鲍照编纂成集的一首瘦辞隐歌。于是接着又吟了四句:“二形一体,四支八头,一八五八,飞泉仰流。”吟毕,躬身退去。

    那皇帝落笔加之,又细细琢磨宫女之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顿时昏倒于地,老泪横流。

    你知道太子的下落吗?

    答案:那位有才学的宫女所写的五个字各添一笔,为“芬妾推太子”,接着所吟的四句为一“井”字,隐喻地告诉皇帝,皇太子是被芬妾推下井淹死了。

    隐士指路

    明朝大医药家李时珍,为了编着《本草纲目》一书领着徒弟庞显从湖北老家出发,行程数千里,奔波于深山老林,采集草药,验证单方。

    一天,师徒二人翻山越岭,来到一处松杉参天,交柯接叶,环境清幽之地。肌肠辘辘的庞显要找一处山村填饱肚子,便拉着师父往前而行。途中,碰到岔路,不知走左还是走右,正好有位须眉如雪的隐士边吟诗边迎面而来。李时珍忙上前拱手问路,并说明他师徒二人进山是为采集草药。那隐士听后朗朗一笑:“老夫素闻李郎中大名,今有一诗求教。”

    说罢吟曰:

    “老汉首如霜,龟峰眺武昌,万物入梦时,酸甜苦辣香。

    重阳花满枝,湘子谱乐章,昭君同塞去,低头思故乡。”

    李时珍略一沉吟,拱手笑曰:“此诗蕴含八味中药,不难,不难。”旋即一一而数。

    那隐士捋须颔首,拾树枝一根,在地上写了个“主”字,便含笑而去。

    庞显一看,莫名其妙,李时珍却说:“那怪老头已为你我指了路,走吧!”说罢继续往前而行,走不多远,果有村庄。

    你知道那首中药谜合那八味药吗?隐士写个“主”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答案:八味中药是白头翁、孟江南、全蝎、五味子、野菊、神曲、王不留行、潍热地;“主”者,往左去也,隐士指李时珍师徒往左边那条岔路而去,便可找到村庄。

    醉酒戏谜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以后,不久就与当地一位颇有文学造诣的和尚--佛印成了至交,两人常在一起饮酒、赋诗、猜谜、作对联,生活倒也悠闲自在。

    一天,苏东坡与佛印一起到黄州城外江边的一个凉亭里饮酒赏景。但见浩瀚的长江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鳞鳞,像千万颗珍珠撒在水面,看得高兴,就喝醉了。乘着酒兴,苏东坡指着河岸上啃骨头的野狗对佛印说:“请高僧猜一句五个字的双关语。”佛印也拿出东坡写的诗笺来,扔进了滚滚江水,也请苏东坡猜一五字双关语。两人会心一笑,都猜了出来。

    他们两人猜的双关语是什么呢?

    答案: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

    秦少游二求妻兄

    苏小妹与秦少游这一对才女才子结为夫妻后,两人除了吟诗作赋填词外,猜谜也是经常进行的闺房乐事。

    一天,小妹对少游说:“为妻作了一则字谜,您可愿一猜?”少游一听,兴致勃勃地说:“快快说来。”苏小妹抿着嘴笑道:“倘若猜不出,可要到门外罚站啊!”接着苏小妹说出谜面:“两日齐相投,四山环一周,两王住一国,一口吞四口。”

    秦少游从早上猜到傍晚,还没猜出谜底,不由得打心眼里佩服妻子的才华,但也暗暗叫起苦来。心想:如果晚上仍猜不出,可要吃“闭门羹”了,这如何是好呢?忽然,少游笑了,心想:“对了,去求救妻兄苏轼,没有能难倒他的问题!新婚之夜,就多亏这位妻兄暗中相助,才免遭拒于门外之苦。”

    想到此,少游快步向苏轼住所走去。此时苏轼正准备进晚餐,见少游到,忙请他共进晚餐。

    少游正一门心思在猜谜上,那里顾得上吃饭,赶忙说出相求之事。

    苏拭一听,哈哈大笑:“别急,先吃饭,愚兄再救你一次就是了。”随后命厨子赶做一盘“西湖醋鱼”。一会儿,鱼端了上来。苏轼用筷子将醋鱼的头和尾夹出,留下中段,笑着用筷子直指盘中:“少游请看,这就是谜底。”

    少游顿时醒悟,“鱼”字去头、去尾,乃是个“田”字。心事放下了,少游便安下心来在苏轼这儿吃饭喝酒,才回家中去交答卷。

    答案:谜底在故事里。

    巧答怪谜语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一次中美作家会议,在闭会后的酒席筵上,两国作家都喝了一些茅台酒,兴味盎然。

    忽然,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对我国着名作家蒋子龙说,要请他猜个谜语,并“吹嘘”说:“这个谜语讲了二十年,没有一个人猜得破。”

    蒋子龙同志也对他“吹牛”说:“我从三岁起就猜谜语,还没有碰到过猜不破的。”

    金斯伯格的“谜语”是这样的:

    “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了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

    论幽默,讲笑话,猜谜语,这在中国人来说是拿手好戏,岂能被他难住?蒋子龙同志略加思索,便回答了他。金斯伯格哈哈笑了,伸出大拇指说:“您是第一个猜中这谜语的人。”

    你知道蒋子龙同志是怎样回答他的吗?

    答案:蒋子龙是这样回答的:“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抓出来。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

    奇特的情诗

    清朝时,江南有个叫丁爱山的青年农夫,念过几年书,人也很聪明。

    一年,丁爱山在外谋生,接到妻子一封来信。伙伴们抢过一看,信上没有一句亲切之言,全是圈圈点点。

    丁爱山见大家发愣,劈手夺回妻子来信细看,甜丝丝地笑得合不拢嘴。

    同伙见状,忙问:“老兄想老婆想疯了?见着圈圈点点也乐?”

    丁爱山说:“你们不懂,这是我爱妻的一首情诗!”

    “情诗?”众伙伴更迷惑了,催他解释给大家听。丁爱山推辞不过,只好红着脸,按图从右至左,一行一行地道出了妻子的相思情。

    众人一听,抚掌大赞:“想不到嫂子还有这么高深的学问!”

    你能读懂这奇特的情诗吗?

    谜底:这首奇特的圆儿诗的全文是:“相思欲寄从何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圆儿是奴家,双圈儿是郎君你。郎心中有我,我心中有郎。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那说不尽的想不尽的相思情,将一路圈儿圈到底。”

    嘲笑“蠢猪”

    清朝着名文学家蒲松龄,自幼刻苦勤奋,学识渊博,才华闪烁,但因是汉族儒生而连试不第,只好靠教书为生。

    一年春天,一位土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不到三个月,蒲松龄拱手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忙设宴为先生饯行。

    酒过三巡,财主笑问:“吾儿的文章如何?”蒲松龄回曰:“高山响鼓,闻声百里。”财主大悦,捋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想必通了吧?”蒲松龄诙谐一笑,接应:“八窍已通七窍,八窍已通七窍。”说罢道声“多谢”,便挑起书箱启程。

    蒲松龄前脚刚走,财主后脚赶到衙门,将这喜讯告诉当师爷的胞弟,要其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先捞个“秀才”当当。

    那师爷听叙述,哭笑不得,说:“大哥,你让那教书匠戏弄了。”接着解释了一番。

    财主一听,气得直骂儿子:“蠢猪!”

    你知道蒲松龄话是何意?

    答案:“高山鼓,闻声百里”乃“不通!不通!”;“八窍已通七窍”则为“一窍不通!”

    辣嫂与馋官

    元朝初年,有位县令突然心血来潮,想去所属偏僻山村巡视巡视,以炫耀自己体察民情,关怀百姓。

    那县令乘着藤轿,晃晃悠悠地出了城门,朝双峰夹峙的石阶,一仰一仰地往山村而去,身子骨像散了架一般,不由得暗暗叫苦。

    黄昏时分,县令一行来到峰峦叠翠的花山古阳塞,他顿顿脚,连呼:“停轿!停轿!今晚在此歇一夜。”并对随行师爷说:“去找甲长,搞二十盘山珍野味下酒,以消旅途疲劳。”

    甲长听罢传令,心里直发愁。有位名叫辣嫂的农妇听后笑着说:“这有何难,到时领着县太爷上我家吃饭!”

    一个时辰后,甲长领着县太爷来到辣嫂家,那县令见桌上只摆着一碗炒笋干,一碟咸辣椒,两盘韭菜,面露愠色,问甲长:“师爷的交待你未听清吗?”

    辣嫂挺身答道:“这正是按大人吩咐准备的。”说罢一五一十地数给县令听。

    县令一听,无言以对,只好喝了一顿寡酒。

    你知道这里面的文章吗?

    答案:

    新娘不蠢

    从前,一户姓鲁人家给儿子娶了个媳妇,全村人都夸新娘子长得漂亮。儿子听了心里甜蜜蜜的。可婆婆心想:“模样长得是俊,但不知是不是绣花枕头--外面好着,肚内一包糠?”

    于是打算考考她。

    新媳妇三日回门后,开始料理家务。一天清早,婆婆系着围裙,对媳妇说:“早饭我来煮,你帮我拿四样东西来。”

    新媳妇恭敬地问:“请问妈妈,要孩儿取哪四样东西?”

    婆婆边朝厨房走去,边说:“四两沉,四两漂,四两张着嘴,四两弯着腰。”

    新媳妇一听,二话没说,转身就去拿了来。

    婆婆一看,心里很高兴,悄悄对老伴说:“不蠢,不蠢。”

    你能猜出这是四件什么东西吗?

    答案:四样东西分别是:盐、油、花椒、虾子。

    名医戏官

    据李时珍之子李建元《进本划纲目疏》记载:

    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知县,后因有志于医药事业,毅然放弃仕途升迁,辞官回乡,潜心编修《本草纲目》一书。

    行前,接任的县官设宴为李时珍饯行。席间,那新官说道:“素闻李公精通药道,祈代我开一剂补养之药,如何?”

    李时珍早就听说这个新来的县官是个好酒色的昏庸无耻之徒,于是佯装允诺,要来文房四宝,挥毫开了一剂单方。只见笺上写着:

    柏子仁三钱,木瓜二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二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三钱,山药三钱。

    写毕,扬长而去。

    第二天,新知县将单方交给师爷代往“同仁堂”抓药。那精于文墨的师爷接过细看,反复琢磨了一阵,然后吱吱唔唔地说:“大人让李时珍骂了。”接着道出了其中奥秘。

    新县令一听,直气得瞪眼吹须。

    你能琢磨出李时珍药单里的文章吗?

    答案:每一味中草药的头一个字连起来,谐音为“柏木棺材一副,八人抬上山”。

    羞羞答答

    江南才子唐伯虎虽才艺纵横,仍遍访名师高手,以求画技更上一层楼。

    一年,他听说百里之外的深山老林里,有位别开蹊径作奇画的隐士,于是专程前往拜教。

    唐伯虎在途中见大地春回,河山添姿,不禁诗兴大发,边走边吟:“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金,村村户户花如醉,春在枝头已十分。”唐才子走着走着,不觉来到了一处岔路口有左、中、右三条路,不知往哪条路才能到达梅庵朱隐士家。

    正在这时,前面来了一位娉娉婷婷,打着把小花伞的姑娘,唐伯虎想问又不便开口,但见路上又无行人可问,于是拱手笑问:“请问这位姐姐,去梅庵朱隐士家该往哪条路走?望赐教。”

    那姑娘本是一位老学究的小女,平日娴静柔顺,见一位俊逸书生站在面前问路,羞羞答答也不回话,只拣了根树枝在地上写了个“句”字,便朝前走了。

    唐伯虎蹲下身子凝目注视了片刻,恍然大悟,于是按照那姑娘所指的方向继续前行,终于找到了那位隐居深山的丹青妙手。

    你能猜出那姑娘叫唐伯虎走哪条路吗?

    答案:那害羞的姑娘暗示问路的唐伯虎“向左一直去”。因为,“向”字去掉左边的一竖,为句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