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正是‘爱子骄痴,独儿得惜’。”
宋朝开封府有个员外叫吴子虚,他有个独生爱子叫天清。正是“爱子骄痴,独儿得惜”,吴子虚一天都不许他的儿子出门。谁知那儿子却是风流的人,专要觅柳寻花。忽然有一天,赵八节度使二子来邀他出去踏青,吴员外碍于情面,只好放他出去。正值清明时节,游人如织,三人来到一个小酒店,外面花竹扶疏,里面杯盘罗列,走出一个十六岁如花似玉的女孩。她见吴天清美貌风流,不觉春心动了,紧挨他坐着。刚刚才饮得一杯,忽听驴儿蹄响,却是女儿的父母上坟回来,三人败兴而归。
匆匆一年,吴天清虽每天想念却再也不能够去探视。直到清明节,三个子弟才不约而同,再寻旧约。至则门户萧然,当垆的人不知何在。询问店主,店主潸然泪下,说道:“官人问的正是小女爱爱。去年不知从哪里来了三个轻薄子弟和她吃酒,见我回来散了。老拙薄薄罪过她几句言语,不想女儿性重,不吃饮食,几天后就死了。”三人不敢再问,回途一路感伤不已。谁知爱爱竟魂魄不散,痴恋吴天清,变成鬼找上门来,和吴天清日日欢聚,渐渐地吴天清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吴员外只此一子,怎不焦急呢,寻求一个皇甫真人请他救儿子性命。皇甫真人道:“你依我说,急往西方三百里外避之。如果满了一百二十日,这鬼不去,不可救治也。”吴员外只得让儿子启程,匆匆过了一百二十日。这些日子爱爱一刻也不离吴天清,两人非常恩爱。这一日睡梦中忽见爱爱来告别道:“奴自死后,太清夫人空中经过,怜奴无罪早天,授我太阴炼形之术,是以得游行世上。感你隔年垂念,因而冒耻相从,与你有一百二十日情缘。今当自去。玉雪丹一粒,服之百病消除,以报夫妻之恩。”吴清醒来,感到嘴里有异香,腹中一似火团展转,身子顿觉健旺,从此爱爱再也不见。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原指战斗开始时,击一通战鼓,以鼓起士气。现用以形容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
此典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齐桓公听信鲍叔牙的话任命管仲为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气得火冒三丈,说:“我真后悔当初不听施伯的话把他杀了!照这样下去,鲁国的处境真让人很担忧啊!”于是他开始操练兵马,打造兵器,企图报仇。齐桓公知道了,想先趁鲁国措手不及时发动进攻。管仲劝阻他说:“主公刚即位,军政都还没安定下来,不应该马上用兵遣将。”但是齐桓公不听劝告,他一心想耀武扬威,证明自己的能力比公子纠强,好让大臣们心悦诚服。如果依照管仲的意见,先让政治、军事、生产等一件件都步入正轨,那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他于是叫鲍叔牙当大将,率领大军直逼鲁国的长勺(长勺,古地名)。
鲁庄公愤慨至极,脸红脖子粗地对施伯说:“齐国简直欺人太甚了!咱们跟他们拼了!”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他绝对能够对付齐国。”鲁庄公迫不及待地问:“是哪个?”施伯回答:“这人叫曹刿,能文善武,是将相之才,如果咱们诚心诚意去请他,他也许愿意效命。”鲁庄公就命施伯尽快去招请他。
施伯见到曹刿,把本国遭人欺负的事向他阐明了,并用犀利的言语刺激他,逼他为国家做点贡献。曹刿咧嘴嬉笑说:“怎么啦?你们做大官吃大肉的人还用跟我这吃野菜的小老百姓商量国家大事吗?”施伯尴尬地赔着笑脸说:“勇士,别这么说嘛!”他费尽口舌缠着曹刿要他无论如何助国君一臂之力。曹刿终被他说动了,就跟着他去求见鲁庄公。鲁庄公问他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击退齐国人。他说:“这很难说!打仗全凭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可以依循。”鲁庄公十分赏识他,就同他率领大军直驱长勺。
鲁国的兵马到了长勺,摆好阵势,和齐国的兵营遥遥相对。鲍叔牙因在乾时一役中大败鲁庄公的军队,不免骄傲起来,即刻下令击鼓进兵。鲁庄公一听对方鼓声震天,就叫鲁兵也摆鼓对敌。曹刿制止他,说:“等一等,他们上次打赢了,现在锐气还很旺盛,咱们不如暂时等待,别跟他们交手。”于是鲁庄公就下令:“不准喧嚷!不准开打!严阵以待!”齐国人在鼓声催促下冲了过来,却只遇到钢铁般的阵容挡在眼前,无法继续往前冲,只好后退。过了一会儿,齐国又打鼓冲锋,鲁国依然不动声色,未见一个人杀将出来。齐国人找不到对手交锋,悻悻然又退回去了。但鲍叔牙仍然兴致勃勃,他说:“他们不敢打,可能是在等救兵前来。咱们再冲一次,看他们上不上!”于是齐军第三次擂鼓。那些士兵接连冲了两次,以为鲁国人只守不战,已经丧失了斗志,但军令不得不服从,只好勉强跑过去。谁知这时对方忽然鼓声大作,鲁国的将士突然冲了出来,刀砍箭射,打得齐国兵马七零八落,溃败而逃。鲁庄公想乘胜追击,曹刿却说:“慢着,让我瞧瞧再说。”他就站在兵车上,极目远望,又下车审视齐兵的车印和脚印,再往四周视察了一遍,才跳上车,说:“追吧!”他们一连追了三十多里,掠到了敌人无数的辎重和兵器。鲁庄公大败齐兵后,问曹刿:“头两次他们击鼓进兵,你为什么不许咱们也击鼓呢?”曹刿说:“打仗全凭一股气势。击鼓就是叫人鼓起劲来,头一次的鼓,力量最盛;第二次的鼓就差多了;到了第三次,鼓即使震破了天,也不能挑起兵马的劲头了。趁着他们没劲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会不赢呢?”鲁庄公一再点头表示赞同,但是他依旧不明白为什么对方逃了,没有立即追上去。曹刿解释说:“敌人逃跑也许是诈,说不定前面没有埋伏,必须要看到他们旗帜倒了,车子乱了,兵也散了,才能确定他们是否已经溃不成军,也才能放心大胆地追上去。”鲁庄公翘起大拇指,佩服地说:“你真是个精通兵事的将军啊!”
齐桓公打了败仗,不甘心,心想不但在臣子们跟前抬不起头来,而且损失了无数的兵器和车马。鲁国成了他的眼中钉。不久他叫人到宋国去借兵,想再次狠狠地打击鲁国。管仲知道齐桓公不碰几次钉子,便不会觉悟到一味用兵征战并不能稳固君位、赢得民心。他不曾劝阻齐桓公。齐桓公这次又出兵了。宋闵公(宋庄公冯的儿子)派南宫长万帮齐国打鲁国。结果齐国又失败了,连宋国的大将南宫长万也被俘虏。齐桓公接连两次战败,非常懊恼,这才想到管仲的真知灼见,就去向他请教。管仲建议他整顿内政,开发资源;开采煤矿,设置铁官,用铁打造农具,因此大大地提高了耕作的技术;设置盐官制盐,鼓励百姓捕鱼,使离海较远的诸侯国不得不依赖齐国供应食盐。管仲本人是商贾出身,因而十分重视通商和手工业。他说服齐桓公,分全国为士乡(就是农乡和工商乡)、优待工商,使他们免服兵役,专心致志地做买卖;优待甲士,使他们不必耕种,专心地武艺。这些政策逐一实施后,齐国富强起来了、壮大起来了,开始有余力操练兵马,用青铜铸造兵器。齐桓公非常重视管仲,无论有什么事都请教他,甚至还听从他的劝告跟鲁国交好,并让鲁国别跟宋国计较以前的矛盾,鲁国也很识趣,就把宋国的俘虏南宫长万释放了。从此以后,齐、鲁、宋三国和睦相处。
齐桓公还野心勃勃,想进一步联络其他的诸侯,叫大家共同订立盟约,辅助王室,抵御外族,以让自己俨然成为一方霸主。
一哄而散
形容随随便便、自发地一下子散去。
此典出自清代李宝嘉(李伯元)《活地狱》第三十四回。
浙江杭州府仁和县有户财主,哥哥叫袁龙宾,弟弟叫袁凤宾。袁凤宾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袁绍芬。
袁绍芬这个公子哥儿靠着荫下之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为非作歹。一年正月,袁绍芬外出游逛,便去赌钱。谁知一输再输,血本无归。
越输越想赌,没有钱怎么再赌呢?赌家沈七看出他是个毛头儿,就让他再赌,直到夕阳西下,总共输银二百七十二两。沈七叫他打了一张欠条,让他到他家凭条取钱。
沈七收了赌具,欢天喜地到袁绍芬家去要钱。袁家守门人根本不相信,一伸手给了沈七一个耳光;沈七也上去把守门的一把揪住不放,吵闹不止。里面听见外面吵闹,便都急忙跑出来,七手八脚把沈七痛打了一顿,直打到他喊爹叫娘才把他放走。
沈七钱没讨到半文,反而挨了一顿毒打,心中越想越气,回家便要服毒自杀。
沈七的老婆见沈七服毒,急忙叫他跑到袁家去,即使是死也要捞口棺材。沈七一气跑到袁家,但袁家大门早已紧闭。不一会儿沈七便死在大门口了。沈七死后,看热闹的人很多,纷纷嚷嚷,擂鼓似地冲撞着大门,喧闹的人群中夹杂着一些无赖之徒,他们大喊道:“袁家仗着有钱有势,威逼人命,你们不打进去,还等到什么时候!”于是无赖们一声呼啸,冲进袁家,把一些值钱之物以及银钱细软,抢了个精光,一哄而散。过了一会,袁龙宾、袁凤宾回到家中,听说这事,急得搓手顿脚。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的原意是坚持自己的主张。现在多用它来说明不考虑客观条件和他人意见而独断专行。
此典出自《史记·酷吏列传·赵禹·张汤》:“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汉朝景帝时候,朝廷有两个太中大夫,深受皇帝的器重,他们是赵禹、张汤。皇帝让他俩制定各项法令。
赵禹为官清廉,对自己要求严格。自从入朝廷担任要职以后,不但遣散家中门客,而且断绝与其他官吏的来往。即使是公卿大夫相请,他也婉言谢绝他们的邀请。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公正地处理事物,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说,一直都按自己的意愿做下去。因此他不徇私情,秉公执法。
张汤与赵禹正好相反,他好交际,与长安的大商人有很深的交情,各处的名人他也前去交结。即使心里讨厌一个人,表面上也去奉承。张汤能言善辩,深受丞相和皇帝赏识,不久便升迁为御史大夫,手操重权。
一天,匈奴派使臣进关来与汉朝廷商谈和亲,皇帝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博士狄山说:
“往昔高祖欲伐匈奴,在平城被困,最后以和亲了结。今天陛下如果举兵击匈奴,那么则国中空虚,边民贫困,不如和亲!”
张汤站起来,傲慢地对狄山说:“你真是个愚腐之人,简直无知到了极点!”
狄山也气愤地反驳说:“我是愚忠,你却是诈忠。你挑拨陛下的骨肉之情,使各诸侯不能安宁,我早就知道你是一个奸诈之人!”
皇帝见张汤挨了骂,便声色俱厉地训斥狄山:“狄山,你能掌管一个郡,不叫敌人进犯吗?”
“臣不能……”
“你能掌管一个县吗?”
“臣也不能……”
“能管一个要塞吗?”
狄山明知再这样强辩下去是没什么好处的,于是就说:“臣能!”
皇帝于是下令将狄山调到边境的关口去,结果没过几天,匈奴侵入,砍下了狄山的脑袋带走了。这件事使群臣震惊不已。大家对张汤更是敬而远之了。
张汤的权势越来越大,朝中有人开始讨厌他了。过去同他有矛盾的官吏便联合起来告了他一状,说他背着皇帝干了很多坏事。皇帝觉得自己上当受骗,就派赵禹前去责问张汤。
赵禹见到张汤,就对他说:“你也该知足了,你已经害了多少人呀?今天人家告发你都是有凭有据的,皇帝要重处你的案子,不过还是让你自己认真考虑一下,不必总是不服气!”
听了赵禹的话后,张汤自杀了。
宋襄之仁
比喻应抓住一切时机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唯有这样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即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仁义之祸。”
宋襄公同楚国在涿谷交战,宋国军队已经摆好了阵势,楚国军队还没过河。
右司马购强这时建议说:“楚国人数多而宋国人数少,请在楚军渡河还没到一半,没有排成队时攻击楚军,楚军必败无疑。”
宋襄公说:“我听到有教养的人说:不打两次受伤的人,不抓年老的士兵,不把人推到危险的境地,不把人逼到绝境,不进攻没有排列整齐的军队。现在楚军没渡完河我们就去攻击他们,这是不义的,我们还是让楚军渡过河摆好阵势以后再激励士兵去进攻他们。”
右司马说:“您不爱惜宋国的百姓,即使是心腹人也难以保全,您只为了“义”。
襄公说:“若不返回,我就用军法处治你。”
右司马于是便返回了队列。楚军已经排好队列摆好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伤。这就是仰慕仁义带来的后果。
易如反掌
“易如反掌”意思是说:像翻过手掌那样容易成功,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办。
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赵岐注:以齐国之大,而行王道,其易若反手耳。”
唐太宗有一次听说高丽(今朝鲜)大臣莫离支杀死了高丽国国王,宣告独立,便打算亲自率领大军前往讨伐。为了慎重起见,就征求他亲近大臣们的意见,褚遂良表示反对,但尚书李勣非常赞成。于是褚遂良正式上书规劝,当中有这样的几句话:“高丽王是你立的,莫离支杀死他的国王,你趁此讨伐他,并趁机收复失地,是理所当然的……但只须派两三个勇敢的将领,带兵四五万前去收回高丽易如反掌……”
羿射九日
形容为民除害、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
此典出自《淮南子·本经训》。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照射着大地。
毒热的太阳晒枯了庄稼,晒死了草木,老百姓几乎没有东西可吃,饥饿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同对,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这些怪兽凶鸟也在威胁着人们的安全,猰貐是一种非常凶猛的怪兽,它行动迅速,能吃人,叫起来就像婴儿啼哭一样。凿齿也是一种怪兽,牙齿的形状像凿子,有三尺多长,露在下巴外面,甚至还能拿武器。九婴是一种有九个脑袋的怪物,能够吐火喷水。大风是一种凶猛异常的大鸟,只要它飞过便会刮起大风,摧毁房屋。封豨(xī)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大野猪。修蛇是又长又大的蟒蛇,它能吞掉大象,三年以后才把骨头吐出来。
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为民除害,尧就派羿(yì)带上弓箭刀枪,去射杀危害百姓的十个太阳和各种怪兽。羿是尧时代的英雄,是射箭能手,羿把凿齿杀死在南方畴华泽的田野里,将九婴杀死在北方凶水上面,用带绳的箭把大风射死在东方青邱泽。然后又杀死猰貐,在南方的洞庭湖一刀斩断修蛇,在中原的桑林中活捉了封豨。
最后,羿又弯弓搭箭,对准天上毒辣辣的太阳猛射,结果射下了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
从此,灾难消除了,人民得救了,大地一片欢喜景象。大家便一致拥护尧做了天子。
意怠免患
说明纪律、秩序及团结对一个集体的重要性。
此典出自《庄子·山本》:“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患。”
这段话意思是说:
东海有一种鸟,名叫意怠。意怠虽属鸟类,但看起来却显得笨拙,不能高飞。
但它们彼此相依为命,成群结队,相互援引向上飞翔,同时降落休息。前进的时候,没有一只敢擅自冒进;后退的时候,没有一只敢随意掉队;吃食的时候,也没有一只敢抢先品尝。一切活动,都井然有序。
所以,意怠行动起来总是有条不紊,其他人始终不敢轻易伤害它们,因此能够幸免于难。
迎刃而解
“迎刃而解”形容处理事情,很迅速很容易。
此典出自《晋书·杜预传》:“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
晋武帝(司马炎)时,有一个叫杜预的人,这个人不但学问渊博,而且见识很广,他做了七年度支尚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无所不能,因此叫他“杜武库”。后来他调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军事,建议攻战讨伐吴国,出兵以后,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连续占领了长江上游的许多城市;随后沅、湘两水以南一带的州郡也纷纷投降了,他还俘虏了吴军都督孙歆以下的文武官员两百多人。这时,有人便认为吴国是强劲的敌人,不能够马上就完全打垮它;而且当时正是夏季,河水正在泛滥;而且怕流行疫病;应该等到明年春天再集中力量大力攻打。但杜预坚定地说:“从前乐毅由于在济西打了一仗,就消灭了强大的齐国。现在我们士气正当旺盛,用这样旺盛的兵力去攻打吴国,犹如劈竹,等到劈破几节之后,下面的竹子便都‘迎刃而解’,不会有什么阻碍了。”最后他带着队伍继续前进,果然如破竹子一样顺利迅速,终于把吴国灭掉了。
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形容人在处理事情时,没有主意,不知道如何处理。
此典出自《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犹是一种兽类,据说它生性多疑。不论在什么地方觅食或玩耍时,只要一听到人的声音,它就怀疑是有猎人要来捕捉它或者是什么东西要来杀害他,就匆忙先爬到树上去,躲藏在树枝或密叶之间,把头探出来,偷偷地看看情况。
不一会儿,又从树上跳下来,在地上东张西望,其实,它根本就看不到什么东西,但一会儿它又怀疑起来,于是又魂不附体似地又爬到树上去。
在树上停了一会儿,它觉得没有什么危害,又从树上跳下来;不久,它又回到树上去。就这样它不停地跳来跳去。跳了大半天,一点主意也没有。
蜀得其龙
“蜀得其龙”用以赞美杰出的人才。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品藻》:“诸葛谨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三国时期,分别在蜀、吴、魏三国,有三个很有名气的人物。一个是诸葛亮,阳都人,字孔明。他曾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被人们称之为卧龙。为感谢刘备三顾之恩,出山辅佐刘备争夺天下,建立蜀汉政权,出任蜀相。一个是诸葛瑾,阳都人,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当初,在孙权手下任长史,转任中司马。孙权派诸葛瑾出使蜀国,他会见诸葛亮,秉公办事,毫无私情。孙权称帝后,拜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瑾对东吴忠心耿耿,胸襟开阔,善于容人,深得孙权器重。另一个是诸葛诞,阳都人,字公休。有人说,他是诸葛亮的堂弟。当初,他在魏国任荥阳令,又升任御史中丞尚书,出任扬州刺史,跟随司马懿南征北战,立下战功,被晋封为高平侯,任征东大将军。后来,因为起兵反对司马昭,兵败被杀。
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以及堂弟诸葛诞都很有盛名,各在一国供职。当时,人们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次序,评论那些卓有功绩的知名人物。能被称之为“龙”、“虎”的人,固然是崇高的荣誉;有的人被称之为犬(狗),仅次于龙、虎、豹,也是一种难得的美誉。在评论诸葛亮、诸葛瑾和诸葛诞时,人们说:“蜀国得到一条龙(诸葛亮),吴国得到一只虎(诸葛瑾),魏国得到一条狗(诸葛诞)。”诸葛诞在魏国与征西将军夏侯玄齐名;诸葛谨在东吴任职,吴国朝廷的大臣都称赞他有宽宏的气概。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用以比喻有本领的人摆个样子,也能吓倒对手。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三国时期,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司马懿(又名仲达)是魏国的都督,他两人都统率本国精锐部队在五丈原对峙,诸葛亮用兵如神,司马懿多次中计战败,无奈他只好采取坚守不战的办法,等待时机。两军对峙了一年多,无论蜀军如何挑战辱骂,司马懿都不理睬。后来诸葛亮病死了,消息传到魏军,司马懿仍是半信半疑,直到听说了蜀军已连夜撤退,方才大喜,亲自领兵前去追赶。追至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候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诸葛亮端坐在车上,纶巾羽扇,鹤氅皂绦。司马懿大惊道:“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掉头就跑。魏兵魂飞魄散,丢盔弃甲,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五十余里,抄近路奔回营地。
过了两天,乡民奔告曰:“蜀兵退入谷中之时,哀声动地,军中扬起白旗,孔明确实死了,前天车上的诸葛亮,乃木人也。”司马懿又是惭愧,又是后悔,讪讪地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人谚曰:“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天塌下来,自有长子顶着
“天塌下来,自有长子顶着”用以比喻再大的风险,自有有力量的当事人担负,不必害怕。
此典出自《醒世恒言》七:“天塌下来,自有长的撑住。”
太湖西山有个富翁名叫高赞,他有个女儿既漂亮,又能干,一心想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婿。他不相信媒婆的嘴巴,决定要自己当面挑选,试过文才,自己满意了才行。
对湖吴江县有个富人叫颜俊,听说高家女儿长得很漂亮,就想娶她为妻,可是自知相貌丑陋,又不学无术,很难被高赞看中,竟异想天开,托表弟钱青冒名顶替去面试,只要订了婚,娶回来,生米煮成熟饭,即使高赞知道了真相,也没什么可怕的了。
他表弟钱青当真是饱读诗书,一表人才,只是穷困潦倒,在县里读书只能在颜俊家寄宿,听颜俊要他去干冒名骗人的事,心想:欲待从他,非君子所为;欲待不从,必然见怪。颜俊见他沉吟不决,便道:“贤弟,常言道:‘天塌下来,自有长子撑住。’什么事有愚兄在前,贤弟不必多虑。”于是拿了些新衣衫把钱青打扮起来去求婚。高赞一见假颜俊小小后生,气宇轩昂,心里已开始喜欢他了。又请了几个儒者一谈,都赞他高才,大喜过望,便允了婚,只提出一个条件:迎亲时,必须女婿亲自上门会见亲友,才能把女儿嫁给他。
钱青回去告诉颜俊,颜俊无奈,只好在迎亲那天,又请求钱青再假冒他一次,他以为:迎回来可以再由自己拜堂成亲。谁知迎亲船过了湖,会见亲友后,刚想带新娘回程,突然刮起了大风,三天三夜都不停,太湖根本无法渡过了,高赞便作主,立即在娘家成亲,假颜俊变成了真女婿。
颜俊费了许多心机,花了许多钱财,竟让钱青占了便宜,大怒之下告到官府。钱青百般解释,证明三天和新娘并未同床,颜俊根本不相信,正好法官是个贤人,听了情况后,把新娘判给了钱青。高赞和新婚夫妇皆大欢喜,只有颜俊满面羞惭,抱头鼠窜而去。
徒手搏虎
这个故事说明:好勇斗狠,露才冒险,不过匹夫之勇而已。真正的大智大勇,就要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此典出自《魏书·列传第三》:“可悉陵年十七,从世祖猎。遇一猛虎,陵遂空手搏之以献。世祖曰:‘当才力绝人,当为国立事,勿如此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可悉陵十七岁的时候,跟着北魏国王拓跋焘去打猎。遇到一只猛虎,他就赤手空拳地冲上去,捉住了老虎并把它献给了国王。拓跋焘看到这个情形,对他说:“你的才智和力气,没有人比得上,但是,你应当用你的本领为国家出力,再不要像这样只能打老虎了。”
吐哺握发
“吐哺握发”形容求贤心切,为国事操劳。
此典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文王有一个儿子,名叫旦。因为他的采邑被封在周地,所以被称为周公。他对父母非常孝顺,为人仁德,比其他弟兄们都要强一些。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周公的哥哥)即位,周公尽心竭力辅佐周武王,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可是后来,周武王因病而死,武王的儿子(成王)年纪还小,怎么能执掌朝中大权呢?周公担心天下诸侯乘机叛乱,就代替成王摄政。不久,流言蜚语满天飞了,说周公摄政将对周成王不利。周公善加解释,仍然诚心诚意辅佐周成王。
周成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周公教导伯禽说:“我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我的身份在天下并不轻贱啊。即使是这样,我洗一次头发要三次握千头发,吃一次饭要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站起身来接待天下的士人,还担心有做不好的地方,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为你是一国之主而骄傲待人啊。”
无出其右
“无出其右”的意思是没有能超过的。往往用来形容某人有才能。
此典出自《史记·田叔列传》:“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公元前202年,刘邦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汉王朝以后,统治并不很稳定。异姓诸王各自拥兵据地,常常想图谋不轨。公元前200年,巨鹿郡守陈豨(xī)反叛,攻打赵、代地区。刘邦率军前去讨伐,路过赵地。赵王张敖亲自服侍刘邦饮食,但是刘邦却大骂不止。这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都非常愤怒,埋怨赵王张敖怯懦无能,极力主张起兵叛乱,赵王张敖赶紧加以制止。但是,贯高等人私下商议,策划杀害刘邦。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下令逮捕了赵王张敖和阴谋反叛的大臣。于是,赵午等人纷纷自杀身亡,唯有贯高被监禁起来。孟舒、田叔等十几个大臣虽然没有参与叛乱,但是为了表示对赵王的忠心,也自称是赵王张敖的家奴,跟随张敖被押长安了。
贯高等人的案情调查清楚了,赵王张敖并没有什么大罪,得到释放,被贬为宣平侯。
张敖向刘邦推荐田叔等十余人,刘邦全部召见,与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发现他们非常有才华,西汉朝廷上的大臣还没有能超过他们的。刘邦喜出望外,把他们都封了官,有的做郡守,有的做诸侯相。
方寸之地
“方寸之地”表示心。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刘备礼贤下士,想方设法地招揽天下人才。有一个叫徐庶的人,便向刘备力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诸葛亮,同时也留下了徐庶,和诸葛亮一起替刘备出谋划策。徐庶足智多谋,是难得的人才。曹操为了逼迫徐庶为自己出谋划策,派兵打败了刘备,并软禁了徐庶的母亲。在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和志士仁人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徐庶是个孝子,听说母亲被曹操软禁了,便心急如焚,决心到母亲身边竭尽孝道。于是,他便辞别刘备,忍辱负重地投奔曹操。
徐庶辞别刘备时,用手指着自己的心,说:
“我徐庶本来想与将军共图称霸天下的大业,这是我的本心。可是,如今母亲被曹操所俘,我的心绪已乱,留在您这里可能也不会有所作为,无济于事。现在特向您请求,我们从此分别吧。”说完,他投奔曹操去了。
傅粉何郎
用以称美男子,也可用以指善于打扮的青年男子。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何晏(公元190~249年),三国时期魏国宛人,字平叔。他同母亲曾被曹操所收养。少年时代就富有才华,对《老子》、《庄子》颇有研究。他曾提倡玄学,崇尚清谈,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玄学家。
何晏仪表非凡,相貌俊美,皮肤既白又嫩,魏明帝怀疑他在脸上搽了粉。
当时正值夏日炎炎,魏明帝便让他吃热汤热饼。何晏吃完后,满脸大汗,便用自己的红色衣袖去擦汗,哪知脸上的肤色却更加雪白光亮了。魏明帝这才相信他脸上没有搽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