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心扉拥抱生活-轻松地远离优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人生的成长其实就是心灵跋涉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遇到情感上的困惑、欲望上的折磨、失败后的迷茫等等,在此很多消极心理和情绪就会随之而来,使青少年的心灵失去本来的清新与灵动,进而影响你以后的成长与发展。

    只有从根本上了解青少年的心灵深处,使其走出心灵深处的低谷,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从容!

    1逃出焦虑的泥潭

    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竞争,“焦虑”这个字眼频繁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考试焦虑”、“生存焦虑”、“社交恐怖症”等。

    日常生活中,焦虑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这是人们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产生反应时的一种状态,同时带有某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事物或情境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付出特殊努力加以应付的东西。如果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予以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就会促发焦虑反应。如果个体经常而过度的处于焦虑状态下,就会造成神经症性的焦虑症。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对自己在体态、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会产生一种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诸如女孩由于乳房发育而不敢挺胸、月经初潮而紧张不安;男孩出现性冲动、遗精、手淫后的追悔自责等,这些都将对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及行为带来很大影响。而且青少年往往会由于好奇和不理解而导致恐惧、紧张、羞涩、孤独、自卑和烦恼,还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眩晕乏力、口干厌食、心慌气促、神经过敏、情绪不稳、体重下降和焦虑不安等症状。由于自身生理心理失衡引起的情绪困扰和不安,以及各种环境刺激因素导致的精神压力和负担都有可能引发各种异常心态和行为,特别是焦虑心态和焦虑行为。

    青春期焦虑症会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会诱发神经衰弱症,因此,必须及时予以合理治疗。

    焦虑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

    焦虑是由于过分紧张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不同条件的刺激下,青少年学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焦虑。具体表现:第一,学习焦虑。即由学习活动引起的焦虑。有关调查表明,“学习和考试焦虑”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生理焦虑。即因自身生理发展不适应而引起的焦虑。如对“月经”、“遗精”、“手淫”及其他第二性征出现而产生恐惧、悔恨、羞耻感、罪恶感等。第三,心理发展焦虑。即由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增强,却未获得他人应有的承认或尊重,对社会地位欲求不满而产生的焦虑。第四,生活焦虑。即由于不能适应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焦虑。如有的赴外求学不适应当地居住环境、饮食条件、生活习惯等;有的缺乏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第五,人际关系焦虑。即因无法适应各种人际关系而引起的焦虑。

    以上不同的五种焦虑表现,如果它的存在是短暂的、轻度的,则不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但如果是持续的、较大强度的,则会损害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形成与发展,造成不良后果。

    当青少年学生处于焦虑状态时,如果其遇到失败或挫折的打击,则会导致学生自身价值感的丧失或自尊心的严重受损,从而造成个体“神经过敏性焦虑”,该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会持续性或发作性地感到恐惧不安,提心吊胆,紧张焦虑,特别是当原发刺激情境出现时。在他人眼里,患者所感到的恐惧紧张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至少是过分的,但患者却无法控制自己,走不出焦虑的泥潭。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青少年的精神焦虑呢?

    1家庭的压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合乎情理的,家长期望孩子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能“出人头地”,因此形成了过高的期望值。他们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与此同时,不少父母并未把自己与子女的关系放在平等的位置来看待,习惯于选择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命令子女,俨然将之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凭着一厢所愿的“为了孩子好”的心理,很少顾忌孩子的内心感受。尤其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要求,易于表现出几近苛刻的态度。孩子的课余时间不仅被家长安排得满满当当,而且一旦孩子考试成绩稍不理想,即遭致家长“疾风暴雨”或“凄风冷雨”式的回应。这种过分的功利性教育必然会造成孩子的情绪高度紧张、焦虑。

    2过重的学习负担。青少年学习负担过重也是导致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突出表现在,学习要求过高、作业量太大、考试太频繁。这就形成一部分人因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而形成学习负担。学校为了转变这些“学习差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不断地加大学习量,作业越来越多,使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整天陷在作业堆里。频繁的练习和考试不仅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且逐步产生了恐惧心理,每天放学时学生怕老师布置作业,早上到校怕老师检查作业,学生见到作业和考试会感到恐惧不安,心理极度紧张。

    3不良人际关系。不良的社会关系常使人感到飘零、失落、不被重视、失去爱,恐惧受人排拒、恐惧屈辱等,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焦虑的产生。

    当青少年产生焦虑心理时,往往会对生活产生消极态度。因此,应对焦虑是当今青少年应重视的问题。

    焦虑心理的自我调适

    焦虑并不可怕,只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就会避免、减轻和消除焦虑的情况。现介绍几种自我调试方法。

    1树立自信心。自信是治疗焦虑的一个重要手段。当青少年产生焦虑心理时,应暗示自己树立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有处理突发事件和完成各种工作的能力。通过暗示,青少年每多一点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些,同时又反过来使自己变得更自信,这个良性循环将帮助青少年逃出焦虑的泥潭。

    2找人倾谈。每个人总会有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和烦恼,若不能适当地处理这些问题和烦恼,焦虑就会出现并累积。基于自尊,很多青少年会羞于向别人提及自己的问题和烦恼。其实找人倾谈也有很多好处。由于每人各有专长,你认为难于处理的事,在他人眼中可能十分轻易。再说,你将心中的烦恼向别人倾谈后,不愉快的情绪亦会随之宣泄,压力和焦虑也会因此而得到舒缓。

    3放松意念。经常进行放松训练,可以消除紧张心态,有助于克服焦虑。意念放松的做法是:静下心来,排除杂念,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可以通过默默地数数、想象蓝蓝的天空等帮助集中注意力,使自己心静神宁,达到消除紧张、放松心态的效果。

    请记住,相信自己,战胜自己,焦虑不再有!

    2走出悲观的阴霾

    悲观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一块绊脚石,是青少年的一个致命缺陷,是通向成功的一大障碍。心理学上指出,悲观是人自觉言行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不安情绪,它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指责、自我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害怕的几种心理活动的混合物。它由精神引起,但还会影响到组织器官,引起相关的一些心理及生理疾病,如焦虑、神经衰弱、气喘不接等等。于是人们都教育悲观的人要乐观,要积极,否则的话将会葬送自己的一生。青少年正处在学习知识、走向成熟、人格发展的黄金阶段,如果被悲观心理所控制的话,其未来是不堪设想的。

    遮住阳光的悲观心理

    生活中有很多的青少年都存在着悲观的心理。一般表现为发生一件事后做自我检查,总结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从而在以后的行动中作积极的调整。就这一点来说,人人都会有悲观,它是一个人进步的催化剂。但极端的悲观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生活。

    德国心理学家朗恩斯曾说过:“过多的积极想法容易给人误导,让人在仍需奋斗的时候,却认为已经胜券在握。”而事实上,悲观的青少年,眼光总是专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后他们只看到了什么是没有可能的。但乐观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够心想事成。

    有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哥哥是悲观主义者,弟弟则是个乐天派。他们升入中学那年的圣诞节前夕,父亲想对自己的双胞胎儿子进行一次“性格改造”,就为他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给哥哥的礼物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给弟弟的礼物则是满满的一盒马粪。哥哥拆开那个巨大的盒子,竟然哭了起来:“你们知道我不会骑自行车!而且外面还下着这么大的雪!”父亲叹了口气,却发现乐观的弟弟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他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可见,悲观者与乐观者的根本区别不在环境,而在于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的不同。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认为自己“反正就只能这样了”的青少年往往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因为在这种“破罐子破摔”的精神之后,隐藏着另一种想法就是:“那再试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积极的心态也好,消极的心态也罢,青少年享受青春美好,为最后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找到信念和激励自己的方法,然后才能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取得成功。因此,有悲观心理的青少年,不要再悲观,要知道悲观的性格与心理是黑暗,会一步步遮住你的阳光生活。记住:在这个世界上,人所处的绝境,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生存的绝境,而是一种精神的绝境;只要你不在精神上垮下来,外界的一切都不能把你击倒。

    让你的内心走出悲观的阴霾

    悲观心理是青少年中一种严重的不健康心理,对他们身心的危害极大。必须进行适当调适,走出情绪低谷,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如何进行调适呢?

    1努力让自己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越担惊受怕就越遭灾祸。因此,一定要懂得积极态度所带来的力量,要坚信希望和乐观能引导你走向胜利。即使处境危难也要寻找积极因素,这样,你就不会放弃争取微小胜利转机的努力。你越乐观,你克服困难的勇气就越会倍增。并且培养乐观、开朗、豁达、洒脱的性格对自己也是终身有益的。乐观是希望之花,能赐给人以力量。大凡乐观的人常常自我感觉良好,面对失败有点可贵的“阿Q精神”。乐观的人还会时常笑容满面。如果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笑容,那请照一照镜子,学着再去温习一下微笑的感觉吧。要知道,悲观不是天生的。像人类的其他态度一样,悲观不但可以减轻,而且通过努力还能转变成一种新的态度,这就是乐观。

    2转移注意力。悲观的人当遇到情绪扭转不过来的时候,不妨暂时回避一下。及时打破静态体验,比如欣赏欢快轻松的曲子,让音乐的旋律在内心激发起新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转换原来悲观消极的感受。同样,选择性地看场电影(指内容要有所选择),散散步,和同学打球,和朋友交流谈心等等,都能够把人的情绪带到另外一种状态。这个时候,不要总是将目光盯着消极面,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

    3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只要能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失败,既不要被逆境困扰,也不要幻想出现奇迹,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会发现自己到处都有一些小的成功,这样,自信心自然也就增长了。另外,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轻松地克服恶运,排除随之而来的倒霉念头。

    4试着和乐观的同学交往。有悲观心理的青少年就在闲暇时间,多和乐观的人交往,做朋友,观察他们的行为。通过观察培养起你的乐观态度,乐观的火种会慢慢地在你内心点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学习他们的思考模式,看待事物的态度等,从而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认知和心态。而且,和乐观的人在一起,也容易感受到更多的积极乐观情绪,对于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也是大有助益的!另外,还要热心去同别人交往,不要制造人际隔阂。当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或者轻视、怠慢自己时,就要净化自己的诚意,不回避对方,拿出豁达的气度,主动表示友好。这样做是最有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方式。

    5为自己制定一个有意义且可行的目标。为了使自己生活更幸福,努力学习,创造财富。你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去做更多的事。有的事情不会做,就要认真学习。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也就是说,青少年在为了能实现这个目标情况下,就会充满信心,而没有精力去想一些消极的事情。另外一点就是,青少年的耐性较差,所以最初的计划要比较易于实现,需要的时间、精力比较少。如果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太多,在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情况下,你半途而废的可能性比较大,悲观心理还会滋生。

    6投身大自然。只要上过星期天或是,就让自己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多到外面走走,旅游等。当漫步在林阴大道或是站在山顶呐喊的时候,就会发现心绪突然变了,心中充满了宁静,自然的色彩给人带来阵阵的快意。因为,外界的景物往往会给个体带来宁静和轻松的心情。所以,有悲观心理的青少年平时应该试着离开屋子走向自然,避免消极地生活下去。

    每个青少年完全有理由让自己的青春变得更为快乐,因为产生悲观心理的原因往往不在于别人而是在于你自己,因为快乐是你自己的一种感觉,并不是由别人来控制和决定的。因此,青少年不但要让自己青春远离悲观,更要让自己的一生远离悲观。

    3停止责怪、抱怨

    人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似乎已经习惯性要去抱怨上天对他的不公。很少有人会想到,与其在旁边抱怨,不如想想如何摆脱这样的困境。我们要学会接受失去的事实,学会感恩,感恩上天并没有让你失去一切。不管人生有怎样的得与失,也总是得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光彩,而不是在为过去的事抱怨、难过,一味地抱怨、难过只会让你在原地踏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告诉自己:抱怨没有任何用

    “上帝是公平的,给谁的也不多,给谁的也不会少。”所以,当一个人开始产生抱怨心理的时候,他(她)完全是在跟自己过不去。这世上没有谁比谁差多少,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你不抱怨,认真地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拥有一颗平衡的心,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人生,那么,你一定会活得很精彩的。

    霍金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21岁的他,就患上了很少见的绝症,这无疑是他未来人生道路上的最大打击。但他没有选择去抱怨这一切,而是继续走他的路,他学会了接受命运并向恶劣的命运发出挑战,就这样,过了很多年,他依然坚强不屈的活着,他的意志征服了科学界,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霍金身上折射出的不屈的精神和不怨天尤人的生活态度,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永远鞭策着我们前进!还有林肯。在他二十一岁时,做生意失败;二十二岁时,角逐美国州议员落选;二十四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二十六岁,他的情人离开人间;二十七时,一度精神崩溃;三十四岁时,角逐美国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四十七时,角逐美国联帮参议员落选;四十七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四十九时,角逐美国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屡战屡败的人,在他五十二岁时,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他并没有抱怨自己不幸的命运,而是勇敢的面对它、接受它、并挑战它。而最后,他成功了。其实,一个人经历了一些挫折并不是坏事情,关键是你要从中学会一些东西,尤其是学会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当你在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挫折打击时,都能够拥有一种平衡的心态,遇事不怒、不惊,态度温和,不怨天、不尤人,始终保持一颗平衡的心态,那么,这也是一种成功的人生。

    让自己拥有一颗平衡心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不平衡的心理。别人有漂亮的衣服,我没有;别人有新款的手机,我没有;别人有一个有钱的爸爸……这些不平衡的心理会驱使着你去追求新的平衡。有些人在追求新的平衡中,能不昧良知、不损害别人,自觉接受道德的约束和限制,通过正当的努力、奋斗去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也是值得称道和庆幸的;而有一些人却一味地怨天尤人,自己不但不努力,而且不择手段,甚至做出一些让人发指的事,这种人就是很危险的了。所以,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走出抱怨的误区,让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

    有的人面对得失能够宠辱不惊,保持常人的心态;而有的人一旦升迁了就感慨不已:“我终于如愿以偿了”,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而且官虽不大,权用得却不少,结果是手也长了,脑也歪了,打击报复,贪污受贿,俨然忘记了自己以前的努力;最终,他也走向了人生的反面,落得人人唾弃的可耻下场。

    其实,平衡心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同时它也能够反应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人非圣贤,不可能经历任何事,心态都会平衡;但是,在紧要关头,心态一定要保持平衡,否则,一念之差、一步之失,就可能跌进万劫不复的深渊,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不平衡的心态会导致一部分人的心理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会使他们牢骚满腹,工作中得过且过,和尚撞钟,不思进取;更有甚者会铤而走险,玩火烧身,从而把自己推上人生的不归路。所以,我们必须走出不平衡心态的误区。

    我们也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态,或者说心态不平衡,那么,不管他(她)拥有多么丰厚的物质条件,他(她)看到周围的人和事都会觉得不顺眼,他(她)的内心仍然会充满烦躁、苦闷和耿耿于怀,那么,这样的群体如何能构建和谐社会?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活出大气、大度、大方的人生,才可以给周围的人带去更多的坦然和宁静。

    其实想想,相对漫长的人类历史而言,人生百年不过一瞬;而在茫茫宇宙中,一个人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那么既然是这样,所有的得失、恩怨又算得了什么?你还骄傲什么?哀怨什么?人生最大的得就是拥有生命,最大的失是失去生命,而人生中所有的得与失只是一个过程,最终都会随着生命的失去而消失。这样看来,为何不让这短暂的生命充满幸福和快乐呢?

    所以,不要再抱怨生活的不公了,它只会成为挡在你前进路上的巨石,成为你思想的牢笼。就在你抱怨的时候,也许,机会已从你身边悄然远走了。真的,一切都不值得你去抱怨,你要这样想,一切都是我成功的阶梯。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波动,就失去了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失去了壮观;人生如果只为求得两点一线似的一帆风顺,那么,生命了也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因此,让我们杜绝生活中的一切抱怨,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4莫让抑郁网住心

    抑郁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如一张无形的网罩住本该充满激情的心灵。有抑郁心理的青少年,其生活会消极、暗淡,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会严重影响到以后的成长。

    王响是某重点中学一位高二学生。王响升入高中以后,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但他是总觉得自己在学习上还差得很远,为了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他拼命地学习并力求“完美”。然而每当他碰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避世心理,他开始逃学进网吧。最后他告诉母亲:“我一点也不喜欢上网,每次沉浸于网络时心里就会有犯罪感,即使这样我也不敢停下来,因为一回到现实生中,我就会感到无尽的压抑和绝望。”王响也由于心理极度抑郁而导致休学。

    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来说,抑郁心理的破坏性是极其严重的。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青少年,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因此,青少年一定要科学的认识抑郁,并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去防治,怀着一颗战无不胜的心去面对风雨青春。

    抑郁心理赶走了属于你的快乐

    身为初中生的刘浩,一升入初三就开始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经常和父母争吵,故意和父母作对,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比以前差。近段时间以来还出现情绪低落,失眠,不愿出门,不愿说话,食欲差,消瘦,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的情况。同时还伴有愉快感缺失,兴趣减退,对以前特别感兴趣的活动也提不起兴趣,语言、思维及运动迟缓,担心自己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对不起父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

    其实,刘浩的这种情况就属于明显的心理抑郁。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一些青少年可能还会说:“青少年怎么可能得抑郁症呢?”事实上,抑郁心理已经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形势向青少年们扑来了。那么,青少年产生抑郁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1家庭原因。家长的极端教育与青少年抑郁性格的产生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家庭中,父母是子女的表率。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然而有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教育孩子时往往走极端。一种情况是,父母对孩子长期娇惯,过于溺爱,在生活上他们是孩子的“保姆”,让孩子始终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这种“小皇帝”式的家庭生活的影响,等到入学以后,其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能力相对较差。另一情况,在学习上父母是孩子的“监督官”,不时“关心”孩子的成绩。这种专制的家庭教育方式,常使他们的孩子在生活上成为无能者,在学习上则总是害怕失败,使他们不敢表现自己,从而使心理和性格都受到压抑,逐渐变得忧愁、抑郁。

    2自身原因。首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还很不完善,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往往是片面的。青少年们在脑海中往往存在着许多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一旦幻想和现实发生矛盾,便会产生挫折感。由于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就容易变得忧虑和苦闷。以学习为例,很多学生盲目自信,但稍遇挫折就又盲目自卑。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青少年感到无法控制自己而产生焦虑与恐惧,从而产生自我封闭的抑郁心理。另一方面是青少年达不到既定目标所产生的失败感,这是他们陷入抑郁的重要原因。理想是青少年学习的动力之一,但青少年在学习中往往对自己期望过高,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加之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上还不成熟,正确的人生观还没形成,因此他们在学习中很容易因失败而感到苦闷和彷徨,产生自我无能感,陷入自轻、自贱的抑郁情绪中。最后一点是自尊心的丧失。一些自尊心丧失的青少年,在大部分时间内忧愁伤感,害怕参加活动,害怕遭到别人拒绝,他们感到没有人爱他们,孤独,无助,压抑。

    3人际交往原因。目前,许多青少年身受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的时间几乎全用到了繁重的学业上,无暇顾及同学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学习竞争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忽略了朋友间的情感沟通。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往往使他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情绪,进一步导致抑郁情绪。

    4教育原因。“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尽管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常常取消各种课外活动,迫使学生“苦读升学书”。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排名榜公布于众,学生人为地被分数分为“三、六、九等”,使青少年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变成了“应试活动”,极大地限制了青少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

    远离抑郁,走向快乐

    抑郁心理是使青少年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因他们对挫折的忍耐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有严重抑郁心理的青少年,还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下面是对青少年如何预防抑郁心理提出的几点建议。

    1与家长、老师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自信心。要善于和家长进行心灵沟通,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切实消除与家长之间的隔阂,减少不理解和误解的成分;在学习中向老师请教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与同学应努力做到互帮互助,但莫过于亲密;在课外应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诸如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

    2青少年要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所谓自我意识,就是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和看法。它包括三个因素,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首先,青少年应该学会客观的认识自我,并增强对自我的爱护和对生命的珍惜;其次,青少年还应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摆脱自我无能心理的压力;最后是学会有效地控制自我,学会向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这是青少年平衡心理矛盾的一个有效方法。

    3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减轻自己的学习压力。在考试中,正确看待排名次的做法,正确对待考试,明确考试的目的。同时,考得差的时候,自己要及时的反思,并不断的自我鼓励,激发自信心,及时消除自己的考试恐惧心理和考试失败后的自卑心理。

    4要有健康心态。

    (1)远离绝对化的思想。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总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得泾渭分明,比如,一个一直很优秀的学生偶尔有一次失误,就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存在这种思想,只会让你没头没尾地怀疑自己,严重影响上进心。因此,青少年一定不要有这种绝对化的思想。

    (2)良好的“自我暗示”。这种方法是拥有健康心理和快乐生活的关键。因此,青少年对外貌不妨坦然地自我悦纳,即以积极、赞赏的态度来接受自己的外在形象,并设法消除各种附加于外貌上的“不良信息”,做到不听、不信、不制造,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只有在心理上承认和接受了自己的“自然条件”,才能进一步地美化自己、喜欢自己,让自己享受生机勃勃的青春。

    总之,美好、多彩的明天不应该被抑郁所控制,青少年应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去学习,去生活,去成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