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陈桂生.教育学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卢秀安,陈俊,刘勇.教与学心理案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美]维而斯曼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钟启泉.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郑雪.人格心理学.济南:济南大学出版社,2003
7.解淑玲.浅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1(1)
8.刘林英.浅谈思想政治课兴趣的培养.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12).
9.张志祥,张涛.义利观:当代青年的道德困惑与选择.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3)
10.周效林,王嵘,戴洪明.对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看法.农业与技术,2001(4)
11.李兴昌.浅谈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重要意义.延安大学学报,1998(2)
12.范树成.西方国家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实践.中学政治教育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03(7)
13.郑建英.谈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机械职业教育,2001(12)
14.陈雪良.德育课程改革和政治教师素质的提高.中学政治教育及其他各科教与学,1997(5)
15.高建平.德育教育低效性分析与高校德育教学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04(3)
16.王永江.对厌学“两课”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
17.朱明光,蓝维.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18.赵玮璋.哲学教学应关注学生什么.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6)
19.王晓农.谈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学外语及其他各科教学,1997(2)
20.郗杰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家庭做起.中国青年研究,2004(7)
21.赖昌贵.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德育心理的研究.教育研究,1994(7)
22.田汉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2)
23.李旭初.终身教育——21世纪的生存概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8(6)
24.刘结.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中小学管理,1998(10)
25.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经.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8(1)
26.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1)
27.李瑾瑜.论教师专业精神及其培养.教育研究信息,1996(12)
28.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29.新世纪政治教师的历史重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0(2)
30.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1.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1300
33.王嘉毅.教学研究的方法论.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3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5.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36.李杏葆,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37.陈果安.现代写作原理.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8.彭恺奇等.文章写作学.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39.绕杰腾.语文学科教育探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0.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41.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42.王文彦,蔡明.课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3.刘淼.作文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4.吴思散.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45.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6.区培民.语文教师课堂行为系统论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7.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4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9.叶圣陶.中学作文指导实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50.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