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的下一步就是埋。弃之山野,用再多的草,藏得再隐蔽,终究解决不了当时人们开始关注的对去世的人的保护及可能存在的灵魂的安置问题,于是有了"埋"的行为,出现了"墓葬"。但当时的墓是"墓而不坟"。"凡墓而不坟,不封不树谓之葬。"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只是把死人埋入地下藏起来,并不起坟丘,也不立任何标志,说明什么地方埋了什么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西周时期,此间,在墓葬中已有了许多讲究,比如死去的人在墓中的方位、朝向、尊卑及陪葬品、工具、用具、装饰品等等,这说明人越来越关注死亡,开始有了关于"死的文化",殡葬制度开始萌芽。这是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到了周代,这一制度达到了礼的高度--礼葬。
周代是"礼制"最完备的时期,传到今天的关于礼制的文献就有《周礼》《仪礼》等。孔子不满意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呼吁"克己复礼",就是希望恢复讲究礼的时代。概括起来,礼包含五方面的内容,《周礼·大宗伯》载为吉礼、嘉礼、宾礼、戎(军)礼和凶礼,即所谓"五礼"。丧葬属于凶礼的范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