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典出自《战国策》:“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谗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
息壤是战国时代秦国的一个邑名。那时秦武王和甘茂在息壤签订了一个盟约,那就是共同出兵攻打韩国。可是,他们把韩国的宜阳城围困了五个月,不断地攻城,仍然没有办法把宜阳城攻破。秦王见宜阳城久攻不下,因此提议暂时收兵回国,等待时机成熟时,再来攻打,但甘茂却反对休战,他知道秦王将会背约罢兵,便指着息壤的方向对秦王说:“息壤在彼。”秦王明白甘茂这句话的意思,即提醒他不要忘了在息壤所签订的盟约。于是,他们再鼓起余勇,把国内的精兵都调到宜阳来继续和甘茂合力猛烈攻城,不久,终于攻陷了宜阳城。
相人之友
这个故事说明:人是复杂的。仅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判断一个人,有时也不一定准确。
此典出自《韩诗外传》:“楚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美闻于国中。庄王召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相人之友者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楚国有一个擅长看相的人,他说的话都准确无误,好的名声传遍了全国。
楚庄王于是召见他,问他看相的秘诀。他回答说:“我不是真正能从相貌上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吉凶,而是根据这个人所交的朋友来判断他的为人。”
开诚布公
“开诚布公”比喻发表或交换意见时态度诚恳,真诚坦率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丕代汉以后,他支持刘备称帝,自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之子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诸葛亮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被当时的人们和后人所称道。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为诸葛亮作传记时,曾写下了一段评语,说他当丞相时,爱护百姓、秉公办事、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双方互相串通。
现在,多用它比喻臭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
此典出自《南部新书·戊集》:“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
“坐主门生,沆瀣一气”。
我国唐代盛行科举考试,只要在考试中金榜题名,就可以做官,青云直上。
所以,考场内外免不了徇私舞弊,惹得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话说唐僖宗即皇位后,改年号为乾符。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唐朝又举行科举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名叫崔沆;有一个参加考试的人,名叫崔瀣,是崔沆的学生。考试完毕,张榜公布考试结果时,崔瀣榜上有名。于是,有人嘲笑:“考官和学生,互相来串通。”
感戴二天
人们经常把从危险中、艰难中、疾病中挽救他人的人,称为“感戴二天”。
此典出自《后汉书·苏章传》:“(章)顺帝时,迁冀州刺史。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欢。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
汉代有一位叫苏章的人,官至冀州刺史;当时的刺史是专门监察检举一州官吏的官员。苏章有一个老朋友是清河郡太守,清河郡又是冀州的属郡,苏章有一次出外视察清河郡,发现他的老朋友竟然犯有贪污枉法的罪行,证据确凿。那位郡守因借着和苏章的私人关系,大摆筵席,准备好好地宴请他一下,苏章却也欣然赴会。郡守在热烈酬谢之余,满以为在官官相护之下,经过杯酒言欢,天大的事都可以化为乌有。他一面怀着感恩戴德的心情,一面带着傲视旁人的神态,恭维苏章说:“人人都只有一个天,而我却有两个天。”他以为他犯了严重的贪污案,本来应该被处死的,只凭着老友的宽恕、包庇,便好比另有一个天把他重新诞生出来,既无限感激,也可以傲视一切了。没想到苏章既温和,又严厉地回答他道:“今天喝酒,是因为私人的友谊;明天办案,却要遵照国家的法令。”最终苏章把他的老朋友治罪正法,从此冀州官吏的风纪廉洁起来。
高朋满座
“高朋满座”形容尊贵的客人很多,也泛指客人很多。
此典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唐初,有个著名诗人叫王勃,他六岁时便会写文章,词藻华丽,后来成为唐初四杰之一。王勃的父亲福畸被贬在交趾做官,王勃因想念父亲,就想去看望他。
有一天,王勃路过江西南昌,便去拜会南昌都督阎伯屿,正巧这天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因此也参加了宴会。
阎伯屿有个外甥,也有点才学,想趁机让他出出风头,叫他把当日聚会的情形,写一篇描述滕王阁的文章,事前阎都督先客气了一番,请来宾们执笔。王勃不明白阎都督的意思,自恃才高,毫不客气地作了一篇,写完以后,所有宾客,都非常佩服,惊异他的天才。在这篇序里,有两句说:“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割席绝交
凡遇朋友之间因为意气不投,感情破裂,断绝往来,便称之为“割席绝交”。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东汉灵帝时有三个读书人,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一个叫管宁,他们在同一个地方读书,彼此关系又很密切。人们说他们三个人好比是一条龙:华歆是龙头,管宁是龙肚,邴原是龙尾。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圃里锄草,忽然发现一块金子。当时管宁仍然挥动锄头干活,他把金子看得和地上的砖瓦一样普通;而华歆就动了心,立刻拾起金子,放在一边。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一同坐在席子上读书;忽然有坐着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管宁仍然埋头读书,而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管宁见他读书不用心,又羡慕做官的人,再加上上次发现他见金子动心,于是立即坚决地割断坐着的席子,对华歆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形容知心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情谊深厚。
此典出自《史记·管晏列传》。
春秋时,颍上有二人,一名管夷吾,字仲,一名鲍叔牙。叔牙较富,夷吾则贫穷。
他们二人合伙做生意,赚的钱,夷吾拿三分之二,叔牙只拿三分之一,说到本钱,叔牙出得比夷吾多,夷吾只不过点缀而已。
因而,鲍叔牙的家人颇为不平。叔世牙说:“仲非贪此区区之金,只因他的家境贫寒,我自愿多出本钱,少取利钱。”他们二人商量事情,往往夷吾想出的办法都行不通,人笑其愚,叔牙说:“人有遇有不遇,如果管仲遇到了机会,谋可定计,则万无一失了。”
后来,管夷吾曾三次出任,三次被逐,叔牙不但不以其为不肖,反说:“哎,只是时机还没有到啊。”
管仲在打仗时,他总是作战在后,撤退在先,人多笑其怯。叔牙说:“仲有老母在堂,留身奉养,不是真怯敌之辈也。”
齐襄公有二子,长子名纠,次子小白。
管夷吾事子纠,鲍叔牙事小白,后来子纠事败,管夷吾被囚受辱,人以为耻,叔牙说:“仲不修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所以后来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管仲后来成为齐桓公(即小白)的相国,完全是由于鲍叔牙的力量。当叔牙推荐管仲于桓公时说:“管子是天下奇才,君可用以为相。”桓公说:“夷吾射寡人中钩,其矢尚在,寡人每戚戚于心,得食其肉而不厌,况用之乎?”叔牙说:“人臣各为其主,射钩之时,知有纠不知有君,君若用之,当为君射天下,岂特一人之钩哉?”
桓公姑听之,但拜叔牙为上卿,任之以国政。叔牙说:“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君之赐也,至于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桓公说:“寡人知卿,卿不可辞。”叔牙说:“君所知臣者,小心谨慎,循礼守法而已,此具臣之事,非治国之才也。夫治国家者,内安百姓,外抚四夷,劝加以王室,泽布于诸侯,国有泰山之安,君享无疆之福,功垂金石?名播千秋,此帝臣王佐之任,臣何以堪之?”
桓公不禁心动,连忙促膝谈心:“如卿所言,当今亦有其人否?”叔牙说:“君不求其人则已,必求其人,其管夷吾乎?臣不若夷吾者有五,宽柔惠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施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敢战无退,弗若也。”桓公要召管仲当面谈谈。叔牙说:“臣闻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君欲用夷吾,非置之相位,厚禄其人,隆以父兄之礼不可。夫相者,君之亚也,相而召之,是轻之也,相轻则君亦轻。夫非常之人,必待以非常之礼,君其卜日而郊迎之。四方闻君之尊贤礼士而不计私仇,谁不思用于齐者?”桓公果如其言,用管仲为相,尊为仲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遂大治矣。
裹饭相食
“裹饭相食”形容友谊真挚;也可表示帮助穷困者。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
孔子的弟子曾参,字子舆,他和一个叫子桑的人是好朋友。有一次,连续下了十几天的雨。子舆说:“子桑正处于饥馁之中,可能要饿得生病了!”于是,他就带着饭菜去看望子桑。子舆来到子桑门口时,子桑正在屋内又似歌又似哭,弹琴唱道:“父亲啊!母亲啊!天哪!人哪!”声音很微弱,吟咏很急促。
子舆连忙走进屋内,说:“您吟咏歌诗,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
子桑回答道:“我正在思考自己如此穷困的原因,却百思不得其解。父母难道愿意看着我穷困吗?天覆盖着万物,对每一个人都一样,没有偏私;地承载着一切,对每一个人也都一样,没有偏私,既然是这样,难道天地偏叫我贫穷吗?我左思右想,还是找不到原因。由此看来,使我落到这般穷困境地的,是命运吧!”
和事天子
“和事天子”指那些不辨是非、一味和稀泥的人。
此典出自《资治通鉴·唐景龙三年》:“命琬与楚客结为兄弟,以和解之。时人谓之“和事天子”。”
唐中宗(李显)时期,有一个监察官叫崔琬。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揭发宗楚客等人,暗中勾结边民,接受贿赂,导致边境发生战乱和祸患。宗楚客愤怒地极力辩解。
唐中宗不但不进行追查,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反而命令崔琬和宗楚客二人结为兄弟,和解此事。当时,人们称唐中宗为“和事天子”。
户限为穿
“户限为穿”形容来访者很多。
此典出自《宣和画谱》。
陈、隋年间,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智永,名法极。他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七世孙,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为僧,当时人称“永禅师”。智永继承祖法,精勤书艺。据说,他坚持练字三十年,写坏的废笔就积了十大瓮,把这些瓮埋在一起,竟筑成了一个墓,称为“退笔冢”。
相传,智永曾手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篇,分送浙东各个寺庙。由于他的书法成就卓越,因此他的名望也很高。当时,前往永欣寺求书的人络绎不绝,竟把智永的门槛都踏破了,只好裹上铁皮,称为“铁门限”。
华封三祝
“华封三祝”是指华州守卫边疆的小官祝愿尧的三件事:长寿、富有、多子。后用以表示祝颂。
此典出自《庄子·天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故辞。”
传说上古时代有一个帝王陶唐氏,号为尧。有一次,尧到华州(陕西省华县)视察。华州守卫边疆的小官见尧颇有圣德,就祝愿他长寿、富有、多子,并对他说:“您是圣德之人,请允许我祝福您。”
那个小官说:“祝愿您长寿。”尧说:“不敢当。”小官又说:“祝您富有。”尧说:“不敢当”。小官还说:“祝您多生儿子。”尧说:“不敢当。”
小官说:“长寿,富有,多子,是人所追求的。可是您偏偏不追求,为什么呢?”
尧说:“儿子多了,使养育者忧惧加重;富有了,反而容易多事;长寿,就会遭受更多的屈辱。这三件事,不仅不能够修养清静无为的德性,反而会带来烦恼和拖累,因此我不想接受你的祝愿。”
黄耳寄书
“黄耳寄书”指传递书信。
此典出自《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于京师,久无家问,笑与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西晋时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陆机。
他的家乡在浙江会华亭,他在京城洛阳做官。由于路途遥远,通信很不容易。
陆机喜欢打猎,他养了一条猎犬叫黄耳。黄耳性情聪慧,很通人性。曾有人将它借出三百里外,它竟能认路自己跑回家。
陆机很宠爱黄耳,和它形影不离。
有一次,陆机很长时间都没有收到家信。他就对黄耳开玩笑地说:“你能带上我的书信跑回老家,替我传递消息吗?”没想到黄耳竟然听懂了他的话,表现出十分乐意的样子,又是摇尾巴,又是“汪汪”地大叫。
于是陆机就写了一封信,用竹筒装上,套在黄耳脖子上。黄耳沿着驿路,朝着家乡方向不停歇地跑去。饿了,捉些小动物吃;遇到江河,就向过渡的人摆尾让人带着它渡船过河。
就这样,这条聪明的狗终于跑到了陆机的家。一进大门,它就用嘴衔起竹筒,向陆机的家人“汪汪”直叫。家人打开竹筒看到陆机的信,真是又惊又喜。等人们看完信,黄耳又向陆机的家人叫个不停,像是在要求什么。陆机的家人明白它在要求回信,便写好信装入竹筒,仍然系在黄耳脖子上。黄耳蹦蹦跳跳地又带上它沿着来路跑回洛阳,向主人复命。
黄耳送信来回总共只花了二十五天。而如果用人传递,则需要五十天。于是从那以后陆机就常常让黄耳送信。
回眸之报
“回眸之报”形容知恩报恩。
此典出自《晋书·孔愉传》。
孔愉,字敬康,晋代会稽山阴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梁国。他的曾祖父孔潜在东汉任太子少傅,东汉末年避难来到会稽,就在此地住了下来。祖父孔竺,在东吴任豫章太守。父亲孔恬,任湘东太守。堂兄孔侃,任大司农。他们在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省一带),都有很大的名气。孔愉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了,孔愉担负起侍奉祖母的责任,对祖母非常孝顺,远近皆知。孔愉与同郡的张茂(字伟康)、丁潭(字世康)齐名,当时人称“会稽三康”。
东吴被平定后,孔愉迁到洛阳居住。
西晋惠帝(司马衷)末年,孔愉回到乡里,走到江淮一带时,下赶上石冰、封云作乱,封云逼迫孔愉当参军,孔愉不肯就范,封云就打算杀掉他。幸亏封云的司马张统出面营救,孔愉才幸免于难。他东还会稽,进入新安一带的山中,改姓孙氏,耕田种地,专心读书,在乡里很有信义。一天,他忽然舍家出走了,大家都传说他成为神人了,为他建立了祠堂。永嘉(公元307~312年),司马睿(后为晋元帝)开始以安东将军之职镇守扬州,任命孔愉为参军。
宗族的人四处寻找他,最终也没有找到他。
晋愍帝(司马业)建兴(公元313~316年)初年,他才应召,任丞相掾,接着又当了驸马都尉、参丞相军事,当时,孔愉已经五十岁了。由于征讨华轶有功,被封为余不亭侯。以前,孔愉曾经路过余不亭,在路上,他看见有人把龟放在笼子里,孔愉便将龟买下,放到溪水中,那只龟游至中游后,从左边回头看了多次。到孔愉封侯时,他叫人铸侯印,但是侯印上的龟纽头却向左边旋转,铸了三次,三次都出现这种情况。
于是铸印的工匠把这件怪事报告给孔愉,孔愉心里明白事情的真相,于是就把侯印佩带在身边。
季雅买邻
“季雅买邻”比喻选择好邻居。
此典出自《南史·吕僧珍传》。
南朝时期,梁国有一大臣叫宋季雅,很有才干。梁武帝萧衍十分器重他。
起初,宋季雅在南康郡被罢了官,在另一个大臣吕僧珍(字元瑜)的住宅旁边买房住下来。吕僧珍问房屋的购价,宋季雅回答道:“一千一百万。”吕僧珍责怪他房价太高了。宋季雅说:“我花一百万买房子,花一千万买个好邻居。”
剪发待宾
“剪发待宾”表示诚心诚意接待客人。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贤媛》:“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陶侃(公元259~334年,晋代浔阳人,字士行)年少时有大志,幼年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与母亲湛氏二人相依为命。湛氏靠纺线织布供养陶侃,让他同知名人物结交。同郡人范逵很有名望,被荐举为孝廉,一天他到陶侃家投宿。当时,正值严冬,一连几日冰天雪地,陶侃家空无所有,而范逵的车马、仆人众多,怎么办呢?母亲湛氏对陶侃说:“您只管到外面留住客人,我自有办法。”湛氏的头发长得很,一直垂到地上,她就“咔嚓”一声把头发剪下来,做成两套假发,拿出去卖了,换回几斛米,又去砍掉房屋的柱子,割下一半当柴禾,把草垫子剁碎当马草。到了傍晚,已经准备好了精美的饭食,范逵的车马、仆人都被照顾得很周到。
范逵既赞叹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深情厚谊深感不安。第二天早晨范逵临走时,陶侃追在后边一个劲儿地送行,送了百里的路程。范逵说:“已经走出很远了,您应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您可以回去了!我到了洛阳,一定相机为您说好话。”此时,陶侃才肯回转。范逵到了洛阳。在羊日卓、顾荣等人面前夸奖陶侃,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江上处女
这个故事用以说明:与人方便,于己无害,何乐而不为?
此典出自《战国策》:“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江岸上住着一群姑娘。还有一个姑娘家里贫困,点不起灯,便常来这里借光。这群姑娘相互商量,想把她赶走。
她在离开的时候,对姑娘们说:“我因为点不起灯,常来借光,所以总是最先赶到,打扫房屋,铺好席子。你们何必吝惜这点照在四面墙壁上的一些余光呢?如果你们将一点余光送给我,这对你们又有什么影响呢?我自己认为对你们多少有一点好处,为什么要把我赶走呢?”
姑娘们相互一商议,觉得为她说得有理,就将她留下来了。
交浅言深
“交浅言深”表示对交情不深的人恳切地加以规劝。
此典出自《战国策·赵策四》:“服子曰:‘公之客独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谈语而不称师,是倍也;交浅言深,是乱也。’”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人名叫冯忌。有一次,他去见赵王,想陈述自己关于治国的意见。
当他见到赵王时却又欲言又止。赵王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听说有人给服子引见了一个人,服子接见了那个人之后,对引见的人说:‘你引见的人有三罪:第一望我而笑,是态度不庄严;言不称师,是违背了常礼;交浅言深,是乱了常理。’那人却说:‘望人而笑,是态度和蔼;言不称师,是一般说法;交浅而言深,是对人忠实。’我和大王初次相见,可否让我谈谈自己的意见?”赵王说:“那好,有意见就请谈吧。”于是冯忌便说:“听说大王想买马,有此事吗?”赵王回答说:“有。”“为什么还没有派人去买呢?”冯忌问。赵王说:“没有识马的人。”“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冯忌又问。赵王说:“建信君有国事,并且他不会相马。”“那为什么不派纪姬去呢?”冯忌再问。赵王说:“因为她是妇人,并且也不识马。”冯忌又故意问道:“马的好坏与国家的安危有什么关系呢?”赵王说:“没有。”冯忌说:“既然没有什么关系,那就希望大王以国事为重,多多考虑国家的安危与人民的疾苦。”赵王听了冯忌的话,默而不语。
见笑大方
“见笑大方”表示被内行的人笑话,一般用作自谦;也作“贻笑大方”此典出自《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天水涨的时候,无数小溪的水都汇集于大河,于是大河被灌满了,一片汪洋,景色非常美丽。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的壮观都在自己这里。自喜过后,他就想到其他地方看看,于是顺流东下,到了北海。河伯朝东一望,不见边际。他转过脸来,“望洋向若而叹。”(意思是:抬头望着海神若,感慨叹息。)他沉思片刻后叹道:“俗话有这样的说法啊!我曾经听说,有些人自以为孔丘的见闻比他少,同时又蔑视伯夷的德行。开始,我还真不敢相信有这样狂妄自大的人,现在我看到了你的博大无穷,才知道自己的狂妄无知。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一看,那就糟糕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意思是:我将永远被那些有学问、有见识的人所嘲笑)。”
结草衔环
“结草”和“衔环”是出于两个不同的故事,合起来成为成语,比喻真心实意地感恩报德。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晋国魏武子经常嘱咐儿子魏颗,命魏颗在他死后,把一个没有生过儿女的爱妾嫁给别人。到了武子病重时,又再嘱咐魏颗,要让那爱妾陪葬。后来武子死了,魏颗认为武子在病危时的嘱咐是一派胡言,就根据武子病重前的嘱咐,把武子的爱妾嫁出去。
后来,魏颗领兵和秦国打仗,看见战场上有一个老人,把地上的草都打成结,缠着秦国战马的脚,使秦军的兵将纷纷坠地,魏颗因此大获全胜,并抓获了秦军的勇将杜回。当晚,魏颗梦见那位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自称是出嫁妾的父亲,他非常感激魏颗救了他女儿,因此在战场上结草,帮助魏颗打了一场胜仗。
杨宾在九岁时,在华阴山北捉了一只受伤的黄雀回家饲养,等到黄雀伤好以后能飞的时候,才把那只黄雀放飞。后来杨宾梦见黄雀回来,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嘴里衔着四枚白环,献给杨宾,说将来杨宾的子孙都会像白环一般珍贵。后来杨宾的子震,孙秉,曾孙赐,玄孙彪果然都飞黄腾达。
解衣推食
“解衣推食”形容在上位的人与下属同甘共苦,现在也常用来形容能以至诚待人。
此典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秦朝末年(秦二世时),各国诸侯都纷纷反抗暴秦,当时韩王的后代韩信也带了一把剑去参军。起初他投在项梁部下,项梁死后,便在项羽部下做个小官,很不得志。后来投到汉王刘邦(即汉高祖,当时被项羽封为汉王)部下,由于萧何大力推荐,韩信被汉王重用了。他不但替汉王夺得了很多地方,而且杀死了楚国的龙。项羽听到了这个消息,很惊诧,便派人去劝他脱离刘邦,和项王(项羽)联合反对汉王,分土地自立为王。
韩信对项羽派来的使者说:“我从前在项王部下,只是一个郎中,言不听,计不从,所以我才投到汉王门下来。汉王授我上将军的印绶,让我指挥几万名士兵,还亲自脱下衣服给我穿,又将他吃的东西让给我吃;他非常信任我,也愿意采纳我的计策,因此我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和光荣。他这么信任我,我宁死也不愿意背叛汉王的,请你替我答谢项王吧!”
金石为开
“金石为开”比喻真诚产生的力量。
此典出自《西京杂记·第五》:“李广……复猎于冥山之阳,又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射,更镞破杆折而石不伤。余尝以问扬子云,子云曰:‘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叫李广,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异常勇敢,人称“飞将军”。有一天,李广到冥山南麓打猎,突然发现草丛中伏着一只老虎。李广连忙张弓搭箭,奋力向老虎射去,但老虎却一动也没动。等了一会儿,李广走近一看,原来草丛中并没有老虎,而有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李广再去看刚才射出的箭,只见连头带尾都嵌进了石头里。李广不相信自己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后退了几步,把弓拉得满满的又向石头射去,却总是射不进去。李广走到石头前面,拾起刚射出的几支箭,只见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但石头上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关于这件事,有人去请教学问家扬雄(扬雄字子云),扬雄回答说:“诚心诚意,就是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喻人与周围事物、人际之间习性的关系,常因环境等改变自己。
此典出自《北堂书钞》六十五卷引《晋傅玄少傅箴》:“夫金木无常,方圆应形,亦有隐括,习与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朝的大臣傅玄是个品学兼优的人,为人正派,很受皇帝敬重,被任命做太子的首席教师——太子少傅。
皇太子府里属员很多,有宫女、太监以及一大批为太子办事的官吏。这些人为讨太子欢喜,阿谀逢迎,陪着太子玩耍,太子为所欲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学好是很难的。为此,傅玄非常忧虑。有一天,他给太子讲课的时候,讲道:“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皇帝,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人。譬如,常接近朱砂,就会被它染红;多接近墨水,就会被它染黑。对自己则一定要严格要求,行为要端正,做到这些,周围的人才会跟你学,正派的人才会围绕到你身边来。譬如:声音清亮,回声就一定和谐;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不会斜。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义的话就会听得多,自己的行为就会逐渐符合规范准则。如果你多接近小人、那就好像进入卖鲍鱼的店一样,时间久了,你就闻不到兰花的芳香了。”后来皇帝听到了傅玄的这番话,觉得很有深意,就命人把它写在屏风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让他每天读一遍,把它叫做《太子少傅箴》。
敬而远之
“敬而远之”指既不得罪,也不亲近。
此典出自《论语·雍也》:“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秦朝末期,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一种涵意极广的道德规范——仁。孔子认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其实行的方法是“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他怎样才算智。孔子说:“致力于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算仁,孔子说:“先作艰苦努力,然后得到结果,便可以说是仁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