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南广-国际传播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国际传播系成立于2005年8月,是根据社会对全球化人才的需求,集中校本部国际传播学院(现更名为外国语学院)的优势专业和师资,旨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而设置的教学部门。坚持“新闻传播+外语”的培养思路,延续校本部新闻传播学科“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有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新闻理论课程,突出外语能力,面向广播电视、对外传播、商务、文化、科研等部门,培养掌握外语、了解大众媒介、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外语从事播音、主持、新闻发布、记者、编辑、翻译及其他涉外工作的双语种、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系组织机构

    行政

    2005年8月至今系主任刘林利

    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副主任贺文发

    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副主任直长亮

    2008年9月至今主任助理吴雷

    党务

    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党支部书记吴雷

    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党总支书记王建中

    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党总支副书记直长亮

    2009年3月至今党总支书记李战国

    专业英语教研室

    2006年3月至2008年9月主任姜仁凤

    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副主任金箬

    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主任金箬

    副主任王菲

    2009年3月至今主任王菲

    2009年4月至今副主任李存颉

    非通用语教研室

    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主任程豪

    2008年3月至2008年9月副主任黄周

    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主任黄周

    亚洲语教研室

    2008年12月至今主任黄周

    欧洲语教研室

    2008年12月至今主任杨琳

    公共英语教研室(2009年3月,公共英语教学部成立)

    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主任吴隽然

    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副主任赖敏

    2007年12月至今主任赖敏

    2008年3月至今副主任薛棋文

    二、师资队伍

    2009年,国际传播系有师资130余人,包括校本部各专业的知名教授,外交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专业人士等外聘专家,以及来自英、日、法、韩等国家的海归教师,还有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优秀硕士毕业生。同时拥有一支由专职辅导员、生活辅导员及班主任组成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他们中大部分是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政治觉悟,这为提高学生工作的成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条件下,培养了一批精干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队伍。国际传播系具有鲜明的新闻外语特色,为此每年都会举办外文歌手大赛、外语演讲大赛、外文配音大赛、英文短剧大赛、新生辩论赛等活动。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国际传播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组建了一支由老教授与青年教师合理搭配的教师队伍,业务能力过硬、师德正、教风好;(2)充分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以语种为单位,由具有学术威望及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专家指导青年教师;(3)支持青年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攻读硕(博)士学位,如支持8名教师在职攻读校本部硕士学位,2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积极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商谈青年教师进修攻读硕(博)士学位事宜(当然这项工作仍需进一步落实),积极开拓国际交流,支持8名教师赴国外攻读硕士学位。

    截至目前,国际传播系共有各类教职员工143人,自有教师118人,其中专业英语教研室33人、非通用语教研室54人、公共英语教研室31人。此外,校本部派遣教师3人、外请教师2人、外籍教师10人、行政人员10人。

    三、专业建设

    2004年,国际传播系招生专业为播音与主持艺术(英语节目主持方向)和新闻学(英语国际新闻方向),共招收了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名学生。

    2005年,国际传播系招生专业方向扩展为8个,共招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4名学生。其中,英语新闻22人、日语新闻27人、德语新闻23人、法语新闻36人、西班牙语新闻30人、葡萄牙语新闻29人、俄语新闻20人、阿拉伯语新闻17人。

    2006年,国际传播系招收学生345人。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英语节目主持方向)4个班,共93人;新闻学专业(英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韩语、越南语、泰语、阿拉伯语、荷兰语方向)11个班,共252人。该年度申报英语专业获得批准,并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资格。

    2007年,招收学生405人。其中英语专业(国际新闻方向)2个班,共53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英语节目主持方向)6个班,共136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德语、法语、日语节目主持方向)3个班,共68人;新闻学专业(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意大利语、韩语、阿拉伯语、芬兰语方向)7个班,共148人。本年度申报德语专业获得批准,申请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考点获得批准。

    2008年,招收学生310人。其中英语专业(国际新闻)1个班,26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英语节目主持方向)3个班,共77人;播音与主持专业(德语、法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韩语、阿拉伯语主持方向)7个班,共108人;新闻学专业(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印地语方向)3个班,共99人。

    截至2008年9月,国际传播系共有学生1255人。开设的专业及方向涵盖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外国语言文学3个一级学科,涉及新闻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英语专业、德语专业以及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韩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越南语、泰语、荷兰语、芬兰语、印地语13个语言方向,共计15种外国语。

    四、专业特色

    坚持“新闻传播+外语”的办学模式,突出外语能力,体现新闻特色。

    坚持双语教学,突出学生的双语能力。在一、二年级为学习小语种方向的学生开设两年专业英语课程。

    坚持“2+2”、“3+1”、“1+2+1”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传媒人才及外语人才。现已经与英国莫桑比克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日本京都橘大学、德国吕内堡大学、西班牙洛维拉比尔吉利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巴西南大河州天主教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法国卡昂大学、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韩国艺苑艺术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14个海外学术单位签订了留学合作协议。

    坚持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寒暑假进入媒体、企事业单位实习。

    在课程建设方面,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三大课程模块,即语言技能课、专业知识课、传媒特色课。语言技能课包括精读、听力、语音、口语、泛读、写作、演讲等;专业知识课包括翻译(笔译、口译)、文学、社会与文化、语言学、词汇学等;传媒特色课包括报刊阅读、新闻在线视读、新闻编译、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播音理论与实践、新闻传播实务、非线性编辑、新媒体业务等。

    五、教研室建设

    1、专业英语教研室

    2005年9月,南广学院国际传播系成立,当时分三个教学小组,英语教学小组在2005—2006学年上学期由张缵负责,下学期开始由姜仁凤负责。专业英语教研室成立时间是2007年3月。专业英语教研室下设年级组:一年级组、二年级组、三年级组,各年级组负责人分别是陈希、王菲、金蒻。教研室共有35人(包括外教和老教授),其中专职教师30名、专聘教授3名、英语外教2名。30名专职教师当中,在读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26名、本科生4名,队伍结构较为合理。除了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名校组织的高级研修班以外,国际传播系还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以及科研水平,以增强专业英语教研室人员队伍的综合实力。针对英语播音与主持以及国际新闻的专业特点,新增设了部分专业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研室每学期都给学生布置去相关媒体实习工作的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非通用语教研室

    非通用语教研室成立于2007年4月,其前身是国际传播系非通用语教研组。到2008年底,教研室有专职教师5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专职外教9人,另有兼职外教4人。2005年9月,开设新闻学专业,共6个非通用语方向,分别是:日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2006年9月,开设新闻学专业,共10个非通用语方向。2005年已开设的新闻学俄语和葡萄牙语方向暂停招生,增开了新闻学意大利语、荷兰语、韩语、越南语、泰语、阿拉伯语共6个非通用语方向。2007年9月,开设了新闻学专业(8个非通用语方向),其中新闻学俄语和葡萄牙语方向恢复招生,泰语、荷兰语方向暂停招生,增加了新闻学芬兰语方向。增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3个非通用语方向),原来普通类的新闻学(日语、德语、法语)专业改为艺术类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08年,开设了新闻学专业(3个非通用语方向)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7个非通用语方向)。在增设新闻学专业(印地语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日语、德语、法语方向)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韩语节目主持方向)。

    非通用语教研室在招聘新教师时严格遵照学院的要求,分语种对学历要求不尽相同。2005年,日语、俄语、法语3个语种均招聘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德语要求优秀本科及以上学历。2006年,日语、法语、德语、韩语招聘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荷兰语、越南语、泰语招聘优秀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2007年,日语、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韩语招聘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越南语、阿拉伯语、芬兰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招聘优秀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2008年,所有语种均要求应聘者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3、公共英语教研室

    2005年8月成立公共英语教研组,由新招来的20名教师组成(不含校本部派来的研究生及兼职代课教师),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10余人。由吴隽然老师担任教研组组长。2007年4月,公共英语教研室建立,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选出两名教研室主任:吴隽然和赖敏。

    六、党务工作

    国际传播系党总支前身为国际传播系党支部,成立于2005年8月,党支部委员会成员是吴雷、程豪和王馥琼,分别担任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2007年10月16日,经院党委批准改建为国际传播系党总支。党总支委员会成员是王建中、直长亮、程豪、王馥琼、吴雷,分别担任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青年委员。2009年3月,党总支书记由李战国同志担任。国际传播系党总支下设专业英语教研室党支部、非通用语教研室党支部、公共英语教研室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共有党员113名。

    七、共青团工作

    2005年8月至2009年,国际传播系分团委在系党总支和院团委的领导下,已从一个仅有5名成员的国际传播系分团委组织成长为一个拥有24名成员的组织。国际传播系分团委加强对学生团支部工作的指导,规范团支部工作,促使主题团日活动正常化。选拔得力的学生干部担任支部书记,对支部书记进行重点培训,定期召开支部书记会,及时把握各支部情况,充分支持支部工作。国际传播系1—3年级的各团支部在团费收缴、支部组织生活、定期组织理论学习等多方面实现了正常化,有数个支部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有些支部还自发开展了特色活动,基层团支部活力进一步显现。每年,国际传播系分团委都会进行优秀团支部与标兵团支部的评比,各支部也会以PPT等形式向领导、老师及同学们展示一学年中支部所举办的活动。

    系学生会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学生组织。自成立以来,本着学生会是同学利益的代表,是校园文化的代表,是校园社会实践的代表的出发点,团结和带领广大同学勤奋学习,勇于实践,锐意创新,按照学校党委指导的方向积极工作。学生会上下齐心协力,在思想建设、学风建设、维护学生权益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有特色的活动。在学生工作新的形势下,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学生会下设主席团、秘书处、学习部、文艺部、宣传部、自律部、女生部、生活部、外联部、体育部共10个部门。

    八、工会建设

    国际传播系分工会于2008年1月成立,由系副主任直长亮任分工会主席,下设4个分工会小组:非通用语组、专业英语组、公共英语组和系办公室组,李卓群、仵林、郭艳萍、金鑫分别负责这4个小组的工作。

    九、毕业生就业

    在语言和新闻业务学习的同时,国际传播系坚持实践教学。一批学生走出学校,分别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九套英语频道、中央电视台西班牙语/法语频道、上海东方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电视台英语新闻中心、《上海日报》等主流媒体实习。毕业生就业情况喜人,其中2008届英语播音专业25名毕业生中,有15人分别被我国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纽约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大学录取,其余学生均在国内各级各类媒体、高校、企事业单位就业,且反馈情况良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