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故事-各有所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则寓言用以说明兽有专长,人各有能,以之不能强使之能,就是不得要领、不辩菽麦,犹如缘木求鱼,劳而无功,更何况,大材小用,有材不用,就是浪费、糟蹋财富,像这样是没法把事情办好的。

    此典出自《燕书》。

    猗于皋听说尾勺氏养着一只豹子,善于捕捉野兽,就用一对白璧和他交换,并且摆设宴席,召请自己的好友来喝酒。酒宴间,把豹牵到庭院里,当众夸赞它的捕兽本领。于是,给它套上锍金的绳子,系挂上华丽的丝绸,每天用牛肉、猪肉喂它。

    过了不久,有一只大老鼠窜过廊檐下,猗于皋急忙解开豹子让它去捉老鼠,但是豹子却视若无睹。猗于皋愤怒地责骂了豹子一顿。

    又有一天,又有一只老鼠窜过,猗于皋又把豹子放开,豹子依然是视若无睹。猗于皋震怒了,用鞭子抽打豹子,豹立刻大声吼叫,猗于皋鞭打得更加厉害了。给豹子换上牵牲畜的粗绳索,放在牛羊栅栏中,每天喂它糟糠吃。豹子非常懊丧,很想痛哭一场。

    猗于皋的朋友安期子佗听说了这件事,便来责怪他说:“我听说名剑巨阙虽然锋利,但是用它补鞋却赶不上尖锥子;锦缎丝绸虽然漂亮,用它洗脸却比不上一尺粗布;花纹美丽的豹子虽然凶猛,但是捕捉老鼠却不如一只野猫。你是多么愚蠢呀!为什么不用猫去捕捉老鼠,而放豹子去猎获野兽呢?”

    猗于皋听了非常高兴,就依照朋友的话去做。不久,猫把老鼠都捉完了,而豹子捕获的獐、鹿、麋和兔等,则不计其数。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指向帝王上书,求得任用。

    此典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这段话意思是说:

    汉武帝时期,齐地有一个名叫东方朔的人,因为他爱好古代的史传和儒生所习的经术,所以很广泛地阅读诸子百家的作品。东方朔初次来到长安的时候,到掌管殿廷司马门的官署那里上书给皇帝。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发明,记事或通信的时候就把字句写在木片或竹片上,叫做简牍。东方朔要说的话很多,共用了三千枚奏牍。官署派了两个人才能抬得起他的奏牍。

    汉武帝在宫内阅读东方朔的奏牍,看到一个地方需要停读了,便在那里勾勒一下,以方便再继续看下去,就这样,汉武帝一直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盖世之才

    “盖世之才”比喻当代第一或独一无二的人才。

    此典出自宋代苏轼《留侯论》:“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便隐居在下邳。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散步,遇到一位老人,名叫黄石公。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到桥下替我把鞋子捡起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张良把鞋子拾起来后,老人又让张良把鞋给他穿上,张良又非常乐意地给他穿上了。老人笑着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临走时,老人让张良五天后的黎明来桥上等他。

    五天后,张良来到桥头上时,老人早就来到桥上了。老人责备张良说:“与长者相约,为什么后到呢?”然后老人又让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到桥上去,但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又责备张良来晚了,叫他五天之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到桥上去了,他等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来。这一次,老人对他非常满意,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赠给了张良。

    张良得到兵书,如获至宝,回到家中不分昼夜地认真研读,苦心琢磨,后来成了刘邦得力的谋臣。宋朝苏轼在《留侯论》中,赞扬张良是“盖世之才”。

    顾曲周郎

    “顾曲周郎”指歌曲评论家、内行人。

    此典出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东汉末年,吴中有一位名将叫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出身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来依附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帮助孙策在江东创立了孙吴政权。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和鲁肃坚持主战,并亲率吴军大败曹兵于赤壁。两年后周瑜病死,终年三十五岁。

    周瑜不但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精通音乐,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据载: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喝得醉醺醺的,也能听出很细微的差错。每当发现了错误,他就看一眼演奏者,示意他演奏错了。因此,当时有句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

    挂壁梭飞

    “挂壁梭飞”比喻贤士会应时而起。

    此典出自《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

    陶侃(公元259~334年)少年丧父,家境贫寒。曾任县吏,办事认真,后任荆州、广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陶侃在军中供职四十一年,雄毅果决,多谋善断。晋代,陶侃年少时,有一次到雷泽捕鱼,一网下去,从水中网起一个织布梭子。陶侃把梭子带回家,挂在墙壁上。过了一会儿,天空雷雨大作,梭子变成了一条龙,腾空而去。

    桂林一枝

    “桂林一枝”的意思是,桂树林中一枝花。人们用“桂林一枝”比喻科举考中。用“失桂”指落榜。也可用“折桂”比喻科举考中。

    此典出自《晋书·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郤诜,字广基,晋代济阴单父人。他博学多才,风度翩翩,不拘小节,连州郡礼请他做官,他也不答应。

    泰始(公元265~274年)年间,晋武帝(司马炎)初建西晋政权,为了选拔人才,诏令天下荐举贤良之士。在对策考试中,郤诜的应试答对名列第一名,被朝廷任作议郎。不久,他的母亲去世,郤诜守丧三年后,又被朝廷召为征东参军,后改任尚书郎,又转任车骑从事中郎。吏部尚书崔洪见他才能优异,荐举他为左丞。在职期间,郤诜因事弹劾崔洪,导致崔洪对他心怀怨恨。郤诜据理力争,使崔洪羞愧难当。

    郤诜被任命为雍州刺史。晋武帝召集文武百官在东堂为他送行。晋武帝问郤诜说:“你认为自己的才学怎么样?”郤诜回答道:“在朝廷举行的贤良对策考试中,我的应试答对名列天下第一,这就像桂树的一枝花,昆仑山上的一块玉。”晋武帝大笑。朝廷的侍中觉得郤诜太狂妄,上奏武帝,请求免去郤诜的官职。武帝说:“我同他开开玩笑,他只是说了点不得体的话而已,没必要大惊小怪。”郤诜在任期间威严明断,很受四方百姓的称赞。

    国士无双

    “国士无双”用以称赞杰出的人才。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汉初大将韩信,在秦末楚汉相争时,刚开始投靠项羽。后来,他对项羽不满,又投奔了刘邦。开始,他在刘邦手下只当一个小官,并没有得到重用。刘邦的谋士萧何认为韩信是个人才,便屡次向刘邦举荐,但刘邦仍没有重用他。后来,韩信不辞而别,另谋出路。萧何来不及把韩信逃亡的事向刘邦报告,就独自骑马追赶。

    刘邦得知这一消息后,责骂萧何说:“现在逃走了几十个将领,你都不去追赶,而你却偏去追赶韩信,这是欺骗我。”萧何说:“一般的将领是很容易得到的。但是像韩信这样的人,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没有人可以同他相比的。大王你如果长期局限在汉中当王,是没有韩信的用处;如果你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可以同他商议大事的人。这就要看大王决定走哪一条路了!”

    刘邦尊重萧何的意见,拜韩信做了大将。

    和氏之璧

    这个故事讲述了张仪被诬陷拿了和氏璧的经过。

    此典出自《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答数百,不服,之。”

    楚威王让昭阳做楚国的令尹。张仪到了楚国,令尹昭阳就把他留下做了门客。那时候(公元前334年),昭阳打败了越王无疆,把他杀了。越国的残兵败将、大臣们,以及许多老百姓都逃到东南海边一带去了。昭阳灭了越国后,又收复了从前属于吴国的土地,再向东扩张地盘,一直到了浙江(就是钱塘江)。他还请楚威王派大将庄率领大军进入滇国(就是云南省)。他以滇池(就是云南省昆明市)为中心,周围占领了几千里地方。这是庄的功劳,可是昭阳的功劳比他更大,因为这是他提出的建议,是他主持的工作。于是楚威王赏给他一块天下出名的玉璧,叫“和氏璧”。

    这块玉璧大概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回楚威王把这块价值连城的宝物赏给了昭阳,昭阳觉得非常荣幸。

    有一天,令尹昭阳和客人、家臣们在池子旁的亭子里喝酒。客人当中有人提起“和氏璧”来,大伙儿就请令尹拿出来给他们开开眼界。昭阳就把这块玉璧交给在场的客人,叫他们一一传看。大家看到“和氏璧”,全都惊奇不已、赞不绝口。正在传着看的时候,池子里突然跳起一条大鱼来,大伙儿都站在窗户旁仔细看。那条大鱼又跳起来,接着又有几条鱼也在水面上跳。一会儿工夫,东北角起了一片乌云,眼看就要下大雨。昭阳怕客人们被雨淋了,就赶紧命令散席。谁知道那块玉璧没了,也不知道传到哪个人手里了。大伙儿找了一阵子,没找着那块“和氏璧”。昭阳一肚子的不高兴,又不好意思得罪客人,只好让大伙儿回去。可是他自己的门客必须要搜一搜。他就叫手下的人一个一个地搜。俗语说:“人爱富的,狗咬穷的”,他们见张仪这么穷,就说:“偷玉璧的不是他就没有别的人了。”昭阳也怀疑是他,叫手下的人拿鞭子打张仪,逼着他招认。张仪哪能招认呢?他把眼睛一闭,咬着牙,让他们打了好几百下,打得遍体鳞伤,眼瞧着活不了啦。昭阳觉得他挺可怜的,也就算了。旁边也有可怜张仪的,把他送回家去。

    张仪的妻子一瞧自己的丈夫被人家打得不像样儿,就哭着说:“你不听我的话,如今被人家欺负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想去做官,哪能被人家打成这样呢?”张仪哼哼着问她:“你瞧一瞧,我的舌头还在吗?”他的妻子呸了他一口,说:“瞧你说的,给人家打得这个样儿,还逗乐啊!舌头当然还在。”张仪说:“只要舌头没掉,我就不怕,你完全可以放心。”他调养了一段时间,就回到本国去了。

    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身材或才能超出一般人。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晋朝时有一个叫稽绍的人,长得身材高大,仪表气宇轩昂。他在晋惠帝朝中当侍中的官。有一次,都城发生了叛乱,齐王同就在这次叛乱中被杀。稽绍看到叛乱的形势越来越危急,就一直往皇宫狂奔。宫门口的侍卫见有人跑来,立时搭箭拉弓准备射杀,这时侍卫官萧隆远远望见稽绍的高大身材,连忙从那个侍卫的弓上取下正要射出的箭。

    不久,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联合起来,侵犯国都,稽绍跟随惠帝到汤阴去讨伐,结果却打了败仗。当时许多官员和侍卫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只有稽绍依然威武而恭敬地保卫着惠帝。后来,由于射来的箭太多了,稽绍终因寡不敌众,也中箭身亡。他身上流出的鲜血溅到惠帝的衣服上,有人要洗掉,惠帝却舍不得。当稽绍殉难之前,有人曾对司徒王戎说:“昨天在人群中看到稽绍,他那雄伟英俊的样子就像仙鹤立在鸡群里一样。”

    黑头公

    “黑头公”意指头发仍黑时就登上三公高位。人们多用它指少壮而居高位者。

    此典出自《晋书·王珣传》:“珣字元林。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心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

    这段话意思是说:

    晋代王珣,字元林,年纪轻轻就与陈郡的谢玄一起给桓温当副官,两人都受到桓温的敬重。桓温曾经评论他们说:“谢副官在四十岁时,一定会持着帅旗、拿着符节,当上军政要员。王副官在少壮时就可以荣登三公高位。”

    后起之秀

    “后起之秀”用以称誉晚辈中优秀的人物。

    此典出自《晋书·王忱传》:“卿风浪俊望,真后来之秀。”

    王忱,字元达,青年时代名气就很大,与王恭、王珣都名震一时。曾任骠骑长史。有一次,王忱去拜访舅舅范宁(字武子,在东晋任豫章太守),恰巧客人张玄(字祖希)也来拜访范宁,范宁叫王忱陪着张玄说说话,张玄正襟危坐,等着王忱说话,谁知王忱竟然一言不发,不搭理张玄。张玄大失所望,悻悻地走了。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郡的有名的人物,你为什么不同他谈谈呢?”王忱笑着说:“他如果想认识我,可以亲自来见我嘛。”范宁说:“你如此风流俊逸,才智杰出,真是晚辈中的优秀人物啊!”王忱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有我这样的外甥!”后来,范宁叫人向张玄转达了王忱的意思,张玄穿戴得整整齐齐,登门拜访王忱,二人尽宾主之礼,成了好朋友。

    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及太元(公元376~396年)年间,王忱出任荆州刺吏,都督荆州、益州、宁州三州诸军事。他自恃才高,狂放不羁。有一次,张玄来拜访他,门口通报的侍者进去向王忱报告,还没有返回来,张玄就坐着轿子径直进去了。王忱对张玄大发脾气,张玄也很生气,愤然离去,王忱也不挽留。还有一次,王忱在农历初一接见宾客,安排了许多仪仗侍卫人员。张玄说想去打猎,向王忱借数百人作为随从。王忱毫不犹豫地如数把随从拨给了他,张玄非常敬服。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用以表示青年人容易超过老的一代,他们是值得敬服的。

    此典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有一次,孔子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起聊天。有人说:“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将来能不能赶上我们这些人呢?”孔子回答说:“年轻人是可爱的,你怎么能断定他们将来赶不上我们这些人呢?”孔子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如果还没有成就,那就可怕了。”在场的人听了孔子最后的这句话都深有感触地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真的会老大徒伤悲了。”

    华而不实

    “华而不实”的原意是只开花不结果。比喻某人某物外表好看,内里空虚。

    此典出自《左传·文公五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宁赢从之,及温而还,其妻问之。嬴曰:‘以刚。《商书》曰:“沉渐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况在人乎?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余惧不获其利而离其难,是以去之。’”

    这段话意思是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去访问卫国。访问归来时,他路过晋国的宁地。晋国有一个逆旅大夫名叫宁赢,想要投靠阳处父,就跟着他走了。可是,刚走到温地的时候,宁赢却离开阳处父,回家去了。他的妻子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半路返回呢?宁赢说:“阳处父这个人,性情过于刚硬了。《商书》说:‘深沉不暴露的人才能刚硬,爽朗不暗弱的人才能柔和。’这是人必须具备的两项修养。而阳处父只具备其中一项,恐怕以后要有祸患!上天具有刚强的德性,尚且不触犯寒暑四时的次序,何况做人做事呢?如果一个人只会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不办实事,就容易触犯别人而积聚怨恨,其结果必然是自身难保。我担心我不能得到利益反而遭到祸害,所以我就离开他了。”

    驾豕耕田

    这则寓言说明耕田不用牛,虽不得田其害小,治国不用贤人,则天下受祸。

    此典出自《宋文宪公集遗编》。

    商于子家里十分贫困,没有牛耕田,便牵了一头大猪去耕田。大猪不肯服套,刚把轭套在脖子上就立刻挣脱了下来,一整天也没有犁破一畦土地。

    宁母先生走过来责怪他说:“这是你的错误了!耕田应当使用牛,因为牛的力气大,能够翻起土块,而且牛的蹄子坚硬,能够陷踏泥沼。猪纵然肥大,又怎么能耕田呢?”

    商于子怒气冲冲地没有搭理他。

    宁母先生说:“《诗》中不是说过‘告诉众伙伴,抓猪在猪圈’吗?这就是说,要把猪当作菜肴食用。而现在,你却用猪代替牛,这不是把事情弄颠倒了吗?我是同情你才告诉你的,你却反而恼怒我不理睬我,这是为什么呢?”

    商于子说:“你认为我把事情弄颠倒了,而我却认为你把事情弄颠倒了。我难道不知道耕田必须用牛,就像治理人民须用贤能的人一样!如果不用牛耕田虽不能耕好田地,它的危害还是小的;如果不使用贤能的人,则天下的老百姓都要遭殃,那它的危害可就大很多了!你为什么不去把责怪我的话拿去责备那些统治人民的人呢?”

    宁母先生回头对他的徒弟们说:“原来这是一个内心怀有激愤的人呀!”

    老蚌生珠

    “老蚌生珠”称赞人有聪颖的儿子。

    此典出自汉代孔融《与韦端书》:“前日元将来,渊才亮茂,雅度弘毅,伟世之器也。昨日仲将复来,懿性贞实,文敏笃诚,保家之主也。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

    东汉时期,有一个姓韦名端的大将,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的叫元将,二儿子的叫仲将,他们都是十分优秀的人,和孔融都是世交好友。孔融是当时的一位有名人物,在文学上很有地位。有一次,孔融写给韦端一封信,里面有这样几句话:“前天元将到来,我看他那一套高深的学问,透彻明快,才华丰富;他胸怀宽广,意志又坚强;将来必然是一个有大本领,能够创建大事业的人才。昨天仲将又来,我看他在学问和做事方面有条不紊;资质聪明,才华丰富;心里敏捷;性情敦厚老实,热诚恳切;将来一定是个能继承家业的好子弟。想不到这一对宝贵的珍珠,就在一对老蚌的身上产生出来!”当时韦端的年纪也很大了,所以孔融就用老蚌来比拟他夫妻两人,又用两颗珠来比拟他那两个优秀的儿子。

    离朱

    这则寓言强调形势的决定作用,也是慎到“势治”主张的表现。

    此典出自《慎子·内篇》:“离朱之明察毫末于百步之外,下于水,尺而不能见浅深。非目不明也,其势难睹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离朱能在百步之外明察秋毫的末梢,但是潜到水里,竟然看不清一尺以内的。这并不是说他的眼睛不明亮,而是形势所迫使他难以看见。

    钝槌利锥

    “钝槌利锥”讽谕了自恃聪明反遭失败的人。

    此典出自《启颜录·祖士言》:晋祖士言与锺雅相嘲。

    “锺云:‘我,汝、颍之士利如锥,卿,燕、代之士钝如槌。’

    “祖曰:‘以我钝槌,打尔利锥。’

    “锺曰:‘自有神锥,不可得打。’

    “祖曰:‘既有神锥,亦有神槌。’

    “锺遂屈。”

    这段话意思是说:

    晋朝士人祖士言和锺雅相互嘲讽戏弄。

    锺雅说:“我这汝、颍之士锐利得像锥子,你这燕、代之士愚钝得像槌子。”

    祖士言说:“用我这愚钝的槌子去打你那锐利的锥子。”

    锺雅说:“我是把神锥,你根本就打不住我。”

    祖士言说:“既然你有神锥,我也有神槌。”

    锺雅听了就屈服了。

    埋玉树

    “埋玉树”意思是指有才华的人去世。

    此典出自《晋书·庾亮传》:“亮将葬,何充会之,叹曰:‘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庾亮,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他在元帝、明帝、成帝三个朝代都当过官,在成帝时期任中书令,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的镇将苏峻和寿春(安徽寿县)的镇将祖约起兵造反,攻克了京都,庾亮逃了出来,就推举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起兵反击苏峻、祖约,最终平息了叛乱。陶侃死后,庾亮以镇西将军的身份,都督江州、荆州、豫州、益州、梁州、雍州等六州的事务,同时任江州、荆州、豫州三州刺史,晋号为征西将军,镇守武昌。

    庾亮打算北伐,收复中原,并且调兵遣将,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可是权臣郗鉴等人都持及对意见,庾亮的北伐计划就成了泡影。正好这时,邾城被敌人攻陷,庾亮忧愤发病,于公元340年(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六年)死去,时年五十二岁。

    在安葬他的时候,扬州刺史何充前来参加葬礼,感叹地说:“庾公去世,就等于将玉树埋入地下,叫人在感情上如何割舍得了呢!”

    莲府

    “莲府”指大臣的幕府,也可指丞相大臣。可用以比喻人才集中的地方,也可用以表现善于使用人才。

    此典出自《南史·庾杲之传》:“(王俭)乃用杲之为卫将军长史,安陆侯萧缅与俭书曰:‘盛府元僚,实难其选。庾景行泛绿水依芙蓉,何其丽也。’时人以人俭府为莲花池,故缅书美之。”

    南朝齐高帝时,王俭任卫将军,即宰相之职,他总领朝政,任用贤才,他所任用的人都是才华出众、名望很高的人。那时,有一个人叫庾杲之,字景行。王俭任他为卫将军长史。安陆侯萧缅给王俭写了一封信,称赞也说:“您的府中人才济济,都是难得的人才。现在又加上庾杲之,他身处贵府的人才渊薮之中,就好比在清澈的水流中泛舟,依恋着朵朵美丽的莲花,那是何等壮美的景色啊!”当时人把王俭的幕府比作莲花池,所以萧缅在信中以莲花池作比喻,竭尽全力进行赞美。

    良禽择木

    “良禽择木”的意思是说,好的飞鸟选择好的树木栖息。人们用它比喻良臣选择好的君主。

    此典出自《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太叔疾娶了宋国人子朝的女儿为妻,同时她的妹妹也受到太叔疾的宠爱。子朝在卫国做官,是卫国大夫,后因政治上的事情而逃出卫国。卫卿孔文子(即孔圉)让太叔疾抛弃他的妻子,而同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于是太叔疾娶了孔文子的女儿,同时又派随从联络他前妻的妹妹,把她安置在犁地,并为她修建一座房子,成为他的又一个妻子。孔文子听到了这件事,非常恼怒,打算攻打太叔疾。

    孔文子因攻打太叔疾的事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有关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学习过;有关打仗的事情,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于是,孔子告退而去,叫人套上车准备离开卫国,说:“飞鸟可以选择树木栖息,但是树木怎么能选择飞鸟呢?”孔文子急忙劝阻他,说:“我不是为自己考虑,而是为了避免卫国的祸患。”孔子又打算留下不走,鲁国人拿财礼来召请他,于是孔子就回到鲁国了。

    良桐之琴

    这个故事说明:盲目守旧,势必阻碍改革,摧残人才,扼杀社会的生机。

    此典出自《郁离子·千里马篇》。

    工之侨得到了一块质地优良的梧桐木,把它削成琴,又装上弦一弹,声音美妙得像金、玉的声音一样。他觉得这是天下最珍贵美妙的乐器,便把它献给朝廷。主管祭祀和乐器的太常官命令高级乐器师来鉴别。那乐器师看了琴以后说:“这把琴,时代并不古老!”于是,就把它归还给工之侨。工之侨抱着琴回到家里,就跟油漆工商量,在琴上画了些断断续续的纹路;又与刻字工商量,在琴上刻了些古代器皿上的文字,然后用匣子把琴装起来埋在地下。一年后,工之侨把琴挖出来,抱到市场上去出售。一个有权有势的人看到了这张琴,用一百两银子买了它,再献给朝廷。管理音乐的官员,一个传一个争着观看,都高兴地说:“这琴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后,感叹说:“真可悲啊,这个世界!难道就只是一张琴的遭遇是这样吗?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点想办法,将要同这个世界一起灭亡呢!”于是他便离开都城,躲进宕冥山,后来就杳无音信了。

    林宗巾

    “林宗巾”形容人名望高,为世人所敬仰。

    此典出自《后汉书·郭太传》。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郭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他精通经籍,知人善教,品学兼优。郭太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穿着衣襟宽大的服装,系着又宽又长的带子,到各郡国游历。一次,他在陈地和梁地之间的路上碰到了大雨,头巾被雨打湿,一个角垂下来了。于是,人们都争相效仿他的样子,故意把头巾折下一角,称为“林宗巾”。由此可见,人们对他的仰慕竟达到了这种程度。

    柳絮才

    “柳絮才”,或称“咏絮才”,用以称赞女子有诗才。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谢安在少年时代就有很大的名气,朝廷屡次召他做官,他都不肯。年届四十,才想当官干一番事业,桓温请他做司马。简文帝(司马昱)死后,桓温想篡夺东晋政权,他看到谢安是一个既有才干、又有影响的人物,于是就对谢安加以威逼利诱,但谢安不肯顺从他的主张,因此桓温篡位的计划没有成功。后来,谢安当了尚书仆射,主管吏部,并任后将军,一心辅佐朝廷。

    公元383年,前秦国的君主符坚率军攻打东晋,谢安任征讨大都督,派遣侄子谢玄等人在淝水打败了符坚,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死后被追赠为太傅。谢安有个侄女叫谢道韫,是晋代人王凝之的妻子。她聪慧颖悟,博学多识,能说会道,口才很好。谢安曾经问她说:“《诗经》当中哪一个句子最好?”谢道韫回答道:“‘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这一句最好。”谢安认为谢道韫对《诗经》有深入的理解,对她加以称赞。

    有一次,冬日严寒,大雪纷飞,谢安趁着下雪天,在家里把儿女辈召集在一起,与他(她)们谈论诗文经义。不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谢安满心欢喜,向儿女辈发问道:“白雪纷纷的景致应当用哪句诗句来作比喻呢?”侄儿谢朗(小字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像在空气中撒把盐。谢安对此没有加以评价。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她的意思是,与其说白雪纷纷像在空中撒把盐,还不如说它像柳絮被风吹起一样。谢安听了,大笑起来,非常快乐,他非常赏识侄女谢道韫的诗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