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德自我的特质
道德自我是健全自我的有机构成,表征了个体对道德发展完善的追求,是形成德性结构中的标志性构成。
在现实的活动中,道德自我呈现出人生定向性、主体性与整体一致性的特质。
其一,人生定向性。道德自我的性质具有道德定向的功能,道德自我的形成标志自我人生的基本方向,并由此规范着自我生存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成为主体出现不同的道德人格的依据所在。道德人格的塑造由人们自己去把握,不同的人对自己的应有存在方式有不同的选择:有的局限于有限的自我,有的却能超越小我去理解与把握;有的难以摆脱他所处的地域历史的局限,有的却具广阔的视野而指向未来;有的只满足于物质的需要,有的却去追求终极的意义……为此,呈现出道德境界的高低的差别。道德自我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在一些实证主义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证明。哈特和费格利以道德判断力成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的青少年为对象,发现那些因助人为乐而受到社区表彰的青少年,其道德自我与一般青少年不同。在介绍自己时,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烈,更倾向于选择道德品质、道德目标来归纳自己,并认为自己具有更强的道德稳定性和持久性。国内关于品德不良的相关研究也发现,当学生自认为品德声誉不佳时,往往会放松自己的道德约束。消极的自我意识不仅引起消极的自我道德期待,还容易把这种消极性投射到外部,引起外部消极的道德评价和道德期待,使个体对消极的道德品德声誉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更加不愿意按照品德良好的行为标准去行事。
其二,主体能动性。道德自我的形成,是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的标志,意味着主体真正参与道德生活的开始。道德自我是一个人的精神实体,是一个人的整体的精神人格,它使主体能够根据道德感知对道德实践活动对象进行价值判断和推理,形成某种道德观念和道德理念,实现着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调节,正确处理各种道德关系,从而指导道德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道德自我的这一实践过程既融入了人的意识、目的和计划,又反映了一定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和影响,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都通过道德自我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出来。由于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的发挥,而使道德自我获得了主体性的特征和特性。道德自我的主体性既反映人对外部道德规范的接受的主体性,又反映人对这些道德规范选择、加工整理和再造以形成德性的主体性,还反映了人化“德性”为“德行”的主体性。
其三,整体一致性。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认可的行为的一种选择,道德自我是通向道德行动的中介动力。道德自我作为一种向善的精神定势,能够稳定地决定道德行为的发生,它使主体具有了整体的和一贯的品质。比如一个道德情操上高尚的个体,其道德自我的定向作用,不仅是主体在某一时刻、某一场合的行为表现,更是一个时期、甚至整个生命存在过程的表现。使其既在特定场合、特定时间中显示出道德高尚性,又在所有场合、所存在的整体时间内显示出道德高尚性。
(三)道德自我的功能
1.道德自我使个体追求对现实自我的超越
人作为具体的生命存在,包含着多方面的感性规定,比如自然的欲望、本能的冲动等。这些感性规定本身当然并不能简单地作负面的理解,但当人仅仅为自然的欲望所左右和支配时,其所作所为将如同动物的活动一样受制于自然存在中的必然规定而无法超越。不过,人比动物的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不只是自然意义上的存在。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有一种永恒超越的倾向,它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内在本体,构成了自我所趋向、追求的境界。
自我的存在形态首先是现实自我,它是当下现实中个体的生物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内在关联、共同建构的个体化的实体性存在。现实自我体现的是自我的实然的维度,即自我作为生活世界与道德实践的主体所具有的现实规定,缺乏这种规定,自我便成为抽象的存在,社会生活与道德实践亦相应地无从展开。但是,自我不但具有实然的规定,同时还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个体自我还存有德性的维度,它使道德主体具有道德进步的追求,不断战胜、否定现实自我,从“实然”层面进到“应然”层面,再上升到新的“实然”层面,如此循环往复,实现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体自我所包蕴的这种德性结构与存在就是内在的道德自我,它在自我生存发展过程中构成了自我存在的超越层面,标志自我人生的基本方向,规范着生命秩序,实现自我的价值。
与现实自我的存在不同,道德自我具有反省性,“能够对自身的意念,包括各种感性的欲望、要求加以反思和省察,并进而作出评判、抉择,从而不为片面的感性规定和直接的意欲冲动所支配。和目的指向一样,反省性是自我区别于其他存在的内在规定之一,它从意识结构和意识活动的层面,为道德自我超越感性欲望的直接性及其单向决定、并由此获得行为的自主性提供了可能。”[2]当一个人在思考“我”做人做事的基本的准则是什么,面对道德处境“我”应该怎样行动,“我”的道德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等问题时,他就已经在进行着自我反思,在激励个人之成就道德自我。
理想道德自我境界的迈进,是在生活行动的践行中实现的。道德主体为自我树立的道德理想模式,与自身的道德现状或实际奉行的道德观念、准则必然存在一定的距离,于是主体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就不断面临道德选择的问题。理想道德自我的形成,不仅需要道德主体面对社会环境的压力、抵制任何的诱惑而坚持自我的理想,还要求道德主体同自身精神上的不足和局限作斗争,以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从整体上挖掘自我潜能,获得一种内在的精神成长。能够在整体的生活中一贯表现,道德自我才能形成一个人的德性整体。
2.道德自我使个体成为道德主体而挺立
我国古代有云:“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蒙,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3]把不自见者谓为瞎子,把不自闻者谓为聋子,把不自虑者视为愚昧,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健全的自我意识在个体的发展中起着导向、控制和监督作用。个体道德的生成同样离不开自我的道德意识,它是道德内化的主体机制,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道德自我的形成,使主体的我成为道德认识的主体,能够进行道德自思,客体的我成为道德认识的客体,自我的思想和行为获得了道德之的意义。道德认识的主体能够依照其所认可的道德信念、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要求来观察与审视道德客体的我,并且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力图使客体的我成为具有德性的我。[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