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写作水平测试,有祝新华的《中国儿童作文分项测验量表》,胡兴宏的《小学毕业生写作能力测试》,台湾林天明编制的《分项测验量表》。至于中学及其他各级考试,还没有形成系列的量表。因此,我只好比照已有的中学生写作能力的相关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法及其他相关方法对兰州市中专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看,中专写作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下面,从可测量的写作因素中的内容、语言、结构三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内容水平的测定
朱智贤、林崇德曾用《记一个熟悉的人》为题对中学生作文内容作过分析(见附录一)。我用同一个题目,对三所中专学校学生的作文内容进行了观测表2—1,结果如下
学生认为当前的写作教学方法“一般”和“较差”的最多,两项合起来城镇学生为70%,农村学生为72%,而选择“很好”和“较好”的分别占30%和28%,说明学生对当前写作教学方法普遍不满意。有90%的农村学生和79%的城镇学生认为写作教学方法需要改进,说明我们中专的写作教学方法存在很大问题。
2.教师对写作教学的看法
我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中专语文教师对教学的态度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反正中专教育已不景气,不如趁早另找出路”是他们的普通看法。至于写作教学因其难以把握性和中专的非应试性,多数教师视写作为一大包袱,费力多,见效慢,中专课时又紧,但又不能不作,无可奈何,精神负担沉重。有些教师甚至在学校检查时就批改学生作文,不检查时便将学生的作文束之高阁。另外,中专教师长期处于自闭的状态中,教学观念陈旧,对于什么是写作,学生应该写什么样的作文,写作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科学地训练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等,许多教师自己都不明确,又不肯去学习,导致中专写作教学长期处于无序的松散状态。
(二)教学过程指导粗浅
写作教学过程一般有“写前指导一学生习作一写中指导一学生修改一评讲赏析”五个环,而实际中的写作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只简化为“指导一习作一批改”三个环,即使这三个环,也没有完全落实,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个别老师甚至不做指导,哪天临时有事了,没备课便让学生写作文,题目也是走上讲台才想出,何谈指导。批改时,只是简单地划出病句、错别字,又不做详细指导,有些老师甚至连评语也懒得给,就是讲评,也是挑几篇好文章读一读了事。
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注意力、习惯等,“在语文学习中,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前提,而非智力因素往往起着决定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在写作活动中,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是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调查显示:兰州市中专生对写作感兴趣的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分别为13%和1%,明确表示不感兴趣的分别为14%和7%,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有写作的欲望。关于感兴趣的原因,有45%农村学生和42%的城镇同学认为将来走向社会后能用得着。对于写作不感兴趣的原因,有23%的农村同学认为教师讲得不吸引人,有50%的城镇同学认为不知怎样写作,不会写。
(二)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使之趋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调查显示:79%的农村同学和66%城镇同学认为写作可以丰富生活,体味人生。这说明学生正在走向成熟,开始关注社会和人生,并将丰富知识作为自己的写作目标。但在选择写作内容时,出现了偏差,有10%的农村同学和12%的城镇同学表示“同学写什么,我就写什么”;有66%的农村同学和58%的城镇同学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并不是有重点有选择地去写。
(三)情感
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在写作活动中表现为由写作的内容感染,使学生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指的是情感作用。它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写作动机,并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调查显示:兰州市中专生觉得在写作时有创作冲动及为自己文中的主人公所感动者,A、B两项合计农村学生为57%,城镇学生为54%。
(四)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配自身行为,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在写作活动中表现为自觉地运用各种写作手法组织写作,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的心理过程。意志是写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调查显示,兰州市中专生在写作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只有25%的城镇学生和30%的农村学生能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再去请教他人;有28%的城镇学生和17%的农村学生则等待教师讲解,或干脆放弃不管。意志薄弱使学生不能坚持课外写作,不能坚持独立思考,不能坚持写读书笔记、写日记,这种缺乏恒心的学习,其结果阻碍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兰州市中专生在语文课堂上只有7%的城镇学生和11%的农村学生注意力集中,容易分散的为26%和21%。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一是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二是学生缺乏注意力。
(六)习惯
习惯是长期的经验或反复训练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倾向。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写作上的习惯,实际上就是形成一些“写作定势”,写作能力形成的标志是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调查显示:兰州市中专生有42%的城镇学生和22%的农村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没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当写作遇到困难时,有30%的城镇学生和24%的农村学生自己去揣摩而不去查找工具书。学生没有养成最基本的写作习惯是写作能力低下的一个原因。
三、环境因素
影响写作的环境因素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一)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社会背景,如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家庭学习环境等。椐有关资料显示,中专生有60%~75%来源于农村,经济困难直接制约着家庭学习条件的改善,而家庭学习条件又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调查显示:只有19%农村同学和28%的城镇同学认为“家里学习环境好”,而有24%的农村学生和10%的城镇学生认为“家里学习环境不好,没有专门的学习场所,缺乏一些学习用具”。关于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只有7%的城镇同学和2%的农村同学回答是“大学”,而有14%的城镇同学和53%的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是“中学以下”,其中“小学”占5%、“不识字”占2%,这些学生家庭写作指导极其薄弱。
家庭环境的第二个方面是家庭文化背景,包括家庭读书、写作气氛、藏书量以及父母对写作的态度等。关于家庭藏书量,调查显示,收藏名著数量在5本以上的城镇家庭为43%,农村家庭为10%,有22%的城镇家庭和37%的农村家庭没有收藏名著,家庭藏书情况如此,家庭读书气氛就可想而知了。调查显示,只有18%的城镇学生家长和6%的农村学生家长指导学生写作。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主要反映在教师的教学、班级和全校学生的写作风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写作方法的确立有着更显著的影响。学生认为他们喜欢的学校,其写作环境和风气是良好的,教师是公平的,教师的写作指导是足以信赖的,那么学生就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写作,知道自己该写什么和采用何种写作方法,同时也从写作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愉悦和享受,并在概念的抽象中进行思考,能系统地、有计划地依据“重要性”来分配时间,但目前由于教学方法陈旧,写作指导方法欠缺,致使学校教育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致造成学生的写作一直处于无序与低效的低水平状态。调查显示:关于学校的写作风气,只有3%的城镇学生和5%的农村学生认为好,而有72%的城镇学生和50%的农村学生认为一般或较差。
(三)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指家庭周围的社会人群,电视广播,文化传统等。汉语文对我们来说是母语,而母语的学习过程不是“觉得”而主要靠“习得”,并不是靠父母教育和指导的结果,主要靠在社会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的结果。母语习得强调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社会生活中使用语文。一个在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的大学校园里成长的儿童的语文能力要比一个在封闭落后的山沟里成长的儿童的语文能力高得多,原因就是因为他在那个环境中自然地学习和使用语文的结果。可见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感染和熏陶的重要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