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故事-投畀豺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投畀豺虎”意即扔给豺虎去吃,常用来表示群众对坏人的愤恨。

    此典出自《诗经·小雅·巷伯》:“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西周末年,由于周幽王的残暴统治,又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使得政局动乱,民不聊生。很多官员看到这种情形,焦急万分,就向幽王提出劝谏。但是,幽王及其周围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却对劝谏者施以酷刑。当时,有一个叫孟子的官吏,因遭人陷害,受了宫刑。孟子对那些造谣生事、诬陷好人的卑鄙小人非常痛恨,对幽王不能明辨是非、伸张正义也是怒火中烧气愤,于是作了《巷伯》这首诗,以警醒幽王。诗中写道:那个诬陷别人的小人,是谁给他出谋划策呢?索性把这些家伙拉出去喂了豺狼虎豹吧!

    兔死狐悲

    成语“兔死狐悲”的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死亡而感到悲戚。用于贬义。

    此典出自《宋史·李全传》:“将军非山东归附耶?兔泣狐死,李氏灭,夏氏宁独存?愿将军垂盼。”

    南宋时期,山东一带处于金兵控制之下,老百姓不堪忍受金兵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是规模较大的起义军队。

    但是,起义队伍遭到金军的残酷镇压,杨安儿不幸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号称四娘子),率领起义部队转战各地,继续坚持斗争。杨妙真擅长骑射,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在红袄军中被称为“姑姑”。后来,杨妙真的起义军与李全的起义军在磨旗山(今山东莒县东南的马山)汇合一起,杨妙真与李全结为夫妻。公元1218年,他们归顺宋朝,部队驻扎在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一带,继续从事抗金斗争。公元1227年,他们被南下的金兵围困,战斗失败后投降金军。

    公元1227年,宋朝派太尉夏全率领兵马攻打楚州,李全处境异常危急。杨妙真心想,夏全原先也是山东起义军的将领,可以却劝说他,于是派人对夏全说:“夏将军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可是现在,您却要攻打我们。狐狸和兔子都是同类,如果兔子死了,那么狐狸就会悲伤哭泣;如果把李全消灭了,难道您还能够活下去吗?希望我们之间不要相互残杀。”夏全终于被说服了。

    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原指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现在多比喻力量不足,而感到无可奈何。

    此典出自《庄子·秋水》。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季到来的时候,雨水特别大,千百条小河的水都流进大河里。大河的水涨得满满的,河面顿时变得非常开阔。不用说两岸之间距离相距很远了,即使从河心沙洲向岸边看,也分不清牛和马。这时候,水神河伯得意洋洋,欣喜若狂,认为天下壮美的景色,完全在自己这里了。河伯顺流而下,向东游去,一直到达北海边。他抬头向东看去,只见天连水,水连天,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

    于是,河伯转过脸来,面对海洋,感慨地对海神若说:“俗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多懂了一些道理,便以为天下没有超过自己的人了。’我就是这样的人啊。

    我曾经听说,有的人骄傲无比,觉得孔子的见闻比他还少,甚至连德行清高的伯夷也不如自己。当初我还不相信世上会有如此妄自尊大、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今天,我亲眼看到你浩瀚无际,才认识到自己的愚昧可笑。如果不到你这里来看一看,那就麻烦了,我会永远被那些有学识、有修养的人耻笑的。”

    文不加点

    “文不加点”意即文章写好后不用改动。人们用它形容文思敏捷,整篇文章都很完善。

    此典出自《后汉书·祢衡传》:“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东汉时期的祢衡(字正平,公元173~198年),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他很轻视重权在握的曹操,经常当众羞辱他。

    有一次,祢衡坐在曹操的营门口,以杖捶地,大骂不止。曹操非常气愤,对祢衡的好友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杀他就像杀死雀鼠一样容易。但是,他有很大的名气,如果我杀了他,人们会说我不能容人。我把他送交给荆州刘表,看刘表怎样处置他。”

    祢衡到了刘表那里之后,刘表虽然非常常识祢衡的才能,但也受不了他的傲慢无礼的态度。于是,刘表又把祢衡送给性情急躁的江夏太守黄祖。起初,黄祖很器重祢衡,尤其欣赏他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他曾经拉着祢衡的手,说:”您写的这篇文章,正中我的心意,说出了我心中想说而又无法说出的话啊。”

    黄祖的长子黄射是章陵太守,同祢衡的关系很密切。有一次,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来鹦鹉。黄射举杯对祢衡说:“请先生写一篇鹦鹉赋,为嘉宾们助助酒兴。”祢衡提笔就写,文章写好后不用改动,而且文辞非常华丽。

    新亭对泣

    “新亭对泣”比喻对故国的怀念。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

    东晋大臣王导,字茂弘,琅玡临沂(今山东)人。西晋末年,他建议琅玡王司马睿把朝廷移往南方。司马睿称晋元帝后,王导任丞相。王导是个才能优异的人,深得元帝信任,他与堂兄王敦共掌兵权,镇守长江上游。当时人们都说:“王家与司马,共同管天下。”

    当时一位名士叫桓彝,刚从北方过江,他见东晋王朝势单力薄,心里非常忧虑。他对另一位颇受王导赏识的名士周岂页说:“我就是看到中原一带战乱纷纷,难以自保,所以渡江南来。没想到朝廷势力如此势单力薄,怎么能保护我们呢?”后来,他去见了王导,畅谈了一番,回来后,他欣慰地对周岂页说:“王导是个像管仲那样的贤相,晋朝振兴有望,我不再感到忧愁了。”

    建康城南有个新亭,一批跟随晋元帝渡江南下的士大夫们,每当空闲的时候,喜欢互相约着在新亭聚会。有一次正在饮酒时,周岂页念起北方,心中难受,就重重地叹口气,然后说:“到处的风光都是这样美好,可是国家的江山却与过去不一样了。”

    在座的人听周岂页一说,都勾起了对故土的思念,大家无可奈何地默默对视,潸然泪下。

    大伙儿正在伤感,丞相王导一下子变了脸色,生气地说:“大家应当齐心协力,辅佐朝廷,收复神州失地,为什么要学楚国囚徒那样悲伤不已的呢?”众人听了都十分惭愧,连忙擦干眼泪,感激丞相的开导。

    一往情深

    “一往有深情”简化成“一往情深”形容对人或事物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向往得不能克制。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东晋时,有一位名将叫桓伊,谯国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字叔夏,小字子野。桓伊起初担任淮南太守,后迁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公元383年,秦苻坚南下,桓伊与谢玄、谢琰在淝水打败了秦军,稳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后迁都督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他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却从不居功自傲。

    桓伊喜好音乐,擅长吹笛,当时称为“江佐第一”。他也非常喜欢听别人唱歌,每当听到优美的歌声,就情不自禁,激动不已,口中叫唤着:“怎么办啊!”当时的政治家谢安也喜爱音乐,他看到桓伊对音乐如此痴迷,就说:“桓子野对音乐真是一往情深啊!”

    怡情悦性

    “怡情悦性”表示使心情舒畅悦乐。

    此典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你们不知,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的;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生疏了,便拟出来,也不免迂腐,反使花柳园亭因而减色,转没意思。”

    大观园修造完后,贾珍等前来邀请贾政,让他去园中看看,如有不妥之处再进行修改,并且好题匾额对联。贾政听了,沉思了一会儿说:“题匾额对联,论理该贵妃(指贾元春)赐题,然贵妃未亲观其景,也难悬拟。但假如等贵妃游历之后再题,偌大景致,就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跟随贾政的众清客在一旁笑着说:“现在可依照不同景致拟个灯匾对联挂了,待贵妃游历时最后定夺,岂不两全?”贾政听了道:“好,我们且去看看,该题的就题,如有不妥,还可请雨村再拟。”众人听了都笑着说:“老爷今日一拟定佳,何必又待雨村。”

    贾政笑了笑说:“你们不知,我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很平凡的;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的文章更是生疏了,即使拟出来,也不免迂腐,反会使花柳园亭因而减色,反没意思。”众清客都说,这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看了大家都拟,拟得好得就采用。贾政说:“这个主意不错,就这么办。

    今天天气和暖,大家去逛逛。”

    倚门而望

    “倚门而望”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殷切心情。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齐国有个人名叫王孙贾,十五岁做了齐闵王的侍从。一次齐国与燕国作战,齐国战败,齐王逃到了莒。但是,王孙贾却不知道齐王去了哪里。于是,他母亲责备他没有像父母关心儿子那样去关心齐王,并且以自己关心儿子的心情、行为来教育王孙贾说:“你早晨出去,晚上回来,我都站在家门边来观望你;你晚上出去很长时间不见回来,我就靠在里门口来望你。”王孙贾的母亲还斥责他说:“你是齐王的侍从,齐王去了哪里你都不知道,你为什么还要回家来呢?”王孙贾听了母亲的教训后,立刻就去打齐王。

    他到了市中,打听到淖齿叛乱把齐王杀了,于是就对市上的人说:“齐王被淖齿杀了,我一定要诛杀淖齿,愿意和我一起去诛杀淖齿的,请把右臂袒露出来。”后来市上的人跟随王孙贾去诛杀淖齿的,竟有四百多人。他们和王孙贾一起杀掉了淖齿,替齐王报了仇。

    忧心如焚

    “忧心如焚”即愁得心里像火烧。人们常用这句成语形容内心焦虑不安。

    此典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君王,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他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有名的昏君。在位期间,任用尹氏(师尹)等人执政,政治混乱,形势危殆。再加上当时严重的地震和旱灾,人民大多流离失所,国家衰败更加严重。看到这种情况,家父非常忧虑,便写了《节南山》一诗讽刺幽王。诗中,家父用讽刺的笔法揭露了尹氏的罪行,希望周幽王能够明察,以延续周室的统治。诗中写道:煊赫显贵的太师尹氏,人民都瞪着眼睛注视着你,忧愁的心里像烈火在燃烧……然而,周幽王对大臣们的劝谏根本置之不理,依旧重用这些人,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后来,由于他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于是申侯联合犬戎等人攻打周朝,周幽王被杀死在骊山下,西周遂告灭亡。

    怨声载道

    “怨声载道”它的意思是,怨恨之声充满道路。人们用它形容对统治者强烈不满,怨恨之声到处有。

    此典出自《后汉书·李固传》:“夫义路闭则利门开,利门开则义路闭也。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

    东汉顺帝(刘保)时期,有一个人叫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他相貌奇伟,学识丰富,四方有志之士都慕名前来向他请教。公元133年,发生了地震、山崩、火灾,汉顺帝叫公卿大夫推荐贤才,讨论兴利除弊的治国方策。于是,卫尉贾建使向汉顺帝荐举了李固。李固上书分析形势,提出很多建议,这些建议大多数都被顺帝采纳。所以,李固被拜为议郎。

    当时政治腐败,宦官的势力很大。他们不但可以兼做朝官,还可以将爵位传给养子,可以随意荐举人做官。因而,形成了“无功小人,皆有官爵”的局面,这样便大大激怒了有德有才的士人。李固一派比较耿直的官僚凭借梁皇后家的势力,企图和宦官对抗。

    梁皇后的父亲叫梁商,任大将军。他以皇后父亲的身份执掌朝政,但为人小心谨慎,没有主见。李固想借助于他的力量来改变腐朽的朝廷政风,就向他上书说:“忠义的道路被关闭,图谋私利的大门就会被打开;图谋私利的大门一旦被打开,忠义之路就会完全被堵塞了。从前,汉安帝(刘祜)在内部信任伯荣、樊丰等人,在外部重用周广、谢恽之流,这帮人明目张胆公开接受贿赂,任用官吏根本不讲什么顺序、等第,弄得天下人怨声载道。”

    李固建议梁商提倡忠义,任用贤才,端正政风,整顿朝纲,使腐败的社会风气得到彻底的改变,以此巩固东汉王朝的统治地位。

    但是,梁商思前想后,胆小怕事,不敢采纳李固的政治主张。

    怨天尤人

    “怨天尤人”的意思是,既怨天,又责人。它形容牢骚满腹,埋怨一切。

    此典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一个学问渊博、修养很高的人。但是,由于他总觉得没有被重用,因而经常也发起牢骚来。

    一次,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

    他的学生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所以了解我的只有老天爷啊!”

    糟糠之妻

    “糟糠之妻”比喻贫贱时娶的妻子,到富贵时也不能遗弃。

    此典出自《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光武帝时,有个大夫名叫宋弘,他为人正直而不徇私情。那时光武帝需要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在身边服侍,宋弘就将桓谭推荐给光武帝,并对光武帝说:“桓谭的学问可以与西汉时的杨雄和刘向媲美。”这样光武帝便拜桓谭为给事中,专门在其身边服务,每次宴会,都叫桓谭鼓琴,然而桓谭时常用郑国音乐去愉悦光武帝。这件事被宋弘知道了,他马上叫桓谭来见他,批评他不应将不好的音乐给皇帝听。后来又向光武帝谢罪,说:“我推荐桓谭的本意是希望以忠正辅导王室,现在满朝中都听郑声,这的的确确是我的罪过。”于是光武帝立即罢免了桓谭,并说这是他自己的错误。从此更钦佩宋弘为人的作风。

    那时,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由于她很敬慕宋弘,光武帝便单独召见宋弘,对他说:“俗话说:如果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能改交一批高贵的朋友;一个发了财的人,就会将原来的妻子换个新的。

    你觉得这是人的常情吗?”宋弘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不应该忘记;和自己共患难的妻子,不管环境变得如何富有,也不可以将她抛弃。”光武帝和公主听他这样说,于景放弃自己的主张。

    泽神委蛇

    “泽神委蛇”比喻心理作用的力量。

    此典出自《风俗通·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远者》:“物恶能伤公?公自伤也。此所谓泽神委蛇者也,唯霸王乃得见之。”

    齐桓公外出时,路过一片湿地,他看见一个身穿紫色衣服、粗如车毂、长如车辕的怪物拱手而立,因而受了惊吓,一回宫后就病倒在床,甚至好几个月不能外出。

    齐国人皇士见到桓公,听他叙述后惊喜地说:“怪物怎么伤害您呢?是您自己惊吓自己了。这是泽神——委蛇,只有那些称霸诸侯的人才能见到啊!”

    听他这么一说齐桓公立刻高兴地笑起来,当天病就好了。

    中流击楫

    “中流击楫”形容忧国忧民的慷慨豪情。

    此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仍将本流徒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东晋时候有一个人名叫祖逖,他是一位仗义豪侠、忧国忧民的志士,当看到国家失去了北方大部分的土地后,非常痛心。于是他决心为国家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定都的时候,祖逖在京口招募了一些勇士,准备北上抗击外族的侵略。他上书晋元帝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是因为藩王争权,互相残杀,才给敌人制造了机会。今天百姓在外族的欺压之下,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您如果能够下令,让我做统帅,则各方豪杰都会投奔而来,敌兵去除,国耻可雪……”

    皇帝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一千人的给养、三千匹布,让他自己去招募兵卒、制造兵器。

    一切都准备妥当后,祖逖,带领部下一百多人,渡江北上。船离开南岸,渐渐划到大江中流,大家回望南土,心中都激动万分。祖逖望着江心的浪花,手敲着船桨,向众人发誓说:

    “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贼寇,收复失地,就如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对,我们都跟着你,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船上的勇士们都雄心勃勃,发誓报效国家。

    祖逖过江之后,首先制造兵器,然后扫兵买马,成千上万的人闻讯而来,很快就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祖逖勇敢善战,擅长用兵,加上他对待部下、士卒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士卒都心甘情愿为他出生入死、舍命战斗。因此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不少城池,不久后黄河以南又成为晋朝疆土。祖逖对有功的军士当天就奖赏;对投降的敌军将士以礼相待;鼓励百姓植桑种地,自己也叫家人、子弟种地务农,上山砍柴;对战死的士卒收尸埋骨,亲自祭奠。他的这些做法得到老百姓的钦佩。老百姓自发地为祖逖举行庆功大会,称他为“重生父母”。有人编出民谣赞颂他:

    “幸战遗黎免俘虏,三辰既郎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晋元帝听说祖逖屡建功绩,也非常高兴,封他为镇西将军。

    惴惴不安

    “惴惴不安”形容因为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定的样子。

    此典出自《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去世了,决定让一百多个活人殉葬,其中包括秦国大臣子车氏家族的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个人都是对国家作出巨大过贡献的人,也是深受百姓尊敬的良臣。因此,对他们的不幸遭遇,秦国人民都深表同情和痛惜,对他们三个人中的每一个,人们都愿意用一百个人的生命去换取。为了表示对这三个良臣的惋惜和对暴君的憎恨,秦人作了《黄鸟》这首挽歌。这首歌的意思如下:

    黄雀叫叽叽,

    在酸枣树上歇息。

    谁跟穆公去了?

    子车家的奄息。

    说起这位奄息,

    一人能与百人匹敌。

    走近了墓穴,

    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哪苍天!

    为什么让好人统统死去?

    如果允许赎他的命,

    我们愿意以百换一。

    黄雀叫叽叽,

    飞来桑树上歇息。

    谁跟穆公去了?

    子车家的仲行。

    说起这位仲行,

    百人莫敌。

    走近了墓穴,

    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哪苍天!

    为什么让好人统统死去?

    如果可以赎他的命,

    我们愿意以百换一。

    黄雀叫叽叽,

    飞到牡荆树上歇息。

    谁跟穆公去了?

    子车家的针虎。

    说起这位针虎,

    以一当百不含糊。

    走近了墓穴,

    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哪苍天!

    为什么让好人统统死去?

    如果允许赎他的命,

    我们愿意以百换一。

    白龙鱼服

    “白龙鱼服”比喻贵人隐藏身份,化装到民间去。

    此典出自《说范·正谏》:“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泠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贱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君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

    这段话意思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国王想跟老百姓一起饮酒,大臣伍子胥劝谏说:“不能这么做。从前,一条白龙从天上下到清泠池,变成鱼,被渔夫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龙向天帝告状,要求惩处这个渔夫。天帝问:‘当时,你是如何变化自己的身形的?’白龙回答说:‘我下到清泠池中,变成了鱼。’天帝说:‘渔夫是以捕鱼为业的,他的本职工作就要射鱼,并不是射龙。既然这样,豫且有什么罪呢?’那白龙是天帝豢养的珍贵动物;豫且是宋国身份低贱的奴隶,如果白龙不变成鱼,豫且就不会射它。如今君王放弃国君的身份,而跟百姓一起饮酒,我担心将会发生白龙被豫且射中一样的祸患。”于是,吴王听了伍子胥的劝告,就放弃了跟平民百姓一起饮酒的想法。

    白衣送酒

    “白衣送酒”形容赠酒、饮酒,或咏重阳风物。

    此典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大诗人都爱好喝酒,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里说自己天生爱好饮酒。但由于隐居山乡,家境贫困,因而不是经常都有酒喝的。亲朋旧友知道他的嗜好,有时便备好了酒菜请他去享用。他呢,只要去了,便要一醉方休。尽兴之后,便立即向主人告辞。他性格中的洒脱豪放,也可略见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阳节,菊花盛开,南山清晰可辨,秋风吹拂,飞鸟翩然。这么美好的日子,应该是喝酒的时候,但这天陶渊明家中没有一滴酒。他只好惆怅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从中,有意无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来消磨时光。正在百无聊赖之际,陶渊明远远看见一个穿白衣服的人朝他走来。走近一看,这个人手里还抱了一大坛酒。原来,这个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仆役。他依照主人的吩咐,给陶渊明送来一坛酒。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他连忙向白衣人表示对朋友王弘的谢意,并收下了这坛酒。

    白衣使者刚走,陶渊明便迫不及待地打开坛盖,阵阵酒香扑鼻而来,他立即开始喝了起来,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到屋里。

    不吃烟火食

    “不吃烟火食”比喻人有道气或仙气。也可用以比喻诗文的格调超尘绝俗。

    此典出自《宋史·赵自然传》:“大中祥符中,又有郑荣者,本禁军,戍壁州还,夜遇神人谓曰:‘汝有道气,勿火食。’因授以医术救人。七年,赐名自清,度为道士,居上清宫。”

    赵自然,原名叫王九。十三岁时得了重病,父亲把他带到青华观,许愿让他做道士。后来,王九梦见一个身材魁伟、鬓发斑白的人,自称姓阴,把自己带到高山上,对他说:“你有道气,我教给你不吃五谷的方法。”于是那个人拿出青青的柏树枝给他吃。

    王九醒来后,果然就不再吃五谷,神清气爽,每当闻到煮熟的饭食就恶心呕吐,他只吃生果、饮清泉。听说了这件事,宋太宗(赵炅)召见了他,亲自问候,赐予道士服,并替他改名为赵自然。

    又有一个人叫赵抱一,常在田间放牛。

    一天夜里,有人叩门叫他,把他引到山崖绝顶,山上有数人饮宴,音乐齐奏,与人间没什么区别。正当此时,巡检使从山崖下经过,听见音乐之声,以为是群盗欢聚,就召集村民架起梯子爬上山崖。一看,只有赵抱一独自一人在上边,就把他带下来。从此以后,赵抱一不喜欢熟食,只吃甘菊、柏叶、果实、清泉,偶尔喝点,面色如婴儿一样红润。他以前不通文墨,可是现在却出口成章,有道家之趣。

    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一个人叫郑荣,本是禁卫军的一员,守卫壁州归来时,夜间碰到一个神人对他说:“你有道气,不要吃熟食。”于是,教给他医疗之术,用以治病救人。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赐名给他,叫自清,让他做了道士,居住在上清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