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华县,许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如果说到华山,恐怕是闻名遐迩了。华县县名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会命名为“华县”?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因县境内有少华山而得名。这其实是错误的,如果此说成立,应命名为“少华县”。
今华县在南北朝时的公元554年设华州,辖今华县,华阴等关中东部数县。华阴县及境内的华山在华州辖境,并因华山为天下名山而作华州之名。明依元制,明代所修的《华州志》云:“华州以华山为名,建州于少华山麓。”明确说明了华州之名的来历。清朝时,华州不再管县,降为县一级的散州,华山已在其辖境之外,但州名因循未改。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民国政府命华州改为华县,此名延续至今。
简而言之,华县古称华州,华县之名脱胎于华州,而华州的命名是因其州境内有华山。华县之“华”乃华山之“华”。
华县南倚华山,北临渭河,西通西安,东近潼关,曾为数朝京畿之地,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能工巧匠汇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极为丰富。
华县是中国影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人说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就是华县皮影戏的发展史。华县皮影戏的历史从古至今历经了五个阶段:即汉以前为皮影的启蒙阶段(第一阶段);汉时齐人方士少翁为汉武帝弄影李夫人形象为皮影的萌生阶段(第二阶段);唐代中期的“经变”纸影演故事为皮影戏的初步形成阶段(第三阶段);宋元时期皮影戏的技艺已十分完备,皮影戏广为传播,流派衍生,是皮影戏的成熟繁盛阶段(第四阶段);明清以来,华县皮影唱腔革新,技逾高,艺更精,此为皮影戏的传承发展阶段(第五阶段)。
解放后,华县皮影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1955年,华县皮影艺人李俊民和安世杰曾赴陕西省迷碗团传艺。周恩来总理看了省戏曲研究院新排的碗碗腔《金碗钗》后,热情赞誉道:“你们把皮影搬上舞台,很好,碗碗腔源出于华山北麓华阴、华县一带,应更名为华剧,中华民族之剧嘛!”
2006年9月,看了华县皮影,国学大师季羡林赞称:“(华县)皮影的发展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意义。”这是学术界对华县皮影由衷的认同和赞叹。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
华县皮影是陕西皮影的代表,以其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的美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全国久负盛名。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在当地农村受到广泛欢迎。但由于电影、电视、电脑等一波又一波新兴媒体冲击,华县皮影戏日渐衰微,皮影艺人纷纷弃艺从农,传人难觅。华县皮影很可能随老艺人谢世而面临“绝唱”的危险。2004年,华县皮影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华县及其皮影产业群,分别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政府和社会的保护行动,将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变成可能。
第二节华县皮影的造型
华县皮影艺人们祖祖辈辈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一系列图谱。现在,华县从事皮影雕刻的人员所生产的皮影产品,可以说绝大部分都出自“图谱”。根据图谱制作的影人的着色,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精致高雅。每件影人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堪称艺术精品。其造型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
解放前的漫长历史中,传统的华县皮影戏原是宫廷、大家、富户们的“堂会”娱乐之物。观者为社会上层的官宦、富豪、贵人,每次观看人数非常有限,所以造型均趋向小巧。华县皮影影人身高约33厘米,由11个部件组成,头和身的比例为1:4,其头部较大,是整个皮影高度的五分之一。类似民间剪纸人物和秧歌中的大头娃娃形象。华县影人的前额特别突出,俗称“崖颅”,以饱满的前庭显现出人物的智慧和才学。
华县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有末、旦、净、外、杂当、驾、孤、细酸、邦老、孛老、卜儿、徕、曳刺、伴哥、拔禾、伴儿姑、禾旦、行首、乐、人、乐探、魂子、魂旦等等类别。华县皮影戏的人物脸谱,多达470余个,自颈以下的身子部分的“桩子”,多至181种样式。
华县皮影戏的人物脸谱有“特称谱”和“泛指谱”之分。
“特称谱”,就是这个皮影人儿只能专演一个人物的形象,扮演一个角色。如:孙悟空、包公、诸葛亮、赵匡胤等,既不能演别的角色,也不能用别的影人来替代,它们的“头茬”与“桩子”都不可乱配。它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同贴上了商标一样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某某人。而“泛指谱”则不同,一般的小生、旦角影人则可在不同戏目中扮演不同角色,现身不同情节,表现不同性格。诸如差役、书童、艄公、龙套等影子人儿,在任何剧目中只要剧情需要,都可使用。在“影箱”中这种“泛指谱”人物多,“特称谱”人物少。
华县皮影戏既有“脸谱表性格”的突出特点,但也绝不完全“脸谱化”。因此外美内秀、外美内丑、外恶内丑、外丑内秀的种种人物形象都会出现在演出中。
但是不管美丑,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的都比较明显。华县皮影戏人物的相貌特征极尽夸张手法。男性角色多豹头浑眼,女性角色多高额直鼻。不论哪个人物出场观众一眼就能辨知他是奸臣还是忠良,她是贤良女还是刁泼妇。
华县皮影表情处理的比较模糊,画工秘诀上说:“要画愁,锁眉头;要画笑,嘴角翘;要画哭,眼挤住;要画躁,嘴角吊。”如此制作出来的皮影具有似笑非笑,似哭非哭,似怒非怒,似忧似喜的样子。
华县皮影的眉、眼造型夸张,作夸张变形的延长处理,以平眉和皱眉区别影人性格的阳刚与阴柔。须、生角色以平眉细目表现其沉着安详之风采;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武生以皱眉凤眼表现其英俊骁勇之气概。
影人嘴巴有张口和抿口之别。生、旦影人均为抿口形象,凸额尖鼻下朱唇一点,若隐若现、似动非动,以实为虚,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净角形象,多作张口处理,以实脸皱眉表现其威武或凶悍。
丑角的形象塑造更为奇特,多用吊眉、圆眼、冲天鼻,以半张口刻画其滑稽恢谐之神情,让人感觉可笑而不可恶。
影人的服饰图案,镂花图案即有空心、实心、半空半实等形式。四方连续图案和边角二方连续图案更是花花套连,叶叶巧缀,变化无穷。
宫殿帅帐、书苑绣阁、天堂地狱等,多作满屏幕设置。花木怪石造型奇特,构图精巧,单木独石即可组成独立画幅。随着剧情和人物活动的要求,可做适当布置。
怪兽之类不拘泥于现实的模拟,而是发挥无尽的想象,制作出的怪兽造型奇特而不奇怪,让人有可爱的感觉。
第三节华县皮影的表演
华县皮影流行千年盛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和华县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民俗活动成为皮影戏赖以生存的土壤。
自华县皮影出现以来,广大农村中,逢年过节,春祈秋报,得子贺岁,消灾纳福,婚丧嫁娶,建房乔迁,祈神祭祀,社日庙会等都要请来皮影戏演出。皮影戏以其简便易行的特点成为乡民酬神还愿的廉价工具。同时,又是广大农民消遣取乐的一种文化生活。这极大地促进了民间皮影戏的繁荣。
一、戏班的组成和分工
华县所有的皮影班社,有的以班命名,有的以社命名,还有以的部命名。演出人员历来由五人组成。
戏班的种类,有宫廷供奉班、民间职业班和自乐班三种。在后两种班社中,又分两种形式,一是私人家班,即当时一些巨商富户、豪门贵族或酷爱戏曲的文人,为享乐之用所蓄养的家班,供一家或一族使用;二是由多人合资或一人独资组成的专事营业的职业戏班和一家一户祖传班社。这类戏班,遍及全国各地。其演出形式为流动演出,流浪江湖,行踪不定,如同游牧“逐水草而居”。
华县皮影的演出称作“五人忙”,除一人挑签外,其余四人掌握17件乐器,五人各司其职,协调严密,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前首:即主唱。在演出中居首要位置,负责剧中生、旦、净、丑各角色的唱腔、道白,掌握剧情进展的快慢,安排人物场次、动作、腔调及打击乐的总体规划,实为总指挥。司月琴、堂鼓、手锣、大锣、扁鼓、梁子并兼有口技和帮签之责。
签手:又称“灯底下”或“栏门”,影戏演出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负责全部影人的表演动作及景片道具的摆布,兼插话(帮腔,填白),舞台灯光,舞台音响及灯光特技。
下档:司板胡,负责影人的拆配安装。兼司长号、唢呐、音响及插话。
上档:司小铰子(小铙钹)、二弦,兼帮签及插话。
后台:又称“后曹”。司大锣,战锣,梆子,碗碗,大闪子(大铙钹),兼插话。
二、华县皮影百宝箱
皮影戏箱是皮影班社存放影、人影物的专用工具。皮影戏箱又称“影壳篓子”,是华县皮影戏的百宝箱,用桐木或楸木制成规格约83cm×58cm×83cm,箱盖呈半圆弧形的木箱,箱的四角用铜叶包角,钉以铜泡钉。皮影的“头茬”和“桩子”严格分类存于影夹之中,集中放置于戏箱之内。
影夹子用多层麻纸裱糊而成,以兰布敷面,柔韧坚固。常见的皮影戏箱中的影夹子有头帽夹子、影身夹子、枪子夹子、大活夹子、打台夹子,变化夹子、场夹子、马夹子等八类,各类夹子内包含的影偶内容如下:
1.头帽夹子:是用来装皮影人物“头茬”的。长一尺三寸,宽八寸许,内有十二格页或八格页。皮影“头茬”的脸谱、头帽是一个完整的头部,并不像其他戏剧演员的头帽可戴可卸,所以分类也有区别,主要有帽饰和发饰两大类。
三、华县皮影唱腔
华县皮影经历了两千多年岁月的磨砺,其唱腔也经历了由“说唱”到老腔,再过渡到碗碗腔,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华县皮影形成之初,是以“隔帘说书”的形式展示于观众的,以说为主,辅之以唱,配之影人简单的表演动作。
老腔,又名“满台吼”、“拍板调”,流行于二华(华县、华阴)、潼关一带,源远流长。
老腔的发生和形成得益于历史上的漕运的发展。在陕西省华阴市碨峪乡双泉村东北七八公里处,是黄河、洛河、渭河三河交汇的“三河口”,三河口曾是西通长安的重要的水路码头。由于漕运繁忙,船工众多,在逆水行舟时,船工号子此起彼伏,响彻河道两岸。震撼心灵的船工号子和有节奏的篙击打船帮的声响给了当地民间艺人灵感,他们融合当地的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了一人主唱,众人帮腔,多人合作的一种说唱艺术,成为独一无二的老腔“拉坡调”。
到了唐宋时期,老腔的说唱,开始与皮影演出相结合,进入坊间民舍,形成了老腔皮影戏,并参与到民俗节庆表演活动中,得以日渐完善。
老腔主要表演以古代战争为题材的历史戏,剧本主要有《长坂坡》、《火烧连营》、《绵山》、《仁贵征东》、《罗通扫北》、《马踏五营》、《斩余元》、《斩黄袍》、《收五虎》等剧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清代著名戏曲家李芳桂让华县皮影表演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李芳桂,名鹏,字林一,号秋岩,出身于一个世代以秦腔表演和剧本创作为业的秦腔世家。始祖李十三是一位极有影响力的秦腔艺人。李芳桂是李十三的第十四代孙,从小聪明好学,但多次应考进士不第,后发奋从事戏曲创作。李芳桂自己在创作编写剧本的同时,对长期流传关中的先祖李十三的剧本进行整理,他一生为皮影戏写了八本两折剧目,分别为《春秋配》、《火焰驹》、《紫霞宫》、《香莲佩》、《玉燕钗》、《万福连》、《白玉钿》、《如意簪》八个本戏和《玄玄锄谷》、《四岔捎书》两个折子戏,后人称为“李十三十大本”,这成为皮影戏演唱的代表剧目。
李芳桂创作的戏剧语言深受王实甫《西厢记》的影响,汲取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并将华州地区的民风民俗融入其中。创新后的剧情跌宕起伏,唱词语言丰富,风格清新流畅,使得“老腔”被“碗碗腔”所替代,使华县皮影的唱腔由原来的粗犷单调转向细腻缠绵,形成了华县地区特有的“碗碗腔”唱腔风格。革新后的“碗碗腔”人们又称“时腔”,是相对过去的“老腔”而言的。
碗碗腔音乐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唱腔,二是伴奏音乐,三是打击乐部分。
碗碗腔的唱腔清丽典雅、委婉细腻、平仄声律和唱词格律颇有讲究。
碗碗腔的音乐节奏比较复杂,节拍重音有其特殊规律。旋律起伏较大,但也极其自然,极有个性。
碗碗腔主要伴奏乐器类别:
1.弦乐器:月琴、硬弦、板胡。演奏时均戴指帽。
2.打击乐器有:梆子、碗碗、干鼓、堂鼓、铙钹等。
3.管乐器:唢呐、马号。
碗碗腔的梆子、铃铃(碗碗)由一个人操作,梆子的击法,根据唱词的结构而变化,它和其他剧种的司鼓一样,起着指挥的作用。
革新后的碗碗腔,在主要乐器月琴和铜碗碗击节的伴奏下,悠悠扬扬,典雅飘逸。
华县皮影戏剧目,绝大部分以碗碗腔演唱为主,也有一小部分剧目是用“迷胡”演唱的。
迷胡音乐拥有数百种表现不同感情的“曲子”,这些曲子都来自民歌民谣,唱腔可随着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剧情而自如运用。一般唱词可以随便换调,不受“板眼”的限制,显得自然、流利,具有活泼、明快、轻松、易于抒情的特点。
迷胡的剧目十分丰富,享有“纯粹的大众文艺”之誉,剧目以生活小戏居多,大本戏少,“宫廷戏”更少,偶而有“宫廷帝后”人物登场,亦多为嘲弄对象。剧目多系口头创作,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情感。
华县皮影的剧目非常丰富,民间的手抄本有二三百种之多,其中有许多已收入《陕西省传统剧目汇编》之中。剧目的题材和内容,以历史故事、才子佳人戏和社会风情戏居多,忠奸斗争戏次之,亦有绿林豪杰戏与神魔鬼怪戏,戏剧情节错综复杂,故事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建国后,华县的文艺工作者又改编编导了许多现代戏皮影剧目,它们十分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
四、华县皮影的舞台布置
华县皮影在室内室外,庭院巷道,广场剧院都可搭台演出,搭台所用材料简单,易搭易拆,省时省工。
搭台用料就地取材,好寻易找,用皮影艺人的顺口溜就是:“两张方桌,九块楼板,用椽七长八短,五页芦席一卷,四条撇绳一挽,十二根钱串,撇一镢头你就甭管。”室外的皮影戏台的搭建一般只需一个小时左右即可完成,室内演出搭台更为简单,只需几张桌椅即可。
亮布的尺寸规格为高一米,宽二米,或者高一点五米,宽三米,过去多用当地质地好的棉质纱布,现一般用白“的确良”布缝制。亮布周边镶有黑色土布,缝作为套筒状,留有空间以便于插进亮棍撑持。
戏台中央靠前部分悬挂一灯具,过去没有电灯时,演出多用食用油灯,灯碗较大,直径约20厘米,碗内并排放置五根灯捻,同时点燃照明。与油灯配套的装置称七星牌子,上有上下排列的七个孔,可以在吊挂油灯碗时调整高低,使光线投射到亮布的最佳位置,同时也起反光作用。而现在多用电灯,灯泡大小100W~150W不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