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知道点:亟待保护的珍稀植物-珍稀草本植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草本植物的植物体木质部较不发达至不发达,茎多汁,较柔软。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长短,可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二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

    一年生草本植物,从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实至枯萎死亡,其寿命只有1年的草本植物,即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就可完成生活周期的,即当年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二年生草本植物,第一年生长季(秋季)仅长营养器官,到第二年生长季(春季)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活期比较长,一般为两年以上的草本植物,其根一般比较粗壮,有的还长着块根、块茎、鳞茎等器官。冬天,地面上的部分仍安静地睡觉,到第二年气候转暖,它们又发芽生长。珍稀的草本植物有玉龙蕨、革包菊、独叶草、瓣鳞花等。

    草本植物有很多用处,所有重要的粮食都是草本植物,如小麦、粟米、玉米、大麦、高粱等,可以供人类食用。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都吃草本植物,所以草本植物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草本植物不但是动物的食物,而且还能制造大量氧气,防止水土流失。不少草本植物还是中药材的重要来源。

    玉龙蕨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叶柄和叶轴表面都布满覆瓦状鳞片。鳞片棕色,老时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无盖。

    主要生长在高山冻荒漠带,常见于冰川边缘或雪线附近,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暖季(7~8月)地表解冻后可在短期内迅速生长。

    玉龙蕨为中国特产品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玉龙蕨分布于四川(木里、稻城)、云南(丽江、中甸)、西藏(波密)。

    生存现状

    玉龙蕨属我国特有物种。产自西藏、云南及四川三省区毗邻的高山上,常生于冰川边缘及雪线附近,零星分布。

    形态特征

    玉龙蕨是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连同叶柄和叶轴密被覆瓦状鳞片;鳞片大,卵状披针形,棕色或老时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羽片卵状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钝头,基部圆截形,几无柄,边缘常向下反卷,两面密被小鳞片,鳞片披针形,长渐尖头,边缘具细齿状长睫毛。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一行;无盖。

    玉龙蕨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北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及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海拔4000~4500米的高山地带。

    生长特性

    本种主要分布在高山冻荒漠带,由于强烈的寒冻和物理风化作用,地形多为裸岩,峭壁和碎石构成流石滩,即高山冰川下延的地段。高山热量不足,辐射强烈,风力强劲,昼夜温差大,气候严寒恶劣。流石滩常处在冰雪覆盖和冰冻状态,仅有短暂的暖季(7~8月),当地表解冻消融后,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的玉龙蕨才茁壮成长。

    知识点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蕨类植物也称为羊齿植物,它和苔藓植物一样都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

    蕨类植物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共约12000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多数蕨类植物可供食用、药用或工业用。

    蕨类植物产生孢子,而不产生种子。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这点和苔藓植物及种子植物均不相同。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大类群。

    光叶蕨

    光叶蕨的现状是濒危种。本种1963年采自四川天全二郎山团牛坪,1984年再度前往该地时,发现由于森林采伐,生态环境完全改变,该种仅极少数存于灌丛下,陷于绝灭境地。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木,高40厘米左右,根状茎粗短,横卧,仅先端及叶柄基部略被一、二枚深棕色披针形小鳞片。叶密生,叶柄短,长5~7厘米,基部有褐棕形小鳞片。叶密生,叶柄短,长5~7厘米,基部呈褐棕色,向上为禾秆色,光滑,上面有一条纵沟直达叶轴;叶片长30~35厘米,宽5~8厘米,披针形,向两端渐变狭,二回羽裂;羽片30对左右,近对生,平展,无柄,下部多对向下逐渐缩短,基部一对最小,长6~12柄,三角状犷,钝头;光叶蕨中部羽片长2.5~4厘米,宽8~10毫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较下侧为宽,截形,与叶并行,下侧楔形,羽状深裂达羽轴两侧的狭翅;裂片10对左右,长圆形,钝头,顶缘有疏圆齿,或两侧略反卷而为全缘;叶脉在裂片上羽状,3~5对,上先出,斜向上;叶坚纸质,干时褐绿色,光滑。孢子囊群圆形,仅生于裂片基部的上侧小脉,每裂片一枚,沿羽两侧各1行,靠近羽轴,通常羽轴下侧下部的裂片不育;囊群盖扁圆形,灰绿色,薄膜质,半下位,老明消失;孢子卵为圆形,不透明,表面被刺状纹饰。

    地理分布

    生长于四川天全二郎山鸳鸯岩至团牛坪,海拔约2450米。

    生长特性

    分布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地处“华西雨屋”的中心地带。气候特点是:终年潮湿多雾,雨水多,日照少。年平均气温6~8℃,极端最高温28℃,极端最低气温-16℃;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相对湿度85%~90%;全年雾日达280天以上;日照时数不足1000小时。土壤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及山地黄棕壤,pH值4.5~5.5。光叶蕨生于阴坡林下,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山地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树种为包槲柯、扁刺锥、珙桐、香桦、糙皮桦、水青树、连香树、疏花械、川滇长尾械等。晚春发叶,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

    对开蕨

    对开蕨对开蕨是我国新记录植物种,仅产于长白山南麓和西侧局部地区,并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护,将有绝灭危险。属稀有种。其分布区域气候温凉、潮湿,土壤为酸性暗棕色森林土。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生。本种的发现填补了对开蕨属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叶形奇特,颇为耐寒,雪中亦绿叶葱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

    生存现状

    对开蕨是我国新记录植物。仅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和西侧的局部地区,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护,将有绝灭的危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升。叶近生;叶柄长10~20厘米,粗2~3毫米,棕禾秆色,连同叶轴疏被鳞片,鳞片淡棕色,长8~11毫米,宽约1毫米,线状披针形,全缘;叶片长15~45厘米,宽3.5~5厘米,阔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略变狭,深心形两侧圆耳状下垂,中肋明显,上面略下凹,下面隆起,与叶柄同色,侧脉不明显,二回二叉,从中肋向两侧平展,顶端有膨大的水囊,不达叶缘;鲜叶稍呈肉质,干后薄纸质,上面绝色,光滑,下面淡黄绿色,疏生淡棕色小鳞片。孢子囊群成对地生于每两组侧肪的相邻小肪的一侧,通常仅分布于叶片中部以上,叶片下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淡棕色,全缘,两端略弯向叶肉,并和相邻的一条靠合,成对地相向开口,形如长梭状;孢子圆肾形,周壁具网状褶皱,表面具小刺状纹饰。

    地理分布

    对开蕨分布于我国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集安、抚松及桦甸等地。生于海拔700~750米的阔叶林中。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长特性

    对开蕨分布区的气候温凉,潮湿,年平均温6.2℃,年降水量946毫米。土壤呈酸性反应,暗棕色森林土。生于山地落叶阔叶林下的腐殖质层中,具有喜阴、喜湿等特点。

    革苞菊

    革苞菊属稀有种。多年生草本,仅分布于内蒙古局部地区海拔1000~1200米的荒漠地带,为强旱生植物。花期5~6月,本种为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特有种,对研究亚洲中部植物区系和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有一定的科学意义,革苞菊是一个独立种。

    形态特征

    革苞菊的根顶部包被多层棉毛状枯叶纤维,无地上茎。叶基生,莲座状,革质,长椭圆形或长圆形,长3~15厘米,宽1~4厘米,羽状浅裂至深裂或全裂,裂片皱曲,具不规则浅齿,齿端有长硬刺,两面被蛛丝状毛或棉毛,具长柄。雌雄异株,花葶长2~4厘米,头状花序盘状,下垂或直立,无舌状花;雄株头状,花序较小,总苞倒圆锥形或基部稍宽,长7~15毫米,总苞片3~4层,外层较宽,革质,有浅齿和黄色刺,内层较短,无齿,顶端具刺尖;小花花冠管状,长7~9毫米,白色,5裂;花药粉红色或淡紫色,基部有丝状长尾;花柱分枝短,卵圆形,先端锐尖,密被极细乳头状毛;子房无毛;冠毛1层,长5~6毫米,有不等长的糙毛;雌株头状花序较大,总苞钟状或宽钟状,长2.5~2.8厘米;总苞片4层,外层较短,上部两侧具锯齿,边缘膜质,内层较长,两侧有小齿,边缘宽膜质;小花花冠管状,长达14毫米,白色,5裂;退化雄蕊5;花柱顶端膨大,分枝短,先端钝,密被细乳突状毛。瘦果长圆形,长8~10毫米,密被长柔毛;冠毛多层,长达15毫米。

    生长习性

    革苞菊为强旱生植物,主要见于荒漠草原或荒漠地带。生长区的年降水量80~250毫米。在荒漠草原中,主要为小针茅群落的伴生成分,常散生于砾石质坡地的上部。在荒漠中,生长于石质残丘顶部,可形成局部的革苞菊小居群。花果期5~6月。

    知识点

    最短命的种子植物

    植物寿命的长短,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有的植物为了使自己在严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练出了迅速生长和迅速开花结实的本领。

    有一种叫罗合带的植物,生长在严寒的帕米尔高原。那里的夏天很短,到六月间刚刚有点暖意,罗合带就匆匆发芽生长。过了一个月,它才长出两三根枝蔓,就赶忙开花结果,在严霜到来之前就完成了生命过程。它的生命如此短促,但是尚能以月计算。

    寿命最短的要算生长在沙漠中的短命菊,它只能活几星期。沙漠中长期干旱,短命菊的种子,在稍有雨水的时候,就赶紧萌芽生长,开花结果,赶在大旱来到之前,匆忙地完成它的生命周期,不然它就要“断宗绝代”。

    海菜花

    海菜花分布于广西(靖西、德保)、海南(文昌)、贵州、四川(布施)、云南。

    海菜花形态特征

    海菜花是多年生水生草本,茎短缩。叶基生,沉水,叶形态大小变异很大,披针形、线状长圆形、卵形或广心形,先端钝或渐尖,基部心形或垂耳形,全缘、波状或具微锯齿,叶脉5~9条,弧形,下面脉上有时出现肉刺状突起;叶柄随水体深浅而异,生水田中的长5~20厘米,生湖泊中的长达3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草长短随水深浅而异,圆柱形,光滑,佛焰苞具21棱,有时棱上和棱间具刺、雄株佛焰苞内有雄花40~50,雌株含花2~10,先后在水面开放,花后连同佛焰苞沉入水底;雄花:花梗长4~10厘米,绿白色,萼片3,绿白色至深绿色,披针形,长8~15毫米,背面中脉上有时具2~3个肉刺,花瓣3,白色,基部1/3黄色或全部黄色,倒心形,长1~3.5厘米,具5~7条纵褶,雄蕊(9~)12,黄色,(3~)4轮,内层有退化雌蕊3,黄色,线形,中央附属体球形,白色,具3槽;雌花:花萼、花瓣与雄花同,花柱3,橙黄色,分2叉,长约1.4厘米,退花雄蕊3,黄色,线形,子房三棱柱形,绿色。果褐色,三棱状纺锤形,长约8厘米,棱上或棱间有肉刺或疣凸;种子多数,先端有毛。

    生长特性

    海菜花是沉水植物,可生长在4米的深水中,要求水体清晰透明,喜温暖。同株的叶片形状、叶柄和花葶的长度因水的深度和水流急缓而有明显的变异。一般花期5~10月,但在温暖地区全年可见开花。为我国特有种。生于湖泊、池塘、沟渠及水田中。

    独兰花

    兰科独花兰属多年生地生草本植物。假鳞茎具节,淡黄白色,顶生1枚叶。叶具柄,叶片宽卵形或宽椭圆形,长7~11厘米,宽4.5~8厘米,全缘,下面带紫红色;叶柄长5.5~9.5厘未。3~4月开花,花葶上有2~3枚鞘状退化叶;花单朵顶生,直径5.5~7厘米,常淡紫色,罕为白色;萼片3,长圆状披针形;花瓣倒卵状匙形;唇瓣宽大,3裂,侧裂片斜卵形,直立,围抱蕊柱,中裂肾形,边缘稍皱波,内面唇盘上具5条纵褶片,具紫红色疣点和细点,基部具长约2厘米稍弯曲的距。

    生于海拔400~1500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和四川东部。

    知识点

    最大的花

    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十分奇特的植物,名为大王花,号称世界第一大花。它一生中只开一朵花,花朵直径可达1.4米,最重可达10千克。这种花有5片又大又厚的花瓣,整个花冠呈鲜红色,上面有一点点白斑,看上去绚丽而又壮观。花心像个面盆,可以盛七八千克水。

    大王花没有叶子,也没有茎,就长在一种藤本植物上,它是种寄生植物,专靠吸取别的植物的营养来生活,整个花就是它身体的全部了。有趣的是,它的种子很小,用肉眼几乎难以看清。它的种子传播也有点懒气,小种子带粘性,当大象或其他动物踩上它时,就会被带到别的地方生根、发芽,进行繁殖。

    大王花的花期只有4天,花期过后,逐渐凋谢,颜色慢慢变黑,最后会变成一摊黏糊糊的黑东西。不过受过粉的雌花,会在以后的7个月渐渐形成一个腐烂的果实。

    瓣鳞花

    瓣鳞花属稀有种。该属在地中海区、澳大利亚、智利和北美西部各有1种。在我国只分布瓣鳞花1种,仅出现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境内三个非常狭小的范围,植株极为零星稀少。

    形态特征

    瓣鳞花是一年生矮小草本,高5~16厘米,少数可高达30厘米;多分枝或少分枝,上升或斜展,有白色短柔毛。叶通常4片轮生,倒卵形或窄倒卵形,长2~6毫米,宽1~2毫米,先端钝或微缺,基部渐窄成1~2毫米长的短柄,全缘,上面无毛,下面疏生柔毛。花两性,辐射对称,形小,无梗,单生叶腋或于茎和枝的上部集成聚伞花序;瓣鳞花萼合生,宿存,萼筒长2~5毫米,萼齿5,长0.5~1毫米;花瓣5,粉红色,长披针形或长倒卵形,长3~4毫米,具有长4~6毫米的舌状附属物或爪;雄蕊6,分离,花丝下部连合;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数,侧膜胎座。蒴果包藏于宿萼内,卵圆形,长约2毫米,3瓣裂;种子长椭圆形,长0.5~0.7毫米。地理分布在我国目前仅见于新疆新源县、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额济旗等地。生于海拔1200~1450米的河滩、湖边等盐化草甸中。

    生长特性

    瓣鳞花为地中海型干旱气候环境中的耐盐植物。喜生于干旱区内潮湿并轻度盐渍化的土壤上。花果期5~8月。

    独叶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0厘米,无毛。根状茎细长,分枝,生多数不定根;芽鳞3,膜质,卵形,长4~7毫米。叶常1片基生,心状圆形,宽3.5~7厘米,5全裂,中、侧裂片断浅裂,下面的裂片不等2深裂,顶部边缘有小牙齿,下面粉绿色;脉序开放二叉分歧;叶柄长5~11厘米,单花,直径约毫米,花葶高7~12.5厘米;花被片(4~)5~6(~7),淡绿色,卵形,长5~7.5毫米,顶端渐尖,基部狭且具线状紫班;退化雄蕊(~3)5~8;心皮3~7(~9),长约1.4毫米,种子白色,扁椭圆形,长3~3.5毫米。

    在繁花似锦、枝繁叶茂的植物世界中,独叶草是最孤独的。论花,它只有一朵;数叶,仅有一片,真是“独花独叶一根草”。

    独叶草的地上部分高约10厘米。通常只生一片具有5个裂片的近圆形的叶子,开一朵淡绿色的花;而小草的地下是细长分枝的根状茎,茎上长着许多鳞片和不定根,叶和花的长柄就着生在根状茎的节上。

    独叶草是毛茛科的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我国云南、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特有的小草。它生长在海拔2750~3975米的高山原始森林中,生长环境寒冷、潮湿,土壤偏酸性地区,也是毛茛科植物的生长环境特点。

    独叶草独叶草不仅花叶孤单,而且结构独特而原始。它的叶脉是典型开放的二分叉脉序。这在毛茛科1500多种植物中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种原始的脉序。独叶草的花由被片、退化雄蕊、雌蕊和心皮构成,但花被片也是开放二叉分的,雌蕊的心皮在发育早期是开放的。这些构造都表明独叶草有着许多原始特征。因此,独叶草自1914年在云南的高山上被发现后,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他们认为,对独叶草的研究,可以为整个被子植物的进化提供新的资料。

    生存习性

    分布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多数产地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处于0℃以下,夏季最高气温只达20℃左右。土壤为腐殖质土,通气性较好,偏酸性,厚度为10~30厘米。独叶草生于林下,光照微弱,空气和土壤的湿度大。一般多在糙皮桦。

    地理分布

    独叶草零星分布在陕西太白县、眉县,甘肃迭部、舟曲、文县、四川马尔康、茂汶、金川、南坪、泸定、松潘、峨眉山及云南德钦等地。生于海拔2200~3975米地带的亚高山至高山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

    由于该种生长于亚高山至高山原始林下和荫蔽、潮湿、腐殖质层深厚的环境中,种子大多不能成熟,主要依靠根状茎繁殖,天然更新能力差。加之人为破坏森林植被和采挖,使其植株数量逐渐减少,自然分布日益缩小。

    知识点

    最贵的花

    “素冠荷鼎”是云南大理荡山州兰园的镇园之宝。其姿态优美,数量极其稀少,集合了莲瓣、素心及叶型草三大精品兰特点于一身。花有一荷、二素、三奇的特点,花的质量、档次极高。由四株连瓣兰苗木组成的“素冠荷鼎”,市面上极其少见,属兰花种别中的“稀世珍宝”。

    据了解,在市场上,一株“素冠荷鼎”的售价高达400万。2010年3月20日上午,“素冠荷鼎”在亚太兰花大会展台前集聚了不少围观市民,不停议论着它的身价。“素冠荷鼎”已经连续五年折戟兰博会特等金奖,名声煊赫。

    “有人曾出1200万购买该兰花,但主人仍未舍得卖掉。”据展会工作人员介绍,“素冠荷鼎”估价1500万人民币。该兰花获得此次中国兰花博览会的特别金奖。

    短萼黄连

    短萼黄连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渐危种。短萼黄连分布虽较广,由于历来与黄连同作药用,长期大量采挖,资源日趋减少。

    形态特征

    短萼黄连是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有长柄,叶片稍带革质,宽达10厘米,掌状3全裂,中央裂片菱状窄卵形,再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地2深裂。花葶1~2,高12~25厘米,顶生聚伞花序有3~8花,苞片披针形,羽状深裂;萼片黄绿色,平直,长约6.5毫米,比花瓣长1/3~1/5;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中央有蜜槽;雄蕊约20,花药长约1毫米,花丝长2~5毫米;心皮8~12,花柱稍外弯。蓇葖长6~8毫米;种子7~8,褐色。

    生长特性

    短萼黄连分布区年均温约10℃,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相对湿度可达90%。土壤主要为黄壤或黄棕壤,酸性反应,pH值4.5~5.5,有机质含量丰富。耐寒,畏强光,忌高温干旱,喜阴湿环境。主要生于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阔叶林下。一般2~3月开花,4~5月果熟。

    短柄乌头

    短柄乌头属稀有种,又名“小白掌”、“雪上一枝蒿”,为保山乌头的变种。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40~80厘米。仅分布于云南及四川局部地区海拔2800~4300米的高山草坡、岩石坡和疏林下。喜光,多生于向阳坡。花期8~9月,果熟10月。在丽江用本植物的块根治感冒和头痛,植物还有化学成分。

    形态特征

    短柄乌头是多年生直立草本,茎高40~80厘米,不分枝或分枝,疏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至近无毛;块根纺锤状圆锥形,外皮黑褐色。叶互生,纸质,3全裂,长3.5~6厘米,宽3.6~8厘米,裂片再2~3羽状细裂,中央全裂片基部突变狭成长柄,二回羽裂片线形,宽1~3毫米,侧裂片不等2裂至基部,两面无毛,或背面沿脉疏被短毛,基生叶有长柄,向上叶柄逐渐变短,直至近无柄。总状花序有7至多朵密集的花,轴和花梗密被弯曲而紧贴的短柔毛,苞片叶状;花梗近直展,长1~1.5厘米,小苞片通常2或3浅裂;花左右对称,直径1~1.5厘米;萼片紫蓝色,上萼片盔形;花瓣上部内曲,具短距;心皮3~5,己房密被黄色长柔毛。蓇葖长圆形,顶端细尖,内缝线开裂,具多数种于;种子沿脊梭具翅。

    生长繁殖

    (1)植株繁殖:植株出苗或移栽成活后,待生长30厘米高后可逐渐培土,在土中的叶柄基部,都能长出一个小块根。视培土的深浅,生长的块根数不同。一般培土愈深埋在土中的叶愈多,生长的块根愈多。或截取根上部1/3于11月或下雪前按行、株距7~8寸,开沟将芽埋于土中,盖1~2寸土,待成活后可移栽。

    (2)块根繁殖:将鲜块根切成数段,每段2~3厘米,埋于湿土中,原向上端仍向上,盖土3~5厘米,不宜过深,行距15厘米,株距10厘米,每亩40000株左右。栽后上端切面愈伤组织细胞分裂形成数个芽,下端切面愈伤组织细胞分裂形成须根。应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如土壤太干硬,需浇水。

    (3)有性繁殖:于11月植株萎黄时及时采收成熟种子,装于纱布袋中,挂阴凉通风处。于翌年5月雨季时,整好土地,种子拌细土撒播育苗,如移苗每亩撒种子4~6千克,直接播种每亩撒种0.5~1千克。播种后保持土壤潮湿但不能积水。30~60天后出苗。

    生长习性

    短柄乌头主要见于高山草甸或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区,干、湿季明显,气候冷凉,年平均温约6~12℃,最冷月平均温-3.8℃,极端最低温约-25℃,最热月平均温约13℃,极端最高温不超过25℃,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相对湿度为74%以上。土壤为富含腐殖质的黑色草甸土。在土壤母质为紫色砂岩的地方,上层薄,多裸岩,地表干燥而坚实,生境冷湿多风,常生长在灰背杜鹃、腋花杜鹃为优势种的常绿矮生垫状灌丛中;在土壤母质为石灰岩的地方,土层较厚,也常见岩露头,优势种为藏边大黄、小颖短柄草等植物的草坡中。喜光,多生于向阳坡。花期8~9月,果熟期10月。

    地理分布

    短柄乌头分布于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剑川,东北部会泽,中部禄劝乌蒙山及四川西南部木里等地。生于海拔2800~3700米的高山草坡、岩石坡和疏林下。

    报春苣苔

    形态特征

    报春苣苔是多年生草本。叶均基生,有柄,叶片圆卵形,基部浅心形,边缘浅裂或浅波状,裂片三角形,两面被短柔毛,下面还被腺毛;叶柄两侧有波状翅。花葶与叶等长或稍短,被柔毛及腺毛。聚伞花序伞状,有3~7朵花;苞片2,狭卵形,被腺毛。花萼5深裂,片披针形,被褐色腺毛;花冠紫色,高脚碟状,长约1.2厘米,被短毛和腺毛,檐部5裂,裂片圆卵形,稍不等大;能育雄蕊2,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处,分生,花丝短;花药连着,长圆形,2室极又开,顶端汇合;退化雄蕊3;花盘由2个近四方形腺体组成;子房狭卵形,被柔毛,侧膜胎座2,环珠多数,花柱短,柱头浅2裂。葫果长椭圆球形,种子是暗紫色,有密集小乳头状突起。花期8~10月,单种属。

    本属特征

    报春苣苔属的叶均基生,有柄,叶片呈圆形,基部呈浅心形,边缘呈浅裂或浅波状,裂片是三角形,两面均被短柔毛,下面还被腺毛;叶柄的两侧有波状翅。花葶与叶等长或稍短,被柔毛及腺毛。聚伞呈花序伞状,有3~7朵花;苞片2个呈狭卵形,被腺毛。花萼5片并深裂,片披针形,被褐色腺毛;花冠紫色,高脚碟状,长约1.2厘米,被短毛和腺毛,檐部5裂,裂片圆卵形,稍不等大;能育雄蕊2,着生于花冠筒近基部处,分生,花丝短;花药连着,长圆形,2室极又开,顶端汇合;退化雄蕊3;花盘由2近四方形腺体组成;子房狭卵形,被柔毛,侧膜胎座2,环珠多数,花柱短,柱头浅2裂。葫果长椭圆球形。报春苣苔属的种子呈暗紫色,且有密集小乳头状突起。

    本科概述

    该科约140属,20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56属,约416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少数属往北分布,最北可达辽宁西部。其中28属为我国特有属。

    报春苣苔是苦苣苔科多年生喜热草本植物。因分布区极窄而被列为第一批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基于其生态生物学特征探讨报春苣苔的濒危机制及解濒措施。报春苣苔生于海拔约300米的石灰岩山洞口附近的植物群落中。群落主要由一些喜热及耐阴湿植物组成。其伴生植物为苔藓,从洞口向里。植物种类越来越少,报春苣苔的数量却越来越多,植株个体越来越小,开花的比例也越来越少。洞口的报春苣苔种群呈均匀分布,深处则呈集聚分布。洞穴的壁顶的报春苣苔群落为单一种且呈集聚分布,报春苣苔需要偏碱性的硬质水才能生长。其生存土壤太薄且营养贫乏,pH值为7.5。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分别为1.8%、0.87%、0.16%和0.71%。因而植物的生长极为缓慢,一般一株的年生长量为30g左右。报春苣苔分布点CO2平均浓度为0.09%,高于洞外约2倍。其相对湿度终年保持在97%左右。报春苣苔仅生于相对弱的光环境下。且只在散射光线能到达的地方出现,大约只忍受正常光强的1/4以下。作为洞穴植物,其生态分布的限制因子是光源和特殊的大气环境,生境的特殊性导致其分布区狭窄。通过移栽实验表明迁地保护技术目前还不成功。

    峨眉山莓草

    峨眉山莓草分布于四川(峨眉山),是濒危种。峨眉山莓草是近年来发现的我国特有种,分布范围极窄小,仅局限于四川省峨眉山顶。由于植株稀少,个体疏散,花仅2~3朵,生于悬崖峭壁,天然更新能力很弱,已濒临灭绝。

    形态特征

    峨眉山莓草是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白色绢毛;主根粗壮,圆柱形,具多数侧根;花茎直立,高12~15厘米。基生叶为5出掌状复叶,连叶柄长3~7厘米;小叶无柄,两侧2枚小叶较小,披针形,全缘或有1~3齿,中间3枚小叶较大,长圆状披针形,上半部每边有1~4不规则锯齿;茎生叶单1,退化成苞片状;基生叶的托叶膜质,褐色;茎生叶的托叶草质,卵状披针形。花2~3朵,顶生,直径约1.5厘米;萼片三角状卵形,顶端渐尖,全缘;副萼片披针形,顶端渐尖,全缘,与萼片近等长;花瓣白色,倒心形;雄蕊5;花柱近顶生,柱头不扩大,心皮5~10,各有胚珠1,成熟时变为瘦果。

    生长特性

    峨眉山莓草分布区海拔较高,积雪时间很长,往往可以持续到翌年5~6月,冬季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雨量较丰富,空气湿润,多雾。喜生于风化的岩石缝隙中。花期6~7月,果期8~9月。

    华山新麦草

    形态特征

    华山新麦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延长根茎。秆散生,高40~60厘米,径2~3毫米。叶鞘无毛,基部褐紫色或古铜色,长于节间;叶舌长约0.5毫米,顶具细小纤毛;叶片扁平或边缘稍内卷,宽2~4毫米,分蘖者长10~20厘米,秆生者长3~8厘米,边缘粗糙,上面黄绿色,具柔毛,下面灰绿色,无毛。穗状花序长4~8厘米,宽约1厘米;穗轴很脆,成熟时逐节断落,节间长3.5~4.5毫米,侧棱具硬纤毛,背腹面具微毛;小穗2~3枚生于1节,黄绿色,含1~2小花;小穗轴节间长约3.5毫米;颖锥形,粗糙,长10~12毫米;外稃无毛,粗糙,第一外稃长8~10毫米,先端具长5~7毫米的芒;内稃等长于外稃,具2脊,脊上部疏生微小纤毛;花药黄色,长约6毫米。花、果期5~7月。

    生长习性

    华山新麦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在海拔450~1800米的中低山区石间路旁、墟缝中的残积土和峭壁的岩石空隙中。它是农作物的野生亲缘种,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和喜光的特性。农业专家指出,“华山新麦草”有抗病、抗旱、早熟等优良特性,对小麦新品种的研制有重大意义。

    分布范围

    华山新麦草是我国特有的禾草植物,分布区仅局限在陕西华山极为狭小的范围内,与同属的其他物种有较大的形态差异和形成间断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岳华山的华山峪、黄甫峪和仙峪。

    濒危等级

    华山新麦草已被列为国家一类珍稀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种)和急需保护的农作物野生亲缘种。

    知识点

    植物发展简史

    距今25亿年前(元古代),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菌类和藻类,其后藻类一度非常繁盛。直到四亿三千八百万年前(志留纪),绿藻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首次登陆大地,进化为蕨类植物,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三亿六千万年前(石炭纪),代之而起的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形成沼泽森林。古生代盛产的主要植物于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三叠纪)几乎全部灭绝,而裸子植物开始兴起,进化出花粉管,形成茂密的森林。在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白垩纪开始时,被子植物从某种裸子植物当中分化出来。这时,被子植物在遗传、发育的许多过程中以及茎叶等结构上的进步性,尤其是它们在花这个繁殖器官上所表现出的巨大进步性发挥了作用,使它们能够通过本身的遗传变异去适应那些变得严酷的环境条件,反而发展得更快,分化出更多类型,到现代已经有了90多个目、200多个科。正是被子植物的花开花落,才把四季分明的新生代地球装点得分外美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