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基础学习与欣赏-部分小品演员介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赵本山

    赵本山,1958年生于铁岭开原县莲花乡石嘴村,是庄稼院长大的民间演艺奇才。

    赵本山6岁时成为孤儿,开始跟二叔(盲人)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三弦功底尤为突出。苦难的童年成了赵本山一生的财富,为其日后的小品、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岁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赵本山在李忠堂与崔凯合作的拉场戏《摔三弦》剧中扮演肓人张志,一举成名。《摔三弦》剧获演出一等奖。当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那时,赵本山与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出的二人转《大观灯》200余场,场场爆满,轰动东三省。1987年,在姜昆的推荐下“打入”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开始了他更加辉煌的艺术人生。春节晚会上,小品《征婚》、《红高粱模特队》、《三鞭子》、《送礼》、《钟点工》、《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卖车》均获一、二等奖。由个人投资主演的电影《男妇女主任》获1998国家级“华表奖”,并获优秀男主角奖。为繁荣艺术,他创办了“本山艺术公司”。2002年春,电视剧《刘老根》在中央电视台1套播放,播放时,收视率奇高,许多城市万街空巷。2002年9月,以赵本山名字命名的“赵本山杯”小品大赛会同中国铁岭首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在铁岭举行,社会好评如潮。

    赵本山现为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协会会员、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铁岭市形象大使。

    二、陈佩斯

    陈佩斯

    陈佩斯,著名表演艺术家。1954年出生于吉林长春,1973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其众多作品被国内观众所熟知,像早期春节晚会的作品《吃面条》、《警察与小偷》,电影《太后吉祥》、《孝子贤孙伺候着》等等。而由其主演的《瞧这一家子》、《法庭内外》和《京都球侠》更是荣获了多项殊荣。近年来,陈佩斯致力于舞台喜剧,其代表作为近年火爆大江南北的舞台喜剧《托儿》等。

    电影主要作品有《瞧这一家子》、《法庭内外》、《夕照街》、《少爷的磨难》、《孝子贤孙伺候着》、《太后吉祥》。

    电视剧主要作品有《飞来横福》、《为了新生活前进》、《同喜同喜》。

    春节晚会主要作品有《吃面条》、《卖羊肉串》、《胡椒面》、《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王爷与邮差》。

    主要获奖作品有:

    《瞧这一家子》(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法庭内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夕照街》(金鸡奖提名)

    《京都球侠》(百花最佳男配角奖)

    《警察与小偷》(星光杯小品一等奖)

    《王爷与邮差》(获伊利杯小品一等奖)

    三、巩汉林

    巩汉林,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的喜剧表演艺术家。1957年出生于沈阳,从艺至今近三十年。曾创作表演了60余段相声,他创作及表演的相声作品《无上光荣》、《会海怨》、《国粹异彩》和《胳膊箍》先后在1984年、1986年、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奖赛上分别获得了优秀作品奖和表演三等奖。

    他的喜剧小品创作及表演开始于1986年。1990年后专攻喜剧小品的创作及表演。其作品《街头奇遇》、《拍电视》分别获得了1992年全国曲艺小品大奖赛一等奖和1994年全国曲艺节“牡丹奖”。他连续参加了11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此期间,他表演的喜剧小品《如此包装》、《打工奇遇》、《鞋钉》和《功夫令》连续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的小品节目一等奖。

    1990年他开始电影、电视剧的创作。在《真假幽默大师》、《婚外恋奇遇记》、《乔迁之喜》、《火狐》等八部电影中担纲男主角。其中影片《火狐》在1994获得了第四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推荐奖”和法国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猫奖”。由他担纲男主角的电视连续剧有10部。其代表作有《而立之年》、《七品芝麻官》、《江南情话》和《侯大官》。其中《而立之年》获得了全国电视艺委会颁发的优秀喜剧电视剧奖。最近他参与创作、表演的电视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

    他还在话剧《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和《大院》中担任男主角。他出访了欧、美及东南亚十几个国家,他的表演受到了华人、华侨们的热烈欢迎。

    四、金珠

    金珠,优秀的喜剧小品演员,从艺至今已二十多年。曾专工京韵大鼓。她演唱的京韵大鼓《铁窗红花》、《拼命三郎》、《美姑娘》和《海峡情缘》分别在省市及全国曲艺会演中获得了“优秀表演奖”。

    1986年后,开始从事相声、小品的表演。她表演的相声《国粹异彩》获得了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相声电视邀请赛“优秀作品奖”和表演“三等奖”。

    她表演的小品《街头奇遇》、《拍电视》分别获得了1992年全国曲艺小品大奖赛“一等奖”和全国曲艺节“牡丹奖”。她曾参加了两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其参与创作表演的小品《打工奇遇》、《老将出马》分别获得了最受观众喜爱的小品节目一等奖和三等奖。

    从1994年起开始涉足影视创作。在电影《婚外恋奇遇》中担任女主角。她还拍摄了多部电视连续剧,其代表作有《七品芝麻官》和《东北一家人》、《售楼处的故事》。1996年,在话剧《大院》中担任女主角。她曾出访欧、美等十几个国家,她的表演受到了华人、华侨们的热烈欢迎。

    五、朱时茂

    朱时茂,著名电影、电视剧、小品演员。1954年出生于山东烟台,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福州军区话剧团演员。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水华选中朱时茂饰演影片《西沙儿女》中的傅海龙,虽说这部电影因故“流产”,但朱时茂从此步入影坛。于1983年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

    在进入八一厂之前,谢晋导演《牧马人》时,选中朱时茂扮演男主角许灵筠。在著名导演谢晋的严格要求下,朱时茂注意把握情绪,努力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一个被打成右派,受尽生活磨难而信念不倒的知识分子——许灵筠——演得活灵活现。由此,朱时茂在影坛名声大振,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青年演员。随后,他又在影片《柯棣华大夫》中饰演柯棣华;《道是无情胜有情》中饰演连长袁翰;《蓝鲸紧急出动》中饰演武仲毅,《我只流三次泪》中饰马川北等等。他在这些影片中的表演都不如《牧马人》演得出色,但仍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拍摄电影之余,朱时茂还参加了许多电视剧的拍摄,如《男人的风格》、《宝镜》、《芦笙恋情》、《长江第一漂》等。在拍摄《长江第一漂》时,为力求真实,朱时茂亲自驾驶橡皮船,顺江而下,险些遇难。此剧拍摄十分成功,播出后,轰动一时,该剧获得“飞天”奖,朱时茂本人获得中宣部、中国电视家协会颁发的拼搏奖。

    后来,朱时茂与喜剧明星陈佩斯合作,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演出小品,其中《吃面条》、《烤羊肉串》等,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人们送他一个绰号“老茂儿”。

    1990年,朱时茂从八一电影厂转业,在中国广播艺术团当演员。随后不久,出国留学。1993年参加了影片《雾宅》的拍摄。

    目前,从事影视制作(制片)工作。

    代表作品:

    《蓝天防线》、《飞行交响乐》、《柯棣华大夫》、《蓝鲸紧急出动》、《雾宅》

    《牧马人》(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道是无情胜有情》(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我只流三次泪》(广电部优秀影片奖)

    电视剧《长江第一漂》(飞天奖,中宣部、中国电视家协会拼搏奖)

    小品《吃面条》、《烤羊肉串》等

    六、赵丽蓉

    赵丽蓉,汉族,1928年3月11日出生于辽宁沈阳,2000年7月17日因病逝世。家中有六个姐妹,两个兄长,她的年纪最小。

    赵老8岁开始登台演出,1952年进入总政评剧团,后又调入中国评剧团,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大多数观众对赵老的最初认识是通过评剧《花为媒》,扮演媒婆的赵老和扮演张五可的新凤霞演唱的“报花名”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评剧舞台上的经典唱段之一。《凤还巢》、《会计姑娘》、《红白喜事》等曾是她的拿手戏。1962年,赵老参加演出的评剧《花为媒》被搬上银幕,后来《杨三姐告状》也被拍摄成电影。虽然赵老是评剧演员,但近几年给广大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在春节晚会上表演的小品。赵老先后一共参加了6届春节晚会,她演出的《英雄母亲的一天》、《爱谁谁》、《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功夫令》、《老将出马》等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此外,赵老还塑造了许多影视形象:《西游记》中的车迟国王后,电影《苍生》中的田大妈,电影《红楼梦》中的刘姥姥。1991年,她凭《过年》中的“母亲”一角荣获该年度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以及同年的中国电影政府奖。1992年,她又夺得了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大奖。七、宋丹丹

    宋丹丹

    北京人,1961年出生于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7岁时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先后在话剧《红白喜事》、《回归》中扮演角色。其中,在苏联话剧《回归》中步履蹒跚的老妪一角使她受到专家好评。20世纪80年代末,一部反映文革后失足少年的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在全国播出,由宋丹丹扮演的“问题少女”宋小莉的遭遇引起人们的关注。自此,宋丹丹先后在影片《月牙儿》、《四十不惑》,电视剧《好男好女》中有过精彩亮相。进入20世纪90年代,宋丹丹又在喜剧小品的创作中另辟蹊径,《懒汉相亲》、《超生游击队》等作品脍炙人口,红遍全国。此外,她又与英达在电视连续剧《爱你没商量》、《我爱我家》中携手合作。宋丹丹的表演收放自如,在正、喜、悲剧的探索中都有其耐人寻味之处,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女演员。1997年,她与女导演李少红再度合作影片《幸福大街》。

    八、黄宏

    黄宏,著名喜剧小品表演艺术家,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副军级待遇。1960年5月25日出生于哈尔滨,1973年入伍,辽宁大学哲学系学生(专科)、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学生(本科)、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学生(硕士研究生)、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授予青年优秀文艺家称号)、中华慈善总会理事(授予中华慈善大使)。连续1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作、表演的喜剧小品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的好评,多次荣获“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

    父亲黄枫是著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黄宏幼年曾入戏校学戏,后学山东快书,曾被高元钧大师称赞为“形象好、技巧好、表现好”的三好演员。13岁那年黄宏作为文艺兵被沈阳军区文工团特征入伍。曾学习相声,拜相声演员马季为师。曾连续1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小品《超生游击队》、《婚礼》、《打扑克》、《鞋钉》、《打气儿》、《难兄难弟》等都以诙谐手法讽刺时弊,对社会有着深刻警觉和教育意义,成为家喻户晓经典作品。两次获得“文华奖”,两次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七次获得“解放军文艺奖”。

    1992年,黄宏调往总政歌舞团,后成为总政歌舞团小品喜剧艺术团副团长。

    2000年开始从事影视创作,主演长篇电视剧《党员金柱有点忙》,获得第十九届金鹰奖“最佳男演员奖”。2001年自编、自导、自演电影《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获第二十二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二十五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五届“夏衍电影文学奖”、长春国际电影节优秀华语片“银鹿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喜剧片奖”、中国淄博国际儿童电影节“最受欢迎影片奖”、伊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蝴蝶奖”。此片还作为中国优秀影片参展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在2007年11月1日闭幕的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黄宏当选为新一届曲协副主席。

    主要作品:

    山东快书《巧接连长》

    故事《六号包箱》

    小品《卖挂历》

    小品《招聘》

    小品《超生游击队》

    小品《难兄难弟》

    小品《手拉手》

    小品《婚礼》

    小品《演讲》

    小品《秧歌情》

    小品《小站》

    小品《擦皮鞋》

    小品《夜练》

    小品《打扑克》

    小品《俺爹来特区》

    小品《找焦点》

    小品《歪打正着》

    小品《今晚直播》

    小品《照相》

    小品《鞋钉》

    小品《三峡情话》

    文艺书籍《黄宏小品集》、《黄宏曲艺集》

    传记《从头说起》

    小品《开锁》

    小品《巡堤》

    小品《打气儿》

    微型短剧《品茶》

    小品《小站故事》

    小品《种子》

    小品《家有老爸》

    小品《邻居》

    小品《开锁》

    小品《装修》

    电视剧《党员金柱有点忙》、《好人李成功》

    小品《西部西瓜》

    小品《花盆》

    电影《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巧奔妙逃》

    小品《黄豆黄》

    小品《考验》

    小品《足疗》

    小品《老谭》

    经典语录:

    这里总结的是黄宏部分作品中的经典语句。

    谁都能一帆风顺啊?谁这辈子还不遇上点儿事啊?你就拿我来说吧,过去大小也算个干部。我不是跟你吹啊,十八岁毕业我就到了自行车厂。我是先入团后入党,我上过三次光荣榜,厂长特别器重我,眼瞅要提副组长。领导一直跟我谈话,说单位减员要并厂,当时我就表了态,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嘭”,车胎打爆了)

    苦不苦,想想萨达姆;顺不顺,看看克林顿。

    ——《打气儿》

    大哥,话不能这么说呀,各行有各行的规矩,你们知识分子有职称,我们锤子有大小有分工。小锤40,大锤80。

    春节大酬宾,砸一送一呀!

    破相等于整容啊!

    大哥,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哪!

    ——《装修》

    我们都是五八年生人,在娘胎里就知道挨饿的滋味,现在生活好了,也不浪费粮食。别忘了,粮食是咱老百姓的命啊!

    ——《兄弟》

    一个大夫,

    两个兽医。

    不是马家军吃了兴奋剂,是马家军给全体中国人打了一针兴奋剂,我们中国人,总有一天,要跑在世界的最前方。

    ——《打扑克》

    拿着,我们挨饿的时候,你们不也给过我们帮助嘛,别人的钱能收,我们的钱为什么不能收呢?别忘了,咱是一奶同胞啊!

    ——《小站故事》

    我们农民,世世代代向土地要钱,向土地要钱,这么多年的理想,实——现——了。

    ——《花盆》

    那还用说吗?我这耳朵是干啥的?不就是为你长的?吃饭,你不让我咽,我就噎着;上厕所,你不让我进,我就憋着;上完厕所,你不让我起来,我就撅着;你的话就是圣旨,说啥我都听着。

    ——《老谭》

    啥呀,说话恁不文明呢,啥我这只狗?我这条狗啊……

    ——《邻居》九、郭达

    郭达,著名小品演员、笑星。197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现为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政府津贴。以幽默诙谐的表演、质朴忠厚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他那别具一格的陕西风味小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1987年《产房门前》始,郭达诙谐的表演和一口陕西话一直出现在荧屏与舞台上。20多年来,郭达演了200多个小品,上了18次春晚,他与赵本山、黄宏一起,被誉为中国小品的“三套车”。看春晚郭达的小品,已经成了全国观众除夕夜坐在电视机前的一种期待。郭达对此颇多感慨:“每年办春节晚会前,央视都会搞观众调查,让观众选择自己喜欢的明星,观众也往往会选择我们这些熟面孔。到那时,如果我们没好节目,央视也会给我们量身定做。可以说,我们这些人上春晚并没有外界传说的竞争那么激烈。倒是新人要想出名就只有靠好本子和过硬的实力,否则,想出头的确很难。

    “不过,名气大了,观众期待也越来越高,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种压力。有时也会觉得很累,也曾想放弃,最终坚持下来,还是想为观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作为红遍大江南北的小品《大腕》,郭达却爆料,自己搞小品纯属偶然。他说:“1977年我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回到了家乡西安,一直到1987年,这10年时间,我一直在演话剧。在西安话剧院最初的一段时间,话剧还是受到许多人喜爱的艺术形式,每次演出看到台下有那么多观众,自己挺有成就感的。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话剧剧场变得门庭冷落,有时候观众还不及舞台上的演员多,这让我非常失落。那时候,我是演员队的队长,承包着一个组,领导要求一年要演100场话剧,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就在我为排话剧十分头疼的时候,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陈佩斯演的小品逗得观众大乐,我就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尝试排小品呢?于是,就有了《产房门前》这个小品。其实,那个时候我对小品是什么还不是很清楚,没想到后来这个小品居然被春晚选上了,从此我也成了专业小品演员了。”

    历届春节联欢晚会小品:

    1987年:郭达、杨蕾等《产房门前》

    1988年:郭达、杨蕾、石富宽等《清官难断家务事》

    1993年:郭达、蔡明《黄土坡》

    1994年:郭达、蔡明《越洋电话》

    1995年:郭达、蔡明等《父亲》

    1996年:蔡明、郭达《机器人趣话》

    1997年:郭达、蔡明、郭冬临《过年》

    1999年:郭达、蔡明、郭冬临《球迷》

    2000年:郭达、孙涛等《青春之约》

    2001年:郭达、蔡明等《红娘》

    2002年:蔡明、郭达、牛群《邻里之间》

    2003年:郭达、蔡明、李文启、刘晓梅《都是亲人》

    2004年:郭冬临、郭达、杨蕾《好人不打折》

    2005年:蔡明、郭达《浪漫的事》

    2006年:蔡明、郭达《马大姐外传》

    2007年:郭达、蔡明、句号、王晴《送礼》

    2008年:郭达、蔡明《梦幻家园》

    2009年:郭达、蔡明《北京欢迎你》十、蔡明

    蔡明,1961年10月生于北京,自幼酷爱文艺,曾是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年合唱团的演员。1973年被著名导演谢铁骊选中在影片《海霞》中饰演童年海霞,因表演真切自然,不加雕饰,很好地表现出小海霞活泼可爱,嫉恶如仇的性格,受到观众喜爱。

    1976年蔡明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成为当时北影厂年龄最小的演员。同年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班学习,两年毕业后回厂。

    1980年在影片《戴手铐的“旅客”》中饰演女扮男装的魏小明,把魏小明纯真可爱、同情弱者、男孩子气十足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表演获得成功。

    成年以后的蔡明曾在《印有金锚的飘带》、《生财有道》、《泪洒姑苏》等影片中饰演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她因为饰演了多个悲剧角色而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悲剧演员。

    20世纪80年代后期,蔡明改变戏路,先是在众多电视小品中饰演了一个个幽默滑稽的喜剧人物,成为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必备明星。蔡明由电影表演起步,却因电视小品表演红遍华夏。

    走红之后的蔡明重返银幕,由悲剧演员变为喜剧演员。1989年在影片《倒蛋部队》中饰演一个热情直率的农村女青年形象,表演细腻传神,惟妙惟肖,颇受好评。1990年在影片《恋爱角》中饰演一个爱情失意,无病呻吟的大龄女青年,很巧妙地把喜剧因素运用到生活中,毫无夸张做作之感,表演非常成功。

    1991年蔡明在著名导演陈国星执导的影片《离婚大战》中饰演庸俗、浅薄但不失可爱的小歌星英子,在表演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蔡明的表演朴实自然,有很强的可塑性,她戏路很宽,既是一个优秀的悲剧演员,又是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除电影、电视小品创作外,她还参加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如她曾主演大型情景喜剧《单身家庭》、《闲人马大姐》等。此外,她还曾为大量影视译制片、动画片配音,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

    代表作品:《陌生人》、《黄土坡》、《越洋电话》、《父亲》等。

    十一、李琦

    李琦,1955年生于山西大同,后在西安长大成人,是个真正的西北大汉,爱香烟、喜名酒,打呼噜,性格暴躁,但又非常细心,尤其是对女性。自1970年从艺直至今日,爱好广泛,酷爱烹调且技艺不凡,兴奋时手必舞、足必蹈,常醉不醒而又不误事。善结缘,朋友多,不分长幼。又曾获得过中国戏剧的最高奖项“梅花奖”。

    央视《综艺大观》第26期上演出节目是李琦第一次上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央视导演陈平把李琦带进了由他执导的栏目《日月星辰》文艺晚会,安排李琦与当时已大红大紫的倪萍合演了一个小品。陈佩斯在北京有线电视台开办了一个“佩斯快乐岛”的节目,找李琦合作。陈佩斯对李琦非常信任,让他当演员、做制片。李琦与英达、冯小刚等一些导演合作,相继拍出了《甲方乙方》、《有话好好说》、《中国餐馆》、《东北一家人》、《大话股神》等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影视剧。十二、黑妹

    黑妹,1988年毕业于青岛音乐专科学院,同年考入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剧团演员队。

    1988年底,参加全国二十城市OK带“飞马杯”演唱大赛,荣获三等奖。

    1989年,因在音乐话剧《征婚启事》中饰演女主角汪梦;1990年,荣获文化部全国歌剧会演优秀演员单项奖;1991年,荣获“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最佳女演员奖。

    1993年,因在音乐剧《迷人的海湾》中饰演妹伢子,荣获全军第六届文艺会演表演三等奖。

    1998年,“伊利杯”我所喜爱的春节节目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第一名。

    1992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出演反映华东水灾灾民的短剧《拜年》中的女大学生。此后,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和《综艺大观》等栏目的演出。

    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八哥来信》中的山里妹(与王馥荔、赵亮合作);1995年至1997年先后在三次直播的小品《特别答辩》中扮演台湾女留学生(与吴京安、沙景昌合作);1996年教师节晚会上《走进枫香地》中的青年女教师(与魏积安合作);以及小品《聚会》、小品《临时规定》、小品《都爱咱的家》、小品《选歌》、系列短剧《咱们的居委会》等等。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与潘长江、大山合作推出的小品《一张邮票》,成功地扮演了台湾来的寻邮女青年,在全国观众及海内外华人中引起强烈反响。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出演小品《将心比心》,扮演卖衣服的女商贩。近年来,拍摄的影视作品有:电视连续剧《百万富翁》中的女儿万晓芝;荣获1995年度CCTV杯一等奖的电视连续剧《山那边有个海》中女主角山妹,并演唱了该片的片头曲和主题歌。

    十三、潘长江

    潘长江,1957年7月1日生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一个梨园世家,父亲潘林生,母亲王晶平均为辽北地区著名的评剧演员,自幼受艺术熏陶,唱、念、做、打四功俱佳。1979年考入铁岭县评剧团,专攻小花脸。1982年改演二人转,主演过《三请樊梨花》、《猪八戒醉酒》、《换亲记》、《柜中缘》等。1984年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主演了《四圣巧戏猪八戒》,节目多次获省级表演奖。1986年与赵本山合演的《大观灯》在东三省引起轰动,被观众誉为“东北丑王”。1989年参加国际第三届青年戏剧节的二人转《猪八戒拱地》获“个人表演金奖”。

    走上了小品的艺术道路后,获辽宁十佳演员第二名。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元旦和综艺大观等文艺晚会。小品代表作有《桥》、《过河》、《迎亲》、《打虎上山》、《歪打正着》、《求求你》、《一张邮票》、《女教师男大侠》、《对缝》、《钱哪去了》、《开心一刻》、《农民歌手》、《手术之前》等。其中《桥》、《过河》、《一张邮票》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获奖。潘长江多才多艺还主演过电影《绝境逢生》、《三女休夫》、《飞虎队》、《明天我爱你》、《球迷心窍》、《宫廷斗鸡》和二十七集电视连续剧《雨天有故事》,二十集连续剧《八旗子弟》,深受观众喜欢。《过河》MTV还获得了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

    十四、范伟

    范伟,1962年9月2日出生于辽宁沈阳,1978年师从沈阳曲艺团演员陈连仲学习表演。

    1980年考入辽宁铁岭民间艺术团从事相声表演,曾主演相声剧《您看像谁》、《出租新娘》等剧目。

    1983年考入沈阳曲艺团,创作并表演的相声《无事生非》、《自食其果》、《“英雄”的启示》、《五几年》、《要账》等曾获辽宁相声比赛奖,《要账》获首届中国相声节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

    1991年表演的小品《烦恼》获首届东北三省戏剧小品大赛明星奖。

    1993年表演的小品《小偷奇遇》获第二届东北三省戏剧小品大赛明星奖。

    1995年开始与赵本山合作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所表演的小品《牛大叔“提干”》、《三鞭子》、《红高粱模特队》、《拜年》、《卖拐》、《卖车》等深受欢迎。

    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的综艺系列剧《咱们的居委会》的表演及部分作品的创作工作。1999年《综艺大观》摄制的《同学聚会》获得最受欢迎奖,同年表演的小品《将心比心》入选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96年至今,在电视连续剧《夜深人不静》、《一乡之长》、《晚霞不是梦》、《低头不见抬头见》、《刘老根》及九九贺岁影片《男妇女主任》中担任主要人物。

    十五、高秀敏

    高秀敏,1959年1月28日出生在吉林的郭家村,15岁时就到当地的宣传队唱二人转。高秀敏15岁时就认识何庆魁,但是两个人并不熟悉。后来高秀敏在菜市场遇见了正在卖菜的何庆魁,何庆魁就借机托高秀敏帮助推荐自己写的剧本《谁娶谁》,由高秀敏主演,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后来,两人各自离婚后走到了一起。

    从1992年开始,他们创作的节目就被地方电视台和文艺团体选用,又遇见了当时已经非常红的赵本山,1998年春节晚会的小品《拜年》是赵本山、高秀敏和范伟的首次合作,后来逐渐形成了小品界的“铁三角”。人们对高秀敏最深的印象就是她主演的小品《密码》,获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三等奖;《柳暗花明》获1997年春节联欢晚会三等奖;《拜年》获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二等奖;《将心比心》获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三等奖;《卖拐》获2001年春节联欢晚会一等奖。

    2001年,高秀敏在电视剧《刘老根》中扮演主要人物丁香,并继续出演了《刘老根2》。由高秀敏主演,何庆魁、高秀敏夫妇共同担任制片人的电视剧《圣水湖畔》曾于央视一套播出。她其余的电视剧作品还包括《一乡之长》、《夜深人不静》、《农家十二月》等。

    十六、冯巩

    冯巩,1957年出生于天津,自幼喜爱文学艺术,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

    1973年创作演出相声处女作《尊师爱徒》,参加天津市优秀节目会演。后投师马季门下,学习相声的创作与表演,并与刘伟搭档,活跃于津、京舞台。冯巩先在中国铁路文工团,后到中国广播艺术团工作至今。他和刘伟演出的代表作有《虎年谈虎》、《猫耳洞与特区》、《八戒贬悟空》等;1988年以后和牛群搭档,多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他们合作演出的《灭鼠轶事》、《亚运之最》、《拍卖》、《办晚会》、《最差先生》、《明天会更好》、《坐享其成》等相声,多次获奖,在广大观众中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冯巩还多次参加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在其中担任主角并获得好评。如《那五》、《业余警察》、《站直了,别趴下》、《狂吻俄罗斯》等。1988年获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连“星海杯”相声大赛“捧哏”一等奖。在电影《站直了,别趴下》中扮演主角,扮演作家高文,获得第十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同时还获得第四届中国电影学会奖。在《埋伏》中扮演主角,获得第十七届金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奖。1997年12月荣获“中国文联”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冯巩不仅创作表演了近百段相声,而且广泛涉及电视小品、电视剧和电影,并在1989年被评为中国十佳电视演员。冯巩已连续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深受海内外电视观众的好评与喜爱。

    十七、郭冬临

    郭冬临,著名喜剧小品演员,1955年出生于山西大同,成长于陕西西安。1970年考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曾经是北京人艺的演员,后来在影视、小品中均有出色表现。郭冬临擅长演绎和老百姓比较贴近的家长里短的故事,以演小人物著称。多才多艺的他在表演中做足了说学逗唱的功夫,塑造的那些心地善良、实在的人物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代表作有:小品《好人不打折》、《男子汉大丈夫》、《我和爸爸换角色》、《都是亲人》、《有事您说话》等。十八、小沈阳

    小沈阳,原名沈鹤,1981年出生于开原市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毕业以后,进入铁岭县艺术团学习二人转表演。系统的学习、良好的艺术天赋,再加上自身的不断努力,为他的演艺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铁岭县艺术团期间,他积极地参加下乡演出。田间地头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使他深刻地感受到老百姓对二人转的喜爱,也更加坚定了他将二人转艺术作为一生追求的信念。

    2000年他进入吉林林越艺术团,扎实的基本功、诙谐的表演方式使其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好评。观众的认可无疑是他最大的动力,促使他以更高的艺术标准来要求自己。2001年,参加第一届“本山杯”二人转大赛,获铜奖。

    2006年阴历八月十五,他正式成为赵本山的弟子。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他在艺术的道路上有了质的飞跃,辽宁民间艺术团的广阔平台也给了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与师父赵本山搭档演出小品《不差钱》,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